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在昨天晚上,我们已经讨论了色法的四种生起之因,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以及食生色。我们又学习了在各种不同的生命界,在欲界、在色界,众生的四种诞生形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胎、卵、湿、化这四生当中,色法是如何在生命期间转起?又如何延续?佛陀开示佛法,他是有很明确地目的性的。我们在学习了色法,讲到了很多看上去似乎是理论的东西,但其实佛陀讲的法都是指向禅修的。佛陀教导色法,不是让我们只是知道色法,不是让我们做物理学家、也不是让我们做解剖学家。佛陀教导色法,第一是让我们了解色法,第二要让我们观照色法,从而最终超越对色法的贪求、对色法的束缚。
我们之所以会轮回,是由于有烦恼。烦恼必须得有对象,烦恼生起的对象是什么?不外乎都是世间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在一生当中、在轮回当中,不断地贪求、追求,追求什么?追求钱财、追求名利、追求男女关系等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追求当中,都离不开两样东西:色法和名法,或者说是由色法、名法所组成的概念。其中令我们生起贪染的,色法占了极大部分。我们说到的追求欲乐、欲望,就是欲乐的享受,离不开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色法。如果我们想要断烦恼,先要了解我们的烦恼所贪求、贪著、执著的是什么?这就是佛陀教导为什么要观照色法,要了解色法。
不仅仅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同时还要了解我们的自身——这个五蕴、这一堆东西,这一堆经常贪求、导致我们轮回的是什么?导致我们轮回的烦恼是我见(有身见),这是属于邪见。因为有了邪见,我们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当这些恶业成熟了,我们会堕落到恶趣、苦道。所以佛陀为了破除我见,他教导色法。同时,佛陀也在《中部》的《大牧牛者经》里面说过:“诸比库!具足十一法的比库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长、成长、增广。哪十一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不知色。诸比库,比库如何不知色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对无论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界,以四大界所造不如实知。诸比库,这是比库不知色。”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所培育、有所增长、修有所成,我们必须得要如实地了知色法。如果不明白、不了知、不观照色法,我们在佛陀的教法当中不可能得到利益,不可能得到成长、进步。
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成长很重要的就是观智的培育,定力的培育不一定是佛陀的教法独有的,但是观智才是佛陀教法中独有的、独特的。
如果想要修观,修vipassanā培育智慧,这种智慧是能够观照世间真相的智慧。他首先必须第一步要培育的就是名色辨别智,又称为名色差别智。一位成就了名色辨别智的禅修者,就达到了见清净(di??hi-visuddhi)。di??hi-visuddhi(见清净)是七种清净当中的第三种清净。
为什么称为见清净呢?由于我们没有观智,不了解名色法的真相,我们会执着于身体——“这个是我”;执着于五蕴——“这是我”;执着于名色法——“这是我”;执着于我所拥有的——“这个是我的身体”;执着于自己的爱人、儿子、父母、亲属、朋友——“这是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儿女”……。因为不了解名色法的真相,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我们就会生起有我、我所的这些见,这些见称为邪见。
那到底所谓的这些“我”、“我的”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必须先要破除构成这些假象所包含的成份。
一切的世间可以分为五蕴,可以分为十二处,可以分为十八界,也可以分为名色法。用各种不同的分法,都可以这样分。
如果把世间分为两类的话,那么,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或者称为意识现象。物质现象就是色法,精神现象(意识现象)就是名法。在我们修观的时候,首先就要了解到什么是物质现象,什么是精神现象。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知道这个物质还不行,我们还必须得要了解,一直到见到究竟法的范围。了解名法,不能够只是知道:“我在想、我现在很高兴、我很忧伤、我很担心。”这些还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
