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思考题
1.为什么行持殊胜般若者,既不能住于差别基,也不能住于差别法?为什么菩萨行持的不住之住乃一切住之最?
2.不住的功德是什么?我们应怎样现前这种境界?
3.请从世俗与胜义两个方面分析般若的奥义,也谈一谈我们应怎样行持中道?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般若摄颂》,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品。
第二品
庚二(中说)分四:一、宣说修学之理;二、认清修学之有境般若;三、当摄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说修学之理)分二:一、宣说不住;二、宣说修学彼之理。
壬一(宣说不住)分二:一、宣说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说不住之住)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子一(意义)分二:一、不住差别基色等;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对于空性,因为反体不同,所以有时讲不生、有时讲不住、有时讲不灭,虽然词语不尽相同,但实际都是讲空性。而差别基与差别法,想必大家也清楚,比如说人,人是差别基,人的头、脚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别法。
丑一、不住差别基色等:
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
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通过第一品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所学的目标,也就是说遍智是第一品所讲的内容。那这样的遍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得到呢?首先应通过观察了达空性,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修持,之后才能断除所有实执。其实空性法门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门,而这样的法门就是菩萨道智的修学内容,或者说菩萨的道智实际就是一种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说这样的内容。在《现观庄严论》中,第二品专讲道智,大家可以参阅。
至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本体,它不可能住于五蕴上。如果真的能住,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因它非实有、不可缘、得不到的缘故,所以不可能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来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于色蕴(指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种色法)上,也不可能住于快乐、痛苦等受蕴中,同时也不可能住于想蕴、行蕴及识蕴中。
如果我们能按《中论·观五阴品》所讲那样,详详细细用智慧来作观察,就会了知五蕴所摄的一切法根本没有实有的本质。既然实有的本质得不到,那无实、无缘的空性本质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为,有和无实际上都是边,皆非究竟。
因此,菩萨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不可能住于五蕴。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实际上他安住于一切万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说他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分别念并非智慧,它的本体才是智慧。大家经常说明心见性,实际上所谓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个心的本体,而开悟的境界也不离开它。至于贪嗔痴等分别念的现相部分,禅宗和密宗都不认为它们是真正的智慧。为什么呢?比如大海里面起现波浪,虽然波浪的本体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说大海的波浪,而大海并不是波浪。本颂也讲不住五蕴而住它们的法性,其实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关于不住,大圆满经常讲:心没有什么可住的,故应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网》也以五种奇哉的方式宣说:一切诸法无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刚经》亦云:“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其意是说,在没有什么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现。可见,这里所讲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窍诀。在六祖开悟时,五祖认可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也没有意义;若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导师、佛陀。