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命的目的
 
{返回 梭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66

生命的目的

梭巴仁波切

  能够从上师听经闻法,进而把教法付诸实践,这是极难能可贵的良机;有缘见到佛陀人身的示现,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不但能与他们在心灵上互相沟通,更能得到他们的教导,

  而那些教法必定能令我们脱离苦及苦因,即业力(由烦恼所策动)和烦恼(既令人困扰又无始无终,蒙蔽心灵的心念)。

  即使无法把上师过往教导我们的法门全部实践,但仅仅听闻教法,已能在我们的心田播下善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有一日会令我们脱离轮回众苦及其苦因,进而使我们臻至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获得佛果无可比拟的快乐。
  

  我们的生命有什么目的?为何要生存?

  为何每日、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花这么多精力令自己活下去?

  为何花这么多钱照料自己的身体,以及每年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毛病?

  身体有问题时,又为何要接受价值不菲的治疗?

  为何花那么多钱在食物、衣服和房屋上,即那些赖以维生和保持健康的东西上面呢?为何要做一样又一样的运动保持身体康健?

  除非我们心怀慈悲,否则花费这笔金钱和做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对别人发慈悲心,令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花钱、上学、上班、做运动、注意健康等都变得饶有意义。

  假如我们缺乏慈悲心,我们的生命便很空虚。耗费了的钱、所作出的努力、长时间的工作,都完全失去意义,每日的生活也没有满足感。没有慈悲心,即利他之心,我们不会感到满足,做什么也难感称意。不论我们家财如何丰厚,但如欠缺慈悲心,内心便常感到空荡荡的。

  如细心想想,便会发现不论拥有多少东西,或者花了多少努力取得这些东西,倘若没有慈悲心,便总觉得有点不妥。你的内心不会感到平和,心坎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
  赋予生命意义最佳的方法,是培养慈悲心,为惠泽他人而过活:这是觅得平和快乐和感到满足最好的办法。

慈悲心不但令今生当下这一刻和每一刻平和快乐,为惠泽他人而过活更能令你来生美满。

即使在最主要的关口,即生命终结时刻,心识离开肉体时,慈悲心也能令你的死亡充满喜悦、平和、满足。

此外,你安祥快乐地辞世,他人亦会感到宽慰。如家人和朋友心感安慰,你便能启发他们,成为别人希望与勇气的榜样,使他们相信自己死时亦会一样感到快乐。
  不过,即使已直接证得万事万物空性的智慧-我和心灵的究竟本质,但如没有慈悲心、善心,顶多也只能达到小乘涅槃的果位,即自身脱离一切痛苦的境地,不能圆满开悟。

你仍有二重见的幻相,心相续中仍有不善的印记,令你无法直接观见一切现象,万事万物的空性,即世俗和胜义谛合而为一的境界。


  慈悲心的净障力

  对他人有慈悲心,为惠泽他人而过活,能积聚广大功德。

正如大菩萨和班智达寂天在《入菩萨行论》第一章论述菩提心的利益时写道:

「菩提心是净除烦恼和恶业的无上法门。」此外,还有数句偈诵阐述菩提心的净障效力如何宏大。
  寂天菩萨续说:「正如我们依赖一个强而有力的人而免遭险难,只是依止菩提心、修习菩提心、善心一分钟,或者即使只是一秒,已能净除无量无边重大的恶业。既然如此,为何不恳切皈依菩提心呢?」<第一章第十三偈>
  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慈悲的心念,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积集广大功德和净除众多恶业。累生累劫的恶业都得以净化,有助你证得空性见?为什么呢?

要证得空性,需要很多功德,亦要励力消除恶业。举例来说,要完成一个耗资百万元的计划,便要有百万元的资金。

同样,要了悟空性,便需积集广大功德,而修习慈悲心,利益他人,便能广积功德,空性的证悟便随之而来。

  色拉寺大瑜伽士隆多喇嘛仁波切常常亲见含摄诸佛事业的度母。

度母指示他修持自他交换法,承受众生的苦及苦因,摧毁我执心,再把快乐、功德和一切献给众生,满足他们的愿求,使其圆满方便道和智慧道的修法,臻至正等正觉。度母告诉隆多喇嘛仁波切:「如修习自他交换法,空性的证悟便会随之而来。」

  不过,这不是最究竟的目标。

修习慈悲心除可令你通达空性外,更能令你圆满佛果,完全断除内心所有过患、所有烦恼,并能了悟所有教法的真谛。


  对众生的责任

  欠缺慈悲心,便只有被自私自利的念头所盘据。忿恨、嫉妒、欲望等烦恼便会随之而来。这些坏念头令你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一生又一生在重蹈覆辙。

你一个人产生坏念头,却使所有众生受害。这是极之危险的。

相比之下,即使所有众生向你发怒、伤害你,甚至杀掉你,也没有相干。

你只是一个人,无关重要,你只是众生的一分子。

  因此,最重要的是断除坏念头,当下转化内心,培养慈悲心和菩提心。

为什么呢?因为今次的投生给你种种良机,让你完成这种修行。

由无始以来不断投生,直到现在,你也没有改变自爱心的态度:这不但是自己所有困难和痛苦的来源,更是造成无量众生痛苦和伤害的来源。

你应将之转变为爱惜和利益众生的心念,即自己和无量生灵平和快乐的泉源。

过往,你没有拼弃自私自利的心、谋取个人快乐的念头,

而将之转变成菩提心的慈爱之念,但在今生却可以做到。

  你已具足八有暇和十圆满的宝贵人身。

此外,不单止值遇具德善知识,教你如何行善,

告诉你来生快乐无误的善因和脱离轮回正确的道路,更遇到德行圆满的大乘善知识,向你开显臻至无上正等正觉(不住涅槃)全无错谬的道路。

你不但遇到佛法,更值遇大乘佛法。即使现在还未遇到善知识,亦具有各种善缘与他们相遇。
  作为众生的一分子,假如你培养慈悲心,便不会再伤害无量众生,止息对他人的伤害。

