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之教育」的实践原则及方法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6
「觉之教育」的实践原则及方法
 
林崇安
大纲:
一、前言
二、实践的原则
三、训练的方法
四、觉知动作的进一步说明
五、课程的安排
六、结语
 
提要:
觉之教育的实践原则要考虑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如此才能生活化。训练的方法要分清觉知「身体动作」、「呼吸」、「感受」及「心念」的难易,且依学员年龄的不同,安排一日、三日、七日、十日的课程,并重视课后的辅导
 
一、前言
 
「觉之教育」除了理论的教导之外,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用以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被表相所迷惑,而能以智慧及慈悲来处理问题、面对人生。为了事半功倍,本文以觉性圆满的佛陀的教导,作为我们的指导,依此先提出实践的原则,而后列出方法;最后讨论觉之教育的课程安排以及课后的追踪辅导等。
 
二、实验的原则
 
在印度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
 
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
 
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练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往内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导走向灭苦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往内看清自己的身心,是引导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觉之教育」的实践原则,也要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也就是说,要能够合乎普遍性、易行性、安全性、效益性、次第性。因此觉性的训练是适用到所有的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仪式。任何人都可以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三、训练的方法
 
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说:
 
诸比丘!为净众生、为度愁叹、为灭苦忧、为得真谛、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指出灭除痛苦的一条道路就是修习四念住,也就是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以下扼要地举出其中一些项目来说明。
 
(1)觉知身体动作
 
觉知身体动作,这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练习者在行、住、坐、卧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动作。能够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就表示觉性强。
佛陀又说:
 
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区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练习者不论是看前看后、屈伸身体、穿衣服、拿东西、吃东西、喝东西、上洗手间等等,从早到晚所有的动作与行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能够使觉知持续不断,就是拥有强的觉性。
 
(2)觉知呼吸
 
佛陀说:
 
端正身体,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这意思是说,练习者觉知自己呼吸的进与出,使心不想到过去和未来,而只是单纯的觉知当下的呼吸。
 
(3)觉知感受
 
佛陀又说:
 
比丘在体验乐受时,了知:我在感乐受。在经验苦受时,了知:我在感苦受。在经验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这意思是说,练习者觉知自己当下的感受是苦、乐或不苦不乐,要能时时清楚明白,而不生起其他的贪心或生气等心理。
 
(4)觉知心念
 
佛陀又说:
 
比丘心贪时,了知心贪。心离贪时,了之心离贪。心瞋时,了知心瞋。心离瞋时,了之心离瞋。心痴时,了知心痴。心离痴时,了之心离痴。
 
这意思是说,练习者觉知自己当下的心以及善恶念头的生灭,看清自己内心的实相,进而才能达到苦的灭除。
 
以上介绍了训练觉知的不同对象,分别是身体动作、呼吸、感受、心念,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此中以觉知身体动作最适合初学者,因为呼吸较为细腻,练习者容易走入全神贯注而失去对周围的觉知;观察感受和心念时,初学者容易卷入妄念而失去觉照力。
 
四、觉知动作的进一步说明
 
1.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因此利用动作来培养觉性是最善巧的方法。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乱想,未能觉知当下自己的动作,因而当下就没有觉性在,为了唤醒觉性就要安排课程来训练。觉性的训练,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的:要在所有的动作中能够正念正知。能够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觉性就一直增强。强的觉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
 
2.我们如果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到是来自妄念、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不能作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例如,生气、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作「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头,不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种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种妄念所占据,不断升起贪心、生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而受苦。一个实际的例子便是「愈想愈气」:由于妄念不断的生起,因而不论吃时、作时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断的受苦。
 
3.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尚未练习觉性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练习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就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训练时,不要压抑妄念,也不要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就能拋掉贪念与瞋心,渐渐的,内心的品质就会开始转变。
 
4.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的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不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的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要不停的移动身体的一部分,用以培养觉性。
 
5.在练习时,身心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张开,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清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要觉知身体移动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6.坐久了,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改变动作。脚痛时,不要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意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为人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我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
 
7.同样的,呼吸也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不要故意走得慢,不要刻意想观察得清楚。要自然而轻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不要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我们将发现自己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方法。当觉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随时都可能出现内心的转变,从沉重变成轻盈,从黑暗变成光明,慈悲与智慧会自然的呈现出来。
 
五、课程的安排
 
就像训练体能一样,要一步步不停的训练,才能有好的体力,觉性的训练也是一样,要安排一日、三日、七日或十日的课程来培养觉性
 
(1)一日课程:早上二小时介绍原理与方法,二小时练习。下午二小时练习,最后一小时回答。
(2)三日课程:安排食宿。第二日由早上五时开始恋十至晚上九时练习,黄昏或晚上有一小时问答。第三日黄昏结束前有一小时经验分享。
(3)七日或十日课程:安排食宿。除了首尾二日,其他时间都是一直练习觉知肢体动作,并由有经验的老师以小参辅导员的心态。最后课程结束前,有二小时的经验分享。
(4)课后辅导:由于习性不易改变,课后日常生活中仍要不断鼓励,继续觉知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保持。早晚固定一小时的练习,对觉性的培养,很有帮助。
 
六、结语
 
1.人们都想过着没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问题,人们就望外寻找依靠,求神问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不可靠的,因而常常不能解决问题而受苦。那么怎么办呢?佛陀说:「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住在自己的洲上、岛上,自己要作为自己个归依处。因此,佛陀要我们坚强起来,使自己能够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么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觉性。以强的觉性看清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彻底解决痛苦。
2.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性。每人都有这块珍宝,但是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它,就能灭除自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觉性之路。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呒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对事情而不会推诿给别人。我们将以觉性来处理问题。因此,为了解觉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以耐心来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使自己从早到晚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培养我们的觉性。可说是借力使力,养成习惯后,不费工夫。能越早训练越是有利。
3.觉性的培养,是「觉之教育」的核心。唯有强而有力的觉性,才能免于妄念,这是今日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老年人所必须培养出来的,因为大家都同样面临种种的痛苦与烦恼。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下一篇: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无我和空性 第二讲 破即蕴我
 阿含问答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止观要义 2 四种毗钵舍那(内观)
 阐陀的疑惑
 《瑜伽师地论》内的异义及其编成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栏目:大安法师]
 奇法治病 花样百出[栏目:金山活佛]
 阿弥陀佛的念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家中供佛还供着保家仙,保家仙是佛门的护法吗?如果不供如何处理?[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