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四讲 我何必忧愁
 
{返回 现代佛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40
第四讲:我何必忧愁
 
有人已经开始讨论「忧愁」这个问题,而这就是今天开示的题目。
 
忧愁包括在佛陀所教的第一项圣谛──苦谛──之中。在《相应部.转法仑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里,佛陀说: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是苦。」
 
 
 
是否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忧愁」?看一看这世间,再问:「是否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即使是动物也知道忧愁。
 
或许我们会说:「但是小孩子并不知道忧愁」或「在玩泥巴的小猪并不知道忧愁。」是的,在今生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忧愁,但在未来他们肯定会知道。而且,如果探讨他们的过去,我们知道他们就跟我们一样,在过去曾经遭受到难以想象的忧愁。佛陀在《相应部.泪经》(Assu Sutta)中很清楚地解释到底我们曾经遭受过多少的忧愁:
 
「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不断地遭受母亲与子女之死,遭受失去亲戚与财富,遭受疾病的折磨。在这长久的轮回当中,你们因为与怨憎者相会、与亲爱者离别而痛哭所流下的泪水还要比四大海洋之水来得多。」
 
 
 
在此,佛陀是形容生死轮回。从无始以来,我们不断地从一生去到另一生。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修禅证悟三种智慧而成佛,第一种智慧就是宿命通;他并非只能够观到过去一百世、一千世或十万世,而是无数劫。基于这智慧,他才在《相应部》中说:
 
「诸比丘,此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知。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生死轮回的起点不能显现。」
 
 
 
「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生死轮回」这一项是第二圣谛──集谛。会有愁、悲、苦、忧、恼的痛苦都是因为内在的愚痴。知见这点是佛陀的能力范围。佛陀能分析苦,以及知见为何我们会遭受痛苦。
 
如果不了解为何我们会遭受痛苦,我们就无法对苦做什么。无知地受苦导致心生病,而最糟的情况是我们或许会自杀,愚蠢地认为这样会更好。
 
什么是我们的愚蠢成份?它包含从愚蠢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是邪见,不能了解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苦的根源有许多,而诸根之根则是认为世间的事物是有自我的──这就是我见。
 
什么是「世间」?在第一项圣谛里我们已经提过它,即佛陀所说的:五取蕴就是苦。
 
色、受、想、行、识五取蕴是世间,除此之外再无他物。世间没有什么事物是在五蕴之外的。五蕴本身并不是苦的根源,只有在我们执取它们时,它们才成为苦的根源。佛陀解释:[1]
 
 
 
「诸比丘,如何会有基于执取(upàdàna)的扰乱(paritassana)?
 
在此,诸比丘,无知的凡夫视色为我,或视我拥有色,或视色为在我之中,或视我为在色之中。其色变异。因其色变异,其心尽想色之变。受到扰乱的心境由于其心尽想色之变而生起,进而继续困扰其心。
 
因其心受困扰,他害怕、忧郁与忧虑;由于执取,他变得扰乱。」
 
 
 
这一连串的事也跟受、想、行、识这四蕴一起发生。已经修行观禅的人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反之,在没有禅修之下,它看起来似乎很抽象。
 
无知的凡夫不了知法,也不尊敬法。由于愚痴,这种人执着五取蕴。举色蕴来说,该愚人视色为自己的身体,视色为亲爱者的身体,例如视色为父亲、母亲、丈夫、儿子、女儿、男朋友或女朋友、狗或水中鱼等等的身体。该愚人视没有生命体的色法为屋子、家具、书、车子、电单车、衣服、食物、粪便等等。这些是说不尽的,而且在何时何地皆发生。即使狗也认为它们主人的屋子是它们自己,而比丘们也认为袈裟及钵是他们自己。如是,围绕着我们的色法导致受、想、行、识生起;愚人把这些都视为我。事情还不只如此,被视为我的受、想、行、识不断地产生更多也被视为我的受、想、行、识。
 
大人们可以沉迷地坐在电视机前好几小时,观看十一个成年男人尝试踢球入龙门,尝试阻止另外十一个男人把踢球入另一个龙门,而且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这些都是因为我见。这我见在何时何地皆发生,源于愚痴,以及产生贪欲和更多的愚痴。
 