正因为你的慈悲心,无量众生不再受到伤害,继而感到平和快乐。这是他们从你身上获得的利益。

  除了不再被你伤害外,众生亦能就此利益。基于慈悲心,你帮助他们;无量众生因你而感到十分平和快乐,一切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因为对别人发不发慈悲心,完全视乎你的想法;无量众生从你身上获得伤害或平和快乐,视乎你如何运用你的心灵。

这纯粹是你的决定。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对都要对每一个众生的平和快乐负起全责。我们都要对众生负责。

  因此,二十四小时中,由早上到夜晚,应尽力唤起对众生的责任:「我对无量众生的平和快乐有莫大的责任。生命的目的是要为众生带来快乐。」

不论起床或穿衣,都要秉持这种态度: "我须负上令众生快乐的责任。他们平和快乐与否全在乎我。"

要知道这是生命的目的。穿衣、洗澡、吃早餐、上班也要保持这种想法。

 

  以菩提心工作

  工作时,应不断检查自己的态度。只在早上出外工作时才发心并不足够,工作期间应一次又一次检查动机是否纯正,并且反复不断以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态度:不断唤起善心,提醒自己要肩负众生快乐的责任,实践与否全在我们的决定。恒常秉持慈悲心和菩提心。

  再三检查动机是否正确:「我是为谁工作的呢?是为自己抑或为别人做的呢?」

心里为他人工作的感受已经消褪,或者心态已经改变,并觉察到已为自己的快乐工作时,便要拼除这种心念,转而想想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秉持慈悲心、善心、菩提心而履行职责。

  应尽力生起并保持为他人的福祉,而不是只求私利而工作的念头。

  纯粹为赚钱而工作,不一定代表你不是在利益别人。如果用赚取得来的金钱帮助他人,例如协助贫病者、宏法利生等,这绝对是利人之举。

如果工作的目的,是要储钱做闭关或研习佛法,以惠泽众生,这便是正确的态度,也是应有的态度。

如果上班和读书,是为了生活,但是为了惠泽他人而生活;又或者照顾自己,是为了服务他人,而心里这样想:「我任由众生差遣,令他们离苦得乐」,虽然那只是一份固定职业,但你已是为他人工作。

 

  以菩提心睡眠

  入睡时,亦应肩负众生快乐的责任:

  「做人的意义是要令别人快乐。为此,我必须健康长寿。睡眠对维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因此,为了利益他人,我现在入睡。」
  这是佛陀教导如何睡眠的其中一种方法。

  「为了使无量众生脱离痛苦,引领他们臻至圆满开悟无比快乐的境地,我得首先成就正等正觉。为此,我必须修习佛法,而要如法修行,便必须长寿健康,而长寿健康来自睡眠,因此,我现在入睡。」

  工作和睡眠占去我们大部分的时间。

  因此,不论工作或睡眠,都要有良善的动机,不然便是在耗费生命一半的时间。正如道次第教法所述,一个人可以花差不多半生的时间用来睡觉。

  因此,不但要知道如何令睡眠成为善行或乐因,还要避免令睡眠成为不善行或苦因,而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令睡眠成为无量众生的乐因。

  睡时秉持慈悲心、菩提心、利他之心,睡眠便成为开悟之因,亦即是无量众生快乐之因。这是因为以菩提心所做的任何事,即使开悟之前,都是在惠及他人;生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后,便开始为众生带来深远的利益,而圆满道次第修持,成就正等正觉后,便能引领无量众生开悟。由此可见,睡眠成为无量众生的乐因。

  因此,上班或睡觉时,不但要确保自己尽力生起良善的动机,还要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等契合佛法的殊胜心念。

  由于不受自爱心所污染,睡眠便成为最佳的修行。以上属显乘的睡眠修法。

  此外,还有密乘的入睡和睡醒的修法,以便我们醒来后修行不致中断。

  如已从上师接受下三部密续或无上瑜伽续灌顶的修法批注,便可根据所能记起的方法如法修持。 

 


{返回 梭巴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去除地大危难的莲师修法
下一篇:金刚萨埵净障法门——人生所有烦恼的解药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大礼拜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上师瑜伽
 观音斋禁法的利益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皈依
 生病和忧郁症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水供法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修《兜率天内院百尊赞》法门的利益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365则
 持诵六字大明咒嗡玛呢呗咩吽的利益
 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 目录 发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致觉知者 Chapter Two 第二章 SO OPEN UP THE COVERED THING ..[栏目:致觉知者 The Insight Developing Teaching]
 回头转身[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高兴或烦恼,全在于你如何选择[栏目:看开]
 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 五、第四关“心现识变”[栏目:印广法师]
 禅修的主要途径 八 禅修的次第[栏目:传明法师]
 自我成长 - 失意得意一念间[栏目:方外看红尘]
 To the Last Breath - Introduction[栏目:Maha Boowa]
 “超自然”现象之全息解释[栏目:真圆法师]
 泰国大藏经律藏 戒律纲要[栏目:戒律学研究]
 370.问曰:佛智慧无量,身相亦应无量!又佛身胜诸天王,何以正与转轮圣王同有三十二相?[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