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从第五「说分」看起,「本分」学完了,学说分。

  前面本分是讲菩萨的信解,这一分是讲菩萨的行,行证。「释此十住即为十段」,每一住是一段,一共是十段。「一一段中」,每一段当中都是「先徵后释」,徵是问,提问,然后再加以解释。解释里面都是「先明自分」,先说明菩萨在这个地位,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你念的是几年级,你几年级本分要做的、要学的是哪些功课;然后再「明胜进」,这个胜是殊胜,进是进步,就是怎样在这个位置上提升,再升到更高的一个阶层,像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升三年级,这都叫做胜进。「又前是住位,后是起行」,这就解释得很清楚,前面你是住在这个位置上,这就是自分;起行,这就是你必须把你所学习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佛学跟学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只学到信解没有行,没有能落实,这个不行,这是属於佛学;如果起行,那这就是真的学佛了。我们看看前面第一段,第一段是「发心住」,以后是每一住都有一大段。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念下来,念一遍:

  【佛子。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这是徵,『云何』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一位菩萨叫他做『发心住』?下面就解答、就解释。解释当中这一段完全解释自分。

  【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端严。色相圆满。人所乐见。难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见神足。或闻记别。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诸剧苦。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这是在初住里面,自分就是他自己具足,具足这样的德行。自分就是已经具足的;后面讲胜进,是在这个地位上他要修学的,他修学的功课,这是本来具足的。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我们学《华严》,换句话说,清凉是我们的导师,对佛来讲,他是佛的助教。我们游华严这个殊胜的境界,清凉给我们做导游,要不然我们看不懂,听了也听不懂,这是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清凉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看他为我们介绍的「先徵可知」,这个徵就是一句话,「云何为菩萨发心住」,为什么这个菩萨叫发心住?这是徵问。

  下面,『此菩萨见佛世尊』以下,这是自分。自分里面有两小段,「先明发心之缘,后正明缘境发心」。我们念的这一段,这是明发心之缘,发心之缘有十句。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发心学佛,我们的缘跟菩萨的缘,我们来对照一下,菩萨发心的缘我们有没有具足。「今初文列十缘」,十句就是十种缘。「义含四因」,这个意思里头含著有四个因,这四个因,「谓信、悲、智及种性」,这是菩萨四因。第一个是信,佛法里头,尤其是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种性,种是种子,我有佛的种子。你看佛在经上常讲阿赖耶叫藏识,藏就是仓库,就是藏,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种子遇缘起现行。所以佛的种子,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里都有,佛在《华严经》上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缺少当中这个,或者是缺少前面三个,我们没有信,我们没有慈悲心,我们没有智慧,所以变成这个样子,这要知道。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大乘教学终极的目标,最后的目标是希望你成佛。在佛法教学当中,你拿到最高的学位,最高的学位就叫佛陀,这个学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的,好像现在大学里面博士学位,菩萨相当硕士,阿罗汉相当学士,这你有学位了。我们阿罗汉都没拿到,没有错,你是在读书,你没有拿到学位。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教学,小学、中学没有学位;大学毕业才有学位,研究所毕业的才有硕士、博士。佛法里面亦如是,我们证得阿罗汉,你就拿到第一个学位,你成了正觉。阿罗汉叫正觉,菩萨叫正等正觉,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教学的标准,所以尊重不翻;可以翻译出来的,为了尊重它不翻出来,还是用原文。我们在经文里面常常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这才是学佛的目标,我们学佛人想证得的。这句话,三个阶段所得的都在里头。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正等正觉没有无上,菩萨;正觉,前面无上正等没有,那是阿罗汉,三个阶层。所以学佛学什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有没有学到?学佛不是搞名闻利养,不是升官发财,如果心里想在这个地方,那你就错了。

