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毗达摩 第三十七讲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91

道与果的心路过程,不同众生所体验的心: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安止速行当中的禅那安止速行,讲到了禅那安止速行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来讨论安止速行。安止速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禅那安止速行,一类是道果安止速行。禅那安止速行是属于世间的安止、世间定,也就是证入世间定的心路过程;道果安止速行也就是我们说到的证得出世间定,或者说证得圣道、圣果,证悟涅槃的心路过程。道果安止速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钝根的人来说的,一类是对利根的人来说的。还有另外一类的出世间速行是果定的安止速行。果定的安止速行和道果安止速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果心不会生起,我们现在接着来讨论一下、来学习一下。

这是有分流,当有分流被意门转向终止之后,意门转向心又转向了诸行法的坏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得透过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而证得的。如果再进一步来说,就是惟有透过观智,透过称为戒定慧的慧,才能证悟涅槃。因为道果,出世间道,道心的生起能够断烦恼,能够证悟涅槃。但是圣道的生起是以观智为近因,也就是以慧为近因。慧是佛陀教法当中的不共外道之处,惟有佛陀的教法里面才有讲到属于修观的慧。对于外道来说,对于其他的世间的一些行者来说,他们也许会有慧,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如实地知见究竟法,也不能够如实地知见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

即使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有时候有一些苦行僧们,他们也有能力去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但是他们并不能够观照无我,就好像我们的菩萨,在过去生曾经成为一个隐士,就叫沙拉邦咖,在那一世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导师,是一个修禅定很有功夫的导师,当时他也能够教导弟子们观无常和观苦,但是他并没有能力教弟子观无我,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他有能力观无我,他和佛陀就没有两样了。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佛陀出世,还没有佛法。他只是一个菩萨,但是由于他之前的巴拉密,他能够照见诸行法的无常、苦,但是不能教导无我。惟有佛陀的教法里面,因为透彻地分析了五蕴、分析了十二处、十八界,而且教导了缘起,所以,当一个人在修观的时候,他就是在观照五蕴,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要观照无常、苦、无我之前,他必须得先分析诸行法。

什么是诸行法?诸行法就是我们说到的这些现象,但是现象往往我们看到的是经过概念法所蒙蔽的,于是我们应该先要分析诸行法一直到见到究竟法。究竟法在诸行法中又可以分为三种:即色法、心所法、心法。心所法与心法又称为名法。他透过去了知色法、名法的相、味、现起、足处而证得名色识别智或者又称为名色差别智,最后再观照它们的因。在修名色识别智的时候他成就了七种清净当中的见清净。由于有了见清净,他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所以称为见清净。这个阶段他所观照的诸行法是属于自相salakkha?a,然后他再进一步去辨识诸行法之因,名色法之因而成就缘摄受智,因为诸行法之因即是去追察它们的缘,它们的因缘。由于他见到了诸行法都是由过去所造的烦恼、业所带来的,对于我们的五蕴,对于一切的那些没有生命的,它只是由时节生色而带来的,由此他就破除了对诸行法的疑,以及对诸行法之因的疑,他知道一切行法都是有因有缘而生,而且因缘如果离散,将会灭去。他了知了诸行法之因,了知了名色法之因,这个叫做度疑清净,这种还是属于叫做salakkha?a,属于自相的阶段。等他已经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究竟名色法之因之后,进一步再观照这些究竟名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的无常、苦、无我,观照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这个叫做sàma¤¤a-lakkha?a(共相),也就是一切行法共同的特征是什么?Anicca、dukkha、anatta(无常、苦、无我)。为什么称为无常、苦、无我呢?因为一切诸行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们没有一刻的停住,所以为无常;由于诸行法一直都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而在生灭当中,根本找不到一个所谓的实体,或者我,所以称为无我。

