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5
【论文】
 
三‧三七八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疏翼】
 
  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六生死时心证。于中有三︰一、引经,二、遮余非,三、归本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自下、第六。
 
  此、初引经,使证识有。
 
  谓此大乘及通小部,受生、命终必住散位,及与有心,方得受生及命终理。此中合[1]文「必住散心」,非住无心及非住定位,而得命终受生者也。
 
  下破经部等,所以者何?《瑜伽》第八十云:诸无学者,要先入灭定,后方入无余,亦无心命终。彼无六识,非无第八[2]。由斯即显若以六识为命终识,彼如何成?
 
  若说意识受生命终,彼由无学愿力致然。既有第八,亦非无心,又说诸异生、有学,不相违也[3]。
 
 
 
【论文】
 
三‧三七九 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
 
 
 
【疏翼】
 
  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二遮余非。于中分五。第一破六识非,又分为三︰一、举无转识,二、立六量非,三、有必可知。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下文有五︰一、破六识非,二、显第八是,三、破大乘异说,四、破上座部义,五、难死时渐舍之识。初中有三,如文自显。此即第一、举无转识。
 
  此位「身心」俱太「惛昧」──「身惛昧」,硬强性;「心惛昧」,暗劣性。「如睡无梦」,即五位中无心睡眠。「极闷绝时」,因鬼、药等有此事起。如〈决择分〉[4]、〈无心地〉[5]说。
 
  然瑜伽师,生、死二位既无,六心无心地中不别说者,即闷绝摄。今言「闷绝」,离死、生外,为鬼药等所闷绝故[6]。今此二位,非是住定,住散心位。有此无心,故引为证。
 
  量云︰即生、死位,明了转识必不现起。身心惛昧故。如睡无梦等。此二位中身心惛昧,大小二乘悉皆共许,故极成因。转识,生、死位无,唯大乘义,故得为宗。对萨婆多,此喻不成,彼但三位[7]说无心故。
 
  然先释有二︰
 
  一、谓唯有第八,无余六转,此文可然,宗[8]无余故。即以《瑜伽》第一为证,谓入母胎说有本识,不说意故[9]。又以《对法论》文为证,唯以无记心命终故[10]。
 
  二、说亦有意识。岂以《瑜伽》不说意识即便无者?第七应然。以不说故,此位应无。若无记心命终、受生,便唯第八,第八恒有,何须说也?即以此文证有第六。简异性故,说唯无记。若不然者,说无心位,何不别说受生命终,唯言五位?
 
  前师解云︰亦即闷绝,俱是惛昧位中摄故。然今此中文势,本意唯取有本识义为正所宗,言无意识受生命终,唯有本识;若无本识,以谁为受生命终之心也?今助释云︰是破他故,且言无意,非唯一说,此兼两师。然下既无别说,即以前师为正[11]。
 
 
 
【论文】
 
三‧三八○ 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
 
 
 
【疏翼】
 
  第一破六识非中,第二立六量非。
 
 
 
【述记‧卷二十二】
 
  子段第二、立六量非。
 
  此二位中,必无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正破萨婆多,引三位无心为喻。若兼破经部等,即前二散,及与二定、无想、五位。
 
  然彼二部等说五识无,执有意识。然今此中,正破彼意识,及设遮五,通言六识,非正遮计。此即难全无。
 
 
 
【论文】
 
三‧三八一 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
 
 
 
【疏翼】
 
  第一破六识非中,第三有必可知。
 
 
 
【述记‧卷二十二】
 
  第三段、设纵有六识。
 
  难令行相、所缘,不可得知。
 
  汝之生死,许有转识,行相、所缘应可了知。转识摄故。如余散有心位[12]。
 
  今随文便,先言其因,谓「六种转识」。次言其宗,宗中,先言有法「行相、所缘」。次复言「有」,此言「有」者,谓有转识,行相、所缘必应可知。「可知」,即是法。「如余时」,是喻。以因「故」字,安置喻中,非直文势便能,亦复义生巧逐。上下诸文,多分如此,准此可知。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一破六识非讫。
 
【论文】
 
三‧三八二 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二显第八是。或依《枢要》、第三显真异熟。
 
 
 
【述记‧卷二十二】
 
  既有此难,外返伏难︰说有转识,遂令行相等可知;既有赖耶,应行相等可说!
 
