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8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p.67.
              一  尊者弥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兴起者」  (一○四九)
     「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以彼请语我」〔之句中〕,「问」者,(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三)为欲断疑念之问为三问。
     (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虑、未度
  知、于未为明暸时,为欲知、欲见、欲考虑、欲度知、欲辨知、欲为明暸而问。此
  是「为欲明暸未见之问」。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已知、见、考虑、度知、
  辨知、于明暸之时,为欲与其它诸贤者之(说)合流而问于彼。此是「为合流已见之
  问」。
     (三)为欲断疑之问者云何?原来〔就于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
  为此疑所袭,为疑念所袭,于生迷惑之时,彼为断彼疑念而问。此是「欲断疑念之问」。
  有此等之三问。
 68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
  优婆夷问、王问、剎帝利问、婆罗门问、毘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
  此是「人问」。
     (二)非人问者云何?非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
  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
  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问,世尊对彼回答。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更有(一)自义问、(二)他义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69     更有(一)现世义问、(二)来世义问、(三)第一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更有(一)内问、(二)外问、(三)内外问之三问。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槃问之三问。
     「我向尊师问」者,〔我〕问于尊师,乞于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向我
  说。此是「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
  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请以彼语我,〔以彼请向我〕语、
  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世尊以彼请语
  我」〔之义〕。
     「尊者弥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一页参
  照)……此是「尊者弥多求曰」〔之义〕。
 70    「尊师吠陀之达人,我思自己修习者」,我思尊师是吠陀之达人,我思尊师是自
  己修习者。吠陀之达人、自己修习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识知、如斯别知、
  如斯通达。
      然世尊是吠陀之达人者云何?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慧、慧根、慧力、
  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终边、达于
  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救
  护所、达于求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无
  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槃、达
  于涅槃。又到于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由吠陀(诸受)到于终边
  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
  贪、瞋、痴、慢。于彼杂染宝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宝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
  法。
      1世尊宣示:「萨毘耶!
           存知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
           离贪一切之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
 71     世尊是自己修习者云何?世尊是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修习念处、
  修习正勤、修习神足、修习根、修习力、修习觉支、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
  作证灭。于彼已遍知苦、能舍断集、能修习道、能作证灭、能知通应知通、能遍知
  应遍知、能舍断应舍断、能修习应修习、能作证应作证。不成小、成为大、为甚深、
  无量之、难沈替、为多宝、如海洋、具备六支舍。〔即〕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为舍
  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知法亦
  不喜不忧,舍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见适意之色亦不贪求、不希望、不生贪,
  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能善解脱。又以眼见不适意之色亦
  无悄心,无反抗心,无2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
  善安住、已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身触所,以意识适意法亦无贪求、无
 72 希望、不生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又以意识不适
  意之法亦无悄心,无反抗心,无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
  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以眼见色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
  住立、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
  识法,对适意不适意之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以眼见色亦不贪所贪、不瞋于所瞋、不昏于所痴、不怒于所怒、不染于所染、不憍
  于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识法亦不贪所贪、不
  瞋所瞋、不昏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见者尽所见、闻者尽所闻、
  觉尽所觉、所识尽所识、不着于所见、不着于所闻、不着于所觉、不着于所识。不
  近着于所见,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不近着于
 73 所闻、所觉、所识者,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
  于世尊有眼,世尊以眼见色,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耳,世尊
  以耳闻声,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鼻,世尊以鼻嗅香,于世尊
  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有舌,世尊以舌尝味,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
