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二十四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种美心所中的信心所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76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种美心所中的信心所:昨天晚上我们一起探讨了妒嫉、悭吝和恶作(追悔)三种不善心所,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把剩下的三个不善心所探讨完。在讲到了嗔因的时候,嗔因的心所有四种:即嗔、妒嫉、悭吝、恶作。还有两种是有行的心所:即昏沉和睡眠。昏沉是指心的软弱或者沉重。特相是缺乏动力;作用是去除精进;表现为心的消沉;近因是对疲倦、懒惰等的不如理作意。睡眠的特相是不适合工作,也就是心所沉滞的状态;作用是闭塞诸门,也就是使心感觉好像有堵塞一样;表现为昏昏欲睡;近因是对疲倦、懒惰的不如理作意。昏沉和睡眠是一起生起的。它们一生一起生,而且和精进对立。那昏沉和睡眠有什么区别呢?昏沉是心的病,睡眠是心所的病。我们讲到昏沉和睡眠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阿毗达摩来讲的;另外一种是从经教法或者是从禅修上来讲的。我们在这里就先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讲昏沉和睡眠。

昏沉心所和睡眠心所两种是指心与心所的沉滞、迟钝的状态。这两种心所也称为有行(sasa?khàra),有行就是被动的。同时昏沉和睡眠这两种心所必定是出现在不善心里面,换而言之,当一个人被动地生起贪或者嗔,那个时候就会有昏沉和睡眠生起。当我们在讲到心的时候,有一种心是主动生起的心,一种心是被动生起的心。无论是善的心也好,无论是不善心也好,都会有主动和被动生起的。主动生起的心我们称为无行心,这里的行就是鼓励、催促、怂恿。如果不经鼓励或怂恿就生起的心我们称主动生起的心,这种心称为无行心;如果经过策励、经过鼓励、怂恿才生起的心,这种心称为有行心,也就是被动生起的心。无论善心、不善心都有这两种心,这是对世间心来说。

 在善心当中由于它并没有不善心所会伴随着生起,所以在被动生起的善心里面并没有昏沉、睡眠,但是在被动生起的不善心里面就会有这两种心所的生起。例如:贪心、贪根心一共有八种,在这八种贪根心当中有四种是被动生起的,有四种是主动生起的。在这四种被动生起的贪根心里面,就都会有昏沉和睡眠这两种心所伴随着生起。在嗔根心里面,嗔根心一共有两种嗔根心,虽然嗔根心的表现很多,但是只有这两种。这两种其中一种是有行的,一种是无行的,就是主动的生起和一种是被动的生起。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举被动生起的贪心来说吧。当那些爱美的女士们去逛街的时候,当她走到一间时装店,如果她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欢,她想把它买下来,那这个时候生起的心属于什么心?贪根心。她见到了她就很喜欢,这种心是主动还是被动?主动的,这种心称为无行的贪根心。

 但如果她只是想看一看,结果这个时候那个店员走过来,然后就在那边推销:“啊!这件衣服很合你的身,如果穿上去你会更加靓丽照人,看你的身材多么适合这件衣服!这件衣服现在它是很时髦,又是从韩国那边进来的货。”又说是属于韩热的时装,她给店员说的心花怒放,于是就买了这件衣服,这个时候这种心属于主动还是被动生起的贪心呢?是被动的。

 又比如说:有些推销、那些卖营养品的,他说这种药你吃了之后你会怎么健康呀,你会怎么提升你的免疫力呀等等。于是你在听了之后,很高兴地认为这些药确实是对我有帮助,你就买了下来,这种心就是属于有行的,就是经过人家说服的、鼓动的、怂恿的生起的心,在这个时候生起的贪心里面就会有昏沉和睡眠,因为这种被动生起的心不如主动生起的心那么活跃。

 我们再举被动生起的嗔心,例如:那个人曾经对你不好,你一看到他就很生气,或者说你很讨厌、很怨恨,那这个时候的心是属于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主动的。但是本身你跟他只是普通的关系,但结果有个人在你的耳边说他怎么怎么的不好,他的性格怎么怎么不好,他的行为怎么不好或者他说过你这样的话,那本身你对他并没有好和坏,但是经过他在那边煽动,于是你感到对那个人很讨厌,这个时候生起的嗔心就是有行的,就是被动生起的心。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那些离间的,就是挑拨离间的,这个叫做离间或者叫做两舌。还有鼓动发动战争的、那些煽动性的宣传等等,这些其实就是引起人家生起嗔恨心。这种由于被别人煽动,又被别人怂恿而对于对象(所缘)生起的排斥、厌恶、抗拒,甚至愤怒生气,这种心称为有行的嗔恨心。这种嗔心里面就会伴随着昏沉和睡眠这两种心所生起。这是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讲的昏沉、睡眠。

