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p.139.
尊者帝须弥勒曰:
一「耽溺淫〔法〕者 我师语其害
已闻师之教 我等学远离」 (八一四)
「耽溺淫法者」〔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不妙法、野卑法、贱劣法,麤恶、秽
污 1、密事而是〔男女〕二人之成就者。由何而云淫法耶?〔淫法〕者,乃有贪有
染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同似两人之〔行〕法也。
由此而云为淫法。譬如两人之为斗争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口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
议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异诤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诤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论议者
云为淫者,两人之谈论者云为淫者,如是,〔淫法〕有贪有贪染有〔烦恼〕,流漏有
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之〕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云为淫法。「耽溺
淫〔法〕者」,乃行淫法、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行彼、重彼、向于彼、倾
于彼、赴于彼、信解彼、是使彼、为主者。此是「耽溺淫〔法〕者」〔之义〕。
140 「尊者帝须弥勒曰」〔之句中〕,「曰」者,是〔如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
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也。「尊者」者,此敬语、敬重语、尊重语、
尊敬语。「帝须」者,是彼长老之名、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名、词、
文、称呼也。「弥勒」者, 2是彼长老之姓、称、名称、施设、言说、名、名业、命
名、词、文、称呼。此是「尊者帝须弥勒曰」〔之义〕。
「我师语其害」者,是对其「害」、恼害、恼苦、打击、灾祸、灾患,且言、示、
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也。我师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
语。此是「我师语其害」〔之义〕。
「已闻师之教」者,是已闻、听、把取、忆持、省察师之语、语句、说示、示教、
教示。此是「已闻师之教」〔之义〕。
「我等学远离」〔之句中〕,远离者, 3(一)身远离、(二)心远离、(三)依远离之三远离。
(一)身远离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令远离卧坐所,〔即〕亲〔住〕于阿练若、树
下、山岳、溪谷、冢墓、森林、露地、蒿积之处,以身远离而住。彼独行,独住,
独坐,独卧,独入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坐〔禅〕,独经行,独行,住、动
作、作为、护〔威仪〕而度日生活。此是身远离。
(二)心远离者云何?入于初禅定者之心远离〔五〕盖。入于第二禅定者之心远离
寻、伺。入于第三禅定者之心远离喜。入于第四禅定者之心远离苦乐。入于空无边
处定者之心远离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入于识无边处定者之心远离空无边处想。
141 入于无所有处定者之心远离识无边处想。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之心远离无所有处
想。须陀洹之心远离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
斯陀含之心远离麤欲贪结、瞋恚结、麤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
阿那含之心远离微俱之欲贪结、瞋恚结、微俱之欲贪随眠、瞋恚随眠及与彼等一同
之诸烦恼。阿罗汉之心远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
无明随眠及与彼等一同之诸烦恼及外之一切相〔诸行之因〕。此是心远离。
(三)依远离者云何?烦恼、蕴、行云为依。不死(甘露)、涅槃云为依远离。彼寂
止彼之一切行、舍遣一切依、爱之尽灭、离贪、灭。此是依远离。
于身引退而出离乐之人人是身远离。于心遍净而达于第一净白之人人是心远
离。无依离行之人人是依远离。
「我等学远离」者,彼长老由元来已以学而学。然请法之说示,如是,是言「我等
学远离」,故长老帝须弥勒言。
尊者帝须弥勒曰:
「耽溺淫〔法〕者 我师语其害
已闻师之教 我等学远离」
142 二 世尊宣示:「弥勒!
