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第八相应心所亦无覆无记摄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3
【论文】
三‧七四 「触等亦如是」者,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
 
 
 
【疏翼】
  第一解初能变十义门外,第六段文「相应五数例同于心」。文分为三︰一、略申正义,二、「有义」下广破异说,三、「由此故知」下结示正义﹝文段分三科文依如理《义演》﹞。初中又二︰一、第一师说,二、第二师说。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八】
 
  自下第六段、诸心所法例同于心,非是分别识自体门。此四说中,第一、第二、第四说,同护法等。一师多复次,义不违也。义虽有四,文段有三。
 
  牒前颂[1]第八句也。初师,初、以五心所法例同心王无记性矣[2],次、「无记性」[3],后、有「亦如是」故,如文可知。
 
 
 
【疏翼】
 
  此即第一略申正义中,第一师说。
 
 
 
【论文】
 
三‧七五 又触等五,如阿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
 
 
 
【疏翼】
  第一略申正义中,第二、第二师说。
 
 
 
【述记‧卷十八】
 
  自下、即是第二师说。
 
  此师亦说例于识体五种义同︰一、异熟,二、所缘行相俱不可知,三、缘三种境[4],四、五法相应,五、无覆无记。
 
  前虽已有本识八门,随其所应,故但有五[5]。于十义中,此别开不可知为一门[6]。
 
  然但有四,除自相、一切种,及行相,并舍受俱[7]。因果不断,转舍时位[8],在例后明。此例以前,如其所应,亦如是故。
 
  问︰本识五法俱,「触等亦如是」。触虽不与触自相应,五法是同,随应相例。本识行相,即是了别,触随所应,应例行相,令心、心所同触前境是触行相故,余例难亦然[9]!
 
  答︰余门通故,可咸相例。行相[10]既言「了别」,何得触等例同?此不成救!与识相应,既言触等,触等亦应与自俱故。此理不然!随所应有,触非触俱,相应有五法,五法相应例得同;「了别」在识不通余,何得触等例行相?了别行相在于识,亦令触等例皆同;与舍相应,不在受,亦应受等例成失[11]?
 
  此上二说,义虽未周,以理而言,亦无妨难。
 
 
 
【疏翼】
 
  以上第六段文以所例王门中,第一略申义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颂曰︰触等亦如是。
 
论曰︰如已说阿赖耶识,一向异熟,所缘行相不分明,常与触等相应,唯舍受,及无覆无记,如是触等亦是一向异熟,所缘行相不分明,除自身外,余四及与阿赖耶识常相应。又触等亦唯舍受,及无覆无记,均如阿赖耶识﹝安慧以异熟、不可知、相应、舍受、及无覆无记,五义例心王。缘三种境,彼则不例,而例舍受。与第二师相近﹞。谓以诸与异熟相应者,非异熟故。与所缘行相不分明相应者,分明所缘行相不可有故。如是于余﹝但例不例「一切种」,实属关键﹞,当说亦尔。
 
 
 
【论文】
三‧七六 有义:触等如阿赖耶,亦是异熟及一切种,广说乃至无覆无记,「亦如是」言,无简别故。
 
 
 
【疏翼】
  第六段文以所例王门中,第二广破异说。于中分二︰一、第三师异说,二、第四师破。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此、难陀论师等多人为此解。初、许触等受熏,后、被难已转计,方言缘种名「一切种」。
 
  此、第三说。
 
  例上五门,并「不可知」,即有其六︰谓从异熟乃至无记,除识自相、行相、受俱[12]。颂言「触等」,即是自相,故不须例。此论体例,若正义无违,或合为一;若邪宗、谬义,假作别师,非必异说。今此别师[13]。
 
 
 
【论文】
三‧七七 彼说非理。
 
 
 