当一个禅修者刚刚开始修观,进入真正修vipassanà(维巴沙那)的阶段,他是观生灭相(udayabbaya),生灭相是透过无常、苦、无我来观,也就是他观照诸行法的生灭为无常;受到生灭逼迫为苦;生灭之中没有实体、没有我、没有实质、没有本质,这个为无我。透过这样,他来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之后,当他的观智进一步变得很锐利,变得强有力的时候,他才进一步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相,已经超越了生灭相而观照诸行法的坏灭,也透过用无常、苦、无我,或者用七种随观、或者用十八种大观的方法来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在修观的时候,必须得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一时内外观、一时观过去、一时观现在、一时观未来、一时观无常、一时观苦、一时观无我,透过这样重复地观照,他的观智将会越来越锐利、越来越强有力、越来越敏锐,等他的观智透过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一时内外观、一时观过去、一时观现在、一时观未来、一时一起观三世、一时观色法、一时观名法、一时观无常相、一时观苦相、一时观无我相,透过这样的观照之后,他的观智将会越来越提升,最后达到行舍智sa?khàrupekkhà¤à?aü这个阶段。

到达行舍智的阶段之前在省察智的时候,他还必须得重复地复习,到了高级的行舍智阶段,那个时候他不用再一时观内、一时观外,也不用一时观无常、一时观苦、一时观无我,也不用一时观名法、一时观色法,也不用一时观过去、现在、未来,那个时候他的心自然会倾向于某一种行法的某一种相,例如:无常相、或者苦相、或者无我相,或者那个时候他的心自然会倾向观照色法或名法,他持续地观照下去,一直观,观什么?观照诸行法的坏灭。

例如:如果他入的定是属于白遍的第四禅,他在修观的时候可以先进入白遍的第四禅中,第四禅出定后,他持续地观照第四禅的名法,第四禅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二个名法。他持续地观照这些名法的无我相、或者苦相、或者无常相,当他这样持续地观照禅那名法的坏灭,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入第四禅的时候,他体验到的受是很微妙的,因为第四禅属于色界的禅那,它比第三禅、第二禅、初禅来说都殊胜。但即使是那么殊胜的禅那、那么殊胜的觉受,在观智的观照之下,它都是刹那刹那坏灭的。在高级观智的时候,生相都不见,住相也不见,只见到灭相。他就透过这样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等他这样持续地观照的时候,他会生起一个念:这个时候我的道将会初起。也就是说,他知道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即将圣道要生起了。这个时候在他还是作为凡夫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是这样发生的:他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这个意门转向心还是持续地像他之前一样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遍作就是准备让心流证悟涅槃;然后紧接着,生起了一个近行,upacàra是指他的心已经走近了、已经靠近了、接近了圣道圣果;然后生起了一个随顺心(anuloma),随顺之前的世间心跟随顺之后的出世间心;当随顺心灭去,就生起了一个gotrabh?种姓心或者又称为更改种姓心,这一个种姓心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但是由于刚刚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他的心还没有能力断烦恼,在这个阶段,就是从这一刹那开始,他已经结束了凡夫的漫长的生涯,而从这一刹那以后,他将是一位圣者了(Ariya-puggala),所以称为更改种姓,这里的种姓就是由凡夫种姓转为圣者的种姓。)

当更改种姓心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了一个道心,这道心仍然是取涅槃为目标。对于初道的道心来说,它执行着四种作用:第一、它彻知苦圣谛、彻知名色法。第二、它能够断除烦恼,断除哪些烦恼呢?初道只能断除三种最粗的烦恼,即sakkàyadi??hi(有身见)、戒禁取见、疑。道心一灭去立刻就生起了两个果心,这两个果心是入流果心,我们说的证得了圣果是由于果心。由于道心和果心之间没有间隔,所以佛陀在讲到世尊所说的正法的第三个特点的时候,akàliko(无时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我们说到一般世间的果报,在造了善业之后,要隔很久才能有果的出现,但是圣道和圣果就是很快的,出世间圣道一造下,立刻出世间果就出来。当两个果心灭去之后,心流又落入了有分,这是对于钝根的人来说的。

对于利根的人来说,也差不多,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钝根还会有遍作,而利根没有遍作心生起。对于利根的人证悟圣道圣果的心路过程是:当他灭了有分,然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仍然把心流拉向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等意门转向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近行(upacàra)这里就是没有遍作了;然后近行灭去之后生起了随顺;随顺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种姓心,更改凡夫的种姓而登上圣者的种姓;然后生起了一个道心,道心就断烦恼。当道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了三个果心,三个果心灭去之后又落入了有分。

在这里,由于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为目标,所以证悟涅槃其实就是指道心和果心取涅槃为目标,称为证悟涅槃。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真正证悟涅槃的时候,就是他的圣道、圣果生起了。圣道心的生起是断烦恼,圣果心的生起就是体验由于断除烦恼而带来的果报,而且这种果报是出世间的果报。