耽溺淫〔法〕者 即〔我〕教亦失
又〔彼〕邪行道 此非彼圣法 (八一五)
「耽溺淫法者」〔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不妙法、野卑法、贱劣法、麤恶、秽
污、密事而是(男女)二人之成就者。由何而云淫法耶?〔淫法〕者,乃有贪有染
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心而为烦恼,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
云为淫法。譬如两人之为斗争者云为淫者,两人之口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议论者
云为淫者,两人之异诤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诤论者云为淫者,两人之论议者云为淫
者,两人之谈论者云为淫者,如是,〔淫法〕有贪有染贪有烦恼之流漏有缠结以夺〔善〕
心而为烦恼之同似两人之〔行〕法。由此而云为淫法。「耽溺淫法者」,乃行淫法、
加行、热心、专心、行彼、屡屡为彼、重彼、向于彼、倾于彼、赴于彼、信解彼、
是在使彼为主者。此是「耽溺淫法者」〔之义〕。
「弥勒」!是世尊由彼长老之姓而呼唤。「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也。又贪之
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见之破坏者
故是为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为世尊。颁法宝、颁与、
颁布故是为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为世尊。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定)、修习
慧故是为世尊。或者世尊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
143 之情景,应住隐于人,禅思受用适当卧坐所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
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为世尊。又
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
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为世尊。又世尊受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
六佛法 4故是为世尊。所谓世尊 5之名非由母而作,非由父而作,非由兄弟而作,
非由姊妹而作,非由朋友同僚而作,非由亲戚、缘者而作,非由沙门、婆罗门而作,
非由天神而作。此所谓世尊之(名)成为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而获得作证
一切知智时,为共同施设。此乃世尊宣示:「弥勒!」〔之义〕。
「即我教已失」者,失二方面之教。〔即〕(一)教说之教亦失,(二)行道之教亦失也。
(一)教说之教者云何?乃令所有彼学得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
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此是教说之教。此亦失去、丧失、被拒外。
144 (二)行道之教者云何?乃正行道、随顺行道、无敌行道、随义行道、法随法行道、
诸善之完成、诸根门之守护、食之节量、向警寤之努力、念正知、四念处、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此是行道之教。此亦失去、丧失、被拒
外。如是,乃「即我教亦失」〔之义〕。
「又〔彼〕行道邪」者,是杀生物,取不与物,破〔入他〕家之隙间,行掠夺,
包围家,待伏路边〔而为强盗〕,通他妻,语妄语而行邪道。
「此非彼圣法」者,所谓此是邪行道者,此于彼之人是非圣法、愚法、痴法、无
智法、不死憍乱(捕鳗论、诡辩论)此是「此非彼圣〔法〕」〔之义〕。故世尊宣。
世尊宣示:「弥勒!
耽溺淫〔法〕者 即〔我〕教亦失
又〔彼〕邪行道 此非彼圣法」
三 出家尝独行 后受用淫者
于世间放恣 驾兽劣凡夫 (八一六)
「尝独行」者,乃由二方面〔即〕(一)由出家之称,(二)由舍离群之义而尝独行。
(一)由出家之称而尝独行者云何?是断一切家住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
之障碍,断朋友、同僚之障碍,断财富之障碍,剃须发,缠袈裟衣,由家出而为非
145 家,近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能维持。如是乃由出
家之称而独行。
(二)由舍离群之义尝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而独于阿练若、森林之边鄙,
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景,应住隐于人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
立,独坐,独卧,独入于村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坐〔禅〕,独为经行,独行,独