对于色法来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破除三种密集,那他就还是见到的是作为一个概念法的物质、色法。如果要修名法,只要他还没有破除四种密集,那他见到的还是作为概念的名法。
色法的三种密集是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我们在之前已经讲到了。对于名法的三种密集,就是我们说到的心理现象的三种密集,也是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还有一个所缘密集,因为我们所谓的“心”,它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能够取所缘。例如说它能够想:我很小的时候怎么样、我昨天做了什么样的事、我那天跟你说的怎么样。因为它能够取所缘,如果你没有破除这种密集的话,你还会认为心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取这样的所缘。所以,在高级的观智阶段,既要观心所观照的对象为无常、苦、无我,也要观照心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所观的无常、苦、无我,能观的也是无常、苦、无我。这是高级观智的阶段,也要破除名法的三种密集。
对于色法的密集,应当如何来破除?破除色法的密集是为了见到究竟色法。在《清净道论》讲到见清净的部分,它解说了名色差别智的修法,可以依名色法、依五蕴法、依十二处、依十八界、依四界这些方法来修行,破除对色法的贪著而见到究竟色法。
如何来见到究竟色法呢?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对于无论是作为十二处里面的眼处,或者十八界里面的眼界,或者二十二根里面的眼根,必须得去观照以眼净色为主的其它的四十四种色法,也就是除了眼净色之外的其它四十四种色法也应该观照。在我们平时所执着的眼睛、所谓的眼睛里面,一共有五十四种究竟色法。对于耳朵、鼻子、舌头等等也是这样。
既然说佛陀的教法是为了实修、为了禅修,那么应当如何来见到究竟色法呢?如何通过实修来破除色法的密集呢?又如何通过修行而证得名色差别智,来达到观智的第一个阶段——见清净呢?我们在这里就举眼处门为例子,讲一讲如何通过修行而辨识在眼处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
一位禅修者,他如果已经拥有了禅那,又想要再继续修观,他必须得先修四界,辨识身体里面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可以透过简略法,观照身体的十二个特相。等身体已经变得非常明亮、透明之后,再尝试去见到色聚。见到色聚之后,他再尝试去分析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然后他应该逐一地辨识六处门:眼处门、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身处门和心所依处门,这六处门里面的色法。
要如何来辨识眼处门的色法呢?他可以先修四大。为什么必须得要观眼处门的色法呢?因为我们所谓的能见的、能够看见的,他的物质基础是眼处门。平时我们很多的贪爱、执着,都是通过我们眼睛“看”而产生的,是不是?看到漂亮的东西,就产生贪爱;看到喜欢的东西,产生执着;看到丑陋的东西产生嗔、产生厌恶,烦恼就这么样出来了。那么,又如何来观照这些呢?如果在修名法的时候,也是先要找它的依处,辨识依处。依处是色法,所缘(眼睛所看到的)也是色法;在修色业处的时候,必须观照眼处门的色法;在修名业处的时候也要先辨识作为眼识生起的色法;在修vipassanā的时候,也要观照眼处门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所以,如果想要修观的禅修者,先应当辨识六处门的色法。
对于辨识眼处门的色法,他可以先对眼睛,在眼睛这个地方修四界。一直到他发现到没有所谓的眼睛,而只是见到很透明的,然后他再尝试去见到色聚。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有两类色聚是透明的,这称为明净色(明净的色聚),之后,他再尝试去取一粒透明的色聚,然后再去看这粒透明的色聚是不是会对旁边一些颜色的撞击有反应。如果有反应的话,它就是属于眼净色。为什么呢?因为眼净色里面的“净”,这里讲到的“净”是透明的,它是一种敏感的物质,对光、对颜色的撞击会产生反应。
当他能够找到这一粒色聚之后,再逐一地辨识,在这一粒色聚里面尝试去辨识。如果这一粒色聚里面,会呈现出硬、粗、重或者软、滑、轻,这是这粒色聚里面的地界;之后,他再尝试去辨识这粒色聚里面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是它的水界;然后再看这粒色聚里面它的温度,是冷还是暖,这是火界;之后再辨识这粒色聚里面它的支持性或者说它的动性,这是这粒色聚的风界;之后他再去辨识这粒色聚的颜色,这粒色聚本身的颜色是颜色;它的气味是香;它的味道是味;它的营养素是食素。
