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结三自性皆不离心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0
【论文】
 
八‧三四九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
 
 
 
【疏翼】
 
  第二护法等师义中,第四结正。
 
 
 
【述记‧卷五十一】
 
  下[1]、结正也。
 
解二问[2]为二︰若为初性及依他起合为门者,此初性[3]结。若分三性各别明,以下解依他。
 
  「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异生、二乘,「有漏、无漏──皆依他起」。善顺圣教,不违理故。
 
  解第二颂初句[4],及遍计所执体性非有,答问其相[5],二师异说有体、无体,宽、狭不同,辨二性别,答第二问[6]。
 
  总是广前第一颂讫,并解第二颂初句。因结上文,兼生下故。
 
 
 
【疏翼】
 
  以上第二合与依他对明中,第一广前第二十颂并解第二十一颂第一句讫。
 
 
 
【论文】
 
八‧三五○ 依他众缘,而得起故。
 
 
 
【疏翼】
 
  第二合与依他起对明中,第二广第二十一颂第二句。于中分二︰一、释「缘所生」三字,二、释「分别」二字。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自下、解第二颂第二句。
 
  释颂中「缘所生」之三字也,释「依他」义。
 
 
 
【论文】
 
八‧三五一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疏翼】
 
  第二广第二十一颂第二句中,第二释第一二字「分别」。于中有二解,此初解也。
 
 
 
【述记‧卷五十一】
 
  释「分别」字,唯属[7]有漏,兼显不说净分所由。
 
  或从此下,方解第二句,以上总解第一句也。
 
  今此颂中,「应知且说染分依他」,谓「分别」法──因缘所生杂染诸法,名为「分别」──依他因缘之所生故,或染依他为分别缘之所生故[8],唯杂染故。
 
此中「依他」唯说「染分」,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显通二性。明净依他,不名「分别」;染依他起,唯「分别」[9]故。显此颂中,唯明染分。
 
 
 
【论文】
 
八‧三五二 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疏翼】
 
  第二释第二句第一二字「分别」中,第二解。
 
 
 
【述记‧卷五十一】
 
  第二、又解。
 
  「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此中通说,非由体净[10],便不缘虑。言能缘故,「是则[11]一切染、净依他」,是「此」颂「中依他起摄」,皆明「分别」故。
 
  若尔,染、净色、不相应,应非此中依他起摄!不「能缘虑」、非「分别」故。
 
  答曰︰不然。说心等时,彼亦此摄。不离心故,唯识门故[12]。
 
  问︰若尔,何故致「能缘」言[13]?
 
答︰显能缘心遍诸染、净,皆名「分别」,并能虑故。非「缘虑」言,简除色等[14];色等虽不能缘,不离心等,故亦此摄[15]。
 
 
 
【疏翼】
 
  以上第二广释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颂中,第二释第二十一颂前二句,即释遍计所执及依他起二性讫。
 
 
 
【论文】
 
八‧三五三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疏翼】
 
  第二广释初﹝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二颂中,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于中分二︰一、释第三句「圆成实」三字,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初中分二︰一、显真如三义,二、显清净依他三义。初中又三︰一、释名,二、显体,三、简余。
 
 
 
【述记‧卷五十一】
 
  次下、解圆成实性。先解第二颂[16]第三句。
 
  依二空[17]所显真理︰一、圆满[18],二、成就[19],三、法实性[20]。具此三义,名圆成实。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云何圆成实性耶?是故颂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论曰︰由不变故,为「圆成实」。言「于彼」者︰谓于依他起性。言「前性」者,谓遍计所执性。即于此分别中,遍计所执所取及能取性。所以者何?谓如于彼本无所取及能取,而由遍计横执着故,说名「遍计所执」。即此依他起性,恒常、毕竟远离彼所取及能取,是名圆成实性。
 
 
 
【论文】
 
八‧三五四 显此遍、常,体非虚谬。
 
 
 
【疏翼】
 
  第一显真如三义中,第二显体。
 
 
 
【述记‧卷五十一】
 
  如何真如具此三义?
 
  由此真如︰一者、「体遍」:无处无故,即「圆满」义。二者、「体常」:非生灭故,即是「成就」义。三者、「体非虚谬」:诸法真理,法实性故。即此「体」言,贯通三处。论影略故,通上「遍、常」也。
 
 
 
【论文】
 
八‧三五五 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疏翼】
 
  第一显真如三义中,第三简余。
 
 
 
【述记‧卷五十一】
 
  且言「体遍」,欲显何义?
 
「遍」简「自相」。诸法自相局法体故,不通于余。若通于余,便非自相故。唯真如能遍诸法。
 
  「常」显何义[21]?
 
「常」简共相。诸法无常、空、无我等[22],虽遍诸法,体非实有。谓诸法上无体、无用,名空、无我。非有实体贯通诸法,唯有观心,无共相体[23],如前已说[24]。
 
  既尔,不应说彼体性是常法故[25]。言真如「常」,简彼「共相」[26]。
 
  又「非虚谬」言,意显何等义?「非虚谬」简「虚空我等」。小乘、外道执「虚空」、「我」亦体是常,能遍诸法。说彼「虚谬」,非法实性,故「非虚」言,简异虚空。「非谬」之言,即简「我等」,「我[27]」等妄执故。
 
又言「等」者,等卫世师「大有、和合」、僧佉「自性」。虽彼计「遍」,又体是「常」,今言彼体是「虚谬」性,非定有体,故复言「等」。即唯真如具此三义,「圆、成、实」言,如次配属。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一显真如三义讫。
 
 
 
【论文】
 
八‧三五六 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
 
 
 
【疏翼】
 
  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二显清净依他三义。于中分二︰一、显清净三义,二、颂只说真如三义。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问曰︰若尔,净分依他体非常、遍,如何亦是圆成实摄?
 