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斯,成为由舍离群〔之义〕尝能独行」。
「后受用淫者」〔之句中〕,淫法者,乃所有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
由此云为淫法。「受用淫者」,是彼于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三〕学,还转
卑俗而受淫法,受用、享受、常受。此是「受用淫者」〔之义〕。
「于世间放恣如驾兽」〔之句中〕,驾兽者,是象驾兽、马驾兽、牛驾兽、山羊驾
兽、羊驾兽、骆驼驾兽、驴驾兽也。「放恣」而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之〔驾兽〕
踏入邪路,乘撞树株及石之凹凸,使驾兽〔自身〕亦乘者亦破坏〔负伤〕,落于断崖。
譬如彼之放恣不调和、不调御、不训练之驾兽踏入邪路,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
放纵者踏入于邪路、抱邪见……乃至……行邪定。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
不调练之驾兽、乘撞树株及石之凹凸,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乘触邪曲之
身业,乘触邪曲之语业,乘触邪曲之意业,乘触邪曲之杀生,乘触邪曲之偷盗,乘
触邪曲之邪欲行,乘触邪曲之妄语,乘触邪曲之两舌,乘触邪曲之恶口,乘触邪曲
之绮语,乘触邪曲之贪欲,乘触邪曲之瞋恚,乘触邪曲之邪见,乘触邪曲之诸行,
146 乘触邪曲之五种欲,乘触邪曲之〔五〕盖。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
之驾兽,使驾兽〔自身〕及乘者亦破坏(负伤),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于
地狱而破坏自己,于畜生界而破坏自己,于饿鬼界而破坏自己,于人世间而破坏自
己,于天世间而破坏自己。譬如彼放恣、不调御、不训练、不调练之驾兽落于断崖,
如是,似放恣之驾兽,彼放纵者亦落入生之断崖,亦落入老之断崖,亦落入病之断
崖,亦落入死之断崖,亦落入愁、悲、苦、忧、恼之断崖。「于世间」者,是恶趣世
间……乃至(一○页参照)……于人世间。此是「于世间如放恣之驾兽」〔之义〕。
「〔驾兽〕劣凡夫」〔之句中〕,凡夫者,是依何义而为凡夫耶?广生诸烦恼故是
凡夫,不广害破身见故是凡夫,对广师轻口〔阿谀〕者故是凡夫,广障一切趣故是
凡夫。以行广种种行故是凡夫。广由种种暴流所流去故是凡夫。广由种种之热恼所
热故是凡夫。广由种种之热苦所烧故是凡夫。对广五种欲而贪、贪求、贪觅、昏昧、
缚着、悬、悬着、碍着故是凡夫。广由五盖而被遮障、盖复、妨障、闭塞、蔽、阴
147 蔽故是凡夫。「言劣凡夫」者,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如是言小
凡夫,乃斯云,斯语,斯话,斯说明,斯言说。此「言劣凡夫」〔之义〕。故世尊宣示:
出家尝独行 〔后〕受用淫者
于世间放恣 驾兽劣凡夫
四 彼尝存名声 称誉亦尽失
如见此之事 应学舍断淫 (八一七)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之句中〕,名声者云何?于此处 6某者尝于沙门之状
态,〔由信者〕受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
资具药品。此是名声。
称誉者云何?于此处某者尝于沙门之状态,「是贤,是聪明,是有慧,是多闻,
是雄辩,是巧应答之经师」,「是持律者」,「是说法者」,「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
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
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又「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
「得空无边处定」,「得识无边处定」,「得无所有处定」,「得非想非非想处定」,充满
名誉赏赞。此是称誉。
148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者,乃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学,而还转
于卑俗「彼〔尝存在〕之名声」称誉亦失去、丧失、毁失、凋落、消灭、破坏。此是
「彼尝存名声,称誉亦尽失」〔之义〕。
「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之句中〕,「此之事」者,乃尝于沙门之状态有名声、
称誉,于后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为卑俗者,有不名声、不称誉,以见、观、
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之成功与失败。「应学」者,乃〔学〕 7(一)增上戒学、(二)
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足正行
与行处,于微细之罪亦生怖畏,学受持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