  我们要问,阿罗汉、佛菩萨有没有名闻利养?你想想看,他有信心,他有慈悲,他有智慧,他有究竟圆满的种性,这天上人间的富贵还少得了他吗?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佛住在哪里?法身菩萨住在实报庄严土,天上人间的富贵能跟他比吗?不但天上人间的富贵不能跟佛比,甚至都不能跟阿罗汉比!阿罗汉不在六道,在四圣法界,是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出了六道才知道佛家的富贵六道里头没有。佛有没有舍弃众生?没有,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一人是没有条件的,一个蚊虫、一个蚂蚁都不会舍弃,为什么?它有苦、它有难,佛总是时时刻刻在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什么时候就帮助它、就教导它。佛确确实实把「君亲师」这三个字做得圆圆满满,君是领导你,领导你到哪里?从六道里头把你引导到佛国土。亲是亲爱,大慈大悲,比父母对儿女那个爱还要真、还要切。师是好老师,好好教导你,教你破迷开悟。你看,这还得了!所以诚信、慈悲、智慧、种性统统具足。

  第一句「见佛世尊,是初总相」,「发菩提下」,最后一句是总结,「结前生后」,生起底下一段的文,那就是正明缘境发心。「中间十句别显不同」,中间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十句。我们先看「见佛世尊」,这是总,下面十句都是见佛世尊。第一句『形貌端严』,这是见佛世尊形貌端严。第二句应该怎么念法?见佛世尊色相圆满,第三句是见佛世尊人所乐见,见佛世尊难可值遇,我这么一念,诸位就明白了。你看看他见佛的时候他的心态,这是他的自分,他有这么好的心态,他证得了十住。「形貌端严」,端正庄严。这解释里面第一句是「形貌容仪」,仪是仪表,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人讲相好,你看相面的、看相的人懂得,说贵相,富贵之相。这命相家所讲的贵相,佛是统统具足,一样都不缺少。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形貌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端正庄严,这是人家的修德。端正庄严的标准是什么?是戒律。这些戒律、这些善行,他统统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因、有缘、有果,这不能在此地细讲,这细讲讲一个星期讲不完。参考的典籍非常之多,诸位要想多了解,我介绍你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每一种相好的业因都说出来。譬如佛讲的「不妄语」,生生世世不妄语,不妄语的相是什么?广长舌相。佛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起来,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我们凡人如果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语,舌头能够舔到鼻尖;舔不到,换句话说,你妄语很多,你说话不老实。所以佛跟人证明我一句妄语都没有,人家舌头一伸出来脸就盖住了,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形貌庄严,这个庄严能令一切众生见到生欢喜心,生仰慕的心,就有很多人看到佛的相好跟佛出家。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尊者为什么发心出家,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阿难是见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心里想,这不是父母生的,这一定是修成的,看到佛这样的相好,他也想得到,所以跟佛出家了。你看,引导人出家。大乘教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先要用一段时间专门修福报。修福报,因为相是福报,这个相好能摄受人心。我们中国文人常讲秀色可餐。看到美女,连饭都不想吃,吃饭都忘掉了,秀色可餐。佛的相好比那个还要美、还要庄严,你看到的时候舍不得离开。这我们就晓得,这是佛摄受众生的一个手段,相好能吸引人,头一个叫你一看,你一生都忘记不了,有这种摄受能力。

  第二个是『色相圆满』。「显色大相」,这个色相圆满才是三十二相,一个都不缺。世间人所谓是好相,佛统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底下一个是『人所乐见』,应该是这一句是八十随形好,色相圆满是三十二相,人所乐见是「具随好」,注解上,具是具足,随就是八十随形好,所以人看了之后生欢喜心。大师给我们说这三句,「上三观外相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外表,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德行。这命相里常讲「相随心转」、「相由心生」,这个话是真的,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在网路上看到一个信息,现代的科学家证实佛经上这两句话,他说人心的善恶与相貌、与体质有关系。心好的人,相貌好,身体健康;心地不善的人,常常有邪恶的念头,这个人相貌不好,身体也不健康。科学家用二十多年的观察,提出了数据,证实这个事情是真有。而相貌跟身体最好的是开悟的人,他用数据从一排到一千,他说开悟的人的频率都在七百以上,而发怒、愤恨、恶念,那个频率大概都在二十、三十。这一份资料我们想可以多印一些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科学家证明了佛法讲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证明这两句。证明相由心生,也证明境随心转,这句话他虽然没有说到,既然知道相是由念头转的,外面境界当然也随我们念头转,这是佛法里头说得非常的清楚。

