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之一」。
这品经有两卷,所以它有之一跟之二。我们看清凉大师的介绍,「释此品凡四门,初来意」,释是解释,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这品经,品是品类。这部经很长,它一共有三十九品,每品经文长短也不相同,最长的是末后一品,叫「普贤行愿品」,也叫「入法界品」,它有四十卷,差不多是《华严经》的三分之一还要超过,这是分量最大的一品。像「十住品」都是很平常的,文字不是很多,但是它的义理非常丰富,深广无尽。清凉大师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在这品经他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来意,就是佛为什么要说这品经、要说这个法门。「来意者,上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次来也」。十信品讲完之后,就提升到十住,十住,我们前面所学的是「须弥顶上偈赞品」,文也不长,也就是十位菩萨,就是十住菩萨,每位菩萨有十首偈颂赞叹法门的殊胜。上由致既彰,彰是明显、彰显。正宗宜显,在这一会里面,「十住品」是正宗品,所以他一定是接著要讲这一品,我们怎么学习才能把自己提升到这个阶层。「又前辨所依佛德,今辨能依十住,故次来也」,前品,前面所学的是所依的佛德,通明古义;这一品就要给我们辨别能依的十住,故次来也,这是说明佛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给我们讲「十住品」,这是两个理由。能依十住,这是现在的意思,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把我们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就对了,这是来意。
第二段「释名」,释是解释,名就是「十住品」,「十住品」是什么意思,也得先把它说清楚、说明白。《疏》上讲「释名者,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为住」。他解释确实很简单,可是非常重要。由此可知,学佛学什么?就是学开智慧,不是别的,如果智慧开了,你自自然然就住於理。这个理是什么?宇宙人生、天地万物的大道理,这是我们一般讲法;在佛法里面讲法,理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本性。住是什么?住是你安住,安住在理上,就是我们中国佛教禅宗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理就是性,见性就成佛了。所以十住菩萨是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民国初年我们佛门有位大德,在家居士,江味农老居士,他一生专攻《金刚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专攻《金刚经》,替《金刚经》写了一本注解叫《讲义》,《金刚经讲义》。这个注解在佛法里面,它算是权威性的、代表性的,真正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的大成,我们学《金刚经》有这部《讲义》就足够了,这里面是包罗万象。在《金刚经》里面经文许多地方都讲到「诸佛如来」,江居士解释这个诸佛不是说很多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诸佛是说什么?就是说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的这些菩萨,《华严》称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
天台宗的六即佛,他把佛说成六大类,第一类是「理即佛」,讲的是理,慧住於理,理就是自性;从自性上来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从理上讲。从理上讲你是佛,现在你要修行证佛果,那怎么证不到!当然可以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这个说得好、说得透。我学佛为什么会能成佛?我本来是佛,《华严经》说得好。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变成凡夫?这桩事情它的根源,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说破了,「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是佛,但是我们现在带著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都叫做烦恼,统称为烦恼。妄想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佛把它归为这三大类。你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现在变成烦恼,变成这些东西了。我们现在要学佛,学佛是为的什么?不为别的,学佛是让我们回归自性,所以说回头是岸,回归自性,见性成佛,那就真的是佛,不是假的。
到什么时候才能见性?十住就见性了。所以要晓得,十信位在十法界,这个前面我们学过,你看从初信位到第六信是在六道,没有出六道轮回,是我们现前的境界。第七信位就超越轮回,七信位相当於小乘阿罗汉,你只要到这个阶层,六道就没有了。不但是六道,包括十法界,佛说得很好,这些境界都不是真的,假的。《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不是真的,是假相。我们不知道是假相,以为这是真的,在这里面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干这些事情。七信位就超越,六道就没有了。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次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没见性,比六道高出多多,比见性菩萨还差一大截,为什么?四圣法界里面执著没有了,就是见思烦恼他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就是分别他也没有,也放下了,但是他有妄想,就是无明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是在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个佛不是真佛,天台大师给他起个名字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修得不错,很像,但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他妄想没断。
