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经》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
林崇安(《内观杂志》26,2004)
一、前言
释尊悟道后,首先在波罗奈城转四谛*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接着度化了耶舍及其亲友,而后赴尼连禅河边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及伽耶伽叶三兄弟及其弟子,接着在不同地方度化了舍利子、目揵连、大迦叶、优波离、阿那律等人,并要求这些证得阿罗汉的弟子们分散到印度各地去弘法。这些圣弟子们,往印度各地弘法后,便将佛陀所教导的九分教流传开来。九分教是1契经(修多罗),2应颂(重颂,祇夜),3记说(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6本事(如是语经、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达磨)。释尊在世时,最初所传诵的第一类经典是偈颂型的「自说」和「讽诵」;另一类经典是散文型的「契经」,有一些契经被编集成增一式的《如是语经》,其内容大致相同于玄奘所译的《本事经》。《本事经》或《如是语经》的一个特色是不明显说出传法的地点、因缘等事,并于经末配上「应颂」(重颂),所以,《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说:
言《本事》者,谓说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T27, p660a)
以下所要探讨的便是流传至今的北传《本事经》与南传《如是语经》的经文特色和演变。
二、北传《本事经》与南传《如是语经》
北传的《本事经》依次是一法品、二法品和三法品,共138经,明显呈现出「增一」的形式。南传的《如是语经》,有第一集(27经)、第二集(22经)、第三集(50经)、第四集(13经),依次是一法、二法、三法、四法,共112经。北传《本事经》和南传《如是语经》相比对后,明显可以看出北传的前三法品与南传的前三集,有不少意义相当的经,但经的先后次第不同,这三法、三集中,《本事经》比《如是语经》多出不少经,有可能是后期所编入。南传多出的第四集有13经,约5经属四法,其余分属三、五、六法,第四集也可能是后期编入。北传《本事经》和南传《如是语经》经典的先后次第不同,这是由于南传佛教的传承中,有参与第二、第三结集而将经次略加调整之故。以下引用北传的《本事经》来分析经文的特色(南传《如是语经》的特色大致相同)。
三、《本事经》的经型特色
《本事经》除了依「增一」的形式往下编排之外,它的经型是:无因缘(尼陀那),有重颂(=应颂=祇夜),其内容泛括戒、定、慧。以下依次引经说明。
第1经
(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2)苾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覆障群生,驰骋流转生死长途,如无明盖。所以者何?
(3)世间群生,由无明盖所覆障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
(4)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起慧明,破无明盖,出贪爱网?
(5)汝等苾刍,应如是学。
(6)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别有一法,覆障诸群生,驰流生死途,如无明盖者,
无明大愚暗,由斯久流转,彼此有往来,升沈高下趣,
若破无明盖,解脱贪爱网,不处生死流,以无彼因故。
第2经
(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2)苾刍当知!我观世间,无别一法,系缚群生,驰骋流转生死长途,如贪爱结。所以者何?
(3)世间群生,由贪爱结所系缚故,驰骋流转生死长途。
(4)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修莹慧刀,断贪爱结,破大暗聚?
(5)汝等苾刍,应如是学。
(6)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别有一法,系缚诸群生,驰流生死途,如贪爱结者,
贪爱大系缚,由斯久流转,彼此有往来,升沈高下趣,
若断贪爱缚,破大黑暗聚,不处生死流,以无彼因故。
第91经
(1)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2)苾刍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为欲永断、除舍二法,转于贤圣无上*轮。一切世间,所有沙门,或婆罗门、天、魔、梵等,曾未有能如法转者。
(3)云何二法?一者无明,二者有爱。
(5)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怜愍世间,出兴于世,皆为永断、除舍此二,转于贤圣无上*轮,广说乃至曾未有能如法转者。若能永断、除舍一切所有无明及诸有爱,令其永尽,无有遗余,便能永断一切烦恼诸杂染法,是则名为:出诸坑堑,越诸垣墙,破诸关键,摧伊师迦,是真贤圣,是正法幢,是大沙门,是婆罗门,是真聪慧,是真沐浴,是真智者,是真调顺,至调顺地,名世福田。
(5)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上正等觉,商主世间尊,大雄大丈夫,拔众毒箭者,
哀愍诸世间,为断除二法,谓无明有爱,转无上*轮,
是苦是苦因,是众苦永灭,是八支圣道,趣灭苦涅槃,
智者闻斯法,信解等坚牢,达诸法正真,断无明有爱,
无明有爱除,诸杂染皆灭,至善调顺地,名世良福田。
以上列出一法品的二个例子(1,2经)和二法品的一个例子(91经),即可明显看出《本事经》的经型特色是:
1.依照法数编列:
上列前二经是编属法数「一」,这一法依次是「无明盖」、「贪爱结」。后一经是编属法数「二」,这二法是无明、有爱。
2.没有因缘(尼陀那):
没有「一时,佛在某处」等说法之因缘。
3.有重颂(=应颂=祇夜):
经尾有释尊重摄经义所说的颂。此处前二经有相似的重颂。后一经的重颂同样是重摄经义,此经文中有「广说乃至」,是省略文,指四圣谛(是苦、是苦因、是众苦永灭、是八支圣道)等。
4.是佛对弟子们所要求的学处:
经文最后有时出现「汝等苾刍,应如是学!」,表示是一种学处。
5.其内容泛括戒、定、慧:
经文的主体内容不外是戒、定、慧,经上常以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例如八支圣道的内容也是戒、定、慧三学,这些开示的目的在于灭除无明盖、贪爱结。以下再摘引二法品和三法品的经文的主体文句来补充说明经文的主体内容。
第77经经文主句
(1)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瞋恚。所以者何?
