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布施的果报
以下是更多摘自巴利圣典关于依业报法则来阐明布施的例子。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迦奴梭尼(Brahmin Jà?ussoni)的婆罗门问佛陀,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给逝世的亲戚与血亲(petàna§¤àtisàlohitàna§)是否会为他们带来利益。佛陀解释:〕[1]
「婆罗门,如果因缘具足的话,它会为他们带来利益,但是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便不会……。」
〔接着佛陀解释,某人可能会造作十种不善行[2],而因为该业投生到地狱里……。〕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地狱里。在那里,他依靠适合地狱众生的食物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婆罗门,这是错误的因缘,依此因缘,该布施不能为他带来利益。」
〔他也可能因为同样的不善行而投生为动物。〕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动物的胎里。在那里,他依靠适合如此投生的生物的食物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婆罗门,这也是错误的因缘,依此因缘,该布施不能为他带来利益。」
〔他可能戒除十种不善行,而因为该业投生到人间。〕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人间。在那里,他依靠适合人类的食物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婆罗门,这也是错误的因缘,依此因缘,该布施不能为他带来利益。」
〔他也可能因为同样的善行而投生到天界。〕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天界。在那里,他依靠适合天神的食物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婆罗门,这也是错误的因缘,依此因缘,该布施不能为他带来利益。」
〔接着佛陀解释,某人可能会造作十种不善行,而因为该业投生为鬼……。〕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鬼界(petti- visaya§)。在那里,他依靠适合该界众生的食物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3]
无论他的朋友、同伴、亲戚、亲属把任何布施回向给他,他便依靠它来维生,这是他的因缘[4]。婆罗门,这正是其因缘,依此因缘,该布施能为他带来利益。」
「但是,乔达摩大师,如果他这位已经去世的血亲没有来到该处,谁能够享用该布施?」
「如果是这样的话,婆罗门,其他已经去世、来到该处的血亲将会享用该布施。」
「但是,乔达摩大师,如果他这位和其他已经去世的血亲没有来到该处,又有谁能够享用该布施?」
「婆罗门,那是不可能的。在这漫长的生死轮回里,他不可能在该处没有已经去世的血亲。
无论如何,婆罗门,把布施回向给去世亲戚的人不会没有得到其果报。」
〔接着佛陀解释,对于造作十种不善行及同时做布施的人:〕
「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象群当中。在那里,他得到饮食、花及其他饰物。由于他是个杀生者〔等等〕,因此(在身体分解死亡后)他投生到象群当中。但是由于他布施婆罗门与沙门饮食等等,因此他得到饮食、花及其他饰物。」
〔对于死后投生到马群、牛群、鸡群当中的人,佛陀也给与同样的解释。接着佛陀解释,对于造作十种善行及同时做布施、死后再世投生为人的人:〕
「在那里,他拥有上等的五种欲乐。由于他戒除杀生〔等等〕,因此死后他再次投生到人间。由于他布施给婆罗门与沙门,在下一世,他拥有上等的五种欲乐。」
