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85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5

  第85讲:第三品(第10页第7行-第13行)

  (1997年6月15日)  

  我们恢复讲座(四五月份韩老住院),正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我们佛教也应该有一个回归,就是从华化佛教回到佛陀的本意上来。

  在藏文《摄大乘论》中讲到“namfbafrivbaf”,了别识,还有一个词叫“namfbafrxehbaf”,辨别识,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所谓八识的识字,它都是“namfbafrxehbaf”,是辨别识的意思,就是每个识的识体,它都有自己的管辖的范围,眼识呢,管辖色,耳识管辖声,各有各的所辨别的境界,这个一般都是辨别识。

  可是,这所有的识都互相增上,形成了一个总的“namfbafrivbaf”,了别识,了别识跟辨别识不同,在《摄大乘论》里头很明显,并且谈到了别识非常多。所以我们学习无著的《摄大乘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辨清什么是了别识。在《摄大乘论》里头,实际上,它所谓唯识,就是唯了别识。

  那么三十论怎么样呢?我们在看到藏文的三十颂的时候,实际上就可以看出,世亲完全是根据无著的意见,用三种识体,就是阿赖耶识、末那识和前六识……。前六识他都作为辨别识的识来看待,前边六个识体,每个识都是辨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至意识,这些识体它本身就是辨别识。它们各有各的所行境界。把所有的识体互相汇合起来,得到一种更广泛意义的识,就叫了别识。

  我们把什么叫了别识弄清楚,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三十颂(《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主要是围绕三十颂作解释)……。我们现在看无著的《摄大乘论》,讲唯了别识,就可以增加对唯识意义的理解,更可以知道什么是唯识的意思。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这品里头讲得很多,就是讲三种自性的分别,这一品里头可以说非常丰富,不但内容非常丰富,包含得很多,而且它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它最重要的是三自性、三能相,三能相可以说是佛教里最最主要的问题,也可以是最最不容易辨别清楚的问题。

  在无著的这个论里头,把这个三性的问题,也是列为最重要的认识的一个基础。他觉得有三方面不同的问题,他叫做三种异门,三种不同的门类。这三种不同的门类是我们人类最难分辨的,最难分别的,很难直接辨别清楚。所以在这品里头,屡次根据不同的情况,辨别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这个怎么辨别法呢?是很不容易直接说出来的,所以就屡次就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解决。

  三个异门,这三种不同的门类,过去玄奘法师翻译作秘密,很难认识的一个秘密的差别,对于很难认识用一个秘密来解决,我说是很不容易直接辨别清楚,在藏文里叫“temvbof”,玄奘法师一般翻作“秘密”,实际上就是难于直接理解的意思,我们现在翻作“隐曲”,很难把它认识清楚,这样的三个部分。

  的确,在无著这个论里头,我们应该密切地注意,他怎么想法让我们理解这个的用意,特别在这个地方,大家要特别地注意。前头已经有很光辉的例子,就是“名前觉无”,名言以前,你就不会有遍计所执性所对的东西,由这样一个光辉的辨别,就把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分开了。还有很多地方,大家要注意,他怎么样地把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截然分开了,本来是很难分开的。

  所以要真正学习好大乘佛陀学的理论,唯有把什么是唯识?什么是三性?把它弄得一清二楚,才能够对整个的佛教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否则,就是很难了。到底什么是依他起性?就很难辨别清楚。

  底下我们就根据这种想法看无著另外举的例子。上次我们讲到四种清净法,有自性清净,有离垢清净,有道的清净,就是智慧清净,还有所缘清净。

  实际你认识圆成实性,你也必须认识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因为圆成实性正跟遍计所执性相反,只有你认识遍计所执性,才能够真正认识圆成实性。你承认遍计所执性,本身你就是损减圆成实性。这两个是冤家对头,你增益遍计所执性,本身就是损减圆成实性。不是另外的东西。同时有两边,一个增益,一个损减,这两边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怎么样跟生死轮回诀别?它的根本在什么地方?那就是,你不但不增益,同时还不损减,同时离二边。你要增益,同时就是损减,这问题在什么地方?就在于你承认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你认为存在,根本一点儿影像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是有,就是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这叫增益,增益本身就是损减真实。

