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8.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250
008.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着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给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响应谩骂;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么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战争。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沈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着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
  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为雅利安人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采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主角年轻婆罗门的名字,《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作年少宾耆迦;《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作摩纳卑嶷(依《佛光大辞典》第六○七四页,「摩纳」有特别指青年婆罗门的意思),《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婆罗堕婆阇婆罗门。虽然人物、地点记载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内容,三部经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经文一开始,出现两位名叫婆罗堕婆阇的婆罗门,让人读来不知所以。依其英译本的批注说明,骂佛陀的是弟弟婆罗堕婆阇,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阇,弟弟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阇之故。
  四、关于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五、人一旦动怒,就难以冷静,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学来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结果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来。同时,一发起怒来,第一个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动怒者自己,真所谓「未得伤人先伤己」了。所以,动怒真的是一件划不来的傻事。
  六、怎样才能不动怒呢?对我执、我见未断的人,要不动怒是非常难的。故事中佛陀举了「调伏」这个大原则。调伏的落实,就是对治错误心态与行为的实践,亦即将「过」与「不及」处,调整回来。当然,在调伏与对治之前,应当先建立「动怒是不对的」、「动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学目标」之类的坚定信念──正见,否则,调伏与对治是无从启动的。
 
 

{返回 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9.久离恐怖的佛陀
下一篇:7.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42.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启示
 31.身苦心不苦
 5.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48.逐层突破的观空法──小空经的观法
 32.在黑牛与白牛之间
 49.一举突破的观空法──大空经的观法
 75.战争与胜负
 25.人心不足
 53.谁来享用祭品?
 65.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内观问答[栏目:林崇安教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灌顶[栏目:创巴仁波切]
 玄奘精神 第63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6)[栏目:玄奘精神]
 19. Jivaka, the Buddhas Doctor[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三章 唯识大意[栏目:法舫法师]
 扬帆信水流——写给上师的信[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幸福的共产主义生活[栏目:传喜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栏目:慧律法师]
 最高的管理学[栏目:不急不急·星云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