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五节 假名──受假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0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第五节 假名──受假(p.233~p.242)
一、《般若经》中的「假名」(p.233~p.234)
【(一)原始般若的「一切但有名字」】
「假名」,在《中论》思想中,有极重要的意义。首先,《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说1:
 
「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大正8,537b7~11)
 
「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大正8,537b27~ c2)
 
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揭开《般若经》的序幕。
须菩提对佛说:说到菩萨,菩萨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见到,也没有得到过,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实体。般若波罗蜜,也是这样的不可见、不可得。这样,要我以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来教示什么样的菩萨呢?
接着,从不见、不得菩萨与般若波罗蜜,进一步的说:我不见有菩萨法,(生) 来,或灭(去),什么都不可得,我假使名之为菩萨,说菩萨这样那样,那是会 有过失感而心生疑悔的。
要知道,名字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
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演化而来2。
【(二)「中本般若」的「三假」(p.234~p.236)】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三假说
 
「原始般若」的人(菩萨)、法(般若)不可得,一切但有名字,在「中本般若」(一般称之为「大品」)中,有了进一步的说明:一切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3。并对但名的一切,提出了三假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4。
一切唯有假名,名字也只是假名,在般若中,一切都是不可得的。然从世间一切去通达假名不可得,也不能不知道世俗假名的层次性、多样性,所以立三种假。
 
2、《大智度论》对「三假」之定义(p.234~p.235)
 
依《大智度论》,三假施设,是三波罗聂提。波罗聂提(prajñapti),义译为假,假名,施设,假施设等。
 
这三类假施设,《大智度论》的解说有二;初说是:「五众[蕴]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法与受)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5。
 
(1)依论所说,法波罗聂提──法假(dharmaprajñapti),是蕴、处、界一一法。
色、声等一一微尘,贪、瞋等一一心心所,阿毗达磨论者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
(2)受假,如五蕴和合为众生,众骨和合为头骨,枝叶等和合为树,这是复合物。在鸠摩罗什的译语中,受与取相当,如五取蕴译为五受阴,所以受波罗聂提,可能是upādāna-prajñapti 6。受假──取假,依论意,不能解说为心的摄取,而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
(3)名假(nāma-prajñ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
3、《般若经》三假说之对照
 
所说三假,在各种译本中,是略有出入的,如下7:
 
[Table]
二、《般若经》之三假与《大毗婆沙论》所说二有、五有之比较 8 (p.236~p.237)
【(一)《大毗婆沙论》之二有、五有 (p.236)】
要理解《般若经》的三假,可与阿毗达磨者的「有」,作对比的观察,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说:
 
然诸有者,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9
 
有说五种:一、名有,谓龟毛、兔角、空花鬘等。二、实有,谓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谓瓶、衣、车乘、军、林、舍等。四、和合有,谓于诸蕴和合,施设补特伽罗。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10
 
阿毗达磨论师,立实物(法)有与施设有,这是根本的分类,与《大般若经》「第三分」(F本),但立名假与法假相合。
依经说,我;头、颈等;草木等;过去未来诸佛;梦境、谷响等,都说「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11。所以二假中的名假,与阿毗达磨者二种有中的施设有相当。
《般若经》立三假:法假当然与实物有──实有相当。
五种有中的假有、和合有,是施设有的再分类,与《般若经》的「受假」相当。名有,是龟毛、兔角等,在世俗中也只有假说的一类,可以含摄在名假中;但三假中的名假,重在称呼那法与受的名字。
[Table]
【(二)方便施设的教法:《般若经》之教授假 (p.236~p.237)】
不过,《般若经》的三假,有的不立受假(包含在名假中),别立方便假—教授假、权法等。这是说:佛为弟子教授、说法,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设,如《法蕴足论》引经说:「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12。如来说法,本着自觉自证,而以方便施设名相,为众生宣说开示的。
佛的教法,一切都是方便施设的。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见解,如《第一义空经》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3等,缘起的集与灭。所说的「俗数法」14,《顺正理论》引经,译作「法假」。15
阿毗达磨论者,虽知缘起等一切教法,是方便施设的,而对于文句所诠表的法义,总是分为实有与假有。
【(三)三假之次第(p.237)】
《般若经》明一切法但假施设,依《大智度论》所说,有次第悟入的意义,如说: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16。
三、《中论》之「假名」与《般若经》之「受假施设」(p.237)
《中论》的空假中偈,在缘起即空下说:「亦为是假名」17。这里的假名,原文为prajñaptir upādāya,正是《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施设」。
依《中论》〈青目释〉:「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18。假名是指空性说的:缘起法即空(性),而空(性)只是假名。所以缘起即空,离有边;空只是假名(空也不可得),离无边:缘起为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当然,假名可以约缘起说,构成缘起为即空即假的中道。
不过,依《般若经》三假来说,缘起是法假,空(性)应该是名假 19,为什么《中论》与《般若经》不同,特别使用这受假一词呢?
四、「受假」这一术语是从犊子部系中而来 (p.237~p.239)
【(一)《三法度论》(p.237~p.238)】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立二有、三有、五有,包含了一切实有、假有,并没有与受(假)相当的名字。受假,应该是从犊子部系来的20。如《三法度论》卷中说:
 
