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55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p.103~p.105)
一、序说(举契经中关于「常空」与「我我所空」1之教说)(p.103)
【(一)关于「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大正2,72b20~ c20)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
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
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
 
空诸行,经约根、境、识、触、受、想、思说。
 
【(二)关于「空世间」2】
与此(空诸行)意义相同的,是空世间,如《杂阿含经》卷9(231经)说:
 
「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3
《相应部》也有此经,约根、境、识、触、受说世间,只说「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4
 
二、关于「常、恒、不变易法空」及「我、我所空」之论究(p.103〜p.104)
【(一)问题的提出】
空,是以无我我所为主的,《杂阿含经》为什么说「常、恒、不变易法空」呢?
 
【(二)说「常、恒、不变易法空」的理由】
关于「无常故苦」等的考察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常见这样的文句,如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5
 
又常见这样的问答,如说:
于意云何?……(色)、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乐耶)?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曰:不也。6
五阴、六处等无我我所,是从无常、苦,变易法而得到定论的。
 
如依文释义,无常,苦,变易法,无我我所──空,文字不同,意义当然也有所差别。
依文义相成来说,那无常等都可说是空了。
特别关于「依文义相成说无常等可说是空」之探讨
 
举契经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
无常故苦,苦是依无常而成立的,如《杂阿含经》卷17 (473经)说:「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大正2,121a26~28)
关于「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的考察
约三受说
一般的说,受有三类: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约三受说,不能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的。
从深层意义说
然从深一层说,一切行是无常、变易法,是不可保信的,不安隐的,终于要消失过去的,所以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小结
一般所执的自我,一定是常(恒、不变易),是乐(自在),而一切行非常非乐,这那里可说有我呢!无常是苦义,无常苦(变易法)是无我义;无常、苦、无我是相成的。这样的论究,不但我我所是空,常、恒、不变易法也可说是空了。
【(三)关于分别说系的见解】
这样的解说,不只是说一切有部这样说。
属于分别说系的《舍利弗阿毗昙论》7,也说:「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8
巴利藏《小部》的《无碍解道》也说:「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9
【(四)结说】
这可见,依我我所空,进而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是上座部系的一致意见。
 
三、关于经未说「苦」是「空」之论究 (p.104〜p.105)
【(一)举《经》说明「不自在、苦,即无我」】
印度文化中的我,曾发展到与宇宙的本体──梵,无二无别,然原本只是众生的自我。我,一定要有「自在」,「乐」的属性,如不自在,苦,那就不能说是我了。如《杂阿含经》卷2(33经)(大正2,7b23~ c7)说:
 
若色(受、想、行、识)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二)《经》未说「苦」是「空」的理由】
经说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是一贯的,相依相成的,为什么经上只说:无我、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而没有说是苦是空呢?
佛教界的论究,倾向于客观事相的观察,观一切法(不限于众生自体)都是无我──空的,但不能说器世界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只能说是无常,无我──空。倾向于客观的事相观察(阿毗达磨的特性如此),所以说:「无我、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了。
 
注解
^1
(1)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33~ p.34):
佛法的初义,似乎只有无常、苦、无我三句。把「空」加上成为四行相,似乎加上了「空」义,而实是把空说小了。这因为,照《杂阿含》其他的经文看来,空是总相义,是成立无常、苦、无我的原则,如265经云:「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大正2,68c6~8)
 
又273经云:「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14~15)
 
这都先空而后无常、苦、无我;空的是总一切的「诸行」;空是贯穿了常与我我所。以总相义的空来否定常,及我、我所,指出常、我、我所的不可得。依这见地,不但我空、我所空,无常也是空。
 
(2)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32~ p.33):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如《杂阿含》(232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273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
^2 《空之探究》p.6 ~ p.7:「空世间是什么意义?……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
^3《杂阿含经》卷9,231经(大正2,56b24~26)。
^4 《相应部》(35)「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87~p.88;汉译南传16.p.72):「阿难!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识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触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称之为空世间。」
^5
(1)《杂阿含经》卷1,(10经)(大正2,2a13~14)。
(2)《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33~p.34;汉译南传15.p.31):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
 
受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
 
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
 
^6《杂阿含经》卷1,(31经)(大正2,6c20~24)。
^7 《空之探究》p.108:「《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印度本土分别说者的论典。《论》上说:空定,「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空的内容,与《杂阿含经》的《抚掌喻经》相合。」
^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大正28,633a24~25)。
^9
《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4)为海南的赤铜鍱部所传。
 
上座部分出两大部:一为说一切有部,另一为分别说部。分别说部再分化为四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赤铜鍱部。其中赤铜鍱部远在海南的锡兰,其余三部则位于印度本土。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08。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节 空之双关意义
 成佛之道 14 大乘不共法 虚妄唯识系(补充资料)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七节 空与空性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五节 无所有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所缘缘、增上缘[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慈悲·智慧·圆满[栏目:慧光法师]
 请问禅和净土怎样结合起来?[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圆瑛大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 简介[栏目: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
 求法传法一念心[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六三)[栏目:杂阿含经]
 35.沩山灵祐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忏悔与感恩的功德[栏目:仁焕法师]
 001 永嘉证道歌(唐 玄觉 撰)[栏目:04 语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