 在禅修上面我们也会遇到昏沉和睡眠。对于那些禅修者、初学者来说,有时候在禅修过程中也会昏沉、也会睡眠,表现就是昏昏欲睡或者感觉到很疲倦。产生昏沉和睡眠的原因有很多,有身体、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即使是一个人修定修到很高的阶段,有时候还是会有昏沉和睡眠,甚至有些人修观还是会有昏沉和睡眠的现象发生。为什么呢?因为造成昏沉、睡眠的原因很多种。例如:如果睡眠不足就会造成昏沉睡眠;或者身体有某一种病,例如在中医上讲到的人的湿气重,这时在禅坐的时候很容易昏沉、睡眠;还有过度疲劳,也会昏沉、睡眠。例如:上班做了一天、忙了一天,回到家里你想抽时间打坐,但由于身体很累,你坐下去很容易疲劳;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也容易发生昏沉、睡眠;还有刚吃饱饭,你吃饱饭坐下去也容易昏沉、睡眠;心的精进力不强,心力不强、心比较软弱也容易昏沉、睡眠;对于所缘,对专注的目标没有兴趣也容易昏沉、睡眠,因为心容易感觉到无聊。所以造成昏沉、睡眠的原因有很多。

 即使有时候圣者都有可能会昏沉、睡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好像摩诃目犍连尊者,他在佛陀成正觉之后的一年之内,当时佛陀到了王舍城,那个时候当时的沙利子尊者还是外道,他听了阿说示尊者讲的一首偈诵:“诸法由因而生,如来说其因;也说彼之灭,大沙门如是说。”当时沙利子一听到这一首偈诵他就证得了初果。然后他又把这首偈诵跟Mahàmoggallàna尊者说,Mahàmoggallàna尊者一听也证得了初果。然后他们就去竹林园见世尊,成为了佛陀的弟子。当他们成了佛陀弟子之后,沙利子尊者和Mahàmoggallàna尊者都很精进地禅修,当时Mahàmoggallàna尊者仍然留在摩揭陀国那边禅修,他很精进地修行了七天,结果他很累了,由于精进地修行,造成身体很疲劳,于是就坐在那里昏沉、在那边陷入了睡意。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世尊在另外一个叫Bhagga(婆伽国)的恐怖林的鹿苑村那边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到了Mahàmoggallàna尊者坐在那里打瞌睡。于是世尊犹如力士(壮士)弯曲的手臂伸直或者伸直的手臂弯曲一样,就用神通去到了Mahàmoggallàna尊者那里,然后问Mahàmoggallàna尊者,当时Mahàmoggallàna尊者一见到他,立刻起来,请世尊坐在铺设好的座位上。然后佛陀问他说:“Mahàmoggallàna,你是不是有昏睡呀?”他说:“是,我是有昏睡。”我们的佛陀就教导了如何去除昏沉、睡眠的八种方法。

第一种,佛陀说:当你注意某想的时候陷入昏睡,就是当你在专注某个目标的时候你感觉到昏昏欲睡,或者睡眠,那你不应该作意该想,不多作该想,那个时候你不要再继续去注意它,不要再持续地注意它,你应该转移你的目标。如果你可以这样做的话,你透过不作意该想,不多作该想,你将能够舍断睡意。假如这种方法仍然不行的,你应当用心去思维、思考,用意去审虑所听闻过的所学过的法,就是你尝试思考一些法义,你用心去思考,这样的话你的昏沉、睡眠将能够去除。如果透过这种方法仍然不行的话,你应当详细地、详尽地背诵所听闻、所学过之法。当然对于我们现在,如果大家坐在禅堂里面你不应该背出声,你应该心里面默念、默背,背诵所听闻过、所学过的法,这样的话你将能够去除睡眠、睡意。

