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四、许有第八染净方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0
【论文】
四.一○五 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
 
 
 
【疏翼】
  第二正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十染净心证。于中分三︰一、引经,二、别解或遮余非,三、归本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自下第十、引染净心经。
 
  《维摩》等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1]。其《阿含》等亦有此文[2]。今言心染故情染等[3],此如《瑜伽》五十四卷识住中解[4]。
 
  此中意说,以本识现、种,为染、净心,令有情染、净,即当《摄论[5]‧染净章》,染章,即三杂染;净章,即是世、出世净[6]。
 
 
 
【论文】
四‧一○六 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
 
 
 
【疏翼】
  第十染净心证中,第二别解或遮余非。于中分二︰一、总解,二、别破。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下、别解中︰先、总解,后、别破。
 
  此、总中言:染净诸法「以心为本」。若有漏、无漏,常、无常,有为、无为,染、净之法,皆以本识为本,故言心染情染,心净情净。
 
  此言有为法,总句;无为法等,别句[7]。染净之法,至下文当知。有漏现行依心而生[8],种子「依心住」,心受无漏现行熏持彼无漏种故。
 
  又解︰初句如前。「因心而生」者,谓有为现行法,皆因种子心而生;「依心住」者,谓有为现行法,皆依现行识法而住。「心受彼熏」者,谓本识现行,受染净有为现行之熏,释上「依」、「住」。「持彼」有为之种子故,释上「因心生」。随心染净,有情染净,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为「有情」故。
 
  或心体是「有情」,心染故情[9]染,心净故情净。此文有释︰「以心为本」,总句如初。
 
  「因心而生」,谓杂染法,即有漏三性皆是,以相顺故,遂别各[10]生。「依心住故」,谓清净法,有为无漏不顺本识故,但说「依心住」。
 
  「心受彼熏,持彼种故」,释上所由,并通染净。又「心受彼熏」,是有漏法。「持彼种故」,是无漏法。
 
  又有别解︰「以心为本」,总句。「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并有漏法现行,依种子心生,依现行识住。「心受彼熏,持彼种」者,即无漏有为法,虽心相违,心受彼现行之熏,能持彼现行种故。后心净时,有情随净[11]。
 
【论文】
四‧一○七 然杂染法,略有三种:烦恼、业、果,种类别故。
 
 
 
【疏翼】
  第二别破或遮余非中,第二别解或子段别破。
 
 
 
【述记‧卷二十四】
 
  下、别解中有二︰初、解杂染,后、解清净。染中有二︰初、总举,后、别破。
 
  即《摄论》[12]三种杂染:三界见修所有烦恼,名「烦恼」;一切有漏善不善业,名「业」;此业所得总、别异熟,名「果」。
 
  此总举已。
 
 
 
【论文】
四‧一○八 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
 
 
 
【疏翼】
  第一解杂染中,第二再别破。于中有二,第一明烦恼中又分三︰一、正破经部,二、破救,三、牒计非。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下、自别破。别破之中,文分为二︰初、明烦恼,后、明业果。余文可知。
 
  先言持种,为破经部。
 
  「界地往还」者,《摄论》第二云︰从无想等上诸地设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13]。
 
  「往」,谓生他地;「还」谓生自地。「无染心后」者,《摄论》[14]云︰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乃至[15]复于后时,世间识生,[16]若离阿赖耶识,应无种子而更得生。世亲、无性二释别解[17]。此中意言︰即二时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无持种故。
 
【论文】
四‧一○九 余法不能持彼种故,过去、未来,非实有故。
 
 
 
【疏翼】
  第一明烦恼中,第二破救。
 
 
 
【述记‧卷二十四】
 
  经部若言:余色等中持彼种故,往还等惑起,以此为因者,理亦不然。余色等法,无染心等,不能持彼有漏种子,非第八识故,如色、声等。
 
  彼论释言︰非过去烦恼生今烦恼等,经部师计去、来无故。此论依彼,正破经部。
 
  此中文意,兼破萨婆多,彼以去、来有故,「界地往还」无失。今言非实,如前类破「无染心后」,烦恼不生,彼言我宗有得。得者,今破彼言亦「非实有」,同去、来故,前已破故。类下净章中「得等[18],非实故」。
 