(2)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
一切已瞋、现瞋、当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
(3)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
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
第88经经文主句
(1)苾刍当知!依住尸罗,能修二法。云何为二?谓奢摩他、毗钵舍那。
(2a)谓修行者,依住尸罗,修奢摩他,既修如是奢摩他已,修心令满。为何事故修习其心?修习心者,为断贪故。
(2b)诸修行者,依住尸罗,精勤修习毗钵舍那,既修如是毗钵舍那已,修慧令满。为何事故修习其慧?修习慧者,为断痴故。
(3)贪染污心,令不解脱;痴染污慧,令不明照。若永离贪,心善解脱;若永离痴,慧善解脱。若于如是二种解脱,已能正知见得触证,我说彼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独一修习最上丈夫。
第116经经文主句
(1)苾刍当知!学有三种,若能于中,离诸放逸,昼夜精勤,绝诸缘务,独处空闲,无倒修学,未生诸漏令永不生,已生诸漏令永尽灭。云何为三?一者增上戒学,二者增上心学,三者增上慧学。
(2a)何等名为增上戒学?谓诸苾刍,具净尸罗,安住、守护别解脱戒,轨范所行无不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具能受学所应学处,成就清净身、语二业,成就净命,成就净见,如是名为增上戒学。
(2b)何等名为增上心学?谓诸苾刍,能正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住最初静虑,广说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如是名为增上心学。
(2c)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诸苾刍,如实了知: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及能趣苦灭道圣谛,如是名为增上慧学。
(3)如是三学,若能于中,离诸放逸,昼夜精勤,绝诸缘务,独处空闲,无倒修学,未生诸漏令永不生,已生诸漏令永尽灭。
以上所摘录的内容,可以清楚看出,所说的不净观、慈悲观、奢摩他、毗钵舍那等,都不出戒、定、慧三学的范围。
四、《本事经》的演变及与《增一阿含经》的关系
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开示深浅不同的佛法,为了便于忆持,有时将依法数增加的方式来传扬佛法,此有二类:A《本事经》;B《契经》中的一些经,例如,后来编入《长阿含经》中的《增一经》、《三聚经》、《众集经》、《十上经》。今分别讨论如下。
A.《本事经》除了依「增一」的形式往下编排之外,它的经型是:无因缘(尼陀那),有重颂(=应颂=祇夜),其内容泛括戒、定、慧。所编的法数只到三法或四法而已,便于初学者去记诵。《本事经》在释尊教化的中期便开始传出。这种增一的讲经方式,便于初学,在弘扬佛法上,甚为方便。
B.例如《长阿含经•增一经》(T1,57b):内容是「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证法」一直增至「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证法」。同样,在《长阿含经•三聚经》,释尊对诸比丘的开示,也是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法趣恶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说到「十法向恶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在《长阿含经•十上经》中,释尊令舍利弗说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一直说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最后并经佛印可。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长阿含经•众集经》(T1,49c),此经也是释尊令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由「一正法」一直说到「十正法」,条列出重要的法数,这种由一到十的增一方式,便于归纳大量的佛法,其出现是在释尊教化的后期。
以上所说A《本事经》和B《契经》中的《众集经》的结合,便是后来《增一阿含》编集的雏型。王舍城第一结集时,依次结集《相应》、《中》、《长》、《增一》等四阿含,其中以增一的方式编出《增一阿含经》,并有一定的经型。以北传的《增一阿含经》来看,《增一阿含经》的主要经型是:有因缘,无重颂,有「当作是学」=学处,内容泛含戒定慧,从一法一直结集到十一法,几乎取代了《本事经》的地位,因此在第一结集时,不将《本事经》集入四阿含中。
到了佛灭百年的毗舍离结集和阿育王的华氏城结集,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此中经藏依次结集《长》、《中》、《相应》、《增一》及《小部=杂藏》等五部,将本事经(如是语、伊帝日多伽)编入《杂藏》中,并将各《阿含经》内部的次序大幅调整、删减重复,形成南传五部的精简风格。今日南传的《如是语=本事经》就是经由毗舍离结集和华氏城结集而被编集在《小部=杂藏》中。
北传的《本事经》和《法句经》一样,都是释尊时期就传遍印度各地的重要教导,虽未被编入第一结集的阿含中,但一直在印度下传着。南传的《如是语经》和《法句经》,则是经由第二、第三结集编入《小部=杂藏》中,并将经次略加调整而保留在南传的阿含藏中。
五、结语
北传的《本事经》相当于南传的《如是语经》,其经型是:无因缘(尼陀那),有重颂(=应颂=祇夜),有学处:「应如是学!」。其内容泛括戒、定、慧,所编的法数只到三法(或四法)而已,在释尊教化的中期便开始传出。这种增一的讲经方式,便于初学记诵,在弘扬佛法上,甚为方便,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