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一、合解自性行相门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4
【论文】
四.三二八 颂言「思量为性相」者,双显此识自性、行相。
 
 
 
【疏翼】
  第二依所问以辨第二能变相十门分别中,第四出体释义门,及第五行相门,或合解自性行相门。于中分四︰一、总释颂双显,二、别解性相,三、兼释别名,四、因果相对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合解自性行相二法。
 
  前论颂中第一行颂[1]第四句云「思量为性相」,第四、第五门。今牒之云[2]。
 
  此中双显体性、行相──自证、见分──二法体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复次,应思云何为彼自性耶?故颂说言:思量为性、相,如是以思量我为自性故。依训释词,说名为意。
 
【论文】
 
四‧三二九 意以思量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
 
 
 
 
 
【疏翼】
  第四合解自性行相门中,第二别解性相。
 
 
 
【述记‧卷二十七】
 
  所以者何?
 
  第七末那「以思量为自性故」。《对法》第二[3]、《摄论》第一[4]、六十三[5],皆云「思量」是意,即自证分。前第八识「了别」为行相[6]。今既言「意」,故意即是第七行相──即是见分──体性难知,以行相显。其实,「思量」但是行相;其体,即是识蕴摄故[7]。
 
 
 
【论文】
四‧三三○ 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审思量,名末那故。
 
【疏翼】
  第四合解自性行相门中,第三兼释别名。
 
 
 
【述记‧卷二十七】
 
  通名心、识,非此相关。由此性、相二义,兼解所立名「意」所由;能审思量各自所取[8],名「末那」故。
 
 
 
【论文】
 
四‧三三一 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
 
 
 
【疏翼】
 
  第四合解自性行相门中,第四因果相对明。
 
 
 
【述记‧卷二十七】
 
  初地以前,二乘有学等,恒审思「我相」,即有漏末那。初「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此解疑难,恐疑无漏七不名末那故。
 
  六十三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9]?
 
  答︰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
 
  即是第四、体,第五、行相门。
 
 
 
【疏翼】
 
  以上第二依所问以辨第二能变相十门分别中,第四段文合解第四出体释义门,及第五行相门或合解自性行相门讫。
 
 
 
【论文】
 
四‧三三二 此意相应有几心所?
 
 
 
【疏翼】
 
  第二依所问以辨第二能变相十门分别中,第五段文即合解第六显染俱门及第七触等相应门。
 
 
 
【述记‧卷二十八】
 
  次下、第五段,合解第六、第七二门[10]。
 
  此、总问言︰此俱几所?
 
  后、总答言「且与四种」,故合为文。
 
  此、即初问。
 
【论文】
 
四‧三三三 且与四种烦恼常俱。
 
 
 
【疏翼】
 
  第五段文合解第六第七两种相应心所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八】
 
  下、答之中,文分为二︰初、解因相应,后、辨果相应。辨因相应中分三︰一、解染俱,二、释余俱,三、解受俱。就释染俱中,复分为二︰初、释颂文,后、辨废立。释颂文中,又分为三︰初、解总句「四烦恼常俱」,次、显别句,列四烦恼,后、解「烦恼」字[11]。总举颂中第五句答。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若以此亦是识体故,决定与诸心所相应者,此中未知与何心所相应,及几多时相应。是故颂曰︰有覆无记摄,四烦恼常俱﹝「有覆句」汉译为第七颂第一句。藏文作第六颂第一句。梵本属第六颂第二句﹞。
 
论曰︰诸心所有法有二种︰一者、烦恼,二者、此余。为简别此余故,今说「烦恼」言。六烦恼中,非与一切尽相应故。复说「四」言,言「俱」者,即是相应。烦恼亦有二种︰一者、不善,二者、有覆无记。为简别不善,故说「有覆无记」言,此有覆识不应与不善相应。「有覆」者,由是染污故;「无记」者,由不可记别善及不善性故。言「常」者,谓一切时,即尽此识所有边际,恒与彼等相应﹝盖指因位﹞。
 
 
 
【论文】
 
四‧三三四 此中「俱」言,显相应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疏翼】
 
  第一解总句「四烦恼常俱」中,第二别解「俱」言。
 
 
 
【述记‧卷二十八】
 
  释颂「俱」言,显非余义。显与四种相应位次、行相、所由。
 
  相应五义,如第八识处,即第三卷说[12]。此初五字且解「俱」字及因解「四」,非一法故。「烦恼」后辨。
 
 
 
【疏翼】
 
  以上第一释颂文中,第一解总句「四烦恼常俱」讫。
 
 
 
【论文】
 
四‧三三五 其四者何?
 