但假如你透过背诵仍然不能去除睡意,你可以拉扯双耳,按摩手足、肢体,透过拉扯双耳、按摩手足、肢体,你将能够去除昏睡。那个时候我们教导大家揪一揪身体感觉到自己痛,你拉扯一下双耳,揪一下身,或者捏一下手,按摩一下手足肢体,透过这样你将能够去除昏睡。假如用这种方法仍然不能够去除昏睡,应该从座起来,用水洗擦眼睛,然后眺望远方,仰望星空,那个时候你就可以起来用冷水擦擦眼睛,洗一下脸,然后你可以望着远方,如果白天的话你就看着远处,看着远处的景色,风景、山、树等,如果晚上的话你就可以看着星空,你可以尝试数星星,这样的话将能够去除昏睡。

 假如这种方法仍然还是不能去除昏睡的话,那你应该作意光明想,决意白昼想,白天如黑夜,黑夜如白天。作意光明想就是你应该先去看光明,如果你拥有了光明定的话,你就应该入光明定,就是你修光明遍。白天如黑夜,黑夜如白天就是如果你在白天的时候作意光明想,修光明想,那么你晚上也要犹如白天一样继续地修光明想,如果你是在黑夜的时候修光明想的话,那么你在白天也要犹如黑夜一样继续修光明想。当你修光明想的时候,你将能够去除昏睡。

 如果这种方法仍然不能去除昏睡的话,你就应该决意来回想而经行,就是你站起来,然后来回地、前后地走——经行,那个时候应该诸根向内、意不向外,这样来经行,就是说动一动身体。

 如果这种方法仍然不行的话,你就可以以右胁作狮子卧,足足相叠,具念正知,作起来想。也就是你可以向右侧躺下来,犹如象狮子一样躺卧着,两只脚相叠着,保持正念和正知,作起来想。作起来想的意思就是你在睡眠的时候先决意说:我要在什么时候起来。例如:你想小睡片刻,我想要在休息十分钟之后起来这样,当你醒来的时候就迅速起来,不要贪著于躺卧之乐、横卧之乐、睡眠之乐,就是等你醒来之后你就起床,起床继续禅修,这样的意思。

 通过这几种方法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这是在《增支部》第七集第五十八经《睡意经》里面佛陀教导的八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

 在《义注》里面也讲到了几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第一、饮食知节量。也就是对饮食不要撑得过饱,但是也不要吃一点点,由于吃得太少会造成精力不足,如果吃得过多,会助长睡眠、昏沉,所以吃饭要吃得适量。

 第二、可以透过来回经行来去除昏睡。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如果感觉到睡意很浓的时候可以透过经行,或者可以透过改变威仪,就是先站起来,那个时候由于改变威仪,我们可以暂时的去除睡眠。先可以张开眼睛,然后站起来,如果再不行就经行。

 第三、作光明想。作光明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光明,看着户外明亮的东西。如果有修过光明遍的禅修者,那个时候应该修光明遍。

 第四、住于露地。就是我们可以到室外,室外的空间。

 第五、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去听取如何去除禅修障碍的这些教导。

 第六、做适当的言谈。透过这些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这是昏沉和睡眠两种心所。

 接着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是疑。疑的特点是怀疑。作用是摇摆不定;表现为犹豫不决;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在“阿毗达摩”里面的疑跟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疑有点不同,在这里讲到的疑是特指在信仰上、在宗教上的怀疑、不信。平时我们讲到的疑问的疑并不包括在这里的疑。平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怀疑,例如:这道数学题怎么解?这个字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我们学习经教的时候,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佛陀所说的含义是什么?这种疑并不叫做我们在这里讲到的疑。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碰到的疑问,你叫什么名字?到江西宝峰寺该怎么走呀?这条路走还是那条路走才对?这种疑问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疑。这里所说的疑是指对信仰上的疑。在Dhammasa?ga??(法集论)里面提到了一共有八种疑。第一、satthari ka?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怀疑导师。这里的satthari是指导师,特指佛陀。因为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常讲到用satthu或者satthari来表示佛陀,也就是导师的意思。

