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35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4

  第35讲:第三品(第1页第15行)

  (1994年1月8日)  

  三能相问题,也就是三自性,三自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能界定有、无,有跟空,什么是有?什么是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有?以前我们也谈过,就是拿点、线跟面来作分析,点实际上也是更小的点组成,线呢,是点组成,面是线组成。问题是它是怎么组成的,极小的点,然后组成比较粗大的点,它组成就是粘结在一起。

  这粘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起来色法方面来说,主要是一个分跟合的问题,分合之间就有一个粘着的问题,也是贯穿问题。由小点到大点,之间有一个粘着跟贯穿问题,大家应该注意,粘和剂是构成的一个联系的东西,这贯穿,就是把许多点变成一个,就是形成一条线。

  许多的点,不但粘着在一起,还贯穿在一起,贯穿成一体,这问题就是贯穿成一的问题,这就是构成了所谓遍计所执性里头的那种根本没有的那个义,没有的那个独立存在,因为这么一贯穿,就形成了一个独立存在、形成了一个常一不变的我体,这就形成了遍计所执性的根本没有的那个对向,根本没有的义,也就是根本没有的那个我。

  所以咱们说的我是个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贯穿一切的东西,我见是穿透性很强的,这我见跟语言、名言种子有些关系,根本没一个整个的东西,一下子贯穿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个的,它打破了时间跟空间,前刹那跟后刹那,它成为了一个东西,就是前刹那跟后刹那贯穿起来了,上下四方也贯穿起来了。

  一个是,我们可以想象,这贪、嗔、痴这种烦恼,它是有粘结性的,我见是穿透性的,所以这粘结性的东西是以穿透性的东西作基础,任何的事情都是相似相续的、非一非异的、前刹那跟后刹那并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上下四方左右也是一样,不能构成一个整个东西,所以构成整个的东西,就有个粘着的问题,有个贯穿的问题,这个粘着跟贯穿的东西,在我们相续身里头,就是贪、嗔、痴,这个所谓烦恼障跟所知障,人我法我,二见。

  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贯穿的东西,根本没有这个贯穿的东西,认为有这个贯穿的东西,这个贯穿的东西就是我、就是义,就是对向,也就是我们普通生死轮回的对向、所谓的境界。所以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就有个境界问题,用语言、用名言,就有名言所诠的义的问题。这个境界跟义,实在是一点都没影像的东西,认为它好象有个影像,认为也要有个根据,也有个缘由,那个缘由,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现在谈的了别识、图景识。

  图景识里头,就是了别识里头,并不能离开图景识以外,或者了别识以外,还有任何的东西。你要认为有贯穿一切的东西,那就是有一个另外的东西,超出这相似相续东西以外的东西。那实际上,一个图景识、一个了别识里头,它是单层的,不是双层次的,是单层次的,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双层次的,认为是我们这个图景识以外,了别识以外还有一个存在,那个存在决定我们的意识、认识。可是我们说图景识跟了别识是单层次的,并没有离开图景识以外还有一个什么境界、一个存在的东西,那个存在、那个境界是绝对没有的,一点影象没有的,就是我们增益的。

  我们可以引现在的问题,现在我们要找那个最后的东西,科学上找最后的东西,或者最初的东西,常常就是找图景识以外的东西、了别识以外的东西。前两天《参考消息》上说欧洲现在搞地下工程,要模拟宇宙最开始时候的一个大爆炸,这个大爆炸,因为有这个大爆炸,才有世界,才有了宇宙。这个大爆炸是最初的东西?最后的东西?

  这是很大的问题。其实大爆炸本身,它也是有条件的,大爆炸的形成,已经是表现了宇宙的开始,到大爆炸并不能代表宇宙最初的情况,也不能代表它最后的情况,我们拿大爆炸当一个了别识,或者我们想象这么一个景象,这个是不是宇宙的开始呢?要认为它是宇宙的开始的话,那就等于没原因,大爆炸以前没有东西,大爆炸是陡然形成的,“天产石猴”,这东西没有来源,它不会没有来源。

  假设我们认为这宇宙是有来源的,不应该就是本身就是大爆炸,大爆炸还有另外一个开始的东西,就好象我们中国所说的“一化天开”,盘古。这一化,以前有东西没有?以为以前没有东西,那就如同以为大爆炸以前没有东西一样。

  所以这种想法,都是想象有另外一个绝对存在,就刨出单层次的东西,只是图景识、了别识以外,就是说图景识、了别识,这个以外并没有东西。认为它是开始第一个,于是拿这个开始第一个当成绝对东西。所以这里头就有赋予这个,本来这个大爆炸可以看作图景识,你赋予它里头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以为跟你所想象的双层次的东西有关系。

  所以我们的世界里头,总觉得现在当前所看到的东西以外,还有个决定图景识的东西,一个存在,存在决定意识,那个存在,那个双层的存在,根本没有,根本不存在。这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反倒我们认为更是绝对的,更是最后的或者是最初的,使它绝对化。

  所以这个义、这个对向、这个境界,很奇怪,本来没有却认为它是比其它的有、其它的存在更真实、更可靠,是我们背后的支撑点。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什么遍计所执性呢?遍计所执的能相呢?就是于无义、根本没有的这样一个对向,只有了别识里头,认为有个似义显现,有这个绝对存在,有个双层的东西,除了单层以外,有个支持点。你说它本质也好、你说它本体也好,世间的所谓宗教、所谓的哲学,最后的一个绝对东西,它承认它。这双层次的,这个支撑点,就是我们所谓的义、所谓的对向、所谓的境界。好象我们每天离开这东西不行的样子。

  “似义显现”,好象有这么一个东西绝对的存在。你自己审查一下,是不是我们所想的了别识、一个图景识之外,总有个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是绝对没有的,它认为是有的。似义显现这个义,好象有这么个东西,是不是真有呢?

