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返回 大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9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八六二)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之句中〕,所谓争斗,若由一方面,争斗与诤论为
  同一。争斗即为诤论,诤论即为争斗。或者更由他方面,所谓诤论为争斗之前分而
  言为诤论。如王与王诤论,剎帝利与剎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
  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
  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此为诤论也。
     「争斗」者云何?在家者举他之缺点为事,以身、以语而争斗。出家者陷于罪,
  以身、以语而争斗。此为争斗。
256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争斗与诤论者,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由何
  处已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之因缘耶?以何
  之集(因)耶?以何之生因耶?以何之发生因而问争斗与诤论之根本,问因,问因
  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
  此「争斗与诤论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悲泣、愁及悭」〔之句中〕,所谓「悲泣」,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失〔健康〕、
  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为令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泣、悲哭、涕
  哭、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也。
     「愁」者,乃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
  者,又令遭遇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
  忧、愁箭也。
     「悭」者,乃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如斯类之悭、
  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乃言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
257 悭,谓把持悭。此为悲泣、愁、及悭〔之义〕。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句中〕,所谓慢,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或由家世,或
  由丽容,或由财,或由诵学,或由事业,或由技术,或由学术,或由博识,或由辩
  舌,或由任何之根据而生慢。
     「过慢」者,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乃至……或由任何之根据而慢过于他人。
     「两舌」者,于此或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处人人之间,由此处问而说于此处,
  令和合之人人分裂,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于不和,乐于不和,喜不和,
  语令不和之语。此言两舌。
      又依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令被爱,(二)意图欲令分裂。
     (一)欲令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欲被此人所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欲被信
  赖,欲为亲密,欲为朋友」〔而为两舌〕。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作「云何令彼等相分开、相离、为不和、为二
  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为苦而不为乐住」而〔为两舌〕。「如斯为意图
  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慢、过慢及两舌」〔之义〕。
258    「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者,乃争斗、诤论、悲泣、愁、悭、慢、过慢、
  两舌之此等八烦恼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
  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
  发生因耶?问此等八烦恼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食,
  问所缘,问缘,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之义〕。
     「望冀为语之」者,冀者乃请语之、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此为「此由何处发生耶?望冀为语之」〔之义〕。故彼之1化人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发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发生         望冀为语之
            二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八六三)
     「争斗与诤论与悲泣与愁烦及悭吝由爱发生」〔之句中〕,所谓「爱」为(一)有情与(二)
  行之二爱。
      (一)爱有情者云何?于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为瑜伽安
  稳处之母、父、兄弟、姊妹、子、女、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为所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
  此为所爱诸行。
259     然有所爱事物惧被夺而争斗,有将被夺时亦争斗,被夺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
  惧有变易事而争斗,有将变易时亦争斗,变易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被夺而诤
  论,将被夺时亦诤论,被夺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诤论,将变易时亦诤
  论,变易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被夺亦悲泣,将被夺时亦悲泣,被夺之后亦悲泣。
  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悲泣,将变易时亦悲泣,变易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被夺
  亦愁,将被夺时亦愁,被夺之后亦愁。所爱事物惧变易亦愁,将变易时亦愁,变易
  之后亦愁烦。〔人人〕护、守、遍取、我执、悭吝、所爱事物。
     「慢与过慢及两舌」者,谓(一)依所爱事物而〔人人〕生慢,(二)依所爱事物而生过
  慢。
      (一)依所爱事物生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诸色、声、香、味、触」,依如斯可
  爱事物而生慢。
      (二)依可爱事物而生过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然此等〔其
  他人人〕不得可意之色、声、香、味、触」,如斯依可爱之事物而生过慢。
      所谓「两舌」,于此,或者为两舌,由此处闻,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而语彼
  处……乃至(参照本卷三页)……如斯乃「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乃至……此为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义〕。
260    「争斗与诤论伴于悭」者,是争斗、诤论、悲泣、愁、慢、过慢、两舌之此等七
  烦恼乃伴、随伴、应、相应于悭。此为「争斗、诤论,是伴悭」〔之义〕。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者,乃诤论之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时,〔人人〕