对于导师的怀疑包括两方面:第一,我们的导师是不是真的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大人相?是不是有八十种随行好呢?这些是对佛陀身相的疑;而对佛陀的智慧证量的疑,佛陀是不是真的拥有一切知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是透过圆满种种的巴拉密才成佛的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具有大悲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已经觉悟了?这是对佛陀的疑、对导师的疑。第二、dhamme ka?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怀疑法。也就是对佛陀所教导的法产生怀疑。比如说佛陀所教导的法是不是真的能够导向灭苦,是不是真的能够断除烦恼?这是对法的怀疑。第三、sa?gh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僧。怀疑佛陀的弟子们是不是真的已经断除了烦恼?是不是佛陀的弟子们也能够证悟呢?或者僧团是不是真的属于圣者的僧团呢?这是对僧的疑。

第四、sikkhàya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学。这里的学用sikkhàya,它是指诸学,包括戒学、定学、慧学。例如:现在有些人会怀疑说:“依照戒、定、慧是不是能够断烦恼?依照戒、定、慧是不是真的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还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得禅那呢?这种摇摆不定或者怀疑,称为疑学,就是疑戒、定、慧三学。

第五、pubb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前际。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有些人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过去世?有没有前世呢?我的前世、我的过去世是怎么样的呢?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是对前际的疑。

第六、a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后际。就是对未来世的怀疑。有没有未来世?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我死了之后将要到那里去?这就是对后际的怀疑。第七、pubbantà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前、后际。前面第五种是专指只是怀疑前际不怀疑后际,后面一种是只怀疑后际不怀疑前际。但是在这里就是对前、后际都怀疑。例如有些人虽然信了佛,但是他对过去、对未来世还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一种称为疑,这种疑也是属于不善心所。

 第八、idappaccayatà pa?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此缘性、缘生法,就是对因果法则,对缘起法的怀疑。到底是不是造了善的业能够带来福乐的果报?造了不善业是不是能够带来恶报?这是属于对缘起、对因果的怀疑。

 这里讲到的疑和邪见有什么区别呢?例如:我们讲到的对过去世和未来世,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烦恼,他不确定,你说现在没有过去世但好像又有过去世,你说有过去世好像又没有过去世,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疑是种不善心所。如果一个人已经相信了、接受了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个就叫做邪见。

 邪见已经比疑造的恶业更重。例如:到底人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没有呢?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那些作恶的人却飞黄腾达?那些善人却贫困潦倒呢?这样的话天理何在?因果何在?难道真的有因果法则吗?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但如果一个人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没有因、没有果,你造了善造了恶也不会带来果报,你现在的这种善恶的福乐果报也不是你过去造的因,或者人纯粹只是偶然生的,他没有结生或者他不是由业结生。当他相信了、接受了这叫做邪见micchà-di??hi,如果还是处于摇摆不定叫做疑。疑和邪见就是这么样区别的。

 如果一个人要彻底地断除这八种疑,他惟有证得了初果, sotàpatti-magga(入流道)才能够彻底地断除。即使一个人修到了缘摄受智,他可以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由于这种观智只能够镇伏疑,由于他已经见到了过去世、见到了未来世和它们的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有这种疑,但是要完全把它连根拔除惟有是出世间心,出世间的圣道才有这样的能力,而断除疑、断除邪见的就是入流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了十四种不善心所,这十四种不善心所,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痴(moha)、无惭(ahirika)、无愧(anottappa)和掉举(uddhacca);还有十种杂不善心所:即贪(lobha)、邪见(di??hi)、慢(màna)、嗔(dosa)、嫉(issà)、悭(macchariya)、恶作(kukkucca)、昏沉(th?na)、睡眠(middha)和疑(vicikicchà)。在我们讲了这十四种不善心所之后,现在我想来问一问大家:这十四种不善心所大家有没有?哪一样没有的?请举一个例子哪一样没有的?有没有没有的?我想这十四种不善心所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不是?承认吗?承认吗?对。这十四种不善心所我们说到的都是一种心理的体验、一种心理的作用。十四种不善心所哪一种大家没有体验呢?哪一种没有体验?也可以说,我们平时讲到的烦恼都离不开这些,它的表现就是这些。

