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48

第十三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p.207.
              一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辨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一一○五)

     「离尘静虑而坐」〔之句中〕,「静虑」者,是世尊由初禅而静虑,由第二禅而静虑,
  由第三禅而静虑,由第四禅而亦静虑;由有寻有伺(有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
  唯伺(无觉有观)禅而静虑,由无寻无伺(无觉无观)禅而亦静虑;由有喜禅而静
  虑,由无喜禅而静虑,由可意俱禅而静虑,由舍俱禅而亦静虑;由空禅而静虑,由
  无相禅而静虑,由无愿禅而亦静虑;由世间禅而静虑,由出世禅而亦静虑;乐禅,
  专念,重善义。此是「静虑」。「离尘」〔之句中〕,贪是尘,瞋是尘,痴是尘,忿是尘,
  恨是尘……乃至(三九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尘。彼等诸尘于佛世尊所舍断、
208 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是无尘者、离尘者、去尘者、尘之
  舍断者、尘之离脱者。
            1贪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贪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佛〕教中
            瞋尘而言非尘芥        尘者瞋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痴尘而言非尘芥        应者痴之同义语
            彼等贤者舍离尘        住于离尘之教中
      此是离尘。「坐」者,是世尊坐于波沙那迦塔庙。此是「坐」。
            2达苦之彼岸           牟尼坐山侧3
            三明破死〔神〕        诸弟子近侍
      如斯世尊「坐」。或又世尊于一切龌龊之安息故,〔梵行〕已成,〔所作〕已辨而
  坐……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是(最后之)生、老、死轮回。彼无再有。
  如斯而亦世尊坐。此是「离尘静虑而为坐」〔之义〕。
209    「尊者优陀耶曰」〔之句中〕,曰(斯)者,此是句之接续……句之次第。尊者,
  此是敬语、敬重语、尊重语、尊敬语。「优陀耶」,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
  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优陀耶曰」〔之义〕。
     「所作已辨成无漏」,是于佛世尊所作〔已辨〕,种种之可作者〔无故〕,已舍断、
  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故佛「所作已辨」。
            4〔轮回之〕流已舍断         彼之比丘无爱着5
            舍断种种所作(善恶)       〔比丘〕无有热恼事
      此是「所作已辨」。「无漏」〔之句中〕,「漏」者,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之
  四漏。彼等诸漏,佛世尊已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
  者。故佛是无漏。此是「所作已辨成无漏」〔之义〕。
     「一切诸法达彼岸」者,是世尊由知通一切诸法之到彼岸者,由遍知之到彼岸者,
  由舍断之到彼岸者,由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作证之到彼岸者,由等至(定)之到彼
  岸者。由一切法知通之到彼岸者,由一切苦遍知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烦恼舍断之到
  彼岸者,由四〔沙门〕道修习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灭作证之到彼岸者,由一切等至
  之等至到彼岸者。彼于圣戒得自在,得第一,于圣定得自在,得第一,于圣慧得自
210 在,得第一,于圣解脱得自在,得第一。彼到彼岸,达彼岸,到终边,达终边,到
  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
  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6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
  (甘露),达不死,到涅槃,达涅槃。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一
  ○二页以下参照)……而为〔最后之〕生、老、死轮回,于彼无再有。此是「一切诸
  法达彼岸」〔之义〕。
     「我已前来为欲问」者,为问而我来,为质问而我来,为闻问而我来。如斯,是
  「我已前来为欲问」〔之义〕。或又,欲问之人人、欲质问之人人、欲闻问之人人之来、
  来至、接近。如斯,亦是「我已前来为欲问(由质问而前来)」〔之义〕。或又〔我〕
  欲来问尊师,尊师是有能者、有力者与我共问,而得语说、答、说示。如斯,是「我
  已前来为欲问」。〔之义〕。
     「请语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之解脱」者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请语」向
  阿罗汉位之解脱,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请语了知
  之解脱」〔之义〕。
211    「无明破坏之状态」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
  涅槃。此是「无明破坏之状态」〔之义〕。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优陀耶曰:
                离尘静虑而为坐          所作已辨成无漏
                一切诸法达彼岸          我已前来为欲问
                无明破坏之状态          请语了知之解脱
            二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沈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一一○六)
     「爱欲之舍断」〔之句中〕,「欲」者,是对诸欲之所有欲欲、欲贪、欲喜、欲爱、
  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着、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爱欲之舍断者,
  是爱欲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爱欲之舍断」〔之义〕。
     「世尊宣示:优陀耶!」〔之句中〕,优陀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
212 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
  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优陀耶!」〔之义〕。
     「与忧之两者」〔之句中〕,忧者,是所有心之不可意、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可
  意、苦感,心触所生之不可意、苦受。「与忧之两者〔之舍断者〕」,是爱欲与「忧」两
  者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与忧之两者」〔之义〕。
     「昏沈之弃除」〔之句中〕,昏沈者,是所有心之不善巧、不适业、钝重、鲁钝、
  沈郁、沈滞、沈滞性、昏沈、昏昧、昏昧性。「昏沈之弃除」者,是昏沈之弃除、舍
  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昏沈之弃除」〔之义〕。
     「后悔之遮除」〔之句中〕,「后悔」(恶作)者,是由手恶作亦恶作(后悔),由
  足恶作亦是恶作,由手与足之恶作亦是恶作。想许不许者,想不许许者,想无罪为
  有罪,想有罪为无罪,〔斯误行为后悔〕。如斯之恶作、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
  意悔恨,此言为恶作(后悔)。
213     又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恶作、心之后悔生起意悔恨。作与不作故而恶作、心
  之后悔生起意悔恨者云何?谓:「我令作身恶行,我已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
  之后悔、意悔恨。「我作语恶行,我已不作语善行」。「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
  「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我作偷盗,我不作离偷盗」。「我作邪欲行,我不作离
  邪欲行」。「我作妄语,我不作离妄语」。「我作两舌,我不作离两舌」。「我作恶口(麤
  语),我不作离恶口」。「我作绮语,我不作离绮语」。「我作贪欲,我不作不贪欲」。
  「我作瞋恚,我不作不瞋恚」。「我作邪见,我不作正见」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