自制、律仪、诸善法首先最先之得达,此是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
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之止息故,内净心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
具足第二禅而住。于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说诸圣
者「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忧
故,而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是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是圣,是决择,至正苦之尽灭──具
备有生灭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
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
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是增上慧学。
149 淫法者乃所有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由此而云为淫法。
「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者,为舍断淫法,为寂止,为舍遣,为安息亦应学
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念此三学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
观察而学,应决意于心而学,应信信解而学,应勉励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
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应知通以知通而学,应遍知以遍知而学,应舍断
以舍断而学,应修习以修习而学,应作证以作证而学,应行,应修行,应正行,应
行正持。此是「如见此之事,应学舍断淫」〔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尝存名声 称誉亦尽失
如见此之事 应学舍断淫
五 诸思惟所袭 回思如贫困
闻他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八一八)
「诸思惟所袭,回思如贫困」者,乃「彼是」,为欲思惟、恚思惟、害思惟、见思
惟所影响,「所袭」是被包围,具备〔诸思惟〕,为彼所闭而「如贫困者」,如愚钝者,
如蒙昧者之「回思」,生思,凝思、思入。譬如 8鸺?于树枝觅狙野鼠而回思、生思、
150 凝思、思入。譬如野狐于河岸觅狙鱼类而回思、生思、凝思、思入,譬如猫于家与
家之间隙,阴沟、下水道,垃圾堆觅狙鼠类而回思、生思、凝思、思入。如是,放
恣之彼,为欲思惟、恚思惟、害思惟、见思惟所影响,所袭被包围,具备〔诸思惟〕,
为其所闭,如贫困者,如愚钝者,如蒙昧者之回思、生思、凝思、思入。此是「诸思
惟所袭,回思如贫困」〔之义〕。
「闻他叱责声,如斯人悄心」〔之句中〕,「他人人」者,是和尚、阿阇梨、同和尚
者(弟子兄弟),同阿阇梨者(同门)、友人、知己、同辈或朋友。〔彼等〕叱责彼言:
「友!汝得如是伟大之师(佛),于如是善说之法、律而出家,得如是圣众而行卑鄙
淫法,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于卑俗,此是汝之不利,是汝之恶得,汝对诸善法亦无
信,汝对诸善法亦无惭,汝对诸善法亦无愧。汝对诸善法亦无精进,汝对诸善法亦
无念,汝对诸善法亦无有慧」。「闻」彼等之语、语句、说示、示教、教示、听、把取、
忆持、省察已而「悄心」,恼心、受击、痛心 9、忧心。「如斯之人」者,是如彼放恣
151 者,如是,如是,其住立,其类,其部类之人。此是「闻他叱责声,如斯人悄心」〔之
义〕。故世尊宣示:
诸思惟所袭 回思如贫困
闻他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六 又由他叱责 彼作诸刀剑(恶行)
实彼大贪求 彼沈潜妄言 (八一九)
「又由他叱责,彼作诸刀剑(恶行)」〔之句中〕,「又」者,乃此句之接续、句之
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着、句之次第。「诸刀剑」者,是身刀剑、语刀
剑、意刀剑之三刀剑。三种之身恶行是身刀剑,四种之语恶行是语刀剑,三种之意
恶行是意刀剑。「又由他之人人叱责者,是由和尚、阿阇梨、同和尚者、同阿阇梨者、
友人、知己、同辈、或朋友所叱责而语故意之妄语。〔即〕言:「尊师!我元本乐于
出家,然不可不养我母,故我惯于放恣」。言:「我不可不养兄弟,我不可不养姊妹,
我不可不养我子,我不可不养我女,我不可不养友人,我不可不养同僚,我不可不
养亲戚,我不可不养亲类、缘者。故我惯于放恣」。作语刀剑、作为、令生、令发生、
起、令生起。此是「又由他之人人所叱责,彼作诸刀剑」〔之义〕。
「实彼大贪求」者,乃此为故意之妄语者,此实彼之大贪求、大贪林、大稠林(大
执取)10、大难所11、大崄岨、大弯曲所、大污泥、大泥泽、大障碍、大结缚。此
152 是「实彼大贪求」〔之义〕。
「彼沈潜妄言」〔之句中〕,妄语云为妄言。于此处某者在集会中,又在会合中,
又在亲戚之间,又在组合员之间,又在法庭之中,被带来作证人,当问时:「然,卿!