  净分有为亦具三义︰一者、「离倒」:体非染,故是实义。二者、「究竟」:诸有漏法加行善等,不能断惑,非究竟故。诸「无漏」法体是无漏,能断诸染,是「究竟」故,是成义,或无对、尽,是「究竟」义[28]。三者、「胜用周遍」:谓能普断一切染法,普缘诸境,缘遍真如,故言第三「胜用周遍」,是「圆成」[29]义。由具三义与真如同,故净依他亦得称为「圆成实」性。
 
  旧《中边》中[30]亦[31]说︰无为者,无变异[32],成就入真实性[33]。一切有为法[34]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35],境界品类中[36]无颠倒故,得入真实性[37]。
 
「无变」者,「常」义;「无颠倒」者,「非虚谬」义;「成就」者,「遍」义。
 
  由上三义,真如名成实。净分依他,但有体「遍」,及[38]「无颠倒」,但是此中第一、第三,无「究竟」义。
 
  新翻《中边》第二卷[39]云︰真如、涅槃[40]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合此二种,但有此中初、二之义。
 
《摄论》[41]第[42]四说[43]︰何缘名圆成实?由无变异[44]故。即此「常」义,清净所缘;即此「遍」义,「一切善法最胜性故」;即此「体非虚谬」、「诸法实性」。
 
今彼《论》[45]中,但当真如圆成实性,非净依他亦圆成摄。义不具故。此中通摄,义皆同也。
 
 
 
【论文】
 
八‧三五七 然今颂中,说初非后。
 
 
 
【疏翼】
 
  第二显清净依他三义中,第二颂只说真如三义。
 
 
 
【述记‧卷五十一】
 
  虽有、无为诸净分法,皆圆成实,「然今颂中,说初」真如名圆成实,非后净分。不能简别自、共相等三胜义故。
 
  净分依他︰一、非所证,二、非法性。故「今颂中,说初,非后」。此解第三句[46]「圆成实」三字。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一颂圆成实性中,第一释第三句「圆成实」三字讫。
 
 
 
【论文】
 
八‧三五八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疏翼】
 
  第二释第二十一余半颂圆成实性中,第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于中分二︰一、总释,二、别释。
 
 
 
【述记‧卷五十一】
 
  次、解「于彼」及第四句,初、总,后、别。
 
  此、总解也。
 
  「此」圆成实「于」前所说「彼依他起上」,于一切时「常」无第一「遍计所执」。「常」是恒义、一切时义;「远离」,无义,离过失义。三性之中,所执为初,故名「前」也。此圆成实──依他起上无计所执,二我既空,依此空门所显真如为其自性。
 
梵云「瞬若[47]」,此说为「空」;云「瞬若多[48]」,此名「空性」;如[49]名「空性」,不名为「空[50]」。故依空门,而显此性,即圆成实是「空所显」。此即约表诠,显圆成实。
 
  问︰空为门者,为智是空?空为异智?
 
  答︰空是智境,空体非智。智缘彼空之时,显此真如故。
 
 
 
【论文】
 
八‧三五九 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疏翼】
 
  第二释「于彼常远离前性」七字中,第二别释。于中分四︰一、释「于彼」,二、释「常远离」,三、释「前」,四、释「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重释第三句「于彼」二字,即约遮诠显圆成实。颂[51]第三句言「于彼」者,显此与依他不即不离。
 
  依他是所于,真如是能于。非即一法有所、能于,显如与依[52]他体非即故。若是即者,真如应有灭,依他应不生!言「不离」者,即于彼依他上有真如故。非不于彼,不可言离。若全离者,如应非彼依他之性,应离依他,别有如性!云何言「于彼」?故「于彼」言,显「不即、离」。[53]「此中唯有空[54],于彼,亦有此」也。
 
 
 
【论文】
 
八‧三六○ 「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释「常远离」。
 
 
 
【述记‧卷五十一】
 
  释第四句「常远离」字。谓遍计所执是妄所执,此非暂无,恒时无故,名「常」;此体非有,故名「远离」。
 
 
 
【论文】
 
八‧三六一 「前」言,义显不空依他。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三释「前」。
 
 
 
【述记‧卷五十一】
 
  既「远离」言,无计所执,更致「前」言、此何所用?
 
  遍计所执、依他,前说。今[55]空于所执,不空于依他。「前」言,显此,颂中但言「常远离前」遍计所执。
 
 
 
【论文】
 
八‧三六二 「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四释「性」。
 
 
 
【述记‧卷五十一】
 
  已空计所执,更言「性」者,此复何用?
 
  意言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空为所由[56],如方显故。
 
  如体空者,何所妨也?
 
  真如「离有」及「离无」相。若言于「空」,虽离有相,非离空相。故此「空」言,非真如体。故致「性」言,深为有用。真如离「空」,名「空性」,真如「离有」,名有性!病多起有,但说空门。若空病生,亦立有性。
 
  此意总显:圆成实性于依他上,无前所执,所显之性。故遮、表门,皆有所以。此解第二颂下二句[57]讫。虽二颂不同,明三性体讫。
 
【疏翼】
 
  以上第一别释颂文中,第一辨三性即广答前问,解释第二十及第二十一两颂讫。
 
 
 
【论文】
 
八‧三六三 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
 
 
 
【疏翼】
 
  第一别释颂文中,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于中分三︰一、释前二句,二、释第三句,三、释第四句。初中又分三。
 
 
 
【述记‧卷五十一】
 
  下、明三性异不异相,即第三颂[58]。于中有三︰一、解法,二、解喻,三、结上[59]。
 
  下、解第三颂中初二[60]句[61]。
 
  此「与依他起非异、不异」者,《摄论》等[62],皆对三性明异不异。此中但对「依他起」者,以此二性有法相对,非计所执,以无体故。彼约性对,故三皆对。此约体对,彼一无体,故但对二。此中论言「由前」「不即、离」「理故」。
 
  若「与彼依他起」定「异」,「真如」应「非彼」之「实性」。既与彼异,故非彼性。若全「不异」,「此」真如「性,应是无常」,依他非常,此彼同故。
 
 
 
【论文】
 
八‧三六四 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
 
 
 
【疏翼】
 
  第一解法中,第二再解非一义。
 
 
 
【述记‧卷五十一】
 
  又释一义。依他「彼」、真如「此」,即体一,「俱应」是「净、非净境」!以体一故。《中边》第一[63]云︰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64]。正与此同。
 
七十四说︰唯此真如,圣智境。依他起性[65],凡圣智境[66]。
 
  又依他境体净[67]、不净,真如境体唯[68]是净,二性既一,彼依他境体应亦净,真如境体应不净。又依他既通凡圣境,真如应亦然!
 