  悔恨。如斯,由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或又「我戒不圆满」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不守护诸根」,「我不知
  食之(适)量」,「我不励警寤」。「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四念处」,「我不
  修习四正勤」,「我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力」,「我不修习
214 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道」,「我不遍知苦」,「我不舍断集」,「我不修习道」,「我
  不为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后悔之遮除」者,是后悔之遮障、盖覆、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
  盘。此是「后悔之遮除」。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优陀耶!
                爱欲之舍断          与忧之两者
                昏沈之弃除          后悔之遮除」
             三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一一○七)
     「舍念之清净」〔之句中〕,「舍」者,于第四禅所有舍、放舍、舍置、7心平等性、
  8心安息性,是心之中庸。「念」者,于第四禅关系于舍之所有念、随念……乃至(一
  八页参照)……是正念。此是「舍与念」。「清净」者,于第四禅有舍、念、净、清净、
  遍白、无秽、随烦恼之离去,柔软、适业、住立、不动之得达。此是「舍念之清净」。
215    「前行法思择」〔之句中〕,「法思择」者,是正思惟。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
  ,是先行。如斯,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正见。此了知解脱之初步,
  是前,是先行。如斯,前行之法思择。或又「法思择」者,是于四〔沙门〕道之前分
  观(毘钵舍那)。此是了知解脱之初步,是前,是先行。如斯,是「前行法思择」。
     「我言了知之解脱」〔之句中〕,了知解脱是向阿罗汉位之解脱。我言向阿罗汉位
  之解脱,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了知之解脱」〔之义〕。
     「无明之破坏」〔之句中〕,无明者,对苦而无智……乃至(一二页参照)……无
  明闩、痴、不善根。无明之破坏者,是无明之坏、破坏、舍断、寂灭、舍遣、安息、
  不死、涅槃。此是「无明之破坏」〔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念之清净          前行法思择
                了知之解脱          无明之破坏
             四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一一○八)
216    「何结缚世间」?是何为世间之结缚、悬着、缚、随烦恼耶?于何伴世间,随伴、
  应、相应、悬、悬着、碍着耶?此是「何世间结缚」〔之义〕。
     「何使此运行」者,是何者令彼行、运行、运转耶?由何而世间行、运行、运转
  耶?此是「何使此运行」〔之义〕。
     「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者,由何物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能言有涅
  盘耶」?能说、语、话、说明、言说耶?此是「由何物舍断,能言有涅槃」〔之义〕。
  故彼之婆罗门言:
                何结缚世间          何使此运行
                由何物舍断          能言有涅槃
             五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行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一一○九)
     「喜结缚世间」〔之句中〕,「喜」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
  三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世间所结缚、悬着、缚、随烦恼之喜,于此喜
  之世间伴、随伴、应、相应、悬、悬着、碍着。此是「喜结缚世间」〔之义〕。
217    「寻使此运行」〔之句中〕,「寻」者,是欲寻、恚心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
  死寻,关系于向他人之怜悯寻、关系于不轻贱寻之九寻。此等言为九寻。此等九寻
  使行彼世间,使运行,使运转。由此等之九寻而彼之世间行、运行、运转。此是「寻
  使此运行」〔之义〕。
     「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
  触爱、法爱。「渴爱之舍断,能言有涅槃」,由渴爱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而
  「能言有涅槃」,能说、语、话、说明、言说。故世尊宣示:
                  喜结缚世间        寻使此运转
                  渴爱之舍断        能言有涅槃
               六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一一一○)
     「行者如何而有念」者,是如何而有念,有正念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
  持续、维持。此是「行者如何而有念」〔之义〕。
218    「识止灭耶」?识灭耶?寂灭耶?灭没耶?安息耶?此是「识止灭耶」〔之义〕。
     「我等来向世尊问」者,是可向佛世尊问,可质问、可乞、可求、可信乐、我等
  前来、接近、到达、与尊师相会。此是「我等来向世尊问」〔之义〕。
     「欲将闻彼尊师语」〔之句中〕,「彼」者,是尊师。「欲闻」〔尊师之〕语、语路、
  说示、示教、教训。欲把取、保持、观察。此是「欲将闻彼尊师语」〔之义〕。故彼婆
  罗门言示:
                行者如何而有念      〔行者之〕识止灭耶
                我等来向世尊问       欲将闻彼尊师语
             七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一一一一)
     「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一)对内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
  不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
  对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
  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三)对内外之受而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
219 不欢迎,不在于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除去、灭除,令
  之灭无。(四)住于随观内受之集法,(五)住于随观内受之衰灭法,(六)住于随观内受集之
  衰灭法,(七)住于随观外受之集法,(八)住于随观外受之集衰灭法,(九)住于随观外受之
  集衰灭法,(十)住于随观内外受之集法,(十一)住于随观内外受之衰灭法,(十二)住于随观内
  外受之集衰灭法,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
  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由于此等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
  受,不欢迎,不在于缚着、欢喜、欢迎、缚着……乃至(前方参照)……人下之灭无。
  或又观受(一)无常不欢喜受,不欢迎、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
  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二)是苦,(三)是病,(四)是痈,(五)是箭,(六)是痛,(七)是
  恼……乃至(三○页参照)……(三一)是观无归依所而不欢喜受,不欢迎,不于
220 缚着,舍断欢喜、欢迎、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日此等
  四十二行相,对受住于受随观,不欢喜受、不欢迎而不在缚着,舍断、欢喜、欢迎、
  缚着、执、执取、住着及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内与外之受,不为欢喜者」
  〔之义〕。
     「如斯而有念而行者」,是如斯有念有正知而行、行作、动作、活动、护持、持
  续、维持。此是「如斯而有念」〔之义〕。
     「识止灭」者,是福行俱起之识、非福行俱起之识、不动行俱起之识灭、寂灭、
  灭没、安息。此是「识止灭」〔之义〕。故世尊宣示:
            内与外之受          不为欢喜者
            如斯而有念          行者识止灭
      偈终否……乃至(三二页参照)……「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优陀耶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三〔毕〕

