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悲心
 
{返回 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32
大悲心
 
    因为有佛,而有声闻与缘觉;佛,从菩萨而生;而菩萨,则由实践三法而有。这三法的根本,即大悲心。由此可知,大悲心实在至为重要。
 
什么是大悲心?
 
  大悲心,是「心所」,而非「心王」。它在心所中,属于「思心所」。大悲心有三: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
 
  大悲心,亦即「以慈心做为基础,于一切有情如母爱子;并以此强大的慈爱为基础,对于众生在轮回中流转受苦,生起无法忍受之心。」要生起这种心,一定先要在中士夫的出离心上,有很好的学习,否则不可能产生。如果出离心的学习不够深刻,即使对于一切众生有慈心,仍不会感到他们在轮回中受苦,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
 
先有「出离心」才有「大悲心」
 
    因此,透过悦意慈,我们对一切有情生起如母爱子的慈心,接着,应将先前修习轮回苦的学习,转移到一切有情身上去思惟,那么,其他有情身上的轮回苦,我们将产生无法忍受的心。这种心,必须是无造作的、任运而生的。此时,即称此心为「大悲心」。
 
    如果是造作的、刻意生起的,就不能称为大悲心。例如,以造作的大悲心来发心,就不能算是世俗发心,必须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才能算世俗发心。当任运生起「但愿一切有情都能远离苦及苦因,有情若不出离苦,是我完全无法忍受的啊!」这种心时,才能说大悲心生起了。
 
    中士道(出离心)的修心,必须好好学习,强力去持守。若出离心没修好,其后的大悲心,也修不好。《菩提道次第广论》于「出离心生起之量」中曾讲过:「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寂之灭,求解脱之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习解脱道心,亦唯虚言。见他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
 
   苦谛看不清,离苦之心又生不出,轮回之因集谛的体会,只流于口头上空谈!希求灭谛与道谛之心,也是如此。当我们对于自己在轮回受苦的情况,无动于衷,对于一切有情之苦,又如何能有感觉?缘于一切有情而生的大悲心,自然无从生起。
 
  所以,这里宗大师提醒我们「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中心而善修习。」否则,大悲心没有办法好好地生起。
   
  慈心与出离心的关联还不大,上士道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心、增上意乐、世俗发心…之中,大悲心与出离心关系最密切。
 
  大悲心,是一种无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要产生这种心,必须先能珍爱有情,视有情更重于自己的性命,这是基础。不然,任我们如何努力思惟有情身受之苦,那种「无法忍受的心」也不会产生。其他有情与我们还很有距离之前,他身上的苦,我们不但感受不到,「无法忍受」又怎么可能?甚至,敌人身上的苦,我们还挺欢喜的呢!
 
  要生起珍爱有情的心,靠的是「慈心」,而方法则是修「知母、念恩、报恩」与「自他相换」。慈心生起,能珍爱有情之后,再依自身于轮回中受苦的深刻体会(中士道修心),才能接着生起大悲心。
 
  一般世间人,对于没有吃、穿的穷苦人家,也会心生悲悯,但这不是大悲心。所谓的大悲心,是想要长远、究竟地利益对方,一辈子又一辈子地考虑对方长远利益的心。仅从此生衣食上的困苦去考量,不能称为大悲心。
 
大悲心的分类 : 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
 
缘生大悲,即思惟有情在轮回中受苦的情况而生之大悲心。
 
缘法大悲,则再加上思惟有情「无常」、「粗分无我」等特质而生起之大悲心。此处之无常、粗分无我并未触及中观应成派之细分无我(非从自己方面成立,寻找施设义不可得),仅于有情无常、粗分无我的情况、世俗谛的情况去思惟而后生起「缘法大悲」。
 
  缘法大悲的「法」意指,虽思惟有情,但所思惟的只是「世俗的法」,而没有思惟「法最究竟的自性」(若去思考,就成为「无缘大悲」了)。以「有情」为所缘,思惟世俗谛的法,辅助生起大悲心。这种大悲心,就称为「缘法大悲」。
 
  说「于有情上的世俗谛的情况去思惟」这句话,是应成派的角度。若是下宗义者,会认为这些思惟的内容,应是胜义谛,而非世俗谛。
  
  大家要注意,千万别把「缘法大悲」误解成「大悲心的所缘是『法』」,也不要把「无缘大悲」误解成大悲心的所缘是「无缘」,生起大悲心时,所缘是补特伽罗。
 
  简言之,思惟下部宗义所谈的究竟实相,对于大悲心的生起也会有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是最好的。最有帮助的,还是能帮助生起「无缘大悲」的思惟。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可以解释为「缘法大悲」,也可以解释为「无缘大悲」。一般解释时,会在这句上面添加不同的字,而产生不同的解释,若加上「剎那坏灭」或「无我」等字,变成「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剎那坏灭』」、「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我』」,就是「缘法大悲」。
 