 
 
【疏翼】
 
  第一释颂文中,第二显别句﹝第六、第七句﹞列四烦恼。文分为三︰一、问起,二、举二句颂作答,三、解「并」等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下、列别名释次二句[13]。
 
  问起列名。
 
 
 
【论文】
 
四‧三三六 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是名四种。
 
 
 
【疏翼】
 
  第二显别句列四烦恼中,第二举二句颂作答。于中有二,此初列颂名。
 
 
 
【述记‧卷二十八】
 
  举颂第六、第七句[14]答。于中有二︰初、列颂名,后、依列别释。 
 
  此以无明为本,因先有故,先说无明;后三,果故,后说余三。诸论先陈其果,后说其因,以尤重故。
 
 
 
【论文】
 
四‧三三七 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疏翼】
 
  第二举二句颂作答中,第二依列别释。于中又二︰一、解「我痴」、「我见」,二、解「我慢」、「我爱」。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释二种名,如论可解。
 
  其无明相,《瑜伽》第十[15],及《缘起经》[16]、《对法》第一[17]、第四[18]、《显扬》第一等[19]解。并诸无明相摄,不共无明等,如下[20]证中说。
 
 
 
【论文】
 
四‧三三八 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
 
 
 
【疏翼】
 
  第二依列别释中,第二解「我慢」、「我爱」。
 
 
 
【述记‧卷二十八】
 
  释此二名,亦如后卷[21]。
 
  「倨」者,倚恃;「傲」者,傲惮。
 
  其我爱如第十《瑜伽》[22]、《对法》第一[23]、第六[24]、《显扬》第一[25]等说。
 
  我慢、我见,并如五十五[26]、五十八[27]等说。
 
【疏翼】
 
  以上第二显别第六第七句颂中,第二举二句颂作答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虽已总说,未知差别;今显差别。颂曰︰谓我见、我痴﹝梵本、藏文作「我见、我痴」;汉译「我见」在后﹞、我慢、我爱。
 
论曰︰于诸取蕴、随观为我,名为我见,即是萨迦耶见义。痴者,谓无知,于我无知,名为我痴。我慢者,谓思量我所有境,即是计我起慢义。我爱者,谓于我贪着,即是喜乐我义。此中若愚于阿赖耶识自性者,即于阿赖耶识,生起我见。由随观为我故,令心高举,是名我慢。由有此三故,于所思量为我事爱着不舍,是名我爱。
 
复说颂曰︰由无明、我见、我慢、我爱四,令意常染污,思量我为相,能作颠倒因。此意恒染污,善、无记心时,常为我执因。
 
 
 
【论文】
 
四‧三三九 「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余部执无相应义。
 
 
 
【疏翼】
 
  第二显第六第七句颂中,第三、解「并」等字。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三、解「并」等字。
 
  前颂中云︰「并我慢我爱」。今解彼「并」字,谓颂「并」字表「慢、爱」二法与「见」俱起,「爱」与「慢」俱起。
 
  今此通言,云「表慢、爱有见、慢俱」,意遮萨婆多等,无相应义。彼不许相应,各自力起。大乘相应,如下[28]当解。
 
 
 
【疏翼】
 
  以上第一释颂文中,第二显第六第七二别句列四烦恼讫。
 
 
 
 
 
【论文】
 
四‧三四○ 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
 
 
 
【疏翼】
 
  第一释颂文中,第三解「烦恼」字。于中有二︰一、解「烦」字,二、解「烦恼」。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却解「烦恼」之名。因先列名及出体已,方释「烦恼」,此文势也。
 
