[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82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这样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传佛教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下面就开始具体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过,喜欢钱的人天天都想着钱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钱包里去。)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在《坛经》中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我很喜欢这句话,现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说对般若空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古人珍贵的道德、善行和优良传统,他们也都一一践踏、置之不理。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我们虽然不是学外道的,但对他们的见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给大家讲心的本来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其实我跟他也没什么区别,在你们这么多大智者面前开示心的本体,而自己相续中却没有点滴证悟,确实很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大家还是应该值得珍惜。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言归正传,刚才说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 哈巴尊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的时候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们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以上讲的是“心念处”,下面开始讲“法念处”。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争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 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佛陀在《楞伽经》中云:“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学过《入中论》、《中论》的人都知道,产生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我们口头上可以说“现在开春了,青草从地里生出来了”、“某某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可爱”……在世间的迷乱显现面前,“生”可以暂时安立。但真正用中观来观察,诚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诸法无生产生坚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对中观的见解就会有所认识。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经闻思了许许多多的中观法门,尤其是学习过《入中论》、《中论》和《四百论》,这是藏传佛教修学中观者必修的根本论典。此外,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也是世间的一个如意宝,若能学习这部论典,就会对大乘唯识、中观以及小乘的一些观点了然于胸。这些论典的窍诀非常非常难得,如果能通达,佛法广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轻而易举入于自己的心。

为了得到这样的见解,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觉得闻法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法,佛法确实难以通达。闻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我以前看过《正法念处经》,中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很多人都想长久住世,这通过闻法也能获得);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这些教言比较易懂,你们平时方便的话,也应该看一下汉文的译本。闻法的这每一个功德,无论你是通过光盘学习,还是亲自在善知识面前听受,都应该会感兴趣的。我们凡夫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经常这样“充电”,不然中途很容易放弃,自相续慢慢与正法背离,最终离正法越来越远。

当然,你们天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又要背诵,看起来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许有人认为:“堪布讲完课就没事了,平时很轻松的!”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我也不断在善知识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来闻法,同时,为了你们的闻思还是付出一些代价。我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所以,你们也不要认为我特别的轻松啊!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思考题 第九品 153~175节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一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三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七节课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后记 -- 绘于水彩画中的佛教[栏目:春去春又来]
 普劝敬惜字纸 及尊敬经书说(印光大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相应17经 礼拜佛陀经[栏目:相应部 11.帝释相应]
 八关斋戒之开导讲解[栏目:海涛法师]
 鲜果一篮示吉祥[栏目:传喜法师]
 灭苦手册 第二篇 人类价值[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把玩禅诗又一人[栏目:与祖师同行·明一法师说公案]
 十、心灵的力量 驴子三昧[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第四十六 基坛施者品[栏目:譬喻经]
 福德日记10月15日─称念药师七佛名号功德(下)[栏目:福德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