〔继续讨论关于布施及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给去世的人。有一次,频婆娑罗王供养佛陀和僧团。在那时候,有一大群在过去世曾经是该国王的亲戚[5]的鬼聚集在墙外,期待国王会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他们……。〕[6]
世尊使得他们都能够被国王看得见。在倒「布施水」(dakkhi?-odaka§)时,国王回向道:「这是给我的亲戚的」(ida§ me ¤àt?na§ hotu),在那一刻,出现了一个长满莲花的水池给那些鬼享用。他们在该池里沐浴、喝水,去除了他们的烦恼、疲累及口渴,皮肤的色泽也变成金黄色。在国王供养粥、主食和副食的时候,他也回向给他们,在那一刻,出现了天界的粥、主食和副食给他们享用。吃了那些食物,他们的诸根已复原。在供养袈裟和住所的时候,他也回向给他们,那时出现了天界的衣服、鞋,附有地毯、卧具等家具的宫殿给他们享用。正如世尊所决意,所有人都能够看见这奇妙的现象,国王也感到非常满意。
接着,在世尊吃完及表示吃饱后,他诵出这些偈:「在墙之外他们站着等待」,作为给与摩羯陀国王的一堂「增喜」(anumodana)[7]开示……。
1.在墙之外他们站着等待,
还有在交接及三叉路口,
回来到他们以前的住家,[8]
他们在门柱边引颈等待。
2.但在准备了丰盛的餐会,
具备各种各样的饮食品,
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忆起,[9]
这些由旧业产生的生物。[10]
3.因此那些心怀慈悲的人,
会为他们的亲戚做供养,
供养那些既清净[11]且殊胜、
适时又适当[12]的饮品食物。[13]
4.「这是给我的亲戚的;[14]
愿亲戚们得到快乐。」[15]
那些来到该地聚集,
逝世的亲戚饿鬼众,
5.定会急着给与随喜,
以便获得丰盛饮食。
「愿我们的亲戚长寿,
我们依他们而得到。[16]
6.已向我们作出致敬,[17]
没有施者会缺果报。」[18]
在那地方没有耕种,
也找不到牧养牛只,
7.同样没有经营商业,
也没有金币的交易:
逝世的亲戚饿鬼众
靠这里的布施维生。[19]
8.如降落山上的雨水
向下流到空的山谷,
同样地这里的布施
能够利益那些饿鬼。
9.正如河床涨满之时
能承载河水去填海,
同样地这里的布施
能够利益那些饿鬼。[20]
10.「他已给了我,他为我而做,
他是我的亲戚、朋友、密友。」
是故当为逝世者行布施,
回忆他们以前常做的事。
11.不是悲泣,不是伤心,
也非任何一种哀恸,
能够利益到逝世者,
亲戚还是依旧不变〔这么做帮不到他们〕。[21]
12.但为他们做了这项布施,
妥善供养给僧团[22]的时候,
它能够长久地利益他们,
在未来,乃至立刻便见效。[23]
13.已如是开示利亲戚之法,[24]
及如何向鬼致高等敬意,
及如何给与诸比丘力量,
及你们如何积累许多福。
〔有一次,憍萨罗国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的妹妹善意公主(Princess Sumanà)问了一个问题,问说有两个弟子拥有同等的信、戒与慧,但其中一人曾经是施主,另一个则不曾。死后投生为天神时,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佛陀答道:〕[25]
「会有差别,善意。成为天神时,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天寿、美貌、快乐、尊崇及力量。」
〔接着,善意问,如果投生为人,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佛陀答道:〕
「会有差别,善意。成为人时,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人寿、美貌、快乐、尊崇及力量。」
〔接着,善意问,如果出家(成为比丘),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佛陀答道:〕
「会有差别,善意。出家后,施主在五个方面超越非施主,即:
1.他时常被邀请享用袈裟:很少不被邀请。
2.他时常被邀请享用钵食:很少不被邀请。
3.他时常被邀请享用住所:很少不被邀请。
4.他时常被邀请享用药品:很少不被邀请。
5.过着梵行生活时,无论他和什么人住在一起,他们多数都会在身语意方面对他表现友善:很少会不友善;他们很友善地帮助他:很少会不友善地帮助他。