既尔,即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智应无别体!本智本缘如,亦缘依他故。后得缘依他,亦缘真如故。此约见分以为妨难,故二无别。
 
  《摄论》[69]云︰依他种生,成依他;由遍计所缘相故,遍计所遍计故,成遍计所执;由即[70]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不如是有故[71]。故三性「非异非不异」。
 
  世亲云︰谓意识是[72]遍计,此依他起[73]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是[74]故亦名遍计所执。
 
  即依他起为境,生遍计心义,名计所执性。即释「遍计所缘相故」。
 
  「是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依他亦名计所执[75]。
 
  前性谓依他起,为遍计心之所缘故,亦名计所执。前即为境能生计心名计所执,后为计心之所缘故,名计所执,总解本论,是一义也。
 
  无性云「非异」者,依他起有,计所执无──有望于有,可得言异;有望非有,非可异故。彼既是无,望何为异?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依他不净,圆成净故[76]。故彼三性「非异、非不异」,此为一解。
 
  又[77],由依他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78],依他起名计所执。遍计所缘相故,即是依他为计所执之所依,名计所执也。此与前世亲别。
 
又「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识遍计所遍计故[79]」。即依他起为能遍计之所计执,名计所执。彼云[80]︰由此意趣[81],假说依他为计所执[82]。
 
  此解第三颂上二句「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讫。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一释前二句亦即第一解法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颂曰︰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论曰︰言「故此」者,谓即依他起性毕竟远离遍计所执之自性,为圆成实。此远离性,即是法性。法性与法若异、若不异,俱不应理。是故当知依他起与圆成实非异、非不异。若圆成实与依他起异者,若尔,依他起不当由遍计所执故空!若不异者,则圆成实当不成为清净所缘!由如依他起,是以杂染为自性故。如是当说依他起不成为以杂染为性,由与圆成实性不异故,犹如圆成实性。
 
 
 
【论文】
 
八‧三六五 云何二性,非异不异[83]?
 
 
 
【疏翼】
 
  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二释第三句,亦即第二解喻。文分为三︰一、问譬喻,二、举颂答并释「等」字,三、合「非异非不异」法。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释第三句[84]。
 
  此、问譬喻。
 
 
 
【论文】
 
八‧三六六 如彼无常、无我等性。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中,第二举颂答并释「等」字。
 
 
 
【述记‧卷五十一】
 
  颂[85]言「如无常等性」:等取「无我」及空等,故「无我」亦复言「等」[86]。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颂曰︰如无常等性。
 
此中所谓「非异、非不异」者,是所略句。喻如无常性、苦性及无我性,与无常等行非异,亦非不异。若诸行与无常性异者,若尔,诸行当不成为无常;若不异者,若尔,诸行灭已,当即成无,如无常性。苦等,亦当如是准说。
 
 
 
【论文】
 
八‧三六七 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中,第二合「非异非不异」法。
 
 
 
【述记‧卷五十一】
 
  若定异者,应彼行「法,非无常等」,如青非黄,以是异故;不全异者,「无常等」,「此应非彼」行等之「共相」,如色、非色共相,与色不异故。
 
 
 
【疏翼】
 
  以上第二释第二十二颂第三句中,第二解喻讫。
 
 
 
【论文】
 
八‧三六八 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疏翼】
 
  第二释第三句「如无常等性」中,第三结上。
 
 
 
【述记‧卷五十一】
 
  结上文也。
 
  即是合喻[87]。
 
  由此道理,二性不一异,诸「法与法性,理必应然」──依他是「法」,如是「法性」,道理应尔。所以者何?「胜义、世俗,相待」立故。谓若有俗,理必有真;若无真时,待何为俗?非龟毛望兔角,可说异、一,以体无故;若有真时,理必有俗,若无俗者,待何为真?
 
  由斯道理,故前三[88]真[89],亦名为俗,真家俗故;故后三俗[90],亦名为真,俗家真故。如斯胜理,故彼二性,非异、非一。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二释第三句讫。
 
 
 
【论文】
 
八‧三六九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辨不一异义释第二十二颂中,第三释第四句。
 
 
 
【述记‧卷五十一】
 
  次第三段、释第四句「非不见此彼」。下文有二︰初、总,后、别。此初也。
 
  今言「见」者,非谓眼见、意识比见,但是无漏亲证见也。「见」者,圣慧亲所得义。「非不见此」──「此」「即圆成」;「而能见彼」──「彼」依他起。即一「见」言,义通二性,密合巧言,故颂但说「非不见此彼」。要达真如,方了依他,宁说依他是凡夫境?以心上现,虽不了达,但亲所取。
 
  若论了达,唯圣非凡。若亲为境,凡夫亦得。故「彼」、「此」说,亦不相违。如世有人亲见一物,然不能识,凡境亦尔。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于依他起性中,无有所取及能取者,云何能取彼性耶?若不能取,云何知是有耶?是故颂曰︰非不见此彼﹝藏文作「de ma mthov bar de mi mthov/」﹞。
 
论曰︰言「不见此」者,谓圆成实自性;言「非见彼」者,谓依他自性。于此圆成实性未观见者,即是未通达,或未现证。以由无分别出世间智当观见故,于依他起性非余智能取,由是清净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故,是故不见圆成实,则不见依他起。以非不由随出世间智后所得智观见故。
 
如《入无分别总持经》﹝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r 'jug pa'i gzuvs/」﹞云︰由后得智观一切法,同于幻事、阳焰、梦境、影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法」者,此中即说诸依他起所摄。圆成实者,犹如虚空,谓智一味相。如云「由无分别智观一切法,同于虚空轮」,由观一切依他起法,唯真如故。
 