  又言「持种」,略「得」不言,正破经部故。
 
 
 
【论文】
四‧一一○ 若诸烦恼,无因而生,则无三乘学、无学果;诸已断者,皆应起故。
 
 
 
【疏翼】
 
  第一明烦恼中,第三牒计非。
 
【述记‧卷二十四】
 
  设彼救云:界地往还诸烦恼等,后时无因生,此牒计非。若尔,则无三乘等果,前已所断者,无因更起故。
 
 
 
【疏翼】
 
  以上第二再别破中,第一明烦恼讫。
 
 
 
【论文】
四‧一一一 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界地往还,异类法后,诸业果起,亦应无因,余种、余因前已遮故。
 
 
 
【疏翼】
  第二再别破中,第二明业果,或破业及果。于中有二,第一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中,又分为三︰一、业果无因难,二、入无余依业果复生难,三、烦恼亦应无因生起难。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此中第二、破业及果。于中有二︰初、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后、难行缘识等不成。此等初也。
 
  若无此识持业、果种,界地往还,亦应无因。此业之中,《摄论》无解。彼第三云︰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殁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19]乃至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等[20]。但释其果。
 
  又若从此殁,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21]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等。
 
  生无色界等,名为「往还」。
 
  「异类法后」者,《摄论》云︰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应[22]灭尽[23]。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皆应灭离等是。世亲、无性皆有此解[24]。此等之后,其业、果起皆应无因,无种子故。
 
  彼若救言:后报业果今时熟故,余为种子,色等持种。余为其因,去、来世有。「因」言所以,以去、来世为所以故。
 
  今言总非,前已破故。二部,如前。
 
 
 
【论文】
四‧一一二 若诸业果无因而生,入无余依涅槃界已,三界业果还复应生。
 
 
 
【疏翼】
  第一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中,第二入无余依业果复生难。
 
 
 
【述记‧卷二十四】
 
  若此业果无因生者,入涅槃已,业果还应生!
 
 
 
【论文】
四‧一一三 烦恼亦应无因故生。
 
 
 
【疏翼】
  第一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中,第三烦恼亦应无因生起难。
 
 
 
【述记‧卷二十四】
 
  设若救言:无烦恼故,入涅槃已,业果不生者,难云︰既许业果无因而生[25],此文可解。
 
 
 
 
 
【疏翼】
 
  以上第二明业果或破业及果中,第一难界地往还等起无因讫。
 
 
 
【论文】
四‧一一四 又行缘识,应不得成,转识受熏,前已遮故。
 
 
 
【疏翼】
  第二明业果或破业及果中,第二难行缘识等不成。于中分二︰一、破经部,二、双破二部。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且复业中,《摄论》[26]第二末云「又行缘识,不相应故」。应定「缘」义,若以行熏识,名「缘」,即不熏转识,如前已破[27]。
 
  此正破经部。
 
 
 
【论文】
四‧一一五 结生染识,非行感故。
 
【疏翼】
  第二难行缘识等不成中,第二双破二部。于中分四︰一、染识非行缘难,二、行缘名色难,三、时分悬隔难,四、后亦不成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自下、双破经部、萨婆多师。
 
  若设许行能招识故,名「行缘识」,结生染识,非行感故。经部师言︰我虽无有去来时分,行缘识生,既有种子似汝大乘现行,能招于当可生名色位识,名行缘识,斯有何过[28]?
 