因为这粒色聚是业生色,它比那些非业生色(例如:心生、时节生和食生)来说,我们一看这一类色聚,它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发现,这粒色聚好像有个东西在保护着它。这种拥有生命力的,能够保护这粒色聚存在的就是命根。然后在这粒色聚里,这粒色聚本身的透明是净色,因为这种透明能够接受光和颜色的撞击,所以它是眼净色。所谓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其实是在这粒色聚里面所呈现的硬、粗、重,这个是地界;它的粘结、流动,是水界;温度,是火界,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这粒色聚里面看到这个地方是地,这个地方是水,不是这样的,而是它所呈现出来的。
能够辨识到眼十法聚之后,我们再尝试在眼门这边辨识另外一种透明的色聚,它是身十法聚。身十法聚也是一种透明的色聚,因为这一种色聚能够对外界的地界、火界、风界的撞击敏感,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看到这粒色聚,之后这粒色聚对外在的硬、软、冷、热或者碰触、或者痛等等有反应。而身识就是依这一种色法而产生的,这个是身净色。
等我们能够辨识到身净色,在辨识的时候,我们在眼门这边,那时看到色聚,我们可以取对颜色有反应的,那个就必定不是这一种,不是身净色。而如果是能够对外在的撞击有反应的,必定就不是眼净色,是属于身净色。而在我们所谓的眼睛里面,只有这两种是透明的。
等我们能够找到身净色之后,再辨识里面,它的硬、粗、重或者是软、滑、轻,这是地界;它的凝聚,这是水界;温度是火界;支持或动的,是风界;颜色是色;气味是香;味道是味;营养素是食素;它的生命力是命根。然后再去辨识它的这种透明,这种透明本身就是净色,这是属于身净色。可以辨识到身净色之后,我们再看由于这十种的究竟色法构成了有一个所谓的身十法聚。
除了这两种是透明的色聚之外,其它还有几种是属于不透明的。如果是男人的话,在我们的眼睛里面会有一种性根色。如果是女人的话,在眼睛里面也有一种是性根色。
那如何辨识性根色呢?性根色与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不同,性根色里面含有命根。因为之前,他有能力辨识眼十法聚和身十法聚里面的命根,所以这个时候他再尝试去找一找,在那些不透明的色聚里面有没有命根。如果找到有命根色之后,他再尝试去看一看这一粒色聚是不是能够呈现出、表达出这个是女人,或者说感觉到有女性的或者男性的。当然不同的性别,他的眼睛里面只有一种。可以找到之后再尝试去辨识这一粒色聚里面,它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命根,依次再逐一地辨识作为性根十法聚里面的十种究竟色法。
能够辨识到性根十法聚之后,我们再继续辨识下面的一种色法。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有三类的业生色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共有八种,称为八法聚,八种究竟色法。由于拥有八种究竟色法,所以称为心生八法聚。这一类的色法,也只有八种究竟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
可以辨识到心生色法之后,我们再继续辨识时节生色。时节生色也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
时节生色辨识之后,再辨识食生八法聚。食生色法也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
这三类的色法都拥有八法聚,但是这三类的色法应该如何来辨识呢?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心生色、这是时节生色、这是食生色呢?如果是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我们看到它们都是没有生命的。那如何来辨识呢?我们尝试去找它们的生因,就是它们生起、产生的原因。例如:在我们的眼球里面,我们要辨识时节生色,我们要先去注意任何一粒色聚,然后再去看它的火界,一旦这粒色聚达到住的时候,火界就能够产生新一代的色聚,这新一代的色聚就是时节生色。
我们再看一粒色聚,如果这一粒色聚里面的食素能够产生,或者这粒色聚是由另外一粒色聚的食素所产生的,那它就属于食生色法,是通过这样来辨识的。
对于心生色法也是,我们再看一看,因为眼识是依眼净色而产生的,但是眼识本身不会产生心生色法,它都是通过意门所产生的。那我们再看,例如:我们想转动眼珠,这个时候,能够带动我们转动眼珠的那种风界特别强的色法,就是属于心生色法。我们可以在眼球里面再逐一地辩识有心生色法、时节生色法、食生色法。
在眼处门里面一共有六类的色聚。
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这三种十法聚各有十种究竟色法,加起来就是三十;
心生八法聚或者心生色法、时节生色法和食生色法各有八种。这三种八种加起来是二十四种;
前面的三十种业生色法再加上二十四种等于五十四种。我们再看那张表,六处门的表,讲到的眼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就是这样辨识的。