  无论哪个宗教,无论哪一家哲学,它都相信有这么个东西,离开这个东西不成。我们一般人的生活里头,好象有这么个支撑点,离开它不行,离开它就过不下去。不但这样子,我们搞一套宗教体系,搞一个哲学体系,搞一个我们自己的生活体系,能搞出这样一个体系来,都是凭借,有一个凭借。

  所以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呢?实际上在佛教上,它就是人我跟法我,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二障。用我们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独立存在、常一不变。释迦牟尼当初发现了我跟五蕴是两种东西,不同的,这问题就是把图景识或者了别识,虚妄分别跟我分开来,能把这二性分开,这是人类没有过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把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能分开,这是最关键最关键的问题。

  因为什么?佛教这个无我的体系,跟有我的体系完全不一样,那就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完全不一样,更不用说圆成实性。所以我们读佛书的时候,很容易就把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分不开,认为它讲唯识的话,讲唯了别识或唯图景识的时候,已经包含了另外一种第二层次的东西,老是觉得不是单层次,还有双层次。其实我们要真正要能够正确地认识佛教的法宝的话,那必须要把什么是我、什么是蕴,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分开,两回事,两个系统。所以要把唯识学变成唯心论,那是世间哲学,不是佛学。(一面带结束)

  ……只有变成单层次的东西,你才能真正认识佛学。所以佛教、佛学在世间学里头是特殊的,它是特殊的学科,也不是世间的科学,也不是世间的哲学,更不是世间的宗教。因为什么?它就是能把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跟依他起性的东西彻底地分开,也就是把有我的世界完全甩开了,你要不过这一关,你要不过这个鸿沟的话,你就没法儿认识佛学,没法认识佛教。(休息)

  问题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有一个贯穿一致的东西?还是没有这贯穿一致的东西?问题在这里。所以我提出,一个是贯穿问题,一个是相续问题。这相续,是前刹那跟后刹那,并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这贯穿,就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有一个同一的东西,这前刹那后刹那有一个同一的贯穿的东西,那么这就是我,就是独立存在的,就是常一不变的。这个东西根本没有,是人类增益上去的,是唯心的东西。根本没有认为是有,就跟刚才说的,那个绝对的存在,那个双层的存在,贯穿前后的同一个东西。谁能证明有一个同一的东西?恐怕谁也拿不出来,可是人类无论哪一个人,都认为有这么个贯穿一切的东西,不但贯穿前刹那后刹那,上下四方左右,都有一个贯穿的问题。是不是真正有这么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呢?这是佛教的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刚才我就谈到,释迦牟尼第一次他就指出,我跟五蕴不是一个东西。

  可是我们分不开,我们研究佛学的时候,整个就认为是我跟五蕴是一个东西,讲五蕴的时候也把我搁进去,讲唯识的时候,也把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东西搁进去,那就变成世间的唯心论。可是这种能够前后贯穿的东西,根本才是真正的唯心论,人类它就是武断的、颠倒的、错乱的,认为有这么个东西,认为有一个贯穿一切的东西,不但一切时间,一切空间都有一个贯穿的东西,不是相似相续的问题。

  承认这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倒好办,因为什么?我们脑子里头,完全是那么回事情,没有异议。你要不承认反倒问题来了,这怎么相似相续下去?前些时候我们也谈到这个,谈到相续的问题,就是承认这个有一个我,有个贯穿一切这样的东西,那任何事情都好解决,在人类方面好解决。不承认这东西,只承认这相续,前后刹那又非一又非异,这反倒问题不好解决了,所以非要安立阿赖耶识不可,非要安立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非要安立一个隐性的东西、一个显性的东西,非要安立这个不可。

  所以前头讲第二品所知依,就是建立阿赖耶识,就是隐性跟显性交错的问题,必须有一个隐性、一个显性。在中国哲学里,就有“有无相生”的问题,这有无相生的无,到底指什么?