 
 
【论文】
四‧一一六 应说名色,行为缘故。
 
 
 
【疏翼】
  第二双破二部中,第二行缘名色难。
 
 
 
【述记‧卷二十四】
 
  萨婆多师既有未[29]来[30],设复救言︰初生染识,非行所招,名色位中有异熟识,方名行感。虽约分位,以说缘生,但感名「缘」,于理无失。
 
  难云︰既约分位,以辨缘生,名色时识,即是「名」摄,言「行缘识」,理定不成。若对经部,若熏、若感,其义皆然,初生染识,非所熏故。对萨婆多,唯感名「缘」。
 
 
 
【论文】
四‧一一七 时分悬隔,无缘义故。
 
 
 
【疏翼】
  第二双破二部中,第三时分悬隔难。
 
 
 
【述记‧卷二十四】
 
  彼复救言︰既约分位,以说缘生,初生之时识体虽染,非行所感,此时有色,异熟为性,亦名识支,分位说故。为行所感,故说名「缘」,于理何失[31]?此则一切有部正救,经部兼之,无去来故。
 
  应答彼言︰「悬」,谓悬远;「隔」,谓隔绝。
 
  谓答萨婆多言︰汝许有去来,然我实不许。设许有者,且行在现在,色果在未来──或是一劫,或一劫余,经八万等──业、果相望,时分悬隔,无缘义故。因既不得成,如何能无果[32]?如外法等,非异熟因。又行不缘识位中色,无异熟识可名果识支,如何俱色说行能感,名缘于识?又若感于识位中色,名之为「悬」,若感后时名色位识,名之「隔」,俱无缘义[33]。
 
  答经部言︰设许行支能感色者,未来非有,犹如龟毛,时分悬隔势非邻近,如何说行能为识缘?故但说熏,名「行缘识」,非谓感也[34]。又「悬」、「隔」别,如前已说。准此总应言︰悬故,无缘义;隔故,无缘义;无果识可名识支,即无缘义,三文合也。此等文意,极为深远!诸论所未详,群贤所未究。
 
 
 
【论文】
四‧一一八 此不成故,后亦不成。
 
 
 
【疏翼】
  第二双破二部中,第四后亦不成难。
 
 
 
【述记‧卷二十四】
 
  此则如文。
 
  又「后不成」者,《摄论》云︰「又取缘有,亦不得成。[35]」为难两家熏、缘、感果,难之返覆,准上应知。又非但[36]后取缘于有,次第相望,皆可得尔。果中相缘故[37]。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或子段别破中,第一解杂染讫。
 
 
 
【论文】
四‧一一九 诸清净法,亦有三种:世、出世道、断果别故。
 
 
 
【疏翼】
  第二别解或子段别破中,第二解清净。
 
 
 
【述记‧卷二十四】
 
  次、别破净。于中有二︰第一、总显净法,后、别破之[38]。
 
  净法有三︰一、世道,二、出世道,三、断果。有漏六行,名「世道」;无漏能治,名「出世道」;所得无为,名「断果」。「断」是「果」也。
 
 
 
【论文】
四‧一二○ 若无此识持世、出世清净道种,异类心后,起彼净法,皆应无因。所执余因,前已破故。
 
 
 
【疏翼】
  第二别破净中,第二别破之。
 
 
 
【述记‧卷二十四】
 
  下、别破中,有二︰初、破世出世道,后、破无为。于[39]中有二︰初、难异类后无因,后、难初道不生。此即初也。
 
  「若无本识」持二道种,「异类心后」者,即起异界,及杂染、清净等心。
 
  即是《摄论》第三[40]云︰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善[41]心,即以欲缠心[42]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心与色缠心不俱生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乃至广说[43]。
 
  〈世出世间章〉云︰又此如理作意相应心[44],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心[45],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乃至广说。此对经部兼萨婆多,准染应知。
 
 
 
【疏翼】
 
  此为净法无因难。
 
 
 
【论文】
四‧一二一 若二净道无因而生,入无余依涅槃界已,彼二净道还复应生。
 
 
 
【疏翼】
  第一破世出世道中,第一难异类后无因。于中有三︰一、净法无因难,二、入无余依后还复生难,三、所依亦应更生难。此即第二。
 
 
 
【述记‧卷二十四】
 
  入涅槃已,二道应生,许无因生故。
 
【论文】
四‧一二二 所依,亦应无因生故。
 
 
 
【疏翼】
  第一难异类后无因中,第三所依亦应更生难。
 
 
 