  行两舌。〔即〕由此处闻而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于彼处话,由彼处闻而为分裂
  彼处人人〔之中〕于此处说。如斯而令和合之人人分裂,令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以
  悦不和,以乐不和,以喜不和,以语宝不和之语。此谓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为两舌。〔即〕(一)欲被爱,又(二)为意图令分裂。(一)所谓欲被爱为两
  舌者云何?「我等欲被此之人爱,为适意、信赖、亲密、朋友,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云何者乃此等之人人相分、相离、为不和、为二者、
  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苦而不为乐住」,如斯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吝〕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261              三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八六四)
     「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
  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
  生因耶?以何为发生耶?以何为发生因耶?问爱之根本……乃至〔四—五页参照〕
  ……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于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此〔贪,以何为因缘〕」〔之句中〕,又谓「人
  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谓「贪」者,乃
  所有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也。彷徨者,乃彷徨、
  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
  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而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者,谓意欲与(其)成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
  生耶?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
  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意欲与成就之根本,……乃至……问集、质
  问、乞、求,信乐。此「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诸,为救护所,为避难
  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依据〔意欲之〕成就。此「人人之依趣之处所。故彼之化
  人言:
262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四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欲〔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八六五)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之句中〕,谓欲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欲欲、欲贪、
  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
  又其次有(一)遍求欲、(二)获得欲、(三)受用欲、(四)贮藏欲、(五)费消欲之五欲。
     (一)遍求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遍求色,遍求声、香、味
  触。此为遍求欲。
     (二)获得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获得色,获得声、香、味
  触。此为获得欲。
     (三)受用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受用色,受用声、香、味、
  触。此为受用欲。
     (四)贮藏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为「应有灾难时」而为财
  之贮藏。此为贮藏欲。
     (五)费消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着,有欲求,生欲而费消财。为「此等护、守我,
  〔我〕之扈从」以费消诸乘象兵、乘马兵、车兵、持弓兵、步兵。此为费消欲。
263     爱成为有情与行之二爱者……乃至(六页参照)……此成为爱有情……乃至……
  此成为爱诸行。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者,爱是以欲为因缘,爱以欲为某者,以欲为生因,
  以欲为发生因。此为「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彷徨于欲〔贪,以欲为因缘〕」〔之句中〕,又「人人」
  者,乃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贪」者乃所有之
  贪、贪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贪、不善根。彷徨者,乃彷徨,
  住、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乃至……处
  世间。此「又在此世间,皆为贪人人,乃彷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此欲为因缘」〔之句中〕,「意欲」者,乃渴爱。即所有贪、染贪、
  〔随导、随和、喜、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着、贪求、遍贪、执着、污
  泥、动谄、生贪、生因、大生因、缝贪、有网、流、贪、爱着、线、染着、营务、
  伴侣、愿、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望求、望欲、色
  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觅求、热望、觅望、
  觅贪、觅欲、动贪、动转、动欲、媚贪、善作欲、非法贪、不正贪、欲求、欲望、
  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
  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缚、取、障、盖、欲、结缚、随烦恼、随眠、
  缠、蔓、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因、魔罟、魔钩、魔境、爱河、爱求、爱羁、
  爱海〕、贪欲、贪、不善根。「成就」者,于此或者遍求色获得色,〔对于色欲〕成就。
  获得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
  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经律、论、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但三依
  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成就非想非非
  想处定。
                2由意欲而耕田地       由意欲而播种子
                商人由于此意欲        继续运财航海洋
                我若住于意欲者        彼之意欲我成就
     「成就」者,乃意欲之成就也。
264    「意欲〔其〕成就者,此欲为因缘」,意欲与成就者,乃此欲为因缘,以欲为集,
  以欲为生因,以欲为发生因。此「意欲与成就者,以此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渚,为救护所,为避难
  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乃依据〔意欲〕为成就。此为「人人之依趣所」。故世尊
  已宣示: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彷徨于此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五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八六六)
     「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欲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发生耶?
