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摄大乘论 第119讲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1

  第119讲:第四品(第18页第14行-20行)

  (1999年3月14日)  

  “由何云何悟入耶?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摄、显现为法与义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能诠说。及四遍寻求:谓诸遍寻求假立为名、义、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遍知自性与差别,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

  咱们已经讲过上边所说的顺解脱分,顺解脱分也是先提到“由何”来悟入三所知能相,现在应该讲顺抉择分,顺抉择分也是“由何云何”来悟入?上边也谈到经常要修习法、义止观,就是指的现在这个顺抉择分,经常要修习法与义的止观。

  由何来悟入呢?主要还是以正闻熏习,跟如理作意这两方面。一个是正闻熏习,一个如理作意,这样才……由这个法与义,这样才能够循序谈到“如何”由三摩地,三摩地指的什么?暖、顶、忍、世最胜法这四个三摩地,由这四个三摩地来顺抉择,顺抉择也就是顺根本无分别智。底下大家就可以看到,就是由证真如以后,初地以后,那就生起根本无分别智,这样子,才循序渐进地入到十地,入到更上的戒学、更上的心学,更上的慧学。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不增益遍计所执性。什么叫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呢?也就是最主要的是由什么来不增益。由法与义、由我们正闻熏习而得到如理思惟,这个是最关键的问题。跟世间的熏习阿赖耶识的里头都是名言、都是安立,底下我们就讲一个是安立,一个是判断。增益遍计所执性,怎么增益呢?大概就是,底下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由安立,一个是由判断。

  增益遍计所执性可以分作两方面来讲,一个就是安立,一个就是判断,就是我们世间所谓一个安立、一个判断。判断可以这么讲,也是一个模式,我们也管安叫做模式,安立的模式。判断呢,我们也可以叫它判断的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是跟增益遍计所执性这个存在模式,它可以说分作两方面,一个是安立的模式,一个是判断的模式,大家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怎么样子由没有菩提心生起,而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完全由于我们能悟入三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首先是要悟入遍计所执性,象我们这个在无明大海里生存的众生,主要是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主要是搞安立的模式,搞判断的模式。所以我们生活里头离不开增益遍计所执性,也离不开安立的模式,也离不开判断的模式。

  什么叫忍?什么叫世间最胜法?也可以叫世间第一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世间里头它是最胜的法,没有比它再高的,没有比它再殊胜的法。这四个都是采取了三摩地的形式。现在还没提出这四个三摩地的名字,在以后才提出,现在我们就知道暖、顶、忍、世间最胜法,这四个都是三摩地,正是由这四个加行位来证真如,也就是得到根本无分别智。

  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要讲,安立模式跟判断模式,把这个讲清楚以后,什么叫暖?什么叫顶就容易理解了。安立模式,过去我们也常提到它有叫做诠说模式,或诠表的模式,这个诠表的模式是一个是关键性的问题。本来都是依他起性的法,但是由诠表的关系,于是乎就把依他起性的法挂上了特别的根本没有的东西。什么是根本没有呢?就是一个是无我,就是本来没我,它挂上我了,本来无常,它挂上常了。

  这我,咱们普通说是语言里头,判断里头的一种主语。它又增益出常来,常也就是指的一个自性(、一个差别的)一个差别。原来的我们大乘佛法最主要的是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大家都知道这叫三法印。所谓正闻熏习,就是我们整个的大乘佛教就讲的三法印。三法印熏习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头,这跟以前的熏习不一样,熏习到这里头以后,然后就可以生起现行的如理思惟。由正闻的熏习成为种子,然后又可以生起我们底下如理思惟的现行。