【述记‧卷二十四】
 
  彼若救言︰入涅槃已,道无所依身,故入涅槃已,遂更不生也。
 
  论主难云︰即所依身亦应无因而更得生,许无因生故。前染业果,无惑不生,难彼云「烦恼应无因生」。彼若更言:无所依故[46],准此为难。然文略巧,初后显之。
 
 
 
【疏翼】
 
  以上第一破世出世道中,第一难异类后无因讫。
 
 
 
【论文】
四‧一二三 又出世道,初应不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
 
 
 
【疏翼】
  第二破世出世道中,第二难初出世道不生。文分为四︰一、无法持种难,二、类别非因难,三、同自然生难,四、应无三乘果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难经部师无法尔种,此无漏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以唯新熏而为不正[47]。
 
 
 
【论文】
四‧一二四 有漏类别,非彼因故。
 
 
 
【疏翼】
  第二难初出世道不生中,第二类别非因难。
 
 
 
【述记‧卷二十四】
 
  设彼若言:以世第一法为因缘生,不假法尔无漏种者;论主难言[48],前第二卷已广说讫。
 
 
 
【论文】
四‧一二五 无因而生,非释种故。
 
 
 
【疏翼】
  第二难初出世道不生中,第三同自然生难。
 
 
 
【述记‧卷二十四】
 
  又彼若言︰初无漏生,但无因起,何假汝立法尔种子?论主难云︰说有因生,释迦子故。不尔,便同自然外道!
 
 
 
【论文】
 
四‧一二六 初不生故,后亦不生,是则应无三乘道果。
 
 
 
【疏翼】
  第二难初出世道不生中,第四应无三乘果难。
 
 
 
【述记‧卷二十四】
 
  此初无漏既不生故,后时无漏亦应不生;初、后无漏,既并不生,是则应无三乘道果!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之中,第一破世出世道讫。
 
【论文】
四‧一二七 若无此识持烦恼种,转依断果,亦不得成。谓道起时,现行烦恼及彼种子,俱非有故。
 
 
 
【疏翼】
  第二别破之中,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于中分七︰一、断果不成难,二、染净不俱难,三、双破二部,四、破经部救,五、论主总结,六、牒计非,七、释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四】
 
  自下第二、明其断果。
 
  要由本识持烦恼种,故得证断。无漏道起,一切「烦恼及彼种子,俱非有故。」
 
  「道」者,无间道。此正破经部言种子故、萨婆多计惑得俱故[49]。染法现、种,俱非有故,断何所断?于此时中,无有漏识故。
 
 
 
【论文】
四‧一二八 染、净二心,不俱起故,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自性相违,如涅槃故。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二染净不俱难。
 
 
 
【述记‧卷二十四】
 
  若言惑种,在无漏识中,有漏种等非无漏识中。
 
  量云︰圣道不持烦恼种子。与烦恼种自性相违故。如涅槃法。
 
 
 
【论文】
四‧一二九 去、来、得等,非实有故。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三双破二部。
 
 
 
【述记‧卷二十四】
 
  此则双破。
 
  非经部师有去来,故不得言惑[50]在过去、惑在未来。萨婆多言︰我宗不立识能持种,实有去、来,及与得等,故有断果。又命根、同分,设持惑种,无此过失。今言「去、来、得等,非实有故」,如上已破。
 
 
 
【论文】
四‧一三○ 余法持种,理不成故。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四破经部救。
 
 
 
【述记‧卷二十四】
 
  经部师言︰余皆有失,我今复言:惑种在于色等之中。
 
  难言︰一切色等不能持种,理不成故。色中无种,如上已破。
 
 
 
【论文】
四‧一三一 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断果。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五论主总结。
 
 
 
【述记‧卷二十四】
 
  论总结言︰既无所断之惑,以无依,故无种;能断之道亦无依,依何烦恼、由何断道,而立断果?
 
 
 
【论文】
 
四‧一三二 若由道力,后惑不生,立断果者,则初道起,应成无学。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六牒计非。
 
 
 
 
 
【述记‧卷二十四】
 
  此、牒计非。
 
  经部救言︰无断果体,但由道力,后惑不生,即立断果,何须本识持烦恼种,立实断果?
 
