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悲喜舍是修道的基础
宣化上人开示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2

修道人,一定要培养四无量心。有了四无量心,才能教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修道人若无四无量心,就与道相违背,就是修了八万大劫,离佛道尚有十万八千里。

四无量心是修道人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何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无量就是没有限量。不半途而废,不中道自画,得少为足,认为够了。其实慈悲喜舍没有够的时候,越多越好。应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乐。我们是否给了众生快乐?若是没有,那就是没有尽到慈心。应该朝向‘无缘大慈’的目标迈进,不但同情人类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动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即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这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观火的心理来观赏,那样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们能不能拔出众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没有尽到悲心。应当有‘同体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饥如己饥的精神,佛教以悲为宗旨,悲就是怜愍的心。与儒家所说的‘悲天悯人’不谋而合。由此可知天下圣人的思想,同出一辙,没有离开恻隐之心。佛教主张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这是宗教的骨髓,否则,乃是异说外道。

(3)喜是喜心。我们是不是欢喜学佛法?有没有发忧愁起烦恼?或者闹情绪?如果有的话,赶快纠正,不可任性发展,若有半点习气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错误观念。要知道这种观念错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舍是舍心。我们有没有舍心?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是一时还是永远?舍甚么?就是发心给予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扶人困危,会生起无限欢喜,但不可执著。做完之后,统统把它忘掉,不可留记心头。如果执著不忘,那不是菩萨的愿行。要有施恩不求报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魔王的子孙
下一篇:忍是无价宝
 最大的恶因:杀生食肉
 做人要孝顺父母
 佛法里头没有第二
 什么是性定?
 弥陀佛七开示
 光音天、科学
 愿以女身救度众生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无字真经
 善知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道 第八节 金刚乘[栏目: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三生石[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心理革命[栏目:太虚法师]
 福德日记8月31日-生命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栏目:福德日记]
 供灯的意义与功德[栏目:供灯]
 按南传佛教的说法,佛陀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涅槃以后是否还觉知或者观照或者继续传授佛法?[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玛吉瑙准-西藏一位女性成就者的修持[栏目:圣者传记]
 法华经讲演录 (信解品第四)[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64经 广大慧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佛像的起源[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