我们再看这些出世间心,看看当一个人在证悟圣道、圣果的时候,这些心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当心流中断了之后,就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然后生起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种姓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圣道心,圣道心是属于什么心?出世间的善心。也就是说它还是属于能够造业的心,它所造的业就是把烦恼断掉。

四种圣道心只会生起一次,入流道心只生起一次、一来道心只生起一次、不来道心只生起一次、阿拉汉道心也只生起一次,不会生起第二次,而且每一种道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即使只有一个刹那,它已经断除了相应的烦恼,所以说当道心一生起,它执行的就是断烦恼,这种烦恼的断除叫做samuccheappahàna(正断),就是完全地断除烦恼。

因此,没有所谓的生起道心、证得了圣道圣果还会退转的,没有这回事。如果说有所谓的退转,其实他并不是真正证得了圣道圣果,那只是属于一种增上慢而已(Adhimàna),由于他未证谓证,他还没有证道他认为是证道了,烦恼还没有断除他以为断除,这个时候他可能由于他的定力或者观智把烦恼镇伏,他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圣道、圣果了。

当一个人真正生起了出世间道心的时候,他能够把烦恼断除。烦恼一断除它就不可能再生起,这种是出世间的善心。出世间的善心一灭去之后,立刻生起了出世间的果心,这种果心也称为果报心。某一类的圣道心只能够生起一个心识刹那,但是圣果心可以生起无数次,也就是说,一个圣者可以不断地、重复地去进入和他所证得的圣果相应的果定,果定是取涅槃为目标。这个是属于道果速行的心路过程。

当一个圣者已经证悟了圣道圣果之后,如果他想要再次取涅槃为目标证悟涅槃,或者他想要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的话,他的心路过程还是这样:他必须得去重复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或者一个禅修者,如果当他有了涅槃的体验之后,他想要再继续入果定,他可以从生灭随观智开始,再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很快他就立刻转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他再取决意:让我进入果定。这个时候就会有这样一种心路过程生起: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他继续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更改种姓心,然后果心就可以生起无数次。

由于无数次的果心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当然我们说到的时间其实是一种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时间,所谓的时间只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生灭的一个过程而已,我们把它限定个过程叫做所谓的时间。例如:当一位圣者决意说:让我进入果定一个小时。或者他可以决意:让我证悟涅槃两个小时。这个时候他就透过这种心路过程,再重新取涅槃为目标,然后他的心完全专注在涅槃当中。因为这个时候涅槃是果心的所缘,我们说他证悟涅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其实是入果定。

这是对一位有能力证悟涅槃的禅修者来说的。在这四种圣道当中,初道能够断除三个结,第二道不能断除烦恼,但是它可以减轻贪嗔痴,第三道能够断除欲贪和嗔恚,而第四道阿拉汉道可以断除五种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我们再复习一下安止定的心路过程和心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安止速行的心路过程当中,它们和我们之前所讲到的心有什么关系呢?安止速行之前的心都是属于欲界心,无论这种安止速行是属于世间的禅那速行也好,或者属于出世间的果定速行也好,在之前都是属于欲界心。

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从初禅到第四禅是什么心?是悦俱的智相应善心。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在达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如果观照的名法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名法的话,那么他的受也仍然可以是悦受、是乐受。这个时候,有分流被意门转向心所中断,当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就生起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当种姓心灭去之后,他可能就是很多次的禅那心或者很多次的果心。因为我们这里讲到的安止速行,既包括了世间的禅那,也包括了出世间的果定。在这些心路过程当中,从遍作开始,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这些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是悦俱智相应的善心。

如果一个凡夫或有学圣者,他想要证入第五禅,或者说入与第五禅相应的果定,那么这个时候他生起的第五禅是舍俱的智相应善心,他们的心路过程也跟刚才一样,只不过那个时候生起的欲界心是属于舍俱的。在意门转向之后,生起了一个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种姓心灭去之后,就进入了禅那,例如:第五禅、或者无色界定、或者说果定,这个时候,他们的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是属于舍俱的智相应心,为什么说是智相应心呢?如果一个人不是以智相应心来培育定力的话,他将不可能证得禅那。如果一个人不是以修观智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乃至坏灭的话,他将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一种善心必定是和智相应的,也就是里面都会有慧。