  善解脱。于世尊有身,世尊以身触所触,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于世尊
  有意,世尊以意识法,于世尊无有欲贪,世尊心善解脱。眼乐色、喜色、喜悦色。
  世尊调御彼〔眼〕,守、护、防护,且彼〔眼〕之防护而说示法。耳乐声、鼻乐香、
  舌乐味、喜味、喜悦味。世尊调御彼〔舌〕,守、护、防护,且彼〔舌〕之防护而说
  示法。身乐所触、意乐法、喜法、喜悦。世尊调御彼〔意〕,守、护、防护,且彼〔意〕
  之防护而说示法。
            3〔人人〕使调御     连出合战象
            王乘调御象         〔驰驱于战场〕
 74           自行为周御          堪忍诽谤者
            彼于人人中          成为最胜者
            所被调御者          皆为良骡马
            信度产良马          大象亦良象
            自己使调御          成为更良者
            此等〔骡马象〕      盖由为驾兽
            善调御〔自己〕      自己为〔驾兽〕
            由于自调御          如至〔涅槃域〕
            涅槃之〔圣〕域      不能不可至
            对4种种〔烦恼〕    〔心能〕不动摇
            由再有解脱          到达调御地
            彼等于世间          成为征服者
            于5内外世间         修习调诸根
            此世与他世         〔一切为〕洞察
            修习待时者          此成调御者
      如斯世尊是自己修习者。此是「尊师吠陀之达人,我思自己修习者」〔之义〕。
     「世间所有多种苦,果由何处兴起者」〔之句中〕,果由何处者,是「如斯耶」?「不
  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此是「果由何处」
  〔之义〕。「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地狱之苦、畜生
  界之苦、饿鬼界之苦、人界之苦、入胎为原因之苦、在胎为原因之苦、出胎为原因
  之苦、随结为生者之苦、被他支配为生者之苦、使自苦之苦、使他苦之苦、苦苦、
 75 行苦、坏苦、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咳、
  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刺、癞、痈、庖疮、肺病、
  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裂、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
  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
  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便、虻、蚊、风、炎
  热、与爬行类(蛇)接触所生之苦、母死之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
  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
  失戒之苦、失〔正〕见之苦。在其等诸法于初有故认为兴起,有灭没故认为灭。有
  依止于业之异熟(报),有依止于异熟之业,有依止于名之色,有依止于色之名,〔彼〕
  从于生,弥漫于老,被病所打胜,被死所攻击,住立于苦中,无救护所,无避难所,
  无归依所,无可归依者。云此等为苦。「此等之苦由何处兴起者耶」?由何处生,由
  何处发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
 76 发生〔因〕者耶?问此等苦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发生、问等起、问
  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是「世间所有多种苦,果由何处
  兴起者」〔之义〕。
     「世间所有多种」〔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于
  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多种」者,是
  多样者,多种类之苦。此是「世间所有多种」〔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弥多求曰: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生起者」
               二 世尊宣示:「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随依知解彼语汝
                  所有种种于世间            苦依因缘而发生」  (一○五○)
     「苦之发生汝问我」〔之句中〕,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
  恼苦。此是「苦」。「汝问我发生」者,汝问我苦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
 77 发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乞、求、信乐。此是「苦之发生
  汝问我」〔之义〕。
     「弥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谓世尊之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多
  求!」〔之义〕。
     「随依知解彼语汝」〔之句中〕,「彼语汝」,将语汝彼苦之根本、语汝因、语因缘、
  语生成、语发生、语等起、语食、语所缘、语缘、语集、告、示、施设、确立、开
  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彼语汝」〔之义〕。「随知解」者,是〔我〕知解、了知、
  识知、别知、随所通达,不为使闻,不依传说,不依传承,不依藏经之说,不依思
  择,不依推论,不依行相之审思,不依见省思、忍,自己自知通,说自现见之法。
  此是「随知解」。
     「苦依因缘而发生」〔之句中〕,依有十依。〔即〕(一)渴爱依,(二)见依,(三)烦恼依,
  (四)业依,(五)恶行依,(六)食依,(七)瞋恚依,(八)7四取界依,(九)六内处依,(十)六识身依。
 78 一切之苦亦由苦义为依。言此等为十依。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
  苦、忧恼苦……乃至(七七页以下参照)……由病所打胜,由死所攻击,于苦中住
  立,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不可归依者。此等谓之苦。此等之苦以依为
  因缘,以依为因,以依为缘,有依为原因。〔以依为因缘〕而生成,发生、生、合生、
  起、生起、现前。此是「苦依因缘而发生」〔之义〕。
  「所有种种于世间」〔之句中〕,「所有」者,是普皆,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
  「于世间」者,是于恶起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种种」
  者,是多样多种之苦。此是「所有种种于世间」〔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弥多求!
               苦之发生汝问我         随依知解彼语汝
               所有种种于世间         苦依因缘而发生」
            三 不知而所作依之         愚钝者屡屡近苦
                苦之发生随观者        〔如实〕知而不作依   (一○五一)
 79    「而不知所作依之」(之句中), 「所」者,是无论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家者、天、人、虽然任何容貌、任何业务、任何职分、任何阶级、任何地
  位、任何法之具备者〔之义〕。「不知」者,乃不知、至无明、无智、无辨知、有恶慧。
  「作依」者,是作渴爱依、作见依、作烦恼依、作业依、作恶行依、作食依、作瞋恚
  依、作四取界依、作六内处依、作六识身依、令生、令发生、起。此是「而不知所作
  依之」〔之义〕。
     「愚钝者屡屡近苦」〔之句中〕,「屡屡近苦」者,是屡屡至生苦、老苦、病苦、死
  苦、愁悲苦、忧恼苦、接近、近寄、执、执取、住着。此是「屡屡近苦」〔之义〕。「愚