如果他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很不好体会,我们凡夫所谓是心浮气躁,听到这句话,起心动念好像是懂了,其实不懂,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平常讲,我喜欢这个东西,起了贪心,动了想拥有、想占有这个念头;不是的,佛法里讲的起心动念不是讲这个事情。这个起心动念极其微细,它是烦恼的根,叫根本烦恼,它是烦恼的根,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发现它?大乘教里面佛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个定功可深了,那么深的禅定当中才发现到这个极微细的波动。那个波动才是大乘教里面讲的无始无明,《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无始妄想,才看到这个。这个东西断了之后,十法界就没有了,所以它是假的,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如果把这个范围扩大一点,是梦里明明有十法界,觉悟之后十法界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境界?这叫诸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叫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那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实在说,它也不是真的,但是它也不假,所以说,真的、假的都不能说,为什么?说真说假,你又分别,你又执著,那你就错了。那个境界里面只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决定没有起心动念。那个境界存在,那境界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找不到,可是他不会起心动念,他才能证得这个境界。
所以一切众生他所住的国土,地球是我们现在所住的,我们是依这个地球而住,依这个地方生活。依凭的地方很复杂,也太多了,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这个现象都是从心想生,所谓相由心生,也可以说相由念起,起就是生,有念就有相。这个相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有念就有,无念就没有。这个道理很深,这是现代所谓科学跟哲学终极的目标,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没想到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把它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宇宙怎么来的?我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依报,我们生活环境;我是正报,禅宗里面参话头也常常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说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我?佛把这桩事情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跟宇宙是同时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有宇宙,什么时候开始就有我。这个说法跟近代这些科学里面讲的进化不一样,这个进化确实是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佛这个说法,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让你一点疑惑都没有。
诸位如果要想知道,都在《华严经》上,在《华严经》上,那真的知道了吗?我们可以说,有少数人真知道,大多数人还是迷迷糊糊,不甚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佛讲得很清楚,你没有听懂,你没有能理会,原因是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叫业障!障住你,你自性里面的智慧不能现前,德能不能现前,相好不能现前,这就苦不堪言。佛菩萨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让我们把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起来而已,这个东西是本有的。所以中国老祖宗也非常了不起,你看《三字经》上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两句话很多人都把它解错了,以为那个善是善恶的善,其实错了,不是善恶的善,那个善是赞叹,我们讲太好了、太圆满了,一点欠缺都没有,是这个意思,它不是善恶的善。有善恶的善它就不善,善恶没有,不但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没有,那才叫真善。这是什么?这就是自性,这就是佛性,这就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
我们现在是迷失了自性,再依自性产生一个虚幻的现象,这个虚幻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虚幻的,不是实在的。《般若经》上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经》大家涉猎得不多,但是《金刚经》、《心经》常常读诵,《心经》就说得很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质,物质现象,空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一不是二,这现代科学家也证实了。佛的教学是希望我们彻底通达明了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把这个搞清楚之后,什么障碍都没有,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是大学问,这是大事因缘,这不是小事。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一定要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我们读书好学,求的不是智慧,是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智慧是你自己本有,智慧从什么地方显现?悟,我听讲或者我看东西悟出来了,那个悟是智慧,所以它不是学来的;讲学你所得到的,你放在记忆里面,那是知识。知识也能解决问题,解决是局部,很有限,而且有后遗症;智慧解决问题,那是全盘性的,它没有后遗症。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清净心来,清净心怎么来?心本来是清净的。