 
 
【论文】
 
八‧三七○ 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
 
 
 
【疏翼】
 
  第三释第四句「非不见此彼」中,第二别释。于中有二︰一、别释所以,二、结成。初中又二︰一、达空知有,二、证真知幻。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下、别释[91]所以。有二︰初、释,后、结[92]成。此释也。
 
  地前等位,未达遍计所执之性,体是空无,终不如实知依他有。妄所执力,翳彼依他,除彼翳时,依他自现。知妄所执无,依此无门证圆成实,便了依他。故言了所执空,知依他有。此却解也[93]。
 
  又无分别智若不先达所执性空真如妙理,其后得智终不实知依他为有。显无分别智证二性也[94]。
 
【论文】
 
八‧三七一 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疏翼】
 
  第一别释所以中,第二证真知幻。
 
 
 
【述记‧卷五十一】
 
问︰既要知真方了事俗,为俱?为后?
 
此叙入地[95]先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阳焰八喻等也。非初见位一时双现,第五地后,及佛,能尔。至下[96]当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别释中,第一别释所以讫。
 
 
 
【论文】
 
八‧三七二 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
 
 
 
【疏翼】
 
  第二别释中,第二结成。于中分三︰一、解不如实知幻现所以,二、举八喻以明,三、结归经颂。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下、成前也。
 
  一切异生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虽亲得依他,由「我、法执恒俱」起「故,不」知「自心、心所虚妄显现」。由此不能了依他起[97],乃至八喻。谓无始来见分缘自相分,自证缘自见分亦缘自身证自证分,证自证分亦缘自自证故,故言「缘自相、见分等」。由我、法执第七识等三性之心,恒俱行故,不如实知自心虚妄,如幻事等。
 
 
 
【论文】
 
八‧三七三 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
 
 
 
【疏翼】
 
第二结成中,第二举八喻以明。
 
 
 
【述记‧卷五十一】
 
此、显依他非真实有[98],举喻以成。
 
如《大般若》广说其相[99]。
 
《摄大乘》说︰云何无义,而成所行境界[100]?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所转?为此,说阳焰[101]。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此,说梦境[102]。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103]差别而生?为此,说镜像[104],彼言「影像」。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此,说光影[105]。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106]而转?为此,说谷响[107]。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108]转?为此,说水月[109]。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110],故思受生?为此,说变化[111]。
 
  彼世亲、无性皆广解,不能烦引[112]。《中边论》[113]中亦有八喻,喻计所执,如彼抄会[114]。
 
显依他性喻如此八体非实有,是虚妄有,似彼真有,故说依他「非有似有」。
 
【疏翼】
 
  《枢要》卷下广引《摄论》两释卷五,解说八喻,于《述记》文内所引《摄论》各喻,分别列释已有解外,如云︰
 
此中内者,第一幻事喻所显;外是第二阳焰喻所显;受用差别,是第三梦境喻所显;身业是第五光影喻所显;语业是第六谷响喻所显;三种意业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显;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显;若无颠倒,是第八变化喻所显。
 
天亲菩萨二复次释,第二复次云︰说幻事喻,「为除﹝原作「治」,即对治义。下同﹞眼等内六处﹝疑﹞」,「说阳焰喻,为除器世间﹝疑﹞」。﹝「由彼大故。于阳焰中实无有水,动摇力故,似水可得。」﹞「说所梦喻,为除色等所受用境﹝疑﹞。显如所梦色等实无,而能为因起爱非爱受用差别」。「说影像喻,为除身业果。显善不善身业为缘,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说谷响喻,为除语业果,犹如谷响」﹝意业三种︰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三、闻种类(藏文作「thos pa'i rjes 'gro ba/」)﹞。「说光影喻,为除非引等引地诸意业果。显此意业所得诸果,犹如光影」。「说水月喻,为除等引地诸意业果。显等引地诸意业果,犹如水月」。「说变化喻,为除闻种类意业。闻种类者,即是闻思之所熏习﹝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s bsgos pa'o/」﹞。此即显示闻种类意差别而转﹝藏文作「thos pa'i rjes su 'gro ba'i yid kyi 'jug pa/」﹞,犹如变化。
 
此意为除内、外、受用差别、身、语业果、三种意业果,故说八喻。与无性不同﹝无性说第四影像喻,对治非等引地疑,而非第七光影喻;说第八变化喻,对治无颠倒心所化事业疑,而非对治闻种类意识疑﹞。
 
《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此经九喻颂文,前后诸译毕同﹞天亲菩萨释云:别喻九事︰谓相、见﹝应作「见、相」﹞、识、器、身、受﹝用﹞、过、现、未﹝三﹞世﹝义净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云「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观故。由以星等九事为同法喻,喻九种正智而观于境。何谓九观?应知即是九种所观之事。何谓所观?颂曰『见、相及与识,居处、身、受用;过去、并现在,未至详观察。』此中应观『见』『如星』宿。谓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没故。应观所缘境『相』,『如翳』目人睹发团等,是妄现故。应观其『识』犹若于『灯』。此能依见由爱腻力而得生故。应观『居处』犹如于『幻』。即器世间有多奇质,性不实故(魏译作「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应观其『身』譬如『露』滴。暂时住故。观所『受用』犹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魏译作「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应观『现在』事同于『电』,疾灭性故(魏译作「以剎那不住故」)。应观『未至』体若重『云』。阿赖耶识在种子位,体能摄藏诸种子故(魏译作「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作斯九种观察之时,有何利益?获何胜智?颂曰『由观察相故,受用及迁流;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此义云何?观有为法有其三种︰一、由观见境识故: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二、由观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观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魏译作「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由观三世差别转故。即是观其迁流不住。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味其悲」﹞。
 
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会同。释颂异故﹝义净《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末云「次下别据三性、三身、真俗般若,以明观行九喻解九事云︰
 
