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释唯有识三自性不成难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7
【论文】
 
八‧二九二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疏翼】
 
  第三释诸外难广释第一颂文「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有七颂合为二段中,第二﹝第二十颂至第二十四颂﹞五颂释违教。
 
 
 
【述记‧卷五十一】
 
  虽有七颂[1]释外难中,而分为二︰初二颂[2]、答唯有识便违理难,后五颂[3]、答唯有识便违经难。后中有二︰初三颂[4]、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后二颂[5]、释唯[6]有识三无性不成难。于此初中有四︰初、总问,二、略答,三、征,四、释。此即初也。
 
  今难意云︰若离内识,外法无者,但有一性,不应说三!经既说三,故非唯识。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一切唯有识﹝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者,云何不违经耶?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经说有三自性︰一者、遍计所执自性﹝藏文作「kun brtags pa/」﹞,二者、依他起自性,三者、圆成实自性。应知即于唯识安立三性,无违。是故颂曰︰由彼彼分别,分别种种事﹝藏文作「dvos po/」﹞,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论文】
 
八‧二九三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疏翼】
 
  第一﹝第二十至第二十二﹞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中,第二略答。
 
 
 
【述记‧卷五十一】
 
  此、略答也。
 
  非说性有三,便非唯有识,即「不离识」而说三故。
 
 
 
【论文】
 
八‧二九四 所以者何?
 
 
 
【疏翼】
 
  第一﹝第二十至第二十二﹞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中,第三征。
 
 
 
【述记‧卷五十一】
 
  外人诘也。
 
  三不离识之所以者,何等是耶?
 
 
 
【颂文】
 
八‧二九五 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疏翼】
 
  第一﹝第二十至第二十二﹞三颂释无境三自性不成难中,第四释。
 
 
 
【述记‧卷五十一】
 
  下、广释[7]也。颂中有三︰初二颂[8]、辨三性,后一颂[9]中[10],初三句、明二[11]性非[12]一异,第四句、明内证时圆成、依他,先后证见。
 
  初二颂中:初一颂[13]、解初性,次半颂[14]、解依他,次半颂[15]、解圆成,余文可解。
 
  下、释之中,文分为二︰初、释颂文,后、诸门解释。解本颂中,文复分为[16]二︰初、别颂文,后、「此中意说」以下,总释颂意,结答所问。别释颂中文又分三︰初、辨三性,次、辨不异一[17],后、辨证见先后。别释[18]三性,文分为三,或分为二︰初、释第一颂遍计所执性,及解次半颂依他起性:相对明故,合为一也,后、解余半颂圆成实性。初中分二︰初、但解遍计所执,后、合与依他对明。此[19]解所执中二师[20]说。
 
 
 
【论文】
 
八‧二九六 论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疏翼】
 
  第一﹝长行﹞但解遍计所执中,第一有二师说。于中有二︰一、难陀等师解,二、安慧护法等师解。初中依颂句次第分四。解初句中又二︰一、解「遍计」,二、解「彼彼」。此初师解初句中「遍计」也。
 
 
 
 
 
 
 
【述记‧卷五十一】
 
  此、即是前难陀等解[21]。解[22]初句颂「遍计」二字。
 
  「周」义解「遍」;「度」义解「计」。唯第六识能「周遍计度」。
 
  第七识等[23],是此类故,亦名「遍计」?
 
  但可名「计」,而[24]非「遍」故,今依正义。
 
  由此,应作四句分别︰有遍,而非计──谓无漏诸识、有漏善识等能遍广缘,而不计执者[25];有计,而非遍──谓第七有漏识;有亦遍,亦计──谓有漏染污我、法二[26]执第六识等;有非遍,非计──谓有漏五识及第八识等[27]。
 
 
 
【论文】
 
八‧二九七 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初句颂中,第二解「彼彼」。
 
 
 
 
 
【述记‧卷五十一】
 
  问︰此遍计何名「彼彼」?
 
  以遍计心品类众多,或二、三等,至下当知[28]。
 
  「说为彼彼」,此体是何?
 
  「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是一切能起遍计依他性心。
 
 
 
【论文】
 
八‧二九八 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颂第二句中,中分为二︰一、却解「由」字,二、正解第二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将释第二句,却解上句,并释「由」字。「由[29]」「妄分别故,遍计种种所遍计物」。「物」者,体也,即能计心起所执也。
 
 
 
【论文】
 
八‧二九九 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句中,第二正解。
 
 
 
【述记‧卷五十一】
 
  此、体是何?
 
  此性即是「所虚妄执蕴、处、界等」,一切义理「若法、若我」,此二种中,自之体性及差别义。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上句「遍计」之言,出能计心等体。以遍计行相,显其法体。第二句中「遍计」之言,即能遍计心之行相。前以行相出彼法体,后以行相明起计失。
 
  问︰此所计法,自性非有,何故名「物」,及名「种种」?
 