  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
  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欲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求、
  信乐。此为「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耶」〔之义〕。
     「或又〔见〕决定,是由何处生」者,决定是由何处发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
  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
  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决定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
  成为乞、求、信乐。此为「或又决定是由何处生耶」〔之义〕。
265    「忿与妄言与疑惑」〔之句中〕,「忿」者,乃所有心之瞋害、瞋恨、瞋恚、违背、
  违逆、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
  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为心之
  不适意。「妄言」者,是妄语也。疑惑者乃疑也。此为「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法,由何处生耶」〔之句中〕,「或又沙门所说
  之诸烦恼法」……者,乃忿、妄言、疑惑,以俱行、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
  时灭、以一所依为,令一处所缘者也。此等谓「或又沙门……之法。」又「或又……法」
  者,生他,以左右他之诸烦恼。此等谓「或又……法。」「沙门之说」者,令寂止恶之
  沙门、拒外恶之婆罗门、破坏烦恼之根本之比丘、为一切不善根之结缚脱离者之说、
  宣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或又沙门所说法」〔之
  义〕。故彼之化人言: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六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八六七)
     「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之句中〕,「可意」者是乐受及喜好之事物。「不可
  意」者是苦受及不喜好之事物。「世间之所言」者是人人之所言、所语、所话、所说明,
  之所言说。此是「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
266    「近依于彼而欲发生」者是依可意、不可意,依苦、乐,依喜、忧,依好、不好,
  依随导〔贪〕、瞋恚而欲发生、生、发生、起、生起、此是「近依于彼而欲发生」〔之
  义〕。
     「于诸色见有、无有」〔之句中〕,「于诸色」者是四大种及〔于〕四大种所造之色。
     「诸色之「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有、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诸
  色之有。
      诸色之「无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遍坏、无常性、消失。
  此是诸色之无有。
     「于诸色见无有、有者」,以观、考虑、度知、辨知、分别、而明了于诸色见有、
  无有。此「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句中〕,决定者乃(一)爱决定,(二)见决定之二
  决定。
     (一)为爱决定者云何?于此或者未生起之财富是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
  灭。彼如是思念;「谨思以依如何之因由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财富至
  尽灭耶?」彼更如是思念:「耽溺于谷酒、果酒等放逸之原因〔故〕,于我未生起之财
  富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于非时徘徊耽溺街3衢〔故〕,使我未生起之财
  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我耽溺于赴祭会,为放逸之原因,我耽溺4赌
267  博,耽溺于恶友之〔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耽溺于
  懒惰〔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如是智生而不习财
  富损失之六门,习财富增益之六门。如是乃「为爱决定。」或又依农耕,依商贾,依
  牧畜,依弓术,依仕官,又依某等之技术为活计。如是乃「为爱决定。」
     (二)见决定者云何?于眼之生起时,知斗我我生起。」于眼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
  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之生起时,知
  「我我生起」,触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生、令发
  生、起,生起〔见决定〕。
     「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根行者、〕
  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乃「人人于世间,以
  〔见〕为决定」〔之义〕。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发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七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六八)
268    「忿、妄言、疑惑」〔之句中〕,「忿」者是一切心之瞋害、瞋恨……乃至(参照一
  五页)。「妄言」者是妄语。疑惑者是疑。依喜好之事物生忿,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妄语。依喜好之事物生起疑惑,依
  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疑惑。
      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者云何?「〔彼〕已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将对我行不
  利」而生忿,「〔彼〕行我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行不
  利,将行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不可爱、不可意者之利、利行,将为行利」
269 而生忿。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者云何?喜好事物将被夺之虞而生忿,于被夺时而生忿,
  于被夺后亦生忿。喜好之事物将变易之虞而生忿,于变易时而生忿,于变易之后亦
  生忿,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不喜好事物而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某者依5枷缚之所6缚,为欲脱离其
  (枷)7缚而故意为妄语。依绳缚之所缚,依销缚之所缚,依藤缚之所缚,依蔓缚
  之所缚,依栅缚之所缚,依村街、市、国、之缚之所缚,又依地方之缚所缚,为欲
  脱离其缚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或者以可意色为因而故意为妄语。以可意
  之声、香、味、触为因、以衣服为因、以食物为因、以卧坐处为因,以病者之资具
  药品为因,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者云何?「我眼病应愈耶?我眼病应不愈耶?我耳