  钝者」者,是愚钝者、蒙昧者、无知者、至无明者、无智者、无辨知者、恶慧者。此
  是「愚钝者屡屡近苦」〔之义〕。
     「故〔如实知〕不作依」〔之句中〕,「故」者,乃是故,是彼理由,彼因,彼缘,
  彼因缘,于依正观此之过患,此乃是「故」〔之义〕。「知」者,是知、了知、识知、别
 80 知、通达,〔即〕知「一切行是无常」,了知、识知、别知、通达,「一切行是苦」,「一
  切法是无我」……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了知、识
  知、别知、通达。「不作依」,不可作爱依、不可作见依、不可作烦恼依、不可作业
  依、不可作恶行依、不可作食依、不可作瞋恚依、不可作四取界依、不可作六内处
  依、不可作六识身依、令生、令发生、不可起。此是「故如实知不作依」〔之义〕。
     「苦」者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苦之〕发生随观者」,
  是随观根本者,随观因者,随观因缘者,随观生成者,随观发生者,随观等起者,
  随观食者,随观所缘者,随观缘者,随观集者。「随观」者,是慧。即所有慧、知解
  ……乃至(一八页参照)……是不疑、择法、正见。此之随观、具慧、正具、达、
  正达、成、正成、所具备者言为随观者。此是「随亲苦之生起发者」〔之义〕。故世尊
  宣示:
                而不知所作依之        愚钝者屡屡近苦
 81               苦之发生随观者       〔如实〕知而不作依
             四 我等问尊师           〔尊师〕告我等
                我〔更〕问其它        冀师请语彼
                如何诸贤者            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得为超度耶
                我乞愿牟尼            愿请为解说
                此之一切法            尊师如实知   (一○五二)
     「我等问尊师,〔尊师〕告我等」〔之句中,「我等所问尊师」〕,乃我等向尊师问、
  乞、求、所信乐。「尊师告我等」者是请尊师告我等,请述彼、请示、请设施、请确
  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我等问尊师,尊师告我等」〔之义〕。
     「我更问其它,冀师请语彼」。「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老」及「愁苦与悲泣,得为
  超度耶?」〔之句中〕,「如何」是「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疑之质
  问、疑念之质问、迷惑之质问。「诸贤者」者,是诸之贤者、学者、有慧者、有觉者、
  辨别者、具慧者。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生」是于彼彼之有情之
 82 彼彼之有情聚而生、发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内六)处之获得。「老」者,
  是于彼彼之有情之彼彼之有情聚而老、老耄、齿落、白发、皱皮、寿之损耗、诸根
  之毁熟。「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
  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心
  之烧热、忧、愁箭。「悲泣」者,是失亲戚、失财富、因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
  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悲欢、泣言、
  涕泣、号泣、哭泣、恸哭。
     「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死,愁苦与悲泣,得为超度耶」?如何诸贤者得度暴流、
  生、老、愁与悲泣,越度、度过、超越、离越耶?此是「如何诸贤者,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得为超度耶」〔之义〕。
     「我乞愿牟尼,愿请为解说」〔之句中〕,「彼」者,是我所问、我所乞、我所求、
  我所信乐。「牟尼」,言智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八页以下参照)……
 83 不痴、择法、正见。世尊具备彼智,牟尼而达于牟那。有(一)身牟尼、(二)语牟尼、(三)
  意牟尼之三牟尼。
     (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杀生、偷盗、邪欲行之〕三种身恶行是身牟尼,三种
  身善行是牟尼,以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遍知道是身牟尼,
  对身欲贪之舍断是身牟尼。身行(出入息)灭之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舍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之〕四种语恶行是语牟尼,
  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以语为所缘智是语牟尼,语遍知是语牟尼,伴遍知道是语
  牟尼,对语欲贪之舍断是语牟尼,语行(寻伺)灭之第二禅定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舍断〔贪欲、瞋恚、邪见之〕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
  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为所缘智为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遍知道是意牟尼,
 84 对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灭之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8无漏身乃是       身语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一切舍断者
            9无漏身乃是       身语意牟尼
            具足此牟尼        恶之洗除者
      具足此等之三牟尼者有六牟尼。〔即〕是在家牟尼、非家牟尼、有学牟尼、无学
  牟尼、辟支牟尼、牟尼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为在家者而见〔涅槃〕句,能识
  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为出家者而见涅槃句,能识教之人人
  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学是有学牟尼。(四)阿罗汉是无学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
  (六)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言为牟尼牟尼。
               10无明智者为愚昧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取舍〕而但用秤      牟尼只取优秀业
               回避诸恶诸贤者         由彼而彼为牟尼
              〔内外〕两世间测者     〔由彼而〕彼言牟尼
               一切世间于11内外       知不善与善之法
 85              值由天人之供养         超着与网是牟尼
     「愿请为解说」者,是愿请述、请示、请施设、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
  示、请说明。此是「愿请为解说」〔之义〕。
     「此之一切法,尊师如实知」者,此法尊师如实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
  暸。此是「此之一切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我等问尊师       〔尊师〕告我等
                 我〔更〕问其      他尊师请语彼
                 如何诸贤者        暴流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得为超度耶
                 我乞愿牟尼        我请为解说
                 此之一切法        尊师如实知
              五 世尊宣示:「弥多求!