  论主难云︰则初道起,应成无学!
 
 
 
【论文】
四‧一三三 后诸烦恼,皆已无因,永不生故。
 
 
 
【疏翼】
  第二破无为或明断果中,第七释所以。
 
 
 
【述记‧卷二十四】
 
  释前所以。后烦恼等,由初断道皆已无因,种子无故,永不生故,便成无学。
 
  有我本识,虽前起道断随应惑,后烦恼起,持烦恼种,得初道时,不成无学;后断烦恼,而得断果。若无此识持烦恼种,初道起位,惑种皆无,应初道起,即成无学!
 
 
 
【疏翼】
 
  以上第十染净心证中,第二遮他非或别解讫。
 
 
 
【论文】
四‧一三四 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净种故。
 
 
 
【疏翼】
  第十染净心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卷二十四】
 
  总结一章[51]「染、净二法」。
 
  《摄论》三卷[52]、《瑜伽》[53]、《对法》[54],合证本识。此论之中,自前卷末[55]至此[56]中,并已摄尽。更有异同,诸贤自委。文有上下,说有广略,宜细寻之,不能具述[57]。
 
【疏翼】
 
  以上第二理证中,第二正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讫。
 
 
 
【论文】
四‧一三五 证此识有,理趣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疏翼】
  第二理证第八识有中,第三广证已后总结之。
 
 
 
【述记‧卷二十四】
 
  第三、此即总结十理证,如文易解,故今不释。
 
  「恐厌繁」者,除此十证所不摄证︰谓八证中「最初生起」、「明了生起」、「业用[58]不可得等」,皆此未说,故今例之。彼最初等,下第七卷[59]皆具演之,非正是证。前十证中所摄八证,诸后讲者,一一叙之。
 
 
 
【疏翼】
 
  以上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中,第二答「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讫。
 
 
 
【论文】
四‧一三六 别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
 
 
 
【疏翼】
  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中,第三总结劝信。
 
 
 
【述记‧卷二十四】
 
  此、总结上教理二证,第三文也。
 
  三能变中,上来已解第一门讫。
 
 
 
【疏翼】
 
  以上第一以十四颂半辨三能变中,初二颂半﹝即第二颂下半至第四颂﹞解初能变讫。
 
 
 
 
 
 
 
 
--------------------------------------------------------------------------------
 
[1] 《无垢称经》卷二云︰
 
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2] 道邑《义蕴》云︰
 
今此意引《阿含》为证,不取《维摩》,以大乘经他不许故。此之十证,皆是共许教也。
 
[3] 《瑜伽》卷五十四,显示识蕴五差别中,第四住差别,曾引经文与
 
 此义同,如云︰ 
 
云何住差别?谓四识住﹝《显扬》卷十八「心安住有十五种」。「住」即「安住」,藏文《瑜伽》翻作「gnas pa」,而汉译《瑜伽》第一识蕴差别,亦作「安住」,藏文作「kun tu źen pa」,应为「执着」之义。汉译下文解「安住」时,亦是执着义。汉译诸词有不一致失,应审﹞。如经言︰有四依﹝藏文作「rgyu」,即因义。汉译下文作「因缘」解﹞、取﹝藏文作「len pa」﹞,以为所缘,令识安住︰谓随色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乃至我终不说此识住于东方,乃至四维。然我唯说于现法中必离欲影﹝藏文只作「影」,无「欲」字,汉译依义增﹞、寂灭﹝藏文作「mya van las 'das pa」,即「涅槃」﹞、寂静、清凉、清净。如是已显经中如来所说诸识住相。
 