 例如:我们讲的烦躁、愤怒、紧张、悲痛这些是属于嗔;如果我们讲到喜欢这个,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个是什么?这是贪。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我、心在轮回或者有时候我们不相信因果法则,这个是属于邪见;而我们经常都会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我们自己稍微有一点点的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会怎么样?会慢;但是一但我们遭到了挫折之后就会怎么样?很自卑,自卑也是属于一种慢;别人修得比我好,我感到自己很不舒服,这是什么?这是妒嫉;别人得的比我多,甚至别人经常很乐意做善事、你少一点做善事,你也感到很妒嫉;悭也是,别人向你要东西你舍不得给,这也是属于悭;追悔,就是后悔做了事情,这些属于恶作;昏沉和睡眠就是当我们在生起被动的不善心的时候,这两种心就会生起;对疑也是,我们经常都会生起。在生起这些不善心的时候一定伴随着痴、无惭、无愧和掉举。痴就是由于我们没有透视到世间法的真相,没有透视到诸法的真相,由于无知,我们才会生起贪、才会生起嗔、才会生起痴。我们在做这些不善事,生起这些不善心本身就有无惭、无愧在,同时心处于散乱、摇摆的状态,这属于掉举。

 我们再回到之前讲到的七种遍一切心心所、六种杂心所,每一样是不是大家都能够体验到的呢?是不是?例如: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和欲,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体验。

 我们学阿毗达摩只是怎么样?只是分析我们的心理而已,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认知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就是“阿毗达摩”所讲的每一样东西最终都是为了指导实修的,在我们修名业处的时候就要观照这些,这些是我们到时分析所见到的究竟法要认知的对象、要观照的所缘。

 在修观的时候由于不如理作意仍然还会有不善心的生起,即使一个人修到维巴沙那还是有不善心生起。当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也应该如实地观照,他观照的就是这些不善心。正如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有贪心时他了知我有贪心,离贪心时他了知我无贪心;有嗔心时了知我有嗔心,无嗔心时了知我无嗔心;有痴心时了知我有痴心,无痴心时了知我无痴心。是不是?这些就是佛陀在教导修观的方法。

 讲了这十四种不善心所之后,我们接着再来讲美心所(sobhanacetasika)。为什么称为美心所而不称为善心所呢?为什么要这么样叫呢?这里的美sobhana,意思就是好的、美丽的、庄严的、光辉的、漂亮的。美心所和善心所有点相像,不过美心所涵盖的面更广。因为善心所只是生起在善心里面,善心是一种能够造业的心,但是美心所既可以生起在善心里面,也可以生起在善果报心里面,还可以生起在唯作心里面。唯作心就是佛陀和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那些相当于善心的那种心,但是由于佛陀和诸阿拉汉已经不会再造业了,所以那种心我们不能够叫做善心,而称为美心。

 因此美心包括三类的心即:善心、善果报心和唯作心。

 美心所一共有二十五种:即十九种通一切美心的心所。

 这十九种通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和心正直性。这十九种之所以称为通一切美心的心所,也就是说在一切的美心里面这些心都会生起,而且一生起就一起生起的。就犹如不善心里面有四种通一切不善心的即是痴、无惭、无愧和掉举。同样的在美心里面一旦生起了美心,那么这十九种心必定是一起生起的。

 而剩下的六种美心所分别是三种离心所,就是正语、正业、正命;还有两种无量心所即:悲悯和随喜;最后一种是无痴,也就是慧心所。加起来就是二十五种美心所。

 在这里我们先讲第一种,信(saddhà)。这里的信的意思是信仰、有信心。其特相是信心,对应该相信的事情有信心;作用是净化,犹如净水珠,能够让浊水变得清澈、澄清;表现为不迷蒙,即能够去除疑等心的不净;近因是八种应当相信之事或者听闻正法,透过听闻正法来相信应当相信的事情。

 是哪些应当相信的事情呢?一共有八种,这八种称为当信之事,也就是我们在讲到疑,就是怀疑这八种,而信就是相信这八种。即:第一、导师;第二、法;第三、僧;第四、戒、定、慧三学;第五、前际,就是过去世;第六、后际,就是未来世;第七、前后际,也就是对过去、未来世都相信;第八、此缘性、缘生法,就是对业果法则能够相信。这八种是值得相信、应当相信的事情,而且这八种是一切圣者所坚信不移的对象。