  第二、显第八是。
 
  「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知[13]」,简第六意,体非微细,非真异熟。是引业果、总报摄故;「一期相续」中,无断故;「恒无转变」,其性定故;「是散」心位,非定位故;是「有心」时,非同五位无心时故;「名生死心,不违正理」。我今此识,既非转识,体「极微细」;生死虽有,「行相、所缘俱不可知[14]」,非同粗识可知之识;故六转识,违于正理。
 
  此中所以惛昧为因,解生死时无转识义,诸贤共禀,众教同说。
 
  次难陀论师等无量论师、正法藏胜军师等,特以为佳,恒用阐扬,殊增智虑,名光月氏[15],誉美方今,无识之俦同遵南指。唯我大师至生遍破,及其披此,更益前非。如次论下,及〈制恶见〉中正陈其义。今诸释既备,胜义云集,群贤叙之,盛当所指。
 
 
 
【论文】
 
三‧三八三 有说:五识此位定无。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大乘异说。
 
 
 
【述记‧卷二十二】
 
  下第三、破大乘异说,有六︰一、叙宗,二、正破,三、救义,四、破救,五、更救,六、复难。此叙宗也。
 
  五种转识,生死定无,大小教同。然诸贤等,于此无诤,唯第六识,今应分别。
 
  意识取境,凡有三因︰或因五识,随缘五尘;或因他教,别生解故;或定为因,境界殊妙。死位既同以惛昧为因,故无异说。
 
  唯于生位,更增此释︰生位,前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言死位中,或因五识、他教等故,意识可有;唯正得以惛昧为因。初受生位,诸因不成,故独为证。然虽更有独起意识不缘于教、不缘五尘、不缘定境,取增人、法[16],此何不说?
 
  无心别起,不托五尘、他教、定力,别生计度,本但三因,如见闻等,无别因起,必应尔故。
 
 
 
【论文】
 
三‧三八四 若尔,有情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
 
 
 
【疏翼】
 
  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二正破。
 
 
 
【述记‧卷二十二】
 
  破上异师别生解者。
 
  谓生无色初剎那后,彼时意识应永不生。初无意识,彼此同故。若彼伏言受生已,次入定,无散意者,理亦不然。定心必由散意识引,或加行为因,如闻思等,或生得善,引生方起。此通三界[17]。五识、他教此之二因,彼界无有;能引起定散心意识,在彼界中无由起故,定如何生?非初受生即可得定,故彼三因,彼初无有,彼界散意,何缘得生?
 
 
 
【论文】
 
三‧三八五 若谓彼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
 
 
 
【疏翼】
 
  第二破大乘异说中,第三救意。
 
 
 
【述记‧卷二十二】
 
  彼复救解︰若生下界非串习定,可籍[18]散意引生彼定,下串习力后生彼时,定心率尔能现在前,故无过失。
 
 
 
【论文】
 
三‧三八六 彼初生时,宁不现起?
 
 
 
【疏翼】
 
  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四破救。于中分二︰一、难定心,二、难散心。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论主难云︰彼界定心即初生位一剎那中,宁不现起?亦由下界串习力故,犹如后时。
 
 
 
【论文】
 
三‧三八七 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
 
 
 
【疏翼】
 
  第四破救中,第二难散心。
 
 
 
【述记‧卷二十二】
 
  下、初受生一剎那位,前生曾习第六意识,亦应现起!即生得善,或勤烦恼、久习工巧等。
 
 
 
【疏翼】
 
  以上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四破救讫。
 
 
 
【论文】
 
三‧三八八 若由惛昧,初未现前,此即前因,何劳别说?
 