[4] 《瑜伽》续解经文云︰
 
从此以后,我当宣说此相差别︰谓此经中略显识住及因缘相﹝藏文作「具有因缘之安住」﹞;识住、因缘二种边际﹝藏文作「具有因缘之安住边际」﹞;识住、因缘二种寂止﹝藏文作「具有因缘之安住寂止」,以下分述心染、心净﹞。当知此中若诸烦恼事﹝藏文作「gwi」,《略纂》卷二十八解此为「现行」。此处似指因缘种子,及所缘缘等﹞,属彼烦恼﹝《略纂》云︰「谓彼种子」﹞,说名依、取﹝藏文作「因及取」﹞,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藏文作「以是所缘及能缘故」﹞。由彼贪爱为烦恼缘,名趣所执事﹝藏文作「dvos po」﹞,由贪欲﹝藏文作「brnab sems」﹞等四种身系﹝藏文只作「mdud pa」,无「身」字。汉译依义增。即色受想行﹞,为发业缘,名缘所缘事。彼二随眠所随逐故,名建立﹝藏文作「gnas」﹞事。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藏文作「dga' ba」﹞,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藏文作「由不能弃舍异生身故,能取、能满」﹞。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余住因缘,如前应知,是名略说住及因缘相﹝藏文作「具有因缘之安住」﹞。
 
有色界识,有来有去;无色界识,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寿尽;又复此二生长,增益及广大义,如前应知;齐是名为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若复异此,而施设者,当知唯文字差别,非义差别。由所余义,境界无故。若他正诘,不知何答,亦由余义境界无故。或复有能于后自然﹝藏文无「自然」二字﹞,如理观察,便自迷闷,谓我愚痴,作如是说。若聪慧者,于诸色爱乃至行爱所摄贪缠,能永断离﹝藏文有「非离随眠」,义较圆满﹞。于烦恼分所摄发业四身﹝藏文略此二字﹞击缠,亦﹝藏文有「唯」字,亦不指随眠﹞能永断。所以者何?由在家众依贪欲、瞋恚二系﹝藏文作「mdud pa」﹞发起诸业──摄受﹝藏文作「rjes su 'dzin pa」﹞境界为因故,损害有情为因故。若出家众依戒禁取,此实执取二系﹝藏文作「mdud pa」﹞发起诸业──以戒禁取犹如贪欲,求生天故;此实执取犹如瞋恚,谤涅槃故。当知四身系唯在意地分别所生﹝即「发起」﹞故。
 
从此以后,由多修习胜对治故,复能永断贪爱、身系﹝藏文作「mdud pa」﹞二种随眠。由此断故,烦恼所缘色受等境,亦不相续,以究竟离系故。由此所缘不相续故,有随眠识究竟寂灭,于色受等,诸识住中不复安住,由对治识永清净故,是名识住因缘寂止。又由当来因缘灭故,于内身分不取、不满,决定无有流转相续,是名识住寂止。
 
又复对治所摄净识,名无所住﹝藏文作「即名非安住」﹞;由彼因缘,故名不生长﹝藏文作「彼复不由因缘所生长」﹞;由善修习空解脱门故,名无所为﹝即无作为﹞;由善修习无愿解脱门故,名为知足;由善修习无相解脱门故,名为安住﹝藏文同作「gnas pa」,足证前文第一识蕴差别,不应译为「安住」,应作「执着」﹞;如是不生长故,乃至安住故,名极解脱。
 
又于行等都不执着我及我所,由此因缘,色等坏时亦不恐怖。由此相貌﹝藏文作「rtags」﹞,显彼自体已得清净。又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于命﹝藏文作「'tsho ba」﹞及死,不希求故,名永离欲﹝藏文作「grib ma med pa」﹞。又所有受是识树﹝藏文作「识如树」﹞影,彼于尔时不复有故,名永离影﹝即上所引经文中「离欲影」﹞。诸有漏识,于现法中毕竟灭尽,故名「寂灭」。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曰「清凉」;余依永灭,故说「清净」。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藏文此句不作遮诠,但不相违﹞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故。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唯识不立识住,是名识蕴由住差别。
 
