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六、离阿赖耶识缘名色不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0
【论文】
 
三‧三九四 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疏翼】
 
  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相依识证。于中分三︰一、引经,二、遮余非,三、归本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二】
 
  自下第七、难名色经。
 
  《摄论》第三引经同此[1],文易可知。
 
 
 
【论文】
 
三‧三九五 谓彼经中,自作是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罗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
 
 
 
【疏翼】
 
  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相依识证中,第二遮余非。
 
 
 
【述记‧卷二十二】
 
  第二、为难。下文有四︰一、叙经,二、申难,三、破救,四、立量。即叙经也。
 
  彼经自释︰「『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等」,诸余位。「此羯逻蓝[2]」,名为杂秽──父母不净,名杂;深可厌患,名秽[3]。
 
  谓名与色此二,与识相依而住。无性《释》[4]言︰此二皆用识为因缘,识复依此,展转[5]相续而转,即是此中互相依义。
 
  复引俱时因果为例︰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
 
  萨婆多师:羯逻蓝时,无五识故,故唯有意,意即为识;识俱心所,说为「名」。
 
  名既通非色四蕴,彼宗释言︰「名」总摄四,实但有三,谓无识蕴,故不与名相应[6]。经自释言「名通四蕴」,故相违也。若谓初时虽无有识,第二念识名「名中识」,说初念识为名外识。
 
  说「相依」者,即束芦喻,道理不成,不俱有故。设此位,及后,许有五识生,诸识不并故,无「相依」、「俱」义。即是彼部绝解此经,更无理救。
 
  经部师等,道理同此。
 
  《瑜伽》第九有二义解︰一云︰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此解则通大小,非此所诤,便助彼宗,非欲自解。
 
  又复彼设尔,但以自相望前后为缘,束芦喻不成。彼论次文亦有此喻,故知此说且随小相,仍非同喻。
 
  第二解云︰又五色根,根所依大种,及[7]根处所,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要由有[8]识执受诸根,堕[9]相续法,方得流转[10]。即同此解。故小无解,唯上座部细意名「识」,粗意名「名」。如前已遮有二识[11]起,故今不说。
 
 
 
【论文】
 
三‧三九六 眼等转识,摄在名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二申难。
 
【述记‧卷二十二】
 
  第二、申难中,设令乃至頞部昙位,眼等转识摄在四蕴「名」中,若无此本识者,六识不俱故,「说谁为识」?
 
 
 
【论文】
 
三‧三九七 亦不可说,「名中识」蕴谓五识身,识谓第六。羯逻蓝时,无五识故。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救。
 
 
 
【述记‧卷二十二】
 
  三、破救也。
 
  若彼言「名」四蕴中识,谓五识身,所与相依识,是第六识。若尔,羯逻蓝时无五识故,说谁为「名中识」?大小共许羯逻蓝位,七日以来并无五识,故于此位,无「名中识」。
 
  若彼难言:汝亦七日无五识身,彼「名中识」其体是何?
 
  第七识也[12]。又除初念,余时亦许第六识起,意识即是「名中识」蕴,有何所违?
 
  其大众部诸识并生。七日以前,身识等未起,七日以后,身识等生,为「名中识」。遂复解云︰经言名色互为缘者,除初七日,余长时位。如汝大乘说第六意名「名中识」。初念许无,以后俱起,说互为缘,从多位说。我,亦如是。七日犹如初念,余位亦复长时。据长时说,亦互为缘,无乖于理。
 
  此亦不然。我之初念,亦互为缘,别有末那,为「名中识」。第二念后,意识复生,无相违失。经中非据长时有说,故非诚证。
 
 
 
【论文】
 
三‧三九八 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宁说恒与名色为缘?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立量。
 
 
 
【述记‧卷二十二】
 
  四、立量也。
 
  设许长时后位及初位,有其五识,即诸转识有间断、有转易,性是不坚,无力一切时执持名色,如何乃说恒与为缘?体非恒故。
 
  量云︰转识不能恒持名色。「有间、转故」。如声、风等。
 
  《摄论》[13]「齐识退还」、「识若不[14]断坏,名色得增长」等[15]。皆此中摄,理即互为缘识摄。
 
 
 
【疏翼】
 
  以上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相依识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
 
三‧三九九 故彼「识」言,显第八识。
 
 
 
【疏翼】
 
  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相依识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卷二十二】
 
  故此识是第八识性。
 
 
 
【疏翼】
 
  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为依识证讫。
 
 
 
 
 
 
 
 
--------------------------------------------------------------------------------
 
[1] 如《摄论》卷一及两《释》卷三如云︰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2] 「羯罗蓝」,梵文为「kalala」。
 
[3] 《枢要》卷中续云︰
 
頞部昙﹝梵文为「arbuda」﹞,此云疮,渐稠如疮。闭尸﹝梵文为「pewi」﹞,此云凝结,彼呼熟血,亦言闭尸。健南﹝梵文为「ghana」﹞,此云厚,渐凝厚也。钵罗奢佉﹝梵文为「prawakha」﹞,此云具根,即五七日义也。
 
[4] 即《摄论‧无性释》卷三。
 
[5] 「展转」,《摄论‧无性释》原文误作「转转」,由藏文及此处引文可
 
 知。
 
[6] 灵泰《抄》云︰
 
其第六识不是名中识。
 
[7] 「及」字,原作「若」。
 
[8] 《瑜伽》卷九原文无「有」字。
 
[9] 「堕」字,《疏》引文误作「随」。
 
[10] 《瑜伽》卷九,此下有:
 
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
 
[11] 谓二转识。
 
[12] 道邑《义蕴》云︰
 
问︰识等五支,必是业感,第七既非业感,如何摄名中?答︰名色有二种︰一、十二支中名色,唯是业感。二者、与识相应名色,非要业果。故今第七识亦为名中识,不是名色支也。十二支中名色,非要与转识俱时,故二别也。又名色支唯据种子,此说现行,故通第七。若第二念后,便无此妨也。
 
[13] 见《摄论‧无性释》卷三。
 
[14] 原文无「不」字,乃传抄时衍。
 
[15] 《摄论‧无性释》原文为:
 
又如经说「齐识退还﹝藏文作「若识与我意(bdag gi yid)相违者,则非超越此识」﹞」。
 
 道邑《义蕴》云︰
 
从老死逆观至识即止,故言「退还」者,即是阿赖耶识自体为依,无间转故。是故说此名色为缘,又如经说︰「阿难陀!或男或女,识若断、坏灭者,名色得增长广大不?不也。世尊!」如是等,此若离阿赖耶识,理不可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
 摄大乘论 第2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七、释诸妨难──谁造业受果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八、第八善染等心所不相应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
 摄大乘论 第13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广释种现缘生分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二十、解颂文「不可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14.古庭善坚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昌臻老法师谈命相、风水和鬼神问题[栏目:其它法师]
 不要让微笑在生活中枯竭[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法基础 一、佛陀的缘起 3.四圣谛[栏目:佛法基础]
 观音菩萨[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修行要有智慧[栏目:仁焕法师]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1 欲如意足[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忍辱利益众生的仙叹[栏目: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居士传三十四[栏目:居士传]
 各宗经教修学法[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