                 有关现世非传闻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五三)
 86   「〔至涅槃〕法我告汝」者,我将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
  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而完全圆满遍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涅槃、至涅槃之行道。此是「〔至涅槃〕法我告汝」
  〔之义〕。
     「弥多求」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
     「有关现世非传闻」〔之句中〕,关现世者,是现世(能见法)、能知法、能考虑
  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能明暸法。〔即〕「一切行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
  照)……所有集法皆是此灭法」而能见法、能知法、能考虑法、能度知法、能辨知法、
  能明暸法。如斯有关现世(能见法)我将说。或又关于能见苦我将说之,关于能见
  集将语集,关于能见道将语道,关于能见灭将语灭。如斯有关能见法我将说。或又
  自见、无时的,可谓来见!〔圣道〕导引、〔我将语〕关于能见法诸,识者各自知者。
  如斯我将语能见之法。此是「有关现世(能见法)」〔之义〕。「非传闻者」,不〔由他
  之〕传闻,不依传说,不依传承,不依藏〔经〕之说,不依思择,不依推论,不依
  行相之审思,不依见、省思、忍、自知通,自现见说法。此是「有关现世非传闻」〔之
  义〕。
 87    「知彼有念而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而为
  明暸。〔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
  灭法」,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身修习
  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
  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不断、维持。此是「知彼有念而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爱着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
  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爱著者,由何之义而为爱着耶?扩大故而为爱
  着,广大故而为爱着,染着故而为爱着,冒险故而为爱着,夺取故而为爱着,欺语
  者故而为爱着,毒根故而为爱着,毒果故而为爱着,毒受用故而为爱着,或又彼渴
  受广大而为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安乐、
  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
  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12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
  在、见闻觉识于诸法中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在于恶趣世间、
  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
 88    「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所有爱着有念其爱着而可度、可越度、可度过、
  可超越、可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弥多求!
               有关现世非传闻         〔至涅槃〕法我告汝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六 大仙!彼之最上法       〔闻而〕我乃欢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一○五四)
     「我欢喜彼」〔之句中〕,「彼」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13教训。「欢喜」者,
  是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我欢喜彼」〔之义〕。
     「大仙!以最上法」〔之句中〕,大仙者,由何义为大仙耶?世尊求大戒蕴,觅求,
  遍求故为14大仙(大求者)。是大定蕴、大慧蕴、大解脱蕴、求,觅求,遍求大解脱
  智见蕴故是大仙。又求,觅求,遍求大闇身之摧破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颠
  倒之破坏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爱箭之拔除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见
 89 葛藤之开解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慢憧之撒去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
  行作之寂灭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成为大暴流之度越故是大仙。求,觅求,遍
  求大重担之放下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轮回、轮转之断绝故是大仙。求,觅
  求,遍求大热苦之消灭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热恼之安息故是大仙。求,觅
  求,遍求大法幢之举扬故是大仙。求,觅求,遍求大念处、大正勤、大神足、大根、
  大力、大觉支、大八支圣道、第一义、不死、涅槃故是大仙。又由有大权势之有情
  「佛何处耶」?「世尊是何处耶」?「天中天是何处耶」?「人牛王是何处耶」?求,觅
  求,遍求故是大仙。「最上之法」者,是不死、涅槃言为「最上之法」。即所有一切行
  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最上」者,是最高、最胜、
  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法。此是「大仙!最上法」〔之义〕。
 90    「知彼有念为行作」〔之句中,知彼〕者,是知解彼、考虑、度知、辨知、明暸。
  〔即〕「一切行是无常」……乃至(一九页以下参照)……知解「所有集法皆是此灭
  法」,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于身修习
  身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三○页参照)……言彼为有念。「行」者,是行、行作、
  动作、活动、护持、持续、不断维持。此是「知彼有念为行作」〔之义〕。
     「可度世间之爱着」〔之句中〕,渴爱言为爱着。即所贪、染贪……乃至(一三页
  参照)……贪欲、贪、不善根。爱着是由何义而为爱着耶……乃至(八九页参照)
  ……为扩大扩展。此是「爱着」〔之义〕。〔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乃至(八九页参
  照)……于处世间。
     「可度世间之爱着」者,是世间所有爱着有念彼爱着而可度、越度、度过、超越、
  离越。此是「可度世间之爱着」〔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彼之最上法      (闻而)我乃欢喜彼
                知彼有念而行作          可度世间之爱着」
            七  世尊宣示:「弥多求!