熟观生界咸如此,   智者应可务真常。
 
真常实不玄,     圆成在目前。
 
觉二体空,蛇索尽,  了一非无,镜月悬。
 
镜月悬时,实无虑,  但作他缘生福处。
 
唯识初心乍有依,   真如后念还无据。
 
无据,即般若,    胜俗,亡真假。
 
福津如筏捐、不捐,  悲智随生舍,不舍」﹞。
 
  《中边论》说八喻,通依他、所执二性︰似,喻依他;实,喻所执。亦不相违。
 
 
 
【论文】
 
八‧三七四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疏翼】
 
  第二结成中,第三结归经颂。
 
 
 
【述记‧卷五十一】
 
此是《厚严经》颂[115]。虽依他有,而非真有。要见真已,后见依他,与长行同。
 
此上文段,准义应知。总是别解彼[116]三颂讫也。
 
 
 
【疏翼】
 
  以上第一释本颂文中,第一别解颂文讫。
 
 
 
【论文】
 
八‧三七五 此中意说: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
 
 
 
【疏翼】
 
  第一解本颂文中,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
 
 
 
【述记‧卷五十一】
 
下第二段、今[117]总解彼三[118]颂意也。于中有三︰初、总,次、别,后、结。此总也。
 
 
 
【论文】
 
八‧三七六 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总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颂意中,第二别解。于中分三︰一、解幻有依他,二、横计我法自性差别等四句妄执,三、所妄执本空所显真性。此即初文。
 
 
 
【述记‧卷五十一】
 
此下、别也。
 
「谓心、心所」,即自证分;「及所变现」,即相、见分。「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愚夫等[119]不了,谓为实有,故名「诳惑」。一切三分,皆[120]名依他起。
 
 
 
【论文】
 
八‧三七七 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横计我法自性差别等四句妄执。
 
 
 
【述记‧卷五十一】
 
「于此」依他「横执我、法」,或是「有」,或是「无」,或「俱[121]」,或「不俱[122]」;或是「一」,或是「异」,或「俱[123]」,或不俱[124];或是实,或是不实,或俱[125],或不俱[126];如是等。
 
今此「有、无,一、异」为首,「俱、不俱」通二处。「等」者,等一切执。但执所执,「如空华等[127]」,若性、若相,无少所有。一切「都无」者,「名遍计所执」。此遍计执,亦依圆成而起。此中但言依他起者,以心相分影像是依他性,依此执为圆成实故。从实而言,但言依他。
 
  又依他起是安足处,稍可言说,及拟宜故,但执依他。圆成不尔,故不说也。实亦依执,如二乘无常、无我、无乐净等。
 
 
 
【论文】
 
八‧三七八 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三所妄执本空所显真性。
 
 
 
【述记‧卷五十一】
 
于「依他起」,「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及心所一切相分「等真性,名圆成实」。
 
 
 
【疏翼】
 
  以上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八‧三七九 是故此三,不离心等。
 
 
 
【疏翼】
 
  第二总释颂意结答所问﹝三性不离唯识所以﹞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五十一】
 
此、总结也。
 
「故此三」性「不离心」、心所相分等。此即略解三性体相。
 
上来第一、广解三性,第二、略解三性讫。
 
 
 
【疏翼】
 
  以上第一广答外问所以解释三颂中,第一略解第二十至第二十二颂文三性讫。
 
 
 
 
 
 
 
 
--------------------------------------------------------------------------------
 
[1] 「下」字,《金藏》有,余无。
 
[2] 《金藏》作「问」,余作「句」。
 
[3] 「性」字,原本论《述记》作「师」,今依上文改。
 
[4] 即第二十一颂之初句「依他起自性」。
 
[5] 即答问遍计所执其相云何。
 
[6] 即「与依他起复有何别」。
 
[7] 《金藏》作「属」,余作「局」。
 
[8] 如八分别生三事。
 
[9] 「分别」二字《金藏》、《义演》、金陵本,均作「依他」,与上文重。 
 
[10] 《金藏》作「体净」,余作「净故」。
 
[11] 「则」字,《金藏》作「即」。
 
[12] 唯识所变现故。
 
[13] 「别抄」卷四作:
 
何故论云「能缘虑故」,简不缘耶?
 
[14] 「别抄」云︰
 
解云︰意显胜缘,通染、净心皆名「分别」,谓不简﹝所﹞缘即不是识。
 
[15] 「别抄」云︰
 
色等虽不能缘,由不离识,故亦识摄。又解,云「分别」者,就能变强为名,故作是说也。
 
 「分别」不但有强弱之分,亦有粗细、隐显等分。
 
[16] 即第二十一颂。
 
[17] 即我执、法执空,或能取、所取空。
 
[18] 「圆满」,梵文为「paripurna」;藏文为「yovs su/」。
 
[19] 「成就」,梵文为「sajpanna」;藏文为「grub pa/」。
 
[20] 「法实性」,梵文为「svabhava」;藏文为「vo bo bid/」。
 
[21] 「别抄」卷四云︰
 
问︰何故以常简法共相,以释成就?岂不苦、无常等,遍诸法上有实体耶?
 
[22] 「别抄」作「苦、无常等」。
 
[23] 「别抄」云︰
 
观心上现,随观心转有空等相,而无实体。
 
[24] 如本论卷二云︰
 
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25] 「别抄」云︰
 
问︰圆成实性遮诸共相,谓无常等,无常之理,岂不常耶?解云︰今取色等之上生灭之相,此即无常。又解云︰色心实法剎那生灭,即此非常,故亦所遮。即亦所简。
 
[26] 《佛地经论》卷六云︰
 
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华,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法苦,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瑜伽》卷十五中云「或有清净现量(藏文作「dag pa'i mvon sum/」)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清净现量」。《瑜伽》卷七十八、即《解深密经》四种道理中,清净证成道理第一,「现见所得相(藏文作「mvon sum du dmigs pa'i mtshan bid/」)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藏文作「'jig rten na mvon sum du dmigs pa/」),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自有共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是故彼论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相,此经不尔,故无相违。
 