  若是加上「无自性」成为「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自性』」,此即应成派见地中主张的「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
 
  大悲心是一种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种无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无缘大悲」也是大悲心,它仍是一种对于有情受苦无法忍受的心,只不过这个产生无缘大悲的补特伽罗,所看到的有情,是「无谛实的有情」。换言之,他见到生起大悲心的对境(一切有情)是无谛实的。
 
  这个「看到一切有情是无谛实」的心,是另一个心,它能帮助生起大悲心,但不是大悲心,然而,它仍属于同一个补特伽罗(生起无缘大悲的这个补特伽罗)的心。换言之,深入去思惟有情「非从自己方面成立」、「寻找施设义不可得」而后生起的大悲心,就是「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的生起,是在证得无谛实的心的摄持之下而产生,所以才如此命名。无缘大悲,是最清净无染的大悲心!
 
  依「三轮体空」而生起大悲心,最清净。依「三轮体空」而布施,此即最清净的布施。
 
  赞颂宗喀巴大师的《密集嘛》中,第一句是「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为什么要加「无缘」二字?因为,一般的悲心都有过失,而无缘大悲,却是一切悲心中最超胜、清净、无过失的悲心。
 
  证知「无谛实」后,会深深体悟「执有情为实有」的执着、无明、颠倒错乱,彻底愚弄了我们,它是大谎言!大骗子!清楚这点,由此而生的大悲心会非常强烈。否则,不知有情无谛实,就不会认为实执有多坏,悲心当然力量小。
 
  每一位有情,明明不是谛实成立,但却都认为自己是谛实成立,而被这种实执,骗得团团转!也因此,已证知有情是无谛实的人,会一种特别想要去反抗、消除实执的心,强烈认知到「要助有情离苦,一定要消除实执!」由此而生的大悲心,就更强烈了。
 
  证知有情无谛实的这颗心,不但会使得大悲心产生时,遮止了执实,同时,也令大悲心变得更强而有力。平时我们都会说:「实执是错乱的,它是颠倒识。」内心其实不懂,也没体会,有口无心罢了。
 
  生起大悲心,却未遮止执实,有何过失?实执本身是一种烦恼障,是第一个过失;再者,未证知无谛实,就不会觉得实执有多坏,对于有情如何因实执而受苦,也就不那么了解,当然无法忍受他们因实执受苦的心情,也就不可能强烈。因此之故,大悲心力道有大小之别。
 
  无缘大悲的「大悲」,并不是以「无缘」作为所缘,它是一个具世俗行相(以世俗谛作为对境)的心,但同时,也有一个证得空性胜义行相的心。为什么可以同时?因为,此时证空性的那颗心,并不是现量,而是分别心,亦即靠思惟在后得位时产生的心。
 
  也因此,在大悲心现行的状况下,证空性的心也同时现行,这种解释并没有过失。
 
  这种证空性的心,有证空性的慧心所,也有证空性的心王(只要有慧心所,就一定会有心王存在)。不过,不能说证空性的心与大悲心是「相应的心」。
  证空性的心与大悲心二者,并不是相应的。如果是相应,就必须符合「五种相应」,凡行相、所缘等等全都要相应才行。虽然证空性之心与大悲心不相应,但这二种心,却同时存在。
 
结论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于三种大悲心,个别礼赞:「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生大悲;「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剎那坏灭』,缘生兴悲我敬礼」是缘法大悲;「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无自性』,缘生兴悲我敬礼」则是无缘大悲。
 
  其他论典礼赞的对象,有时是声闻独觉圣众,例如小乘的论典;有时是佛菩萨,例如大乘的诸多论典。但是《入中论》礼赞的对象,不是我们仰望的皈依境,而是对于皈依境的「因」做礼敬。
 
  平常我们都会双手合十对皈依境礼拜。但若按照月称菩萨礼拜的方式,我们真正应该礼拜的对象,是我们内心里小小的悲心!从「因」的角度去思惟而礼拜,能产生广大而深远的利益。
 
      《取材于雪歌仁波切讲授《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2006/04/01》

{返回 雪歌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在三士道的意义
下一篇: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正念与正知
 不要只求解脱
 平静走完人生
 格鲁派之皈依境简介
 入菩萨行论讲记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大乘八关斋戒仪轨讲解
 士夫的安乐
 广论毘钵舍那
 佛宣说四圣谛的三个理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九[栏目:因明学讲记]
 Lazy Day[栏目:Plum Village·Mindfulness Practice]
 万法平等[栏目:论语禅]
 宝积经讲记 菩萨四正道[栏目:普献法师]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刘艳芬)[栏目:佛教与艺术]
 无垢直指[栏目: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
 心无常法无我[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孝顺父母是世间大福田(海涛法师)[栏目:佛教与孝道]
 愿力[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16.广州志道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