  今解「烦」字。「扰」者,乱;「浊」者,浑;「此四常起扰浊内心[29]」,非如所余六识中惑,扰浊他人等故,体是不善,今内缘故,「令外六[30]转识,恒成杂染」。「杂染」之言,通三性有漏。
 
 
 
【论文】
 
四‧三四一 有情由此生死沦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
 
 
 
【疏翼】
 
  第三解「烦恼」字中,第二解「烦恼」。
 
【述记‧卷二十八】
 
  有情由此四烦恼故,恒执我等,「生死沦回」。
 
  此中「沦」字,谓沦没也;「回」者,转也;如车轮回,无有休息,沦没生死,不能出离、得圣道等。
 
  此解「烦恼」字,故名「烦恼」,恼乱行者,烦藉身心故。
 
 
 
【疏翼】
 
  以上第一解染俱中,第一释颂文讫。
 
 
 
【论文】
 
四‧三四二 彼有十种,此何唯四?
 
 
 
【疏翼】
 
  第一解染俱中,第二辨废立。于中有二,第一废立根本自类中又二︰一、问何唯四,二、答释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二、废立门也。于中有二︰初、废立根本自类,后、自释妨。
 
  根本烦恼有十,此中何故唯有四耶?
 
 
 
【论文】
 
四‧三四三 有我见故,余见不生,无一心中有二慧故。
 
 
 
 
 
【疏翼】
 
  第一废立根本自类中,第二、答释所以。于中分三︰一、总简余见,二、别简,三、简疑瞋。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说无余见,其文可解,行相别故。
 
 
 
【论文】
 
四‧三四四 如何此识要有我见?
 
 
 
【疏翼】
 
  第二答释所以中,第二、别简余见。于中分三︰一、外人复问,二、简二取邪见,三、简我所边见。此即外问。
 
 
 
【述记‧卷二十八】
 
  此、外人问。
 
  于五见中,何不起余见,要起我见也?
 
 
 
【论文】
 
四‧三四五 二取、邪见,但分别生,唯见所断。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所断故。
 
 
 
【疏翼】
 
  第二别简余见中,第二简「二取」、「邪见」。
 
 
 
【述记‧卷二十八】
 
  此中三见,俱分别起,唯见所断。《瑜伽》五十八[31]、《对法》[32]等,皆作是说。此俱烦恼,唯是俱生,修道所断,故不相应。何以知者?如下引文金刚喻定方能断故[33]。《对法》第四云:任运起者,修道断故[34]。
 
 
 
【论文】
 
四‧三四六 我所、边见,依我见生,此相应见不依彼起。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
 
 
 
【疏翼】
 
  第二别简余见中,第三简「我所」、「边见」。
 
 
 
【述记‧卷二十八】
 
  「我所」及「边见」,依「我见」后生。此识相应,不依彼起,任运缘内,相续而生,不假他后起,故不起我所及边见也。
 
  其「我所」见,何见所摄?
 
  此非我见,我见局故,萨迦耶见[35]摄,以名通故。
 
  若尔,何故不与「我所」、「边见」二种互相续生?
 
  以恒内执,无有间断,不容余见互相续起,故论说言「恒内执我」。又前二见,通缘内外。此唯「恒内执有我」,故要有我见,而余四见,非此相应。
 
 
 
【疏翼】
 
  以上第二答释所以中,第二别简余见讫。
 
 
 
【论文】
 
四‧三四七 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着我故,瞋不得生;故此识俱烦恼唯四。
 
 
 
【疏翼】
 
  第二答释所以中,第三简「疑」、「瞋」。
 
 
 
【述记‧卷二十八】
 
  何故不起疑等?
 
  此中身见[36],能「审决」故;「疑」行犹豫,故不相应。《对法》等云:疑都无所有[37]。以此爱见顺着我故,无憎背瞋故,此俱唯四。行相不同,故要唯四也。
 
  无明等中迷事理者,唯是迷理相应。不共分别者,如下说[38]。
 
  四种爱以为集谛,此何爱摄[39]?
 