为何贪、瞋、痴会生起?因为世间之事物并非如我们所愿。即如佛陀解释:「其色变异。因其色变异,其心尽想色之变。」
 
年轻的男人会在开始掉头发时感到伤心,失去母亲时更伤心,失去女朋友时则好象是世界末日来临了。父母会因为孩子们不圆满而伤心,孩子们生病时则非常忧虑,孩子们去世时则好象是世界末日来临了。妻子生病去世时,丈夫感到忧愁,因为他的生命突然间失去了意义;反之,若是他先去世,其妻则会感到忧愁。家庭主妇视清洁美丽的家为我。当昆虫跑进来 ,她就以杀虫剂杀死它们。她也叫丈夫置放老鼠药。十一个成年男人把球踢入龙门两次,令到全国人民都感到很兴奋。然而,当另一组的十一个男人把球踢入另一个龙门三次时,全国人民都感到很伤心,在看台上的观众也都打了起来。一位比丘在街道上走着,每间家的狗都愤怒地吠他,因为该比丘未经允许地进入了那只狗的范围──屋子、行人道及大路都是属于那只狗的。
 
在一切的情况里,发生的都是同样的过程,尽管我们不会对每一件事都感到同样的伤心,但是每一次我们都受到愚痴蒙蔽。我们不了解事实,就是说不了解世间的事物不会尽如我们所愿,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单只色法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唯有了解且接受这些基本的事实之后,我们才能够终止痛苦。这是为何佛陀在《中部.蛇喻经》里(Alagaddåpama Sutta)向诸比丘说道:
 
「色非你们所有,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受非你们所有,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想非你们所有,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行非你们所有,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识非你们所有,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即如注释中所解释,明显地应当舍弃的并非五蕴本身,而是视它们为我的执着。佛陀没有教导父母舍弃子女,而是教导他们舍弃对子女的执着。
 
佛陀在同一部经中举出一个譬喻来阐明这一点:
 
「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如果有人拿走这所只园里的草、木材、树枝、树叶,或把它们烧掉……你们是否会想:『有人拿走我们或烧掉我们……?』」
 
「不会,世尊。」
 
「为何不会?」
 
「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本身,也不属于我们的自我。」
 
「如是,诸比丘,任何非你们所有之物皆当舍之。舍弃它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在此,佛陀叫我们舍弃我们自己的愚痴,舍弃以愚痴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而应培育智慧。培育智慧将会带给我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而且最终会带给我们至上的快乐──涅槃。
 
睿智地过活即是不执着我地过活。不执着我就不会执着事物原来的样子,也不会渴求事物要改变,心中没有排斥,因为心不受影响。佛陀在《法句经》(第40首偈)中说道:
 
 
 
明了此身脆弱如瓦瓶,
 
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
 
再以智为武器向魔王奋战。
 
过后他继续保护己心,
 
毫不执着于胜利。
 
 
 
关于这个课题,若要的话还有许多可讨论的。今天且让我以佛陀其中一个过去世的故事(《本生经》354)来结束这一次的开示。这是有关一个培育智慧的家庭,以及该智慧如何使得全家人能够在死亡来临时仍然既平静又愉快地过活。
 
在其中一个过去世,菩萨投生为一个婆罗门。结婚之后,妻子为他生了一子一女。儿子结婚之后,媳妇住在夫家。此外,这间家还住着一个女奴。他们一家五人相亲相爱、愉快地生活。他们布施、持布萨戒、持五戒及日夜地修行死随念,一直保持对死亡的正念。
 
有一天,菩萨和他的儿子在田里做工时,儿子被蛇咬死了。菩萨并不悲泣,只是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一棵树下,用一条布覆盖起来。他想:「应当毁坏的事物毁坏了;应当死亡的死亡了。」随后,他继续他的工作。见到一位邻居经过时,他问道:「朋友,你是要回家吗?」邻居答道:「是的。」他就说:「请帮忙去我的家,告诉我太太别带食物给两个人,只给一个人就够了。告诉她不要只叫女奴把食物带来,要她们都穿上素衣,带香及花来这里。」邻人传话后,菩萨的妻子问是谁传的话。邻人说是她的丈夫,而她就明白那是她的儿子去世了。她泰然地穿上白衣,带着丈夫的食物和供葬礼用的香及花,跟家中其他成员一起去田里。没人流泪,没人伤心。到达后,菩萨坐在儿子尸体旁的树荫下吃午餐。吃完后,他们做了一个火葬台,把尸体放上去,再供香及花,就点火火化尸体。所有的人连掉一滴眼泪也没有。跟往常一般,他们思惟死亡。
 
