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十门问答结唯识义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8
【论文】
 
七‧二一八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
 
 
 
【疏翼】
 
  第二长行释中,第二问答广辨。于中有十︰一、唯识所因难,二、世事乖宗难,三、圣教相违难,四、唯识成空难,五、色相非心难,六、现量为宗难,七、梦觉相违难,八、外取他心难,九、异境非唯难,十、总结。
 
 
 
【述记‧卷四十二】
 
  自下第二、有九问答,并结有十。初、唯识所因难。初问答中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结。初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一九 岂不已说?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二答。
 
 
 
【述记‧卷四十二】
 
  此、论主答。
 
  谓第一卷至第二卷初[1],以为「理」。及第二卷中已引《厚严经》二颂证,故言「已说」[2]。
 
 
 
【论文】
 
七‧二二○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三征。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外人问曰︰前虽已略说,仍成「未了」。
 
  前虽破我义,然非由「破他」之义故,「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唯识之「教理」。「确」者,至实也。
 
 
 
【论文】
 
七‧二二一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
 
 
 
 
 
【疏翼】
 
  第一唯识所因难中,第四释。于中分二︰一、引教成唯识,二、出理成唯识。初中分二︰一、别引,二、总指。初别引中,有六︰一、引《十地经》,二、引《深密经‧慈氏品》等,三、引《入楞伽经》,四、引《无垢称经》,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六、引《厚严经》。此即别引中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四、论主释。初、答教,后、显理。初、引[3]六经[4],后、方总指。
 
  「三界唯心」,即《十地经》第八卷第六地文[5]、《华严》所说[6]。世亲《摄论》第四无解,无性第四广解《十地经》名、体[7]。
 
  言「唯」「心」者,心、识是一。「唯」言,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所[8],不相离故[9],如说若无心所[10],心未曾转。
 
  「三界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即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即属三界贪等结。「此唯识言」,「无有三界[11]横计所缘」。不遣真如所缘[12]、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智[13]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非无无漏及无为法。
 
  若尔,欲、色二界可说唯心,是则[14]言二界唯心;何故复言无色唯心?以小乘等[15]多计彼唯识故,有立已成过[16]。
 
  此不然也。非但色无,亦无贪等能取之心,[17]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18]」。又经部执无色心等「是无色[19]、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等,「故说三界唯心[20]」。此即「唯心」义,意如是。
 
  又前二师[21]有二番[22]解。
 
  此举能起执虚妄心故,但言三界。不尔,无漏应非唯识[23]。
 
 
 
【论文】
 
七‧二二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二引《解深密经‧慈氏品》等。
 
 
 
【述记‧卷四十二】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解深密经》文。即七十七[24]说同此意[25]。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无实外法。世亲[26]说云︰谓[27]识所缘,唯识所现,无别境义。复[28]举识者,显我[29]所说[30],定识所行,唯识所现,无别有体。乃至佛告:慈氏!无有少法能取[31]少法[32]。无作用故[33]。但法生时[34],缘起大[35],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36]。如质为缘等[37],此中略举[38]。
 
 
 
【论文】
 
七‧二二三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三引《入楞伽经》。
 
【述记‧卷四十二】
 
  《楞伽经》文。
 
  此文上下非一,不能繁指[39]。
 
【论文】
 
七‧二二四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四引《无垢称经》。
 
 
 
【述记‧卷四十二】
 
  今《无垢称经》[40],旧《维摩》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
 
  前第四卷[41]已引证第八讫。不言随色等有垢净,故是唯心[42]。
 
 
 
【论文】
 
七‧二二五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五引《摄论》﹝即《阿毗达磨经》﹞。
 
 
 
【述记‧卷四十二】
 
  此[43]文有三︰初、总举,次、别显,后、结之。此即[44]初也。
 
  若成四智[45],能入唯识,现在十地。「随悟入」者,即是地前。或随经义,而入十地。
 
  说四智处,名「四智经」,然是《阿毗达磨经》。《摄论》[46]但言「如世尊言」[47],不出经处[48]。
 
【论文】
 
七‧二二六 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疏翼】
 
  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二别显。依次分四,并总结为五︰一、相违识智,二、无所缘识智,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五、结前。此即初文。
 
  《枢要》卷下云︰
 
四智中,初﹝二﹞、唯观境,次、唯观智,三、双观境心。又初﹝二﹞唯破萨婆多,次、唯破经部,后、双破。
 
 
 
【述记‧卷四十二】
 
  下、显四智。
 
  无性[49]云︰更相违反,故名相违。「相违」,即境各有别故。相违之者,名「相违者」。或相违即者,人、境俱别故。相违者识,名相违识。生此识因,说名为「相」[50],菩萨之智「了知此相唯内心[51]」,故一切法,亦唯心变:[52]鬼等──脓河[53];鱼等──宅、路;天──宝严地;人──清冷水。空,定唯空[54],非一实物,互相违反[55]。此虽非有,遍计所执,然业类如是各变不同。
 
  旧[56]云︰一境应[57]四心[58]。今言境非定一故,应言︰一处,解成差,证知唯有识[59]。
 
 
 
【论文】
 
七‧二二七 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二无所缘识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缘过未等无,同经部义。如萨婆多,前[60]已破讫[61],故成无境。
 
  「智」者,即菩萨真[62]「无所缘识」者,无所缘之识。谓一切缘过、未[63]识,此唯有心。菩萨缘此识,无境得生,故名为「智」。旧[64]云︰缘无,得起虑[65]。
 
  今言大乘相分[66]必有,应言境非真,虑起,证知唯有识[67]。
 
 
 
 
 
【论文】
 
七‧二二八 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三应自然成无颠倒智。
 
 
 
【述记‧卷四十二】
 
  若此[68]一切凡夫,已得实境,由境非妄故,即一切凡夫应「不由功用」,自成「解脱」!解脱不成,故唯有识。旧[69]云︰难尘是实有[70]。今言境[71]实智不成,故[72]知唯有识[73]。
 
 
 
【论文】
 
七‧二二九 四、随三智转智: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疏翼】
 
  第二别显中,第四随三智转智。于中分三︰一、随自在者智转智,二、随观察者智转智,三、随无分别智转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以下、境随三慧转︰
 
  第一、「得心自在者」,谓[74]得心调顺、堪有所作[75]。若胜者,唯第八地以去,任运实[76]变大地等得为金宝,令有情用。故境随智转,所欲皆成。
 
  或意解思惟观,虽[77]境亦成,然今取转变本质,不取于此。前解为是。
 
  又约[78]得十自在[79],十地皆得。准此义,得定自在[80],即初地亦转。或第三地得定自在。各据胜说,然一切异生能作此者,皆是境随事慧转也[81]。
 
 
 
【论文】
 
七‧二三○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宁随心转?
 
 
 
【疏翼】
 
  第四随三智转智中,第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得定者。
 
  无性云︰诸声闻、独觉等[82]。所言「修[83]」者,谓[84]空境相应[85],或四圣谛所缘相应[86]。法观者,谓此后得观[87]契经等正法妙慧[88],随观一境之上[89],无常等行[90]众相显现。谓一极微观为无常、苦、空、无我,相皆显故[91]。
 
  非一体上有众多义,义岂非体?
 
  若一[92]体者,体应非一!若异体者,体应非无常等!由境无实故,唯心所变。故随心观,众相显现。此意如是境随[93]理慧转也[94]。
 
 
 
【论文】
 
七‧二三一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疏翼】
 
  第四随三智转智中,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谓起证实无分别智」者,即缘真如观。简后得智,故言「证实」。非境实有,可智观无,智应成倒!智既非倒,故境非真[95]。境随真慧转[96]。
 
 
 
【疏翼】
 
  以上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二别显讫。
 
 
 
【论文】
 
七‧二三二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疏翼】
 
  第五引《摄大乘论》﹝即《阿毗达磨经》﹞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二】
 
  此、结前也[97]。
 
 
 
【疏翼】
 
  以上第一别引中,第五引《摄论》﹝即《阿毗达磨经》﹞讫。 
 
 
 
【论文】
 
七‧二三三 又伽陀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非余。
 
 
 
【疏翼】
 
  第一别引教中,第六引《厚严经》。
 
 
 
【述记‧卷四十一】
 
  即《厚严经》[98]: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即缘识之体,或义[99]事性,即自心法,或理体,即义之所依本事。谓第八「心」、第七「意」、余六「识」所缘,皆自心为境。佛言:由如是理故,我说一切有为、无为,皆唯有识,无余实心外境也。
 
 
 
【疏翼】
 
  以上第一引教成唯识中,第一别引教成讫。
 
 
 
【论文】
 
七‧二三四 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疏翼】
 
  第一引教成唯识中,第二总指。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总指。
 
  显有多故,结上教也。
 
 
 
【疏翼】
 
  以上第四释第一难中,第一引教成唯识讫。
 
 
 
【论文】
 
七‧二三五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疏翼】
 
  第四释第一难中,第二出理成唯识。于中分二︰一、出四比量,二、总指劝信。初中有四比量,依次分四。此即初中初量。
 
 
 
【述记‧卷四十二】
 
  自下为理,有四比量。
 
  第一总云。
 
  谓立宗云「极成眼等识」「不亲缘离自色等」。
 
  因云「五随一故」。
 
  喻云「如余」[100]。
 
  此中意说︰且如五识中取一眼识,极成之眼简不共许非极成有法故。即大乘他方佛眼识,小乘佛非无漏眼识,最后身菩萨不善眼识,各有自他不极成故[101]。取一极成眼识,不取不极成眼识。 
 
  「不亲缘离自」眼识之「色」。此「亲缘」言,简他身中自心外色[102],及第八等所变[103],为眼识本质,彼亦疏所缘缘故。此立宗讫。
 
  因云:五识中随一摄故。此论文略[104]。
 
  「如余」耳等四识。耳等四识,五识中随一摄,不亲缘离自色。「离自色」,是眼识境故。耳等识[105]唯缘不离自声等故。如是余四识展转相望四量,亦尔[106]。今总为言,故[107]「眼等识」,「如余」「离自色等」,不别指也[108]。
 
【论文】
 
七‧二三六 余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二量。
 
 
 
【述记‧卷四十二】
 
  第二量云︰余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109]。是识故。如眼等识。
 
  「极成」言,亦流至此。第七、八识,他不成故,谓第六识、五识之余。若别言「第六」者,即恐他以七、八二识为不定过;但总言「余」。别取第六,意兼七、八亦在其中。「如眼等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故以为喻,即是缘不离自识境为境义。
 
 
 
【论文】
 
七‧二三七 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三量。
 
 
 
【述记‧卷四十二】
 
  第三量云[110]。
 
  此意说言︰谓前已言亲所缘,即是相分。恐他谓非识为体,故今成之。
 
  前二量已成唯识讫,别有六量,总为一︰谓此六识亲所缘缘,定非离此六识。相、见二分中随一摄故。如彼能缘见分。见分不离识[111],体即是识,故以为喻。
 
 
 
【论文】
 
七‧二三八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疏翼】
 
  第一出四比量中,第四量。
 
 
 
【述记‧卷四十二】
 
  此第二[112]、唯识量。
 
  又复一切自识所缘,决定不离我之能缘心及心所。以是所缘法故。如相应法──相应法体所缘性故。
 
  有法同前,故此不说。谓一切有、无为,但所缘之法,定不离识。此中不言即识。以有、无为别故。此中,亦有一分相符极成过!以他心智境等,即是心故。
 
  此亦不然!今此所成我识之境,定不离我现在识所缘,非谓他心亦即我心,以是法[113]故。即有体法,非是空华,彼无法故,不可为因。
 
  又解︰除彼,亦得[114]。
 
  「相应法」者,谓心、心所。非言与心相应,但总言「相应」,故通心也。
 
 
 
【疏翼】
 
  以上第二出理成唯识中,第一出四比量讫。
 
 
 
【论文】
 
七‧二三九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故于唯识,应深信受。
 
 
 
【疏翼】
 
  第二出理成唯识中,第二总指劝信。
 
 
 
【述记‧卷四十二】
 
  「此等正理」,结上所明。
 
  「应深信」者,劝他信义。
 
  上来、别以教、理成讫。
 
 
 
【疏翼】
 
  以上第一答唯识所因难中,第四释第一难讫。
 
 
 
【论文】
 
七‧二四○ 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疏翼】
 
  第一答唯识所因难中,第五总结。于中有二︰一、以理结证以上所明,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次下第五、总结以理教证上所明。
 
  谓心外所计实「我、法非有」,真如理「空」,及能缘真「识」,「非无」。或「空」即其理,「识」即俗事[115]。初,「离有」;后,「离无」;「故契中道」。结前所言「契会中道」也。
 
  以理证上所明法已。
 
 
 
【论文】
 
七‧二四一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疏翼】
 
  第五总结中,第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于中分二︰一、以慈氏二颂结,二、释二颂余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二】
 
  此、以教证成[116]。
 
  《辩中边论》初卷〈辨相品〉[117]所说弥勒本颂。「虚妄分别[118]有」,即有三界虚妄心也。旧译同此[119]。名「分别」者,即能分别。分别境故,能起执故。
 
  「于此二都无」者,谓能取、所取[120]二,或我、法二。于此妄心之上,都无。
 
  旧云︰彼处无有二。「处」言,与「于」,大义相似。以「处」、「于」、「中」字皆第七啭,有所依故。今言「于此」,旧言「彼处」,凡言「此」者,谓此近法。
 
  上来始明妄有。今既于[121]妄心上无二,如何言「彼」?对谁此耶?既于近上有,但可言「此」。
 
  「此中唯有空」者,谓此妄心中,唯有真如。真如是空性[122],依空[123]所显故[124]。前长行言「空识是有」,亦准此知。
 
  梵言但言「舜若[125]」,即是「空」。又有「多」[126]者,是「性」义。今言「舜若多[127]」故是「空性」,依空门所显故。梵音有「性」字,顺此方言[128],颂中略故,遂除「性」字。颂言「唯有空」,「唯」与「定」有别者,梵音言「都[129]」。「都」者,不唯是「唯」,亦是「定」义。于此「都」字之上,加「阿缚驮剌耶」[130],即是楷定义。故今应言「唯」是「定」义。以依他中,决定有空故[131]。
 
  前已言无有二,此言「唯」者,更何所简?
 