[5] 即《摄论》卷一,两《释》卷二、卷三。
 
[6] 真谛译《摄论‧世亲释》卷三所分章段。
 
[7] 如理《义演》云︰
 
然无为法虽依此识,不由此识而成染净,故与识别,名「别句」。
 
[8] 即「因心而生」。
 
[9] 即本识体。
 
[10] 「别各」,《义演》作「各别」。
 
[11] 《枢要》卷中云︰
 
第十证中「以心为本」,诸部总句。有无为、染净法,皆心为本。萨婆多等,无为由心故显,有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净法,势用最强胜故,说为本也。由此经说︰若心染,情染;心净,情净。经部师意虽亦如是,然心受熏,胜于根等。以遍界故,说心为本,虽有为之总句,是无为之别句。「因心而生」,谓色不相应,由心为同类因、俱有因、异熟因等,方始生故。诸心所法,理虽亦然,邻近于心、依心方住。
 
此上二句对萨婆多,下二句对经部,如文可悉。《疏》中但叙大乘四释,此中总释。然观下文之意,双破彼部,故说此释。
 
[12]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卷三。
 
[13]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所染初识」者,谓续生时生有初识。尔时自地一烦恼所染污故,非经部师欲缠已断烦恼及心,过去是有,可得从彼今复现行。非彼没心为此所依,应正道理,由彼没心亦不成故。若尔,何故不即说彼?以彼不定是染污故,又此与彼,无差别故;说彼、说此,竞有何异?﹝藏文无有「尔时自地」以下一段文。﹞
 
[14]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二。
 
[15] 此中略去「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一段。
 
[16] 原文此处有「尔时」。
 
[17]《摄论‧无性释》云︰
 
此破过去立无实义。毗婆沙师烦恼得﹝藏文只作「得」,无「烦恼」二字﹞等,经部诸师皆已破讫,故不重破。然经部师﹝藏文有「及寻思增上力故」﹞熏习、所依并无有体,过失所随,故不应理。
 
 其余二师解同。
 
[18] 「等」,取去、来,皆非实故。
 
[19] 引文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此中略「此染污意识,于中
 
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
 
[20] 《枢要》卷中全引无略。《摄论‧无性释》云︰
 
「于中有中灭」者,此若不灭,无生有故。「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者,谓此灭时,于母胎中有异熟识与其赤白同一安危,合相和杂,成羯罗蓝。如世尊说︰「阿难陀!识若不入母胎者,不应和合羯罗蓝,成羯罗蓝之体性。」
 
[21] 《摄论‧无性释》云︰
 
谓与彼地贪定味等烦恼相应。
 
[22] 《摄论》原文无「应」字。
 
[23] 「尽」字下,《摄论》原文有「故」字。
 
[24] 《摄论‧世亲释》云︰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或时起彼无所有处出世间心令现在前,由彼处心极明利故,又由非想非非想处心暗钝故;住于彼处极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现在前,此出世心不应以彼第一、第二为所依趣,由彼二地皆世间故,只生余地起,起余地心现在前故,二所依趣,俱不应理;又即此心不应涅槃为所依趣,有余依故。
 
[25] 此难应云:
 
既许业果无因而生,烦恼亦应尔!
 
[26] 即《摄论》世亲、无性两《释》。
 
[27] 《摄论‧无性释》云︰
 
此说于转识,业杂染不成。谓行为缘,贪等俱生,眼等诸识许为识支,此不应理,「识缘名色」有圣言故。所以者何?眼等诸识剎那速坏,久已谢灭,为名色缘,不应道理。若畏此失,许续生﹝即结生相续﹞识为识支者,此亦不然。于续生时,福与非福及不动行久已灭故,非从久灭,此复应生。又续生心非无记性,爱恚俱故,既非无记,以行为缘,不应道理。若说转识与行相应,由此为缘,阿赖耶识能持熏习,说名识支,应正道理。
 
[28] 道邑《义蕴》云︰
 
经、萨两宗初结生识名为识支,既是染污,非行所感,故转救言︰行能感当生名色位识。
 
[29] 「未」字,延历本作「来」。
 
[30] 「来」字,有余本作「世」。
 
[31] 智周《演秘》助难云︰
 
欲色界有色,行感可名「缘」;无色界色无,如何云感色?
 
