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2 威仪
 
{返回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44

5-1-2{威仪}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南传长部二 大念处经275-276)

诸比丘!复次,比丘或行,而知「予在行,」或立而知「予在立,」或坐而知「予在坐,」或卧而知「予在卧。」如彼身之所示,其知如是。如是,于内身而随观身……不执着世间也。如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南传中部一 念处经74-75)

四威仪,梵语 catur-vidhāīryā-pathāh,巴利语 cattāro iriyā-pathā。指行(梵 gamana,巴同)、住(梵 sthāna,巴 thāna)、坐(梵 nisadyā,巴 nisajjā)、卧(梵 .aya,.ayana,巴 sayana)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所谓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底下则依律典的规定分别说明:

(一)行: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此外,于一定区域内反覆往返之行走,称经行,系于饮食之后所行,藉以资养身心。


(二)住: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住,于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此为如法而住。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僥道、空闲处等七地,为恶鬼之住处,故不宜居住。


(三)坐: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此为如法而坐。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不得与女人连席而坐,于床上时,不得思念叹息世间事等。在佛教中,坐时必须陈敷坐具,通常皆用结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劳时,可伸展一脚,但不得舒展两脚。然于密教,尚有多种坐法之说。


(四)卧: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乃暂卧,卧时右胁而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此为如法而卧。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举出,仰卧为阿修罗之卧法、伏卧为饿鬼之卧法、左胁卧为贪欲人之卧法,三者应制止,仅准许右胁卧;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不在此限。又右胁卧受到认许,乃因佛陀入灭之际,系头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胁卧,故以此式为最上之卧法。

由此于内身的之心不躁动、收摄不散,观身而住;于外身之行、住、坐、卧轻动和缓,观身而住;于内外身亦细心观察,观身而住;于身如法正知之威仪,观生法而住;于身放逸懈怠之威仪,观灭法而住;于身所生起之正知与懈怠,观生灭法而住。

这些依身的观察自然会有「身是存在」的念头,但此身是多难系苦非依止之处,应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这才是修习威仪观的目的。


{返回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
下一篇: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1 安那般那念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四正勤》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3 正语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3 十二处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1 苦圣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2 精进根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4 定根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5 正命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四如意足》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4 定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7 杀群牛[栏目:百喻经译]
 17.婆罗门与莲花[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人死何必悲泣[栏目:圣开法师]
 人间佛教的意义与途径[栏目:人间佛教]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栏目:印顺法师]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止观释名[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从《维摩诘经》看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唐佳)[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是非的可怕[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藏族古典诗人米拉日巴(吉米平阶)[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