  一个熏习,一个现行,这又构成了大乘里头法跟义的关系。那就是大乘的法跟义的关系,怎么生起来的?主要就是一个正闻熏习,一个如理作意。也就是具有原由,又具有能看见。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时常看到无义,同时又没有二取,无二。无二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它具有原由,同时它又具有能看见,并没有所取能取,并没有二我,并没有我,也没有常,也没有主语,也没有谓语,是这样子一种……,大家可以前后贯通理解这问题。最主要的理解就是怎么增益出来东西?增益遍计所执性的东西?那就是增益出原来没有的我、没有的常,它增益出来我跟常。

  所以以前我们就是如何悟入三所知能相?首先你就是要真正觉悟到,有我有常的这种遍计所执性,可是有我有常的这种遍计所执性,它的表现一个安立,一个是判断,我们整个生活里头,最主要充满了没有我跟常的问题,可是充满了我跟常的问题。怎么成为这种样子呢?那就一个是安立,一个是判断。一个是安立的模式,一个判断的模式充满了我们生活里头。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顺抉择分,来把我们在世间所有的这种能增益遍计所执性所有的问题,必须弄清楚,必须都过下滤,才能达到我们真正悟入圆成实性,悟入依他起性。

  所以在这个关头,我们要能够证入初地,能够生到如来的家族里头,而一反我们过去的这种无明的生活,也就是杂染的生活,能够把这个都给翻一个个儿,那么在什么地方来做到这件事情呢?那就是现在我们,假设已经顺解脱分不成问题了,那就是要顺抉择分。要在我们地前,就是我们证到初地以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我们要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不再增益才能够不再损减圆成实性。不增益跟不损减是密切……就是一回事。所以现在我们首先就要把什么是安立的模式、什么是判断的模式,我们在生活里头,无论在历史里头,无论在对自然的认识的里头,在社会的情况里头,整个地来说,离不开安立的模式,也离不开判断的模式。

  所谓安立的模式就是诠说的模式,就是世间诠表的模式,跟我们大乘里头意识中的诠说是不一样的。我们意识中诠说正是针对世间的安立模式,所以常常我们就提到,假安立的,不是真正安立的,不是真正的安立就是假安立。所谓假安立,就是一反我们现在所有的安立模式,现在的安立模式就是我跟常,我就是自性,常就是差别,作代表吧。主、客,自性、差别,种种的都是由于安立的模式才产生的这种情况,由安立产生的这种情况,于是乎在我们语言里头,判断模式里头就是大量地出现了。无论是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整个的看法,都离不开一个判断模式,更离不开一个安立模式。

  所以在我们证真如以前,暖、顶、忍、世间最胜法,这四个加行位,也是四个三摩地,是非常重要的。我这么想,就是过下滤,把我们过去所有的增益的遍计所执性,完全给筛掉,完全给滤掉,这是我们在世间跟出世间的一个交界的地方。交界最重要的也就是胜解行位,由胜解行位再进入证见道位,这关键的地方,也就是由我们顺抉择分(顺解脱分?)完了,再顺抉择分,现在咱们讲的这个,最主要的“由何”,由什么?就是由正确的法与义的看法。由何呢,也就是由我们对世间的诠说、安立的模式,有一个在我们的唯有了别识这个上头,认识到所有的名跟义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分别而已。并没有一个特殊的,它因为是名和义,于这个安立的关系,就增益出来所谓我跟常来。根本它本身,所谓名跟义,都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分别,意识中的分别,并没有它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它是名和义就挂上了我跟差别,跟自性、跟差别了,并不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要讲了别识?为什么讲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分别?就是揭破了世间的诠说,或者是安立,要没有这个安立,这世间就根本立不起来,根本所有东西都立不起来,就是因为这么样一个安立的关系,就使得我们的天地完全蒙上了一层没有的东西,称为有。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需要我们深刻能觉察得到的。否则我们这个地方觉察不到,我们整个语言里头的世界,整个《廿十四史》什么书、什么记载、什么资料,整个图书世界,象我们现在说是北京图书馆已成国立的图书馆了,还扩大将来成为世界性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图书里头都是什么呢?一个是出不了安立的模式,一个是出不了语言判断模式。所以我们人类的文化,整个说来,就是我们整个的无明的海洋,也就是整个的我们生死轮回的海洋。离不开这个。

