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二课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60

第三十二课

下面继续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

总的来说,中观论中共称有五大因或四大因,居于榜首的理证之王要算是大缘起因,

中观派在抉择胜义谛时,有五大推理或四大推理。以前也再三说过:观察一切万法的因即是金刚屑因;观察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离一多因;观察一切万法的果,是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就是破四边生因;观察所有法的因、体、果则是大缘起因,这就是中观派的共同五大因。如果破四边生因包括在金刚屑因中,就是四大因;或者除缘起因以外,中观有四大因。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那么,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其余因虽说可归属其中,然而离一多因之理在这所有理证中恰似剑之锋与矛之尖,

虽然其余的因全部可以归于缘起因中,但离一多因有它所独具的一些特殊功能。当然,对离一多因这种推理方法,本论颂词中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这一因来抉择,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而已。

这里说,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正是由于离一多之理富有简明易懂、便于思量、坚不可摧等多种特色及超胜之处,

所谓的离一多因,具有几种不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简明易懂”,不论多么愚笨的人,只要一不成立多就不成立,多不成立的话一也不成立,一和多的概念非常简单,不像自生、他生、共生那样复杂。第二个特点是“便于思量”,离一多因的整个推理和观察方式非常方便,如“一切万法无实有,离一多因之故,犹如影像”,这种推理非常容易。第三个特点是“坚不可摧”,依靠离一多因推测出的结论,是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呢?是。可以说,依靠它所推出来的真理,任何理证也无法推翻。

在座的道友,即生中能够遇到宣说离一多因的这部论典,的确具有非常大的福报。因为依靠它,可以将自相续中对万法实有的执著、习气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学习这部论典非常有必要。

因此阿阇黎才唯一凭借此理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实空。

正因为如此,静命论师阿阇黎才未使用其他的各种推理方法,仅仅依靠离一多因这一理证,将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所有万法的本体,全部抉择为无有丝毫实有的实空。

此种抉择方法,犹如对症下药或刃中要害一般,达到最为关键的深处。

阿阇黎静命论师所抉择的方法,不像世间上所抉择的知识一样,他的抉择方法非常得力,可以说是对症下药,依此完全能治愈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疾病。就如同锐利的武器刺中要害一样,静命论师依靠离一多因,已经抉择到了一切万法根本的最深处。

所以,依靠离一多因无有不能抉择之法,这就是离一多因的特点。通过这次对《中观庄严论》的学习,很多道友应该会增上自相续中的智慧,原来对万事万物的实执,依靠离一多因的对治方法也可以完全打破。

诚如《中论》中荟萃其余二十六品实修精华的第十八品中宣说了离一多理、

《中论》其余二十六品的精华修行方法,全部包括在《中论·第十八无我品》中,这里通过离一多因的方法对人我等法作出了详细抉择。这一点,在讲《中论》第十八品的时候,也给大家特意强调过,可以说这一品是《中论》的精要,其中,龙猛菩萨主要运用离一多因,抉择了“人我”不存在的道理。

中观的摄要《入慧论》等中也唯以离一多因建立诸法无实,

月称论师所造的,将中观所有的窍诀汇集于一处的《入慧论》,以及智藏论师所造的《中观二谛论》、嘎玛拉希拉的《中观光明论》等很多中观论典中,也是依靠离一多因来建立万法无实的观点。

诸如此类,这一因堪称是《俱舍论》等一切论典的理证中最为锐利的锋芒。

不仅中观的理证全部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包括《俱舍论》在内,释迦牟尼佛三藏中对法的有关论典中,最锋利、最尖锐的理论也牵涉到离一多因。

当然,《俱舍论》中并未直接宣说离一多因,而且它也不是抉择万法空性的一部论典。但在对法论中,对于一切万法的一、多、分类、差别、功能等分析得非常清楚。

大家在对万法进行分析时,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一与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析清楚,否则,世间的很多学问都会互相错乱。所以此处说,包括《俱舍论》在内的所有论典中,最尖锐的理证锋芒均可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

由于一切万法均为缘起性,故是离一与多。

在中观的五大因中,虽然缘起因是最根本的,但所谓的缘起因必须要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建立,如果离一多因不成立,缘起因也就无法成立。