  第四句讲『难可值遇』。清凉大师说「时乃一出,出便利益,故为难遇,此通内外」。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真的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下面一尊佛是弥勒,现在是菩萨,他将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什么时候?《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下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当中没有佛,没有佛出现,你说跟佛遇到这多不容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影响,佛法叫法运,法运大家不好懂,就是他的影响,他能影响我们这个世间多长?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释迦牟尼佛影响就没有了。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佛对这个世界众生的影响。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佛,没有这个福分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但是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影响范围之内,不容易。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记载是三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我们还算不错,一万二千年影响的时间我们居然在第三千年,在末法的头一个一千年,这个机缘就非常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真实教诲依旧还在我们汉传经典当中。我们得到这份典籍,就如同见到释迦牟尼佛他替我们讲经说法,我们诵读经典就是听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你要能信、能解、能依教修行,你就得利益。得什么样的利益?佛说了,纵然是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一万二千年最后的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佛的经典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部经,这部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后灭。《无量寿经》在那个时候,要有人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圆满成就,你说多难得。到一万二千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还剩下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相信这句佛号也会传个二、三百年。遇到这句佛号肯认真受持,求愿往生的人都能如愿,你就想这个法门是多么殊胜。所以佛告诉我们,在《大集经》上讲,「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在末法,这自己要清楚,末法时期选择净土,那就是遵守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我对佛有信心,我对法门有信心,我对这个世世代代的承传有信心。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祖师一个传一个的,像禅宗,达摩传给慧可,慧可传给僧璨,世世代代这样传下来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是民选的,是大众公认的,自己在世不知道,自己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佛门这些大德,大家公认某个法师一生他自己的修行,以及对於净宗弘扬有特殊贡献的,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宗祖师到现在只有十三代,其他宗派里面都差不多有六、七十代了,我们净宗只有十三代,这个时代没有那就没有了。在近代大家推崇印光法师,他的修持,他一生致力於净土的弘扬,他老人家往生了,大家尊他为第十三代的祖师,是这样选的,他不是哪一个传的。有真实的修行,有真实的贡献,这才能成为净土宗的祖师。

  净土宗对这个「祖师」在不在意?不在意,他根本也不知道。如果连这个还在意、还放不下,他决定走不了,他不能往生,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要是佛的名利放不下的话,他早就变成凡夫了,跟我们六道凡夫一样,他怎么能成佛?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我们讲入门不是讲净宗,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你要想入门,我这么多年来跟同学们在一起学经教,我常讲,讲了十多年,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十六个字,四四一十六,这十六个字放下了,真放下了。你在哪里?你到佛的门口,记住,没进去。我如果说你能够入佛门,那是我欺骗你,我不能欺骗你,你在门口,你再努力进一步,你就入佛门。放下这十六个字是什么地位?用小乘的话来说,叫初果向,你的方向、目标没错,是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你向初果这条路上走,没走错。怎样才能证初果?那必须要经上的标准,经上标准是你能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身是我;放下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对立的念头没有了,跟一切人不对立了,跟一切事不对立了,跟一切万物不对立了,对立的念头没有了,你的心平静了。再放下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那是严重的执著。成见就是我以为怎样怎样,总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念头要放下。在佛法里面看一切世间法没有对错,为什么?它没有标准。维持世间社会秩序,圣人假设一个标准,大家遵守,社会有秩序,不会动乱,在佛法里头没有标准的。所以没有对立就不会产生矛盾,不会产生冲突;没有成见,不会有纷争;再把所有错误的看法统统放下,错误的看法叫邪见,统统放下,你才能证初果。小乘初果须陀洹,大乘,我们《华严经》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信,这是真入门,这是真正佛弟子。你上了佛教小学一年级,你正式是佛学校里面的学生,才小学一年级。

