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31.《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返回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4

31.《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窃以色尘有见有对,智者犹难窥其边,况夫心识无形无像,凡愚何能达其际?至若万有之本原,宇宙之组织,去来之迁流,断证之行果,现象虚实,本质空有,自变共变,染识净识,唯属大觉之亲证,遍智之独境也。若以凡心臆度,分别猜拟,或谓神造,或曰虚无,或计唯物元子而无心,或执唯心主观而拨物,理性谓共同之心,直觉曰生命之流,莫知之物如,存疑之感事,詹姆士之广大经验,叔本华之盲目意志,邪执纷竟,固亦宜然。至于举其执,破其谬,解其疑,明其理,此论盖详尽矣。惟法相之与唯识,法谓万有,相乃体相,其中或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广六百余,次摄为百,《瑜伽集论》等决择已极。然综其所说,无非为诠明全宇宙人生之本相,以作修正取舍之所缘而已矣。唯简离心之外境,亦即破法我执之所执也;识明能变之内因,亦即立真空智之所依也。良以凡情于无计有,迷其能变,执为境实,在唯识学名曰法执,依之而有人执烦恼造业流转,如幻如化之苦,于无所受中而无不受也。若能达乎万法皆不离识,依多闻熏习,缘法义为境,以四种寻思四如实智,渐修止观殄除法执,加以三练磨心,断四处所,六度成熟佛法,四摄饶益有情,经历资粮加行见修究竟,《摄大乘》《成唯识》等论之至矣。然总其所说,重在明理修行断障证果,故为法相之所宗,亦即佛法之旨归也。狮子贤论师尝论之曰:“其造论也,必有所诠,或明境或谈行或述果,若阐明境而离行果,则不知何修何证?斯乃无义之谈也。”造论即尔,宗亦宜然。若离唯识而专以述法相为宗,且不如何为法我执之所执,如何而能破?况云修行及证果哉?故大师云:“法相示唯识之所现,而唯识所现即一切法相;唯识立法相之所宗,故法相必宗唯识”。然于佛法之总纲,或一宗之大义,未得整个之概念及断章取义者,固不足以语斯语,亦无望其能悟;唯我大师之后学,愿当三复斯言!
  民国二十三年释迦如来成道日。弟子法尊序于缙云山双柏精舍。
  (原载《海潮音》1935年第十六卷第三号)
  


{返回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32.读虚大师《佛教革命失败史》之后
下一篇:30.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50.与法舫法师书
 25.《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
 45.太虚台记
 48.法尊法师自述
 11.西藏佛教的萨嘉派
 53.致胡子笏居士函
 17.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
 18.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
 7.西藏佛教的宁玛派
 编后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财富的天律(梁乃崇)[栏目:佛教与经济]
 更坚定才能更从容[栏目:淡定的智慧]
 生命的定位与落实[栏目:仁焕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放下是人生的大智慧 3.知识精英要放下“宠儿”心态[栏目:放下是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基本原理 前言[栏目:郑颂英居士]
 入世身命、出世慧命[栏目:慧光法师]
 空性的现实意义[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生死小义[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请问为什么我看过很多公案,感觉像是看神话故事?[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