                上下与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所有物
                对于此等喜执着          除弃识不住立有」  (一○五五)
     「汝善知解所有物」者,是汝知解、了知、识知、辨知、通达所有之物。此是「汝
  善知解所有物」。
 91    「弥多求」!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言此世尊之「语」……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弥多
  求!」〔之义〕。
     「上、下横及于中」〔之句中〕,上者是言未来,下是过去,横及中是现在。上者,
  是天世间,下是地狱世间,横及中是人世间。上者,是善法,下是不善法,横及中
  是无记法。上者,是无色界,下是欲界,横及中是色界。上者,是乐受,下是苦受,
  横及中是不苦不乐受。上者,是由足跖以上,下者,是由顶端以下,横及中是胴体。
  此是「上下横及于中」〔之义〕。
     「对于此等喜执着,除弃识不住立有」〔之句中〕,「对于此等」者,是对于既述、
  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者。「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
  ……乃至(一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执着」者,是爱执着与见执着之
  二执着。爱执著者云何?由渴爱物而……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执着。见
 92 执著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见:……乃至(四○页参照)……此是见执着。「除弃识」
  〔之句中识〕者,是与福行俱起识、与非一福行俱起识、与不动行俱起识。除对此等
  喜、执着、于行俱起识,除弃、斥、除斥、舍、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
  是「对于此等除去喜、执、识」〔之义〕。
     「不住立有」〔之句中〕,有者,是业有与结生为再有。业有者云何?是福行、非
  福行、不动行,此是业有。结生为再有者云何?是结生色、受、想、行、识,此是
  结生为再有。「不住立有」者,是舍断喜、执着、于行俱起识、业有与结生再有,除
  去、灭除、令之灭无而不住立于业有,不住立结生为再有,不可止住。此是「除去识
  不住立有」〔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弥多求!
               上下与横及于中     汝善知解一切物
               对于此等喜执着     除去识不住立有」
            八 如斯〔无执着〕     住念不放逸
 93              行作之比丘         舍〔爱见〕我执
              〔舍弃〕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兹知如斯者         应以舍断苦   (一○五六)
     「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之句中〕,「如斯而住」者,是舍所喜与执着、于行俱
  起之识、业有、结生再有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如斯而住」〔之义〕。
  「有念」者,是由四行相而有念,〔即〕对于身而修习身随观念处……乃至(三○页参
  照)……言彼为有念。「不放逸」者,是恭敬作诸善法,常作、坚住作、不萎缩而行、
  不放弃(行之)欲、不放弃责任。「我某时之日未圆满戒蕴令圆满耶?」又「我既已令
  圆满之戒蕴于彼时时以慧助长。」对诸善法彼有所有之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
  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我某时之日,未圆满之定蕴、15慧
  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令圆满耶?」又「我既圆满之解脱智见蕴,彼时时以慧令助
  长。」对诸善法,于彼处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
 94 决意、勤励、不放逸。又「我某时之日可遍知未遍知之苦耶?可舍断未舍断之烦恼耶?
  可修习未修习之道耶?可作证未作证之灭耶?」于彼处所有欲、精进、勇猛、努力、
  不退、念、正知、热心、精勤、决意、勤励、不放逸。此是「如斯而住,有念不放逸」
  〔之义〕。
     「行作之比丘,舍我执」〔之句中〕,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行」者,
  是有行、行作、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不断。「我执,」是爱我执与见我执
  之二我执……乃至(四○页参照)……此是爱我执……乃至(四○页参照)……此
  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舍我执、是遍舍、除去、灭除、令之灭无。
  此是「行作之比丘,舍我执」〔之义〕。
     「〔舍〕弃生老愁悲泣,兹知如斯者,应为舍断苦」〔之句中〕,「生」者,是彼彼
  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众生、发生、入来、生起、诸蕴之现前、〔内六〕处之获得。「老」
  者,是彼彼之有情于彼彼之有情聚老、老耄、齿落、白发、皱皮、寿之损耗、诸根
  之毁熟。「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
 95 任何者,又于遭遇任何不幸者之愁苦、忧愁、愁心、内愁、内遍愁、内热、内热恼、
  心之烧热、忧、愁箭。「悲泣」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正〕
  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不幸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泣言、涕泣、
  号泣、恸哭。「兹」者,是于此之见……乃至(二六页参照)……于此之人世间。「知
  者」,是智者、明达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苦」者,是生苦……乃至(七七页
  参照)……是愁悲苦、忧恼苦。