[32] 道邑《义蕴》云︰
 
谓如在一身之上,造得天中生报业,复造人中后报业,即以地行,隔天报八万劫等,望后报人中识位中色,名悬隔也。
 
[33] 《枢要》卷中云︰
 
对萨婆多识位中色,是异熟故,名行缘识。一、则劫数悬还,二、即乖隔。本无果识,可名识支,云何名感识位中色?
 
[34] 《枢要》卷中云︰
 
经部师未来世无,而言感者,时分悬远,时分隔绝,如何名感?又若言感名色位识,名缘,即隔识支应说与名色为缘,非与识为缘也。
 
[35]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谓熏习位诸业种子,异熟现前,转名为「有」。或复转得生果功能,故说名「有」。行所熏识,若不成就,何处安立彼业种子,而复得言生果现前,转名为「有」?
 
[36] 「又非但」三字,《义演》置于下文「皆可得尔」下。
 
[37] 道邑《义蕴》云︰
 
《摄论》意明业杂染,故偏言行、有,为缘不成,略不说余。理实余支,并无缘义。
 
[38] 此下即初文。
 
[39] 「于」字,应作「初」。
 
[40] 谓《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41] 「善」字,原文无。
 
[42] 原文作「欲缠善心」。道邑《义蕴》云「六行伏惑」。
 
[43] 如《摄论》卷一云︰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摄论‧无性释》云︰
 
欲、色二缠善加行善心,无有俱生俱灭义故,所熏、能熏,不应道理。又欲缠心非无记故,亦非所熏,系地别故,非彼因缘。无始生死余生所得色缠善心,非今色缠善心种子,过去多生欲缠多心所间隔故。经部诸师过去无体,现无有体能为色缠善心种子,不应道理。
 
[44] 「心」字,原文无。
 
[45] 「心」字,原文无。
 
[46] 具意应云「无所依故,烦恼不生」。
 
[47] 《摄论》卷一、两《释》卷三总破无出世清净熏习云︰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世亲《释》云「谓与言音相应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摄论‧世亲释》云︰
 
「闻熏习」者,依他言音,正闻熏习。「摄受彼种子」者,在意识中摄受出世清净种子。「不相应故」者,谓彼所计不应理故,云何可说此从彼生?
 
[48] 论主应难之言「非彼因故」。
 
[49] 道邑《义蕴》云︰
 
此师无间道中,已无烦恼,而有惑得。至解脱道,惑得亦断。今言「俱」者,惑得与无间道,俱时有也。
 
[50] 「惑」字,《义演》作「或」,下同。
 
[51] 相当《摄论‧染净章》。
 
[52] 即《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53] 《瑜伽》卷五十一。
 
[54] 《对法》卷二。
 
[55] 如言: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
 
[56] 即「许有此识,一切皆成」。
 
[57] 《对法》卷二云: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了生起﹝即「明了性」﹞不可得故,种子体性﹝即「有种子性」﹞不可得故,业用体性﹝即「业用差别」﹞不可得故,身受体性﹝即「身受差别」﹞不可得故,处无心定不可得故,命终之识不可得故。﹝八「不可得故」即《瑜伽》八「不应道理」。﹞
 
 《枢要》卷中云︰
 
十证摄八证者,此第二异熟,是彼第六﹝「身受体性」﹞。又此第四执受,是彼第一﹝「依止执受」﹞;此第六生死心,是彼命终;此第九灭定,是彼第七灭定﹝「处无心定」﹞;此第一持种,即彼第四种子﹝体性﹞。
 
[58] 谓业用体性不可得。
 
[59] 见本论第七卷中。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
 摄大乘论 第120讲
 摄大乘论 第8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三、明因缘依处得果多少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三、破顺世外道极微实常
 摄大乘论 第2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
 摄大乘论 第6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编写《成唯识论疏翼》简介
 摄大乘论 第22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八、分别八识一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警察[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独立的“准提宗”确立之探讨--准提法门的理论发展框架(高七师[吉祥法师])[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香港佛学院建议及设想[栏目:觉真法师]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二)[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慧灯之光之二 三殊胜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坐,请坐,请上坐[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禅病疗法[栏目:圣严法师]
 大日经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栏目:大日经·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