  这个事实我们要很清楚,我们真正清楚明白了,自己才会谦虚,那个傲慢心自然放下,为什么?因为门还没有入,是不是已经到门口还不知道。我讲的十六个字真正放下,你才到门口,没入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修行,这十六个字放下,修什么?修十善业道。修十善业道之前一定要学儒跟道,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为什么?佛在「净业三福」里面明白的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看一开头,孝亲尊师,人在这个世间这是两个大恩人。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养育之恩,这个恩德太大了,老师启导我们的智慧,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父母,两大恩人!我们怎样孝敬?落实《弟子规》就做到了,这两句你真做到了。功夫浅深,那以后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你的慈悲智慧不断向上提升,你的孝敬也提升,提升到佛果才是究竟圆满。所以你要问佛家的教育是什么?佛家教育是孝敬,孝亲尊师,是这种教育。把这个孝敬扩大,你看《菩萨戒经》就讲得很清楚,以孝顺父母的心行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老师的心行,老师是释迦牟尼佛,尊敬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教。底下一句,「慈心不杀」,这一句是代表戒律,戒律里的根本戒,仁慈。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中国古大德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来落实,所以《感应篇》跟《弟子规》是戒律的基础,是戒律的根本。我们今天学佛不像佛,无论在家、出家,跟古人比都相差太远,什么原因?我们把基础疏忽了。我们没有从《弟子规》、《感应篇》下手,所以怎么用功、怎么努力、怎么学都不像,原因在此地。有这个基础,这才能入佛门,「修十善业」。他没有把十善业摆在第一句,没有说修十善业道,慈心不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不是这个,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第一句,这个次第不可以乱的。

  今天真的是把为什么我们用这么多的时间、用这么多的辛苦来学佛,学得不像,总算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就要真正忏悔,勇猛精进,恶补,把前面这一段补出来才行!不能说我们现在年岁老了,年岁大了,我们没有时间再去学那个,不行;你没有那个基础,后面不能成就,所以基础的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净业三福」头一条这四句都能够做到、都能够落实,那你就是经上常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有标准的,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是做人的自分,就是做人的标准,好人、善人的标准,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那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向上提升,胜进。我们人的本分是第一条,第一条没做好的话,你做人都没做好,你怎么能学佛,哪有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距小乘须陀洹、距离《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确实相当遥远,我们总得要接近。即使是念佛,一句六字洪名决定得生净土,他要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如果我们的心行都不善,古人有比喻,你的佛号念得怎么样?说是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你念到铜墙铁壁一样,都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限度要具足第一福,就是这三条,你是个善人。你看看阿弥陀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地方到那里去的人都是上善,不是上善你怎么去法。上善,不一定念过书,不一定认识字,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心好、心善、念头好、行为善,那个人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这一生才不会把自己耽误了。所以,《感应篇》不长,一千三百多个字;《弟子规》更短,一千零八十个字;《十善业道经》我有一个节要本,不超过六百字,分量都很小,能把这些东西背熟,常常检点自己,认真反省改过修善,念佛决定往生!人真正做到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人所乐见,无论到什么地方,你都会受人欢迎,没有人不喜欢你的,这是你现前所得到的福报,你有困难没有人不帮助你。又何况学佛之后,我们一心向往西方,对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全放下了,起心动念利乐有情,都是想著别人。

  现在这个世间人很苦,生活得很苦,尤其是老人,现在儿女不孝!儿女不孝,我们如何帮助老人、帮助小孩?要帮助小孩受到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很重要。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会受社会污染。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知道,那像个大染缸,能够在这个染缸里头不受污染,那是圣贤,他是佛菩萨再来,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受染污的道理,这比什么都可怕。从小能够有好的教育,像中国古圣先贤办学的那种理念,那种精神、方法,我们要多了解、要多学习,多介绍、多推广,尽心尽力,这是救底下一代。老年人他临命终时,如果心里有怨恨、有不平,那不是好现象,佛经上告诉我们,那会堕三途。如果他走的时候,他很欢喜,他没有恐惧,心里面很平安,怀著感恩的心,这个好,这样临终决定不堕恶道。所以帮助一个老人度过幸福美满的晚年,就是你帮助他从地狱里头提升到天堂,你说这功德多大。这个理念如何向安老院去介绍,办那个事业那是大事业,那不是小事,帮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个个能够生到佛国,能够生到天堂,这里面护理的人员个个都是菩萨,个个受到好的圣贤教育,孝子贤孙,你让这些老人感到安慰,忘掉他一生当中的怨恨,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消业障、积功累德,多少这种机缘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要能够认识,要用智慧去观察,认真努力去修,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像这种机遇也像佛一样难可值遇,遇到这个机会要抓住,不能让它空过。能做得成功,好;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那就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想做,机缘不成熟。机缘不成熟,你发的心是真心,功德是圆满的。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这个话讲得好!你发的是真心,但是外缘有障碍,你没办法做得好,你功德已经圆满。这发真心不是容易事情。我们知道佛真是亿万年才出一次,而且时间并不长,你说遇到是多么可贵,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决定要掌握住。这个机会掌握住,不能让它空过,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遇到让它空过,太可惜了,再到下一次才遇到,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不能用年算,佛法都用劫,不晓得到哪一劫去?你在六道轮回里面很长的时间你在受恶报。如果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会勇猛精进,抓住机会决定不放过,这一生当中要成就。