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开悟了,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老人家说出来了,他说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有生有灭的,自性没有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重要,它具足什么?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是欠缺的,整个宇宙的信息都在其中,我们讲过去未来十方三世,统统具足,圆圆满满。我们是迷了,如果觉悟的话,随手就拈出了。第四个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心是定的。我们现在这个念叫妄念,不是真的;真念叫正念,正念是不动的,那就是能大师所讲的第四句话。末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就是宇宙是自性变现的,我们是从宇宙开始,我们也就跟著一起变现出来,这真是大学问。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是从守规矩来的,就是持戒,所以佛法的教学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规矩从什么地方学起?现在大家疏忽了,所以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智慧不开,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基础疏忽了,基础是持戒。戒学的根本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古人重视,所以古人修行,无论在家、出家,有成就、有开悟证果。现在没有,别说证果没有,连开悟都没有,什么原因?我们细心观察一下,不必观察别人,回光返照看看自己,心浮气躁。心浮气躁说明一个什么现象?妄念太多,这是散乱心,散乱心不生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勤苦学习,在佛法学了几十年,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佛学,就是佛法里面的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一定从清净心里面透出来,所以佛法的修学,它的枢纽就是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方法,八万四千种门道,修什么?都是修禅定。所以诸位要知道,绝对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宗派法门不是修禅定,那你就完全搞错了,是用不同方法修禅定。我们的净土宗,我们净土宗用什么方法修禅定?用持名念佛修禅定,一天到晚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什么念头都没有,心定下来了,心就专注在阿弥陀佛,用一个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妄念全部打掉,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如果你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打妄想,那就完了,你把你功夫全部破坏掉了。念佛,内不起一个念头,外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你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定,念佛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是体,慧是用,一定要先得定,你才能开智慧。
你要想开智慧,你就不能不学戒律,戒律一条一条都叫你放下。它总归纳为十桩事情,「不杀生」,把伤害众生这个念头放下,不但是不杀他,连起一个杀他、伤害他的念头都不可以,这叫持戒。「不偷盗」,不偷盗是决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为什么?占他一点便宜,这是盗心,虽然没有偷盗的行为,还有占便宜的念头,你的盗心还有。你有偷盗的心,没有偷盗的行为,也就是你还有偷盗的念头,还想占便宜、还想控制、还想占有,这都属於盗心,所以讲得很微细。「不淫欲」。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欺骗别人,「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这是口四。意是念头,念头里面「不贪、不瞋、不痴」。佛只提出这十个纲领,这十条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不能离开,要在这上面下功夫。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们就全不及格,不是真的学佛,真的学佛要从这里做起,做到圆满就明心见性。所以现在我们看,不但看我们这个地区,看全世界,这些年来我走过许多国家地区,跟我们佛门同修也结下法缘,但是认真反省,在家,十善业道没做到,出家,沙弥律仪没做到,所以佛法衰了,佛法衰的原因在此地。戒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佛法变成学术,变质了,智慧变成知识,变质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连六道轮回生死问题都不能解决,只能够得一点人天福报。如果用错了,那你还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首先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我们再想,为什么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十善业做不到?我们修净土的同修,会自然想到世尊在经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给我们讲这三条。这三条是一切法门,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最高的指导纲领。不能小看它,只有三条,只有十一句,一句四个字,你要是违背这个纲领,那就难怪你修学功夫不得力。你修一辈子,你的功夫都不会得力,为什么?你违背了这个纲领。这个纲领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这些年来常常讲儒释道三个根,三个根从哪里讲的?就是这一条,你看孝亲尊师儒的根,在哪里?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报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业因果报世世代代绵延不断,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讲得详细;后头修《十善业》。所以我们把《弟子规》丢掉不学,《感应篇》不学了,所以《十善业》也学不成功。像盖大楼一样,第一层是《弟子规》,第二层是《感应篇》,第三层是《十善业道》,你没有前头两层,你怎么能盖第三层!《沙弥律仪》是第四层。我们真的要觉悟,要把毛病找出来。