 如果一个人透过听闻佛法,或者透过修行而证得了初果,那么他对这八种事情就是决定不移的相信。如果一个人已经证得了初果,这种人就称为具见者,就是他拥有正见的,拥有正见的人惟有证得初道、初果或以上的人才能够称为具见者。在中部的《多界经Bahudhàtuka suttaü》里面,就讲到了一个初果圣者,一个具见者不可能造作六种逆罪。有如在《宝经》里面讲到的:对于一个初果圣者来说,他绝对不会再堕落到四恶道,同时也不可能再造作六种逆罪。哪六种逆罪呢?第一、弑母,就是杀害亲生母亲;第二、弑父;第三、弑阿罗汉;第四、恶心出佛身血;第五、分裂僧团。这五种称为五逆罪,又称为五无间罪,又称为五种重罪,这是作为一个初果圣者是不可能造作的。所以佛陀在《多界经》里面这样讲:「对于具见者是不可能造作弑母的,但是对于凡夫来说还有可能。」对于分裂僧团也是这样。对于第六条:作为一个已经证得了初果的圣者,他如果还会对三宝之外的,另外去求皈依(它的原文是:以此内另求应施者),这个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经典里面把一个初果圣者所建立的信心叫做什么信?叫做不坏信。不坏信就是绝对不会受到破坏的、绝对不会动摇的信心。不坏信有多少种呢?有四种,哪四种呢?对于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于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于僧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他的圣者的德行已经成就了,称为圣戒成就,也就是他不会在任何情况下故意造作杀生、不予取、欲邪行、虚妄语和服用麻醉品。即使是一个在家众,当他证得了初果,他也自动会具有这样的素质、这样的功德,他不会再故意造作这些。

 对于佛陀呢?如果一个初果圣者他会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什么是佛陀呢?对于世尊,他已经是阿拉汉、已经是正自觉者、已经是明行具足、是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他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对我们的佛陀他的信心决定不会动摇。

 对法呢?法是世尊所善说的;是自见的、就是在今生可以证得的;是无时的,一旦证得圣道,立刻圣果就不用再拖很久了;是Ehipassiko,欢迎大家来体验的、来见的;opanayiko是导向灭苦、导向涅槃的;paccatam veditabbo vi??uhi'ti智者们可以透过实证而能够各自证知的。这个就是佛陀所教导的法的六个特质。

 对于僧呢?作为世尊的弟子僧团,他们是善行道者、他们是正直行道者、他们是如理行道者、他们是正当行道者,也就是四双的八士,这是世尊的弟子僧团。他们是应当恭敬的、应当礼敬的、应当布施的、应当合掌的,他们是世间的无上福田。作为一位初果圣者,他对我们的佛陀、法和僧有毫不动摇的信心。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叫麻风病人苏拔布特的故事。当佛陀住在Veluvana王舍城郊外的竹林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就给大众说法,这时来了个麻风病人,他的名字叫做Suppabuddha,由于他自己患了麻风病,他不敢在人群当中坐,他坐在人群的边边上、边角上。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他很认真、很恭敬地听法,结果就在座上证得了初道和初果。之后他生起一个这样的心愿,他想要把他所证得的功德、获得的功德去告诉佛陀、向佛陀表白。

 于是他在那边等着佛陀说完法、人群离去之后,他走在路上,准备跟着佛陀去。当他走在路上的时候,这时Sakka天帝(帝释天王)想:这个麻风病人Suppabuddha想要把自己所证得的东西、所证得的功德告诉佛陀,那我就想要再测试一下他、考验一下他。于是他现在半空中,然后說:“Suppabuddha,你这个可怜的人呀!你这个很貧穷的人呀!只要你肯说:‘佛陀不是佛陀,法不是法,僧不是僧。对于佛陀我受够了,对于法我也受够了,对于僧我也受够了。那么我将会给你无量的财富。’”这个时候Suppabuddha说:“你是谁?”他说:“我是Sakka。(我就是Sakka天帝)”。

 他说:“你这个黑暗愚蠢的人,你这个没有惭愧心的人,你甚至不配跟我说话,更不要说这样叫我说。我其实并不贫穷,我并不可怜,因为我拥有了七种圣财,哪七种圣财呢?(当时他就说了一首偈颂)我拥有了信财,我拥有了戒财,我拥有了惭、愧财,我拥有了闻财、舍财和慧财。拥有这些财富的人、拥有这些圣财的人,有谁敢说他是贫穷呢?有谁敢说他是可怜的呢?”