  注1 以下之诸偈出处不明。恐是四尼柯耶成立以后而制作者。MNd.505;J.I,117f;Vm.388;Dhp
      A.I.246;Divyavadana P.491;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九七a)等参照。
    2 本偈由S.I,195==Thag.1249之引用。CNd.293;杂阿含一二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二九c
      以下),别译杂阿含二二八经(大正藏二、四五七c)参照。
    3 山侧(nagassa passe)S.及Thag.虽为。nagassa passe,如底本之nagassa passe 为
      正。
    4 本偈由 Sn.715 之引用。mahavastu III,388参照。
    5 爱着(visata)在底本虽有paripata,今从PTS 本及引用原文。
    6 归依所(sarana)底本之 carana 是误植。
    7 心平等性(cittasamata)在底本虽有cittasamatho今从MNd.501之同文。
    8 心安息性(cittappassaddhata)在底本虽有cittappasadata今从PTS 本及MNd.501
      之同文。


 


{返回 小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下一篇:第十二 跋陀罗浮陀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五 度多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六 优波私婆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十五 莫伽罗阇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三 富那迦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
 第九 刀提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犀角经之义释
 第十四 布沙罗学童所问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栏目:慧律法师]
 纠正行为 做快乐人[栏目:仁焕法师]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余论无此法[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佛教慈善事业能解决青年出家众的顾虑[栏目:慧弘法师]
 在生活中完成心性的超越和转变[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五百罗汉 135、慧积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栏目:雪漠]
 佛教徒参政之省思[栏目:温金柯博士]
 妙宝菩提心1[栏目:妙宝菩提心·嘎玛仁波切]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