当我们可以辨识到眼处门的五十四法之后,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眼能够产生“看”的作用?能够产生看的作用就是因为眼识依于眼十法聚里面的眼净色,可以产生看的作用。为什么当我们的眼睛受到风吹或进入了一些灰尘、一些沙土之后,为什么会感觉到眼睛痛呢?这是因为眼睛里面有身净色的原因。而我们的眼睛能够表达出这个是女的眼睛、男的眼睛,这是由于有性根色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的眼珠能够随我们的意转动呢?这是因为有心生色法的原因。而且由于我们的身体一直都受到营养素的支助,所以我们感觉到充满了体力,这是因为眼球里面也有食生色法。而且只要是物质,它都会有时节生色,也就是说一切的色聚,它的火界都会产生新一代的色聚,这些是时节生色。
所以在眼处门里面能够执行、支持“看”的作用是因为有了眼净色、眼十法聚。能够触到、受到一些碰触,会感觉到痛或者感觉到酸,有时候甚至会流眼泪,这是由于有了身净色。所以眼处门里面有这些色法。这些色法就是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在我们眼处门里面的五十四法其中是以眼净色为主的。所以一般提到的我们的眼睛,其实包括了五十四种究竟色法,但是真正使我们能够执行“看”的是眼识,而眼识的主要依处只是其中的一种,眼净色。依于眼净色会有眼识的产生,因为有了眼识受到外在的颜色、光的撞击,所以我们会说所谓的“看”,看到这,看到那。这是眼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
对于耳处门也有五十四法,也就是它们分别是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对鼻处门也是,舌处门也是,都各有五十四种色法。对身处门,有多少种色法呢?我们讲到在眼、耳、鼻、舌里面都会有身净色。但是在身处门里面,除了眼、耳、鼻、舌和心脏里面,我们的身体都没有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能够看东西、不能听东西、不能够嗅东西、尝东西,惟有通过眼睛才能够看、耳朵才能够听、鼻子才能够嗅、嘴巴才能够尝。身体不能,它没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因为没有相应的净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两种是遍布全身的,还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两种业生色各有十种色法,再加上三种八法聚,加起来多少种?四十四种,就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四十四种色法。
对于心所依处呢?心所依处是在心脏里面,如果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即使他还没有修到色法,没有修到色业处,没有能力去辨识心所依处,但是当他的禅定已经达到很稳固之后,就有一个阶段叫他去查有分。拥有禅那的人,一旦往他的心脏里面一照,会发现到在心脏里面有个很明亮的东西,那个其实就是属于有分的透明意界,它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其实禅那的心就是依那个地方生起的。
对于禅修者,如果想修色业处,要辨识心所依处色。心所依处也有五十四种色法,拥有了身净色,这十种称为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也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也有。但是在心所依处里面有一种很独特的称为心色十法聚或心所依处十法聚,这种心所依处十法聚也是不透明的,正是因为有这一种心所依处十法聚里面的心所依处色,它能够作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我们称为hadaya-vatthu 。hadaya-vatthu就是心的物质基础,这一种心所依处也是属于业生色,它也拥有命根,也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也是属于业生色法。在心所依处里面也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
在我们的六处门里面,四类的色法(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都有。
以眼门的五十四种色法来说,其中眼十法聚、身十法聚这两种是透明的。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一类色聚是不透明的。这三种色聚属于什么生?业生色。
还有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心生八法聚,它是心生色法。
另外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时节生八法聚,是时节生色法。
还有一种食生八法聚,是食生色法。