  七慢等分别,如别章抄[40]。
 
 
 
【疏翼】
 
  以上第二辨废立中,第一废立根本自类讫。
 
 
 
【论文】
 
四‧三四八 见、慢、爱三,如何俱起?
 
 
 
【疏翼】
 
  第二辨废立中,第二自释妨难。于中分四︰一、外难三俱起,二、行相无违答,三、心下心举难,四、论主会违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八】
 
  自下第二、释自[41]妨难。
 
  外小乘等诸异计问︰见与二法如何俱起?以此各许自力生故。
 
 
 
【论文】
 
四‧三四九 行相无违,俱起何失?
 
 
 
【疏翼】
 
  第二自释妨难中,第二行相无违答。
 
 
 
【述记‧卷二十八】
 
  此、论主答。
 
  以行相同,《对法》第六[42]、五十五[43]等,许相应故。
 
 
 
 
 
【论文】
 
四‧三五○ 《瑜伽论》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宁不相违?
 
 
 
【疏翼】
 
  第二自释妨难中,第三心下心举难。
 
 
 
【述记‧卷二十八】
 
  外人复曰︰五十八[44]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宁云行相互不相违?
 
 
 
【论文】
 
四‧三五一 分别、俱生,外境、内境,所陵、所恃,粗细有殊,故彼此文义无乖返。
 
 
 
【疏翼】
 
  第二自释妨难中,第四论主会违答。
 
 
 
【述记‧卷二十八】
 
  此、论主答。
 
  一、「分别、俱生」二种别故:谓五十八[45]说「分别」,五十五[46]说「俱生」。分别者,唯见断,又未必唯见断,即修道中,强分别生。不相续者,亦是类故,「分别」起故,烦恼增猛,贪下、慢举,故二相违。「俱生」起者,微细相续,故得相应。
 
  二、「外境、内境」二义别故:若缘外境,多分见断,亦通修断。贪染生爱,心必下之,此通见、修,若于彼慢,即不卑下。故设卑慢,亦不许与贪相应故。若缘内身为境,以自爱故,心不卑下,缘之起慢。以自高故,得二相应。五十八[47],约外;五十五[48],约内。
 
  三、「所陵、所恃」二境别故:谓若陵彼起慢之时,必不起爱,故二相违。若自恃,起爱,心必高举。或陵他故,故得相应,并通见、修断。
 
  四、由「粗、细」二行相殊:粗猛利者,说不相应,二粗行相,相违返故;若细者,可相应。此二行相,不相违故,通见、修断。
 
  有四义别,五更加之︰或随转理门,说不相应;真实理门,说相应故。彼此二文,不相违返。
 
  或复多分说不相应,据实说之,亦得相应。
 
  然凡简略,先应[49]遍行。烦恼便言先问根本。
 
【疏翼】
 
  以上第一解因相应中,第一解染俱讫。
 
 
 
 
 
 
 
 
--------------------------------------------------------------------------------
 
[1] 即总第五颂。
 
[2] 即「思量为性相」等。
 
[3] 《对法》卷二云︰
 
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思度﹝藏文作「rlom pa」﹞为性。
 
[4] 《摄论》卷一云︰
 
思量义﹝藏文作「var sems pa'i sems pa」﹞故。
 
[5] 《瑜伽》卷六十三云:
 
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藏文作「rlom sems」﹞为性。
 
[6] 本论卷二云︰
 
「了」,谓了别,即是行相。
 
[7] 道邑《义蕴》云︰
 
思量我、无我境,唯见分故,与了别同。「其体即是识蕴摄」者,即显不是心所中思也,「彼体,即是行蕴摄故」。
 
[8] 道邑《义蕴》云︰
 
或漏无漏位所缘异故,言「各自」。
 
 《瑜伽》卷六十三云:
 
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
 
 即思量相应所取,有各自不同。
 
[9]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
 
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藏文作「rlom sems」﹞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未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未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
 