由于他们非凡的修行,帝释天王化身为人来探个究竟。他站在火葬台旁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答道:「先生,我们在火化一个人的尸体。」
 
帝释天王说:「我想你们火化的不是人的尸体,而是你们所杀死的动物。」
 
他们说:「不,先生,这的确是人的尸体。」
 
「噢,那么他应该是你们的敌人。」
 
菩萨说:「他不是我们的敌人,他是我们的儿子。」
 
「那么他不可能是你们亲爱的儿子。」
 
「先生,他是我们非常亲爱的儿子。」
 
「那么为什么你们不哭?」
 
菩萨说:「命终时,人必须舍弃他的色身,犹如蛇舍弃它的皮一般。为什么我要悲伤?哭泣不能感动亡者的骨灰;他必须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接着,帝释天王问菩萨的妻子:「女士,这死人是你的什么人?」
 
她答道:「先生,我怀他在胎里十个月,以自己的奶喂他,教他走路行动;他是我养大的儿子。」
 
帝释天王说:「女士,虽说男儿不流泪,然而母亲的心肯定是柔软的。为什么你不哭泣?」
 
「这有什么好悲伤的?没有人叫他来,也没有人叫他走。他自来自走。为什么我要悲伤?哭泣不能感动亡者的骨灰;他必须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接着,帝释天王问菩萨的女儿:「女士,这死人是你的什么人?」
 
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哥哥。」
 
帝释天王说:「女士,姐妹肯定对兄弟有感情的。为什么你不哭泣?」
 
「即使我绝食与悲泣,那又有什么益处?只会令到我的朋友与家人更不开心。为什么我要悲伤?哭泣不能感动亡者的骨灰;他必须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接着,帝释天王问菩萨的媳妇:「女士,这死人是你的什么人?」
 
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丈夫。」
 
帝释天王说:「妻子肯定会在丈夫死时悲泣,因为寡妇的生活是悲惨的。为什么你不哭泣?」
 
「犹如小孩子因为摸不到月亮而无益地哭泣,世人因为失去亲爱的人而无益地哭泣。为什么我要悲伤?哭泣不能感动亡者的骨灰;他必须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最后,帝释天王问女奴:「女士,这死人是你的什么人?」
 
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主人。」
 
帝释天王说:「那么他肯定曾经折磨你、打你、迫害你。现在他死了,你感到很高兴,所以不哭泣。」
 
女奴说:「先生,别这么说。这是不对的。我的少爷对我充满忍让、亲爱及关怀,他就好象是我的养子。」
 
「那么为什么你不哭泣?」
 
「有谁能把破碎的瓦罐还原?同样地,为亡者哭泣是无用的。哭泣不能感动亡者的骨灰;他必须去他应该去的地方。」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菩萨及其妻子、女儿、媳妇、女奴并非对去世的年轻人没有爱,而是他们没有执着。执着因我见而产生,这是为何(可被执取的)五蕴被称为五取蕴。在以智慧灭除执着之后,无明、忧愁亦随之而灭。因此智慧是最上等的功德。
 
佛陀在提到一个人做许多大布施时,曾经解释智慧的殊胜。佛陀在《增支部》[2]里说:
 
「跟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相比,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的果报更大。
 
跟充满信心地归依佛、法、僧相比,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的果报更大。
 
跟充满信心地受持(五)戒相比,仅只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的果报更大。
 
跟以挤一下牛奶的时间来修行慈心观相比,维持无常想一弹指的时间的果报更大。」
 
 
 
谢谢。
 
 
 
--------------------------------------------------------------------------------
 
[1] 《相应部.执取扰乱经》(Upàdàparitassanà Sutta)
 
[2] 《增支部.威拉麻经》(Velàma Sutta)。威拉麻是所说中的男人的名字。

{返回 现代佛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五讲 现代沉思
下一篇:第三讲 现代比丘继承的遗产
 第十一讲 灭绝政策
 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第一讲 现代父母
 第十二讲 现代之旧敌
 第二讲 现代比丘之归依处
 第十讲 现代导航星
 第八讲 三种现代之迷恋
 第四讲 我何必忧愁
 第十四讲 现代空想与古代真相
 第九讲 心在燃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一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第六十七 车头聚落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少了“哀矜勿喜”之情[栏目:昭慧法师]
 梦参老法师于文殊菩萨圣诞开示[栏目:梦参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周叔迦)[栏目:华严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