【疏翼】
  第二广破异师中,第二、第四师破。于中分二十三文︰一、第四师总非,二、第三师问有何所以,三、论主答,四、第三师伏难,五、论主牒破﹝二文合一﹞,六、第三师伏质,七、论主返征﹝二文合一﹞,八、第三师复伏救,九、论主复难﹝二文合一﹞,十、第三师伏救,十一、论主正难﹝二文合一﹞,十二、第三师伏救,十三、论主正难﹝二文合一﹞,十四、第三师伏救,十五、论主正难﹝二文合一﹞,十六、第三师转救,十七、论主征,十八、第三师再转救,十九、论主再征,二十、第三师答出三因及宗喻作﹝二文合一﹞,二十一、论主难,二十二、第三师伏问,二十三、论主复答﹝二文合一﹞。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第四师破,第一、非也。
 
 
 
【疏翼】
  《枢要》卷中云︰
 
心所例中第三师,《疏》云︰以六义例。今观第四师难意,不例了别及与受俱,即例六门。虽有难言触与触俱,许五法俱,为例同故;三释皆以俱心所,不例舍藏,唯心王舍藏,为非心所舍藏名,所以前例如是。不尔,何故中路例也?执此,即依二解为正,并第四师释难中有十︰一、总非,二、却诘,三、难令不受熏,四、纵难受熏,五、他救,六、复诘,七、彼释,八、正难,九、转问,十、申宗。
 
第四纵难受熏中有五︰一、一成六体过,二、多因一果过,三、五种无用过,四、势等非次过,五、顿生六果过。
 
「又彼所说」,转问也。「由此」等,申宗也。
 
 
 
【论文】
三‧七八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第三师中,第二第三师却诘有何所以。
 
 
 
 
 
【述记‧卷十八】
 
  第二、彼问有何所以。
 
 
 
【论文】
三‧七九 触等依识,不自在故,如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第三师中,第三论主答「难令不受熏」。
 
 
 
【述记‧卷十八】
 
  三、论主答。
 
  既非心王,故不自在。前第二卷于「可熏」中,有自在义[14]。世亲《摄论》四[15]外,别立有自在义,方能受熏[16]。染中举贪,「等」取瞋等。善中举信,「等」精进等。既如贪等,故不可说触等同识,能持种子,此乃不例一切种门。
 
  问︰所熏有心及心所,心所不自在,故不受熏;能熏之中有心所,心所不自在,故非能熏?
 
  答︰心所有增减,义具可能熏,心所不自在,故非所熏摄。
 
  问︰何故受熏,则遮心所及其能熏,心所亦得?
 
  答︰为因据有力,心所亦能熏,受熏须报主,心所非所熏。
 
  问︰心所为因能熏,言有力,心所为果,有力言所熏?
 
  答︰心所能熏无过失,心所亦能熏,心所受熏过失多,心所非所熏。
 
  问︰何故能熏,即言无失,为所熏者,过失便多?
 
  答︰为因之日,有力而是能熏;为果之时,无力乃非所熏。
 
  问︰何者名过失?
 
  答︰顿生六果失。
 
  问︰何故心所受熏,后时顿生六果,心所能熏,后果不顿生六?
 
  答︰心所受熏,即能熏心、心所一念便熏成六种,后生现时,顿生六果。心所能熏相分、见分,但随己数而熏,非一一法皆有六种,即所熏无顿生六果。唯熏心王一体法故[17],若六法受熏,便有三十六种见、相分种,各自生已现行本识等,即有顿生六果之过。
 
  问︰如缘本识增上缘中熏成种时[18],同时心所亦熏成本识种,缘彼心所[19]亦尔。何故心所能熏所熏无顿生果之妨[20]?
 
  答︰即能熏心王缘本识及五数,熏成种子,此种后时生本识及五数现行,能熏心所不熏彼本识及五数种。此相分熏种,但生自相分现行,非亲生彼本识等故,故无此妨。
 
  问︰心所能熏,何不同彼心王能熏俱生于彼本质之法,心所能熏即生自相分现行,不生本质耶?
 