所以通达不住之心,或一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当然,若想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了达一无所住的道理,则应首先通过理证了知一切万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的话,也不可能有灭;既然生和灭都没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讲了,对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从不同侧面来宣讲。若不了解这样的道理,则不可能通达不生、不住、不灭、空性、离戏、真如等诸多名词所表达的意义。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麦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称来表达同一意义,所以大家务必了达各个经典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读《大般若经》时就会发现,有些经一直讲不生,实际上也是讲的空性;有些经一直讲不住,其实也是在讲空性……所以若真是开悟之人,则不管文字上怎么表达,他都会明白。就像真正到达山顶之人自然明白:这边也有一条路,那边也有一条路,不管走哪一条路都能上来一样。所以在佛教历史上,有些通过无生的道到达山顶,有些则按自然光明的道到达顶峰。而我们沿着哪一条道前往终点,则可自己选择,但无论如何它就是殊胜的般若。
丑二、不住差别法无常等:
乐苦爱厌常无常,我与无我真如空,
得果罗汉皆不住,不住独觉及佛地。
菩萨在行持般若时,他对五蕴的差别法,或者说众生所了解的一些特法,诸如:心中非常快乐、心中万分痛苦,悦意可爱的对境、憎恨可恶的对境,无常的有为法、常有的无为法,有我的执著——人我执和法我执、无我的执著——法无我和人无我,万法的本性真如及本体空性,证得预流果等三果及阿罗汉果,还有独觉及佛地等皆不会执著,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式而安住。
虽然在名言中一切万法皆无欺存在,但真正用中观的智慧来作观察,或从《般若经》的了义观点来讲时,这一切都了不可得。而我们什么时候到达这种境界,就已安住于不住的境界当中了。
其实,一切万法皆不住心前,就是真正的无缘寂灭。就像寂天菩萨在《智慧品》中所说那样:“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可见,要证得这种境界,唯有有实与无实皆不住心前,而此时也不可能有其他相,所以这就是最殊胜的寂灭。
可是现在我们并不是这样,不说无实法,就是有实法也经常住在心前。比如,我今天买了一斤鸡蛋,还买了一点豆腐,还有白菜和西红柿,把西红柿也住在心前,白菜也住在心前,豆腐和鸡蛋也住在心前;尤其痛苦和快乐在心前住得更明显。但圣者跟我们完全不相同,大家应该清楚,从来没学过空性法门的人,对世间的名利、财富和感情全都死执不放;而学过空性法门的人,虽然也有执著,但并不会像他们那样;若境界再提升,也即获得了圣者阿罗汉或菩萨果位时,就会跟凡夫的境界完全不相同,也即了达一切全都是幻相。其实,这就像我们在幼儿园或小孩时对玩具特别执著,而长大之后,这些全都不会住在心前一样。
《三摩地王经》云: “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关于有智者的“有”,藏文中是“诸”,意思是很多的意思。虽然中观里面也说中,但实际上在离开有和无、清净和不清净的边戏之后,智者也不会住在中间。所以,如果我们能将中观所讲到的境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对今生的生存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一直被那些没有必要执著的东西纠缠着,特别痛苦。如果他们能多闻思中观,很多快乐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当然,这是通过闻思得到的快乐,若能通过修行现前证悟,将相续中的无明种子全部断除,那就获得了无上的大安乐。所以这样的正法妙药,任何一个被烦恼所折磨的患者都要服用,如果不服用就非常可惜;但大家首先要对中观法门有信心,这非常重要!
子二、比喻:
导师不住无为界,不住有为无住行,
如是菩萨无住住,无住即住佛说住。
对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的人来讲,这就很容易理解,说住也好、说不住也好,他都知道其中的意义。如果以前没有在这方面闻思过,可能他们就会认为:到底在说什么啊?一会儿说住、一会儿说不住,这难道不矛盾吗?当然,我们也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前面讲了一切法不住,或不住而住,下面以比喻说明。不过这里所讲的比喻很高,对凡夫人来讲,也很难在心中显现。比如在小孩面前,我们用大人才能理解的比喻来说明,他们就不一定能接受。如果用小孩所喜欢的东西来作比喻,也不一定能很完整地表达,而且他们玩的这些东西也不一定能作比喻。因此,在这里只好用佛的境界来比喻不住任何法。
意思就是说,人天导师出有坏佛陀的智慧不会住于抉择灭、非抉择灭等无为法中,即佛智不会安住在寂灭涅槃的法界本体中;然后佛的智慧也不会安住于分别心或其他有相状的有为法上,也即不住于三界轮回。总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既不住于寂灭法,也不住于轮回法,即所谓的“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这样不住任何边的比喻说明:菩萨既不执著轮回的边,也不住于涅槃的边,即无住而住;而且这样的安住就是真住,佛陀在有关般若经中也一再宣说这样的住最殊胜。当然对凡夫人来讲,要理解这样的比喻也很困难,但本体就是如此的缘故,菩萨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来比喻,而且佛陀也希望我们能早日到达这种境界。