  不可已无更须简故,「唯」是定义,于理为胜。 
 
  「于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谓有妄分别[132]。即「虚妄分别」,是俗谛。妄分别有空者,即俗谛中有真谛,空即真谛;空中亦有妄分别,即真如[133]中,亦有俗谛;二谛必相有无。一无时,亦无二故,相形有也[134]。
 
  旧云「于此亦有彼」,但「彼」、「此」为异,义意大同。
 
  下成前义。
 
  「故说一切法」者,谓有为、无为。依此二无,名之为空,故此二摄法尽。有为即妄分别,无为即「空性」。谓《般若经》中说「一切法[135]」,此中但明三界心、心法故,唯言妄心是俗谛,非无不妄心[136]。旧[137]此颂上三句同此。
 
  「非空非不空」者,谓由「空性」故,及「妄分别」故。言「非空」,以二谛有故;「非不空」者,谓所取、能取二,或我、法二,二皆无故,非不空也[138]。
 
  「有、无,及有故」者,「有」,谓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无故。「及有」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此中应言三「故」字︰谓「有故」──即妄分别[139];「无故」──即能、所取;「及有故」──即俗空互有[140]。
 
  梵云「萨埵[141]」,是有故,亦云「有情」,义含多故。「阿萨埵」[142]非有故,或言无故。此中文略,但言一「故」字。
 
  「是则契中道」者,谓非一向空,如清辨;非一向有,如小乘;故名处「中道」。谓二谛有,不同清辨;二取无,不同小部;故处「中道」。
 
  旧云「是名中道义[143]」。说此会于中道[144],非谓诠于彼义[145]。
 
  以上并是《中边》第一卷长行自解[146]。彼云︰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147]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论文】
 
七‧二四二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疏翼】
 
  第二以教结证以上所明中,第二释二颂余义。
 
 
 
【述记‧卷四十二末】
 
  释前二颂不遮净分,故是有也。
 
  今此依三界虚妄生死可断位,证涅槃故,不说清净。
 
  上来已引教理成讫[148]。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一答释唯识所因难讫。
 
 
 
【论文】
 
七‧二四三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二世事乖宗难。文分为二︰一、牒外难,二、指喻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二、世事乖宗难。
 
  即《唯识二十》外引为难。此文第二、牒外人难辞也。
 
  「若唯内识」,无心外境,如何现见世间「情[149]、非情物」,有[150]「处、时」二事决定,世间有情「身」及非情「用」二事不决定转?
 
  此中言总,意显「处」、「时」、「用」三是「非情」;「身」是「有情」。
 
  此依《二十论》[151]。据理而言,四事皆通[152]。
 
  旧真谛《论》云︰处、时悉无定,无相续不定;作事悉不成,若唯识无尘。
 
  菩提流支《论》云︰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
 
  新翻《论》云︰若识无实境[153],则处时决定,相续[154]不决定,作用[155]不应成!言「相续」者,即是「身」也。
 
  彼长行云︰若离[156]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此即第一、经部师等难「处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处,缘此识应生!执实山无,此心生故。如正缘彼处。此言现识[157],非谓比识。若说比识者,非此处亦生。
 
  彼论第二难云︰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此难第二、时决定也。谓外量云︰如汝非缘终南山时,缘此识应起!执实境无,此心生故,如缘终南山时。
 
  彼论第三难云︰同一处、时、有多相续[158],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此难第三、相续不定。谓外量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处所,应定一见,余不能见!执唯识故。如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处所、于一空华等,有见、不见者[159]。
 
  彼论第四难,于中有三︰第一[160]云︰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汝之发等,应无彼用!执境非实,此心生故。如眩翳者所见发等。又眩翳者[161]所见发等,应有实用!执无实境,发等识生故,如余发等。
 
  第二[162]云︰复有何因,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163],无饮等用?余饮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汝饮食等,应无实用!许体非实,此心生故。犹如梦中所见饮等。又梦中饮等,应有实用!执无实境,此识生故,如非梦中所有饮等。
 
  第三[164]云︰复有何因,寻香城等无城等用?余城等物,其用非无?谓外量云︰一切城等应无城用!许无实境[165],生此心故。如寻香城等。又寻香城等,应有实用!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非寻香所有城等。
 
  如上皆有返覆比量,恐繁,略也[166]。如是,总名外人难意。
 
 
 
【论文】
 
七‧二四四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疏翼】
 
  第二世事乖宗难中,第二指喻解。
 
 
 
【述记‧卷四十三】
 
  此、指事[167]解也。
 
  真谛论云︰定处等义成,如梦,如饿鬼;续不定,一切同见脓河等。如梦害、作事,复次如地狱,一切见狱卒,及共受逼害。
 
  菩提流支论云︰处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
 
  新翻论云︰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此之一颂,以三事喻释前四难。
 
  彼论云︰谓如梦中虽无实境,或有处见[168]村[169]、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此答处定难。立量质云︰汝梦于是处见有村园等,应非处定。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如余梦中所不见处。余不见处例所见处比量,亦尔[170]。
 
  此中虽有世间、自宗,二相违过,置「汝」言故,以简之也。
 
  正解[171]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所见事其处亦定。许如是境皆无实故。如梦所见。以因言「许」,无随一失。言「如是」故,无以真如亦不实过。
 
  彼论云︰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此答时定难,立量准前[172],此以一喻释处及时二种定难[173]。
 
  彼论云︰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此诸饿鬼[174]或见粪[175]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
 
  此答相续不决定难。立量解云︰同于一时、同于一处,相续不定其理得成。许境无实故。犹如饿鬼见脓河等[176]。经部等小乘及外道等,皆信鬼见脓河[177]等非实,仍身不定,故以为喻[178]。
 
  彼论云︰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179]用。此答作用不决定难。立量解云︰有翳、无翳所见发等,有用、无用,其理亦成。许无实境故。如梦失精等[180]。
 
  上来、一颂以三种喻释四难讫。
 
  彼论次有一颂,以一种喻合释四难,颂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彼长行云︰[181]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乌、铁山等物,来至其所为逼害事。
 
  立量解云︰余位处定等,非不得成。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如地狱人等[182]。此四事得成。外许非有情故,得以为喻。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广如《唯识二十》中说。今举一梦境,等余别二喻[183]及一种喻[184],应释汝疑。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二答释第二世事乖宗难讫。
 
  今取《成唯识宝生论》卷二补明「梦中失精喻」云︰
 
「如梦有损用」:虽无外境,理亦得成。由于梦内男女两交,各以自根更互相触,虽无外境触,而有作用成,现流不净。但是识相自与合会,为其动作。此既如是,于余亦然;恶毒、刀兵、霜、雹份害,虽无外境,但依其识有毒、刀等,何理不成?此作用事既无外境,成共许故,宁容得有宗之过耶?彼定不能成作用者,此亦于其相离之处,差别之触,于识分上现斯相状;便于自宗有不定过!然唯于识,精流事成。
 
复有说云︰忆如斯位诸有生类,于一切时不见有故!然此所述,不能成因,有不定过。觉情于事,作用亦成。流泄之因,于识转故。
 
又复彼定不成作用之因,为当但据总相之识言不能成?为识差别?此之初见,即无同喻。由此所云,识能为用,其增上识亦能生故。若第二计,其识能为所有作用,便与不能成事之因为不定过。
 
若尔,何处得有如斯定事同无有境,或时有缘能为事用,非一切耶?功能别故。由彼诸缘功能各异,随其功能,而为作用。又复与汝执外境师,其理相似。境既同有,何不诸事一切时成?是故应许于别别事,各有功能,作用之时,呈其异相。此即便同唯识者见。
 
有余复言︰理实不由触着女形,能生不净,觉时亦尔。然由极重染爱现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于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为因,便见流溢。如于梦中,虽无实境能流不净,服毒、啖食、触女形等、身体烦疼、根充足力、生男女等,于其梦中事应成有!是故定知如于梦泄无境有用,觉之如是虽用无境,非为应理!
 
﹝答云︰﹞虽无实境识用成者,若于觉时纵境非﹝实﹞有,许是唯识,作用得成;此即岂非善符唯识?无境爱者,有何不爱?
 
若言别有如斯意趣︰诸有触等,咸仗外事方成作用,但唯有识理不能成!如旃檀木磨作香泥,用涂身体,能除热恼,使得清凉。然此流泄但依识生,此还于理未为的当!
 
﹝答云︰﹞依触等境而有作用,非所许故,由非不许有外触者而欲令他依斯﹝香泥涂身等﹞触事作用起故,由此不应与他「作用便成非有」之过也。由其成立唯有识者,但是事物所有作用差别,皆从识处生故。
 
于此,乍可作如斯难︰既无外境,如何离识,能有作用而成事耶?
 
﹝答云︰﹞既有此征,便申雅喻︰由如梦内损害事成。此于唯识能有作用,并已如前颇具申述。
 
若尔,梦食毒等,应成身病!
 
﹝答云︰﹞此亦由其唯识有用,而有定属。还将后答,用杜先疑︰或复有时见其毒等,虽无实境,而有作用。由见不被蛇之所螫,然有疑毒能令闷绝流汗,心迷若遭蛇螫。亦于梦中由咒,天等增上力故,遂令饱食,气力充强。又复闻乎为求子息,事隐床人,梦见有人共交集,便得其子。如何得知于彼梦内被毒等伤,是为非有?
 
﹝外云︰﹞睡觉之后,不睹见故。
 
﹝答云︰﹞今此所论,还同彼类︰于现觉时将为实事,见毒药等执为非谬,真智觉时,便不见故,同彼梦中体非是实。若于梦中,许实色者,彼亦获斯非所爱事,毒等果用便成非有!若言无者,但有毒相,毒等用无;此云毒状,便成违害!许毒相等,固成无益。于其识上,药体无故。是故定知实无外境,但于觉心生其作用。犹如于梦,觉亦同然。斯乃真成称契道理。
 
 
 
【论文】
 
七‧二四五 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辨中,第三圣教相违难。于中有二︰一、外人疑问,二、论主释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三、圣教相违难。[185]
 
  外问︰若唯有识[186],无心外实眼色等,「何缘世尊」于契经中「说十二处」[187]?但应说有意、法处故。
 
  旧《唯识》云︰有阿含为至教, 故引经为难[188]。
 
 
 
【论文】
 
六‧二四六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
 
 
 
【疏翼】
 
  第二答释圣教相违难中,第二论主释疑。于中分二︰一、正释外疑,二、释经说密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释外疑。中有二意︰
 
  一者、依识所变眼等色等,故经说有十二种处,非说离识、心外别有眼等色等,为十二处,故不违经。
 
  《二十唯识》说颂答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189]似色现识[190],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色,如次说为眼处色处;如是乃至似触现识,从自种子缘合转变差别而生,佛依彼种及所现触,如次说为身处触处。依斯密意,说色等十[191]。非离识外,有眼色处。释此,如前第四卷内[192]。
 
  二者、以未建立第八识故,隐五色根不说,说种为根。恐离识故。余如前说[193]。
 
  今此约本识等申正义,不同彼[194]亦得。并识变故。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
 
离心无境,有其四意。何谓为四?一者、密意,二者、境界,三者、显果,四者、密意义。分别所缚如是因缘,说十二处。
 
此之一切当应建立,次第发起如理问答「云何密意说十二处」,而有众生?如心相续、相续不断,说有情能诠、所诠,于心安立执形像事。
 
此中如是色等声、境当应分别「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者,从彼眼等处,生彼色等处。如理应知于彼二处,说斯种子根﹝原作「相」﹞及彼识。如世尊说︰为成处等,说共许声、眼等差别。
 
此欲成立说其青等分明显现彼同类色,从彼出生,「未离欲者识之种子殊胜安立,故得彼生」。彼等种子,虽且安立,果未现受,乃至未得相应缘力,无间生灭剎那剎那相续等中,获得微细体性巧妙差别转变得殊胜者,如谷麦等、地等为缘,和合增长,体性不同转,安立芽等出现。如斯法性外之种子,内亦如是。此之内心相续现前,相对无间剎那之顷,能生青等体性差别。
 
「然此种子说为眼界,如次现为彼彼果性心及心所。安立此色为其眼处,彼亦如是」。若如是﹝清净﹞色差别显现识体,和合警觉青等种子,在阿赖耶识由未显现识能警觉影像变异,自体差别,如颇胝迦﹝梵文作「sphatika」﹞、琉璃、云母等,以薄物裹,随其本色影现识生。此乃世尊如理分析,说为色处。然自教中,说彼意识形状不同住利益﹝即说「如薄物裹」与相分有隔﹞故,所以此色说为色处。如是乃至坚、显、暖等识之影像,所依、所缘,力用最胜。是异识识之所生﹝自体分﹞事种子相状出生影现,声及名等变异差别之所取故,如是应成色﹝识相﹞之分段。功能不同之所安立阿赖耶识,诸有智者分分觉了而分别之,说内外处安布差别,是密意也。
 
 
 
【论文】
 
七‧二四七 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疏翼】
 
  第二论立释疑中,第二释经说密意。于中分三︰一、密意说处胜利,二、显喻,三、再释外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中第二、释密意说色等十处所有胜利。
 
  《唯识二十》复说颂言︰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195]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识转,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悟入有情无我。由破一合实我想故,令入我空,说色等十。非说实有眼等、色等,离于识也。
 
 
 
【疏翼】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二云︰
 
若知六识从根,及境六二法生,了知自身唯眼能见,都无见者,乃至了知唯意知法,都无知者。此中见者等,外道等执实我能故。了知根境,除我执也。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末云︰
 
有余复言︰说十二处。为欲成熟一类有情,此说无力,亦无义故。﹝答云︰﹞人无性理妙、甚深、难解、难入,亦令悟入,由是佛说立唯识义。复令如是无力之人亦令易入于其色处无量过失。是故此门,执我之者,令舍离故。如说「苦谛」,身之苦故。如是,说「处」、色等狂乱增上爱着所住种子之密意者,因立果名。识从自种生者,以因性同故。非有质碍所依所缘五识身境。识之相故,犹如意识。或不离心、心所体性。彼眼等识同共作业能生因故,犹如意处法处。
 
 
 
【论文】
 
七‧二四八 如遮断见,说续有情。
 
 
 
【疏翼】
 
  第二释经说密意中,第二显喻。
 
 
 
 
 
【述记‧卷四十三】
 
  问︰据实而言,唯有其识,何须别说有十二处?
 