     「〔舍〕弃生、老愁悲泣,兹知如斯者,应舍断苦」者,是知者、明达者、有智者、
  辨知者、慧者于兹舍断生、老愁悲泣,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舍弃生老愁悲
  泣,兹知如斯者,应舍断苦」〔之义〕。故世尊宣示:
                如斯〔无执着〕      有念不放逸
                行作之比丘          舍〔爱见〕我执
                舍弃生与老          愁苦与悲泣
                兹知如斯者          应为舍断苦
 96            九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依〔涅槃〕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五七)
     「大仙此语我欢喜」〔之句中〕,「此」者,是尊师之语、语路、说示、示教、16教
  训。「我欢喜」者,是我欢、欢喜、喜、随喜、欲、乐、冀求、希望、热望。「大仙」
  者,是世尊求大戒蕴,觅求,遍求故是大仙(大求者)……乃至(九○页参照)……
  「人牛王于何处耶」?被求,觅求,遍求故是大仙。此是「大仙此语我欢喜」〔之义〕。
     「瞿昙善告无依〔涅槃〕」〔之句中〕,「善告」者,是善告、善言、善示、善施设、
  善确立、善开显、善分别、善显示、善说明。此是「善告」〔之义〕。「瞿昙!无依」〔之
  句中〕,「依」者,是烦恼、蕴、行。「无依」者,是依之舍断、依之寂灭、依之舍遣、
  依之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瞿昙!无依为善告」〔之义〕。
     「世尊确已舍断苦」〔之句中〕,「确」者,是此一向之语、无疑语、无疑惑语、不
  二之语、确实之语、严密之语、纯粹之语、确立之语。「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
 97 语……乃至……此言世尊〔语〕……与作证共同之施设。「已舍断苦」者,是舍断生
  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世尊确已
  舍断苦」〔之义〕。
     「此法尊师如实知」者,此法如实尊师知,识、考虑、度知、辨知、明暸。此是
  「此法尊师如实知」〔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大仙此语我欢喜              瞿昙善告无依〔涅槃〕
                世尊确已舍断苦              此法尊师如实知
           一○ 牟尼!尊师恳切所教诫        人人亦应舍断苦
                龙象〔佛〕近至礼拜尊师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五八)
     「人人亦应舍断苦否?」〔之句中〕,「人人」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
  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亦舍断耶,若〔舍断〕?是舍断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愁悲苦、忧恼苦、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人人亦舍断苦否?」〔之义〕。
 98    「尊师恳切所教诫」〔之句中〕,「所」者,是剎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
  者、出家者、天、人。「尊师」者,是言世尊。「牟尼」者,言智为牟那……乃至(八
  四页以下参照)……超越着、网此是牟尼。「恳切教诫」者,是殷勤教诫、反复教诫、
  再三教诫、教训。此是「尊师恳切所教诫」〔之义〕。
     「近至礼拜尊师」〔之句中〕,「尊师」是言世尊。「礼拜」是由身而礼拜、由17语而
  亦礼拜、由意而亦礼拜、由随义之行道而亦礼拜、由法随法之行道而亦礼拜,恭敬、
  尊重、尊敬、奉事、敬重也。「近至」者,是至近、真至近、相会、谒见、面前而礼
  拜尊师。
     「龙象」者,是龙象。世尊(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
  龙象。
     (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有宝再有之苦报,是赍未来生老
  死恶不善法。
      18世尊宣示:「萨毘耶!
            不行罪恶于世间           舍离一切结结缚
            解脱染着一切处           斯者其故言龙象」
 99     如斯「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不行于欲趣、不行于瞋趣、不行于痴趣、不行于怖畏
  趣,由于贪而不行、由于瞋而不行、由于痴而不行、由于慢而不行、由于见而不行、
  由于掉举而不行、由于疑而不行、由于随眠而不行、由于违和之诸法而不趣、不导、
  不运、不将来。如是「不行故是龙象」。
     (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由须陀洹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彼〕不再来、
  不返、不还。由斯陀含道、阿那含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不再来、不返、不
  还。由阿罗汉道舍断所有之烦恼,一切于此不再来、不返、不还。如是「不来故是龙
  象」。此是「龙象!近至礼拜尊师」〔之义〕。
     「世尊恳切教诫我」者,是世尊恳切、殷勤教诫、反复教诫、再三教诫、教训。
  故彼婆罗门言:
                牟尼!尊师恳切所教诫     人人亦应舍断苦
100               龙象!近至礼拜尊师       世尊恳切教诫我
           一一 婆罗门吠陀达人           乃是无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无著者           为〔汝〕所知通之
                彼确度此之暴流           度彼无〔心〕栽犹豫 (一○五九)
     「婆罗门吠陀之达人所汝知通」〔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
  〔即〕是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拒外慢彼
  是杂染资再有有不安、苦报,于未来拒外资生老死诸恶不善法。
      20世尊宣示:「萨毘耶!