实在讲,我们的智慧德能绝不输给古人,为什么古人能成就,我们不能成就?古人是从第一层盖起,他有这个基础,一层、二层、三层盖上来;我们现在要盖空中楼阁,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都不要,我们从第四层盖起,你怎么盖法?所以搞一辈子都搞不成功。这就说明我们为什么不开智慧,原因在此地。我们如何能够契入佛境界,能够功夫得力?咱们到经典里面找,佛真的慈悲,说得很清楚,我们本身有障碍,有三障、有二障,这是都把它归纳,无量无边的障碍。还特别给我们说了三重障,有三种最重要的障碍要先把它断掉,这三种重障要是不除掉的话,不但你入不了佛门,佛经你看不懂、你听不懂,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或者说你曲解了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把如来真实义解错、扭曲了,所以一定要依照这个次第去学习。
我们真的想这一生当中有一点成就,那你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弟子规》不难,我们过去在汤池做实验,要求老师在四个月时间当中能够把它落实。它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文字不长,一千零八十个字,讲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汤池的老师令我们由衷的感佩,他们两个月就落实了,出乎我意料之外。落实之后,我们那时候三十七位老师,就分头入乡入户展开教学。教学最重要是身教,我们要做出来给人看,不是讲给人听,做出来。汤池这个小镇,三、四个月风气整个转过来,这说明什么?不难!我们今天把儒释道三个根扎下去,需要多少时间?顶多一年,你用一年的时间把根、基础打好,然后再建高楼大厦,你一定做得圆满;如果这三个根不扎稳,你地下是沙土,别说建高楼,盖茅蓬都会倒塌。
今天我们讲到十住的初住,那是已经成就,大厦落成了,可以住进去,智慧安住,就是你心里头念念生智慧,智慧住在你心里头,这叫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为住。这里面意思很多,清凉大师举《本业经》下卷有这么几句话,「本业下卷云,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始入是讲刚刚入,十信圆满了。十信圆满,我们也要把它略说一说,长期来听经的心里都有数,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同学,他就很陌生。佛给我们讲三大类的烦恼,自性里头没有,烦恼怎么起的?这个话说起来就太长,好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四千多个小时,反反覆覆说了好多遍,提起来,我们的印象都相当的深刻。
我们遵照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去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这是有形的,从事上要修学的,要认真去做的,为什么?外面的形相它能影响内心,内心能影响外面形相,它相辅相成,它互相起作用。我们现在里面迷得太深,必须藉外面的事相来引发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所以一定要欢欢喜喜去学《弟子规》。《弟子规》那个行为、《感应篇》、《十善业》是正常的行为,就是说,你觉悟了,你不迷了,你就是那样子。这个东西不是哪个人制定给你做的,不是的,佛从来不约束任何一个人,是自性自自然然的流露,叫法尔如是。从这个地方下手,慢慢提升。
我们在这么多年常常劝导同修,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自性里头没有,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这是什么?这重障,有了这些东西,障碍你智慧。也就是说,你看经看不懂,不懂佛的意思,你听经也听不懂;我讲经你听不懂,诸佛如来给你讲经,你还是听不懂,什么原因?你有障碍。这十六个字放下了,有没有入门?没有入门,虽没有入门,到门口了,再跨一步进去,你就入门。入门,那要用佛经的标准。先修这十六个字,把这十六个字放下。然后更进一步,把我们执著里面,执著里头有两大类,见思烦恼,第一部分是错误的看法,第二部分是错误的想法,想法叫思,看法叫见,就是见思烦恼,先把见解纠正过来,修正过来。错误的见解很多,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好说话。
五大类第一个「身见」,你看我们哪个人没有?每个人都把自己身当作自己。佛说:错了。这很不容易,这桩事情难办。身不是自己,自己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些聪明人知道身不是自己,什么是自己?灵魂是自己,灵魂在哪里?灵魂住在我们身体上,身体好像是个房子一样,里面住了一个主人,这个主人叫灵魂。这个说法比一般人是高得很多,可是佛说灵魂不是自己。为什么把它看作是自己?因为聪明的人知道身体有生灭,灵魂不生不灭,它投胎去了,它离开这个身体,它又去找个身体,它投胎去了,所以这个见解比一般人高多了。佛说这个不是,灵魂不是自己,为什么?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它的活动范围就在六道,你要执著灵魂是自己,你永远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什么是自己?灵性是自己。灵魂是什么事情?是什么东西?实在讲,灵魂就是迷了的灵性,它的体是灵性,灵性是觉悟的,觉而不迷,迷而不觉就叫它做灵魂,这要认识清楚。灵性活动的范围就太大了,遍法界虚空界是它活动的范围;灵魂只是在六道,身体活动的范围就太小了。咱们这个身体现在不能离开地球,太空人虽然驾飞行工具到别的星球,还难以生存,只是去看看就得回来,他活动空间有限。所以首先要肯定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知道这个衣服不是我,谁要这个衣服,我脱下来就送给人,欢欢喜喜。什么时候把身体看作像衣服一样,是我所有不是我,这个关口要突破,就是放下我执,不再执著有我,这是头一个要放下的。