  第五句说『有大威力』,「十力无畏,降魔制外,此明内德」。如来有十种能力,佛法里面讲十种智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从智慧来的。底下一段经文会讲到,所以我们就不在此地说了,留在下一段经文讲。十力、四种无畏,大无畏!这种能力能降魔、能制外,外是外道。魔,要知道魔在哪里?魔在自心,不在外头。你看看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魔有四种,第一种叫五阴魔,五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自己的。如果我们有能力降伏色受想行识,我们就证阿罗汉果。第二种,烦恼魔,烦恼无量无边,烦、恼、怨、恨、傲慢、嫉妒,这都是魔,都不在外头,是我本身,这个我们要晓得。所以降魔首先降伏自己的这些魔障,成就自己。第三个叫死魔,你看都属於自己,生死。我们道业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是折磨。纵然修得不错,来生再到人道,又到人间来了,至少你当中中断二十年,然后接著再修行,当中中断这么久,很困难,不容易!中断二十年,又回来了,又到人间来了,你是不是又遇到佛法?又遇到好老师?所以种种条件具足,你就晓得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虽然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遇不到好老师,遇不到善友,这一生又空过了,修的福都享福报去了,享福报哪有不造罪业的!

  我们中国古人讲「风水轮流转」,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富贵人是不是永远生生世世富贵?不是的。穷人是不是生生世世穷?也不是的。穷人来生就是富贵人,富贵人来生就是穷人,什么道理?你看富贵人的享受、享福,享福里面头一个吃的,他要杀害多少众生,这是造业;贫穷人想吃没得吃。我年岁小的时候住在乡下,在农村里面,十岁离开农村,农村的生活我很了解,肉食一个月才吃到一次。杀一头猪,卖猪肉,一个月只有一次,不是天天有。大概只有过年,过年大概有十几天,天天可以买到肉,不是过年的时候,一个月就一次。想吃吃不到,不造业,少造业。富贵人在饮食上吃众生肉的机会就太多,所以他到来生就贫贱。那个穷人一生过去了,造的业少,来生他就富裕起来,这是轮流转,所以天道是非常公平的。人的果报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与任何人都没有关联,这里头道理很深,一定要懂得。懂得之后,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会怨天尤人,永远保持著心平气和,你了解!

  第六句说『或见神足』,这个字念现,出现的现,不能说见,念现,现神通。看见佛现神通,佛有三明六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神变难思,即神足轮,此唯外用」。佛教化众生,应机说法,有人相信神通的,他就现神通,那些凡夫俗子看到神通他相信了。佛为什么不常常现神通?诸位要晓得,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佛要用神通来接引大众,妖魔鬼怪也现神通,让大家就不能辨别哪是正、哪是邪,就无法辨别,所以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什么?佛用教学,佛用伦理、用道德,用教学。这些妖魔鬼怪没有,他们做不到,神通他们有。佛的神通大,他们有小通,小通也能叫人相信,没有一点小通,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拜他,他能在那里住一个小庙,香火那么样的盛,肯定有道理!