            离垢一切斥诸恶        等持善〔心〕自住立
            超越轮回有〔功德〕    无依止者婆罗门」
     「吠陀之达人」〔之句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乃至(七二页参照)
  ……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达人。知通者,是知通、了知、识知、别知、通达。此
  是「汝所知通婆罗门、吠陀之达人」〔之义〕。
101    「向欲有无著者,是无所有者」〔之句中〕,无所有者……〔所有〕者,是贪所有、
  瞋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舍断此等诸所有、正
  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言为无所有者。「欲」者,概言
  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二七页参照)……此等言为事欲……乃至(二
  七页参照)……此等言为烦恼欲。「有」者,是业有与结生再有之二有……乃至(九
  三页参照)……此是业有……乃至(九三页参照)……此是结生再有。「向欲有无着
  者,是无所有者」,无所有而不悬于欲有、不悬者、是不碍著者。此是「向欲有无着
  者,是无所有者」。
     「彼确度此暴流」〔之句中〕,「彼确」者,此是一向之语……乃至(九八页参照)
  ……是确立之语。「暴流」者,是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度」者,是度、越度、
  度过、超越、离越。此是「彼确度此暴流」〔之义〕。
     「度彼无栽无犹豫,」〔之句中〕,「度」者,是度欲流、度有流、度见流、度无明
  流、是越度、度过、超越、离越。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过去〔轮回〕道、
  到〔涅槃之〕方域、到终点、护梵行、达最上之见、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
  之阿罗汉果,已作证灭(涅槃)。于彼能遍知苦、舍断集、修习道、作证灭、已知通
102 可知通、能遍知可遍知、能舍断可舍断、能修习可修习、能作证可作证。彼放舍障
  碍,埋没〔轮回之〕濠、拔除门柱(渴爱)、无有关钥(五下分结)、而为圣、卸〔慢〕
  幢、卸重担、离系、舍断五支〔盖〕、具备六支〔舍〕、守护一〔念〕、〔由慧而有习
  行、回避、除去、舍断〕四依、除去独一谛(遍见)、完全遣求觅、有不混浊之思惟、
  有安息身行、有善解脱心、有善解脱慧。而为独存(完全)、已住〔于梵行〕而为最
  上人第一人,得达第一之得达。彼无积〔善恶之报〕、无除去、已除而住立。无舍断
  (烦恼)无执取、已舍断而住立。无由离〔烦恼〕、〔无由慢〕而高亢、已离而住立。
  令具备无学之戒蕴故而住立、具备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运、无学之解脱蕴、无学
  之解脱智见蕴故已住立。体得〔真〕谛而住立,超越动摇而住立,消尽烦恼火而住
  立,不回行轮回而住立,取达运而住立,由解脱习行而住立。依遍净慈而住立,依
  遍净悲、喜、舍而住立,依究竟清净而住立,依遍净无烦恼性而住立,解脱故而住
  立,知足故而住立。于蕴之终边而住立,于界之终边而住立,于处之终边而住立,
  于趣之终边而住立,于结生之终边而住立,于有之终边而住立,于轮回之终边而住
103 立,于轮转之终边而住立,于最后之终边而住立,于最后之人界而住立。最后之持
  身者,是阿罗汉。
              20此是彼之最后有         此是最后之身体
              成为〔最后〕生老死       彼无再有轮回事
      此是「度」。「彼岸」者是不死(甘露)、涅槃。〔即〕是彼一切行之止寂、一切依
  之舍遣、渴爱之灭尽、离贪、灭、涅槃。彼已到于彼岸、达于彼岸、到于终边、达
  于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
  救护所、达于求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
  无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槃、
  达于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是〔最后
  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又度彼岸」〔之义〕。
     「无有栽」〔之句中〕,栽(顽迷)者,贪是栽、瞋是栽、痴是栽、忿是栽、恨是
  栽……乃至(四一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栽。舍断此等诸栽,为正断、令寂灭、
  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言为无栽者。「无犹豫」〔之句中〕,「犹豫」者,
  是对苦犹豫(疑)、对苦集犹豫、对苦灭犹豫、对苦灭之道犹豫、对前际犹豫、对后
104 际犹豫、对前后际犹豫、对此缘性之诸缘起法犹豫,是所有如斯犹豫、疑问、犹豫
  性、疑念、疑、迷惑、二路、疑惑、多岐取、不决定、不确定、不沈潜、心之硬直、
  意困惑。舍断此等之犹豫、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
  言为「无犹豫」者。此是「无有(心)栽无犹豫」〔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吠陀达人         乃是无所有者也
                  向欲有之无著者         为〔汝〕所知通之
                  彼确度此之暴流         彼度无(心)栽犹豫
             一二 彼人知者达吠陀         对种种有遣去着
                  彼离爱无苦无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一○六○)
     「彼人知者达吠陀」〔之句中〕,知者,是知者、明达者、有智者、辨知者、慧者。
  「彼」者〔无论剎帝利〕……无论人、如何容貌……乃至(八一页参照)……〔任何
  法之具备者〕。「达吠陀」〔之句中〕,吠陀者,是四〔沙门〕道智……乃至(七二页
  参照)……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达人。「人」者,是有情、人、摩奴之子、士夫、
  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自在行者)、摩奴所生者。「兹」于此之见
105  ……乃至(二六页参照)……于此人世间。此是「彼人知者达吠陀」〔之义〕。
     「对种种有遣去着」〔之句中〕,「对种种有」者,是对于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
  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
  于无色有对再有。是对再三之有、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身体之发生。「着」
  者,是贪着、瞋着、痴着、慢着、见着、烦恼着、恶行者之七着。「遣去」者,是弃
  遣去诸着。或脱而遣去诸着、结、结缚、悬、悬着、碍着、缚。譬如着〔载〕于〔马
  象等〕之乘物、车、货车、战车之物离着(放下)推落、如是弃遣、遣去彼等诸着,
  又脱、遣去诸着、结、结缚、悬、悬着、碍着、缚。此是「对种种诸有遣去着」〔之
  义〕。
     「彼离渴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