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密法书中,都引用《普作续》的教证来宣说诸法的平等性,虽然我们现在是讲显宗法,但也可以引用,因为我们并没有讲密宗的甚深修法,而且无垢光尊者也经常将很多密宗的教证用在显宗里面。那这个教证是怎么说的呢?《普作续》云:“诸法虚空性,虚空无自性;虚空亦无喻,虚空亦无量;一切诸法义,皆当如是知。”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虚空的本性,就像虚空没有自性,也无法比喻、测量一样,一切诸法的本体也是如此,大家皆应如是了知。这样说的时候,可能初学者会认为:这到底在说什么呀?一切法是虚空,虚空没有自性、比喻,也无法测量,同样诸法也是如此,那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就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所以大家皆应遵循次第闻思修行。
正因为万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佛陀才在这里说:诸位菩萨,你们应该了解一切诸法并没有什么可住的,也即轮回和涅槃的边皆不能住,而这样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或一切住之最。《金刚经》亦云:“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意思是说,若心真正安住,那就是一无所住。所以从一个侧面来讲,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住。对这样的道理,虽然世间人并不一定能理解,但对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一切诸法的本体。你看:现相上有安住,实相上没有安住,所以在实相和现相结合起来用文字表明时,就只有这样说了。《华严经》云:“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也即从自性的角度来讲,佛和众生是平等的。同样,这里也说住和不住完全平等。
当然,什么时候到达这样的境界,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大家皆应一边闻思、一边祈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祈愿他们加持我们的相续,让迷乱的分别念或迷茫的心态尽快转变为智慧。关于迷转为智,《四法宝鬘论》中有详细宣说,大家可以参阅。当然,所获得的智慧也有不同层次。一般来讲以闻思得到胜解信并不是很困难,而真正要以实修来现证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不那么容易。故《定解宝灯论》也说(1):作为凡夫人,先应经过单空的途径,然后才能进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所以大家在闻思本法时就要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甚深的精华乃空性法门,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尽力闻思修行此法;即使今生未能证悟,也要尽力以空性之火烧毁相续中的实执种子,再不能让它们增长。否则还会不断生出三界轮回种种幻相的花果,那就非常痛苦。
癸二、彼之功德:
前面从意义与比喻两个方面讲了不住之住,现在讲不住的功德,颂词是:
思成善逝之声闻,欲成独觉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见此彼岸。
大家也清楚,对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如果我们去耽著,真正的胜妙菩提就不可能得到。佛经也说:有缘者不可得三菩提。(但大家千万不要解释为有缘分的人不可得三菩提,若是这样,那就成了没有缘分的人才能获得三菩提了。)所谓“有缘者”就是有执著的人,所以唯应依无缘来获得菩提。颂词也说,如果我们想成就善逝的声闻,即从预流向到阿罗汉之间的圣果,以及想获得独觉和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那就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若不依靠这样的堪忍法——空性法门,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三菩提的果位;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越过大海,或见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样。可见空性法门非常重要!
但因众生的根机不够,所以我们暂时着重提倡大家行持有缘善法、积累福德资粮,然后再逐渐趋入真正的空性,当然这也是我着重以《入行论》、《大圆满前行》等法来引导大家的原因。佛陀在转*轮时,为了摄受外道,也未首先就说万法皆空,而是从不了义的角度说:如来藏是常有不变的,它基本上与你们的大自在相同。可见,虽然我们暂时对有缘法应该重视,但要获得真正的成就,就一定要学习空性法。
而对空性证悟的程度不同,就分出了三种菩提:证悟人无我就获得声闻菩提,证悟人无我的全部和法无我的一半就获得缘觉菩提,而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获得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三界导师的佛菩提。所以,证悟空性的境界不同,所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在道友当中,有些因为对空性法门学得比较好,或者说空性法门的境界比较高,他们对世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看得很淡;相反,若对空性的境界没有提高,那再怎么样修、再怎么样学,也不可能断除执著。当然,若我们清楚《现观庄严论》所讲的佛陀的遍智、菩萨的道智和声缘的基智的差别,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证悟空性的重要性。