  这问题是,什么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问题是个焦点问题。什么东西不存在?就是我跟自性,常一不变,这些东西不存在。你单独自己能存在的事情,没这么个事情,所有事情的存在都是缘起,都是互相依存的,没有自己能单独存在的,没有常一不变的。

  这个问题好象是比较容易分别似的,实际上,人类的无明、无始以来的无明,根子就在这,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认为非有不可,非存在不可,于是乎,真实的有,他也就给损减了,所以对真如、对空性,根本他就认为不存在。还有,依他起性里头有的很重要的东西,跟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同,我们也认识不清楚。

  

  底下是:“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

  这提出问题来了。为什么把依他起性作为如是说的幻化?为什么用幻化譬喻依他起性?这个幻化,原来指的是用木头和石块做材料,加以幻化的技术,据说幻化的技术有念咒等等的,使这些木块和石块显现出象跟马的形象,这是过去大家共同的认识。

  用现在的认识来说呢,就是我们微观的东西,显现成宏观的形象就不一样了。在微观的时候,星星点点,象极微似的,细胞似的,很小的,圆的、颗粒的东西,到宏观的时候就显现成各种形象。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没那么回事。

  “识”所显现的东西,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它能显现那么一回事,这就是依他起性。所以这个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同,这依他起性就是个能显现,或者是能分别、能遍计,它本身并没有一个所显现的东西,就是并没有那么一回事。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没有那么回事,这叫依他起性。这很特别,他就是抓住一个幻化的情况,来譬喻依他起性这种体性,根本就是它只是显现,而没有所显现的东西。

  这八个喻,就是说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那么一回事儿,没有所对的那么回事情,它就是显现出来的。这个一般人就不容易弄清楚。我想用《中庸》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德犹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什么是明德我们先不管它。不大声以色,就是不以声色为大,为重要。孔子说,用声色教化人民,是末务。德是比较高、轻的东西,就象毛,但是,毛犹有伦,还有可以比拟的东西。上天之载,天的自然的运行,达到无声无臭,才是微妙的境界。象上天这么运行,才是真正的运行,才是真正的缘起法。

  所以我们说辨别三性、三能相,不是个简单问题,它真正能作缘起法,一定是跟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要告别,要分清,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认为它有,那些东西根本不能作缘起,不能作因果规律,真正的因果规律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互相依存的,相似相续、而不是同一不变的。

  认为有一点儿同一不变,那里头已经是不能作缘起法,只能作缘起法的内容。我们这个生死轮回,就是里头掺进去很多没有的东西,就是颠倒的、虚妄的能分别,就是颠倒的、虚妄的能遍计。这些颠倒的东西,是作为因果的内容,而不是作为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必须没有颠倒,必须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

  用《中庸》的话,“上天之载”,真正的那个运载,必须是无声无臭。所以利用中国经典里头的话,可以帮助说明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休息)

  

  “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其他云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如幻化性。”

  疑难,就是他人的怀疑、刁难,用幻化的譬喻来解决这种怀疑,好象不应该出现,而就出现这种显现,而这显现的本身,它只是个能显现,完全没有显现的东西,一点儿重量没有,一点儿可对的东西没有,象上天之载,才是真正的缘起法,掺了没有的东西,就不能作缘起法,而只能作缘起法的内容,就是颠倒的、虚妄的能分别、能遍计,这些只能做因果的内容,而不是作为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必须没有颠倒、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

  所以唯识的识体,就是分别,就是遍计,这个遍计分别显现出来,它只有能显现、能分别,没有所显现的东西。

  虚妄能遍计、颠倒能遍计,这是我们整个的世界观,但是,这是我们轮回生死的内容,而不是造成生死内容的因果的关系,真正的因果关系、因果规律必须是象中国经典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一点儿自性、一点儿存在都没有,必须达到这样,才能真正作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成为规律。我们生死轮回的内容,都是些常一不变、有自性的东西,但是要想成为规律,那必须象唯识本身那样,象依他起性本身那样,没有一点儿执着,没有一点儿重量。

