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9
第一章《阿含》──空与解脱道
第四节 无量(p.24~p.28)
一、四无量:慈、悲、喜、舍(p.24)
慈、悲、喜、舍──四无量定,也名无量心解脱,无量心三昧,或名四梵住。四无量遍缘无量有情1,所以是「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2。或依定而起慈等观想,或依慈等观想而成定。
 
二、修习慈心定之功德(p.24〜p.25)
【(一)生天】
在定法中,这是重要的一组。其中,「慈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视的;佛经中可以充分证明这一意义的,如:
 
《杂阿含经》卷10(264经)(大正2,67c16~21)说:
我自忆宿命…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欲界)。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这一则佛的本生传说,《中阿含经》,《增支部》,《增壹阿含经》,都同样的说到3。
还有,佛本生善眼大师,教弟子们修习慈心,生于梵世界4。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终以后,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5)。劫成时,生梵世作大梵王,这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一再说到的6。
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统摄者,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最高神、创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创造神,依佛说,是修慈心定的果报。
修慈心能生于梵天,功德很大,胜过了布施与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经》卷39(155)《须达多经》 (大正1,677c22~28)说:
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牦牛(乳)顷者,此于彼施(戒)为最胜也。
随蓝婆罗门本生,也见于《增支部》7。
【(二)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
关于慈心的殊胜功德,除胜于布施、持戒外,还有不为诸恶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杂阿含经》与《相应部》说8。
 
《杂阿含经》卷47(1254经)(大正2,344c7~15):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当知是家易为盗贼之所劫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数数下至如[壳/牛]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当知是人易为诸恶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为盗贼数数劫夺。如是善男子,数数下至如[壳/牛]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不为诸恶鬼神所欺。是故诸比丘!常当随时数数,下至加[壳/牛]牛乳顷,修习慈心」。
【(三)经论中所说的「慈心功德」】
[Table]
《大智度论》说:「慈以乐与众生故,《增壹阿含》中说有五功德」14,与《大毗婆沙论》15所说相近,应该是说一切有部所诵的。
 
三、慈心的定义(p.25)
慈心的定义,是「与众生乐」,与儒家的「仁」,耶教的「爱」相近。在人类的德性中,这确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与」,「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那与慈无量心更类似了。
 
四、慈心的全貌:慈、悲、喜、舍(p.25〜p.26)
【(一)慈、悲、喜、舍之个别意义】
慈: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
悲: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
喜: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
舍:冤亲平等,「一视同仁」。
【(二)慈心的全貌:包含慈、悲、喜、舍】
分别的说,慈、悲、喜、舍这四心的观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综合起来说,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来只是慈心,约义而分为四类,如《杂阿含经》卷29(815经)说: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断觉想(寻思)。(大正2,209c28~210a1)
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也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说的16。
 
本来只说到修慈,但《中部》《教诫罗睺罗大经》,同样的修法,却说修慈,悲,喜,舍,不净,无常,入出息念──七行17,这是将慈行分为慈、悲、喜、舍──四行了。
 
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如观想成就,就是四无量定18。
 
[Table]
五、四无量法门通有漏、通无漏(p.26〜p.27)
【(一)四无量心通于有漏世间定法】
以慈心为本的四无量心,是适应婆罗门教的。如:
 
舍利弗劝老友梵志陀然,修四无量心,命终生梵天中,就因为「彼诸梵志,长夜爱着梵天」19。
传说大善见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20。
所以,依一般经文所说,四无量心是世间定法,是有漏,是俗定。
 
【(二)四无量心通于无漏解脱道】
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显然的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甘露门;从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最上的就是不动心解脱来说,就可以确定初期的意义了。如《杂阿含经》卷27(744经)(大正2,197c16~21)云:
 
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经说慈心,是译者的简略22,实际是慈,悲,喜,舍──四心23。
 
所说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与阿罗汉。或是四果四福利,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或是七果七福利24,是二种阿罗汉与五种阿那含25。
 
慈,悲,喜,舍与七觉分俱时而修26,能得大果大功德,当然是通于无漏的解脱道。
 
无量心解脱,包含了适应世俗,佛法不共二类。
 
一般声闻学者,都以为:四无量心缘广大无量的众生,无量是众多难以数计,是胜解──假想观27,所以是世间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来的,如观一切众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别,就与无我我所的空慧相应。质多罗长者以为:无量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就是无量28。这一意义,在大乘所说的「无缘慈」中,才再度的表达出来。
 