 当他这样说了之后,Sakka天帝就消失了。消失了之后,他跑到佛陀那里去,就把刚才的经过告诉了佛陀。

 佛陀说:“Sakka,你是不可能叫他说佛陀非佛陀、法非法、僧非僧的。即使你在他面前堆满了一百块金币,一千块金币或者更多,你要让他说出这样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证得了初果。”

 后来Suppabuddha也去到佛陀的面前,把他所证悟的告诉了佛陀,佛陀也肯定了他。Suppabuddha满心欢喜地离开了,结果在他走到半路的时候给一头母牛撞死了。为什么会给这头母牛撞死了呢?因为这头母牛其实是一个母夜叉附体把他撞死了。

 Suppabuddha被撞死了之后,很多的比库告诉了佛陀,然后问佛陀说:“为什么他刚刚证得圣果就给撞死了?”

 佛陀说出他过去世的因缘:在过去很久之前,当时有四个有钱人、富家子弟,有一天这四个富家子弟叫了当地一个很漂亮的妓女去玩弄。玩弄了之后,他们对这个妓女身上的那些首饰和钱财生起了贪心、起了歹念,于是他们就在商量说:“我们把这个妓女杀了,把那些钱财拥为己有。”结果他们在说的时候给那个妓女听到了。那个时候那个妓女说:“好呀!你们想杀我?好!如果我真的给你们杀了,我生生世世投生为夜叉,都要把你们弄死!”结果这个妓女给那四个人合谋杀了,杀了之后,那四个人因为这样结了冤仇,经常给撞死、或者给牛撞死了、或者给夜叉弄死的。

 一直到佛陀在世的时候,一共有四个人给牛撞死的。其中有一位是阿拉汉圣者,他叫做Bahiya,就是在佛陀教法当中最快速度证悟的,他也是给牛撞死的;然后就是这个麻风病人证得初果;还有一个三果圣者;还有另外一个;一共有四个人给牛撞死的,其中有一位是阿拉汉圣者。所以他们给牛撞死他们的过去因是这样。

 然后那些比库又问:“为什么他会得麻风病呢?”于是佛陀说:“在很久很久远以前,这个Suppabuddha有一天见到了一个叫做Tagarasikhi的独觉佛,他见到了之后很不高兴,就用口水去吐他,然后还骂他。结果因为这种不善业,所以使Suppabuddha在地狱里面轮回了很多世,即使今生他投生为人,仍然是变成一个麻风病者,但是由于在过去很久以前他曾经修行过,所以今生他可以通过听闻佛法就证悟,但是由于他过去的不善业使他今生成为很贫穷的麻风病人,而且又给牛撞死了。”

 这就是这个麻风病人证得了初果,他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对于因果的信心绝对不动摇的例子。

 这里讲到的七圣财sattàriyadhanàni是指:信,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对因果法则的信心;戒就是一个初果圣者,如果他是在家人的话,他不会在任何情况之下故意违犯五戒;对于惭和愧,他们拥有惭和愧;闻就是一个初果圣者必定要通过听闻(听闻有关于缘起的,或者关于四圣谛的法)才能够证悟,他透过听闻或者有时候他也会透过对佛法的学习,这种闻;还有舍càga,一个初果圣者会很慷慨,他不会吝啬、会很慷慨地布施;慧就是对四圣谛的如实知见。这是一个初果圣者所拥有的七圣财,这七圣财不像世间财一样。世间财可以被恶王、被贼、被水、被火、被不肖的子孙所败坏,但是这七圣财一个人一旦获得了,一直都拥有,直到他证悟涅槃这七种圣财都不会毁坏、不会失去。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
下一篇: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阿毗达摩 第四十八讲 缘起(受、爱、取、有、生、老死等)
 阿毗达摩 第十九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
 阿毗达摩 第三十讲 十八种无因心 五十四种欲界心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二讲 出世间心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阿毗达摩 第四十五讲 众生投生的法则
 阿毗达摩 第八讲 十八种真实色法之二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五讲 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互为因果[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栏目: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
 七、爱情让我如此刻骨铭心(8)[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栏目:法藏法师]
 第八章 密教的法器 (金刚橛)[栏目:佛教的法器]
 福德日记10月31日─认识波罗蜜书坊[栏目:福德日记]
 根本与方便——追寻以憨山大师为主流的晚明丛林改革之路[栏目:江灿腾教授]
 「妄念」是什么意思呢?[栏目:禅名词FAQ]
 买卖经书的人有什么样的果报?[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一章 诞生前的概况[栏目:流浪者群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