  此、显说彼十二处喻。
 
  《二十唯识》复说颂言︰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196]。彼自释言[197]:如佛说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密意趣说,不说实有他生有情。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198]故。说色等处契经,亦尔,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说,非别实有。
 
  如有外道计我实有,佛说无我。外道谓佛说死以后,断灭无余,便来问佛。死后既无我,宁非断灭?
 
  佛答彼曰[199]︰有他生有情,续于死后,非谓断灭。无实[200]有情,但有如幻化生有情。佛观彼意,恐谓断灭,依心相续[201],说有中有化生有情,非许实有化生有情。但随所宜,佛便为说。故说诸处,其义亦尔[202]。法体离言,幻化法故,非十二处。故今引此,以为同喻。
 
 
 
【疏翼】
 
  律天《唯识二十论解》说云︰
 
密意乃依种子及显现﹝藏文作「snav ba/」﹞说有色等处,而非彼等除识以外,说之为有。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云︰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者,如佛世尊说有化生有情,但唯依心相续不断能往后世,是其密意,不说实有化生有情」。
 
此言密意,欲调伏一类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说也。谓彼断见所害有情随自乐为者,无后世者,无善恶因果者,为欲洗除此之恶见,是故说心相续不断。「心相续」言,显当生故。此死彼生,犹斯理故,相续不断。说有化生﹝即中有阿赖耶识﹞,是其密意。离识之外,更无别我。云何知然?「如契经说︰无我、无众生。但有法因故」。﹝若﹞契经不尔,彼经不说有情亦无。是故契经不相违故。「心相续」言,显其不断能往后世。
 
 
 
【论文】
 
七‧二四九 为入法空,复说唯识,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疏翼】
 
  第二释经说密意中,第三再释外疑。
 
 
 
【述记‧卷四十三】
 
  问︰众生执有我,为破实我,说诸[203]处;众生执有法,为破彼法,应别说!
 
  此、释外疑。
 
  《二十唯识》复说颂言︰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彼长行云︰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以说唯识,除其法见[204]。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辨中,第三答释圣教相违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云︰
 
然佛所说但有如斯所应作事,谓欲令入我无自性,何烦更别说有唯心?此既非有,如何得云说十二处是密意耶?
 
此亦非理。「由其更说法无自性是极重事,欲令悟入」,世尊遂说色等诸法而无自性,欲使诸余诸大菩萨得彼如来殊胜妙位,周遍生界为大胜益。此如何作?谓色等诸法相似现前,但唯是心。除识以外,曾无片物为色等性,是可见事,由是故知色等诸法无有自性。斯言意识诸识自性由自识力变现生起,理成决定。随其所知所有诸事,并皆离识无别可取,但唯是此而现相状。是以故知实无自性,便能悟入法无性理。
 
有说︰若为悟入法无性者,此据能胜﹝其法﹞,作如是说耶?所见之境,唯是错乱。据胜义理,本性空无。作此宣扬,善符中观。所见境无,识非有故。
 
斯固未闲作何意趣!且说如是心、心所法所见之境,不称其事,妄为领纳,取不实相,名为错乱。岂非但说,而唯有识?
 
若言诸法一亦无者,尔复如何有所宣说?境既是无,识非有故。
 
﹝答云︰﹞将梦等喻善为晓之。如上所陈,无劳致惑,不待外境,但唯识现。
 
此复云何「识」义,非理?
 
﹝答云︰﹞若是其义,由于业边亲益果故,即以此言便成答难。亦复不由体有别故,能成方异。
 
有说︰能持自体,此中复云是「自性」义!
 
﹝答云︰﹞此亦同前已分析讫,此义不然。离其作具,要有别事方为作用。犹如自己还持自身,故不应也﹝《瑜伽》卷一百末云「又一切法一一自性,无有第二自性可得。又定无有同类二法,一时相应,即由第二自性无故。又非一法有乖异相二种作用。又一切行依于他转,而不自依。又非自性与自性俱,亦不随转。又非即此一剎那心与此剎那心为所缘。又非即此剎那自性与此剎那自性为因,亦非同类为异类因。如不善望善,善望不善,而作无记异熟果因(藏文缺此大段文)」﹞。为欲令生悟法无性,说唯有识将为契当。
 
 
 
【论文】
 
七‧二五○ 此唯识性,岂不亦空?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四唯识成空难。文分为七︰一、外人又问,二、论主总非答,三、外人征,四、论主释,五、广非执道理,六、广无俗亦无真理,七、拨无二谛陷恶取空。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四、唯识成空难。
 
  外人又问︰为除法执,既说唯识,此唯识性,岂不亦空?
 
  今问依他名「唯识性」,即相之性,不问真理[205]。
 
  《唯识二十》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206]?
 
 
 
【论文】
 
七‧二五一 不尔。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二论主总非。
 
 
 
【述记‧卷四十三】
 
  此答唯识,其性不空[207]。
 
【论文】
 
七‧二五二 如何?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三外人征。
 
 
 
【述记‧卷四十三】
 
  此既不空,其如何等[208]?
 
 
 
【论文】
 
七‧二五三 非所执故。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四论主释。
 
 
 
【述记‧卷四十三】
 
  有为[209]、无为[210],名为有;我及我所[211],名为无,既「非所执」,故是有也[212]。
 
【论文】
 
七‧二五四 谓依识变,妄执实法,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言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五广非执道理。
 
 
 
【述记‧卷四十三】
 
  此、广非执[213]。
 
  谓依识所变见相分上妄执有实法,此即法我。「理不可得,说为法空;非无离」遍计所执实有[214]为无漏正体,后得二「正智所证唯识性故,说为法空」。无计所执名法空故[215]。
 
  设「依他」言,法体亦离,即是说有依他名唯识性。后得智所缘,知唯识故,证其「离言」。其正体智自证分,亦证依他。缘见分故。故今总言。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云︰
 
若言总无,一切诸法皆无有我,由此名为我无自性,斯即共许我之自性悉皆非有,如是便成法无自性、诸法非有。由是故知,识亦同尔!「性既非有,如何于此,欲为安立?」
 
﹝答︰﹞为彼诸法并非有者,犹如假我,更连趣性﹝即补特伽罗意译﹞无自体者,此是所许更连趣体全无性也。此则便成法无性者,谓一切法皆无性故。是故应知识亦同尔。
 
此既非有,如何依此欲使迷人入法无性?
 
﹝答︰﹞由无有我,遂令证入诸法无性,共许如斯为善方便。
 
尔者,如何欲为建立成彼方便,说十二处证人无性?
 
﹝答︰﹞实非全无一切诸法,方始名为法无自性。是故应知「法无性」声,非诠诸法皆无自体。「更连趣」言,亦同于此,不欲总诠一切非有。然而意说诸缘生法无有我性,彼即是有。
 
此我无性,其相云何?
 
谓唤「我」作无自性故。是故名为人无自性,非是全无诸法自性。色等诸法,随据一分说无自性,非谓全无。是故应知言「法无性」,非全无体。若言诸法事皆无者,即不应名「法无自性」,理应说云诸法总无!
 
「尔者,但由所执法无自性。缘有功能,获得差别离他自性,简别彼之实我自体,恒时不有所诠之相。此谓诸法无自性义,非是豁脱总拨为空。」然「所执」者,是何言耶?
 
所谓无明倒见迷执。从其自心种子成熟,由他而转现相不同,执于外境有别自性。由如倒见作外相解,于自所见生定执时,此则名为「所执」之事。
 
此复云何?谓无一物。
 
如无物,名「所执」耶?
 
由此故然。若于此执有片实物体不虚者,即不应名是情所执。然由于此,义有相应。由其计执实事自体,不相忤故。若有实物,不名计执。由此﹝执情﹞分齐近见之境,此则悉皆说名「所执」。「假使用识以为斯境作所量时,此亦还成所执之义,是故应知所执之识亦是无性。即唯识性是能悟入所有诸法皆无自体微妙方便。」但是本识随处现相,然无外境。从色至识悉皆如是,非是能现相分﹝依他起性﹞之识体亦无也。
 
「若言异此,但遣遮色说此『唯』声,『唯识』之言,便不成就。缘识之识有其境故。」复更便成缘色之识,是为有境。
 
何者是其体,离于彼不可说事?
 
诸佛世尊方能了察。云何了察此义,后时我当宣释。此即是其心、心生法有真实事。越言诠道,是有性故。亦不便成一切诸法悉皆非有,同豁脱空。是故应知证悟真理善入方便,说唯识教,斯为称理。由其次第渐能鑯裂诸分别网,所有正缘为其生因性故。
 
尔者,若许安立离言诠处是实有事;此即还成于彼色等,亦同荷负有真自性犹如于识!
 
﹝答︰﹞若尔,还应问彼何处得有如斯道理见他许有非所诠识,亦令色等同遣如斯﹝言诠﹞。未曾见有如是之事以由爱蜜,酪亦令贪!
 
若复转计︰言彼有斯不相离性,事同芽者能有随生果之因用。彼若言有不相离性,幸示方隅!以理推征,定无共计!
 
若言如识将为境时,由所执体名为所执,实事相貌作彼生因;色亦同斯是执性故,亦应合有缘生之事与作因缘,犹如识者,此乃便成无片非爱。于彼五聚皆依他起,是所许故。遍计、分别、法性之义,可由于此理同于彼,现有如斯正教言故。
 
若言其色亦有离识实依他起,犹如受等,如斯意趣,有不定愆!所执之分,亦有识故。即此受等缘生之分,斯则是为四聚﹝依他起﹞体性。然此现其影相之分,即是依于心心生聚而施设故。由斯道理,其喻必成,而于所立无随合义。
 
亦复更有立已成过︰缘起之色,亦是受等自性﹝自体分﹞性故。因此遂令而于因处置差别言,冀蠲其过,而立于识现所执相差别生故,此即除其不定之过,仍在相中。然共所许受等自体,是自证性,境无有故。既有斯理,实可依凭。然色别有,无别因由,以义推寻,因非齐致。
 
若尔,一切诸识皆悉无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余识得与余识而为境耶?亦如有云︰诸佛境界其法是有,并余识境。若于佛境,不以自心取为境者,斯即无容能有宣说!
 
﹝答云︰﹞如此说者,并成妄设。如有思度发言诠故。由其言、义所表之相,即是唯识现多种相。虽无外境,似触其事而识得生;此即是为言论因也。如云「生已即灭」之声,假令息教,博士绝声,应听其响!固非于彼而有所得,然即于中,共申言论。但可许业能为造作、领纳是受,彼即便成许有「实我」;岂复当﹝问对﹞时别有我而可得耶?
 
﹝若﹞不许同时二识生者,余识无间体是灭坏,﹝且﹞如斯切难,亦不相应!余识领此,不相应故。亦以此言兼遮后难︰如彼说云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于其共相之境,而为构画,说之为知。复亦与彼同招诘责︰如彼所说诠表如来有诸胜德,汝亦应成证知胜德!由此便非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枸,此之共相是实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现前力故,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构画而便生起。既有斯理,于佛境界,为难不成。此则因论生论,傍义且周。
 
然密意果,其因应说︰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谓余教相违,二、于正理有害。说唯识教,即是相违。此阿笈摩不言成故。又复于彼《幻网经》中,如佛于色等境处生分别者作如是说︰「即此眼识所知之色,不见实有及以定住。但于妄情起邪分别,作决定解而生言论︰唯斯是实,余义皆非。」如是广陈,乃至于法次第说云︰「多闻圣弟子应如是学︰我观过去未来现在眼识,观彼所有诸色,然于彼处无有常定、无妄、无异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世尊说此皆虚妄等,违阿笈摩。
 
正理相违,宜且为说,方兴问绪,发起疑情︰「如何复知如是说者,此非是实,犹如说识是如言义,说十二处?曰其一性,及非一性,思察之时将以为境,无堪能故。」是故定知不如所说,即是其义。故于今者,试作商量︰此色声等所应生处,各随自体由于其识作生相貌色等事相,是识之境。色识名色,声识名声,余皆准此。
 
「此色声等,应无支分,体是其一,如有分色」。由此便于自所依处无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体是质碍,有所断割。于其同类多处性故。能生识等不同处故。
 
  《对法》卷十二云︰
 
复次,如方广分﹝藏文作「win tu rgyas pa/」﹞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此言依何密意说?谓无自然性﹝藏文作「bdag-bid kyis mi 'byuv ba/」﹞故,无自体性﹝藏文作「rav gi bdag bid med pa/」﹞故,无住自体﹝藏文作「rav gi vo bo bid la mi gnas pa/」﹞故,无如愚夫所取相﹝藏文作「gzuv ba'i mtshan bid/」﹞性故。
 