〔接着,善意问,成为阿罗汉时,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差别?佛陀答道:〕
「这样的话,善意,我宣布,那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即是说把解脱和解脱拿来比较。」
〔对于这些,善意观察到:〕
「真是神奇,尊者!真是奇妙,尊者!布施和行善有这么长远的影响,因为它们是成为天神时的一项支助、利益,是成为人时的一项支助、利益,甚至是出家后的一项支助、利益。」
〔在此,佛陀解释施主供养给修习禅那的比丘的福业。〕[26]
「诸比丘,若有比丘享用谁的袈裟……钵食……床椅……药品,进入且安住于无量心定〔禅那〕,该人便会获得无量福流(pu¤¤àbhisando)、善流(kusalàbhisando)、乐食(sukhassàharo)、导向天界(sovaggiko)、乐果(sukhavipàko)、天界,以及获得所喜的(i??hàya)、所欲的(kantàya)、可爱的(manàpàya)、利益(hitàya)和快乐(sukhàya)。
……诸比丘,对于具备这五种福流、善流的圣弟子,很难衡量其福业,说:『其福流、善流、乐食……有这么多』,因为这巨大的福业是不可计数的、无量的。
诸比丘,正如不容易衡量大海洋的水,说:『有这么多桶水,或几百桶水,或几千桶水,或几十万桶水』,因为这巨量的水是不可计数的、无量的;同样的道理,诸比丘,对于具备这五种福流、善流的圣弟子,很难衡量其福业,说:『其福流有这么多,其善流有这么多,其乐食有这么多,导向天界的〔有这么多〕,乐果、天界、所喜的、所欲的、可爱的、利益和快乐〔有这么多〕』,只能说这巨大的福业是不可计数的、无量的。」
[1] 《增支部.十集.迦奴梭尼经》(A.X.IV.ii.11 Jà?ussoni Sutta)
[2]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离间)、恶口、绮语(废话)、贪婪、瞋恨、邪见。在第二讲里已经解释了。
[3] 这样的话,如果某人拜祭死尸、遗照(或坟墓、灵位、代表祖先或其他逝世者的其他东西),而该有情又已经投生到地狱里,他便是在拜祭地狱的有情。如果该有情是动物,他便是在拜祭动物(例如猪、狗或蚯蚓)。如果该有情是天神,他便是在拜祭天神;如果是人,他便是在拜祭人(可能是在很遥远的国家,投生在拥有邪见的下等家庭,或拥有正见的上等家庭,或投生为一个造恶的人,或投生为一个行善的人);如果是鬼,他便是在拜祭鬼。这样的话便可说该人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已经消失了,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对业报及轮回拥有邪见。如果一位比丘已经培育了足够的定力,能够见到某位比丘去世时已经是阿罗汉(因此不再投生),或听一位可靠的、拥有这种能力的比丘这么说,该比丘便可以礼拜这样一位比丘的死尸、遗照、舍利塔等等。但是如果他没有这种能力(或他知道去世的比丘不可能是阿罗汉),却又这样礼拜,他便是在礼拜一个未受具足戒的有情,或戒腊比他低的比丘(如果那位去世的比丘再投生为人,而且在满二十岁后受具足戒)。佛陀制了一条戒,不允许比丘礼拜未受具足戒者及戒腊较低的比丘。
[4] 由于鬼不能吃人类的食物,因此这并不是说鬼吃人们做的布施,因为那只是白费气力。鬼得到的并不是布施的东西,而是回向给他的布施功德。
[5] 这包括朋友、同伴、同事。请参考该经的第十首偈。
[6] 《小诵.墙外经》(Kh.7 Tirokudda Sutta)
[7] 增喜(anumodana):在供养后给与的开示或念诵,其巴利文是anumodana,modana是「欢喜」,anu是「重复」。因此anumodana是增喜开示或念诵,以提升众布施者的心,增强他们的善业、福业,以及把它深刻印在心中。这不是「感恩之言」(这是外来的信念),不是给与祝福(更糟的外来信念),也不是任何形式的「魔术」:只有福业的「祝福」和「魔术」。这跟饿鬼有什么关系,在下文会解释。
[8]「回来到他们以前的住家」是指他们以前住的家,或者是亲戚的家,因此他们觉得那也是他们的家。──《注释》
[9] 没有一个人能够忆起:他们以前对布施产生嫉妒和贪婪,导致没有亲戚能够忆起他们。──《注释》
[10] 投生为鬼是过去业──嫉妒(issà)与悭吝(macchariya)──的果报。──《注释》