对于在证入定的时候,就是入世间禅那的时候,它们的寻和一境性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证得哪怕是经教法称为第四禅,论教法称为第五禅的,第五禅有没有寻和伺呢?没有,对。但是在这些心当中,必定还会有寻,寻是什么?把心投向似相,由于这样,他才能证得相应的禅那。所以,无论是一个人想要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四禅和四种无色界定,在他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他的寻都是很强的,都是会有寻的,这种寻就是把心投入到似相里面去,或者在两种无色界定里面,投入到相应的心里面去。

对于要证得圣果的禅修者来说,这个时候他的慧将会更强,因为一切的圣道心与圣果心,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都是由慧而生起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或者无我,他将不可能证悟涅槃。

如果对一位阿拉汉圣者来说,当他从初禅到第四禅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心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唯作心。当一位阿拉汉圣者想要入世间定,或者想要入出世间的阿拉汉果定,他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接着是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就进入了相应的定,这些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是属于悦俱智相应唯作心。

如果一位阿拉汉圣者想要证得第五禅,这个第五禅就包括了经教法说到的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有与这些定相应的阿拉汉果心。在之前,生起的是舍俱智相应的唯作心,有分流被意门转向所中断,然后生起了遍作、近行、随顺、种姓,然后就进入了果定,在进入果定之前的这些心都是属于世间心,而且这些世间心还是属于欲界的心,它们是舍俱智相应的唯作心。

这是对于安止速行中不同类的人,所生起的不同的心。

到此为止,我们就讲完了心路过程的这个部分,接着我们继续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有情会生起什么样的心?我们再来做一次小结,也就是说有情和心的关系。我们作为人,哪一类的人会生起哪一类的心,哪一类的人不会生起哪一类的心。

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一个众生的结生心可以分为三种,哪三种呢?有一类众生是无因结生的,有一类众生是二因结生的,有一类众生是三因结生的。

什么人是无因结生的呢?如果一个人在投生的时候,他投生的心是属于无因果报心,这种人称为无因结生者。有两种无因果报心可以成为结生心:第一是舍俱的不善果报推度心。这个在哪里呢?在十八种无因心当中。如果一个众生,是以这一种心、这种推度心结生的话,他将会投生到恶趣,所以这个称为恶趣结生。一切的恶趣众生,包括鬼类、包括堕恶趣的阿修罗、包括一切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地狱有情,虽然他们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心结生的。虽然他们造的业不同,他们因为贪的心而造业、因为嗔的心而造业、因为痴的心造业而使他们堕落到恶趣,但是作为果报心的话,使他们投生到恶趣的只是这一种心。

还有另外一类的推度心也是属于无因心,这一类的推度心是属于善果报的推度心,但是它还是属于无因心。这一类的有情如果是以这种推度心结生,他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一类低等的天界,为什么说这一类的推度心是无因心呢?因为在推度心里面,这种舍俱的推度心只有十一个名法。哪十一个名法呢?它们是一个心(一个推度心),再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只有这十一种名法。这十一种名法当中,有没有一种称为因的,称为根的?有没有?没有。我们说到的因有哪些因呢?有六种因,贪嗔痴的因只会生起在不善心当中,这种果报心不可能会有贪嗔痴,这些心里面有没有无贪、无嗔这两种称为因的心所呢?没有。所以这一种心称为无因心。但是毕竟它还是属于善果报,所以可以使这一类的众生投生到人天善趣。

但是即使他投生为人,由于这种果报心是很弱的果报心,没有因的,就是没有根的,所以这类众生即使有幸投生为人,他也是先天性的弱智、智障、先天性的残废、五根不全,或者成为两性人(不男不女),或者黄门(先天性的生殖器有缺陷),成为这一类的人。如果他们投生为天界,也是属于一种很低劣的、有残缺的这一类的天人,他们多数都不可能是很高等的,他们都是跟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他们已经是处于半鬼半天的这种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一种果报心往往是他们在恶道的边缘里面很侥幸的走出来的,这种称为无因结生。