  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应愈耶?我齿病应愈耶?我齿病应
  不愈耶?」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感者云何?「我应得可意之色耶?我不应得可意之色
  耶?我应得可意之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
  衣服、食物、卧坐处、病者之资具药品与否耶?」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此为「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可意不可意〕,有二时」者,有可意不可意时,有苦、乐时,有
  喜、忧时,有好、不好时,有随导〔贪〕、瞋恚时,有存在时,将有得时。此为「此
  等之诸法亦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应为智路学」〔之句中〕,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
  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譬如圣道是圣路,天道是天路,梵道是梵路,如是智亦是智
  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
270     应学〔之学〕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住于防护别解脱律仪,具足正行、
  行处,于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戒、住立、初行、
  自利、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为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
  喜、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
  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
  者所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
  忧故,为不苦不乐,由舍为念之遍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为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有关生灭有圣决择至正苦之灭尽而
  具备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
  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为增上慧学。
     「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者,有疑惑、有犹豫、有困惑、有迷惑、有疑之人,
  乃为证得智、为触达智、为作证智,应学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
  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应于心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
  应励行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以知通所知
  通而学,以遍知应遍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以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
271 而学,应行、应正行、应行受持此等三学。此为「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之义〕。
     「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句中〕,「已知」者,为知、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而
  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以论〔法〕。〔即〕知、识、考
  量、度知、辨知、明暸、论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
  「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缘
  生而有老死。」「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此是苦」……乃至
  ……「此是至苦灭之道。」「此是漏」……乃至……「此是至漏灭之道。」「应知通此等诸
  法。」「应遍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等诸法。」「应作证此等诸法」及六触处之集、灭
  没、乐味、过患、出离、五取蕴、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所有集
  法皆此灭法」而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论、说、告、示、施设、确立、
  开显、分别、显示而说明。
      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知通已而我示法,非不知通。诸比丘!有因缘而我示
  法,非无因缘。诸比丘!有示导(神变)而我示法,非无示导。诸比丘!我知通已
272 而示法,非不知通而示法,〔我〕有因缘而示法,非无因缘而示法,〔我〕有示导而
  示法而非无示导,〔我于汝等应教诫者当教训之。而且诸比丘!汝等以「世尊是等正
  觉者,法是善说,僧是善行道」为满足而宣说,为喜悦而宣说,为欢喜而宣说。」而
  有时行此说法时,令百千之世界震动。此为「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义〕。故世尊宣
  示: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发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八六九)
     「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
  处发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
  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发生因耶?而问可意与不可意之根本……乃至……问
  集、质问、乞、求、为信解。此为「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之义〕。
     「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可意不
  可意,无出生,无生,无发生,不起,不生起,此为「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
  义〕。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与有此等义」〔之句中〕,可意、不可意之有者云何?及
  可意、不可意之一切之有、出生、生、发生、起、生起、现前。此是可意、不可意
  之有。
273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者云何?是可意、不可意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毁坏、
  消失。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无有。
      此「义」者乃彼之第一义,此「〔可意、不可意〕之无有、有之此义」。
     「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句中〕,「此」者乃我问、乞、求、信乐处。「我
  当说」者是当语、说、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为何因