  当然里头也有接近于依他起性,接近于善法,也有接近于出世间的也有这个善法,这个善法都是离不开它怎么样子接近依他起性,而不是依自起性,必须是这样。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讲三所知能相,必须要能够真正悟入,这一切一切都是后来的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以至于到证到真如以后,还有十地,都是为了我们彻底能够悟入三所知能相。可是能悟入三所知能相,最初的问题,你必须把增益遍计所执性这问题先有一个交待。那也就是对于安立跟判断,这两个关口,我们要有认识,有彻底的认识。

  

  “如是菩萨勤作悟入唯了别识,如是如此即此以显现文字与义为意识中能诠说中、即此文字之名亦真正分别为仅只唯为意识中分别。即此依文字之义亦仅只唯为意识中能诠说,即唯于此中真正分别。此名亦真正分别仅只唯为计所执自性与差别。”

  就是所谓意识中的诠说,所谓唯了别识,尤其这唯了别识,所有的无论色法,无论有的法,或者没有的法,刚才我们说的我跟常是没有的法,就是由安立的关系,给挂上了。那就是由意识中的诠说、由了别识,它本身就离不开了别识的分别,离了了别识的分别根本它这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唯识无义,也就是唯了别识,根本没有说唯了别识外还有什么义,还有什么一个我、一个常,还有一个什么二、种种,都是实际上都是唯有了别识的了别而已。你就拿这个我跟常怎么生的?怎么出来的?那我跟常是什么东西?这我跟常是一种义,可是只是有分别,有没有这我跟常,那就是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没有这常。只有相互依存,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所以唯有相似相续,唯有互相依存,这个就是唯了别识。真正讲就更唯了别识,没有这个常跟我。

  所以大家都仔细,无著菩萨对于这种什么是依他起性的这种了别识,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它没有东西没法给它有一个所谓能相,没有个能相,它本身只有一个安立的所相,现前安立的所相,根本这个东西就是根本不存在,根本存在的东西,就是依他起性,就是唯了别识,并没有一个所取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所的东西,所取、所相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你要真追究到底,它只是唯了别识,唯能分别,没有所分别。

  这个地方,大家很仔细地把《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论点,前后的关系都要好好地掌握一下,贯通一下。什么有?什么无?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而这唯了别识,正是唯识无义,所以佛教里头所谓,什么是真正的有?什么是绝对的无?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依他起性的有,这种有法,跟遍计所执性的有,正相反。它那个根本不存在,根本存在的还是互相依存的有,相似相续的有。

  大家非要把大乘所说的什么没有,就是可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个也好象也是一个判断形式,判断的模式,也是一个语句,语言,但是这个根本跟世间的语言完全不同,它是彻底地无我无常,彻底地就是什么最清净?就是……二无我的……无有生死,也没有涅磐,这样的最清净。所以好象佛教也有判断的问题,也有诠表的问题,法跟义的问题,但是法跟义跟言说中的诠表,跟唯了别识的分别,跟所有的世间的言说,世间的安立,可以说整个不相同。

  所以我希望我们共同把《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弄得一清二楚。(休息。休息之后开始一句句地解释。)

  

  “由何云何悟入耶?”