《现观庄严论》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既然空性是四圣众的母亲,那来源没有的话,一切圣者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无论我们想获得密宗的成就,还是显宗的成就,最后肯定要有空性的证悟。就像不依靠船只,就不可能到达大海的彼岸一样。而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若没遇到空性,或没了解空性的法义,那要获得解脱也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当我们听闻到空性法门时,千万不要产生怀疑,因为这是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和智者们通过智慧再三观察过的。就像世间的纯金,若专家通过高级仪器已经做过检测,那我们就没必要再怀疑,因为这样的怀疑根本鉴定不出什么,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大家对空性法门一定不要有任何怀疑。第二,对空性法门也不要有恐慌。比如,既然万法是空性,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到时候会不会堕入一种空空荡荡的境界当中?没有必要这样。我们唯应做的,就是要按佛经的内容去实修,除此之外没有必要以分别念胡思乱想,从而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虚幻世界。
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分别念各种各样。昨天有个人给我说:“我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相同的《极乐愿文》。”我问:“你怎么造的?”他说:“凭我的想象力造的。”我说:“你想象力真丰富,超过高僧大德!”其实他只是胡思乱想。因为这样的解脱法和空性法,根本不是凡夫人凭想象就能作的。而圣者因为有超越凡夫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能造出来。因此凡夫最好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不然明明是凡夫还想装圣者,那就会像话都不会说的小孩还想装博士生导师一样荒唐可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当然,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因种种原因自己也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后来自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说那样(2):在思想不成熟、学问不到位等条件下,所作出的结论或所作的事情,到思想比较成熟或境界有所提高时,自己也会觉得可笑。比如:我刚来学院时在上师面前也这样问过,在某某道友面前还大声宣扬过,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可见闻思非常重要。
前段时间,一位知识分子的父母到学院听了两堂课,他们在离开时对我说:“本来我们来这里有很重要的三个问题要问,但其中两个问题在听了两堂课后就解决了,剩下的一个问题也不用问了,因为我们基本上能自己解答。”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听两堂课也能将终生不能解决的疑团解开,而其他问题也能自己解答。可见大家首先要有闻思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还应好好观察。
当然,这里讲的是空性方面的道理,即不依空性就不能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龙猛菩萨云:“何人不知空性义,彼者不能得解脱。”既然所有圣者皆依靠般若空性而获得解脱,那我们凡夫人就应把空性当作超越三界轮回大海的船只那样来对待。比如《般若摄颂》,这就是我们超越轮回的大船,所以大家一定要随身携带这部经函。虽然我们现在要依靠它来直接渡越轮回有一定的困难,但若没有它,那也绝对不可能摆脱极为恐怖的生死苦海。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般若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在修学过程中,也应把它当作殊胜的对境来作供养、顶礼和祈祷。
而自己在上师或诸佛菩萨前祈祷、供养时,也应这样想:诸佛菩萨,请加持、垂念、摄受我!让我相续中的实执尽快泯灭,也愿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相续中的不住智慧尽快在我相续中生起来。若能这样虔诚、恭敬地祈祷,相续中的实执和贪执就会逐渐灭掉。当然,这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也即他们经过一生的努力,很多境界最终都得以现前。也许他们前世曾积累过无数资粮,但在显现上却跟我们差不多,因此大家也不能脆弱:我根机那么劣、记性那么不好,人又长得难看,所以没有希望,因为诸佛菩萨肯定不喜欢我。不能这么想,因为解脱与长相、财产等并没有关系。在漫长的佛教历史中,很多大成就者的长相并不一定都非常美,甚至有的还很丑,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其实,信心乃修行的动力,如果一点信心也没有,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什么都没兴趣,那也不行。当然作为凡夫人,有时候不想看书、磕头、打坐,这样的现象应该有。尤其前世业障重的,比如一直住于恶道当中,那闻思修行的习气就很难成熟。若以前两三百世一直当牦牛,即生对吃菜就会很有兴趣,除此之外,可能一听到闻思就不舒服。如果前世一直当班智达,或当修行人,那一接触佛法,马上心里面就会生起欢喜心。正因为人的前世并不相同,所以今生的习气也就不一样,即使我们以前一直当恶趣众生,那从这一辈子开始,也应有大的改变。