[27] 「我」字,《金藏》有,余无。
 
[28] 「或」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29] 「成」字,《金藏》有,余无。
 
[30] 本论《述记》原作「上」,今改。即〈真实品〉。
 
[31] 「亦」字,《金藏》无。
 
[32] 原文作「异」,本论《述记》作「无倒」二字。
 
[33] 此段文,《大正藏》作「无为、无变、无倒,成就入真实性」,真谛
 
 译《中边分别论》作:
 
无变异、无倒、成就,二真实﹝此二句颂文,新译无,藏文有﹞。
 
[34] 《金藏》作「法」,合原文。《义演》牒文及余本作「皆」。
 
[35] 「无颠倒成就」,藏文作「phyin ci ma log pas yovs su grub pa ste/」。
 
[36] 「境界品类」,新译作「于境」。藏文作「wes bya'i dvos po la/」。
 
[37] 《中边论》长行释此文作:
 
无为法者,无变异成就,得入真实性摄。一切有为法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境界品类中无颠倒故,成就真实者。
 
 「无变异成就,入真实性」,藏文作「'gyur ba med par yovs su grub pas
 
 yovs su grub pa'o/」。
 
[38] 「及」字,《大正藏》作「俱」。
 
[39] 即〈辨真实品〉。
 
[40] 「真如、涅槃」四字,旧译及藏文无。
 
[41]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第四。
 
[42] 「第」字,《金藏》有,余无。
 
[43] 「说」字,《金藏》作「论」。
 
[44] 原作「异」,本论《述记》作「易」。
 
[45] 即《摄论》。
 
[46] 第二十一颂第三句「圆成实于彼」之「圆成实」三字。
 
[47] 「瞬若」,梵文为「wunya」。
 
[48] 「瞬若多」,梵文为「wunyata」。
 
[49] 「如」字,《金藏》误作「姓」。
 
[50] 「空」,藏文为「stov pa/」。「空性」,藏文为「stov pa bid/」。
 
[51] 即第二十一颂第三句「圆成实于彼」之后二字「于彼」。
 
[52] 《金藏》作「依」,余作「彼」。
 
[53] 《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首颂云︰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54] 「此中唯有空」,藏文作「stov pa bid ni 'di la yod/」。汉译于多处
 
 以能显「空」,代所显「空性」。
 
[55] 「今」字,《金藏》误作「令」。
 
[56] 即为门义。
 
[57] 即第二十一颂三、四句「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58] 即第二十二颂「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
 
 彼」
 
[59] 原作「之」,今改。初中又二︰一、解非一异所以,二、再解非一
 
义。此即初中初文。
 
[60] 《金藏》作「二」,余误作「三」。
 
[61] 「下解第三颂中初二句」九字应在「于中有三」之前。此前应更有
 
「于中分三」等文。
 
[62]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及《辩中边论》卷上。
 
[63] 《中边论》卷上〈辨相品〉说「空性之相」颂。
 
[64]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藏文作「gbis dvos med dvos med pa'i dvos po stov stov pa'i mtshan bid do yod pa ma yin med pa'av min tha dad gcig pa'i mtshan bid min/」。
 
 论曰︰
 
「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若异,应成法性异法,便违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则应非净智境,亦非共相。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
 
[65] 「性」字,《金藏》有,余无。
 
[66]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为:
 
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
 
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67] 「净」字,《金藏》有,余无。
 
[68] 「唯」字,《金藏》有,余无。
 
[69]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四。
 
[70] 「即」字,《金藏》作「即由」。
 
[71] 《摄论》卷二此段文原作:
 
由何异门﹝藏文作「rnam gravs/」﹞,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藏文作「kun d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av/」﹞,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des kun tu brtags pa'i phyir ro/」﹞。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藏文作「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de ltar de gtan med pa'i phyir ro/」﹞。
 
[72] 「是」字,原作「名为」二字。
 
[73] 「依」等三字,原文无。
 
[74] 「是」字,《金藏》无。
 
[75] 《摄论‧世亲释》原文:
 
谓彼意识名为遍计。此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i mtshan mar bzuv nas dmigs pa'i vo bo bid du skye'o/」。应译为「由所谓能遍计意识,执取所谓所遍计之相,为所缘自性,而生起」﹞,是故亦名遍计所执。又「是遍计所遍计故」者,即彼意识,名为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 de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 dmigs par 'gyur mtshan mas bzuv nas kun tu rtog par byed pas/」﹞。由此义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计所执自性。
 
[76] 《摄论‧无性释》此段原文作:
 
非异者,谓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有、非有故──有望于有,可得言异;非望非有,兔角等无。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与圆成实亦复如是──性不清净、性清净故。
 
[77] 「又」字,原无。
 
[78] 见《摄论‧无性释》卷四。原文作: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计所执所依止故。
 
[79] 「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识遍计所遍计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bdag dav gzugs la sogs pa'i dvos por kun tu rtog ste/」。
 
[80] 即无性释。
 
[81] 「意趣」,藏文作「dgovs pa des/」。
 
[82] 此句引文原作: 
 
由此意趣,假说依他起为遍计所执。
 
 智周《演秘》云︰
 
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计心,方执离识实我法等。
 
[83] 「不异」二字,依《金藏》改,余作「非一」。
 
[84] 「喻」字,《金藏》有,余无。
 
[85] 此为第三句。
 
[86] 等取苦等。
 
[87] 「即是合喻」四字,《金藏》有,余无。
 
[88] 「三」字,《金藏》作「立」。
 
[89] 即世间、道理、证得三种胜义。
 
[90] 道理、证得、胜义三种世俗。
 
[91] 《金藏》作「以下别释」四字,余作「释此」二字。
 
[92] 「结」字,《金藏》有,余无。
 
[93] 道邑《义蕴》云︰
 
前文正解要达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达遍计空,不达依他有。未达望已达,为却解也。
 