下面就会讲到,离一多因与缘起因实际是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离一与多,因此不是独立自主成立,依缘而造如幻显现,故是缘起;

对于一切万法真正去观察时,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多不成立一也不成立,根本无有一种独立自主之法,全部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显现的,就像幻化师的幻化显现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缘起。实际上,离一多因的含义也是一种缘起性。

对于这一点,大家首先应该在讲说中观观点的相关字面上进行了解,然后,在寂静的地方细细地思维,这时才能真正对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互相圆融的观点有所领悟。

如果非为缘起,而是本性成立,那么不可能存在离一与多;假设一多实有,则缘起也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假设说:瓶子、柱子等一切万法不是缘起性,其本性独立自主而存在,这样也就不可能有离一多因的本体在万法上存在。

反过来说,一或者多如果实有,所谓的缘起也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所以其余一切(因)实际上均可摄于此离一多因中。

在其他很多论典中都再再强调:中观的五大因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但对于离一多因,麦彭仁波切如果未以其超越的智慧进行详细讲述,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离一多因的殊胜性。在如此详细叙述以后,的确可以深深认识到,所谓的缘起性,唯有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非为离一多因,缘起性也就根本无法成立。

由于缘起性与离一多因实际是一种本体,那么,其他四大因可以包括在缘起性中,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总的来讲,缘起因和离一多因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简言之,如(《回诤论》)云:

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下面所讲的这一教证就是《回诤论》中的偈颂。

“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

佛陀为众生宣说了缘起空性,也就是真正的中观道。这就是世间上说法第一的真正中道义。

大家明天在考试过程中,是否真正对此处所讲的内容有所领悟,应该从你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只是引用上述教证也不一定给分,最主要是看你自己对缘起空性的道理如何理解,佛陀所说的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对这一点应该思维。

真正的中观道,在宣说缘起性空方面,佛陀最为殊胜,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所以,龙猛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向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毕恭毕敬地顶礼。

认清建立空性的所有因中能以一概全的要点归根结底就是缘起,

抉择空性的所有四大因或五大因,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

这是诸位中观论师极需明确了知的要点。

此处所说的“中观论师”,并不是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而是说现在对中观闻思的各位大德、法师们,希望你们必须清楚:在抉择空性时一定要运用缘起因,其他的任何一种推理,都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作为学习中观的论师,认清这一点十分关键。

对此,本论《自释》中云:

本论的《自释》本来是长行文,但静命论师在《自释》的后面部分,以偈颂的形式,对佛陀作了一个赞颂文。

“宣说缘起道,解难忍念网,彼等如来前,恒常敬礼拜。”

佛陀为众生宣说了缘起空性的殊胜正道,以此可以解开世间上各种常见、断见等增益妄念的分别念网。在具有此等无上智慧的本师佛陀面前,我们应恒时恭敬顶礼。

所谓的缘起,一般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种。其中,种子、苗芽、根茎花果等等,可以叫做外缘起;无明、行、识、六处等,则称为内缘起。或者,声闻缘觉所说的缘起,还有空性和显现无二无别也叫做缘起。

无垢光尊者在有些论典中说:心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的同时即是光明,这叫做本体缘起。《显句论》中对缘起从三个方面作了宣说,也即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互相接触。这主要是针对世俗缘起而言的,比如世俗缘起法需要互相观待、互相依靠、互相接触。所谓的“接触”,正如《俱舍论》中所说:有真实的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也有以分别念作意来接触的。

不管是名言中的缘起,还是无垢光尊者所说的本体缘起,释迦牟尼佛在其金刚妙语中,对于缘起法宣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所以在这里,作者静命论师也说要恒常顶礼佛陀,着重强调了“恒常”这一字眼。

希望每位道友,一定要在心相续中对佛陀的不共特点生起真实信心,了知缘起道是非常深奥的。对于如此殊胜深奥的缘起道,世界上虽然涌现过无数的智者,却未能宣说,只有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才宣说了此殊胜缘起道。因此,本论中说应该恒常顶礼!

大家不要只是在考试期间、学中观期间对缘起比较重视,顶礼释迦牟尼佛,随后就将释迦牟尼佛宣说的缘起空性全部抛之脑后,这样绝对不合理!应该像静命论师所说的那样,恒时顶礼!