第二个就是「边见」,边见,我常常不用这个名词,用这个名词大家不好懂,我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对立,对立就是二边!二边对立,二边对立就是边见。对立就会发生冲突,你看这个发展,有对立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斗争,有斗争就会变成战争。这个自性里头没有,自性是和谐的,没有对立。我在这些年参加了十几次国际和平活动,大部分是联合国主导的,我在国际会议上告诉大家,因为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化解冲突,冲突太多了,方方面面的,从人与人的冲突到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冲突事情太多了,怎么化解法?联合国在这个题目之下,从七0年代开会开到现在三十七年,有没有效果?没效果,冲突频率年年上升,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这些开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於和谐的信心都失掉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我有这个缘分参与,所以我就把我们中国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诲,在大会里提出报告,伦理、道德、因果这三种是基本的教育,这三样是普及的教育,如果能把这个教育普及,冲突可以化解,对立可以消除。大家听了也很欢喜,可是会后来跟我说:法师,你讲得很好,这是理想,不能落实。要知道汤池小镇那个事情,就是被联合国这些话把我逼出来的,我们从来没有想做实验,你不做实验,他们不能相信。所以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叫祖宗之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在巴黎,他来找我,要我们在总部办一次活动,这个活动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主题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就把汤池小镇的实验搬上去报告,还做三天展览,产生很大的效果。会后驻联合国一百九十二个国家的使节,都有意愿要到汤池来参观。现在汤池小镇我们交给国家去管理,好事情。我们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就是告诉全世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对於化解冲突、化解对立是有效果的,是可以能做得到的,会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对立要化解,从谁化解?从我自己化解,这不能要求别人,你要求别人,做不到。我不跟别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就对立不起来。对立一定是两方的,一方放弃对立,这一方想对立也对立不成,都要从我心做起。所以我们学著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你的心才真正做到柔和质直,心开意解,这个心生智慧,不会生烦恼。
第三个成见,我们中国人常讲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是自己的主意,认为是对的,要求别人都要听我的。佛不要求,佛没有成见。成见有两大类,一类是因上的成见,一类是果上的成见,因上的成见就叫做「戒取见」,果上的叫「见取见」。这两种成见要放弃,不要有成见,没有成见才能够恒顺众生,才能做到随缘。普贤菩萨十愿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没有成见的人才能做到,有成见的人做不到,没有成见的人就做到了。最后一条叫「邪见」,就是其他错误的看法。标准就是戒律、就是经论,经论是我们见解思想的标准,戒律是我们言语行为的标准。我们拿这个做标准来修正自己,与戒律相违背,那就是错误的,一定要修学,修正过来;我们想法看法跟经典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自己是错误的,一定要依照经论所说的修正,那就对了。譬如经上讲,我们执著这个身体是我是错误的,所以你真能放下,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你完全相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恭喜你,你始入空界,你就入门了。
是什么地位?是《华严经》上十信位的初信位,就是小学,十信是小学,十住是中学,小学一年级,你才能入佛的小学之门。所以我常常告诉同学,我教导你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那是什么?那是幼稚园毕业了,在小学一年级的门口,没进去。真的能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放下,你正式入一年级。这个境界没有离开六道轮回,还在六道,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都在六道。到七年级,七年级是阿罗汉,你就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面。七年级就是在经教里面所说的四圣法界,十法界分为圣凡,六道外面是圣人,六道里面是凡夫,你就入四圣法界。实际上四圣法界不是真的圣,在天台大师判教里面,一般讲,小乘圣者在大乘教里面他还是凡夫。凡夫什么?六道里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他这个圣凡的标准就高了,圣是什么?明心见性才叫做圣,没有明心见性都叫做凡,这个标准高。到七信位的时候出了六道,八信、九信、十信,十信圆满,这就明心见性,始入空界。这个空界是住空性位,就是初住菩萨,才住到初住。
他既然这个地方说出来了,他引经典说出来,我们也把什么叫空界、什么叫空性,这是名词术语,也得要了解一下。空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太空,太虚空,没有边际的虚空,这是说什么?你心里一尘不染,你都放下,人的心跟太空就相应。在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他那篇文章是讲修行的方法,修《华严经》的方法。在三种周遍里面是第三个,「含容空有」,含是包含,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周沙界他没有,心包太虚他有,心量拓开了。我们中国有个谚语说「量大福大」,初住菩萨量大,他的心量是包虚空法界,他有这么大的心量,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性德自然就流露出来了。经典里面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的是,空性就是本性的别名,就是自性、真如。真如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真如两个字,真是从体上讲的,如是从用上讲的。我们用黄金来做比喻,黄金是真,它是体,我们把黄金造一个佛像,那个相就是如,为什么?相如其体,体如其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个样子讲解真如,诸位就容易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说相是虚妄?相常常可以变,我不喜欢这尊佛像,我喜欢观音菩萨,我把这个像熔化掉,我再用这个黄金造一个观音菩萨,你看佛变成菩萨了。但是体,体没有变,还是那个黄金,这就叫相是虚妄的,体是真实的。所以「真」是讲体,从体上讲的;「如」是从相上讲的,从作用上讲的。你怎样才能证得真如?事事相相都是有真如,你要怎么能证得?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了,我们有这三样东西,虽摆在面前,不能证得。如果把这三种放下了,也就是说,我们眼根对外面的色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知法,只要把执著分别妄想放下,真如就现前。真如就是空性,你就证得,住就是证得,你入空界就证空性位,所以叫住。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凡夫不能见性,没有法子证得真如,就是我法二执。第一个执著我,真如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我,你执著有个我,这是你看错了;自性里头没有法,没有万法,能生万法,虽生万法,那个万法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能执著。万法是什么?万法是个幻相,你执著就错了。