「无自然性」者,由无自然性,故说无自性。不遮待缘性,故说无自性。「无自体性」者,由此自体曾所经有,即此自体,不可复有故,说为无性﹝即《瑜伽》卷一百所说「无有第二自性可得」﹞。「无住自体」者,体虽现在,未至坏相,次必当灭,体无住义,故说无性﹝藏文此段缺﹞。「无如愚夫所取相性」者,如诸愚夫未见谛者,依止名言戏论熏习门,妄取诸法性相。远离如是所取自性,故说无性。
 
  《瑜伽》卷九十中云︰
 
复次由四因缘,于法无我能到究竟︰谓一切法皆无我者,除识自性、识诸因缘、识诸助伴,其余所有,不可得故。又识自性是无常故,又此因缘是无常故,又此助伴是无常故。
 
 
 
【论文】
 
七‧二五五 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六广无俗亦无真理。
 
 
 
【述记‧卷四十三】
 
  若唯识无,便是「无俗谛」。俗谛,即依他故。俗谛若无,亦无真谛,以「真俗相依」建立故。依识俗事,有真识[216]理。此二相依,互相待故,缺一不可。
 
  四重俗谛中,前三是俗谛,俗谛中第四俗谛,是俗中真谛,故俗中定真俗亦是相依。四重真谛中,前三是俗谛,第四是真谛;即真中真俗亦是相依。若总四,俗真相望,皆真皆俗,亦是相依。若无一俗,真对何立?无真,亦尔。故二谛须有。
 
 
 
 
 
【论文】
 
七‧二五六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应知诸法有空、不空,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疏翼】
 
  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中,第七拨无二谛陷恶取空。
 
 
 
【述记‧卷四十三】
 
  若拨无识及性,即「拨无二谛」,「佛说为不可治者」。沉沦生死,病根深故。即清辨等。
 
  「应知诸法」遍计所执无故,「有空」;依他、圆成有故,「有不空」也。故弥勒「说前二颂」,即前《中边颂》、《二十唯识》,义与此同。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四答释唯识成空难讫。
 
 
 
【论文】
 
七‧二五七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何缘乃似色相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色相非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文第五、色相非心难。
 
  外人问曰[217]。《摄论》[218]第四,亦有此难。无性云︰若诸色处[219]亦体是识等者,此问色识坚住相续转之所以[220]。「似色相」者,有形碍故。「一类」者,是相似义。前后一类、无有变异,亦无间断,故名「坚住[221]」。天亲云︰多时住故,即此说名,相续而转[222]。「一类坚住」者,即是相续而转,是此中问意。
 
 
 
【论文】
 
七‧二五八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
 
 
 
【疏翼】
 
  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二︰一、第一解,二、第二解。此即初解。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妄习色相一类等故,有此相[223]现,非真实有。无性、天亲皆无此解[224]。谓由无始名言熏习住在此身中,由彼势力此色等起,相续而转[225]。
 
 
 
【论文】
 
七‧二五九 与染、净法为依处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解。又分为二︰一、为染净法依,二、广为依意。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第二解。
 
 
 
【论文】
 
七‧二六○ 谓此若无,应无颠倒,便无杂染,亦无净法。是故诸识,亦似色现。
 
 
 
【疏翼】
 
  第二解中,第二广为依意。又分为二︰一、引《摄论》义,二、引《摄论》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如何为依?
 
  此、广前依。
 
  由元[226]迷执色等境故、生颠倒等。色等「若无,应无颠倒」。颠倒,即诸识等缘此境色而起妄执,名为「颠倒」[227]。此识等颠倒无故,「便无杂染」。「杂染」即是烦恼、业、生。或颠倒体即是烦恼、业、生。此等无故,便无二障、杂染。二障、杂染无故,无漏净亦无。无所断故,何有清净?
 
 
 
【论文】
 
七‧二六一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余亦无。
 
 
 
【疏翼】
 
  第二广为依意中,第二引《摄论》颂。
 
 
 
【述记‧卷四十三】
 
  《摄论》[228]第四无着论本。「乱相[229]」者,「相」者,因也[230];「乱」,谓心等妄倒;以色识为因,起妄心故,说「色识」为「乱相」。「乱体」即诸识[231]。「顺结颂法,故文隔越」[232],「应许为色识」,即「乱相」;「及与非色识」,即是「乱体」。
 
  谓彼难云︰若不许有外色,云何似色现?今答︰由「乱相」、「乱体」故,汝应许有「色识」及「非色识」。若无所变似色乱因,能变乱体,亦不得有。境因,能生心之果故[233]。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五答释色相非心难讫。
 
 
 
【论文】
 
七‧二六二 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现量违宗难。文分为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文第六、现量违[234]宗难。
 
  外人问曰︰色等五外境,分明五识现证,是现量得,大小极成,宁拨为无?
 
  《唯识二十》云︰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论文】
 
七‧二六三 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
 
 
 
【疏翼】
 
  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三︰一、现量不执外,二、四分中自相分,三、如梦所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依自宗答。
 
  五识及同时意识现量得「时,不执为外」。现量得自相,法体非外,不言外法。无内外故,无计度故。
 
  顺他宗解︰五识缘境现量得时,不执为外,五识等后,意妄生心外境想[235],实无外境。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四除以上色等诸境已灭现量不成外,更云︰
 
除复如前善开释已,仍为于斯甚深法义不能窥测,更设难言︰由量力故断为有者,或复此由违比量故,于色等处,遮使成无。纵实由量,刊定有无,然由于彼,别根比知,及正教等,诸量之中,别根最胜!由亲证境,是果性故。要于此处,无违害已,方于余量而成立之。此既别根于色等处,既亲证会,岂能令彼比量相违,辄欲遮其色等有性?
 
﹝若问:﹞如何外色,成别根境?由若无境,不能于此生如是觉,此事是我别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别自证领受相生,重起心缘而宣说故。犹如曾领苦、乐、染等。
 
﹝答云︰﹞此固不然!于余,亦尔。别根如梦等见有,如斯,前已俱说。于梦等位,亦有现见色等诸境,即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显此立因,有不定过。然由梦、翳及罪逆心之所损故,如似别根,现前明见。虽无实境,而有见事。复亦不越识之体性。于所领事,现前领纳,为断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实境是离识者,有相违过,徒事慢心。此复更有因不成过。
 
此觉后缘时,所见境已亡,如何许现量?眼等诸识见色等时,彼实不能生斯断割。此但由其各别内证相分性故。由此为先,意识随后取其定相,总集思构,方能决断。
 
又复当时识不俱起。设尔有其色等诸境,眼等识灭,后何能见?能见非有,所鉴岂成?正于此时,何所希望?从其灭识,宁能有见?况于色等,共识同亡,是故应知此不能见色等诸境。藉彼见力重审之心,观于色等,如何许成别根量性?复于彼时意识断割,不共许为现量性故。由无能见及俱谢故。
 
有余师云︰于此最初领受其境,非分别垢之所染故,彼定缘于外色实境。此亦非理,是不成故。由非他许离于言诠,色等外境是识所知。然由内有自证之事,当尔之时不起思构,便缘诸境相貌差别,彼但许有如斯内缘。此亦随其相貌现时,但依于识。犹如共成苦、乐、染等。然由将彼色等外境为别根量,此但是为虚妄情执,犹如彼此数量、业等。
 
还将此难用拓余疑︰于梦见事从梦觉已,后覆缘想虽复当时无境,然有上心之知;现量亦尔。由因此故,后时意识决了非无。
 
﹝解云︰﹞彼亦尤无拨别根量、于自内证心心所生。不离自证而有现量,是所许故。然于外境将为现量,斯妄增益,即是所遮。如前为出不成之过,未见解词,但事空言,实无的当。彼全不许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现量,然所成立不能远离所斥之过故。
 
  《枢要》卷下云︰
 
现量乖宗难中,应叙萨婆多、正量部、大众部及取他大乘心为难,解中应亦《疏》牒。﹝本论《述记》已一一牒破讫。﹞
 
 
 
【论文】
 
七‧二六四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有故,说彼为无。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四分中自相分。
 
 
 
【述记‧卷四十三】
 
  现量照自体故,是五识等四分之中「自相分」故[236]。「识所变故,亦[237]说为有」。亦能变识[238]。
 
  后时意识所执外为实色等境、妄计情有故,说彼为非有。此明内心变似色等现[239],是心之相分。此但非外,妄计所执心外之法是无,说彼非有,不称境故。
 
  五识中瞋等,亦亲不顺本质境!但称亲所变相分,故非遍计所执。《唯识二十》说此颂言︰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亦已无,宁许有现量?
 
  正量部等[240],各别破之︰正量部师许境相续,诸识剎那。今破之言︰五识后意缘色等时,五识现量能见者已灭非有。此五识后意分别故,谓为外也,故非现证。
 
  萨婆多等色等亦念念灭。后意缘时,见及境亦已无。五识及所缘,皆已灭故,如何有现觉?此中文总,意含二种。以彼二宗六识不俱故。
 
  若大众部等及大乘,诸识虽俱,然五识俱现量意识同于五识,此二现量不分别[241]执──后时意识方分别执──谓为外境现量得时[242],不作外解。
 
  然今此中据自多分[243],及就他宗说现量时,不执为外。然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五识相续缘色等,意与五同缘;若不执者,若闻声等,应不执实。若五识灭,方起执者,后五识生,何故执断?然但坚深,可说有异,非五识俱无有执也。诸处但说五识俱意识是现量,不言定尔,故不相违[244]。由此亦无有多过失。如别抄[245]中,叙诸师说[246]。
 
  此依道理以答外人。
 
 
 
【论文】
 
七‧二六五 又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如梦所缘。
 
 
 
【述记‧卷四十三】
 
  下、依法体性非内外,遮外横执,妄言为外。
 
  依他色等诸境,体非遍计色,似遍计所执色。遍计所执色虽无,似彼情计,「非外似外」。如似梦中所缘诸法,不可执为是实,亦不可[247]执为心外之色。
 
  若尔[248],小乘等难:不说意识现量执为实[249]外色,但说五识分明[250]现证外境有耶?
 
  今以此[251]理答︰前解五识不执为外,意识执外。今说五识所缘相似外,而体非外。但显正义,不是破他。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六答释现量违宗难讫。
 
 
 
【论文】
 
七‧二六六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不离识者,如从梦觉,知彼唯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梦觉相违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文当第七、梦觉相违难。
 
  外人问曰︰若一切觉时之色,皆如梦中之境,不离于识者,此即牒定他宗。
 
  自下为难︰初、先举喻,下、方起难。
 
  「如从梦觉,知彼唯心」,即举喻也。现觉了时,所取之境,既如梦境,何故觉时,于自色境不知唯识,如梦觉时,知彼唯心也?
 
  此同《摄论》[252]第四中难[253]。
 
 
 
【论文】
 
七‧二六七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觉。觉时境色,应知亦尔,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至真觉时,亦能追觉。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疏翼】
 
  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三】
 
  下、论主答中,先举极成为喻,「谓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要至觉时,方能追」忆前梦之境而体不实,方觉知[254]梦。后释先难︰觉时境色,当知亦尔。
 
  《唯识二十颂》云︰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谓未真觉,恒不能自知。至得无漏真觉之时,亦能追忆生死之梦境,觉知是梦,境皆非有。
 
  如何生死,说为梦耶?
 
  未得真[255]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惛如梦故。由斯道理,「未了色」等,境色「唯识」[256]。
 
  上来依教设难讫。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七答释梦觉相违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云︰
 
由有睡眠相似法故,虽于觉住,亦曰睡也。为此熏习恒随逐故。世间睡眠,犹如余睡,但有妄情,离识别见色声等境,而被缠缚;极受艰辛,漂泊生津,沦回欲海,由未正得熏习断故。犹如梦中,不能觉了色等境无。未能称事,于非起故,不了是无,为境所诳。纵有闻思所生之智,为由分别熏习随故,未能证真,不能正起,亦名诳妄。当尔之时,名为不觉。及由于彼,熏习种子对治已生,毕竟拨除,深有力用。于创起时,非世先有,由此名为出世间智。正断一切分别性故,无分别智获得现行。能除熏习无知睡故,证悟真觉。于时藉此无分别智以为因故,由此之力方便起故,决能截除色等诸义固执熏习,名为「清净」。由涉计度诸境相故,号曰「世间」。彼智现已,但唯是识随其色类缘会力故,生起之时,唯于自识现其相分,妄执诸境而作生因。然非离识有自性故,色声等境而生了知。
 
 
 
【论文】
 
七‧二六八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八外取他心难。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八、外取他心难。此外人问。
 
  此先成立五[257]色境是无,已极成讫,故为此难︰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此意令自心亲缘他心着[258],此中若缘着,即唯识义不成[259],心取外境故[260];若不缘着,何故有,而不缘着,何名他心智?
 