  实际上,所有这些神灵还是在人道里面修的。佛门里面,《高僧传》里头安世高大师,这是汉朝时候人,他的传记里面就有很多神通的记载。他翻译经典告一段落之后,就到江西鄱阳湖,那边有个小湖叫宫亭湖,他知道那个小湖的龙王是他前世的同学,是个很好的修行人。他告诉我们,他这个同学明经好施,是个讲经的法师,经讲得很好,他有智慧又喜欢布施。布施就有福,讲经就有慧,为什么会堕到龙王(龙是畜生)?是因为他心里面有一点点怨恨不平,为什么?你看讲经,明经好施的法师,那个时候出家人每天去托钵,托的那个饭都是他不太喜欢的饭,那个饭菜不好他心里就很难过,就这么一个原因堕到畜生道,你想想因果多可怕!做龙王,非常灵验,因为他有智慧,他讲经,所以这个神很灵,有求必应,他喜欢布施,福报很大。周围一千里的地方都去拜它,它的福报、它的灵验,前生修的。安世高知道它的寿命也快到了,这个龙王也很厉害,晚上托梦给这庙里面的住持,说明天有他的一个同学要到这个地方来,你要好好接待他,你要听他的话。安世高来度他的同学,让他离开畜生身。所以来了,没错,这庙里面住持已经知道了,这个神,龙王托梦给他,他知道了,所以对安世高非常礼遇。安世高也说明他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来度这个龙王。

  上供的时候,跟龙王上供,诵经、念咒,然后安世高请这个龙王现身给大家看看。它说它的身不好看,很不愿意现身,安世高说你还是现身,忏悔你的业障。它就出来了,是一条大蛇,很大的一条大蛇。安世高给它念咒,给它祝福,蛇慢慢又回到那个佛龛里面去了。到第二天,安世高就告诉寺庙的住持,他已经脱离畜生身,已经离开了。村庄里面就看到一条蟒蛇死在那个地方,所以那个地方现在叫蛇村,这个地方还在,就叫蛇村。龙王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捐出来,捐献出来,请安世高给他修福。安世高把这些钱带到现在的南昌,在南昌建了一个佛庙。所以江南有佛庙那是第一个,这一笔资金就是龙王捐献出来的。他们那个时候坐船,从赣江到南昌,船走在江的当中,看到有一个人穿白衣服,年轻人,在船头向安世高顶礼,拜了三拜就不见了。很多人看见,安世高告诉大家,那个穿白衣服的年轻人就是龙王,生忉利天了。安世高是大德,绝对不会妄语,传记里面有这样的记载。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推想到,所有民间奉祀这些神都是过去生中积功累德,总是有一个念头差错了,所以才跑到神道去。神道也很辛苦,也造业,所以神道都希望往生极乐世界,都希望生天,不能往生的也希望生到天道。

  这是神足外用。安世高这种做法跟这个龙王的表现,实在讲就度了很多人,大家看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学佛的人,看到这个学佛了;学佛的人,更加精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真有好处,为什么不干!我们看清凉大师底下的开示,「於上六中,随见一事,发生净信,欣心上求,此若可修,我定当取」。上面六桩事情,随便你见到一桩,你都能够引发清净的信心,能生欢喜心上求下化。这些人他能够修成,我也应当学习,我也能成就,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干!

  底下一句,『或闻记别』。这是讲「授记」,清凉大师说,记别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闻授记作佛,希预其数」,这是佛对菩萨。菩萨修行功德快要圆满的时候,佛给他授记,告诉他,你功德圆满之后在什么地方作佛,佛的名号叫什么,预先告诉你,这叫做授记作佛。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会想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为每一个念佛同修都授记了。现在在这个世间遇到这个法门,念佛往生净土,将来在极乐世界修行功德圆满的时候,在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皈依法名都用妙音,这个妙音是佛授记的名称。妙音是什么?妙音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妙音,我们是凭这一句佛号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将来这批人成佛之后,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当然也是弘扬净土法门,也是用这一句佛号普度众生,所以都叫妙音如来。我是看到这个经文,佛授记我们是妙音如来,现在就是妙音居士,因果相应,妙音这个法名是从这来的。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闻记当事,希得此知,皆记心轮」。或者是佛告诉你,现前当来的一些事,这也是属於授记,你能够预先知道,勉励自己奋发精进,这是闻授记。

