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篇 理论 1.1 佛法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96

1.1 佛法

二千六百年前,印度北方释迦小王国的悉达多太子,因为见到他生活周遭苦的逼迫,离开了他的妻儿(注1)展开独自追寻灭苦的方法。他追随当时印度苦行者的修行目标寻求神我——或不死。他跟一位老师修行,成就了第七次第定(共有八个次第定、四种色界定、四种无色界定)。后来,和另一位老师修行,又成就第八次第定。但他很快地发现这些禅定只是暂时的状态,根本无法灭苦。然后他开始修苦行,这种苦行是以绝食来净化灵魂而摆脱苦痛。他一直修到全身只剩下皮包骨。最后他接受一位名为苏嘉塔(Sujata)的牧羊女所供养的热乳粥而停止了绝食的苦行。他体会到极端的欲乐(定乐)和苦行并非灭苦之法。唯有中道法才是灭苦之法。当夜,在禅定中,他体证了四谛法而彻悟了。他就是后来为佛教僧侣所熟悉称颂的无上正等正觉者(三藐三佛陀)——或「不由他的觉者」。

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是内心却觉得很空虚,都逐渐转向学习四圣谛和中道法。释迦牟尼佛经过四十五年辛勤地弘法利生,他只教导一件事:「苦和苦的止息」。佛陀并不喜欢探究类似「宇宙有尽无尽」这种令哲学家殚精竭虑的问题。然而他却明白地指出整个宇宙的器世间是色法,而生于其中的有情是心法与色法(名色或五蕴)。在佛陀体证的教法中,并没有永恒的自我、上帝创造的灵魂或人的灵魂。佛法的修持,其实可以简单地定义成把身心当不断变化的事物来观照(明觉)而已。经过二千多年来,透过许多身心观照的结果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专门知识。(甚至近代西方国家对于「梦」的某些研究成果,早在两千年前就为佛教徒所熟知了)。

(注1:他们后来又团圆了,在他悟道几年之后和他身边的常随众回到故乡,他为他父亲、妻子和儿子说法。)


{返回 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一篇 理论 1.1.1.1 什么是佛法? 简介
下一篇:第一篇 理论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5.坏随观智
 第一篇 理论 1.3.1.2 身念处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图]
 第一篇 理论 1.6 当下和实相
 第一篇 理论 1.3.6 七菩提分
 附录B 一个典型状态的识的例子(心王-心所)
 第二篇 实修 2.3.3.1 修行者可以对自己发问的问题
 第二篇 实修 2.2.4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修法对或错
 第一篇 理论 1.5.1 三种修行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
 第一篇 理论 1.12.1 如何以十二缘起破除邪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我是在家精进念佛,还是出去工作?[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17.救助蚂蚁的沙弥 The Sami Who Rescued The Ants[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宝积经讲记 四非真实菩萨[栏目:普献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二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现代佛教周刊之路向[栏目:太虚法师]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栏目:宋道发教授]
 香河大安寺[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栏目:衮却格西]
 略谈佛教的健康观[栏目:陈星桥居士]
 第十六 舍利弗经之义释[栏目:大义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