  有一篇文章许抗生介绍汤用彤先生“六记勤学”的文章,以后大伙要传看,主要是无。在汉魏六朝时候讲无,“有无相生”这个无,这无到底指的什么?这无,真正的无它不能有无相生,真正的没有的东西怎么能生出有来呢?只有讲隐性跟显性的问题,就是种子跟现行的问题。

  所以世界上讲变化,讲相续,必须要讲到隐性跟显性问题,交错、生起。前头我们讲过熏习的问题,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现行熏种子,同时的,同时就有一个隐性的东西被显性所熏,同时,就有隐性的东西,生起显性的东西,所谓相续,就是这么个东西。离开这种情况是没法儿解释,你说前刹那跟后刹那是一个东西,是贯穿一切的东西有一个,那好解释,你要不承认,前刹那跟后刹那不是一个,是有变化的,那你就不好解释了,怎么能够后头能生起来?前头灭了,后头怎么能生起来?

  所以这个熏习是太重要了,也就是建立阿赖耶识的问题。普通我们脑子里所想的,有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就完了嘛,何必这么费事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认为有个贯穿一切的东西,有个我见、常见,所以造成我们这个世界。那我们驾轻就熟,解释什么东西,建立哲学、科学以至宗教,都方便。可你建立相续的这个问题,那不简单了,那必须有一隐性有一显性,还同时的,互相交替。

  所以我们在所知依品里特别强调这个,这个熏习的意义,能熏习跟所熏习。就拿现在讲,科学讲因果的问题,它往往抓住色法的问题来解决,而不是按照真正了别识、虚妄分别,抓住这方面来解决。原因都在什么地方?原因都在人类根本承认贯穿一切的东西,不承认有相似相续,所以它是也承认有变化,但是它这变化里头,一定有一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在那儿,一定它先承认这东西。

  “我”这儿喝水呢,先有一个我,所以这我跟五蕴的问题,很难划清楚,这是我们人类里最主要的问题。释迦牟尼说,这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喝水里边没有我。“我思故我在”,这个思里头并没有我。这问题就大了,因为我们用现在的言说、名言这东西来想问题,受这名言的影响,所以很容易把这贯穿一切的东西预先要承认,承认有一个贯穿。佛教就是不承认有贯穿一切的东西,只能有相续。

  所以咱们现在讲三性,三能相,就是要把这什么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彻底的要分开。你不彻底分开,你没法儿进佛教的门!你没法理解佛教的意义!一个是有我的体系,一个是无我的体系,所以我说佛教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从现在起应该重新认识佛教,过去认识的佛教都是错误!因为什么错误?它把遍计所执性放在里头了,没分开,把我先放进去,来谈佛教,那你说它是佛教吗?

  佛教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合乎这三条是佛教,不合乎这三条,不是佛教。所以你讲二谛、讲三性,讲二谛你必须认识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包含了什么?所以我们讲三性,三性学,是慈氏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首先你要能够分清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那遍计所执性完全是没有的,就是独立存在跟常一不变的,你说是有吗?根本没有的东西。

  可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人类就认为它是真真实实的有。你不承认有它不甘心,因为它无始以来就习惯了,非把这我加上才真实,否则是假的。你说这完全是背道而驰。你说讲半天无我无我,它还是有我有我,因为咱们习惯了,你没办法,跳不出这个圈子去,尤其是许多大师。

  而佛教传到中国了,很快就变质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把阿赖耶识当本体了。所谓“阿赖耶识不是异熟的”,“不是业力所生起的”,所以这个很容易把唯识变成人类的本来的唯心论。本来人类就把这个根本没有的东西当成有,所以佛教是彻底要翻个儿,彻底把人生这一套、轮回这一套,要把它打翻了。所以我们人生这一套,它都认为是所对治的东西,十大烦恼、贪嗔、痴,我见,萨迦耶见,边见等的都是,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它偏偏说是烦恼,说是所知障,我们不甘心哪!要说念佛书,还得把我们的这套给它装进去,那才痛快呢,才有所发明呢!有所创建呢!可惜真正佛教能真正挽救你,真正能解决你的问题,真正能解决你的痛苦的问题,你不理解。

  所以我希望把什么是贯穿的意思?什么是相续?很简单的问题,把这我跟无我慢慢分开,就能把我跟这个蕴能够分开,把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能分开,这是我们学习佛教首要的问题。

  不但学佛,就是讲因果规律的问题,现在所谓科学用那种分析因果的方法,最后分析的结果,还得根据阿赖耶识这个相似相续问题,就是熏习的问题,隐性跟显性的交错的问题,最后还是得走到这上头来,否则没法儿解决。你说常的东西怎么能生变?前头我们就引了这个《瑜伽师地论》说的很清楚,你要承认有常的东西,就没有因果,这个判断,你说有错吗?而你抓住一个色法,好象暂时看起来前刹那和后刹那,都贯穿下来了,好象容易解释的,你说能解决因果规律问题吗?你把常混在里头,能有因果吗?你把自性的东西混到里头,能有因果吗?能讲相似相续吗?(结束,只一盘)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36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34讲
 摄大乘论 第4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广究竟位
 摄大乘论 第67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摄大乘论 第47讲
 摄大乘论 第8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
 摄大乘论 第128讲
 摄大乘论 第58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栏目:仁达法师]
 平常禅 导言[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改变,从心开始[栏目:雪漠]
 追寻慧远的弘法遗迹[栏目:温金玉教授]
 60 棒与喝[栏目:石头路滑]
 《金刚经》系列开示 15[栏目:常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