  《二十唯识》亦有此难。彼云︰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论文】
 
七‧二六九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
 
 
 
【疏翼】
 
  第八答释外取他心难中,第二论主答。于中分四︰一、非亲缘他心,二、识无实缘用,三、引经证似现,四、例显他心相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许有他心等[261],亦为我境,所以有他心智。但不说他心是自心亲所缘,故成唯识。
 
 
 
【疏翼】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虽于他心不缘为境,似彼相状识上现也﹝原作「耶」﹞。是故离心,无境可得,生似彼相,然不如境。斯成本意,立作他心。此中但是领彼似相,由此名为不如实性。虽不同彼,似彼相生。离心无境,已共成故。能知之者,随境相生。
 
 
 
【论文】
 
七‧二七○ 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识无实缘用。
 
 
 
【述记‧卷四十三】
 
  「无实作用」,诸法皆尔,无有作用及作者故[262]。
 
  心缘于境,非如手、钳,亲执离身之外物[263];亦非如日、月、火光,舒光亲照体外之物[264]。心等缘时,但如汝宗[265]──镜等照物,似外境现,名了他心。他心之影,于自心上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他心也。亲能了者,谓自所变之相分。以无作用,及实不能取外境故。
 
 
 
 
 
【疏翼】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云︰
 
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亦不了知彼所缘境。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故若许知,便有此失。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
 
即尔,大乘许一剎那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
 
此亦不尔。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还缘自证,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唯见分能缘他心故。
 
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
 
此亦不尔。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证分,证自证分类此亦尔。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证分,不名他心智故。此说因位,非佛等心,「虽知他心,然不如实」。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
 
论主且约菩萨以下他心智答。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是同,不亲缘着,与彼少异,名「不如实」。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如知自心境」者,二心同时不共聚故,因非现在,决定应许已灭、未生。但可得一而为其境,体复是无。但唯自识还缘过现诸心聚法。为彰显相,领纳自心。于此事中,世咸共许,了他心事,理亦应知。
 
  《枢要》卷下云︰
 
他心智中,应叙安慧师解《二十唯识》文﹝《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云「安慧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中)唯识中说(「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似外遍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所执虽无,妄情谓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
 
  《枢要》卷下又云︰
 
灯光舒光至彼,违《对法》第二。彼云:如灯光顿发,声亦尔﹝原文作「然譬于灯,置在自处,能于一时,随其势力,遍发光明,声顿遍发,理亦如是」﹞。
 
勘《抄》﹝《杂集论述记》卷十一初云「五十四、第三〈本地分〉等,皆说声顿遍,发如灯光(《瑜伽》卷五十四云「又此音声依质生时,质处及外,俱顿可得。随所闻处,于此处所,遍满顿起,如焰光明。非渐渐生,展转往趣」。卷三云「声至能闻」)。《佛地论》(卷三)云「非如灯(等),舒光至彼(原作「照物」)」。何以相违?今且解︰此真实理,彼随顺理。又少分喻,速疾状如顿发。真实灯光,渐次而往。《佛地》为正。不尔,如何灯无光灭,质坏声在?不可难云:日虽没,光犹在。非击放光,质犹在故。声必击起,质灭声在(应说速疾如顿)」﹞,「舒光」者,随顺理门。「顿发」,大乘义。, ﹝应从小乘。﹞
 
 
 
【论文】
 
七‧二七一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引经证似现。
 
 
 
【述记‧卷四十三】
 
  《解深密》[266]言︰无有少法[267]──无少实法──能取余法[268]。言「余法」[269]者,心外实法也。非自实心能取他实心,但识生时,心似彼他心现,名取他心也[270]。
 
 
 
【论文】
 
七‧二七二 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四例显他心相分。
 
 
 
【述记‧卷四十三】
 
  缘他相分色,自身别识所变色等,亦尔[271]。无性[272]第四云︰无作用故[273]。如是心生时,缘起法威力大[274]故,即一法体之上有二影生。相、见[275]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法,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如质为缘,还见本质,以心为缘,还见自心[276],无别见外心等。
 
  《唯识二十》颂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广说如彼抄解[277]。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八答释外取他心难讫。
 
  《成唯识宝生论》卷五末云︰
 
「不知如佛境」者,此他心智,他缘青等了彼所缘,即是称实。何以便将佛知心体自性清净,而云不知?
 
﹝答云︰﹞凡云了他心,以他心为缘,了自心相,假说知也。即彼他心自性真体是何境界,此亦不知﹝原作「然」﹞。
 
不尔!云何佛知他心?
 
自性,即是离心知有。设有离心之色,佛了何伤?此即心是实有,两共许成,离心实色,与理违背;故不同也。
 
若尔,佛了他心,应不成境!由境妄故。
 
佛依妄知,亦复何损?如人观幻,岂不知虚?佛同虚知,何过之有?
 
若尔,诸佛境界,有何相状?
 
诸佛境界,非余所知。
 
若佛不知心,何名一切智?
 
即彼无倒所有自性无知睡尽,而得明觉正晓了时。「诸有觉了自他心者,彼之真性不能了故,言彼智不称境知」。
 
复云何通睡尽之智,能正了斯?
 
由此觉知无言境性,超过语路,但自证知,是故不能以言诠及。然于此识所有自性,非是余识之所能知。既非所知,非言能及,彼但总相为其境故。「然斯唯有妄构画性。即此构画,于自证性识之实相极辽还故,唯于识处了不实性,此二皆成不称实境」。所以者何?于非实事,作实事解,而为决断。由于彼识,现虚妄相故。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四解云︰
 
「虚」者,不实;「妄」者,颠倒。
 
 
 
【论文】
 
七‧二七三 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九异境非唯难。于中有四︰一、外人问,二、论主答,三、外人再问,四、论主再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下、异境非唯难。
 
  此下第九、外人问曰︰唯识之义但心之外无更有物,既有他心异自心之境,何名唯识?许有他色等故。
 
【论文】
 
七‧二七四 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答。
 
  即毁多疑。岂唯识教,但说唯我一人之识,更无余法也?
 
 
 
【论文】
 
七‧二七五 不尔,如何?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三外人再问。
 
 
 
【述记‧卷四十三】
 
  此、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七六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疏翼】
 
  第九答释异境非唯难中,第四论主再答。于中有四︰一、先返难,二、释深意,三、释五法不离识,四、「唯」言遮所执。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三】
 
  此、论主解。
 
  且初返难:若唯有我一人之识,「宁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等」者,「等」取色、心等别别法。无佛故,谁为我说?无众生故,佛为谁说?无涅槃、菩提果故,有何法?无法故,我何所求?或无行,修何法?无涅槃等,何所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
 
 
 
【论文】
 
七‧二七七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二释深意。
 
 
 
【述记‧卷四十三】
 
  此、释深意。
 
  一切有情,各「各有八识」、遍行等「六位心所」、各各自体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以空理为门,显真如也;空性即是二无我理,由此理故,便显真如。
 
 
 
【论文】
 
七‧二七八 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三释五法不离识。
 
 
 
【述记‧卷四十三】
 
  所以许有识自[278]体者,「识自相故」;许心所者,「识相应」法故;许见、相分者,即心及心所二体「所变故」;许不相应者,即前三种「分位故」;许真如者,即前四种「实性」故。如是五「法,皆不离识,总」名为识。非无心所等,此即「识」言所表。
 
 
 
【论文】
 
七‧二七九 「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疏翼】
 
  第四论主再答中,第四「唯」言遮所执。
 
 
 
【述记‧卷四十三】
 
  下、显「唯」言所遮。
 
  此显但遮一切愚夫──通二乘等──「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为不实故,妄颠倒故。
 
  此且举「色」,等取一切,其实亦遮如上所说,离识五法,皆是有也。即答理难讫。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释第十七颂中,前九问答广辩讫。亦即第二问答广辩中,第九释异境非唯难讫。
 
 
 
【论文】
 
七‧二八○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疏翼】
 
  第二问答广辩中,第十总结劝信。
 
 
 
【述记‧卷四十三】
 
  自下第十、总结劝信。
 
  若知存、遣,名「备资粮」。善资粮者,即福、智二严。非清辨等恶取空者能成是事,得菩提也。
 
  此上[279]颂,总明一切唯识,广前[280]「彼依识所变」讫。
 
 
 
【疏翼】
 
  以上第二以二十二颂半﹝从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四颂〕广明识相中,第二以一颂﹝第十七颂〕正辨唯识广前第一颂中,第三句「彼依识所变」讫。
 
 
 
 
 
 
 
 
--------------------------------------------------------------------------------
 
[1] 即第一卷中至第二卷初前半。
 
[2] 如本论卷二,第一颂云︰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
 
 唐译《密严经》卷下作:
 
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
 
 第二颂云︰
 
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
 
 《密严经》卷中云︰
 
内外之境界,了达皆唯识;能远离于我,亦离于我所。
 
[3] 《金藏》作「引」,余作「列」。
 
[4] 《金藏》作「经」,余作「文」。
 
[5] 「三界唯心」,魏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作: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世亲《十地经论》解云:
 
一切三界,唯心转故。
 
[6] 唐实叉难陀译卷三十六〈十地品〉第二十六云: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7] 谓《摄论‧无性释》卷四广解《十地经》所说「三界唯心」。
 
 《摄论》卷二初云︰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此言显示三界唯识。言「三界」者,谓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法,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此言,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
 
若尔,应说如是二界!无色界中经部唯有心、心法故。
 
此难不然。识所取义,皆无义故。非但色无,名为唯识。何者亦无?余虚空等,识所取义﹝藏文无此上十二字﹞。经部诸师许无色界诸心、心法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心法,故说三界皆唯有心﹝藏文只作「经部诸师不许无色所缘为妄」﹞。
 
[8] 「所」字,原作「法」。
 
[9]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由彼与心,不相离故。」
 
[10]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如说若无心所有法」。
 
[11] 《十地经论》原有「三界」二字,《金藏》亦有,余缺。
 
[12] 「所缘」二字,《义演》牒文、《金藏》无。
 
[13] 「智」,原作「种」。
 
[14] 「则」字,《金藏》作「即」。
 
[15] 不仅指经部师。
 
[16] 「过」字,《金藏》有,《义演》释文亦有,余无。
 
[17] 「心」字下,余本有「故」字,《金藏》无。
 
[18] 《摄论‧无性释》原作「识所取义,皆无义故」。
 
[19] 《摄论‧无性释》原作「无色相」。
 
[20] 《摄论‧无性释》原作「故说三界皆唯有心」。
 
 本论《述记》「言唯心者」以下至此,引无性释文既有省略,亦有增
 
 解。如次上具引,可比看。包括释名、明体两义门分别。
 
[21] 谓四分师、一分师。
 
[22] 「番」字,《金藏》作「翻」。
 
[23] 《枢要》卷下云︰
 
「三界唯心」,依有漏法以明唯识。
 
[24] 「七十七」字,原本论《述记》作「七十六」,今改。
 
[25] 如《解深密经》及《瑜伽》卷七十七云︰
 
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藏文作「慈氏」,下同﹞!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智心〈慈氏品〉单解云「即唯心体现似影像,为所缘境」﹞。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智心解云「『所缘』者,谓心显现境界行相。此亦与识非异,俱时可得故」。即是亲所缘影像相分﹞。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智心解云「初言『少法』,即谓作者;次言『少法』,即谓作业。若由都无单一法是实有故,何为能分别及所分别耶?何为作者及作业耶?实则心及心所法中不显现各各极微相故,亦无作者及作业言说。若和合相者,则由世俗故,有对待故,无力能故。复次,若事都无有自依起者,则唯由执著作者始能起作用;由执作者不应理故,则作者、作业以及作用,均不应理」﹞。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智心解云「若尔,云何如是了知所取能取心得显现耶?是故说言『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由此应作是说︰由无始时,所取、能取,言说熏习识种子,如是诸识生起,即能显现所取、能取行相」。十卷《楞伽》卷五〈佛心品〉第四亦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尔时,善知唯是内心──心、意、意识──如实觉知无法可取,亦无能取,是故智亦不分别而取」﹞。
 
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石,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智心解云「为令此义显明,故说『如依善莹』等喻。由此当作是说:于镜面上虽无影像生起,然由生起影像迷误本质,自谓我今见于影像。又于此中,诸论者亦有作如是说︰依于所依镜面及本质形相,另有别实影像生起。若诸一切,依缘生起,皆非实有者,云何应举此喻为例耶?此中答彼,当作是说︰由彼本质及影像行相,离识无别实义故。云何无有义耶?以虽无义,然亦显现有识生起故。犹如过去、未来及梦事等,虽无有义,然亦现见彼识生起。复次,由于同境义,依胜解力,异识可得。是故定知,唯即此心,现似影像。譬如于河水等同一事中,彼诸傍生现见所依行相,彼诸饿鬼则现见脓等行相,诸人则现见清水行相,诸天则现见以琉璃为质平地体相。言『如是』等者,谓如本质及与影像二虽无异,而显现似异;如是即可定说,由决定同时具齐显现故,即可成立所缘、能缘二无异性」﹞。
 
[26] 见《摄论‧世亲释》卷四初。
 
[27] 「谓」字,《金藏》作「诸」。
 
[28] 「复」字,《金藏》作「后」。
 
[29] 「我」字,《金藏》作「识」。
 
[30] 「说」字,《金藏》作「现」,余亦然。
 
[31] 「少法能取」四字,藏文《解深密经》文作「rtog par mi byed/」;
 
 藏文《瑜伽》作「mi 'dzin/」。
 
[32] 《摄论》续云: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摄论‧无性释》卷四前半中解云︰
 
「云何此心还取此心」者,此显作用于自相违。「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者,此释前难。
 
[33]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文此处有:
 
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34]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如是生时」者。
 
[35]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缘起诸法,威力大故」。藏文作「che ba
 
 bid kyis/」。
 
[36] 「更互」等二十四字,藏文无。
 
[37] 「等」字下略引。原文: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者,譬如依止自面等质,于镜等中还见本质。由迷乱﹝藏文作「log par sems te/」﹞故,谓我见影。由镜等缘,威力大故,虽无异影,而似别有影像显现。
 
[38] 《佛地经论》卷四后半中云︰
 
若无实影,圆镜中生,云何为喻?有质有镜和合为缘,如是相现,故得为喻。谓诸有颠倒执着影像熏习,成熟力故,镜面为缘,自识变异似面影现;由是世间起增上慢,谓我镜中见其面影。以无别影镜中生故,经但说言「众像影现」,不言生起。如是应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识变异显现,非别实有。以识胜故,但言唯识,非无心法,亦不说言唯有一识。以诸有情各有八识及心法故。一切色等虽各有种,皆是自识变异,熏习识上功能差别为性。故变现时,还不离识。
 
就世俗说,别有心法,非真实义;以就胜义,诸法皆无定别性故。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此唯识言,但遮愚夫横计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计所执,不遣不离诸心、心法色等诸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非无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
 