[94] 《枢要》卷下云︰
 
证三性之前、后、中,与诸处三文不同。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唯识章〉中会﹝十种义门中,「第七观法何性」有二种,有漏依他及无漏依他为「能观」,而「所观」性者,《摄论》(卷二、两《释》卷六)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 snav ba'i don gyi mtshan bid la 'jug pas/」),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la 'jug pas/」),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乃至(中略「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gyi 'du wes kyav bzlog nas 'jug ste/ 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on gyi 'du wes rnam par bwig pa de la yid kyi brjod pa thob pa'i chos ky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dag don du snav ba thams cad 'byuv ba'i skabs med pa yin no/」〉,故似唯识〈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du snav ba/」〉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藏文作「gav gi tshe don thams cad la rnam par mi rtog pa'i miv la gnas wiv/」〉,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藏文作「chos kyi dbyiv la mvon sum gyi tshul gyis gnas pa/」〉」)。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藏文作「de'i tshe byav chub sems dpa' de'i dmigs par bya ba dav dmigs par byed pa mbam pas mbam pa'i ye wes rnam par mi rtog pa 'byuv ste/」),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藏文作「miv dav dvos gbis phan tshun du/ glo bur yin par yovs su btsal/」);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藏文作「btags pa rnam pa gbis po la/ de tsam bid du btsal bar bya/」)。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藏文作「yav dag ji bźin yovs wes pas/ don med par ni rtog gsum dav/ de med phyir yav de med par/ mthov gsum la 'jug pa yin/」)」。无性解云「言『实智』者,谓从寻思所生四种如实遍智。『观无义』者,谓观其义本来无有。『唯有分别三』者,观见唯有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藏文作「miv du rtog pa dav/」)、自性假立分别(藏文作「vo bo bid du btags par rtog pa dav/」)、差别假立分别(藏文作「khyad par du btags par rtog pa'o/」)。『彼无故此』者,谓义无故,观此三种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说即是悟入三种自性」。
 
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亦依无性、世亲两《释》)。
 
《成唯识》(卷八引《密严经》卷下颂文)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
 
《摄论》第二文︰暖、顶、(四)寻思悟入(前)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别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佛性论》卷二作「通达」或「得」)。二者、相似(《佛性论》作「照了」。如云「问曰︰修观行人能如真实理入分别性,照了何性耶?答曰︰了真实性。问曰︰修观行人如真实理入真实性,照了何性?答曰︰了依他性故。然后得真实性,是名通达」)。
 
《成唯识》(及《佛性论》)中据实亲证,由(能观)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得)彼计所执无。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
 
《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瑜伽》卷七十四初云︰「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藏文作「'jig rten pa'i wes pas rtogs pa ni mtshan ma la spyod par brjod par bya'o/」〉。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谓悟入。《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
 
《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何故二空理有浅深?悟生不必悟法。二性亦有浅深,不悟深时,必不悟浅,要达理方达事也?
 
答︰二理有别障,断生执时,不悟法空,二性无别障,不悟本理时,不能悟末事。未有先悟事而后悟生空,故悟真理,方了俗事。思之可解。
 
[95] 「此叙入地」四字,《金藏》有,余无。
 
[96] 即本论卷九中,如云︰
 
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97] 「起」字,原作「也」,今改。
 
[98] 《佛性论》卷二初云︰
 
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即遍计所执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是名有不真实。
 
[99] 见《大般若经》卷五十五、卷二百九十一、卷三百七十九等。
 
 今只以初分〈着不着品〉第三十六之五、卷二百九十一,说「五蕴」
 
 为例云︰
 
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执是色、是受、想、行、识,亦不执由色、由受、想、行、识,亦不执属色、属受、想、行、识,亦不执依色、依受、想、行、识。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虽知诸法如幻乃至如寻香城,而不执是幻;乃至是寻香城,亦不执由幻;乃至由寻香城,亦不执属幻;乃至属寻香城,亦不执依幻,乃至依寻香城。
 
 又如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一、卷三百七十九云︰
 
汝等当知色如梦,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梦都无自性。色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事、如寻香城、如变化事,都无自性。受、想、行、识,如响乃至如变化事,都无自性。
 
[100]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五。原文作: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摄论‧无性释》解云︰
 
于虚妄义所起诸疑﹝藏文作「nor ba bid du som bi za ba ste/」﹞,云何无义,遍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藏文作「ji ltar don med pa kun brtags pa spyod yul du 'gyur sbam du sems pa/」﹞?为遮此疑,说幻事喻。如实无象,而有幻象所缘境界,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101]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外器世间,亦复如是﹝藏文作「phyi rol gyi snod kyi 'jig rten yav de bźin no/」﹞。
 
 《摄论‧世亲释》亦解云︰
 
由动摇故,虽无有义,而生水觉。
 
[102] 「境」字,原作「喻」。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极成昧略﹝藏文作「bsdus par 'gyur ba'o/」﹞,虽无女等﹝藏文作「mo la sogs pa'i/」﹞种种境义,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
 
[103] 「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转」,藏文作「las dge ba dav mi dge ba
 
 rnams kyi 'bras bu 'dod pa dav mi 'dod pa/」。
 
[104] 「镜像」,原作「影像」。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还见本质,而谓我今别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非等引地善恶思业本质为缘﹝藏文作「mbam par ma gźag pa'i dge ba dav mi dge ba'i sems pa las kyi vo bo la brten nas/」﹞,影像果生,亦复如是﹝藏文作「med bźin du yav 'bras bu 'grub pa'o/」﹞。
 
 《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影像实无有义,即于本质起影像觉,然影像义无别可得,此亦如是应知虽无爱与非爱真实果义、而现可得。
 
[105] 《摄论‧世亲释》解云︰
 
如弄影者﹝随其意愿﹞,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虽有多种光影可得,而光影义实无所有﹝藏文作「ji ltar grib ma'i rtsed mo 'dod pa'i dbav gis rnam pa sna tshogs sgyur bar byed pa na de ni mig yor gyi don med bźin du yav rnam pa sna tshogs su snav ba ni dmigs so/」﹞,识亦如是无种种义,而有种种义现﹝似﹞可得﹝藏文作「de bźin rnam par wes p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med na yav don rnam pa sna tshogs pa bid snav ba yin no/」﹞。
 