 
 
【疏翼】
 
  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五更救及第六复难。
 
 
 
【述记‧卷二十二】
 
  若汝救言:无色界中初生定心,及下界中初生位散心,由惛昧故,初未现前。此即是前诸论、诸贤共禀之因,何劳于中妄生别说?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大乘异说讫。
 
 
 
【论文】
 
三‧三八九 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于中分二︰一、叙执,二、简归。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上座部师说,有根本计,有末所计。根本计粗细二意,许得并生;末计不然,必别时起[19]。
 
【论文】
 
三‧三九○ 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疏翼】
 
  第四破上座部义中,第二简归。
 
 
 
【述记‧卷二十二】
 
  今此本计别有细意识,生死位中,一类、微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非如萨婆多等,故我无咎者。不然,此即是我第八之识。所以者何?「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即以汝因,还复破汝。谓︰彼计有二意识生,一、粗,二、细。细者受生、命终,俱不可知,异粗意识。
 
  无着《摄论》本云:应二意识俱时转等[20]。「又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21]」又此所依是种子识,即我所说第八识者,《摄论》诸师,未悟此文,由不曾见《唯识论》故[22]。
 
  无二意识并生论[23]者,我不颂此经,我部经中无此语故。或说无二粗意并生,及二细意并生,言先不障粗、细二识并生,故无妨也。
 
  又因明法,因有三相。「依染污」因、「时无断」因,缺无同品定有一相,非正比量[24]。「意识所缘不可知[25]」者,如大乘本识缘身器故,所依种识即本识者,何劳虚认此体非汝所计之识?
 
  今论意言︰汝谓不然。且初二意并生,有难。亦应有粗细二眼识并生,转识摄故,如意识。或意识不得有粗细二识并生,转识摄故,如眼等识。故知经上无文[26]定说,以理证尔。岂得随情,便拨圣教?
 
  次三因者,此非正量。谓立量云︰汝所言细意识者,决非意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如眼等识。或意识所缘分明行相不可得故。犹如五识。唯第三因成是比量,前二返显,以理直逐,不为比量,何得误[27]征[28]?
 
  今此论言「极成意识不如是」者,即彼[29]第三因。文虽不同,势义是一。由是前量故,汝细意识即我赖耶故,故上座师不符正理。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讫。
 
 
 
【论文】
 
三‧三九一 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文分为二︰一、总难转识,二、别难五六。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自下论文、通破诸部。下第五、难死渐舍识。
 
  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趣、恶趣别故[30]。《瑜伽》第一云︰随上下冷,后至于心。此处初生,最后舍故[31]。
 
  如上所明,六非执受,以舍执受,冷便起故。
 
 
 
【论文】
 
三‧三九二 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
 
 
 
【疏翼】
 
  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中,第二别难五六。
 
 
 
【述记‧卷二十二】
 
  五识依别,先若能执受,无识之时,身冷应起。若身识遍能执受者,「或不行故」。渐命终时,亦有先舍五识身故。
 
  意识住身,可由起触。不是决定住于身中取触等故,非无意识身便冷生。第八住身,即有暖起,不住身处,故冷触起。又第六识「境不定故」,缘境转易。此命终时,行相微细,缘一类境,非第六识有是相状。第六意识恒常起时,逢境即缘,随依即止,不同本识久住一依,定缘此境。
 
  由是等文,下[32]七识中,有一类计第八识以五根为依[33]。如此中言五识「各别依」,不能执故。通依者,能执。若不依根,能执受者,第六应然。若不依、不能执,便以第八为不定故[34],第八故以五根为依。及此中言「不住身」故,故第八识亦住于身。
 
 
 