还有另外两种是二因和三因,如果一个人是以二因的果报心投生,他也将可以投生为人或天,如果三因的话也可投生为人或天。那什么是三因的果报心呢?三因的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对于欲界的结生来说,一共有四种,它们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有行,为什么说这些心是三因心呢?因为在这些心当中,有称为因的三种心所,哪三种心所呢?无贪、无嗔、无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心是不是属于美心?是属于美心。一切的美心必然会有哪些心所?无贪、无嗔这两种心所称为根,又称为因(Indriya或者称为hetu)。因为它是属于智相应的心,因此也会有称为智(无痴)这种心所,拥有了两种一切美心都有的无贪、无嗔两种因和拥有无痴这种因。所以,以这四种心的任何一种心投生为人或者天的有情,称为三因结生者。

还有一类人和天人,他们是以智不相应的心投生的。智不相应心的投生也包括四种,即:悦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这四种心。所谓的这四种心既不是善心,也不是什么心?不是唯作心,它们是属于什么心?果报心,对。那么一类的有情,他的结生心是这种的话,这种有情称为二因结生者。为什么称为二因呢?因为这四种果报心都是属于美心,只要是美心就必然会有、一切美心都有的无贪、无嗔这两种美心所,但是由于它是智不相应心,智不相应心所以它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无痴心所,只有两种称为因的心所,因此这种结生心称为二因结生心,这一类的人、天也称为二因结生者。

当我们了解了这三类的结生者、这三类的众生之后,我们接下去再来讲一讲这些众生和心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哪一些人、哪一些众生当中,哪些心会生起、哪些心不可能生起。我们就讲一讲有情与心的关系。

我们先讲一讲恶趣的众生。对于恶趣的众生,包括了地狱、畜生、鬼、堕恶趣的阿修罗,这一类的众生不会生起四类的心:第一是广大心,也就是说一个畜生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的禅那的;第二恶趣的众生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的出世间心的,也就是说,畜生是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的,所以畜生肯定没有圣者;同时,唯作速行也不可能生起,换而言之,一个畜生更没有成为阿拉汉圣者的可能性;即使连八大果报心都不会生起,这是恶趣的众生。

我们再看一个恶趣的众生,在他的生命期间,能够体验到哪些心呢?恶趣的众生能够体验到十二种不善心,这个是他们当然可以做到的,贪嗔痴他们都拥有。然后,偶尔的他们也可以生起八大善心,但是这个可能性很小。

我们用一种反例子来说,假如一个恶趣的众生,他不能够生起善心,生起欲界的善心,他想要投生到善趣的可能性就更渺小了。一个恶趣的众生想要投生为人或者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在他还是动物或者还是鬼的时候,他造了一些善业,这种善业可以使他投生为人或天;还有另外一类就是过去很久远以前造的善业,正好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使他结束了恶趣的生命。

还有十五种无因果报心也可以生起,即七类的不善果报心,八类的无因善果报心,这些是可以体验到的;还有两个转向心(五门转向心和意门转向心)都是属于唯作心,这是恶趣的众生可以体验到的。

我们再看一看作为善趣的二因者和作为善趣的无因者,在他们生命期间,不可能生起广大心,也就是说一个二因结生的人或天和所有的无因结生者,他们不可能证得禅那,更何况证得圣道圣果了?所以出世间心也不可能生起。他们更不能证得阿拉汉圣者,所以唯作心也不能生起。同时他们的智相应果报心也不会生起,只会生起四种智不相应的果报心。

而他们能够体验到的是在他们生命期间可以生起的十二种不善心和八大善心。例如:一个二因结生者也可以造善业、也可以生起善心,他还可以体验到四种智不相应的果报心,十五种无因果报心:即七种不善果报心和八种善果报无因心,还有两种转向心。这五类的心是作为善趣的二因结生者和无因结生者可以生起、可以产生、可以体验到的心。

我们再看一看三因结生的凡夫和有学圣者,在这一类的有情当中、这一类的人当中,他不能体验的只有一类的心,即唯作速行。因为唯作速行只有谁才能生起?阿拉汉圣者。所以三因凡夫和有学圣者不能生起这种心,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是三因结生的话,我们有可能会怎么样?我们有可能证悟涅槃,我们更有可能证得禅那。