  答︰若能熏之心是一,缘本识及五数,所熏有六,故即熏六个能熏之种。以后种生现行,顿生六果妨,不可论其本质生与不生所熏六种,乍可论其本质影像[21],其所熏不然[22]。
 
  此亦不然,受熏例亦尔,心所生影像,心王生本质!由是义故,如实义者,如缘本识熏种之时,能熏心聚共熏成一本识之种,此,增上缘,本有种子为因缘故,无顿生六果之妨。多种生一芽,因缘便无此事。增上缘等,理亦无失[23]。
 
  又设能熏各各熏一本识种子,虽为六种,六种共生一果,亦无妨难,能持之识体是一故[24]。论所言:如贪、信等,不能受熏。此对难陀亦熏心所,非对经部[25],经部说心所亦非所熏故。如《摄论》云︰「是能依故[26]」,不自在故。若对彼宗有立已成之过,由大乘异师亦有说心所是所熏,故今以为喻。量云︰第八、五数,应非所熏。是能依故。不自在故。如贪、信等。
 
  若尔,七识应是所熏,既是自在及所依故。
 
  此亦不然。因明者说︰但遮能依心所体是所熏,不表七识心王是所熏法。触等五法既非所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又以「不能持诸种子」为第二宗,于理无失。文有宗二,因、喻唯一。
 
 
 
【论文】
 
三‧八○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四第三师伏难及第五论主牒破。即《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一成六体过。
 
 
 
【述记‧卷十八】
 
  四、第三师言。
 
  受熏何失?
 
  五、论主牒破。
 
  即一有情能熏、所熏,随是何法有六个种,以六法体为所熏故,一一所熏,有一种故。
 
 
 
【论文】
 
三‧八一 若尔,果起从何种生?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六第三师伏质及第四师返征。即《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二多因一果过,先设一番质征。
 
 
 
【述记‧卷十八】
 
  六、外人复言。
 
  六种何失?
 
  此即第七、论主复征。
 
  若尔,果生从何种起?
 
 
 
 
 
【论文】
三‧八二 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八第三师伏救及第九论主复难。即亦属《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二正出多因一果过。
 
 
 
【述记‧卷十八】
 
  八、外人复云︰皆从彼起。
 
  九、论主复云[27]。
 
  《成业论》中,广破此义[28]。量云︰别能持中六种种子,应不共生一果。因缘性故,如六能熏。能熏虽有六现,不是因缘共生一果种。
 
  若尔,《杂集》第八卷如何通?彼许多因生一果故。如五无间业受一期报故[29]。
 
  《成业论》中自解此妨,可许多缘生一果体,不许多因能生一果。因缘办体,无此事故。前立量中已有「因缘」、「因果」言故。
 
【论文】
三‧八三 若说果生,唯从一种,则余五种,便为无用。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第三师伏难及第十一论主正难。即《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三、五种无用过。
 
 
 
【述记‧卷十八】
 
  十、外人转言︰熏种虽多,生果之时,但从一种。
 
  此下十一、论主复非。初二句牒,下二句难。
 
  此就见分能熏为论[30]。
 
  问︰既尔,护法等如何释此文?新旧之种若随用一,旧新种中一无用故。又能熏有六,熏成六种,共生一果,为难亦尔。
 
  此乃自违,不劳他诘[31]!
 
  答曰︰新旧因缘,能熏有六,熏成六种,势力齐等,俱逢缘合,可许此类共生一果。如一麦中,有多极微,可许同生一芽等果,非许一一微各各生果故。
 
  若尔,《成业》难多种生一芽,何为会释?
 
  彼破经部色、心二法各各有种,共生一果。如二麦等共生一芽,非此所许。今五数中,各有种子,共生一果,故是所非。若一识中同类种子,共生,无妨。故此文言︰若一种生,余无用等。不尔,此言深为自害!若能持是一,多同类种,许共生一果。若能持是别,虽同类种,不许同生果。
 
 
 
【论文】
三‧八四 亦不可说,次第生果,熏习同时,势力等故。
 
 
 
【疏翼】
  第二第四师广破中,第十二第三师伏救及第十三论主正难。即《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四势等非次过。
 
 
 