[10] 文又分为二:一、问,二、答。
 
[11] 初解总句中,又分为二︰一、总举作答,二、别释「俱」言。
 
[12] 本论卷三云︰
 
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本论《述记》卷十七云︰
 
五十五说由四等故,说名相应︰谓事等、处﹝即「所缘」﹞等、时等、所依等。「事」、「处」相似,名之为「等」;「时」、「依」定一,名之为「等」,正与此同。今约见分,名行相;影像相分,为所缘,自体﹝分﹞,名事。「等」者,相似义,体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缘、事,皆名为「等」。……此中五义,各有所简──「时」,简前后;「依」,简别识;「行﹝相﹞」,简依同其﹝所缘﹞境各别;「缘」,简别见;「事」,简体多。
 
[13] 即次二句颂。
 
[14] 即第六颂第一、二句。
 
[15] 「十」字,应作「九」。
 
[16] 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藏文有「缘起」﹞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通达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藏文作「rmovs pa dav kun du rmovs pa 」。《瑜伽》、《缘起经论》作六异名。德慧、《广释》作七异名﹞、无明、黑暗,是谓无明。
 
 《瑜伽》卷九,说十九无知与《缘起经》同。「于有异分无知」,论
 
 作「杂故,名有分」。世亲《缘起经论》解云︰
 
有异分者,谓于菩提分未成净位,诸与所对治相似缘起,即名为有对治分,由亲近正士、非正士等,及依前世因所生起故。
 
 《瑜伽》卷九复云︰
 
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前十九无知,今七无知,相摄云何?谓初三无知,摄初一。次三无知,摄第二。次三无知,摄第三。次三无知,摄第四。次四无知,摄第五。
 
次二无知﹝即「于因无知」至「杂故有分」,皆二二对明善恶因果﹞。复有五种愚︰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
 
前十九愚,今五种愚,相摄云何?
 
谓见愚摄前六及于因所生法无知,放逸愚摄于业异熟俱无知,真实义愚摄于佛等及至道谛无知,增上慢愚摄最后无知,当知义愚通摄一切﹝以流转、还灭,为所缘﹞。
 
复次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暗、愚痴,及无明暗。如是六种无明差别﹝即异名﹞,随前所说七无知事次第应知。于后二无知事,总合为一,起此最后无明黑暗。
 
复有差别︰谓闻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别,如其次第说前三种。即此所治软中上品差别,说后三种。如是所治差别故,自性差别故,建立六种差别,应知。
 
[17] 《对法》卷一云︰
 
无明者,谓三界无智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染生起所依为业。邪决定者,谓颠倒智;疑者,犹豫;杂染生起者,谓贪等烦恼现行;彼所依者,谓由愚痴起诸烦恼;疑者,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依止为业;于谛犹豫者,亦摄于宝犹豫。如其所应,灭道谛摄故。善品不生者,谓由不决,不造修故。
 
[18] 《对法》卷四云︰
 
谓无明支有二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令诸有情于有愚痴者,谓由彼所覆,于前、中、后际不如实知故。由此因缘起如是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如是等。与行作缘者,由彼势力令后有业得增长故。
 
[19] 《显扬》卷一云︰
 
无明者,谓不正了真实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正了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如经说:诸有愚痴者,无明所伏蔽。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
 
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行相。是名无明行相殊胜。
 
[20] 本论卷五。
 
[21] 即本卷末。
 
[22] 《瑜伽》卷十云︰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色界、无色界爱,亦尔。
 
[23] 《对法》卷一云︰
 
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生众苦者,谓由爱力五取蕴生故。
 
 《杂集论述记》卷六云︰
 
爱能发、润,故生取蕴,取蕴、名苦,三苦性故。
 
[24] 《对法》卷六云︰
 
谓薄伽梵随胜而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是名集谛。言最胜者,是遍行义。由爱具有六遍行义,是故最胜。
 
何等为六?
 