  缘,以此我当说」者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生因,此「此
  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九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八七○)
     「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者,赍乐受缘触而乐受生起,赍彼之乐受触之灭故,
  赍同类已受之乐受缘触而生起为8处之乐受乃灭,乃寂灭。赍苦受缘触而苦受生起、
274 赍彼之苦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苦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苦受乃灭,此寂灭。赍
  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起,赍彼之不苦不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不
  苦不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不苦不乐受乃灭,乃寂灭。
     「可意不可意,以触为因缘」者,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
  生因,以触为发生因。此为「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也。
     「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触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可意不
  可意、无出生、无生、不发生、不起、不生起、不现前。此为「如触之无时,此等事
  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无有与有义」 者,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无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此
  「义」者,是第一义。此为「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之句中〕,「此」者,汝问、汝乞、汝求、
  汝成信乐处。「我语」者,乃我语、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
  此为「〔如是〕我语汝。」
     「此〔触〕为因缘」者,是此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发生因。
  此为「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275            十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八七一)
     「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触乃以何为因缘,由何处生,由何处发生,由
  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发
  生因,以问触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成信乐。此为「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之义〕。
     「或又有遍取,由何处发生」者,遍取已由何处发生,由何处生,由何处共生,
  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
  为发生因,以问遍取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或又有
  遍取,由何处发生」〔之义〕。
     「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我执事亦
  无,无耶,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
  所烧,此为「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者,何之无有时,为非有时,以超任〔何〕时,超
  越时,离越时,触乃为非触此为「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遍取        由何处发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一一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八七二)
276    「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者,眼与色为缘而眼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
  眼与色于色中,除眼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
  〔之义〕。耳与声为缘而耳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耳与声于色中,除耳触之诸相
  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鼻与香为缘而鼻
  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鼻与香于色中,除鼻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
  「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舌与味为缘而舌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
  舌与味于色中,除舌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
  触」〔之义〕。身与所触为缘而身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身与所触于色中,除身
  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意与法
  为缘而意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9基色于色中,诸色法于色中,除意触之相应
  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也。即一切贪、染贪
  ……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遍取者,乃爱遍取、见遍取之二遍
  取……乃至〔后方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遍取……乃至……此是见遍取。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遍取」者,遍取是以欲求为因缘,以欲求为因,以欲求
  为缘,以欲求为原因,以欲求为发生因。此是「欲求为原因,〔如是〕有遍取」〔之义〕。
277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即一切贪、染贪……
  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我执」者乃爱我执、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
  五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欲求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我执」,
  无,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
  此是「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句中〕,色者乃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色