此论是切中二量精要的论著,因此已凝聚了点缀赡部洲之六庄严及追随者所有善说的要义,

这部《中观庄严论》,已经总结了胜义量和世俗量的一切精要,完全集中了整个南赡部洲无著菩萨、龙猛菩萨等六大庄严,以及藏地、汉地、印度等无数高僧大德成千上万善说的精华要义,也即《中观六论》、《因明七论》等论典的全部精要,都可以包括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

对于《中观六论》,我原本很想全部翻译出来,如果没有翻译出来,能不能讲也就很难说。还有《因明七论》,麦彭仁波切花费大量心血已经造了《释量论大疏》。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之后,也就是1987年的冬天,用四个月的时间传了这部论著。我本来非常想翻译出来,但是工程量特别大,身体也不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没有翻译。即使翻译了,对这样的论典有没有人能看懂?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的确,《释量论》中的很多推理方式,尤其在学习汉文的寺院中,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也不一定有人懂。

因此,对《因明七论》、《中观六论》等千千万万的论典想要学习的话,恐怕我们的人生、时间、精力等各方面都没有这种缘分。但是,上述论典最根本的要义、窍诀,全部包括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大家如果没有学习其他论典的机会,完整学习《中观庄严论》也是值得满足的。

只是通达此论,数十万计的论著之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此处说“数十万计”,也就是指非常多的。如果对《中观庄严论》的推理方式和窍诀全部通达,那么,对于非常多的经典和论典之要义也可以全部迎刃而解。

在藏传佛教中,尤其宁玛巴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一致讲到:要想通达佛陀的真正密意,首先需要学习《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简单法门,之后就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这样一来,对因明和中观方面的要义基本上可以了知。

(修学此论者的)语言智慧蒙受文殊语狮子的加持,大大增上智力,

凡是修学此论者,静命论师以及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诸大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全部会融入到我们的语言和智慧当中,自相续中有关中观般若法门的深广智慧也必定会日益增上。

如同妙药与明咒的功效一样,具有智慧者必会现量起信,

比如头痛的时候,马上按摩或者吃药,很快就可以起作用;具有能力的瑜伽士或者修行人,通过念诵咒语也可以马上遣除违缘、治疗疾病等。同样,通过修学此论,文殊菩萨的智慧融入自相续,在闻思修行等各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增上,这时,对中观、因明以及静命论师等诸传承上师必定会生起极为强烈、不退转的信心。

当然,不具足信心也未精进努力的话,不一定会受到文殊菩萨和龙猛菩萨的加持。所以,平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正如《前行》所讲的那样,虔诚祈祷上师三宝非常重要。我们当中的个别道友,修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他对佛法很有信心和缘分,然后,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进步得相当快。

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们说: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中等修行人,一个月比一个月有进步;下等修行人也是一年比一年有进步。但如果一年一年也没什么进步,一个月一个月、一天一天更谈不上的话,他可能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道友,不仅不进步,反而一个月比一个月退步、一天比一天退步,这样实在划不着(1),太可惜了!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不能离开文殊菩萨、上师三宝的加持。否则,想得也多、做得也多,对真正有意义的闻思修行根本不重视,反而认为很没有意义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逐渐散乱在世间琐事当中,也就是三种懒惰中的喜恶懒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何需再多繁述。

只要把真正的要义简略宣讲,那就不用再多说了。如果真正通达这部论典,文殊菩萨的加持会很快融入自己的相续中,自己的精进、信心、智慧等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否则,还是需要精勤祈祷。

如本论《自释》中也云:“受持此尊者,传授与智者,自他普殊胜,皆令得满足。

本论《自释》最后的偈颂中说:受持《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的智慧尊者(2),首先自己应该通达此论的真实教义。如果是愚者,对离一多因的道理不一定会精通。但对于智者来说,对《中观庄严论》应该精进修持,并且将其传授给其他的智者。这样一来,自他全部会获得一种最殊胜的利益。依靠这种殊胜利益,可以使自他全部得以满足。

因此,大家通过对《中观庄严论》的闻思修行,最后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时,不仅你自己会受益匪浅,而且可以传授给其他人,使所有处于迷茫当中的人趋入真正的学佛之路。