〔在巴利圣典协会对这部经的译文里,译者智髻尊者(Ven. ¥à?amoli)给与一个注脚。他引用《增支部.三集.第一有经》(A.III.VIII.ii.6 Pathama Bhava Sutta):「阿难,如果没有在欲界(kàma dhàtu)成熟的业,是否会有欲有(kàma bhava)?」「不会,尊者。」「便是这样,阿难,对于受到无明蒙蔽、受到贪爱束缚的有情,业是田,识(vi¤¤à?a)是种子,爱(ta?hà)则是水份,把识种在下等界。这是如何在未来产生新生。」对于色有(r?pa bhava)和无色有(ar?pa bhava)也是同样的道理。涅槃则完全没有这一切。(只要还有无明和爱,便有投生到各种不同的界,那就是三有:欲有、色有和无色有。鬼界包括在欲有里。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D.ii.2 Mahànidàna Sutta)对于这些事给与了既清楚且详细的解释。)〕
[11] 清净:如法地获得的。──《注释》
〔不是偷来的,不是用偷来的钱或其他不如法的方法得来的钱去买来的。〕
[12] 适当(kappiya§):适合给僧团吃,许可的。(如果要有福业的话,施物必须是戒律许可的。)
[13] 饮品食物:这包括一切必需品。──《注释》
[14] 给我的亲戚:投生到饿鬼界的亲戚。(只有投生到饿鬼界的亲戚才能够从这布施获得利益。请参见上一节。
[15] 这两行的巴利原文是:Ida§ vo ¤àt?na§ hotu, sukhità hontu ¤àtayo.
[16] 我们依他们而得到:施者使得三个必需条件具足:(1)饿鬼众自己的随喜;(2)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给饿鬼众;(3)受施者──佛陀和僧团──的殊胜。──《注释》
[17] 已向我们作出致敬:已经做了布施和把它回向给他们。──《注释》
[18] 偈4行3-4、偈5、偈6行1-2:不可误解这八行经文,说布施的业可以在另一个有情身上产生果报。众鬼会从该布施当中得到利益是因为他们随喜该布施、欢喜充满、对业报法则充满信心:这是善业行,众鬼的痛苦也因为该善业而得到减轻。──《注释》
〔对别人的布施感到随喜与欢喜,正好与导致他们投生为鬼的嫉妒和悭吝的不善业相反。〕
[19] 偈6行3-4、偈7:在鬼界里,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得到利益,那就是随喜回向给他们的布施。只要有情还是在鬼界里,他便必须依靠这样的利益。──《注释》
[20] 偈8-9:第九首偈是众比丘接受供养后常诵的偈,有些比丘则两者都诵。有时也会实行一个仪式,即把水倒进由一个较大的盘托着的小碗里,以此作为一个标志,以令心专注。当水满到溢出来时,众比丘便会念诵这两首偈,其巴利原文是:
(8)Unname udaka§ va??a§, yathà ninna§ pavattati,
Evameva ito dinna§, petàna§ upakappati.
(9)Yathà vàrivahà p?rà, parip?renti sàgara§,
Evameva ito dinna§, petàna§ upakappati.
[21] 偈11:在亲戚逝世时,如果人们只是悲泣、哀恸等等,却没有为他们做布施,他们的泪水和哀恸只是一种自我折磨,根本不能为逝世者带来任何利益。──《注释》
[22] 妥善供养给僧团(sa?ghamhi supati??hità:直译为「善置于僧团」):僧团是「世间无上福田」(anuttara§ pu¤¤akkhetta§ lokassa)。这是佛陀给与僧团的其中一项定义,请参见《长部.大般涅槃经》(D.ii.3 Mahàparinibbàna Sutta)及《中部.布喻经》(M.I.i.7 Vatth?pama Sutta)。
[23] 那些鬼所造的善业能够在很远的未来里产生果报,也能够即刻便产生果报。
[24] 已如是开示利亲戚之法:透过布施及把它回向给逝世者,已经开显了对亲戚的责任之法。这是实行对亲戚的责任的方法,而不是悲泣等等。在此,佛陀解释他已经透过这些偈解释了那些责任。
[25] 《增支部.五集.善意经》(A.V.IV.1 Sumanà Sutta)(后来善意公主出家,并且证悟阿罗汉道果。)
[26] 《增支部.五集.福流经》(A.V.v.5 Pu¤¤àbhisanda Su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