一、事遍行:谓于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于已得自身,起爱;于未得自身,起后有爱;于已得境界,起贪喜俱行爱;于未得境界,起彼彼喜乐爱。
 
二、位遍行: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故。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别离爱;于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爱;于坏苦性位,起不别离爱,及和合爱,已得未得差别故;于行苦性位,起愚痴爱,由烦恼粗重所显故,及不苦不乐受所显故。唯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是最胜行苦位,依止此位,因我痴门,贪爱转故。
 
三、世遍行:谓于三世中,遍随行故。于过去世,起追忆行遍随行爱;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于现在世,起耽着行遍随行爱。
 
四、界遍行:谓欲、色、无色,三爱次第遍三界故。
 
五、求遍行:谓由贪爱遍求欲、有、邪梵行故。由欲求力,不脱欲界,招欲界苦;由有求力,不脱二界,招色无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不脱生死,彼彼流转故﹝《杂集论述记》卷十七云「邪梵行求,邪求解脱,不脱生死。正法正求,脱生死故,不入三求。第三求,通三界;俱求解脱故。欲求,通善、染;有求,唯善;邪求,遍善染。无想善等,亦是善故」﹞。
 
六、种遍行:谓有无有爱,遍行断常一切种故。
 
[25] 《显扬》卷一云︰
 
贪者,谓于五取蕴爱乐、覆藏、保着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贪为业,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增长贪欲为业,如经说:诸有贪爱者,为贪所伏蔽。
 
[26]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依此六事,生七种慢,谓慢、过慢等。当知二慢,依胜有情事生,余各依一事。
 
见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损减事。增益事、有四种︰一、我有性增益,二、常无常性增益,三、增上生﹝藏文作「mvon par mtho ba」﹞方便增益,四、解脱方便增益。损减事亦有四种︰一、谤因,二、谤果,三、谤作用﹝藏文作「byed pa」﹞,四、谤善事﹝藏文作「yod pa'i dvos po」﹞。当知此中谓无施与乃至无妙行恶行,是名谤因。谓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是名谤果。谓无此世间乃至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所以者何?诸士夫用﹝藏文作「skyes bu'i byed pa」﹞是此中作用义。此士夫用,复有四种︰一、往来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种子用﹝藏文二三次第,与此反﹞,四、后有业用。若谓世间无阿罗汉等,名谤善事。
 
依此广略八事、二事,生于五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又依六十二事生边执见及邪见︰谓计前际事﹝有十八见﹞、计后际事﹝有四十四见﹞,如经广说。依此事差别,有六十二见。
 
[27] 《瑜伽》卷五十八云︰
 
慢者,谓令心举心所为性。此复四种︰谓于诸见、于诸有情、于受用欲、于诸后有处起。又此慢略有二种︰一、惑乱﹝藏文作「'khrul ba」﹞慢,二、不惑乱慢。
 
于有情处慢者,谓三慢类﹝劣、等、胜﹞,已如前说。于受用处慢者,谓由大财、大族、大徒众等,现在前故,心遂高举。于后有处慢者,谓由计我当有、不有,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若动、不动﹝藏文作「rlom pa」﹞,戏论、造作﹝藏文作「mvon par 'du byas pa」﹞,诸爱趣﹝藏文作「sred pa'i rnam pa」﹞中,现前转故,心遂高举。
 
不惑乱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于等,计等;而生憍慢。惑乱慢者,谓余六慢。又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富乐,名惑乱慢。若由受用胜妙资具,自谓富乐,名不惑乱慢。又由邪行,谓后有胜,名惑乱慢。若由正行,谓后有胜,名不惑乱慢。
 
 又云︰
 
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藏文作「sems la 'jog pa」﹞,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
 
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藏文作「kun brtags pa」﹞。俱生者,一切愚夫﹝藏文作「byis pa」﹞、异生,乃至禽﹝藏文作「bya」﹞、兽﹝藏文作「ri dwags」﹞,并皆现行。分别起者,谓外道等计度而起。
 
[28] 本论卷四云:
 
行相无违,俱起何失?
 