  之无有时」者,由四原因而色无有。〔即〕(一)知无有,(二)度知无有,(三)舍断无有,(四)
  超越无有而成。
     (一)由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以知色,即一切色皆知此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
  色以知、观色。如是由知无有色乃无有。
     (二)由度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知而度知色。〔即色〕是无常、是苦、是
  为病、是瘫、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
  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空缺、是空虚、是
  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恨、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
  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是集、是
  灭没、是乐味、是过患、是〔应〕出离而度知。如是由度知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278    (三)由舍断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度知而对色以舍断欲贪、除去、灭除,
  令灭无。即世尊如是说:「10诸比丘!对色有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彼〔色〕被舍
  断,被根绝,如截根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未来为不生起之物」,如是由舍断无有而
  色是为无有。
     (四)由超越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得四无色定者为无有色、非有、超、超越、离
  越。如是由超越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者,色之无有时、非有时、超越〔色〕之时、超越
  时、离越时、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之五触。此是「色之无有时,触乃
  不为触」〔之义〕。故世尊宣示: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遍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一二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八七三)
      所谓「如何之行者色乃成为无耶?」11如何之行者,是如何之行道者,如何动作
  者,如何活动者,如何护持者,如何持续者,如何维持者,「色成为无耶?」为非有
  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之行者,色成为无耶?」〔之义〕。
279    「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乐与苦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
  且超越耶?且离越耶?此是「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之义〕。
     「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句中〕,「此」者,是我所问之处,我所乞之处,
  我所求之处,我所信乐之处。此是「此」。「请语我」者,请语,请告,请示,请施设,
  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以此请语我」〔之义〕。「如何成
  为无」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成
  为无,以此请语我」〔之义〕。
     「我意欲知之」〔之句中〕,「欲知之」者,其将欲了知,将欲识知,将欲别知,将
  欲通达。此是「将欲知之」〔之义〕。
     「我意」者,是我心,我思惟,我识。此是「我意欲知之」〔之义〕。故彼之化人已
  言: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一三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八七四)
     「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句中〕,想想者是于自然所想之人人。彼〔修行
  者〕不在自然之想。异想者是狂者及所有乱心者。彼〔修行者〕不为狂者,又不为
  乱心者。此是「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义〕。
280     又「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句中〕,非想者,是灭尽定者及所有无想之有情。
  彼修行者不成灭尽定者及无想有情。无有想者是得四无色定者。彼(修行者)非得
  四无色定者。此乃「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义〕。
     「已为斯行者,色即成为无」者,于此处有比丘令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
  喜与忧故,成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如斯而心等持、遍净、
  净白而无秽,离随烦恼,成为柔软,而适业,住立,达不动时,为获得空无边处定,
  令心导引趣向,具有无色道。「12斯行者」已如斯动作者,如斯活动者,如斯护持者,
  如斯持续者,如斯维持者,「色即是无」,非有、且超,且超越,且离越。此是「已为
  斯行者,色即是无」〔之义〕。
     「障碍者以想为因缘」,障碍即是障碍者,为爱障碍者,为见障碍者,为慢障碍
  者,以想为因缘,以想为集,以想为生因,以想为发生因。此是「障碍者以想为因缘」
  〔之义〕。故世尊宣示: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281         一四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其它问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八七五)
     「所问于尊师,尊师回答我」,问于尊师,乞、求、所信乐,宣答我等,宣、告、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所问于尊师问,尊师回答我」〔之
  义〕。

     「其它问尊师,望冀请语之」,其它欲问尊师,其它以向尊师乞,其它以向尊师
  求,于其它所信乐尊师,更向尊师〔我等〕问。「望冀请语之」,望冀请语,是请告、
  请示、请施舍、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其它问尊师,望
  冀请语之」〔之义〕。所谓「贤者等以此,〔非想非非想定〕,说是人之最高净耶?」某
  沙门、婆罗门以此无色定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
  话、说明、言说耶?「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
  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贤
  者等于此」者,于此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者,说成为13 坚固,说是真理14、说有因,
  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处〔道理〕者。此「贤者等以此,说此人最高之净耶」〔之
  义〕。
282    「或又说他〔净〕」或者,是某沙门、婆罗门超此无色定,超越、离越、而由此无
  色更向他人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亦说、语、活、说明、言说。此是