对于三因结生的凡夫来说,他们在生命期间可以体验到这些心,即:十二种不善心、八大善心(八种欲界的善心),八大果报心、十五种无因果报心、两个转向心和九种禅那心。刚才不是说过三因的凡夫可以证悟涅槃,为什么这里不写上出世间心呢?如果能够体验到出世间心,他还能不能再叫凡夫?不能了。所以,一个凡夫可以入世间定,世间定依经教法分为八种,依论教法分为九种,即:五种色界的禅那和四种无色界的定,加起来是九种,这些是三因凡夫可以体验的。

对于初果的入流圣者和二果的、一来圣者,他们不会生起三类的心,即不会生起唯作的速行,因为唯作的速行只是属于阿拉汉圣者才能够生起。这里再反问大家,我们如果是凡夫的话,我们能生起唯作心吗?能吗?能还是不能?刚才不是说到了吗?连恶趣的众生都可以生起转向心,五门转向和意门转向是属于什么心?属于唯作心,所以还是可能。只不过唯作心作为速行的情况,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都不可能生起,哪怕是无因唯作的生笑心也不可能生起。因为无因的生笑心还是属于在速行里面生起的。

为什么初果圣者和二果圣者不会有邪见相应心呢?因为他们在证入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所有的邪见,他们的贪根心里面就不可能再有邪见相应心了,所以在他们的贪根心里面,贪根心一共有八种,他们只会生起四种邪见不相应的心。同时由于初道已经断除了疑相应心,疑相应心是属于哪一种根的心?痴根心,对。所以,疑相应的痴根心也不会生起。在《义注》里面讲到,对于初果和二果圣者,他们还是会生起贪的心,但是他们贪的心并不会有邪见相应,因为没有邪见相应,所以这些贪的心也不会带来恶趣的结生。

这一类的圣者有可能体验到五类的心,即:七种不善心,哪七种不善心呢?四种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两种嗔根心、一种掉举相应的痴根心,这七种是一位初果和二果圣者可以体验到的;还有十七种善心,哪十七种善心呢?八大欲界的善心、五个色界的善心、四个无色界的善心,一共多少个?八加五再加四等于十七;还有二十三个欲界的果报心,哪二十三个欲界的果报心呢?它们是八大善果报心,再加上七个不善果报心,以及八个善果报无因心,一共多少?一共二十三个;还有两个转向心是唯作心,和一个果心。对于初果圣者来说,他只能够体验入流果的果心,对于二果的圣者只能体验二果的果心,对于二果圣者来说,他们不能够体验入流果的果心,因为是他过去体验的。也就是说,初果圣者当他入果定的时候,他的果定心必然是入流果心,如果一位一来圣者,他入的果定必然生起的是一来果心,而不可能再生起入流果心,他不会再生起更下的、更低的果心。

对于三果不来圣者(anàgàmin,阿那含)来说,他们不会生起四类的心:第一是唯作速行,因为唯作速行是阿拉汉圣者的专利,所以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生起;还有邪见相应心也不能生起;还有两种嗔根心也不能够生起;疑相应的心也不会生起。

诶,不是说一位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欲贪吗?为什么他还会生起贪的心呢?对,他还会生起称为很微细的对色界生命的贪和无色界生命的贪,这一类应该归于什么心?还是属于贪心,所以一位三果圣者还能够体验到的不善心一共有五种,即四种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例如:一个三果圣者还会有傲慢,还会有我慢,我慢是属于贪心还是嗔心呢?还是属于贪根心。一位三果圣者还会不会悲伤?会不会?不会悲伤。会不会紧张?不会。会不会担心、忧愁?也不会。所以他们不会有嗔根心生起。但是他们会不会掉举?还是会,所以掉举的不善心还是可以生起于三果圣者;还有十七种善心,即:八种欲界的大善心、九种广大心(广大的善心),即:五种色界善心和四种无色界善心;还有二十三种欲界的果报心,也就是八大果报心和十五种无因果报心;还有两种转向心和一个果心,这种果心是不来果心。

我们再看看阿拉汉圣者,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什么心?不会生起善心,也不会生起不善心,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速行里面,只会生起两种速行心,第一种是唯作的,唯作的是世间的心,如果他们生起的是出世间心,这是果报心,出世间的阿拉汉果心,因此阿拉汉圣者在他们生命期间,能够体验到的一共有六类的心,即:十八种无因心。也就是说,即使连佛陀一样也要体验到一些不善的果报,是不是?十八种无因心即:七种不善的果报心、八种善果报的无因心,再有一种五门转向心、一种意门转向心、阿拉汉生笑心。

