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心七要 连载三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6

《修心七要》教授连载三

第二部份:正行法

今天开始讲正行,正行分为两部分:

(一)胜义菩提心(附带说的),可分为上座及下座时(平日时)的修持。
(二)世俗菩提心(主要说的)。

(一)胜义菩提心

1、胜义菩提心上座时的修持:主要是以一个偈颂做为教授:“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观诸法如梦”是指观察境的情况,所谓“诸法”是指外境的这些常、无常等落入常断的一切差别法,主要是指观察思惟一切外境的情况,观察外境各种现象的体性。“观心性无生”是指有境,也就是对自己的观察,要观自心体性的情况。

“思诸法如梦”:我们现在所安住的环境,一个是指我们周围的外器世间,还有一个是住于其间的这些有情众生。但是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名字的安立而已,也就是我们的心去立了一些名词及名相。就好像在梦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梦到一间很小的房子,里面有马、大象还有一些很大的动物,但是事实上这么小的一间屋子是无法容纳这么多巨大的动物的。因此可以知道,梦中所见的境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在梦中一般,由于我们心的迷惑,将各种的外境安立了各种的名词及名相,但事实上这些境并不是真实实存的。

这里再多做一些解释,就好像我桌子上的玻璃球一样,我们姑且可以称它为玻璃,也可以称它为球,总之我们给它安立了一个名字,但是它是如何安立成为玻璃的呢?它又是如何造作这个玻璃呢?当我们去寻找这个原因的时候会发现它也许有玻璃的成分但是它并不是玻璃,所以任何物质聚合的东西,它们也不是物质的本身,当我们用智慧仔细的去思维跟分辨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找不到所谓任何物质本身的,但是平常我们并不去思维也不去练习,所以我们也就随便给它安立一个名字叫做玻璃,可是当我们仔细的用智慧去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是找不到玻璃,甚至是没有玻璃的,因此所有的物质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心中给它安立一个名字,但是真的仔细去检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境本来也没有所谓实有的境,都只是我们心去安立的而已。

今天晚上也许我要将桌上所有的东西都以此类推的来作介绍与解释,(法王作倒水的动作),比如我在倒这杯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这个杯子是一个水杯,因为我们倒了水进去了,但是如果在我们倒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称它做茶杯,因为我们是倒茶进去,但若是我们倒酒进去的时候就称它为酒杯。不管我们称它是酒杯、茶杯还是水杯,事实上仔细观察这个杯,它也不是真正的酒杯、茶杯、或水杯,这些都只是一种命名而已,因为是在当时它有那样的作用所以我们称它为某某杯,但是如果这个茶杯它是一个如实、真实、固定的一个境的话,那么它是永远不可能成为酒杯的,然而事实上茶杯也可以成为酒杯,由此可知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名相的安立,只是我们心给几个名词的安立,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境。

对于外境是非真实的,也非真实、实存、实有的,也许各位会问:那么这能够去观察这些外境的心是实有的吗?是不变真实的吗?事实上能够去观察这些外境的心它也是非实有的,不是真实的。

在我们观察心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心,但事实上它只是种分秒相续的连续,我们把它成立一个名字叫做心。当我们真正观察时会发现,这个心,过去的心已经灭尽了,未来的心还没有升起,而现在当我们仔细去分析这当下的心时,发现它又可以分成过去跟未来,因此这种剎那相续的活动我们称它为心。但是我们给它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以为它是一种物质或是实体的东西,但是当我们真正用智慧去分析时,会发现心也是找不到的。

我小时候大概八、九岁时,曾经有一次突然产生一种想法,那时我还没有独自的读书经验学习,只是突然产生一种断灭的想法,也就是仔细把所有的东西都分析到最终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心里感到很害怕并且开始乱想,而这时候老师又出去了,那时候觉得害怕的不得了。之后,我就到寺庙的外面去绕塔,慢慢的心才平静了下来。所以事实上我们对于空性、对于空的理解感悟很多时,心里一开始是会感到害怕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够不去了解、不去知道空性,所以在这里就讲到第三句:“对治亦自解”,也就是空性本身,也不具有实体、实质的,可以说实相的空性也是找不到的,也是无所得的,所以若是对这点能够了解的话,我们心里就能够觉得比较松坦。如果空性是真实的话,我们就不免要感到害怕了,当我们在观察空性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无所依存的,我们只能安住在这种无所依存的体性当中,如此我们才能够去松坦自心、安住空性。

因此当我们的心感觉到紧滞的时候,那时候就要观想好像自己躺在水中游泳,或者是遨游在天空中一般,将自己去放松,事实上当我们谈到修行的时候,我们不光只是想到修空,或者只是修行空性而已,我们还要谈到,虽然它是空性的但是它却有所显现,虽然它有显现但是它是空性的。