语汝所知」,彼不知之事而言:「我知」,知之事而言:「我不知」,不见之事而言︰「我
见」,又见之事而言:「我不见」。如是,为自己,又为他人,又为某等之利益,语故
意之妄语,此云为妄言。
又依三行相有妄语。〔即〕(一)有豫彼「我将为妄语」〔之心〕。(二)于现为妄言者有
「我现于为妄言」〔之心〕。(三)于既为〔妄〕言者有「我为妄言」〔之心〕。依此等之三
行相而有妄语。又依四行相、五行相、六行相、七行相、八行相而有妄语。〔即〕(一)
有豫彼「我将为妄语」〔之心〕。(二)于现为〔妄〕言者有「我现于为妄言」〔之心〕。(三)
于既为妄言者有「我为妄言」〔之心〕。四异于〔自己之〕见,(五)异于〔自己之〕忍,
(六)异于意欲,(七)异于想,(八)异于实状而为〔妄语〕。依此等八行相而有妄语。
「彼沈潜妄言」者,是沈潜、潜入、沈入、没入于妄言。此是「彼沈潜妄言」〔之
义〕。故世尊宣示:
153 又由他叱责 彼作诸刀剑
实彼大贪求 彼沈潜妄言
七 贤者名声高 决意而独行
而且若行淫 如愚钝者恼 (八二○)
「贤者名声高」者,乃在此处某者曾于沙门之状态,「是贤,是聪明,是有慧,是
多闻,是雄辩,是巧于应答之经师」,「是持律者」又「是说法者」……乃至(一七六页
参照)……又如说「得非想非非想定」充满称誉、赏赞,知〔闻〕、有名而名声高。此
是「贤者名声高」〔之义〕。
「决意而独行」者,乃依二方面,〔即〕(一)依出家之称,又(二)依舍离群之义而为「决
意将独行者」〔之义〕。
(一)依出家之称决意而独行者云何?断一切住家之障碍……乃至(一七二页以下
参照)……如是,是「依决意而独行者」。
(二)依舍离群之义而决意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独于阿练若、森林之边
鄙……乃至(一七三页参照)……如是,是依舍离群之义而决意独行者。
「而且若行淫」〔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之不妙法……乃至(一六六页参照)
……依此而云淫法。「而且若行淫」者,乃彼于他时(于后)放弃佛、法、僧、学,
〔自〕还转于卑俗,以行淫法、加行、热心、专心也。此是「而且若行淫」〔之义〕。
154 「如愚钝者恼」者,乃如贫困者,如蒙昧者,令苦,令恼,染恼。〔即〕杀生物,
取不被与,破家之隙间而〔入〕,行掠夺,包围家,待伏路边〔而为强盗〕,通他妻,
语妄言,如是而令〔彼结果〕是苦、恼、染恼。〔即〕此之〔恶行〕者,王令捕之而
行种种惩治。〔即〕以鞭笞12,以杖笞,以棍棒笞,断手,断足,断手足,断身,断
鼻,断耳、鼻,破头盖而入热铁丸〔于其中〕,剥头皮而磨〔头盖〕,于口中点火,
卷油布烧全身,卷油布烧手,剥皮肤而例倒,剥皮肤再令彼皮肤缠身,缚手足由四
方放火剥取皮、肉、腱、寸断其身,伤其身而擦入灰汁,抡挥铁串突刺耳孔,拔骨
而身如蒿蒲团,灌注热油,令狗噉食,生而刺串,以刀断首。如是令苦、恼、染恼。
或又败于欲爱〔尚〕执着心而〔烦恼〕,遍求财富用船出大海,遭寒遭暑,触虻、
蚊、风、太阳热、爬行类〔蛇类〕而苦,为饥渴所恼亦为求〔财富〕行于军婆〔国〕
13,行磔拘罗〔国〕,行德迦尸罗〔国〕,行黑面〔国,行死彼岸(国),行毘孙伽
155 〔国〕,行怨敌路〔国〕,行阇婆〔国〕,行多摩梨〔国〕,行鹏伽(国),行伊罗跋陀
〔国〕,行金顶〔国〕,行金地〔国〕,行铜鍱〔国〕,行苏婆罗〔国〕,行婆留迦车〔国〕,
行苏刺咤〔国〕,行鸯伽尼迦〔国〕,行恒伽那〔国〕,行极远恒伽那〔国〕,行臾那
〔国〕,行极远臾那〔国〕,行亚魔山陀〔国〕,行沙漠难所〔国〕,膝行以行路,行
山羊之通路,行羊之通路,匍匐行而行路,遮伞而行应路,辟开竹林而行路,行鸟
之通路,行鼠之通路,行孔之路,以行林薮。如是而令苦、恼、染恼。〔如是虽尝辛
酸遍求财富〕若不得〔此〕,因不得而受苦忧。如是令苦、恼、染恼。〔尝辛酸遍求
财富〕若得〔此〕者,已得而为守护〔此〕而受苦忧。〔即〕云:「云何者?是如何
我财富不为王夺,不为劫贼夺,不为火烧,不为水流,不为不爱之后继者所持去耶」?