八大果报心可以在他生命期间体验为彼所缘,八大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的世间的速行里面,还有五种色界的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证入色界禅那的时候,四种无色界的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证入无色界定的时候,这是属于四种无色界的唯作心,当他入果定的时候,他生起的是阿拉汉的果心。

我们在这里依照恶趣的众生,依照无因结生的众生,依照二因结生的众生,依照三因结生的凡夫、有学圣者、阿拉汉圣者来分析,分析了在这些众生中哪些心会生起,哪些心不会生起。同样的,我们再简单地讲一讲依照地来分,就是依照三界来分,对于色界和无色界的梵天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会生起嗔恚相应的心。也就是说一个梵天人在他整个生命期间都不会有任何嗔心的表现,同时在色界和无色界地里面,他们也不会有彼所缘的发生。同时,如果一个人投生到无色界梵天,他将不能够证得色界的禅那以及更低的无色界禅。

例如:一个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的梵天人,他并不能证得色界的禅那以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他只能够进入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在他们的心路过程里面,他们还是可以生起善心、欲界的善心,还可以生起除了嗔恚心之外的贪根心及嗔根心。对于色界天人来说也是,他们还是可以生起我们称为欲界心的善心和除了嗔恚之外的不善心。

例如:一位梵天人,他能够看东西吗?可以。他能够听东西吗?也可以。所以色界的梵天人,他们能够在有佛陀出世的时候,能够来到人间、亲近佛陀、听闻佛法。他能够看见佛陀吗?可以。能够看佛陀的心是属于什么心?还是属于欲界的心,不是色界的心。如果色界的心的话,在他的生命期间,如果他还是凡夫或有学圣者的话,生起的只是属于广大心,而广大心速行是生起很多次的,就相当于入定,入定的话他不能够看、不能够听。当梵天人能够亲近佛陀的时候,他还是以欲界的心去见佛陀、去听闻佛法,而且思维佛法、去讨论佛法,这些都是以欲界心来造作的。

而在欲界里面的有情,如果是瞎眼或者耳聋等这些有情,他们也不会生起相应的眼门心路过程,不会生起相应的根识。例如:一个先天性瞎眼的,眼识不会生起;一个耳聋的,耳识不会生起。对于色界的梵天人来说,他们也不会生起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也就是说在六门心路过程中,有三个门的心路过程他们并不能够生起,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净色。

例如:梵天人不会嗅到东西,他们不会尝到味道,他们也不用吃我们现在欲界的食物,因为有饮食欲望的这个是属于欲界,还有他们没有身净色,所以身门心路过程也不会生起。因此在色界的梵天界里,他们没有男女的接触,也根本没有男女之相,连性根色都没有,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身体病痛、痛苦等等,因为他们没有身净色,所以这三门,就是鼻、舌、身这三门的心路过程不会生起于一切梵天人。而对于无色界梵天人,连一切的五门心路过程都不会生起。而还有一种无想有情天,就是一切心都不会生起,他们只是一堆色法而已。

我们讲有情和心的关系就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心、心所、心路过程就到今天晚上为止,我们下一期将一起来学习世间、学习业,以及学习离心路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下一期重点来讲业是怎么样的运作,业是怎么样的成熟?当我们的生命在死亡和结生的时候,在死生的这个关头是如何进行的、如何运作的,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一起来学习。!

 


{返回 阿毗达摩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八讲 世间(恶趣地、人、欲界四天王天)
下一篇:阿毗达摩 第三十六讲 心路过程中心与所缘的关系
 阿毗达摩 第二十八讲 心及不善心
 阿毗达摩 第九讲 十种非真实色法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五讲 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
 阿毗达摩 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阿毗达摩 第二十七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三种离心所、二种无量及无痴心..
 阿毗达摩 第三十四讲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五讲 二十五种美心所中的念、惭、愧、无贪、无嗔心所..
 阿毗达摩第二十三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悭、恶作(追悔)心所
 阿毗达摩 第三十六讲 心路过程中心与所缘的关系
 阿毗达摩 第二十二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认真修行才能获得解脱自在[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月满人圆(明森)[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烦恼非实[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