我们现在在一起学习是用网际网路,诸位必须要有电脑,或者是有电视,利用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在一起交流。我们的网路卫星都能够涵盖全世界,都能够收看得到。我们用这个做比喻,电视的屏幕就是真,把它比喻作体性,屏幕里面的现相就是如。屏幕是真的,为什么?它不变;里面的现相千变万化,它是无常的。屏幕是常,现相是无常,常跟无常是一不是二,这个你能懂吗?这就叫见性。所以我们天天看电视,会看的人会大彻大悟,会见性成佛,他看出什么?看出真假不二,理事一如。屏幕是理,里面现相是事,你从这里面看,所有一切对立、矛盾全没有了,它是一不是二。所有一切现象,宇宙之间我们生活当中所看一切现象,要知道,包括我们自己身体,都是个幻相,就像电视里面的现相一样。你可以欣赏它,你可不能占有它,你也不能控制它,甚至於你不能对它起心动念,何况分别执著,这叫佛知佛见。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吃饭他也吃饭,我们穿衣他也穿衣,我们工作他也工作,不一样地方就是他没有心,我们有心,就这么回事情;他知道事实真相,我们是迷於事实真相,对於屏幕忘掉了,完全不知道,只知道屏幕里的现相是真的,著了这个相,这叫认假不认真。其实,真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没有真,假怎么能现出来!没有这个屏幕,影像怎么能出现?这个比喻比古人的比喻还容易懂,所以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对於「始入空界,住空性位」,这个意思你就会明白。所以这个经文,在我们《华严》,清凉大师引用这段文是说明菩萨刚刚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刚刚放下。这一放下之后,立刻就见到空性,也就是说,像我们看电视,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豁然知道事实真相,马上就明白现相跟屏幕是一不是二,现相不能离开屏幕,屏幕不能离开现相,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马上就明了了。自性在哪里?相就是性。所以到这时候,菩萨才真正彻底大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性在哪里?你不是见性了吗,性在哪里?随便拈一法,哪一法不是?法法都是。就像我们在屏幕上指著这个相,屏幕在哪里?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屏幕现出来的,随便指哪个都是的。同一个道理,性相原本是一体,所以宗门讲,拈来就是。这叫真正明白了,知道事实真相,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放下之后,你的心跟性合为一体了,这个身相呢?身相跟整个宇宙的现象融合成一体,这叫什么?这叫证得法身。我不再执著这个身,什么是我的身?整个屏幕里现相是我的身,不再执著屏幕里的一点是我的身,现在知道整个屏幕里所有现相是我的身,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你再细心去观察,性无生灭,相也无生灭,相为什么没有生灭?相是幻相,它哪来的生灭!它要是有生灭的话,那它是个实体,它不是实体,它没有生灭,所以六祖开悟说「本不生灭」,这才真正得大自在。所以入境界之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自然的。寂是什么?心定的,从来没动过,没有起心动念过,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全没有!
这就是佛知佛见,真的回归了,你真的解脱,你真的成佛了。成佛之后有事,不是没事,什么事?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帮助他们觉悟,就这么一桩事情。所以净业三福最后一条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都是自己的事情;最后一句要去教化众生,「劝进行者」,这一句就是帮助一切众生也能达到我的境界。我这个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如来修证的境界,完全相同。所以到成佛,就是初住以上才真正有平等,没有入初住境界,在十法界里头不平等,这要知道。什么原因?他造的因不平,果上怎么会平等!没这个道理。初住为什么平等?初住你想想看,他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那叫真平等,有妄想就不平等,大家都没有妄想,不就平等了吗?所以叫一真法界,一真就是平等法界。凡夫有平等的理想,没有平等的事实,这句话可以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都没有真正达到平等。初住以上,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然住义多种,寄圆说十」,住的意思很多,就圆教所说,把它说十种。寄圆也就是我们现在讲把它归纳,它很多,把它归纳为十类,十类展开无量无边。所以总说十住,这里头带个数,十是数字,带数来解释。「下诸品有十,准此可知」,往下有十行、十回向、十地,它都带个十,意思跟此地讲的是一样的。这一段清凉大师很慈悲,怕我们还是很难理解,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注解,就是《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我们看《钞》,「释名,然住有二义,一约能所合释,故言慧住於理,则理是所住,慧是能住」,这里头有能有所,能住的是慧,所住的是理,理就是自性、就是法性,这是一种解释;「二唯约慧释」,单单就慧来解释,「信未终极,慧未安住,得入正位,位不动摇,故云得位不退」。单就慧来讲,这里面有两句非常重要,就是信未终极,你的信没有圆满,换句话说,你这个信是半信半疑,纵然到有九分相信,还有一分疑惑,都不行,你的慧没有现前。信要讲到究竟圆满,就是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桩事情太难了!