 《枢要》卷下云︰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依心生境以明唯识。
 
[39] 如十卷《楞伽》卷九云︰
 
唯心无可见,离于心不生;即是中道法,我及诸佛说。
 
 卷三云︰
 
人我及于阴,众缘与微尘;自性、自在作,唯心妄分别。
 
 卷九又云︰
 
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性。
 
 卷九又云︰
 
如愚痴分别,心见于自心;见外种种相,实无可见法。
 
 卷六云︰
 
唯心无外法。以无二边心,能取、可取法,离于断常见。
 
但所行处,皆是世俗论;若能观自心,不见诸虚妄。
 
 七卷《楞伽》卷四大同。又卷二长行云︰
 
如身、资生、器世间等,唯是心分别。不得分别兔角,离于有无。大慧!不得分别一切诸法,离于有无﹝以根本自体无,非相待始无﹞。
 
 其颂文云︰
 
色于心中无,心依境见有;内识众生见,身、资生、住处。
 
 七卷《楞伽》卷二云︰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其颂文云︰
 
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身、资所住影,众生藏识现。
 
 又十卷《楞伽》卷十云︰
 
诸法无法体﹝七卷《楞伽》卷七作「诸法无自性」﹞,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
 
 又云︰
 
转诸一切见,分别、可分别;不见及不生,故我说唯心。
 
无法亦非无,离于有无体;真如离于心,故我说唯心。
 
 七卷《楞伽》卷七初云︰
 
分别、所分别,是为妄计相;依止于妄计,而复起分别。
 
展转互相依,皆因一习气;此二俱为客,非众生心起。
 
 又云︰
 
习气以为因,离有、无、俱、非;法无我解脱,自性名妄计。
 
缘起是依他,真如是圆成,我经中常说。
 
分别与表示,本识作三有,皆心之异名。
 
 又卷七云︰
 
若有少相观,心则从缘生;若从因缘﹝指所缘﹞生,不得言唯心。
 
心取于自心,无法无因生;心法体清净,虚空中无熏。
 
虚妄取自心,是故心现生;外法无可见,是故说唯心。
 
 七卷《楞伽》卷六大同。
 
 《枢要》卷下云︰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此依「不离」,以显唯识。唯此一门具摄诸法。
 
[40] 如〈显不思议方便善巧品〉云︰
 
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说无垢称经疏》卷十云︰
 
空理义云︰此引俗谛教。心谓六识,不说有八。心若实有,有实罪者,即有情杂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净。应理义云︰《成唯识》说心谓第八识,有情谓五蕴假者,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杂染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杂染所依八心。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依假者,亦是清净。今此通依八识建立假者有情。心是本故,故罪及罪者,离心亦非有。
 
[41] 见本论卷四前半「八种理证」处。
 
[42] 《枢要》卷下云︰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依内异熟,以明唯识。
 
[43] 「此」字,《金藏》有,余无。
 
[44] 「即」字,《金藏》无。
 
[45] 「智」字,原作「法」。藏文作「chos/」。
 
[46] 见《摄论》卷二。
 
[47] 《摄论》卷二原文作: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48] 《枢要》卷下云︰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依修因以明唯识。
 
[49] 《摄论‧无性释》卷四解。
 
[50] 「相」,藏文作「rgyu mtshan/」。
 
[51]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了知此相唯内心变,外义不成,故无有义。
 
[52] 「变」字下,《金藏》多「第一」二字。
 
[53]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谓于饿鬼,自业变异增上力故,所见江河皆悉充满脓血等处。
 
[54]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若入虚空无边处定,即于是处,唯见虚空。
 
[55]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一物实有为互相违,非一品类智生因性,不应道理。
 
[56] 「旧」,即真谛译《摄论‧无性释》卷五〈释应知胜相品〉第五。
 
[57] 「应」字,《金藏》无。
 
[58] 《摄论‧无性释》卷四原作:
 
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
 
[59] 《摄论‧无性释》卷四在以上引文后,复说不如理所以云︰
 
云何于此一江河中,已有脓血、屎、尿充满,持刀杖人两岸防守,复有种种香洁舍宅、清净街衢、众宝严地、波浪湍洄﹝藏文无「清净」等十二字﹞、虚空定境?若许外物﹝藏文作「phyi rol gyi don/」﹞都无实性,一切皆从内心变现,众事皆成。
 
如有颂言︰于一端严淫女身,出家﹝藏文作「kun rgyu/」﹞、耽欲及饿狗;臭尸、昌艳、美饮食,三种分别各不同。
 
[60] 本论卷二初。
 
[61] 如本论卷二云︰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
 
[62] 「真」,《金藏》有,余无。
 
[63] 谓缘过、未世识。
 
[64] 即真谛译《摄论‧无性释》卷五。
 
[65] 《摄论‧无性释》卷五原作:
 
有时见离境界,识得生,譬如过去等境。
 
[66] 即亲、疏所缘缘。
 
[67]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无所缘识现可得智」等者,过去、未来皆非实有。此与经部共许成就。梦境实无,一切共了。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已说非有﹝藏文有「由现前显现故」﹞,亦非忆持。水﹝藏文无﹞、镜等中面等影像,都无所有,如前已说。此中无境,而识得成。
 
[68] 「此」字,《金藏》有,余无。
 
[69] 即真谛译本。
 
[70] 《摄论‧世亲释》原作:
 
菩萨作如是解︰若尘如所显实有,离修对法,自然应成无颠倒智!由如实知故。既无此义,故知实无有尘。但于无中执有,故成颠倒。
 
[71] 《金藏》作「境」,余作「证」。
 
[72] 《金藏》作「故」,余作「证」。
 
[73]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应离功用无颠倒智」,本文虽显,而少助说。若有欲令如所得﹝藏文作「dmigs pa/」﹞义,即真实有,应不用功,自然解脱,一切有情皆见实故。
 
[74] 「谓」字,原文无。
 
[75] 《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得心调顺,堪有所作。得静虑者,谓诸声闻及独觉等,若已证得清净﹝藏文作「dge ba/」﹞静虑、心一境性乐静思虑﹝藏文作「bsam gtan byed pa'i vav tshul yod pa/」﹞,名「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者,谓随增上意﹝藏文作「yid ches pa/」﹞解﹝藏文作「mos par byed pa/」﹞,势力如所愿乐﹝藏文作「mos pa/」﹞,欲令地等变成水等皆悉显现。
 
 真谛译作:
 
已得随心﹝原作「心随」﹞事成。谓入住出位中,如所愿乐,诸尘皆随愿乐变异。若欲令地界成水界,如意即成。火等界亦尔。
 
[76] 「实」字,《金藏》无。
 
[77] 「虽」字,《金藏》无。
 
[78] 「约」字,《金藏》作「解」。
 
[79] 《摄论》卷三中云︰
 
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藏文作「dbav ba bcu/」﹞故。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神力自在﹝藏文作「rdzo 'phrul la dbav ba/」﹞,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摄论‧无性释》卷九云︰
 
「白法所成为相」者,谓诸声闻所得转依﹝藏文作「gnas gyur pa/」﹞,唯是烦恼永断所显无有白法所成为相。若诸菩萨所得转依,修习六种波罗蜜多极圆满故,白法自性十种自在以为其相;于此时中,无有一念是无记分,况染污分!
 
此中以下,释十自在。「寿自在」者,谓随所欲,能舍命故。
 
「心自在」者,谓于生死无染污故;又随意乐,能正为他引摄﹝藏文作「sgrub civ/」﹞众具,于中自在运转其心﹝藏文作「sems gtov ba'o/」﹞,名「心自在」。
 
「众具自在」者,谓饮食等等诸资生具,随意所乐能积集故。众具、资财,其义是一﹝藏文有「随其意乐,施与有情众具故」﹞。
 
「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由法施、无畏施、财施圆满﹝藏文无「由法施」等十字。只作「gsum char/」﹞,如其所应,得此果故。
 
「业自在」者,谓于诸业得大自在。唯作善业,非恶无记﹝藏文无此八字﹞,及于其中,劝他作故。
 
「生自在」者,谓于一切应所生处,如其所欲,现受生故。
 
「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二自在是尸罗果。由具戒者唯造善业故。又﹝「由戒波罗蜜多」等二十八字,藏文无﹞具戒者所愿皆成故。
 
「胜解自在」者,谓于地等发起胜解﹝藏文作「如其胜解」﹞地等、金等﹝藏文作「使地等变为金等」﹞,随胜解转。
 
「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此自在﹝此十四字,藏文无﹞,是其忍果。如昔因时乐修忍故﹝藏文无此四字﹞,随诸有情心所乐转,故今获得地等、金等﹝藏文无「金等」二字﹞,随胜解转。
 
「愿自在」者,谓随所愿﹝藏文作「smon lam btab pa bźin du/」﹞一切事成﹝藏文作「don 'grub pa/」﹞。
 
「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此自在﹝藏文无此十五字﹞是精进果。由昔因时,修精进故,于诸有情,诸利乐事,无有懈废,故于今时,所愿自在。
 
「神力自在五通所摄」者,谓随意乐引发﹝藏文作「mvon par sgrub pa/」﹞种种最胜神通﹝藏文无此六字﹞。
 
「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此自在﹝藏文无此十五字﹞,是静虑果。由昔因时,乐修定故﹝藏文无此四字﹞,随诸有情,所应作事﹝藏文作「所需求」﹞,证入种种静虑等至。故于今时,得定所作神通自在。
 
「智自在」者,谓随所有种种语音﹝藏文作「ji ltar bźed pa bźin/」﹞,智现前故。
 
「法自在」者,谓随意乐宣说契经、应颂等故。
 
「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者,谓此自在﹝藏文无此十五字﹞是般若果。由昔因时,乐修慧故,随其类音﹝藏文作「随其所欲」﹞,为说正法。故今证得殊胜般若,妙达言音,巧说正法。
 
[80] 即「心自在」或「胜解自在」。
 
[81] 如理《义演》云︰
 
意说:异生若以假想观地等为金等相,是「境随事慧转」。「事慧」者,缘事之慧,名为「事慧」。事慧即缘五尘境等﹝灵泰《抄》同﹞。意说异生作此观时,故「境随事慧转」也。
 
此「后解」意也。以后解通凡夫故。
 
[82]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得奢摩他」者,谓已证得奢摩他定,滋润相续﹝藏文无此四字﹞,令心寂静﹝藏文作「g·yevs pa źi bar byed pas/」﹞。
 
[83] 「修」,藏文作「rnal 'yor ba/」。
 
[84] 「谓」字,原无。
 
[85] 「空境相应」,藏文作「缘于空性」。
 
[86] 「四圣谛所缘相应」,藏文作「缘于四圣谛所有」。止观双运,故名
 
 相应。与此相应,故名为「修」。
 
[87] 「后得观」,藏文作「lhag mthov/」。
 
[88] 原文此处有:
 
「才作意时,诸义显现」者,谓契经等正法教中……。
 
[89] 原作「随于一种」。
 
[90] 「行」,原作「义」。
 
[91] 《摄论‧无性释》原作:
 
如如作意思惟,剎那速灭等性﹝藏文作「dvon po/」﹞,如是如是,非一品类境界显现。
 
 真谛译作:
 
于一五阴中,随心思惟,或显现如不净、苦、无常、空、无我等,乃至十六谛相,悉随思惟显现,及余一切法相亦尔。
 
[92] 「一」字,《金藏》误作「即」。
 
[93] 「随」字,《金藏》无。
 
[94] 如理《义演》云︰
 
谓慧能观四谛理,即缘理之慧,名为「理慧」也。
 
 灵泰《抄》同。
 
[95] 《摄论,无性释》云︰
 
「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者,无分别智,后﹝卷八﹞当广释。义若实有,此智应无!非有分别、无分别成﹝藏文作「若有所应分别,则不许为无分别体性」﹞。义若是实有,﹝虽﹞无分别智生。不应不显现。此智如实缘境义故﹝藏文作「由缘实义故」﹞。
 
 真谛译作:
 
若菩萨已得无分别智,正在观中若尘如所显现实有,无分别智则不得成!既实有无分别智,故知道理实无所有。
 
[96] 如理《义演》云︰
 
缘真之慧,名为「真慧」。谓余五境应随他真慧而不现也。
 
 灵泰《抄》同。
 
[97] 《摄论》卷二云︰
 
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藏文作「gtan tshigs/」﹞,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摄论‧无性释》卷四云︰
 
由此无间所说道理,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藏文作「rgyud/」﹞,诸义皆无,道理成就。
 
[98] 唐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末〈阿赖耶即密严品〉第八云︰
 
心识之所缘,一切外世界;见种种差别,无境、但唯心。瓶、衣等众幻﹝藏文作「rdsa phru ba﹞,一切皆无有,心变似彼现,有能取所取。
 
 又卷上中〈入密严微妙身生品〉第二云︰
 
无而妄分别,能觉生所觉﹝藏文作「rnam par rtog rnam mi rtog/ blo dav rtog byas bskyed pas/」﹞,所觉依能觉,离彼、则无此。如光影﹝藏文作「bi ma dav grib ltar/」﹞相随,无心亦无境。能所量俱无,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别﹝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 rnam mi brtag/」﹞,能知、所知法,唯心量所有。所知、心既无,能知不可得。心为法自性,有情﹝原作「性」,今依藏文改﹞所扰「浊」。
 
 又卷中〈自作境界品〉云︰
 
内外一切物,所见唯自心;有情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心体有二门﹝藏文作「sems kyis sems ni mthov yin yav/」﹞,即心见众物;凡夫性迷惑,于自不能了。如瓶现色相,无体、唯自心。
 
 其下又云︰
 
一切诸有情,及与瓶、衣等,内外种种事、皆悉从心起。
 
 又卷下〈阿赖耶即密严品〉云︰
 
习气无有始,境界亦复然;心因习气生,境令心惑乱。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又卷中〈趣入阿赖耶品〉第六云︰
 