【述记‧卷十八】
 
  十二、外人云︰次第生果。
 
  十三、论主复难。
 
  同熏之种一生果时,余亦应生,「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如生果种。故不可说心种先生,余触等种次第生果。此中比量,易而可知[32]。
 
【论文】
三‧八五 又不可说,六果顿生。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四、第三师伏救及第十五论主正难,即《枢要》第四纵难受熏中,第五顿生六果过。论主正难中分二︰一、总非,二、出过。此即正难中总非也。
 
 
 
【述记‧卷十八】
 
  十四、外人复云「六果顿起」。
 
  十五、论主复难。
 
  此、即总非。
 
 
 
【论文】
三‧八六 勿一有情,一剎那顷,六眼识等,俱时生故。
 
 
 
【疏翼】
  第十五论主正难中,第二出过。
 
 
 
【述记‧卷十八】
 
  有何过失?
 
  若六果生,便有此失。
 
  彼若救言︰如摩醯首罗[33]面有三目,复有龙王有八万眼,有六种体,于理何违?
 
  难此,不尔!不可说心中之种,生此眼;心所中种,能生彼眼;即应一念有六本识。又无多眼者,彼如何通?故唯心王持种,于理为善。又如人二眼,识但是一;多眼龙王,何必识多?又若许尔,即一有情有六本识,便为六身,非为一体!
 
 
 
【疏翼】
 
  以上《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四、纵难受熏讫。亦即第十五、论主正难讫。
 
 
 
【论文】
三‧八七 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六、第三师转救。即《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五「他救」。
 
 
 
【述记‧卷十八】
 
  次第十六、彼复转救。
 
  外人转计︰此即不例同于本识持种受熏,名「一切种」故。
 
 
 
【论文】
三‧八八 不尔,如何触等如识,名一切种?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七、论主征。《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六「复诘」。
 
 
 
【述记‧卷十八】
 
  第十七、论主复问。
 
  问触所由。
 
 
 
【论文】
三‧八九 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八、第三师再转救。即《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七「彼释」。于中分三︰一、第三师转计,二、答征出三因,三、出宗喻。此即第一转计。
 
 
 
【述记‧卷十八】
 
  次第十八、外人复云[34]。
 
  此解似种。本识变种,能生果故,名为真种。触等与识同一所缘故,彼亦能变为种子,不能生果,名为「似种」。
 
 
 
【论文】
三‧九○ 触等与识,所缘等故。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十九、论主再征,及第二十、第三师出三因及宗喻作答。相当《枢要》第七「彼释」中,第二答征出三因及宗喻。依次分三、分五,此第一因。
 
 
 
【述记‧卷十八】
 
  十九、问彼何故须然,二十、彼答。
 
  此显三因,触等似种,若不缘种,心、心所法所缘,便有不同之失。
 
 
 
【疏翼】
 
  此《枢要》第七「彼释」中,第二答征出三因中,第一因也。
 
 
 
【论文】
三‧九一 无色,触等有所缘故。
 
 
 
【疏翼】
  第二十、第三师出三因及宗喻作答中,第二、出第二因也。
 
 
 
【述记‧卷十八】
 
  生无色界,既不缘色,不缘种者,此何所缘?
 
 
 
【疏翼】
 
  此《枢要》第七「彼释」中,第二、答征出三因中,第二因也。
 
【论文】
三‧九二 亲所缘缘,定应有故。
 
 
 
【疏翼】
  第二十、第三师出三因及宗喻作答中,第三、出第三因也。
 
 
 
【述记‧卷十八】
 
  若但缘本识相分之种,自不须变,即无亲所缘缘,自无相分故,便非唯识。心外取故,若托彼变,但是疏缘,不于触等之上现影像故。
 
 
 
【疏翼】
 
  此《枢要》第七「彼释」中,第三答征出三因中,第三因也。
 
 
 
【论文】
三‧九三 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
 
 
 
【疏翼】
  第二十、第三师出三因及宗喻作答中,第四、出宗及喻。此先出宗。
 
 
 
【述记‧卷十八】
 
  无实用故,不能生现识根境等。「等」者,等取诸根境等。
 
 
 
 
 
【疏翼】
 
  此《枢要》第七「彼释」中,第四答征出宗也。
 
 
 
【论文】
 
三‧九四 如触等上似眼根等,非识所依。
 
 
 
【疏翼】
  第二十、第三师出三因及宗喻中,第五出喻。于中有二︰一、似根非依喻,二、似火无烧喻。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此如何等?
 