修行可分为观察修及等持修。观察修是透过分析及观察,去对空性有所体会而去了解空性,而之后就要将心放松的安住在空性的体性当中,否则容易堕入断见,也就是说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法性自性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首先对空性有所理解之后,在这个之上,而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体性当中。有些人以为空性是完全空荡的,所以听说以前在旧金山有个很大的地震,很多人都因为地震而体会到了大手印、大圆满,因为突然之间因为地震的关系,心里什么想法、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完全空空的,以为这就是大手印、大圆满的体会,而事实上所谓的能够安住在自体是指,在对空性的了解之上,而将心安住在明空不二的自性中。

以上讲的是如何在上座时的修持。

2、胜义菩提心下座时、也就是平日的修持:这里讲到“中间修幻失”,是指若是我们在平常的修行,平常的行为,若不能够将我们上座修持时的串习、习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话,修行对我们来说就没有用了。
修行应该是要对我们的身语意三门的作用要有帮助的,而如果只是在上座时有那么一点好处,而在平日时却没有功用的话,那么修行对这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利益的。因此在这里讲到,要怎么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也就是指将我们上座时对于空性的观照跟观察,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好像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有各种的影像一般,但是在这里所谓的空性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空,这个空就好像影像一般,它是有影像的显现,要修的是不去执着那些种种现起影像。我再作另外一种比喻,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在水中会显现出月亮,但是水中的月亮并不是实有的,并不是真实的。因此可以说一切的万法它虽然有各种相的显现,但是它却不是实有的,不是真实的。在平日我们就要把这样子的一种空性的观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以上是胜义菩提心的教授。

(二)世俗菩提心可分为前行、正行及平日的修持。

1、世俗菩提心的前行:最主要即是指慈心与悲心的修持。修持慈悲并不是被强迫而修持的,应该是我们自己要去寻找,那些能够帮助自己修持慈悲的因缘,以及要知道为何要修持慈悲的原因。

慈悲修持的主要对象就是指外境的一切众生,而我们对其他的众生都要生起慈悲,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如何对其他众生产生慈悲心,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修持慈悲的原因和不修持慈悲的过患。

在佛教经典中说:“由于众生对我们有大恩德,因此要对众生生起慈悲心”。这个理由是一切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亲或者是母亲,甚至都曾跟我们非常亲密与亲近,因此我们要对一切众慈悲。

既然一方面我们说一切的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父母,那么也可能会认为说一切众生也可能是对我们有害的、曾经伤害过我们的,因为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两方面都一样的,所以也可以对他们生起瞋心,也可以去伤害他们,去对他们生气。但是我们修行人总是尽量要往善的、往正面去修持,事实上会有很多恶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去努力去修持,恶的事情是自然会发生的,自然就会有的,对于修行人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往好的方面去学习去修持,如果我们总是往恶的方面去走的话,最后只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学生提问:

Q:何谓四种时?

A:经典中提到的“十方四时”四种时是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及无时(空、无二)。时间又可分为有序时(有顺序的分时间),及无序时(无顺序的分时间)。就像佛陀的佛行事业有一些就是按照时间做的佛行事业,有些则是不按时间,突然做的佛行事业。所谓的有顺序的是指时间,没有顺序的是指无时。

Q:在西方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可以理解与接受过去生与来生的说法,但是他们无法理解人变成动物的情况?

A:像我们有这样的人身当然是比动物更好、更殊胜、更有用处的,所以当我们想到我们这样的人身会变成动物的时候,我们的心可能就不会觉得很舒服,而且很难去理解跟想象,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当我们的神识与身体分开的时候,能够投生的是我们的意识的话,就比较容易去理解。当我们的意识投入到任何动物畜生道,就会转变成动物畜生,所以我们的人身是有个空档期的,这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到各处去,因为我们不能够自己做主。若从这方面想的话,人身转变成动物是可能的,为什么会变成动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善恶的业力。

(待续......)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心七要 连载四
下一篇:修心七要 连载二
 皈依的涵意
 智慧法语录
 返回世俗生活工作时,如何修持?
 修持仁爱与慈悲
 修心七要 连载三
 僧俗服装和威仪
 痛苦
 2008年接受海涛法师专访之开示
 四共加行 连载三
 障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1经 精神的经[栏目:相应部 36.受相应]
 论永明延寿的“万善观”(杨柳、张家成)[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阿Q 祥林嫂 羼提波梨——浅谈世间忍辱与佛教忍辱波罗蜜(释慧澈)[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宣隆大师传 14、回答觉遍大师有关「七清净」的提问[栏目: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栏目:达照法师]
 《四法宝鬘》导读 第一篇 导读 十二、结语[栏目:谈锡永居士]
 正确的修行 附录 9-5-1 《森林佛法》摘要[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飘然而过[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慈悲[栏目:衍慈法师]
 解脱法道之自修[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