  爱、味爱、触爱、法爱。言舍断此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
106 火所烧者是「离渴爱」者,舍渴爱者、唾弃渴爱者、脱渴爱者、舍断渴爱者、舍遣渴
  爱者、离贪者、舍贪者、唾弃贪者、脱贪者、舍断贪者、舍遣贪者,〔彼〕无爱、〔烦
  恼〕消灭,是清凉、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彼离渴爱」〔之义〕。「无苦」者,贪
  是苦、瞋是苦、痴是苦、忿是苦、恨是苦……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
  是苦。言舍断此苦、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使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为「无苦」
  〔者〕。「无求」者,言〔无〕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三页参照)……
  贪欲、贪、是不善根。舍断此之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
  所烧者言为无求〔者〕。「生」者,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生、发生、入来、生起、
  诸蕴之现前、〔六内〕处之获得。「老」者,是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老、老耄、齿
  落、白发、皮、寿之损耗,是诸根之毁熟。「死」者,于彼彼有情之彼彼有情聚死没、
  死亡、破坏、灭失、死灭、死、命终、〔五蕴〕之破坏、尸骸之投弃、是命根之断绝。
     「彼离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者,是离渴爱,无苦无求之彼,度生、老、
107 死、越度、度过、超越、令离越,我言、语、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
  说明。此是「彼离渴爱无苦无求,我言彼已度生老」〔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人知者达吠陀         对种种有遣去着
            彼离爱无苦无求         我言彼已度生老
      世尊之说法终……乃至(三二页参照)……合掌礼拜世尊,说:「尊师!世尊是
  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四 〔毕〕

  注1 本偈是由Sn.529之引用。MNd.93;205;Mahavastu III,397;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
      三、八三四c)参照。
    2 无坏乱之意(abhinna-manaso)在底本虽有adina-manaso今如在大义释一、二九五
      页注21之理由而为如斯读之。
    3 以下之三偈是由Dhp.321-323之引用。MNd.243;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七○b),
      法句譬喻经卷三(大正藏四、六○○b以下)参照
    4 本偈是由S.III,84之引用。MNd.243;参照。
    5 本偈是由Sn.516之引用。MN.244;Netti.170;Mahavastu III,395f;佛本行集经卷(大
      正藏三、八三四a)参照。
    6 瞋恚(Patigha)在Patigha之字,瞋恚之外,亦有「对」,「碍」等之意义。今虽未详审
      彼是某意,而假定如上之译出。
    7 四取界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之四取。
    8 本偈It.P.55f;MNd.58;335参照。
    9 本偈是由It.P.56之引用。MN.58;335参照。
   10 次之二偈是由Dhp.268-269之引用。MNd.58;336;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六九a)
      法句譬喻经卷三(大正藏三、八三四b)参照。
   11 本偈是由Sn.527之引用。MN.58;336;Mahavastu III,339;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
      三、八三四b)参照。
   12 有关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大意释一、二五页之注11参照。
   13 教训(anusatthim or anusitthim)在底本及PTS本,于一切状况虽为anusandhim,
      此明显是误。今参照MNd.140订正。
   14 大仙(mahesi==mahaisi)说明为大求者(mahaesin)不过俗的语源解释。
   15 慧蕴(pannakkhandham)在本令此语脱漏。
   16 前方注13参照。以下如斯状况一切同样故而不一一注记。
   17 虽依语而礼拜(vacaya va namassami)底本虽阙此句,从底本一一三页之同文而补入。
   18 本偈是由Sn.522之引用。MN.202;CNd.373;MA.I,153;SA.I,177;Mahavastu III,397;佛
      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等参照。
   19 婆罗门(brahmana==prakrit,Bahamana)(拒外)bahita﹤baheti由拒外而来不过俗的
      语源解释。
   20 本偈是由Sn.519之引用。MNd.87;CNd.113;Mahavastu III,396;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
      正三、八三四b)参照。
   21 本偈虽是由Thag.202之引用,文句有多少之相违。MNd.22;460;CNd24;420等参照。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下一篇: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一 闇都干耳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小义释 目次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七 难陀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六 宾祗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七 学童所问结语之义释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理性、感性与愿性[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中论释 十一、观本际品[栏目:中论释]
 地藏法门系列 后记—护法破魔分[栏目:成观法师]
 一念之间 1989.11.16~1989.11.30[栏目:星云日记]
 识苦能忍,成无上道[栏目:禅林衲子心]
 如何才能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呢?[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