[29] 智周《演秘》云︰
 
又别释者,「内心」通取七、八二识。第八由之成有漏故。
 
 本论卷十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现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30] 「六」字,为解论增。
 
[31] 《瑜伽》卷五十八云︰
 
又诸邪见谓无施等,乃至妙行、恶行业果,及与异熟,是迷苦谛。
 
又有邪见拨无父母、化生有情。如是邪见,一分迷苦,一分迷集。
 
又诸外道诽谤苦谛,起大邪见,彼谓沙门乔答摩为诸弟子施设苦谛,此定无有。如是邪见,亦迷苦谛。
 
又有诸见妄计自在、世主、释、梵、及余物类,为常、为恒,无有变易。如是邪见亦迷苦谛。又有诸见计边、无边,如是亦名迷苦邪见。又有沙门若婆罗门不死矫乱﹝藏文作「mtha' mi spov bar smra ba」﹞邪见,一分亦迷苦谛。若有见取妄取迷苦所有邪见,以为第一,谓能清净、解脱、出离,如是名为迷苦见取。若有妄取随顺此见,此见随法所受戒禁,以为第一,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此戒禁取,是迷苦谛。
 
 如迷苦谛,迷余三谛,如论当知。
 
[32] 《对法》卷四云:
 
此中「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者,谓闻不正法等为先所起五见等。
 
[33] 即本论卷五初,如云︰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
 
 又云︰
 
《显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或翻彼相应。特举为行,或平等行。
 
[34] 如云「见所断相违」者,谓除分别所起染污见等余有漏法。
 
[35] 谓有身见。
 
[36] 「身见」,应作「我见」。
 
[37] 《对法》卷一,说「萨迦耶见」云︰
 
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藏文作「bzod pa」﹞、欲、觉﹝藏文作「blo gros」﹞、观﹝藏文作「rtog pa」﹞、见为体。
 
 《瑜伽》卷五十五,分别烦恼与烦恼相应云︰
 
疑都无所有。
 
[38] 如本论卷五云︰
 
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
 
[39] 《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
 
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应与此爱相摄﹞。
 
又爱云何?谓于自体﹝藏文作「lus」﹞亲昵、藏护﹝藏文作「chags wiv sbyor par byed pa」﹞。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藏文作「'dod pa」﹞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希乐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40] 《对法》卷六云︰
 
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己为胜,或复于胜,计己相似,心举为性。慢过慢﹝藏文作「va rgyal las va rgyal」﹞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我慢者,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增上慢者,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邪慢者,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别章」早已不见,慧沼《了义灯》卷十二云︰
 
七慢之中,是我慢摄。
 
 智周《演秘》云︰
 
相摄如《灯》。
 
 均不及有「别章」,可知当时已不行。
 
[41] 前文作「自释」。
 
[42] 《对法》卷六云︰
 
又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同行相应」,藏文作「sbyor ba」﹞,谓于染污意四种烦恼,由此四法于一切时恒相应故﹝藏文无「由此四法」等十二字﹞。
 
[43]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何故名有行﹝藏文作「rnam pa dav bcas pa」﹞?答︰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
 
[44] 「八」字,原误作「五」,《演秘》云「检文者误」。
 
 《瑜伽》卷五十八原文作:
 
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
 
[45] 「八」字,原作「五」,今改。如云︰
 
贪、恚、慢、疑,更互违故,互不相应。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
 
[46] 「五」字,原作「八」,今改,《瑜伽》卷五十五云︰
 
此﹝藏文作「贪、瞋」﹞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藏文作「rtog par byed pa」﹞,如染爱、憎恚亦尔。
 
[47] 「八」字,原作「五」,今改。
 
[48] 「五」字,原作「八」,今改。
 
[49] 「应」字,金陵本作「在」。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二、辨末那相应心所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解所缘门
 摄大乘论 第116讲
 摄大乘论 第87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六、离阿赖耶识缘名色不成
 摄大乘论 第57讲
 摄大乘论 第2讲
 摄大乘论 第141讲
 摄大乘论 第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三、染意有覆无记性摄
 摄大乘论 第88讲
 摄大乘论 第8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栏目:索达吉堪布]
 为什么不能心外求法?[栏目:高月明居士]
 有相无相[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支道林 (都城名士 山林玄僧)[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青海师范大学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相应20经 礼拜僧团经[栏目:相应部 11.帝释相应]
 我们一直没有孩子,是不是说今生没有这个缘分,所以孩子不会来?[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07-017亲近善友[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文集[栏目:净宗祖师言教]
 彭玉麟游山巧遇劣僧[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