只要我们作为这个身体还有生命,那身体里面这四类的色法都有。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身体里面就必定还拥有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除非当这个身体命根断绝、已经死了,这个时候业生色已经消尽了,由于没有心,也就不会有心生色法了,已经不会再消化,所以也没有食生色了,那个时候只是时节生色。
对于耳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也就是这种透明的色法换成耳十法聚,鼻、舌也是。对于身处门来说,这四十四种色法,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只有一种是透明的色法,透明的色聚,即身十法聚。在心所依处里面,也只有一种透明的,即是身十法聚,但是心所依处十法聚是不透明的。这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色法。
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先观照自己的六种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心所依处。心所依处也是属于物质,必须得要辨识。辨识之后,再辨识其他人的六处门色法,然后慢慢地再把我们身体的色法内在、外在,内在、外在地辨识。
这种教法,就犹如佛陀在《无我相经》里面讲到的:“诸比库,对于任何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这一切观照它是:非我的,非我,非我的我。”在《无我相经》里面讲到:应当如何地透过智慧来观照,这些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在《大念处经》里面也讲到了:法念处里观照五蕴也是,一时观内在的五蕴,一时观外在的五蕴。对于观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要一时观照内在的,一时观照外在的,通过这样来修观。然后再观它的生,观它的灭,观它的生灭。这是佛陀教导色业处,取色法来修观的方法。
讲了色法之后,我们下面再继续讲另外一种究竟法。这个世间其实都不外乎两种现象:第一是物质现象,第二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可以分为心与心所两种。心是能够认知对象,能够起主导作用的称为心;而心所,就是伴随着心一起生起,执行认知对象的那些心理作用。因此从词源来说,心所叫做cetasika,它就是cetas+ika,它的意思就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为心所。例如:我们说到的“我”,这是指我,“我所”是什么意思?属于我的,称为我所。心也是这样,心称为心;心所,它意思是伴随着心生起的那些心理作用。
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会看到,佛陀在讲到世间的时候,都无外乎讲的是一种关系。讲到眼的时候也会讲到什么?讲到色,讲到耳的时候会讲到声音,讲到鼻的时候会讲到气味、讲到香,讲到舌的时候会讲到味道,讲到心的时候会讲到法所缘。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生、生命、日常生活来说,其实都无外乎一种关系,就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
作为人有能动、能够认知的作用,有认知的功能,而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有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能认知的,我们平时叫作心或者叫做意识现象,在佛教里面叫做名法。
名法就是aramma?aünàmati(朝向所缘),能够导向所缘、面对所缘、倾向于所缘、倾向于对象,这称为名法。所以名就是nàmaüti,aramma?aünàmati nàma就是因为朝向所缘故。朝向、倾向的巴利叫做nàmaüti,它是一个动词,令什么东西面对,所以称为nàma,nàma(名法)是这么来的。
对于所缘来说,心所认知的对象称为所缘。名法也称为能缘,就是能取目标。对于名法来说,所缘就是被取为目标,被认知的对象。这个世界,其实都不外乎是认知和被认知,能够认识和被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名法和所缘的关系。
名法包括了心和心所。而被认知的对象就称为所缘,即目标、心认知的对象。色法能不能够认知东西呢?不是用眼睛看么?不是用耳朵听么?难道眼睛不是色法么?难道耳朵不是色法么?我们刚才讲到色法的时候,往往是这样强调:依于眼净色生起的眼识执行看的作用,是不是?所以真正能够起执行看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眼睛,而是依眼睛这种色法生起的眼识。
眼识巴利语叫cakkhuvi¤¤à?a,cakkhu就是眼,识就是vi¤¤à?a。vi¤¤à?a是vi+¤¤à,¤¤à就是知道、能够认知,能够认知这种也叫做心(citta)。眼识能够执行看,它就是一个心再加上若干个心所。眼识,伴随着眼识生起的一共有七个心所,即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七个伴随着眼识这种心一起生起的称为心所。而一个眼识再加上七个心所组成的我们称为眼识的名法,这种名法能够执行看的作用,所以被看的目标,例如说,看到一朵花,看到红色,看到光明,这个被看的称为所缘。