壬二(宣说修学彼之理)分三:一、修学般若之理;二、所学修之处;三、修学者修学方式。
癸一、修学般若之理:
讲法听闻所说法,证果缘觉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来言。
前面也讲了,在胜义中基道果所摄的一切法皆不住、不缘,也即为空性。而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就像这个颂词所讲那样,所有法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拿讲闻佛法来说,上师讲经说法的场面肯定存在;而听闻的眷属不管是几百人还是几个人,听法的场面也存在;然后传讲与听闻之法,不管是《般若经》,还是因明,这也存在。不仅如此,通过精进修持证得沙门四果,现前缘觉的果位,或获得世间导师怙主佛陀的菩提,这些出世间的道轨与境界,以及依聪明才智与敏锐的智慧而现前的究竟涅槃,他们在世俗中全都如梦、如幻、如阳焰般存在。
虽然般若法门并非一概否认显现,但大家一定要清楚,从本体上讲的时候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当然这也包括佛陀的三转*轮。所以,如果谁说佛陀转了三次*轮,就在故意谤佛。《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说佛陀转了*轮或宣说了佛法,这个人就严重诽谤了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了解我真正的密意。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说:“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意思是,我已成了如来,但一个字也未说过。
记得我刚来学院时,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罗珠,我俩天天都围绕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与如来未说一个字的法这两个问题进行辩论,有时候一直辩论到晚上两三点钟。当时我们点个煤油灯,互相交换角度,一直引用很多理论来进行辩论。的确,从真实的角度来讲,佛陀一个字的法也没说过;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就像佛陀在《大般若经》中所说那样:“诸天子,于我前闻法,当知如幻如化。”甚至有超过涅槃之法,也如梦如幻。
所以大家皆应清楚胜义和世俗不能脱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一切万法全都实实在在存在,这也不合理。论云:“有者即是边,无者亦是边。”意思是,如果你说是有,这也是边;如果你说是无,这也是边。按中观法义来讲则为:有者即是常,无者即是断。意思是说,如果完全说有、根本不空,那就处于常边;如果说完全是空,则处于断边。在佛法中,断见和常见都是极端,所以我们皆应学习中道,也即应清楚: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存在。
前两天我在网上回答问题时说:在胜义中如梦如幻,在世俗中真实存在。然后外面的佛教徒说:堪布说的不对,胜义中应是空性,世俗中才是如梦如幻。后来我说: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讲,你们说的是对的;但我是站在中观自续派的角度来讲的,或者说从他们的观点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们说世俗中是自相实有存在,那就不可能是如梦如幻。而且他们的胜义也可分为现相和实相两个部分,现相是如梦如幻,实相是断除有边的单空;这样的话,从现相的角度来讲,说他们的胜义如梦如幻也未尝不可。再加上,空性与梦幻的本体也可以说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
另外大家也不能堕入空边,比如: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供灯、磕头也没有必要了,因为它们全是空性的缘故。这一点,在学密宗和禅宗的道友当中,很多人都犯这种错误。我以前也反反复复说过,修行人千万不能堕入这种空,因为他们只空善法,除此之外,吃饭、走路、赚钱、睡觉等皆不空。若真能空,那吃饭、睡觉等也应空,但他们却空不了。所以我们应像《入行论》所说那样:在如幻般的佛陀前用如幻般的供品来作供养,从而圆满如幻般的资粮、获得如幻般的佛果,然后再度化如幻般的众生、让众生皆获得如幻般的成就。
当然,谁能认识世界的虚幻与空无,他就是智者。可是千千万万众生都不知虚幻与空性,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和无明烦恼,从而作茧自缚、异常执著。放眼整个世界,悲心就油然而生,因为很多众生对中观等大乘法门毫无兴趣,反而对痛苦、无常所摄的毫无实义的散乱之因生起欢喜心。所以我们应经常祈愿上师三宝加持他们的相续,让他们的心首先转向善法,然后再逐渐趋入真正的解脱道。这样以后,佛法的光芒就能普照整个世界,从而让每一个人心中的无明黑暗无余遣除,最后遍天下的众生皆获得不住轮涅二边的殊胜果位。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即:“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2)《二规教言论》云: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