如是所护守彼等之财富而丧失者,彼离去〔财富〕而受苦忧。如是令苦、恼、染恼。
156 此是「而且若行淫,如愚钝者恼」〔之义〕。故世尊宣示:
贤者名声高 决意而独行
而且若行淫 如愚钝者恼
八 牟尼兹已知 前后之过患
独行应坚行 淫事勿受用 (八二一)
「牟尼兹已知,前后之过患」〔之句中〕,「此」者,是「前」于沙门之状态有名声与
称誉,及于其「后」放弃佛、法、僧、学还转于卑俗时,是不名声与不称誉。「已知」
此之成、败,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已。「牟尼」者,云智为牟那。〔即〕所有
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为牟尼。「兹」者,是
于此〔佛教之〕见,于此忍,于此意欲,于此主张,于此法,于此律,于此法与律,
于此宣说,于此梵行,于此师之教,于此身体,于此人界也。此是「牟尼兹已知,前
后之过恶」〔之义〕。
「应坚行独行」者,依是二方面,〔即〕(一)依出家之称,又(二)依舍离群〔之义〕而
坚行独行。
(一)依出家之称而坚行独行者云何?是断一切家住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
157 戚之障碍,断朋友、同僚之障碍,断财富之障碍,剃须发,缠袈裟衣,由家出家而
无家,近于无一物之状态而独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是乃依
出家之称而坚行独行〔之义〕。
(二)依舍离群〔之义〕而坚行独行者云何?彼如是为出家者而独于阿练若、森林
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景,住隐于人处,为禅思而受用适
当之卧坐所,彼独行,独立,独坐,独卧,独入村而行乞,独〔由行乞〕归,独私
〔坐禅〕,独为经行,独行、独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如是,乃依舍
离草之义而坚行独行〔之义〕。
坚行独行者,是严格行,坚持诸善法,确实受持,此是「坚行独行」〔之义〕。
「淫事勿受用」〔之句中〕,「淫」法者,是所有彼不妙法、野卑法……乃至(一六
六页参照)……依此而云淫法。不可受淫法,不可受用,不可享受,不可常受,不
可行,不可为正行,不可受持。此「淫事勿受用」〔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兹已知 前后之过患
独行应坚行 淫事勿受用
九 应学只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可思最胜 彼唯近涅槃 (八二二)
「应学只远离」〔之句中〕,远离者,是身远离、心远离、依远离之三远离。
158 身远离者云何……乃至(三一页以下参照)……此是依远离。而身引退,令人
人乐出离是身远离。人人心遍净而达第一净白者,是心远离。无依、离行之人人是
依远离。
「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乃至(四五页以下参照)
……此是增上慧学。
「应学唯远离」者,是应学唯远离、行、正行、受持,此是「应学唯远离」〔之义〕。
「此是诸圣最上法」〔之句中〕,是佛、佛弟子及辟支佛云为圣者。所有此远离行
是「此」诸圣者之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法〕。此乃「此是诸圣最
上法」〔之义〕。
〔然而〕「其不可思最胜」者,依彼远离行而不可高贡,不可高举,不可慢,不
可强情。依彼不可生慢,不可结缚。依彼而不可傲,不可傲慢,不可得意。此是「其
不可思最胜」〔之义〕。
「彼唯近涅槃」者,乃彼近涅槃、周边、附近、不远处、唯于近傍。此是「彼唯近
涅槃」〔之义〕。故世尊宣示:
应学只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可思最胜 彼只近涅槃
一○ 牟尼绝无成恶行 亦无回顾诸欲事
因能度过暴流者 贪觅诸欲人人羡 (八二三)
159 「牟尼绝无成恶行」〔之句中〕,「绝无成」者,是绝无、远离、别离也。〔即〕绝
无为身恶行,远离、别离,语恶行、意恶行、贪、瞋、痴、忿、恨、覆、恼、嫉、
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
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绝无、远离、别离也。「牟尼」者,云智是牟那。
〔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行」