注解
^1 《成佛之道》(增注本)p.123:「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慈是愿人得乐;悲是怜悯众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乐;舍是心住平等,不偏爱亲人,也不偏恨怨敌。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习四无量定(但喜无量,限于初二禅)。为什么叫无量?修习时,或慈或悲等,先观亲人,后观怨敌,从一人,少数人,多数人,一国,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众生,充满慈悲喜舍心,而愿众生得乐离苦等。缘十方无量众生,能得无量福报,所以名为无量。」
^2
《大毗婆沙论》卷82:「应知作意略有三种: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意,三胜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为坚相,水为湿相,火为暖相,风为动相,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圣行相俱生作意等。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解脱、胜处、遍处等俱生作意。问:此四无量于三种中,为与何等作意俱生?答: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2c27~ 423a5)
《印度佛教思想史》p.402 ~ p.403:「修观慧,有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1、胜解作意是假想观,如不净观[念]成就,见到处是青瘀脓烂。2、真实作意中,有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共相作意,如观诸行无常等。真如作意,如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等。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胜解观成就,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
胜解作意、真实作意,详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p.67 ~ p.78。
^3 《中阿含经》卷11(61经);《牛粪喻经》(大正1,496b)。又(138经)《福经》(大正1,645c)。《增支部》「七集」(日译南传20,p.340;汉译南传22,p.283)。《增壹阿含经》卷4(10)「护心品」(大正2,565b~c)。
^4 梵世界即初禅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5光音天,即第二禅之第三天。
^6 《中阿含经》卷2(8)《七日经》(大正1,429b~c)。又卷30(130)《教昙弥经》(大正1,619c)。《增支部》「六集」(日译南传20,p.123;汉译南传22,p.105)。又「七集」(日译南传20,p.358;汉译南传22,p.298)。
^7《增支部》「九集」(日译南传22上,p.65;汉译南传24,p.54)。
^8《杂阿含经》卷47(大正2,344b~345a)。《相应部》(20)「譬喻相应」(日译南传13,p.390~p.393;汉译南传14,p.337~p.339)。
^14《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11b17~18)。
^15《大毗婆沙论》卷83 (大正27,427a8~9)。
^16 《中阿含经》(56)《弥醯经》:「复修四法。云何为四?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大正1,491c15~17) ;《中阿含经》卷10(57)《即为比丘说经》 (大正1,492b5~7);《增支部》「九集」(日译南传22上,p.4、p.11~p.12)。
^17 《中部》(62)《教诫罗睺罗大经》(日译南传10,p.219~p.220):
罗睺罗!汝应修习慈,罗睺罗!汝修习慈时,则一切瞋恚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悲。罗睺罗!汝修习悲时,一切害意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喜;罗睺罗!汝修习喜时,一切不乐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舍;罗睺罗!汝修习舍时,则一切感动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不净观。罗睺罗!汝修习不净观时,一切欲染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无常想。罗睺罗!汝修习无常想时,一切我慢灭。
 
罗睺罗!汝应修习出入息念。罗睺罗!由修习、多修习出入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
 
^18《成实论》卷12说:
「问曰:此三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别三种。所以者何?不瞋名慈,有人虽能不瞋,而见苦众生不能生悲,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或有人于他苦中能生悲心,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欢喜心。何以知之?有人见怨贼苦尚或生悲,见子得胜己事而不能喜。行者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故知慈心差别为悲喜。
 
问曰:何所舍故名舍?答曰:随见怨亲则慈心不等,于亲则重,于中不如,于怨转薄?悲喜亦尔,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
 
问曰:若尔则无别舍心,但以心平等故名为舍。答曰:我先说慈心差别为悲、喜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种,能令此三平等,故名为舍。」(大正32,336 b19~c8)
 
^19 《中阿含经》(27)《梵志陀然经》(大正1,458b23~24)。《中部》(97)《陀然经》(日译南传11上,p.256;汉译南传11,p.208)。
^20 《中阿含经》(68)《大善见王经》(大正1,518a~c)。《长部》(17)《大善见王经》(日译南传7,p.184~p.197;汉译南传7,p.142)。《长阿含经》卷3(2)《游行经》(大正1,23c~24a)。
^21 《空之探究》p.20~p.21:「与空有密切关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种心三昧,《相应部》作心解脱。……依《相应部》(41)「直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0~p.452),四种心解脱是: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
^22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23《相应部》(46)「觉支相应」(日译南传16上,p.339~p.340;汉译南传17,p.301)。
《大毗婆沙论》卷83:「如契经说:与慈俱修念等觉支,依止离,依止无欲,依止灭,回向于舍;悲喜舍三说亦如是。」(大正27,247c19~21)。
^24 《杂阿含经》卷27(740经):「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大正2,197a22~27)另参见《长阿含经》卷12(17)《清净经》:「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大正1,75 a28~b3)
^25 五种阿那含,详见《大毗婆沙论》卷174,大正27,875c~877c。
中般涅槃:指三果圣者于欲界殁而生色界时,于色界之「中有」位而般涅槃者。
生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不久即能起道圣,断除无色界之惑而般涅槃者。
无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未加行勤修,经久时而般涅槃者。
有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加行精勤修学,经过长时之后而般涅槃者。
上流般涅槃:先生于色界之初禅,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者。
^26
(1) 七觉支: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除觉支(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2)《大毗婆沙论》卷83:「问:无量有漏、觉支无漏,云何有漏与无漏俱?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四无量调伏其心、令心质直有所堪能,从此无间引起觉支,觉支无间引起无量,无量觉支相杂而起,故说为俱而实不并。」(大正27,427c21~25)。
 
^27 《大毗婆沙论》卷82:「问:此四无量于三种(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中,为与何等作意俱生?答:唯与胜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3a3~5)。
^28
(1) 《杂阿含经》卷21(567经) (大正2,149c12〜150a11)。
 
(2) 参见《空之探究》p.21:「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量的因,漏尽比丘所得无量心解脱中,不动心解脱最为第一;不动心解脱是贪空、瞋空、痴空,贪、瞋、痴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尽比丘的究竟解脱(不动阿罗汉)。……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八节 空为三三昧先导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摄法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五节 假名──受假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般若经》之译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出魅力来[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大和尚 虚云长老传奇 第十三章:入定终南[栏目:大和尚·虚云长老传奇]
 定心 心自净——人怒我不怒 不为风所摇[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瑞今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疑生暗鬼[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诸法之精要——皈依 四、皈依的学处 1.三所断[栏目:诸法之精要·皈依]
 附录一 我为取得日本学位而要说的几句话[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G 第313经(经法经)[栏目:界定法师]
 见性成佛 第八天[栏目:如本法师]
 如何掌握自己的心呢?[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