有些道友是这样说的:“到学院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佛。我原来的学佛完全是一种形象,虽然出家很多年,但一直是为了自私自利而转。在自相续中从来没生起过有关菩提心方面的念头,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像孩童一样,根本没有成熟。到学院以后,虽然没有听几天课,但相续中的确有很大的收获。”

确实如此,具有智慧的人应该精进修学这部论典,而且将此殊胜的论典传授给其他人,这样的话,自他都会获得满足。再过一段时间,将整部《中观庄严论》传讲圆满以后,我个人来讲也会有很大的满足。因为这里有很多智慧非常不错的人,在他们面前传授这样的教言之后,虽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会对弘扬佛法起到作用,但有一部分的人肯定会给自他带来非常殊胜的利益。

一般来说,所谓的修寺院、修佛塔并不是很重要,而在自相续中真正修持成佛之道、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对此,我自己也会得到满足。我想:很多道友通过学习静命论师智慧所流露出来的这部《中观庄严论》,对自己的人生也应该有一种新的感触,这也是一种收益。

有缘鲁莽者,除自命清高,依辩无碍解,傲然居高处。

通过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具有常见、断见等所缘执著的邪见者,他们相续中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见解、邪见全部都会遣除。并且依靠四无碍解(3)中的辩才无碍,对于其他所有骄傲自满的鲁莽者全部可以远离,就像狮子处于群兽中一样,无有任何畏惧,在任何佛教徒和外道徒中都可以傲然居于高处。

深法真实性,宣说大能仁,声誉传诸方,广弘一切处。

对于如此甚深佛法的真实性,能如理如实宣说的就是佛陀。大能仁佛陀的名声与荣誉传遍十方,战胜所有十方。

也就是说,《中观庄严论》如果学习得很好,可以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传扬到世界各地,无论遇到任何辩论都可以克胜一切他方。

“广弘一切处”,德格版本中有战胜、克胜的意思,在《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说,将佛陀的教法广泛传播于十方,并没有战胜的意思。从藏文来讲,两方面都可以解释。

自己对正道获得诚信后以摄受具缘者,以折服反方的辩才力胜诸方,弘扬佛法。

对于中观道、大圆满道,首先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自相续中生起永远不退转的信心,自己具足一定把握时,可以摄受有缘的弟子。这时,任何外道或者具邪见者来辩驳,都可以折服对方。

作为佛教徒来讲,自相续中首先必须具足一定的见解,与此同时,应该稍微有一点修证。如果任何见解和修证都没有,那与老太太无有任何差别,又怎么去弘扬佛法呢?根本没有办法。

所以,大家对五部大论如果有所了解,到哪一个佛教团体中都不会害怕,他们无论用哪一种理论和推论方式来辩论,你都可以战胜对方。而且,自相续中真正的见解可以向有缘者传播,让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在各个地方弘扬开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具足这种能力。

(三)如何获得大菩提:驾驭着大乘道轨圆满的坐骑,便可抵达菩提果位。

怎样轻而易举获得菩提呢?必须驾驭大乘道轨的妙车,才能真正抵达大乘的圆满菩提果位。

也就是说,于三宝获得解信,通达无自性,

首先,就像《前行》所讲的那样,对三宝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其次,需要对中观所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之自性无碍通达。

从而断除畏惧三有、喜乐寂灭之心;

这时,对三界轮回的畏惧,也即执著有的边也可以断除;阿罗汉追求寂灭果位的心也可以断除。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既不堕有的边,也不堕寂灭的边。

以如幻的悲心与等同虚空的珍宝菩提心作为因,

虚空界中有众生界,众生界有烦恼界,我们的悲心应该遍于虚空界、遍于所有众生,这样的悲心再加上利益众生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正如《入中论》中所讲: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无二慧,就是佛子的因、成就的因。

孜孜不倦修行无垢二资粮道;

在无二慧、菩提心和大悲心这三种因的前提下,孜孜不倦地修持无垢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最终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法自在如来,