者,是行、住、动行、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牟尼绝无成恶行」〔之义〕。
「亦无回顾诸欲事」〔之句中〕,欲者,若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种……乃
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云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此等云为烦恼欲。
〔牟尼〕遍知事欲,舍断烦恼欲,舍弃、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亦无回顾诸欲事」
者,是弃欲、唾弃欲、脱欲、舍断欲、舍遣欲、离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
遣贪、无爱(渴望)、寂灭、清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此是「亦无回顾诸欲
事」〔之义〕。
「因能度过暴流者,贪觅诸欲人人羡」〔之句中〕,是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
对「诸欲」有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之人人,向于度欲流
者,度有流者,度见流者,度无明流者,度一切路、越度、超度、超、超越、离越、
160 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
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
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甘露),达不死,到涅槃,欲求达涅槃者,
而欲求、冀求乐、羡、愿望也。譬如负债者欲求〔达〕为无债者,乐、冀求,如羡、
愿望、〔无债者〕。譬如被缚结所缚者,欲求〔成〕脱结缚者、乐、冀求,而羡、愿
望〔无缚者〕。譬如奴仆欲求〔成〕为自由人、乐、冀求,而羡、愿望自由人。譬如
通过难所〔沙漠〕 路之人人欲求安稳地、乐、冀求、而羡、愿望、〔安稳地〕如是诸
欲有贪、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之人人对度欲流……乃至……
到涅槃,达涅槃者而欲求、乐、冀求、羡、愿望。此是「因能度过暴流者,贪觅诸欲
人人羡」〔之义〕。故世尊宣:
牟尼绝无成恶行 亦无回顾诸欲事
因能度过暴流者 贪觅诸欲人人羡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毕。
注 1 秽污(odakantika)直译「终水者」。行淫之后为净而用水。
2 弥勒(Metteyya)依经集之注记,帝须弥勒者,是说明帝须与弥勒为二人。然今于此〔之
义〕 释帝须弥勒非为二人,姓云为弥勒,名云为帝须为一人之说。在于义足经之弥勒难经
亦说明弥勒为一人。
3 以下之说明文既出于本卷三一页以下。
4 六佛法(Cha buddhadhamma)依注以「一切之身业随智而起」等之表现于后方有说六佛
法。即此六种出于在本卷后方二一一页。此恐于后发达之十八佛法(十八不共法)之先驱。
5 以下底本六行亦出于Pts.I,174,Vm,210;Samanta-pasadika 122f等被引用。
6 底本在此之前虽有Katama kitti(称誉云何)之句,从异本与暹罗本而除去。
7 以下三学之说明既出于本卷四五页以下。
8 以下诸譬喻M.I,344参照。
9 痛心(byadhito)底本虽有byatthito,今从异本。
10 大稠林(mahagahanam)在底本有(mahagahanam)(大执取)。注中含有gahana〔之
义〕而取 gahana 之字说明。故字之外面的意义虽成为稠林,但在内面则为执取、执着
之意味。
11 大难所(mahakantaro)底本之makakantaro为误植。
12 此下有关之刑罚M.I,87;III,163f;A.I,122;MiI,196f;290;357f 等参照。
13 军婆以下至沙漠难所注为二十四国名。此等国名之中如德迦尸罗、阇婆、鹏伽、金地、铜
鍱、婆留迦车、苏刺咤、臾那、恶魔山陀、沙漠难所等,在他之诸文献中得见,又彼所在
虽然有迹可得,但其中在其它文献不见,其地名当于何处,亦尚不可能想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