「不可说者,受、过去、灭施设。受施设,过去施设,灭施设,若不知者,是谓不可说不知。受施设(不知)者,众生已受阴、界、入,计(众生与阴、界、入是)一,及余(计异)」。21
《三法度论》,是属于犊子部系的论典22。犊子部立不可说我,又有三类;受施设是依蕴、界、处而施设的,如《异部宗轮论》说:「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数取趣),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23。补特伽罗──我,不可说与蕴等是一,不可说与蕴等是异。不一不异,如计执为是一或是异,这就是「不可说不知」。犊子部的我,是「假施设名」。
 
【(二)《三弥底部论》(p.238~p.239)】
此外,有《三弥底部论》,三弥底(Sammatīya)是正量的音译;正量部是犊子部分出的大宗。《三弥底部论》卷中也说:
 
「佛说有三种人」。
「问曰:云何三种人?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24。
三种人,与《三法度论》的三类施设(不可说我)相同。
「依说人」的「说」,依小注,可译为安立、假名,可知是施设的异译,所以「依说人」,就是「受施设我」。「依」或「受」,就是《中论》所说──prajñapti-upādāya中的upādāya。这个字,有「依」,「因」,「基」,「取」(受)等意义,所以《般若灯论》解说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25。
观誓(Avalokitavrata)的《般若灯论广注》,释「因施设」为upādānam upādāya prajñapti,即「取因施设」。从犊子部出家的陈那,也有《取因施设论》。
总之,《般若经》所说的「受假」,正是《中论》所说的prajñapti-upādāya(因施设)。这一术语,是由犊子部系中来的。
五、《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 (p.239~p.241)
为了说明《中论》的缘起是假名—受假施设,所以分别的来说:
 
【(一) 部派对实有、假有的看法 26(p.239)】
佛的说法,以语句方便来表达,称为施设(假),如《般若经》的方便假、教授假,那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对于所表示的内容,虽有「假名有」的,如五蕴和合名为我,枝叶等和合名为树,但总以为:「假必依实」,有实法存在──实法有。
如说一切有部,说蕴、处、界都是实有自性的。
《俱舍论》以为:蕴是假而处、界是实有的。
经部以为蕴、处是假而界是实有的。
这些上座部系的学派,都是成立实法有的。
大众部中,以说假为部名的说假部,立「十二处非真实」27。
一说部说:诸法但名无实。有没有立实法为所依,传说中没有明确的记录。
[Table]
【(二) 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与经部的「现在实有,过未非实」(p.239~p.240)】
一切法从因缘生,从种种缘生,不从一因生,是佛教界所公认的。
说一切有部立「法性恒住」,「三世实有」,所以从因缘生,并非新生法体,法体是三世一如的。从缘生,只是众因缘力,法体与「生」相应,从未来来现在,名为生起而已。
如经部,说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所以从缘生是:界—一一法的功能,在剎那剎那的现在相续中,以缘力而现起,为唯识宗种子生现行说的先驱。这样的因缘所生,都是别别自性有的28。
【(三)说一切有部与犊子系对「假名有」的见解29(p.240)】
假名有—施设有,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
 
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依说一切有部,假有是无体的,所以说无我。
犊子部系以为: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是受假,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不可说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那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我。
【(四) 假名在《般若经》、犊子系和《中论》所指涉的内容 (p.240)】
《般若经》立三假,着重于但名无实,名与实不相应,所以说: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中间(住)」。30
约但名无实,「但以假名说」31,《中论》也采用这通泛的假施设(prajñapti),但论到缘起说,一切依缘而有(而生、而无、而灭)。缘性与所生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缘起法的不一不异,在时间中,就是不断不常。这与犊子部说的受施设,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不可说是常、是无常,有共通的意义。
不过犊子系〔的假名〕但约补特伽罗说,而《中论》约缘起一切说。
【(五) 龙树为何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如幻有(p.240~p.241)】
《大智度论》所释的《中本般若》──二万二千颂本,立三种假,约世俗法的层次不同而立,与其他《中本般若》不同。32龙树「空假中偈」的假名──受假,正是依此经本而来。
在种种假中,龙树不取「名假」,如一切是名假,容易误解,近于方广道人的一切法如空华。「名」是心想所安立的,也可能引向唯识说。后代有「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成语,唯表(vijñaptimātra),玄奘就是译为「唯识」的。
龙树也不取「法假」,法假是各派所公认的,但依法施设,各部派终归于实有性,不能显示空义。
龙树特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有。依缘施设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33,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与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古人称为「假有体家」34)。
受假—依缘施设(缘也是依缘的),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龙树说「空假中」,以「受假」为一切假有的通义,成为《中论》的特色。
注解
^1 《空之探究》p.241,注1:《小品经》文,与玄奘所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最相近,如卷556(大正8,865c~866b)。〈第四分〉也相近,已明说「但有假名」,如卷538,大正7,764a。《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近于〈第四分〉,但说「无定无住」为:「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无决定无不决定」(大正8,587c),与现存梵本相同。这是参照《中本般若》(俗称《大品》),「是字不住亦不不住」而有所增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大正8,234a。参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9,大正7,47a。
^2参阅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126;p.131。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31a3~5。参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假施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诸佛,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假施设,谓为过去、未来诸佛,如是一切唯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大正7,29c27~30a4)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说,是法及名字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大正8,231a16~21)
^5
《大智度论》卷41:「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麁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sF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是sF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大正25,358b21~c8)
 