  “由何、云何”来悟入?始终都是由何,也有云何。

  

  “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摄、显现为法与义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能诠说。”

  他这解释意识中的诠说都是因为闻听这法,然后熏成种子,显现为有能看见的意识中的诠说。

  

  “及四遍寻求:谓诸遍寻求假立为名、义、自性、及差别”,四遍寻求,咱们刚才说的暖、顶前头四遍寻求。简单就说是,名跟义都是假安立的。所谓假安立的,就是根本没有名跟义。就是实际上就是那名就是一个依他起的名,义也就是所谓事体,而不是义。

  “以及真正如实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遍知自性与差别,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这真正如实四遍知跟前头四遍寻求,咱们还有很多的解释。在这个时候,什么叫四遍寻求?四如实知?我们还应该讲一下。四寻求,刚才讲到了,一个是安立问题,一个判断问题,安立问题就是咱们说的暖位,能知道安立都是假安立,根本没有真实的安立的我和法,也就是没有真正安立的名和义,都是假安立的,没有真实的安立。所以这我和法,或者是名和义假安立的,都是没有的事情。

  在暖的时候,这个暖,本来是好象是钻木取火,慢慢就生了暖了,这个暖本来是很长时期的,我们对于法与义的问题有所理解,长时期的,就是以前长时期的闻,听了很多佛所说的话,长时的听闻,由善根引起,都是长时期的熏习的结果,才有这个法跟义这样的关系。现在生起暖来了,这个暖位可以说是创始的,在我们整个生活里头,整个历史里头,没有生起这样一个暖来,现在才创始的光明出现了,最初的光明出现了,就是三摩地。在我们这个三摩地里头的光明是创始出现,以前没有过,刚刚在我们……好象钻木取火,钻得时间合适的时候、成熟的时候,才发起这暖,才有这暖,这暖得来是不易的。这暖表示很多的时间听闻跟善根的积累,这样子才能够生起现前的创始的这么一种光明,刚刚有这光明出现,这不容易的。所以这个暖是不简单的。

  这个暖正是可以说是把安立的问题完全揭破了,所谓安立都是假安立,所谓的名跟义,都是挂上去的,所谓自性、差别都是挂上去的,所谓主语、谓语等等的,都是挂上去的,根本没有真正的名与义,真正的自性跟差别,根本没有,都是由于安立的关系,安立没有真实的问题,只有假安立,不能象是世间上那个真正安立,真正有一个自性跟差别,真正有一个名和义,它这个名和义是互相寻求的,是互相找的,而且这个互相找的过程里头,就看出它本身各自都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互相找根据,互相找依托,含有这种意思。

  所以名跟义,名也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义也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因为安立的关系,安立的模式里头,这两个互相就挂上了根本没有的东西。所以世间的这安立,是一个使我们无明世界里的基础,要没这安立模式的话,增益遍计所执性也没有可能。这很奇怪,这个无明的来源,就是因为安立的问题。安立就是,我们用现在的话也可以这样子,用标志两个字,标跟志有名跟义的意思。它一个有所标,一个有所志,……志就有名的意思,标就有标明的意思,语言判断里头,它一定要依靠归纳、实验、调查、统计等等的,一定要有根有据,才有一个判断,就是判断的意思一定依靠所谓归纳,所谓统计,所谓实验,在实验室里实验,经过种种的,才能够产生了一个判断。

  所谓寻求,四寻求,它本身要下一个判断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就判断,它还要经过种种的调查研究,统计、归纳,种种的才有一个判断,判断它是有所求的,(比如)四寻求,我觉得表示这个意思。刚才那个名、义,也是有这样的意思,一个是有标,有志,……总是有一个有所指的东西,同时又有一个标明、显明它的东西,就是有名、有义,有一个志,有一个标,它有一个互相寻找的意思。

  (问:你这个标跟志有区别吗?)标跟志有区别。标志普通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标,所指跟所标互相有一个寻求的意思,所指的要找出所标的,所标的要指出那所指的。有指,就是有所指,有义;有标,就是标明它一个名,叫什么东西。所以世间的东西,都可以用安立两个字,就是诠说两个字都能表示。判断也可以找,判断依靠东西更多,象咱们现在调查研究,在实验室内来多次地实验,等等的,它都是,咱们要下一个判断,真正的判断不是那么容易的,都得来不易。所有的古今的,说有一个原则,有一个规律,有一个发明,差不多都是要依靠、要寻求很多的根据,这里头主要是有根有据,判断是一定要有根有据;安立呢,它必须有所指,有所标明,指标。我觉得用指标这两个字,有所指,有所标,表示这个诠说跟安立;有根有据可以说表示判断所寻求的、所依靠的。所以这四个寻求,一个是安立,一个是判断。安立也是指跟标互相有点依靠吧。判断它是一定要有根有据。所以四寻求它本身是一种寻求的意思,我们也是对它有一个考虑的考察的问题,它本身也是一种假安立,不是真安立,没有真安立一说。