  下面『或听教诫』,这是第八,「听教诫,知恶可断,善可进修,即教诫轮」。「上」,以上,「皆信智为因」。听佛的言教,佛不在世了,我们读诵佛的经典就是听教诫,听法师、居士大德讲经。现在讲经的人愈来愈少,为什么?真正学道的人,他不去追求物质生活,也不会去攀缘;有福报的,会有一些护法帮助你,维持你的物质生活,福报差一点的,生活就相当清苦。佛知道,所以佛在入灭之前告诉弟子,如果希望正法久住,后世弟子一定要做到两桩事情,「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就是说一定要持戒,不怕吃苦,正法才能久住。你真正修行的时候,开始是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再苦也不会饿著,也不会冻著,就是最低的生活能维持,这是三宝加持。

  我在学佛这么多年当中,早年承蒙章嘉大师教诲,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物质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都能够坚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一生坚持。走的时候,不是在房间里头,在树林里面,这经典上都有记载。一生没有道场,真正做到不攀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今天展开戒律,每一条戒律他都做到了,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不容易做到。树下一宿,现在我们体力不行了,日中一食还可以做到。我日中一食曾经是五年,我都很想坚持下去。在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我没地方去,住她家里,在她家里住了十七年。她给我提出条件,一定要我吃三餐,我说:为什么?她说:一餐不行,一餐如果将来你身体坏了,有了毛病,我们担当不起。所以我就把一餐又变成三餐,变成三餐,量还是一餐的量。从前我每天吃一餐,一餐三碗饭,改成三餐就是一餐一碗饭。所以还是一样,分作三次吃就是了,一直到现在。所以我吃的量都很少,这是很不得已。

  一生没建道场,一生也没有信徒。人家有很多人说我信徒很多很多,错了,那是什么?二00三年之后,谢居士夫妻两个搞电视,把我讲经东西播出来,听众很多,这是真的,信徒没有。信徒我都不认识,走到哪里有很多人跟我点头、跟我问好,他姓什么名谁我不知道,他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听众很多,信徒没有,我都讲真话!我自己从年轻到老,我喜欢清净,我怕麻烦。生活是愈简单愈好,与道才相应。心一烦就乱了,乱了生烦恼,不生智慧;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我别的没学会,这几十年在大乘经教里面真学到这个东西。所以要善待自己,守护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对待人要慈悲,什么都不需要计较,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计较的。《大般若经》我一遍看下来之后,我提了十二个字,这是我的心得报告,「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说你要不要放下。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师我们头一天见面他教我的,一生受用不尽!

  今天我们讲「十住品」,依照经上所讲的,我们大众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那我要告诉大家简单的住法,住在哪里?十住前面一开头就跟我们讲,住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的住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前面跟我们说的。我把这个三心依照《无量寿经》的提示,我说之为真诚,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是深心,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对自己要清净平等觉,对别人要大慈大悲,都是从真诚心里头流出来的。这是净宗阿弥陀佛教导我们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四十八愿里头,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所以我给一些亲近的朋友们讲,我说《华严经》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在一句话里头,住在哪里?住在南无阿弥陀佛,都圆满了,不可思议,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所以诸位不要忘记。你想想看,《感应篇》、《弟子规》、《十善业道经》的节要,三种合起来不超过三千字,不多。每天早晚能够念一遍,那是什么?补习我们的戒律之不足,也就是说,帮助我们做到标准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一句佛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是妙中之妙,日常生活一丝毫不妨碍,随缘妙用!世间一切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那都是烦恼,心里面有烦恼就不好,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上面所讲的都是信、都是智。