得无分别心,支解不倾动;内外之境界,了达皆唯识。
 
能远离于我,亦离于我所;无能害、所害,及以于害具。
 
一切悉如是,意识之境界;皆依阿赖耶,如是妄分别。
 
[99] 「义」字,《金藏》有,余无。
 
[100] 各除眼等、其余四识。
 
[101] 灵泰《抄》云︰
 
亦应简不极成耳、鼻、舌、身识︰即大乘中他方佛耳、鼻、舌、身识,小乘佛非无漏耳、鼻、舌、身识,最后身菩萨不善耳、鼻、舌、身识。
 
 又云︰
 
若萨婆多,唯许娑婆世界有佛出世,不许他方有佛。又唯许有八方有众生,若上、下方,皆无世界。又如小乘十五界是有漏﹝大乘亦有同者﹞。
 
 又云︰
 
然不简小乘佛无漏第六识。以小乘说意界、法界、意识界中,亦有无漏故。
 
 又云︰
 
「最后身菩萨」者,即是王宫生身。此土成佛﹝如理《义演》作「于此身上,即得成佛」﹞,名「最后身菩萨」。所起烦恼皆悉是实,如诃调达、爱罗睺罗皆实烦恼等。菩萨三大劫中,仍是凡夫,亦入地狱。三大阿僧祇劫满已,即得四定︰谓定不生恶趣,定生善趣;定不生贫贱,定生贵处﹝《义演》作「豪家」﹞;定得男身,定不生女身等。虽三劫满已,又一百大成坏劫,修相好。
 
大乘中,三大阿僧祇劫满已即百劫修相好,千劫修威仪,万劫学佛牛王行步﹝《义演》作「学神通,亦学牛行象王等」﹞。
 
[102] 灵泰、如理俱说他身所变色,为自五识疏所缘缘。
 
[103] 本质色。
 
[104] 为「五随一故」。
 
[105] 「识」字,《金藏》有,余无。
 
[106] 灵泰《抄》云︰
 
量云︰极成耳识定不亲缘离自声等。因云:五识之中随一摄故。如余眼识等。余鼻、舌、身识,准此知。
 
[107] 「故」字,《金藏》无。
 
[108] 《枢要》卷下云︰
 
和尚所立唯识比量云︰
 
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
 
犹如眼识。
 
顺憬法师决定相违﹝量﹞云︰
 
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
 
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
 
犹如眼根。
 
此如顺憬法师﹝此量﹞抄﹝即《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解。﹝如云︰「时为释言︰凡因明法,若自比量,宗因喻中,皆须依自。他、共,亦尔。立依自、他、共,敌对亦须然;名善因明,无疏谬矣。前立唯识(量),依共比量。今依自立,即一切量,皆有此违。如佛弟子对声生论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声生论言︰「声是其常。所闻性故。如自许声性。」应是前量决定相违!彼既不成,故依自比不可对共而为比量。
 
又宗依共,已言极成,因言「自许」,不相符顺。
 
又因便有随一不成。大乘不许。彼自许眼识不摄故。因于共色转故。又同喻亦有所立不成。大乘眼根,非定离眼识。根因、识果,非定即离故。况成事智通缘眼根,疏所缘缘与能缘眼识有定相离义?
 
又立者言「自许」,依共比量,简他有法差别相违。敌言「自许」,显依自比(量)「眼识不摄」,岂相符顺?又彼比量宗、喻,二种皆依共比,唯因依自,皆相乖角。故虽征词通起,而未可为指南。幸能审镜前文,应亦足为理极。
 
《因明入正理论疏》解唯识量中「极成」,与此论比量相同云︰「极成」之言,简诸小乘最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身有漏诸色。若立为唯识,有一分自所别不成,亦有一分违宗之失。十方佛色,及佛无漏色,他(小乘)不许有,立为唯识,有他一分所别不成。其此二因,皆有随一一分所别不成。说「极成」言,为简于此。立二所余共许诸色、为唯识故。﹞
 
[109] 此句具义:极成余识第六,或第七、八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110] 未举量。此量应云:此眼、耳、鼻、舌、身、意等识亲所缘缘,
 
 定不离各各自识。见、相二分中随一故。如彼各各能缘见分。
 
[111] 即见分不离自体分。
 
[112] 对前第三量为第二,以宗同故。对前三量,则为第四。
 
[113] 智周《演秘》云︰
 
以是所缘法也。省「所缘」言,但言「是法」。
 
[114] 智周《演秘》云︰
 
因中应云:除彼空华所缘法故。以言简之,亦无过也。
 
[115] 空,即识性,即圆成实性。识,即识相,即依他起性。
 
[116] 「此以教证成」五字,《金藏》有,余无。
 
[117] 该品首二行。
 
[118] 「虚妄分别」,梵文为「abhuta-parikalpa」;藏文为「yav dag pa ma yin
 
 pa'i kun tu rtog pa/」。
 
[119] 如真谛译本云︰
 
虚妄分别有,彼处无有二;彼中、唯有空,于此亦有彼。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名中道义。
 
[120] 「能取、所取」,真谛译作「能执、所执」,梵文为「grahya-graha」;
 
 藏文为「gzuv ba dav 'dzin pa'i dvos po/」。
 
[121] 「于」字,《金藏》无。
 
[122] 应言:真如是离所取、能取之空性。
 
[123] 谓空去二执。
 
[124]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即妄分别中离于二取﹝事﹞,唯有真如。真如是妄分别体故,无二取﹝分别﹞也。但言「空」者,即二取无。言「空性」者,以空为门显「空性」,即真如也。
 
[125] 「舜若」,梵文为「wunya」;藏文为「stov pa/」。
 
[126] 「多」,梵文为「ta」;藏文为「bid」。
 
[127] 「舜若多」,梵文为「wunyata」;藏文为「stov pa bid/」。
 
[128] 存五音节。
 
[129] 「都」,梵文为「tu」。
 
[130] 「阿缚驮刺耶」,梵文为「avadharana」。
 
[131] 《辩中边论》释颂云︰
 
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
 
[132]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此显妄分别不离真如,谓于真如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都无二取也。
 
[133] 「如」字,《金藏》有,余无。
 
[134] 《大乘义林章》卷八〈二谛章〉第八末云︰
 
若有俗时,亦必有真。若有真时,亦必有俗。俗是真家俗,真是俗家真。有俗亦有真,无俗亦无真故。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非无俗谛,可得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135] 《辩中边论》卷一原文作:
 
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
 
[136] 即不妄分别。
 
[137] 「旧」字下,《金藏》有「云」字。
 
[138]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遍计所执,何为非不空?以体无故,显无体也。
 
[139] 应云:空性及妄分别。
 
[140] 原作「虚妄分别」、「空性」互有。
 
[141] 「萨埵」,梵文为「sattva」。
 
[142] 「阿萨埵」,梵文为「asattva」。
 
[143] 「是名中道义」,藏文作「此即是中道」。
 
[144] 「中道」,梵文为「madhya」,或「madhyama pratipad」;藏文为「dbu
 
 ma/」。
 
[145] 《辩中边论述记》卷上云︰
 
由有有、无二种法故,一切诸法非皆有、空,则契中道。「中」,谓非边。「道」﹝梵文为「prati-pad」﹞者,真智。此理妙,故合真智。又言道﹝梵文为「marga」﹞,游履之义,即真如智所游履。此中所说有无义趣,妙合真如大道理也。离于过失,故言「中道」。
 
[146] 今引义,文略不同。
 
[147] 「妙契中道,亦」五字,藏文无,真谛译亦无。
 
[148] 谓引教理,成唯识所因第一难讫。
 
[149] 「情」字,《金藏》有,余无。
 
[150] 「有」字,《金藏》有,余无。
 
[151] 如《唯识二十论》云︰
 
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
 
[152] 「通」字,泰《抄》一解疑为「过」。
 
[153] 「无实境」,藏文作「don min/」。
 
[154] 「相续」,藏文作「sems/」。
 
[155] 「作用」,藏文作「bya ba byed pa/」。
 
[156] 「离」字下,原汉译衍「识」字,乃传抄误。
 
[157] 「现识」,即现量。
 
[158] 「多相续」,藏文作「thams cad kyi sems/」。
 
[159] 《成唯识宝生论》卷一云︰
 
亦不应有诸能观者咸皆患翳!
 
 如理《义演》云︰
 
外人言︰汝大乘为言一见不见,如眩翳等即此相续不决定者,即应多人一处共观一树,亦应一见一不见如眩翳等!树既一见、亦二见,明知相续不决定者不成。即将共见色难相续不定也!
 
 道邑《义蕴》云︰
 
「谓外量云至余不能见」者,此量相符。如鬼、人、天同一所时唯见一水,余不见故。此量应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终南山处,应定一见余不能见!此为宗也。因、喻如《疏》。
 
 此「多相续」言,非指人、天、鬼等异趣有情。如《唯识二十论述
 
 记》卷一云︰
 
何故于同一山之处、及同一时,多相续皆共见山,非是决定如见发等,随一能见?虚妄、眩翳、唯识既齐,定随一见,其义应等!既许多见,故是相续不决定也。
 
 此即专说人趣,非如前说「鬼、人、天、等随业差别相续」不决定。
 
[160] 翳、发等无实用难。
 
[161] 「者」字,《金藏》有,余无。
 
[162] 梦饮等无实用难。
 
[163] 「等」,取卧具。
 
[164] 寻香城等作用不成难。
 
[165] 《金藏》作「境」,余作「城」。
 
[166] 灵泰《抄》云︰
 
返前处决定比量云︰汝正缘南山处,缘此南山识应不生!因云执实山无,此心生故。如余不缘南山处。返时决定比量,量云︰汝正缘南山时,缘此南山识应不起!因云实山无,此心生故。如不缘时。
 
次相续不定量云︰如多人于一处所、同一时间,一人眩翳见发蝇等时,余人无眩翳者应见此发蝇等物!因云执唯识故。如众多人于一处、同一时间见实山等。
 
 如理《义演》同。
 
[167] 「事」字,《金藏》有,余无。
 
[168] 「见」,藏文作「snav/」。
 
[169] 「村」,藏文作「grov/」。
 
[170] 灵泰《抄》云︰
 
量云︰余梦中所不见村园等处应亦处定。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如余梦中所见园等处。
 
 如理《义演》同。
 
[171] 简不正解。
 
[172] 灵泰抄云︰
 
量云︰汝于梦中见有村园等时,亦应不见。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如余梦中不见园等时。或于梦中不见园等时,亦应见有园等。许梦境非实有故。如余梦中见有园等时。……然此因即对经部师。经部师说梦中皆无实境,即梦境是假,故前《疏》中言以经部为首。此因不对萨婆多,萨婆多许梦境皆实有。
 
[173] 故彼《唯识二十论》结云︰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174] 原作「等言显示」四字。
 
[175] 「此诸饿鬼或见粪」,藏文为「van skyugs pa dav me ma mur mchil
 
 ma dav snabs/」。
 
[176] 灵泰《抄》云︰
 
同于一处、同于一时,有众多人若同有翳者,即见发蝇等。若无者,唯见﹝《义演》有「好」字﹞发等,不见蝇等。喻犹如饿鬼同业者见脓河,不同业不见脓河等也。
 
 如理《义演》同。
 
[177] 「河」字,《金藏》缺。
 
[178] 故彼《唯识二十论》结云︰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
 
[179] 该论《述记》云︰
 
「等」者,「等」取肢分劳倦、出汗等用。梦得钱等,其用则无。
 
[180] 灵泰《抄》云︰
 
即答用中三种。谓量云︰有翳者,见发等无实用;无翳者所见实发,即有实用。又梦中所见饮、食、刀、杖等,即无用。余非梦时所有饮、食、刀、杖等即有实用。又寻香城无实用,余城等有实用等,其理亦成,因云许无实境故。如梦中若﹝《义演》作「有」﹞损失精血等,即有用,余不失精血等,即无用。
 
 故彼《唯识二十论》结云︰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
 
 该论《述记》云︰
 
其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余见发有发等用其理亦成。
 
[181] 《唯识二十论》卷一原文此处有:
 
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
 
[182] 「等」,取乌杆狗、铁嘴乌、利口虫。
 
[183] 灵泰《抄》云︰
 
谓如饿鬼喻及如梦中失精等喻。
 
[184] 一种,谓地狱喻。
 
[185] 「此文第三、圣教相违难」,《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文。
 
[186] 「唯有识」三字,《金藏》有,余无。
 
[187]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二云︰
 
眼等、色等,自体变碍,名有色等处。谓经中说︰云何为眼?谓四大所造、眼识所依净色为性,乃至广说。
 
[188] 菩提流支所译云︰
 
以阿含证验知故。言阿含﹝「agama」﹞者,谓佛所说言教。
 
 真谛所译云︰「有教为因」;藏文作「gtan tshigs/」,与新译同。
 
[189] 此处略引长行解云︰「此说何义?」
 
[190] 「似色现识」,藏文作「gzugs su snav ba'i rnam par rig pa/」。
 
[191] 菩提流支所译论云︰
 
此偈明何义?唯是内心虚妄分别,见有色等外诸境界。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
 
何者为二?
 
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眼色等入,如是次第乃至身触,以虚妄心依无始来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
 
何者为二?
 