  「或又说他〔净〕」〔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问其它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一五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八七六)
      此处贤者等乃以此说人之最高净者,乃或某沙门,婆罗门是常见论者,以此无
  色定,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语、话、说明、言说。
  「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
  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贤者等」者,于
  此处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
  此是「于此贤者等,以此说人最高净」〔之义〕。
     「更于彼等之某者乃善说无余,以寂说是〔最高净〕」者彼等沙门、婆罗门中之某
  沙门、婆罗门是断〔见〕论者,惧怖有,欢喜无有。彼等「实以此若我身坏者,应断
  绝灭亡故,死后无有。」说「此是无余」,而说有情之寂、寂止、寂灭、灭、安息是
283 〔最高之净〕。为善说者,以〔自己之主张〕而善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
  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更于彼等之某者乃以寂更善说无余,」〔之义〕。故世
  尊已宣示: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一六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八七七)
     「知彼等是依著者」〔之句中〕,「彼等」者,是诸恶见者。「〔知〕是依著者」,乃
  知是常见依者,知是断见依者,识、考虑、度知、辨知、明了。此是「知彼等是依着
  者」〔之义〕。
     「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句中〕,「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
  〔后方一○六页以下参照〕……超越着与网此是牟尼。牟尼知彼等是常见依者、断
  见依者、常断见依者、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观慧者」是贤者、具慧者、
  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着」〔之义〕。
     「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句中,「知而解脱者」〕,是「知、识、考虑、度
  知、辨知、明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脱者,「解脱者」是遍脱者、善解脱者。是知、
  识、考虑、解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为脱者、解脱者、遍脱
  者、善解脱者。是知、识、考虑、辨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一切法是无我……乃
284 至(二二页参照)……是知、识、考虑、度知、遍知、明暸「所有集法皆是灭法」,
  由究竟无取解脱是脱者、解脱者、遍脱者、善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者,不行争斗,不行口论,不行异执,不行诤论,不行确执。即
  世尊如是说:「汝15长爪〔中部七四经〕!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
  何人亦无诤论。唯于世间之所说不执取言说。此是「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
  义〕。
     「种种之诸有,慧者不还来」〔之句中〕,〔种种之有」者,是种种有之业有、再有。
  〔即〕于欲有之业有,于欲有之再有,于色有之业有,于色有之再有,于无色有之
  业有,于无色有之再有、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
  身体生起。「〔种种之有〕不返来」,是不归来、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慧者」,是
  慧者、贤者、见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慧者种种之有不还来」
  〔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着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第十一斗诤经之义释毕。

  注1 化人(nimmito)本经世尊自化作为化佛,对彼之化佛而质问,对彼之质问回答而言说法
      者。今之化人即是此化佛。
    2 本偈虽由Thag 530引用而成者,但与引用原文多少有字句之相违。
    3 街衢(visikh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visikkha)是误写。
    4 赌博(juta)底本之iuta 是误植。
    5 枷(andu)底本及暹罗本之addu 是误写。
    6 被缚(baddho)底本及暹罗本虽有bandho是错误。以下皆是同样。
    7 缚(bandhanassa)底本之bhandhanassa 是误植。
    8 所之(y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为Sa今从异本。
    9 基色(vatthu-rupa)是意识所依之色法(物质)。普通谓之心基(hadaya-vatthu)。非
      指心脏耶?此语在巴利阿毘达磨特有之术语,多出于阿毘达磨以后之书中。例如在
      Dhamma-Sangani P.125基是(Vatthu),是眼识乃至意识之所依以指色法,不只是心
      基,眼根乃至身根亦包含在内。在Tikapatthana PP.164;171基为(Vatthu)于现在
      同样唯指意识所依之心基。在Milinda-panha P.2 81心基(hadaya-vatthu)用为心
      脏。有关基色详细之说明Visuddhi-magga P.447参照。
   10 以下之文由S.III.27之引用。Mnd.53;杂阿含七七经(大正二、一九c)参照。
   11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Katham Sametassa ti 之句,今以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12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Evam Sametassa ti 之句,今为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13 说是坚固(thira-vada)在底本虽有 dhira-vada 仿照大义释一、一九五页之例改正。以
      下亦然。
   14 说是真理(naya-vada)在底本虽有 nana-vada 仿照大义释一、一九五之例改正。以下
      亦然。
   15 以下之文由M.I,500 之引用。


 


{返回 大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下一篇: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
 第十四 迅速经之义释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第十六 舍利弗经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心生起之量?[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反省忏悔 念念净意[栏目:传喜法师]
 不懂修行到处跑 若真修行何用跑 Not Knowing How to Cultivate, Peop..[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还债需要智慧[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