成就圆满正等觉佛果的途径即是如此。所谓的如来果不可能在无缘无故中获得,必须依靠上述途径才能获得。

这是无欺的因果规律。

在修行的过程中,依靠智慧、悲心等菩提之因不断地修持,五道十地逐渐圆满,最后,获得自他二利的法身、色身双运的果位,这就是成佛的自然规律。

如此究竟果位,也是以修、思、闻慧次第相联为因果的。

一般我们平时经常说闻、思、修行,个别道友不要认为:是不是说错了,应该“闻”在前面,这里怎么会是“修”在前面呢?是不是麦彭仁波切不懂闻思修行啊?很多人不懂的时候,经常按照自己的分别念随随便便去改一些圣者的语言。

此处从自相续中生起的次第来讲,修、思、闻三者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佛果是依靠修行而获得的,修行则需要依靠思维获得,所谓的思维必须依靠听闻来获得。

反过来说,若从听闻开始又该如何理解呢?

听闻时也必须要依靠这样无垢正理的途径获得定解,准确无误加以抉择。因此,闻受如是论典,思维所闻之义,再进一步串修通过深思熟虑所得定解的意义,逐渐对深道生起法忍,

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的时候,必须对可靠的论典依无误的正理进行抉择。随后,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思维,并不断在自相续中如理修行,使相续中获得的定解的意义得以成熟。这时,原本无法忍耐之处可以安忍,也就是获得了法忍。

正像《月灯经》中论述三安忍时所讲的那样。

大乘论典说:获得忍位不堕恶趣,即是加行忍位;对此不断修持,最后获得见道时生起法忍、法智,对三界轮回真实了知、证悟,就叫做见道的忍位;再继续修持时,八地菩萨会获得不退转的法忍。《月灯经》中已经明显讲到了三大忍,这三种安忍是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来的。

或者,对三种安忍也可以解释为:对空性安忍、对怨敌安忍、对苦行安忍。此处最根本的就是对空性安忍,这一点必须依靠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

对于以上所有的必要,本论直接、间接加以明示的情节在解释正文时将会了知。

上面所讲的必要,在本论正文中,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会详细宣说。

关于如此著论五本,有的论著中直接完整说明,有的论典中并未全面宣说,各不相同。但此论中,关于作者在跋文中已指明,“为谁而著” 通过受持深广教义的法器已间接说明了,因为本颂中有“乘二理妙车……”。其余三本是正论的直接意义。

本论是依照那烂陀寺班智达传法的方式,以造论五本进行宣说的。对于造论五本,有些论典中是直接宣说的,也有些论典中并未直接宣说。

在本论当中,造论五本中的第一个,有关作者静命论师,在论文中已经作了清晰介绍。第二个为谁而作的相关道理,在颂词中虽然并不明显,但是应该了知,本论正是为那些对深广教义具有真实定解的人而作的,如本论颂词中说:“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其余三本——属何范畴、有何必要以及全论内容,从本论颂词中随处均可找到。

如是通过五本之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总义、辩论、必要等诸多内容。依靠以上文字也可对本论的绝妙之处略知一二。

依靠上述言简意赅的道理,应该清楚:麦彭仁波切在总义中已经讲到了本论的绝妙之处。

对于本论,以上通过造论五本的方式已经介绍完毕。

时恶境劣然我等,于大祖师无垢轨,

未染倾向自宗过,明说微妙最深要。

在麦彭仁波切出世的时代,五浊烦恼十分猖狂。从环境来讲,娑婆世界原本十分恶劣,而麦彭仁波切当时所住的石渠县,气候、生活条件等更是非常艰苦。然而,麦彭仁波切说:对于大祖师静命论师的无垢教轨,我未将其染上偏于自宗等任何过患,而是非常明确、如理如实地解释了《中观庄严论》极其细微的甚深要点。

此处首先讲到这部《中观庄严论释》如何造的问题。

今士寡闻智慧浅,偏堕嫉妒慢心高,

是故实难成利他,为自心修善说著。

现在的时代中,孤陋寡闻的人非常多,这些人,即生中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的智慧根本不具足,而且前世俱生的智慧也极其浅薄,相续中的嫉妒心和傲慢心相当高。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有些可怜的人经常说:“你们是学密宗的,不能到我们寺院里来。”他们的俱生智慧非常浅薄,嫉妒心、傲慢心却相当高,这些众生是非常可怜的。