十信位修圆满就入住,他就有住,智慧开了,慧就住在法性上,就是见性了。见性之人,心里不再有浮动,他定了,就跟惠能大师讲的状况完全一样。第一个,他不染污,他清净的,纵然示现在三恶道,菩萨到那里去度众生,饿鬼道的众生有感,他就到饿鬼道去;地狱道众生有感,他就到地狱道去,他哪里都去,染不染污?不染污,一点都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我们会不会被它影响、被它染污?不会,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相。但是世间人还有习气,虽是假相,看到他哭你也哭,看到他笑你也笑,你还是受他影响,你明明知道他不是真的。这叫什么?我们常常讲习气,你还有这个习气。也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有时候还受这个影响,有习气影响他,但是他绝不执著。换句话说,他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可能出现一点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他习气没断干净。照我们在《华严经》上讲的,这是理上来讲,分别执著的习气是断了,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努力向这个层次上提升,那就对了。
所以信没有终极,我们如何要把这个信心坚定下来,这比什么都重要,坚定的信心,对佛要相信。可是现在实在很难,科学家搞个什么东西出来,又证明了,我们相信科学去了,对佛教又打几个问号,这什么?这都是信心没有到终极。我们对於科学家、哲学家对於宇宙人生的解释,真的全世界人都相信,你能不信吗?他们所说的跟佛在经里讲的不一样,我们到底是相信现代科学,还是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譬如宇宙的诞生,宇宙怎么来的?现在科学家都说宇宙是由大爆炸来的,什么东西爆炸?他们也很聪明,想出一个起点,是从这个起点爆炸出来的。再问这起点从哪来的?起点为什么会爆炸?这些问题始终不能解决。他说这个点很小,我们看到科学报告,这个点多大?那个数字我记不清楚了,他有个比喻,他把我们的头发,像这样是一根头发,假设一根头发,把这根头发从平面切断,切断的时候,头发这边有个平面,平面当然很小,头发都是很细,这个平面上有个直径,在这个直径上排起点可以排列一百万后面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个起点。
那一个起点爆炸的时候就形成这个宇宙,这是科学家说的,所以这个起点是我们肉眼决定看不见的,他是这么个想法。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的起源是波动,「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一念是很偶然的,没有原因,我们今天讲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世间人总是会追究,为什么会有这一念波动?佛在楞严会上,《楞严经》大概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提出这个疑问,就是讲无始无明怎么起来的、为什么会有。佛举了一个例子,「演若达多」,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迷头认影」,这是一桩事实,让大家从这个事实上去体会。真的没有原因,迷没有原因,迷是假的,不是真的,它不是事实,所以它就没有原因;真有原因,它就是一桩事实。
这个道理我们能理解,我学经教学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我们念初中的时候,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所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就有军训这堂课,每个星期好像有四节上军训课。军训课里常常举行紧急集合,教官一吹哨子,限定五分钟服装整齐到操场去排队,那个时间很少。我们自己有这个经验,服装确实是穿整齐了,要出去集合,跑出去集合,突然一个念头,帽子没有戴,到处找也找不到。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同学指著你头上,你不是戴在头顶上吗?这就是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的故事,相同的。你看,什么时候戴的忘掉了,一急的时候就到处找,找不到,在头上,告诉你,你摸摸头上就是了!你说什么原因?他为什么会迷的?他几时迷的?没有原因,一念不觉跟这个情形完全一样。所以你要了解,这个宇宙之间真相,宇宙里头,就是自性里面,它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时间、空间都是自性里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变现出的幻相,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所以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真妙!佛法里面有太空物理,有量子力学,有高等哲学,所以哲学、科学里面许多问题讲不通的,在佛法里都讲得头头是道,讲得非常圆满。