【疏翼】
 
  以上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
 
三‧三九三 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疏翼】
 
  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卷二十二】
 
  下、总结言。
 
  唯第八识真异熟心由先业力恒不断、遍、相续、执于身,舍执受处,冷触便起。寿、暖、识三不相离故,识不起处,即是非情,引果所摄外器之类。虽第八识变,而亦缘,而不执受,如发鬓等,故此识有。
 
  上来或初、引教共诤,别破异部,二、引事[35]为难,三、总结上文。
 
 
 
【疏翼】
 
  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中,第六生死时心证讫。
 
 
 
 
 
 
 
 
--------------------------------------------------------------------------------
 
[1] 「合」字,《义蕴》牒释作「合」,余作「含」。
 
[2] 《瑜伽》卷八十原文为:
 
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无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藏文作「次舍阿赖耶识之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藏文作「由阿赖耶识及转识无因不生故」﹞,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3] 谓与《瑜伽》卷八十文不相违也。
 
 道邑《义蕴》云︰
 
此又解经。经必住散心等者,说异生、有学,不据入无余依。故与《瑜伽》不相违也。
 
[4] 《瑜伽》卷六十三说,由七种因心不得生中,第一「谓缘缺故,心
 
 不得生」云︰
 
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缺故心不得生。
 
[5] 《瑜伽》卷十三云︰
 
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6] 道邑《义蕴》云︰
 
死生虽即闷绝,今离彼外,别取鬼、药等闷绝,证死生也。
 
[7] 萨婆多部唯无想、灭尽、无想异熟三位无心。
 
[8] 「宗」字,《演秘》谓合作「言」,《义蕴》谓「宗」字正。
 
[9] 如《瑜伽》卷一云︰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位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
 
[10] 《对法》卷二云︰
 
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谓临命终时识渐舍离所依身分,发起冷触,或上,或下,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随于身分,若舍此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然。是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11] 《枢要》卷中云︰
 
此段中文,或分为六︰一、破经部:「如睡无梦」,转识无故,余部不尔。次、破萨婆多等。三、显真异熟。余三、文自显。
 
[12] 《枢要》卷中云︰
 
萨婆多等说有意识行相可知,故今难之云︰如可知者,应如余位分明可知。既不分明,明非意识故。
 
[13] 「知」字,论作「了」。
 
[14] 「知」,即「了」。
 
[15] 灵泰《抄》云︰
 
其五天竺国,名「月氏国」。即三世佛一切独觉师中,皆现能除众生贪瞋热起病,而得清凉,犹如天上月能除热起,而得清凉也。
 
[16] 道邑《义蕴》云︰
 
「取增」,与执着义同,即是妄执我、法也。
 
[17] 灵泰《抄》云︰
 
若身在欲界,由加行善闻思慧引,方能入定。色界由加行善闻慧引,则能入定。色界无思慧故,为有耳根、有闻慧故。其生得善亦能疏引定也。无色界闻思慧俱无,唯有生得善通三界也。
 
 智周《演秘》云︰
 
生得、因修思等加行,何得同也?又宽狭别︰生得善心遍三界,思等不遍。
 
[18] 「籍」字疑为「藉」。
 
[19] 《异部宗轮论》说上座部分破为十一部中,第十一部经量部云︰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该论《述记》卷下解云︰
 
「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有根边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位,生死根本,故说为「根」。由此根故,有五蕴起。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
 
 即与根本计近。
 
[20] 《摄论》卷一原文为: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殁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谓异熟体有情本事不待今时加行而转无记意识,及可了知所缘、行相、乐、苦受等相应意识,是二意识应一身中一时而转。然不应许。
 
[21] 《摄论》卷一原文: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摄论‧无性释》卷三解前二因云︰
 