  

  “以及真正如实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遍知自性与差别,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这个也是提到暖跟顶,暖跟顶都指的所取的方面,所的方面,有所指,有所标,有所根,有所据,这都是指的暖跟顶。底下这个是忍位跟世间最胜法。讲所取这方面彻底没有,那就是把所有的安立都是假的,都是假安立,于是乎它这里头的自性跟差别都也就不存在了,这名跟义也是不存在了。于是乎在最初的时刻能够理解到没有遍计所执性的一分,就是安立模式。顶位就把所有的我们图书馆里的资料,或者结绳计事,种种的用绳子、用文字记东西,所有的资料,刻在石头上,埋在地底下,所有的资料它都是好象要有判断,北京是多少年……几千年的都城,它也是根据许多资料,还有现实的地区的遗留的古迹来证明,有根有据来证明北京是几千年的都城。类似这种样子,都是有根有据。这种有根有据的,它也是根本它也依据北京这个名字,指的这块地方,你说北京指的多大一块地方?这块地方是常常变动的,北京这名词,过去叫北平,过去还叫什么,种种的,这个互相之间的所谓有依有据,来下一个断语,下一个判断,北京有多少年的历史,它也是必须有根有据。

  根据跟判断,也是一个有个主语,有个谓语,有个宾语,主谓、主宾,这样子本身这个主宾是不是存在?是不是真有所取的那个东西?又都是假安立的。北京这个名词,跟它所包含的意义,都互相要有根有据,实际上这个名词跟所指的东西,都是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北京这个名词跟它所指的这个义,互相之间都是有是不是真正存在,有这问题。

  

  (问:后边真正如实四遍知,跟前边四遍寻求的区别是什么?)

  四遍知跟四寻求就又不同了。四遍知是指能取方面没有,咱们现在已经把所取方面都因为它是假安立,都认为这个主客、名义都不存在,都是没有的,这是所取没有。就是在顶位的时候,它就认为所判断的这些东西,同时都不存在,没有所判断的东西。就是所判断的我跟常实际上都不存在。这是前头关于所取的方面。关于能取的方面,底下就谈了,就是忍跟世间最胜法,既然所取不存在,你能的方面也没法说。就拿,说你这个安立,所安立的,跟所判断的,都不存在,你这能安立、能判断也就不能存在了。

  前头说这个增益,安立跟判断都是能的方面,既然所安立、所判断没有的话,你能判断呢,也应该是没有的。这是一种说法。再这世间所说的,权利是什么意思?法治、人治的对立,人治是能的方面,权利也是能的方面,你能管理老百姓,你有权利,这是能的方面。实际上,要所管的没有的话,你这能也不存在了。你所管的地方不存在,所管的人民多少也不存在,而且常常反对你,你本身是不是能够真正实行权利,这都有问题。所以过去说,人民如水,象船一样,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权利管人民的话,也是有问题的。你真正腐化到底一定要得到反应,所以这个能不是绝对的。

  再有能,所有的能的问题,我能作业,能腐化,能作许多的贪嗔痴,贪嗔痴本身也是能。这里头都牵涉到,这个能,所有的,我们已经发现唯识,唯识大部分是唯能的,少部分还是有所的问题。所以第六意识它里头还有许多能作业,能够起惑,起烦恼,贪嗔痴,贪嗔痴本身都是能。跟前头所谓人类发现的八识跟五十种心所,这个发现也很重要。五十几种心所,十大根本烦恼,还有随烦恼,这些发现是能的方面,而且它是一个能遍计,能执着的,能贪婪,这些个我们前头已经说了所贪的,所嗔的,所惑的,所愚的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当然这能的方面也不存在了。没有个“者”,没有个贪者,没有个嗔者,没有这样的东西。