我们学了之后,信科学还是信佛法?我信佛法看科学,看科学在那里发展,它跟佛所讲的慢慢的接近,但是还是有隔碍。为什么有隔碍?因为科学家、哲学家他有分别执著,他如果分别执著放下了,他跟佛菩萨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这个分别执著,他到不了顶级,他没有办法看到圆满。所以佛用的方法跟他们用的方法不一样,他们是用思惟,就是用分别执著,用这个心,用许多的科学仪器来帮助他们观察,他得出的结论。得出结论,我们现在用知识来解释它,不是智慧。在佛法讲他有所知障,这里讲的二障,他有人我、有法我这两种执著,烦恼障他有,所知障他也有,二障障住他见性,障住他见诸法实相,他问题在此地。所以,放下就是!放不下就是障碍。他的成见很深,他总认为他是对的。真正明白人不会跟他争,慢慢来,你很不错,这一世没搞通,下一世再来,生生世世慢慢来,总有一天你搞通了,跟佛的见解是完全相同。因为佛知道,科学家、哲学家本来都是佛,迷失了自性,去了解宇宙人生起源,方法错了。
所以佛不用科学仪器,用什么?禅定。禅定浅深层次不一样,也是太多种了,达到高层次的禅定,像佛给我们讲的《华严经》上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上面还有等觉。五十一个位次就是禅定功夫的等级不一样,愈往上去,禅定就愈深,他所见的面就愈广愈大。看到宇宙起源是八地菩萨,你看那个定功多深。八地菩萨,从十信修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个次第,再十地,十地是十个阶级,到第八。一共五十一个阶级,好像大楼一样,五十一层楼,他到四十八层他才看到,才看到宇宙的缘起。没有这么深的定功不行,四十七层楼上还听佛说的,自己没有证得,到四十八层楼证得了,他亲眼看到了。所以禅定里面见到的是现量境界,不是推理,不是数学,科学跟数学有密切关系,佛法跟数学没有关系,佛法讲清净心,方法不一样。
但是近代科学我们也不能不佩服,真的是很难得,讲得跟佛经上是很接近,有一些重要的关口他不能突破。譬如在量子力学里面讲到基本粒子,讲到夸克,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但是基本粒子里头有世界,他没讲到,那个世界不需要什么爆炸才出现,用不著。普贤菩萨能入微尘世界里面去,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而且微尘里面还有微尘,不可思议,重重无尽,这是科学家没有法子想像的,太奥秘了。普贤是等觉菩萨,到那个程度,我们讲这个楼来比喻,四十八层楼,到那里你才能看见,到五十一层你就能看见微尘里面的不思议的状况。你能够进入,到里面去观光、去旅游,那里面也有佛在说法,也有许多众生在学习,你统统能接触得到。这要靠定功,一步一步来。所以讲到信心,那我们要帮助信心增长,然后才能住位不退。
位不退也有两个意思,我们不照清凉大师这个说,这个说法比较难懂,我们照一般的说法,还是他这个意思。不退第一个,大乘初信,决定不退堕三途,因为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从初信位到六信在六道里头,虽在六道里头,他绝对不会堕三恶道,这叫不退。我们一般凡夫很容易堕到三恶道,初信菩萨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你想想看,第一个不执著身是我,无我了;不跟人对立,也不跟事对立,也不跟万物对立,他和谐了,一切恩怨都化解了,冤亲债主也找不到他,所以他不会堕落在三途。这是第一种,就是大乘初信位,我们都从《华严经》上讲。第二个,就不会退落到六道,这是第七位,第七信,到第七信他再不会到下面来,他就往上升,他不会到六道来。最后一个,就是十住里面的初住,他不会退到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后,再不会退到十法界来。十法界他可以来,那是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不是他自己堕落、退转,不是,他永远不会堕落,永远不会退转。你就想到,《华严》初信,这是《华严》小学一年级,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虽在六道,不堕三恶道,这是大乘。到第七信位,就等於小乘阿罗汉,他离开六道轮回,再不会退转到六道,这是第二个不退。第三个就是现在讲的初住菩萨,他离开十法界,永远不会再退转到十法界来。他的活动空间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遍法界虚空界是他活动的空间,那个空间太大了。十法界的空间,像阿罗汉、从七信到十信,他的活动空间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活动空间,他在这里面活动,什么障碍都没有,这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不一样。这样讲法,诸位就很容易懂,跟经的意思讲的是一样,这个叫不退的意思。不退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今天是大年初一,二00九年初一,我在此地也恭祝诸位同学们新年如意,法喜充满。我们年年用的是两句老话,「岁岁平安,年年如意」,那是果,果必有因,修因才真正能得到果。怎样才能够平安?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恭喜诸位同学,过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