  我们对于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很难理解。现在拿幻化喻来说明,它就是没有所对的东西,可是它显现出来了。这是讲依他起的第一个譬喻。

  

  “由为遮止‘云何诸心心所法无义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犹如阳焰性。”阳焰,就是在旷野上本来没有东西,可是太阳一晒,起来的雾气里头好象是显现出来什么景象。拿阳焰来譬喻这个心心所法无义而能生起,心心所法本来没有所对的东西,好象有所显现,就拿这个阳焰作譬喻。

  

  “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成为爱非爱享用’如是疑难故、说犹如梦景性。”这也是上面这种意思,都是没有那么一回事,可是显现出那么回事情,都是拿这八种譬喻来解决。本来业力可以产生爱非爱果,为什么说如梦景?做梦的情况,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可是咱们的业力,造的善业恶业可以产生可爱或不可爱的结果,这就跟梦景一样。

  

  “由为遮止‘若无有义云何诸善不善业能石可爱与不可爱果’如是疑难故、说犹如影像性。”影像性也是这样,感的这果,跟这因,跟影子似的,这影子根本是没有所对的东西,而显现出似乎有所对的东西。

  这八种譬喻都是解释各种疑难的,大家可以对照看看,都是为了说明这种本来没有所对的东西,可是有所显现,就象影像、梦景、水中月、变化等等一样,都是同样的意思,就是没有所显现的东西。底下还有菩萨能够变化,给人们一种补助,来成熟有情,来用种种的方法使有情成熟,象这种也都是跟变化一样。

  拿整个八喻来说,都是本来没有那么一回事,却显现出那么一回事,显现的那么回事情,就如同八喻一样,那就表示了依他起性,或者唯识的这种缘起法,都是一类,跟遍计所执性的所谓面对的真实不一样,它也面对的一些能显现、能遍计、能分别,但是本身它就不是有自性、有那么回事,实际上没那么回事,而显现成那么回事。

  就象刚才讲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必须是这种唯识的缘起,一定是相似相续,而没有一个同一不变的、有自性的东西,这种比那种同一不变、有自性的东西还真实,它是能够真正形成因果规律、形成缘起法的真实的依他起。

  大家要仔细弄清楚,无著在这里要辨别的是依他起跟遍计所执性的根本不同的地方,似乎有自性的东西,反倒不存在,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本身反倒是能显现,是依他起,是唯识缘起法的根本的情况。

  这地方看起来,好象是拿八喻譬喻没有东西而显现为有,实际上依他起性跟缘起法就是这种体性的东西,就是跟遍计所执性的东西毫无共同点,它这个存在是一种跟增益为有的存在根本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也希望大家把他所譬喻的问题,要解决的其他人的怀疑给以解答。

  所谓他人的问题,都是依靠我们所谓一般的无始无明熏习的那种思想提出问题,真正没有那么回事,才是存在,象能分别、能显现、能遍计这样的唯识的缘起,倒是真正的缘起,倒是真正因果规律。跟一般所谓的必须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有自性的东西作为缘起,作为事物的情况,跟这个正是要辨别不同。

  所以这八喻,希望大家回去好好地领略一下。我们一定会提出与八喻不同的意见,这种意见都是我们无始无明那么熏习的结果,认为必须是真正有那么回事,才是可以作为因果规律的,可真正作为因果规律的不是真正有那么回事,就是能显现、能分别、能遍计,这样的唯识、这样的分别、这样的遍计,这就是形成了真正因果规律的缘起,所以辨别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由这八喻也跟我们所认识的有所不同。

  三性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很容易辨别清楚,需要象无著菩萨用种种的方便来显示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究竟分别在哪里。所以八种譬喻希望大家很好的理解,理解唯识的缘起,唯识的存在,就是依他起性的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大家应该好好理解。今天先讲到这儿。(韩老已经很累了)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86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84讲
 摄大乘论 第14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别解五无心位──二无心定
 摄大乘论 第1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广究竟位
 摄大乘论 第69讲
 摄大乘论 第46讲 (第45讲没有录音)
 摄大乘论 第6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二、十因二因相摄
 摄大乘论 第3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立世需清浊并容[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二四九 萨罗迦猿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