由立宗门,显与彼法自相相违。谓共决定若是意识,非一切处、非一切种、非一时,依于染污,犹如后时所有意识。如是结生相续时,识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皆依染污。即中有摄后心为依,此所依心,生有为境。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是染污故﹝《摄论‧世亲释》卷三云「谓此意识贪等烦恼所染污意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即此为依,名『依染污』」﹞。能依之识,非是意识,由此越于意识法故。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名「染污依」。已相续心应成染污!此已成立许为无记,异熟性故﹝灵泰《抄》云「一『依染污故』者,有二释。一云︰第八识依染污末那识,以为俱有依,名为依染污也。此解不定。第六识亦依染污末那故。(本论卷四云「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又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二、欲命终时,第六识中,即起爱染而润生,第八识依第六识中染污爱取故,而得受生。如论卷八云『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故知『依染污故』,证命终时唯有第八识。故今取后解。卒被打杀者,即不得起润生爱。若渐渐病死者,即起染污润生爱也」﹞。由异熟性,对无间断,由此亦遮意识性。
 
[22] 灵泰《抄》云︰
 
又以前讲《摄论》法师等,虽见《摄论》中难二意识俱时转等,又染污故等论文,然诸师等不知此《摄论》而破上座部,若读此《唯识论》文,方知破上座部计也。
 
[23]《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如是颂言︰无处无容非前、非后、同身、同类﹝藏文无「同身、同类」四字﹞,二识并生。
 
[24] 灵泰《抄》云︰
 
虽有初一相,谓有遍是宗法性,即缺第二相,而无同品定有性。
 
 智周《演秘》云︰
 
观论本、释,量无明文。所以疏主断前二因,但直责也。古德以彼命根为喻而立其量,量如前辨﹝「初和合识,非是意识,依染污故,犹如命根」﹞。喻既论无,不假为量。又自第八,亦不得成。他量破云︰初生时识非是第八。依染污故。犹如命根。彼此既同,何能遣过?由此故知直责为善。或可作量,论示方隅,略不言喻。我宗命根,不定异八,汝命根喻,所立不成。由斯作量,理亦应通,义既多途,任情取舍。「时无断」因,亦可以彼命根为喻。
 
[25] 「知」字,《摄论》原文作「得」。
 
[26] 如《摄论‧无性释》卷三。
 
[27] 「误」字,灵泰《抄》、《义蕴》牒释作「误」,余本作「悟」。
 
[28] 灵泰《抄》云︰
 
比来讲论法师将前二因皆作比量者,非也。何得误征耶?
 
[29] 「彼」,指《摄论》。
 
[30] 见两《释》卷三。《摄论‧世亲释》云︰
 
将舍命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身分渐冷。以造善者,处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
 
 《摄论‧无性释》云︰
 
若造善者,即于其身下分渐冷。若造恶者,与此相违。
 
[31] 《瑜伽》卷一云︰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32] 「下」谓下文,见本论卷四。
 
[33] 如本论卷四云︰
 
又异熟识,有色界中能执持身,依色根转。如契经说:阿赖耶识业风所飘,遍依诸根恒相续转。《瑜伽》﹝卷五十一﹞亦说眼等六识各别依故,不能执受有色根身。若异熟识不遍依止有色诸根,应如六识非能执受。
 
[34] 道邑《义蕴》云︰
 
若对小乘立第六识不能执受,量云︰第六识不能执受有色根身。以不遍依故。如五识者。彼出过云︰为如五识不遍依故,第六不能执受耶?为如第八不遍依故,第六意识能执受耶?
 
[35] 谓死时渐舍之事。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六、离阿赖耶识缘名色不成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四、三法互持证有异熟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九、总明第三能变识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摄大乘论 第10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正显赖耶持种染净因果方成
 成唯识论疏翼 凡例
 摄大乘论 第9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解所缘门
 摄大乘论 第4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体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一)[栏目:杂阿含经]
 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We Have To Tune Our Motivation[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四部分:佛法中的六度空间]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杂阿含经新译 前言 阿含经大意 阿含经之成立 译本及内容[栏目:杂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王邦维)[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简介[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