[106] 「戏论言说」,藏文作「tha sbad brjod pa sna tshogs/」。
 
[107]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藏文作「rna ba'i yul mav por gnas pa/」﹞,种种言说语业,亦尔﹝藏文作「vag gi las bźin du yav tha sbad rnam pa sna tshogs su gnas so/」﹞。
 
[108] 「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藏文作「yav dag par 'dzin pa'i tiv ve 'dzin
 
 gyi spyod yul/」。
 
[109] 「水月」,藏文作「chu zla/」。
 
 《摄论‧无性释》解云︰
 
又如水月润滑澄清性故,虽无有月,而月可取﹝藏文作「ji ltar chu gwer ba (藏文世亲《释》作「rlan pa bid」)dav dav ba'i phyir zla ba med bźin du yav de'i nav na yod par 'dzin pa de bźin du/」﹞。缘实义境之所熏修润渍为性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虽无所缘实义境界。而似有转﹝藏文作「yav dag pa'i don la dmigs pa bid du yid ches pa'i rlan gyis bdag bid kyi tiv ve 'dzin dav ldan pa'i yid kyav dmigs pa'i don med bźin du 'jug go/」﹞。
 
此与影像有何差别?定不定地﹝藏文作「mbam bźag pa dav mbam ma bźag pa bid du/」﹞,而有差别。有说面等众缘和合,水镜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取。如众彩力颇胝迦﹝梵文「sphatika」﹞等种种色生﹝藏文作「dper na be bar gźag pa la sogs pa'i dbav gis wel la sogs pa lta bu'o sbam du sems na/ de ma yin te/」﹞。为不尔耶?所取差别﹝藏文作「tha dad du 'dzin pa'i phyir ro/」﹞,如离水、镜,月、面等影分明可得﹝藏文作「khron pa'i nav ltar bźin dav zla ba la sogs pa'i gzugs brban me lov dav chu dav tha dad par dmigs pa ltar/」﹞,颇祇迦等所现众色,则不如是;故非同喻。又非我等许有水等种种实义,有法不成,故非比量。
 
[110] 「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sems phyin ci ma﹝藏文缺「ma」字,今依汉译加﹞ log pa rnams sems can
 
 gyi bya ba sgrub pa'i phyir bsams bźin du/」。
 
[111] 《摄论‧世亲释》解云︰
 
譬如变化实无有义,由化者力一切事成﹝无性作「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所化事,勤作功用」﹞,非变化义而不可得;应知此中亦复如是所受自体其义虽无﹝藏文作「bdag gi lus len pa'i don med bźin du/」﹞,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受自体义现可得﹝藏文作「yav sems can thams cad kyi don byed pa po'i bdag gi lus len pa'i be bar dmigs par blta bar bya'o/」﹞。
 
 《摄论‧无性释》又解云︰
 
依此变化,说名变化。……虽无遍计所执有情﹝义﹞,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藏文作「rjes su bzuv bar 'dod pas/」﹞,而往彼彼诸所生处,摄受自体。
 
[112] 《摄论‧无性释》结前解云︰
 
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妄疑事︰所谓内、外、受用差别、身业、语业、三种意业、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无颠倒,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地能正解了。
 
[113] 见《中边论》卷下〈辨无上乘品〉。
 
[114] 如论文解十无倒中,第四「不动无倒」颂文「非无如幻等」云︰ 
 
前说诸义离有非有﹝藏文作「don gyi med pa dav yod pa gov du bwad ma thag pa gav yin pa de ni/」﹞,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藏文无「马」。下同﹞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性」,藏文作「dvos po/」﹞,亦非全无。乱识﹝藏文作「'khrul pa tsam/」﹞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藏文作「ji ltar gzuv ba dav 'dzin par snav ba ltar yod pa ma yin la/」﹞。「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藏文作「mi 'phro ba/」。藏文《摄论》中作「rnam par g·yev la/」,汉译作「散动」﹞。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
 
 《中边论述记》卷下云︰
 
其阳焰等似水等事,喻依他性,于焰等上执实水等,喻计所执。故论说言「如应当知」。此等八喻,《摄大乘》等唯喻依他,说其事故。此中通喻遍计所执,通说执故,亦不相违。广如《摄论》﹝卷二、两《释》卷四﹞等说。
 
问︰依他、所执,皆同八喻,此二俱通有及非有,二性何别?依他有体,及有作用,但不真实,异于真如不如所执。遍计所执但似妄情有法显现,无体无用,不同依他妄情是有,不如实知,实体非无,故二性别。又依他同缘法、可断法、谛摄法、蕴界处法、能所执法,遍计所执,则不如是,故二性殊。
 
[115] 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若法是无漏,其义不可舍;自觉圣智境,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已说其自性;若离自性门,诸法不明了。
 
[116] 「彼」字,《金藏》无。
 
[117] 「今」字,《金藏》作「后」。
 
[118] 「三」字下,《金藏》有「行」字。
 
[119] 「等」字,《金藏》无。
 
[120] 「一切三分皆」五字,《金藏》有,余无。
 
[121] 「俱」,即亦有亦无。
 
[122] 「不俱」,即非有非无。
 
[123] 「俱」,即亦一亦异。
 
[124] 「不俱」,即非一非异。
 
[125] 「俱」,即亦实不实。
 
[126] 「不俱」,即非实非不实。
 
[127] 「等」,谓石女儿,龟毛、兔角、沙中油。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一、广「遍计」与「彼彼」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三、十一门广外问答
 摄大乘论 第43讲
 摄大乘论 第11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四、末那心所何地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广十胜行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三、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根本烦恼..
 摄大乘论 第76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称佛名号第九[栏目:吴立民居士]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杨曾文)[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看懂缘分相信因果[栏目:法藏法师]
 真正的聪明就是九思[栏目:蔡礼旭老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法师的证言[栏目:心灵对话]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0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海上飘来二佛像[栏目:圣像灵异篇]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十九)~C 三、迦絺那经[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