  第九句,『或见众生受诸剧苦』,这是「见受苦起悲,未必闻教,以种性内具法尔慈恕,即悲因也。」这句话很有道理。确实,我们看到儿童,早年在美国,韩馆长有个孙子,才五、六岁,馆长有一天告诉我,她说这个小孩有慈悲心,看电视或者看到这些图画,有一些杀害众生很残忍的画面,他看到会流眼泪。馆长问我:这什么缘故,你看那小孩,他看到这个画面他擦眼泪。这是佛家讲的,这是有善根,这个小孩好好教他,前途无量。从小你就看到他,没有人教他,对於小动物不忍心杀害,很喜欢小动物。在此地讲的见众生受苦,慈悲心是油然而生。未必闻教,没人教他,这是什么?种性内具法尔慈恕,这是慈悲心的因,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可是,如果像这样的儿童很多,要不好好的教他,他慢慢就被这个社会薰染,把这个善因慢慢也就泯灭了,那个很可惜!不过,如果他遇到佛法,遇到善法,他是很容易回头。这就是什么?他种性内具,阿赖耶识里面善行的种子很多,佛法里面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是有缘人。

  末后一句,『或闻如来广大佛法』,这是第十句,「闻广大法,谓佛功德,义兼法灭,或传或护」,因通悲智;这底下还有一句,「因通悲智种性之因」,这才是一句,「义通前十」。闻佛的功德,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真的不是为自己,他没有自己,他跟一切众生是什么缘分?众生有感,他来应,他是来应现的,来示现的,完全是为别人,一切的示现都是为众生。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现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了之后,心里面觉悟了,这才是人生真实的价值,真实的意义,做人应该像释迦牟尼佛。他的示现,他能做到,他所示现是人做不到的他绝不示现,他所示现的是人道的人都能够做到。也就是说,他能做到的,我们没有一样做不到,为什么不干?不能干、不肯干,迷在物欲里头,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闻利养,迷在五欲六尘,所以你做不到。佛这个教诫就很重要了,佛的教诲不能中断,中断马上就迷了。不中断,天天学,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此,从二十六岁接触,五十八年不中断,我天天读经,我读得很认真。天天跟大家讲解,为什么讲解?为自己。讲给别人听,实际就是讲给自己听。我常说我讲经的时候,别人能得到三分,我自己得到七分,自己得的多!自己一堂课没缺,所以有这一点成就。决定不能缺课,天天干,天天学,认真的学,乐在其中。经典上所说的,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一点都不假。乐在哪里?乐在天天有悟处,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他怎么不快乐!像这些,诸位要是常听我讲经,你能够发现出来,我讲的东西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时时有新的领悟。我一丝毫不隐瞒,我天天都是和盘托出,全部拿出来奉献跟大家分享。

  大师后面这句话很重要,「闻广大法,义兼法灭」,佛有法运,到最后佛法在这个世间会消灭。我们如果听到这个话,我们或者是传法,或者是护法,要护持释迦如来的正法,希望它常住世间。怎样常住?真正依教修行就常住了,真正依教弘扬就常住了。所以传法的人很重要,护法的人更重要。如果没有人护法,虽有传法的人,传法的人往往没有福报,他有智慧,他没有福报。护法的人有福报,如果再有智慧来护持,佛法就兴旺起来,那个功德太大了!在中国有个最明显的例子,从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了,传法的,他要遇不到印宗法师,他出不了头来,没人护持他。难得在广州遇到印宗,印宗真了不起!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那时候他是居士身分,给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师的剃度师。剃完头之后,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印宗是六祖的法子,你看他们是这样的关系。而印宗那个时候在华南这一代是非常有名的法师,德行、道行都是大家所尊重的,他这么一皈依,所有的信徒对能大师没有一个不尊敬景仰的,所以水涨船高,一下就捧起来了。六祖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没有这个护法,哪来的六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法能不能住世,关键在护法,弘传的人得不到护法,他自己成就,没有办法利益广大的众生。我这一生要是遇不到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我今天也不会讲经,也不可能在此地。所以护持功德无量无边,护持的恩德永远报不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二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一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七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迷信与正见?[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内行的猪和学舌的鹦鹉[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33 心中的启明星[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略谈我所知道的智敏上师[栏目:格鲁派大德传记]
 怎样对治即将生起的烦恼?[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56-57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药师经释义 第九、持咒灭病分[栏目:法界法师]
 禅修指导 八精进事[栏目:道澄尊者]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六天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栏目:智谕法师]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栏目:龙树菩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