因此,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正因为如此,想要成办利益他众的事情也非常困难。有些人可能会想:现在让我去讲《中观庄严论》的话,我也可以讲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殊胜的论典,到底有没有人听呢?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很多人嫉妒心和傲慢心非常高,我又是学藏密的。不要说让我讲经说法,可能让我歇一晚上都有点儿困难……。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担心,麦彭仁波切也非常担心,所以说:“是故实难成利他。”这也是他老人家非常谦虚的一种语言。

此处讲到了造论目的。现在的众生偏堕心特别高,因此不一定能够真正利益众生,就像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但是为了自己在生生世世中不离开高僧大德们的善说,自己的心能够串习此深妙的金刚语,麦彭仁波切说: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撰著了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在座的道友也可以两方面想:如果有利益众生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此善说的意义传给无量众生;如果实在不具足这种因缘,我也应该为了自心串习此善说而听闻。因此,听者可以用这种想法来听,讲者也可以用这种想法来讲,译者也可以用这种目的来译。

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

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

就像《百业经》中说:获得阿罗汉果位时,黄金与牛粪都是一模一样的。在圣者的境界中,钱财、珍宝等与牛粪无有任何差别,四大部洲的金银财宝全部供养在他们面前,又有什么用处呢?

一般来说,获得第一地菩萨以上时,自心已经完全获得了自在,这时,他需要什么都可以自然幻化,即使将整个大地全部变成金子也没有任何问题。

有些人说:“我拿了这么大一块黄金供养,上师和诸佛菩萨们一定非常高兴吧!”这也不一定,因为他们心里最执著的并不是这些金银财宝。诸佛菩萨和上师们心里最执著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众生相续中真正的“铭刻法”。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自己的上师住世也好、圆寂也好,用世间的财富对他做任何事情,上师和诸佛菩萨不一定欢喜。但如果以闻思修行来受持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上师和诸佛菩萨们必定会非常欢喜,以此必定会圆满他的所有意愿。

所以,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圆寂以后,即使天天化缘给他修金塔,上师不一定特别欢喜。但是在座的人,如果安住在学院中好好地闻思修行,上师无论住在哪个刹土中都会非常欢喜。因为上师如意宝对学院的四众弟子特别地关心、特别地惦记,我们只要住在学院当中,认真地讲经说法、闻思修行,法王直接、间接肯定会加持我们的。

从明天开始,大家也应该发心法供养。法王如意宝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引用这个教证,并且说:以麦彭仁波切为主的所有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在法界中一直以慈悲的眼观照我们,在他们面前作法供养的功德不可计量。我想:我们明天开始考试,现在讲到这里的话,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说,的确是非常好的缘起。因此,大家一定要真正受持佛法,以此来供养上师如意宝和所有的诸佛菩萨。

雪域一目彼怙主,暂时虽示圆寂相,

大悲明眸永关注,苦难重重之苍生。

在藏地雪域,如同唯一的眼目般的静命论师,为了使具常见者通达无常之本义,暂时示现了圆寂。但是,他的大悲观照一刹那也不会离开我们。

在座的道友也应该观想: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执著常有的人面前示现了圆寂,但他老人家的智慧慈悲之眼,一刹那也未离开我们,始终慈悲观照着我们。

胜妙刹土寂静眼,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供此善说音令喜。

静命论师不论住在哪一个刹土中,都会以如庄严莲花般的寂静之眼时刻观照这些五浊众生。因此,我们应该在他的化身面前供养殊胜的善说妙音,令他获得欢喜。

其实,背考、讲考等全部都是一种善说的妙音,从明天以后,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以此善说的供品,供养在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面前,使他们获得欢喜。通过他们的加持,让自己生生世世的修法获得成功,对众生具有无边无际的利益。

第三十二课

80、缘起因与离一多因的差别是什么?

81、依何方式令诸佛菩萨及金刚上师欢喜?

(1)四川方言,也即不划算之义。

(2)藏文中是“稳者”,也即稳固者。

(3)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返回 中观庄严论解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一课
下一篇: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一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七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四十八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四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十五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十六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二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十八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就的喜悦[栏目:白云禅师]
 南传法句经 第廿三:象品[栏目:南传法句经[文言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