  心所所变眼根等,不能为依亲生五识,亲生五识者,心王所变故。色等亦尔,亦非实碍。此六眼根等,同时、同处不相障碍。
 
 
 
【疏翼】
 
  此《枢要》第七「彼释」中,第五答征出第一喻也。
 
 
 
【论文】
三‧九五 亦如似火,无能烧用。
 
 
 
【疏翼】
 
  第五、出喻中,第二、似火无烧喻。
 
 
 
【述记‧卷十八】
 
  此、显同喻。
 
  镜中之火,名为「似火」,无烧用故。此上并是第三师救。
 
 
 
【疏翼】
 
  此《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七「彼释」讫。
 
 
 
【论文】
三‧九六 彼救非理。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后执受处,方应与识而相例故。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二十一、论主难。即《枢要》第四释难中,第八正难。于中有二︰一、「执受处」后方可例,二、显正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次二十一、论主难云。
 
  谓若是触等缘似种相,名「一切种」,即是第四、缘境之门[35]。在第三门「一切种」,后[36]「执受处」中,方应相例,如何于前[37]「一切种」中,乃例缘境?
 
【疏翼】
 
  此《枢要》第八正难中,第一「执受处」后方可例。
 
 
 
【论文】
三‧九七 由此,前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能持种义。不尔,本颂有重言失。
 
 
 
【疏翼】
  第二十一论主难中,第二显正义。
 
 
 
【述记‧卷十八】
 
  此、显正义。
 
  由此理故,前句所说「一切种」言,定目本识有彼受熏能持种子义,不目缘种、似种等义,故不可以触等五数缘种为例。
 
  若不是说受熏、执种,名「一切种」尔者,本颂乃有重言之失。上解「一切种」,已言缘种,下解「执受」中,复言缘种故。
 
  若彼救言:缘种子者名一切种,「执受处」中说有根身,无重过者,理亦不然。
 
  世亲《摄论》[38]引《阿毗达磨经》[39]言︰执受有二︰一、五色根及根依处,二、相名分别习气[40]。种子可执,复是所缘;与身别明,此有何意?故所说非也。
 
 
 
【论文】
三‧九八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
 
 
 
【疏翼】
  第二、第四师破中,第二十二、第三师伏问,及第二十三、论主复答。于中有三︰初、总非,次、正难。即《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九「转问」。后、「申宗」,与《枢要》第四释难中第十合。此即第二十三、论主复答中,初文总非也。
 
 
 
【述记‧卷十八】
 
  二十二、第三师问。
 
  若不如我所说义者,「亦如是」言,应有简别!以不许例持诸种故。
 
  次二十三、论主复答。
 
  此、总非也。
 
 
 
【疏翼】
 
  此《枢要》第九「转问」中,第一总非。
 
 
 
【论文】
三‧九九 勿触等五,亦能了别,触等亦与触等相应。
 
 
 
【疏翼】
  第二十三、论主复答中第二正难。即《枢要》第九「转问」中,第二正难。
 
 
 
【述记‧卷十八】
 
  此下、正难。
 
  「了别」,唯是识行相故。上「勿」字流至此──「勿触等」五,「与触等相应」,以说本识、触等相应故。不尔,如何触等相例?
 
 
 
【论文】
三‧一○○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其所应,非谓一切。
 
 
 
【疏翼】
  第二十三、论主答中,第三申宗。即《枢要》第四师释难中,第十申宗。
 
【述记‧卷十八】
 
  由此理故,故知颂中「亦如是」[41]言,随所应说。若前,若后,性相求故,应可例有随理无违,即便相例,非谓一切皆令例之。
 
  此例几门?
 