由于有了心,才会有认知的行为。对于物质来说,它没有认知的作用。例如:如果没有心的话,仅仅是物质现象它没有感觉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正是因为身体依身净色产生身识,所以他能够感受到身体的痛、舒服、清凉等等。如果没有了身识的话,身体就没有反应。无论你如何去砍他、打他、踩他、剁他,他都不会有反应。例如:有些人患了麻风病,有类麻风病人的身体就没有感觉,不会感觉到痛。所以有时候撞到东西或者有东西咬他,他都不知道、没有反应。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些麻风病人,他们的手、脚,已经完全后天性的损伤,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反应了。就是因为这一类人,他的身净色起不了作用,因为身净色起不了作用,身识就不能够产生,身体就变成没有感觉了。
能够感觉到痛、感觉到痒、麻等等,其实是属于身识。色法本身是没有反应的,它能够作为心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本身并没有反应,它们不会对外界的撞击产生反应。
我们说到的这个世界,用一般话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主观就是名法,客观就是所谓的所缘。作为我们本身,乃至到心,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但是作为所缘的心和我们能观照的心还是不同,这个在修到高级的vipassan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了解。既然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这个就是所缘密集的其中一种。
对于心所来说,它拥有四个特点,心所必定伴随着心一起产生。在Atthasàlini《殊胜义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犹如人们说:“国王来了。”国王的到来必定伴随着若干的随从,而国王不会单独地到来。同样的,心也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而不会单独地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构成了所谓的名聚,就犹如地、水、火、风不会单独、单独地生起。地的生起必定伴随着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而作为水界、火界、风界,它也不会单独地生起。如果是风界,它必定伴随着地、水、火、颜色、香、味、食素。同样的,对于名聚也是这样。一个心识刹那必定拥有一个心和若干个心所,这称为名聚。无论是色法也好,名法也好,它都是成组成组的生起的。
心所拥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与心同生;第二,与心同灭。心必定与心所同生,同时心所也必定和心同生,这个叫做ekuppàda。心所必定和心一起同灭,为什么必须要这样说呢?当心生起的时候,如果它同时也生起了一个色法,这一种色法称为心生色法。但是心生色法会不会和心一起同灭呢?不会。色法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名法一生起立刻就灭去了。所以在这里强调与心同灭,就是它以区别于色法。
第三,心所与心都取同一个所缘ekàlambana。换而言之,心所会辅助心一起认知对象,它和心一起执行着认知对象的作用,这个称为与心取同样的一个所缘。
同时,心所也和心拥有同样的一个依处。只要是在五蕴世间,无论在欲界、在色界,所有的名法生起都必须要有物质的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称为依处。对于心所来说也是,它必定和心拥有同一个依处。
例如:依于眼净色、依于眼门会有眼识的生起。眼识是作为一个心识刹那,它有八个名法,这八个名法分别是一个眼识、一个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也就是一个心加上七个心所。这一个心和七个心所都是依眼处门、以眼净色为主的眼处门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心和心所的生起,它的产生和灭去,都是依于同样的一个物质基础,这称为拥有同样的依处。
对于心所来说,可以分为五十二种心所。五十二种心所又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七个遍一切的心所,还有是六个杂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和二十五个美心所。至于这些心所的具体的内容是怎么样呢?我们在明天晚上继续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