  答︰随能计心,故说为「物」。心多品故,说为「种种」,体非「种种」也。又所计非法,亦可名「物」,有、无二法皆名「物」故。言「种种」者,随能遍计妄分别心计此无物,当情亦有种种相故。
 
 
 
【疏翼】
 
  以上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二解第二句「遍计种种物」讫。
 
 
 
【论文】
 
八‧三○○ 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三解第三句。
 
【述记‧卷五十一】
 
  解第三句[30]。
 
  此、第二句:所妄执心外法、我「自性差别」,体性非有。如龟毛等,体定无故,「总名遍计所执自性」。
 
 
 
【论文】
 
八‧三○一 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四解第四句。
 
 
 
【述记‧卷五十一】
 
  次、第四句。
 
  如是第三句「遍计所执」,「自性都无所有」。非少可有,故名「都无」。依他性法,少可有故,如前第七卷等所引理教[31]。此即一番但解初性。
 
 
 
【疏翼】
 
  以上第一﹝长行﹞但解遍计所执中,第一难陀等师解第二十颂讫。
 
【论文】
 
八‧三○二 或初句显能遍计识。
 
 
 
【疏翼】
 
  第一﹝长行﹞但解遍计所执中,第二安慧护法等师解。于中分二︰一、略释第二十颂文,二、广问答对依他起兼释﹝第二十﹞次半颂文。初中又分三︰一、释初句,二、释次句,三、释第三四两句。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第二师释。初、略,后、广问答[32]对「依他」,兼释次半颂。义与前师[33]同。
 
 
 
【论文】
 
八‧三○三 第二句示所遍计境。
 
 
 
【疏翼】
 
  第一第二师略释第二十颂文中,第二释次句。
 
 
 
【述记‧卷五十一】
 
  所依执处,与前师异。此以理言,通彼依他、圆成二性,下自当知[34]。然《摄大乘》等,但说「依他」以是所执[35]安足处故[36]。稍相近故,凡夫境故,易可知故。理通成实。
 
 
 
【论文】
 
八‧三○四 后半方申遍计所执,若我、若法,自性非有,已广显彼不可得故。
 
 
 
【疏翼】
 
  第一第二师略释第二十颂文中,第三释第三四两句。
 
 
 
【述记‧卷五十一】
 
  后半颂[37],即下二句,方申遍计所执性义非有。前第七卷中,已广显非有故[38]。
 
  然如《摄论》第四、五卷[39]说「能遍计[40]」,即此初句;「所遍计[41]」,即此第二句;「遍计所执自性[42]乃成」,即此中下半颂。[43]
 
  上但重解初颂──所执。
 
 
 
【疏翼】
 
  以上第二安慧护法等师解第二十颂文中,第一略释讫。
 
 
 
 
 
 
 
 
--------------------------------------------------------------------------------
 
[1] 即第十八颂至第二十四颂。
 
[2] 即第十八颂及第十九颂。
 
[3] 即第二十颂至第二十四颂。
 
[4] 即第二十颂至第二十二颂。
 
[5] 即第二十三颂及二十四颂。
 
[6] 「唯」字,《金藏》有,余无。
 
[7] 《金藏》作「释」,余作「答」。
 
[8] 即第二十颂及第二十一颂。
 
[9] 即第二十二颂。
 
[10] 「中」字,《金藏》有,余无。
 
[11] 「二」字,《金藏》有,余无。
 
[12] 「非」字,《金藏》有,余无。
 
[13] 即第二十颂。
 
[14] 即第二十一颂前二句「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15] 即第二十一颂后二句「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16] 「为」字,《金藏》有,余无。
 
[17] 《金藏》作「异一」,余作「一异」。
 
[18] 《金藏》作「释」,余作「解」。
 
[19] 「此」字,《金藏》有,余无。
 
[20] 「师」字,《金藏》有,余无。
 
[21] 即前说二分师。
 
[22] 《金藏》作「解」,余作「释」。下二同。
 
[23] 「等」,取心所有法。
 
[24] 「而」字,《金藏》作「即」。
 
[25] 「者」字,《金藏》无。
 
[26] 「二」字,《金藏》有,余无。
 
[27] 「等」,取心、心所有法。
 
[28] 如本论卷八云︰
 
识品虽二,而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遍计不同。
 
[29] 「由」字,《金藏》有,余无。
 
[30] 即「此遍计所执」。
 
[31] 如本论卷七云︰
 
非﹝如卷一及卷二初﹞破他义,己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32] 「问答」二字,《金藏》有,余无。
 
[33] 「师」字,《金藏》有,余无。
 
[34] 如本论卷八云︰
 
次所遍计自性云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圆成实性宁非彼境?真非妄执所缘境故。依展转说,亦所遍计。遍计所执,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
 
[35] 「以是所执」四字,《金藏》有,余无。
 
[36] 《摄论》卷二初、两《释》卷四云︰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bid kun rtog pas bsdus pa/」﹞,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藏文作「yod pa ma yin pa dav nor ba'i don snav ba'i gnas/」﹞,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又云︰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es kun tu brtags pa'i phgir ro/」﹞。
 
[37] 即第二十颂。
 
[38] 如本论卷七云︰
 
「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39] 《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卷五。
 
[40] 「能遍计」,藏文作「kun tu rtog pa/」。
 
[41] 「所遍计」,藏文作「kun tu brtags par bya ba/」。
 
[42] 「遍计所执自性」,藏文作「kun brtags pa'i vo bo bid/」。
 
[43] 《摄论》卷二原为: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别解二种生死
 摄大乘论 第60讲
 摄大乘论 第8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六、问答四智心品有漏无漏
 摄大乘论 第124讲
 摄大乘论 第73讲
 摄大乘论 第44讲
 摄大乘论 第13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三、释「彼依识所变」
 摄大乘论 第127讲
 摄大乘论 第3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为境转是轮回 境为心转是解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无执无伪的信心[栏目:雪漠]
 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八 解脱道与慈悲心行[栏目:印顺法师]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81-500)[栏目:冯学成居士]
 对世间福报要顺其自然[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认识人生之十 4[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建设适应时代之中国佛教[栏目:太虚法师]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栏目:吕建福教授]
 金刚语[栏目: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
 安居第十日(二):现代人如何看“信心不一”的问题[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