  即有六门。前第二师例同五门[42],今加断舍,随所应故。余不例者,准义可知。以随文便,中间相例,故亦可许例于舍位[43]。欲显初后皆有例法及非例法,故中间说触等相例。若最后句方例者,恐谓一切皆合例故。
 
  上来虽有多文,非是正明本识,例彼触等义门分别。
 
 
 
【疏翼】
 
  以上第一二颂半﹝第二颂下半至第四颂﹞,第六段文十义门以外,五心所例心王门讫。
 
 
 
 
 
 
 
 
--------------------------------------------------------------------------------
 
[1] 谓第三颂。
 
[2] 《枢要》卷中云︰
 
下心所例王门心所例中,第一师不例异熟等者,应思一一不例所以,以义不同故。
 
[3] 即无覆无记性。
 
[4] 「三种境」,谓种子、内根身、外器界。
 
[5] 「五」,谓五段文。
 
[6] 《述记》卷十二云︰
 
「不可知」者,即于所缘行相之内差别之义。既无别用,故非别门。若别开者,束五受门相应中摄,俱心所故。
 
[7] 灵泰《抄》云︰
 
此师即例五门︰一、异熟,二、所缘行相俱不可知。其所缘,即是第三门中缘三种境是,更无别体。其行相即是心王,了别为行相,故唯取「不可知」也。
 
[8] 即「因果譬喻」、「伏断住次」两门。
 
[9] 道邑《义蕴》云︰
 
五心所中,举触为首,难余作意等亦尔。又此举行相为例,更以自相门例亦得。触虽不以摄持因果为自相,亦有三和之自相,俱自相故,亦可相例。又难受不与受俱,余心所不与受俱,并应为例。
 
[10] 「行相」,谓本识行相。
 
[11] 灵泰《抄》云︰
 
此即返质外也。若触等余心所法既同舍受相应;若心所中受,则不与舍受﹝相应﹞。受不与受得相应,故返质外曰︰了别在于识,例触同了别;受不同舍受相应,受得与舍受相应?既受不得与舍受相应,故知不得例心王同了别也。
 
 智周《演秘》云︰
 
触等虽复不自相应,然余四法亦即是彼王相应法,所以故得例相应门。﹝触等﹞行相与王无少交涉,先得相例。
 
[12] 安慧则除「一切种」未确例,而确例舍受俱,又不确例执受处或所
 
 缘三境。
 
 灵泰《抄》叙难陀等七门云︰
 
即一、异熟,二、一切种,三、不可知,四、执受处,五、触等相应门,六、舍受相应门,七、无覆无记门。
 
[13] 灵泰《抄》云︰
 
此文即说一部论意。若十师正义,则总合为一义以明;若邪宗、谬义,假作别师,是以多「有义」也。
 
[14] 本论卷二云︰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
 
[15] 《摄论》卷二、《摄论‧无性释》卷二。
 
 可熏具四性: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
 
[16] 《摄论‧世亲释》云︰
 
谓眼识熏习在贪欲中,不应道理。何以故?由彼贪欲依眼识故,不坚住故。
 
 《摄论‧无性释》云︰
 
且此熏习不得住贪中,以贪依识故,贪系属识,识不依贪。非能依贪受所依熏,应正道理,是能熏故。「不坚住故」者,正遮贪欲是所熏性。
 
此乃为所熏四义中第一「坚住性」之教证。亦涉及心王、心所何者受熏之义,可为此用。灵泰不解,谓「今此引来,疏主亦是烦琐」。
 
[17] 道邑《义蕴》云︰
 
此意说如第七识心王、心所同缘本识,第七心王能熏自相、见种,亦熏本识种子。心所但熏自相、见种,不熏本质之种。由所熏之处是一,故无六果之妨。此初解为不正也。
 
[18] 「如本识不自熏」。
 
[19] 谓缘彼见分心所。
 
[20] 灵泰《抄》云︰
 
如本识不自熏,要藉前七识熏。且如第七识缘第八识时,第七识心王心所合有十八﹝第七心王心所见分、相分,及增上所熏第八心王、心所见分﹞。此十八个心、心所同缘本识,一念之中熏成十八个本识种子。以后生现行之时,亦有顿生十八个识多果之妨。
 