^6释厚观按:「受假」之梵语,似以upādāya-prajñapti为佳。
^7
A:姚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231a。
 
B: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1,大正5,58b。
 
C: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大正7,30a。
 
D:西晋 无罗叉译《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11c。
 
E:西晋 竺法护译《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8,163a。
 
F: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2,大正7,448a。
 
^8参阅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第三章,第二节〈实相与假名〉,p.152~p.158。
^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2a24~26。
^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2a29~b4。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2(第三分):「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胁、腰、脊、髀、膝、[月+端]、胫、足等;皮、肉、骨、髓,唯有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等想施设言说。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大正7,447c6~10)
^12 《法蕴足论》卷11:「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大正26,505a16~22)
^13《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20~21。
^14参阅《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2。
^15
《顺正理论》卷25引经:「如世尊说: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大正29,485a)
 
《顺正理论》卷28:「佛于彼《胜义空经》说:此中法假,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大正29,498b29-c1)
 
^16《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58c5~ 8。
^17《中论》卷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30,33b11~12)
^18 《中论》〈青目释〉卷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大正30,33b15~21)
^19《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八节〈空与一切法〉p.192:
空(性)相,是超越名、相、分别,不落对待,实是不可说的。如《摩诃般若经》卷17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大正8,345c)所以名为空相,也只是佛以方便假说而已。
^20参阅印顺法师《初期大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7~p.729。
^21尊者山贤造,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卷2,大正25,24a29~b3。
^22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458~p.460。
^23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卷1,大正49,16c14~15。
^24《三弥底部论》(失译作者名)卷2 (大正32,466a28~b2)
^25 本龙树菩萨,释论分别明(清辨)菩萨,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卷14:「自体无起,体无起者,如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世间出世间法,并是世谛所作,如是施设名字,即是中道。」(大正30,126b6~9)
^26 参阅印顺法师 (1)《性空学探源》, p.194~p.196。 (2)《初期大期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8。
^27 《异部宗轮论》卷1:「其说假部本宗同义:谓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无非时死,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余义多同大众部执。」(大正49,16a16~20)
^28 《摄大乘论》本卷上说:「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大正31,135a1~2)另参阅: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90~p.193。
^29参阅《性空学探源》,p.152~p.153。
^30 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大正8,230c6-9)
^31 《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大正30,30b22-23)
^32
A:姚秦 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大正8,231a 19-21)
 
B: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11「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大正5,58b7-9)。
 
C: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6:「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方便假应正修学。」(大正7,30a15-17)。
 
D:西晋 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2:「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字法、合法及权法数。」(大正8,11c8-9)
 
E:西晋 竺法护译《光赞经》卷2:「所谓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因缘合会而假虚号,所号善权、所号法皆假托耳,当作是学,行般若波罗蜜。」(大正8,163a10-12)
 
F:唐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2:「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应正修学。」(大正7,448a4-5)。
 
^33 《大智度论》卷6:「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大正25,101 c18-22)
^34 吉藏撰《百论疏》卷中:「外云:诸分和合别有总身法异于诸分。如假有体家义,别有假体异于实体,亦如犊子四大和合别有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故具在、分在破假身有体及犊子义。」(大正42,279a10-14)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节 空性——无自性空
下一篇: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成佛之道 14 大乘不共法 虚妄唯识系(补充资料)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三节《中论》之中心思想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节 泛说解脱道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自利 利他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伽大意[栏目:太虚法师]
 请问什么是本尊?是否可以把自己的师父观为本尊呢?​​[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佛经故事选集·佛本生故事 序言[栏目:佛本生故事]
 3.四祖道信大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