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身触等入,如是次第。是故偈言「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故。
 
[192] 如本论卷四中云︰
 
次、俱有依。有作是说︰眼等五识,意识为依,此现起时,必有彼故。无别眼等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种子故。
 
《二十唯识》伽他中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
 
《观所缘论》亦作是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境色,无始互为因。」彼颂意说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眼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二解云︰
 
「功能」即是种子异名,亦说五根体即识种。
 
《成唯识论》第四卷中,略有二说︰眼等五根,即五识种。无现眼等为俱有根,唯自因缘生己种子,名为眼等。即引此颂及《观所缘》,以为诚证。《观所缘》说第八识上五识种子,名五根故﹝原作「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又说常与境互得为因故原作「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其外五境,许有依他色处,无诤。其陈那等依此《唯识﹝二十论﹞》,于《观所缘》作如是说。有说︰非理!「若五色根即五识种,十八界种,应成杂乱!」﹝此即总非。﹞
 
如是便有十一过失﹝连以上总非、「彼说理教相违」,及以下九过,共有十一﹞,然护法论师假明陈那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瑜伽》(卷一所说,眼等识皆具三依)﹞。」
 
其安慧等,复破彼言︰「﹝彼有虚言,都无实义﹞应五色根非无记故﹝又彼应非唯有执受,唯色蕴摄,唯内处故。鼻、舌唯应欲界系故。三根不应五地系故,感意识业应末那故,眼等不应通现又应识等非色根故。又若五识皆业所感,则应一向无记性摄。善等五识,既非业感,应无眼等为俱有依。故彼所言,非为善救﹞。」如是便有十二过失,亦广如彼﹝谓《成唯识论》﹞。
 
然陈那等,即随文解,更无异释﹝藏文《观所缘缘论》末一段文作「由说名『眼』之功能及内色,识现似不可确定义而生。此二更互为因,且无有始或时由功能成熟,识唯缘境行相而生,或时彼境行相成为功能。根、境二者与识,随所乐欲当说异与非异。(律天《观所缘缘论广释》解为世俗有法。)如是内所缘,法尔即具二故,随观为境」。真谛所译论作「依功能说为根,缘内尘相为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
 
其安慧等释此等文云︰「﹝然伽他说﹞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等﹝原作「根」﹞。于识所变似色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非谓色根即识业种。破经部等心外实色。」
 
[193] 本论卷四如护法、戒贤正义云︰
 
又诸圣教,处处皆说,阿赖耶识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器世间等。如何汝等拨无色根,许眼等识变似色等,不许眼等藏识所变?如斯妙谬,深违教理。
 
[194] 谓世亲、陈那等。
 
[195] 此处略引「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论曰︰」
 
[196] 「化生有情」,藏文作「rdsu te byuv ba'i sems can/」。
 
[197] 「言」字,《金藏》作「云」。
 
[198] 「法因」,藏文作「rgyu dav bcas pa/」。
 
[199] 「曰」字,《金藏》误作「自」。
 
[200] 《金藏》作「无实」,余作「实无」,藏文作「无我或有情」。
 
[201] 「依心相续」四字,《金藏》有,余无。
 
[202] 《义演》牒文、《金藏》作「尔」,余作「然」。
 
[203] 《金藏》作「诸」,余作「法」。
 
[204] 即法我见。
 
[205] 即圆成实识性。
 
[206] 菩提流支所译论云︰
 
问曰︰若一切法毕竟无者,何故向言唯有识等?若尔,彼识等亦应是无,何故说言唯有内识?
 
[207] 菩提流支所译论云︰
 
答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皆毕竟无,如是则入诸法无我。
 
[208] 菩提流支所译论云︰
 
问曰︰若尔,云何入法无我?
 
[209] 即依他起性。
 
[210] 圆成实性。
 
[211] 谓遍计所执性。
 
[212] 律天《唯识二十论解说》云︰
 
虽非于一切中一切都无有法,如是悟入法无我,而由无有遍计所执法得入法无我。
 
[213] 智周《演秘》云︰
 
按《二十唯识论》云︰「非知一切诸法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藏文无「差别」二字﹞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
 
 彼论续云︰
 
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许诸余识有实境故。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非一切种拨有性故。
 
 律天《唯识二十论解说》云︰
 
又为思于所执性如何,故说「愚夫」等言。谓若诸异生于诸法中,增益所取相及能取相体者,即由此,以所增益所取相及能取相为体性者,均无有我。然「非诸佛离言境界亦都无有」。此当说言︰诸不见真实者,于诸法中增益所取性及能取性,如是诸性虽为非有;然非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所有如来境界,非是无有。如是「法无我」声,不说唯无,而当说为所依差别。如是即于此中结如是句︰依他起有及圆成实有,远离以所取相及能取相为我,故为无我。彼之为有﹝藏文作「de'i dvos po/」﹞即是无我。诸法无我者,即是诸依他起,亦为圆成实法中无有所取及能取之义。由如是故,远离所取能取之诸心、心所虽说无我,而非唯无。补特伽罗无我,亦非单纯唯是无有补特伽罗,而于诸行中无有他所遍计所执补特伽罗。所谓「离言法性」者,谓不能言传而由自体之义。
 
 菩提流支所译论云︰
 
问曰︰若一切法毕竟无者,何故向言唯有识等?若尔,彼识等亦应是无,何故说言唯有内识?答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皆毕竟无,如是则入诸法无我。问曰︰若尔,云何入法无我?答曰︰为遮虚妄法故。「遮虚妄法」者,以诸外道,一切凡夫虚妄分别实有色等一切法体。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说色等一切诸法毕竟空无,非无言处﹝「离言法性」﹞皆悉空无。「无言处」者,所谓诸佛如来行处。如是唯有真识﹝即正智等﹞,更无余﹝虚妄分别﹞识。不能如是分别观察入于识空。如是依识说入一切诸法无我,非谓一向谤真识我﹝应即圆成实性﹞,说入一切诸法无我。
 
问曰︰如汝向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若尔,内识为可取?为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诸境界!若不可取者,则是无法,云何说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答曰︰如来方便,渐令众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说有内识,而实无有内识可取。若不如是,则不得说我空、法空。以是义故,虚妄分别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214] 「有」字,《金藏》作「无」。
 
[215] 「故」字,《金藏》作「也」。
 
[216] 「识」字,今木刻本《义演》作「实」,但原《义演》牒释均作「识」。
 
[217] 即「何缘乃似色相显现」等。
 
[218]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19] 原作「若此诸识」。
 
[220] 「之所以」三字,原作「因」。
 
[221] 即此说名相续而转。
 
[222] 《摄论‧世亲释》卷四原文作:
 
由相似故,名为一类;多时住故,说名坚住。诸有色识,相似多时,相续而转。
 
[223] 谓色相。
 
[224] 《摄论》中亦无。
 
[225] 《摄论‧无性释》卷四后文解「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似义显
 
 现」云︰
 
若体实无,云何名「义」?为避此难,是故说言「似义显现」。谓由名言熏习种子虽无实体,而似有义相貌显现,是故名「义」。如幻像等,似有显现。言「显现﹝藏文作「snav ba/」﹞」者,是明了﹝藏文作「gsal ba/」﹞义。无而似有、明了﹝藏文作「rab tu gsal ba/」﹞、现前﹝藏文作「mvon pa/」﹞,故名「显现」。即此似义,为彼自性,如自性受。
 
[226] 「元」字,《金藏》作「无」,余作「元」。
 
[227] 《摄论》卷二云︰
 
若不尔者,于非﹝眼等及色等﹞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
 
[228] 见《摄论》卷二及两《释》卷四。
 
[229] 「乱相」,藏文作「'khrul ba'i rgyu/」。
 
[230] 《摄论‧世亲释》卷四云︰
 
「乱相」、「乱体」,如其次第许为「色识及非色识」。此中「乱相」,即是乱因,色识为体。
 
[231] 亦即「非色识」。
 
[232] 灵泰《抄》云︰
 
即取第二句「应许为色识」,结上第一句中上「乱相」二字。第三句「及与非色识」,结上第一句中下「乱体」二字。
 
[233] 《摄论‧无性释》卷云︰
 
若无似色所变因识,非色果识,不应得有。以若无境,有境亦无。
 
[234] 「违」字,有本作「为」。
 
[235] 「想」字,《金藏》作「相」。
 
[236] 即上已引《宝生论》所说:
 
此但由其各别内证相分性故。
 
[237] 《金藏》作「亦」,余作「今」。
 
[238] 即四分之中见分、自证分。
 
[239] 「现」字下,《金藏》有「量」字。
 
[240] 「等」,取萨婆多部、大众部。
 
[241] 《金藏》作「别」,余作「明」。
 
[242] 谓五识、五俱意识现量得时,不作外解。
 
[243] 「多分」,谓五俱意识。
 
[244] 此辨五俱意识文,为后时《唯识二十论述记》所未重述,然殊重
 
 要。谅是玄奘当时口义。
 
[245]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总料简章〉末。
 
[246] 如〈总料简章〉云︰
 
陈那菩萨《集量论》说:五识俱意是现量故﹝德格, tshad ma, ce, 15B.5,汉译为「又意以缘及领受境界色等为行相,而转起」﹞。设五俱时缘十八界,亦现量摄,随五现尘明了取故。
 
有义:不定。性尚不定,何云现量?《集量》不说五俱之意唯是现量,何得定判坚执?比度既许五俱定唯现量,于理未可。故五俱意通现、比,及非量摄。通缘三世及非世境。若缘一境,与五一俱,率尔、等流,定唯现量。中间﹝寻求、决定、染净﹞三心,不与五俱,通比、非量。剎那论之,缘过去境。《瑜伽论》﹝卷三﹞言「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者,此依分位事绪究竟,名为「现在」。《瑜伽》﹝随即﹞自言「若此即缘彼境生﹝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故。染净,亦尔,三心性同,故论遍说。
 
[247] 「不可」二字,《金藏》有,余无。
 
[248] 「尔」字,《金藏》有,余无。
 
[249] 「实」字,《金藏》有,余无。
 
[250] 《金藏》作「明」,余作「别」。
 
[251] 《金藏》作「以此」,余作「此以」。
 
[252] 即《摄论》卷二,两《释》卷第四。
 
[253] 如《摄论》云︰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254] 《金藏》作「知」,余作「如」。
 
[255] 《金藏》作「真」,余作「梦」。
 
[256] 《摄论》卷二初云︰
 
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时﹞,此觉乃转。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教由《十地经》、《解深密经》等。
 
[257] 「五」字,《金藏》无。
 
[258] 《金藏》作「着」,下同。余作「者」。
 
[259] 「唯」等五字,《金藏》有,余无。
 
[260] 「故」字,《金藏》有,余无。
 
[261] 「等」字,《金藏》有,余无。
 
[262] 灵泰《抄》云︰
 
作用、作者,皆是我异名。
 
[263] 灵泰《抄》云︰
 
此二句即破正量部。正量部不立相分。彼部说心、心所法亲取前境,如钵中物﹝如理《义演》作「如钳钳物」﹞。即破言「非如手亲执外物」。
 
[264] 灵泰《抄》云︰
 
此二句即是破胜论。胜论说眼识起时,舒光直照前境。如日舒光亲照境。今破之言︰心等缘境时,非「如日等舒光亲照外境」﹝如理《义演》下文作「体外之物者︰即日、月、火等名体」﹞。
 
[265] 灵泰《抄》云︰
 
若有宗,立有镜像实及水中月。
 
 经部不立有镜中像、水中月。镜中实无像,水中实无月。
 
[266] 《瑜伽》卷七十七同。
 
[267] 「法」字下,《金藏》有「者」字。
 
[268] 原作「能见少法」。「能见」藏文作「rtog par byed/」;藏文《摄论》
 
 则作「'dzin/」;汉译作「取」。
 
[269] 《金藏》作「言余法」三字,余本只作「余」字。
 
[270] 《解深密经》续云︰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271] 以及《唯识二十论》所说:
 
以诸有情,自他相续,诸识展转,为增上缘,随其所应,二识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今余相续,差别识生,各成决定,不由外境。
 
 《对法》卷七云︰
 
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或复有业,令诸有情展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由此势力,诸有情类,展转互为诸心、心所变异生因。是故经言︰如是有情,与余有情﹝藏文有「kyi gzugs la/」,即「所有色」﹞互相见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
 
[272] 即《摄论‧无性释》。
 
[273] 「无作用故」,谓一切法作用、作者皆不成故。
 
[274] 本论《述记》引作「大威力」,「大威」,《金藏》作「尔」字。
 
[275] 原无「相、见」二字。
 
[276] 「心」字下,《金藏》有「也」字。
 
[277] 《唯识二十论》解第四句颂云︰
 
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于境不如实知,内似外境虚妄现故。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该论《述记》卷四解论云︰
 
若菩萨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种诸智名为「二智」。或现行法执无明所覆,或法执种子俱无明所蔽,故言「无知所覆蔽」也。「覆」,谓覆障;「蔽」,谓隐蔽。覆障所知离言法性,隐蔽自心,不称实故。如来净智断法执故,所行真、俗,依他、圆成,二种诸境体性离言,超思议道。名有为等,皆假强名。故佛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名如实知。诸菩萨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离言等,不称彼缘。虽缘他心及缘自心,名不如实。故此说言诸菩萨等二智于境,无知所覆,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为无为性离言境。故说彼智,名不如实。
 
 律天《唯识二十论广释》末云︰
 
如是内未断所能取执故,乃至尽其所有未断时间,虽心本性无二,然亦现似二行相转。
 
[278] 「识自」,《金藏》作「自识」。
 
[279] 「上」字,《金藏》有,余无。
 
[280] 「前」字,《金藏》有,余无。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一、释诸外难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广种子依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四、广所转得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九、别破小乘──异计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三、能执根身证有赖耶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广十地
 摄大乘论 第70讲
 摄大乘论 第127讲
 摄大乘论 第80讲
 摄大乘论 第87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What Makes One Qualified to Practice Cha..[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八三)[栏目:杂阿含经]
 喻癌细胞[栏目:白云禅师]
 补篇 一、僧俗夜话神异多 (五)人鬼联婚[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喇嘛阿秋仁波切教言 甘露妙音 等[栏目:阿秋法王]
 印光大师法语 十念记数念佛法[栏目:印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