[21] 智周《演秘》云︰
 
不可说言心王所熏而生本质,心所所熏而即不生。何所以者?王所六种,皆所熏故。「乍可论其本质影」者,能熏之识,乍可论其能熏心王于生本质,能熏心所生于影像。
 
[22] 智周《演秘》云︰
 
不得论其王所所熏,生于本质影像等异。
 
[23] 灵泰《抄》云:
 
此第二解。
 
[24] 灵泰《抄》云︰
 
此第三解,护法正义也。
 
[25] 《摄论‧世亲释》释卷二中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于后念。
 
[26] 《摄论》卷一中原文:
 
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
 
[27] 即云「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
 
[28] 《成业论》云︰
 
如何一一心、心所法,从二种子相续而生?不见芽等从种生法有如是事。可藉多缘生于一果,无从二种有一果生。
 
[29] 《对法》卷八云︰
 
于一生中,顿受一切所得异熟,无有过失。所以者何?若造众多无间业者,所感身形最极柔软、所感苦具众多猛利,由此顿受种种大苦。
 
[30] 如理《义演》云︰
 
若约相分、本质,即有三十六种。如论言「则余五种便为无用」,则知依见分说,不约相分。
 
 灵泰《抄》云︰
 
以第八见、相二分不自熏,所以于他相分中能熏成第八见、相分种。
 
[31] 「诘」字,金陵本误作「语」。
 
 如理《义演》云︰
 
我本难汝云︰果生,若从一种生者,则余五种为无用。今却难我云︰能熏多种共生一果者,即有多种共生一芽之妨。若一生,余不生,不生应无用!故云此难意乃是自违,而符我宗,不成难也。「答」以下,是解也。
 
[32] 灵泰《抄》云︰
 
量云︰汝初种子生时余种亦生。「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如初生种。难初生种。亦然。
 
[33] 「摩醯首罗」,梵为「mahewvara」,即大自在天。
 
[34] 即「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
 
[35] 谓即十义门中,第四缘三种境之门。
 
[36] 即第四所缘门。
 
[37] 谓第三因相门。
 
[38] 《摄论‧无性释》卷一,及《摄论》卷一均引。
 
[39] 该论即经所摄。
 
[40] 《摄论》卷一初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摄论‧世亲释》解第二「执受自体」云︰
 
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一期﹝藏文作「一切」﹞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由阿赖耶中,一期自体熏习住故﹝藏文作「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自体熏习安住故」﹞。彼体起故,说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
 
 《摄论‧无性释》云︰
 
摄受彼故,名「正结生」,受彼生故,精血合故,非无阿赖耶识,而有执受一期﹝藏文作「一切」﹞自体。譬如室宅,院摄光明﹝藏文无此喻﹞,是一期﹝藏文作「一切」﹞自体习气所熏故。
 
[41] 即第四颂中第二句后三字「亦如是」。
 
[42] 安慧亦例同五门,例「舍受」,而未例三种境。
 
[43] 道邑《义蕴》云︰
 
问︰只言舍赖耶,何故不言舍触等?答︰此据离缚,心王离时,心所亦离。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一、显赖耶非断非常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九、阿赖耶识无覆无记摄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二、结显末那因果位相应心所
 摄大乘论 第2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摄大乘论 第38讲
 摄大乘论 第115讲
 摄大乘论 第87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五、通达位
 摄大乘论 第65讲
 摄大乘论 第96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略谈佛教生命观[栏目:智中法师]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栏目:唯识学研究]
 佛教与环境保护[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试论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宗教文化存在和社会价值[栏目:常福法师]
 向往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着?(济群法师)[栏目:佛学小知识]
 运用「自性」的力量于团体运作中[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七)[栏目:佛说无量寿经讲记·智圆法师]
 切莫偏袒执着各宗派 造下毁坏自他舍法业[栏目:勿谤三宝]
 一念不生谓之诚[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