  所以真正讲起来,第六意识有许多烦恼,随烦恼,这东西必须应该把它过下滤。真正过下滤还是世亲《三十颂》就提到,八识要是转入假安立,那意思是说,八识本身就应该没有我,没有常,要有我有常的话,它不是真正的依他起,尤其它十大烦恼,随烦恼,它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你要不把它过下滤,要不把它……它一定是必须转入假安立,必须转入没有我、没有法,没有自性、没有差别,必须所有的能都是这样子,没有自性、没有差别,于是乎才是真正的唯了别识。所以这更能证明,一个忍,一个是世间最胜法,必须是所有的能取,都如同所取一样,它是根本没有这回事,就是根本是遍计所执性没有的。

  所以真正唯识学,那必须是唯了别识学,必须是经过了筛选,必须经过非我非法这个过这个滤不可,它即是非我,也是非法,不是自性,也不是差别,必须是这样子,跟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那才真正是唯识,要还有真正存在,象玄奘法师误解的地方,认为三能变识,要那么理解的话,那问题就大了。所以必须象世亲说,必须要筛掉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的我跟法,才能是真正的唯了别识学。那就是在我们证真如以前,是把所有的能的方面,要把它所有能方面也不是人我,也不是法我,必须这样子才能把真正的依他起的了别识保留在依他起上,否则那你所谓这个唯识,那都是在证真如以前把它筛掉了。它也是能取,所以唯识学必须是前七识跟阿赖耶识互相依存,不能独立存在,现行的七识跟所熏的种子识,它互相不能够独立,要互相独立,在证真如以前都给它筛掉了。

  所以四个加行位,一个是四寻求,一个四如实知,这把能取所取这个东西都给它……,没有这回事嘛,你不能给它保留啊,不能留住啊,这都有自性的、都有我的东西。所以四寻求跟四如实知就把所有的所取,所有的能取都给筛掉了,留一点儿也不能够证真如。

  (时间到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暖、顶、忍、世最胜法,你象世最胜法,三界最上的无色界,四种无色界到最顶上,非想非非想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那就是一个是能的方面,能取,所以能取根本也不存在了。所以它是世间最胜的,比这无色界还要高得多。

  大家因为牵涉的问题很多,尤其牵涉我们世间的问题,这个所取的问题,这个能取也牵涉世间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很应该很注意,咱们大家都互相要研究,互相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跟玄奘法师的唯识学,跟现在所谓的对唯识学的了知的人,都我们希望咱们将来长时期地,要对于玄奘法师的唯识学要好好地要分析一下,哪些个还应当筛掉,那就是他把唯识学当成了遍计所执性的东西。这些希望咱们比较长期地要……。

  这次铜川的会议,也是重要的会议。也是真正的唯识学,跟假的唯识学,或者是不纯粹的唯识学要见面,要分个高低,要分个正确不正确。所以我们大家都要或者在不久的时间里头,咱们形成个讨论,形成个辩论,也许在铜川会议前,也许在铜川会议以后,我估计应该揭起一个大讨论,辩清什么是唯了别识学。好,经过三个礼拜再见。同时希望他们三位到铜川去的,给我带回来很多的信息,咱们大家也在观望。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摄大乘论 第120讲
下一篇:摄大乘论 第118讲
 摄大乘论 第88讲
 摄大乘论 第3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
 摄大乘论 第135讲
 摄大乘论 第12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二、破声常声显论
 摄大乘论 第8讲
 摄大乘论 第11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八、第八善染等心所不相应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释唯有识三自性不成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