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九四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十首偈颂里面我们从第七首看起: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这首偈是讲凡夫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见色闻声都产生严重的错觉,不是说他不觉,他错了,所谓是邪知邪见,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两句,清凉注解里说得很清楚,这第三段,一首偈,就是第七首,「迷性中,上半取法」,前面两句,第三句是「迷性」,末后一句是总结过失。这就很清楚了。凡夫见一切法,这个地方『见』字就是接触,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分别执着。佛法讲得很清楚,这个六根前面五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眼见色,耳闻声,身与外面境界接触,只有了别,没有分别。了是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称了别。分别执着从哪里来的?那是意识起作用,意缘法。意所缘的法,实在讲它缘不到外面境界。我们眼见色,意能不能缘到外面色相?不能。它缘的色相是什么?我们眼好比是个照相机,把外面境界相照见了,照见,自己像照相机里面就有个底片,这个印象就落进去了,这就是眼识的相分。第六意识它所缘的是缘眼识的相分,就是说,它看到的是照相机照的底片。现在录相就更容易懂,它所见到的,就是你录相机录下来的影片,外面境界它确实没有接触到。第六意识分别的能力非常强,它一接触之后就起分别心,这一分别,接着第七识起作用了。第七识是末那,末那也缘不到外面,末那缘什么?末那缘第六意识的相分。你看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来的,这是直接照进来,第七识缘第六识的相分,那就是把眼识的相分又拷贝过去,复制了一套,它就缘它自己的相分,它也缘不到第六识的相分。所以,见色闻声你就晓得是多么的虚妄。眼了别,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它是照见,坏就坏在第六、第七,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意根。佛门常讲三心二意,什么是三心?三心讲的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那就专门讲第六识跟第七识,一个是意根,一个是意识,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这样就错了,『但随于相转』,我刚才讲的这个是大乘法相、唯识里面所说的,它随相转,不是随外头境界相,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它是随眼识的相分,眼识相分只是传递,还是不相干。第六意识的分别,分别它自己的相分,第六意识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它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末那识是从第六意识又拷贝进去变成它自己的相分,它执着是执着它自己那个相分。说得多么微细。这只是略说,让你了解这些关系怎么产生的,然后你细心去观察就非常复杂。为什么?与八识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每个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各人缘各人的。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冲突就是第六、第七生的,自相矛盾。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可怜悯者」,他真的可怜!真正是自作自受,不了解事实真相,他天天在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在做,不知道事实真相。
这桩事情确实是太微细,今天的科学家、哲学家都没有发现。科学里头没有讲到八识,更没有讲到五十一心所。而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来的?这个说法,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便利于大乘初学,说出来的。他这个说法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瑜伽师地论》讲有六百六十法,更细了。天亲菩萨认为太多,对于初学的教学不方便,把它归纳,归纳成一个纲领,就是百法,所以百法是《瑜伽师地论》的纲要。六百六十法展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这一切法虽然非常复杂,它有头绪,它有秩序,它有条理,它一点都不乱。为什么?那是性德所现,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这个地方讲的法性,讲的自性,或者说本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意思。自性它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能生万法,万法有秩序,万法一点都不乱,万法和谐,万法决定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不和、冲突、没有秩序,那不是性上的事情,那是识上的事情,特别是末那跟意识。末那跟意识如果随顺性德,这就是佛菩萨圣贤的示现,随顺性德,随顺自然,中国人讲道德,道就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法尔如是;随顺性德,顺着道,这就叫德,末那跟意识随顺自性,这就是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父子有亲,这是道。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道。我们能够把亲爱,父子是亲爱,君臣是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它做到那叫德。德是做到了,道是自然的。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圆满的道德。如果你见了性,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是这样的,凡是见性的人没有例外的。所以说佛佛道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德性相同,没有例外的。
迷了自性,它就产生变化,迷就是你起念头了。所以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念迷,本明就变成无明。佛法里面讲无始无明,加了个无始你就晓得,无明不是真的,无明是假的,无明是一个错觉。本性不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是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自性本定;也就是说,真心是定的,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是迷,就是妄心。你要知道,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现在?现在还是没有动过,要动了就不叫真心,从来没动过。我们现在这个念头七上八下,前念灭,后念又生,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更不是你的本性。所以你要知道,诸佛如来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用心不一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用真心,就是从来没有动过,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更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你的真心,这是你的本性,你要用这个心,你就是佛,或者称你法身菩萨。什么人用这个心?在佛教里面,诸位晓得一个名词,叫明心见性,明心,可以说就是《大学》里头第一句话「明明德」,明德是真心,明明德,你用真心。用真心,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圣人。
我们今天不会用真心,用妄心,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是阿赖耶,执着是意根、是末那,分别是意识,六道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我再跟诸位说,阿罗汉比我们强,阿罗汉他用的是二心一个意。阿罗汉有妄想、有阿赖耶识,有分别、有第六意识,他没有执着,他不用执着;也就是说,他不用末那识,不执着了,比我们就高。权教菩萨,这是讲十法界的,十法界的佛菩萨,他用一个心,没有二意,他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他不用末那,也不用第六意识,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用,他用什么?其实他是把它转变了,转什么?随顺性德,相宗里头「转识成智」,用这个功夫。八识有因上转的,有果上转的,不一样。果上转的,我们对它用不上力,必须证果,自然转了,用不上力了,那是什么?前五跟第八,果上转。因上转的,我们现在可以用得上力的,就是第六、第七。他们的修行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懂得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妙观察智就现前。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有执着就不平等,执着没有了,平等性智现前。离开执着,你看到一切万法一如,你的平等性现前,你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了,跟诸佛菩萨靠近了,见解思想距离拉近了,佛知佛见。
如果不会,转不过来,还是分别,还是执着,那就造轮回业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分别执着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因上转。功夫在哪里?功夫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明白这个道理,尽量的放弃执着。这执着最严重的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坚固执着,要求别人随顺我,我不肯随顺别人,这叫坚固执着。不执着的人,他能够很随和,跟什么人都能合作,你干什么我都可以跟你一样做。做错了?做错了是你有错,我没有错,为什么?你有执着,你就有错,我没有执着就没有错;你有分别,你有错,我没有分别,我没有错。所以同样干的,你结业,我这里不结业。他有能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不造业,这是本事,这叫功德。你作恶是有心作,我作恶跟你一样做是无心随,随,不作,心里不结业。你恨那个人,我在表面装那个样子,随顺你!内心里确实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就是你是真动怒,我是在唱戏,装的,那怎么会一样?明白人是游戏人间,在这个世间完全是表演的,所有表演,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启发众生。根性利的,业障薄的,他一接触就看出来,一听他就明白过来,这是什么?这叫有缘人,佛度有缘人。没有缘的是业障很重,粗心大意,他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他不会觉悟。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总的一句话来说,必须要消业障。因为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能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今天所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无明烦恼,所说的分别就是大乘教上讲的尘沙烦恼,所讲的执着就是大乘教里讲的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就像乌云一样,云彩,三重的云彩遮盖住,你的自性透不出来。这个比喻现在人好懂,你看我们在阴天,非常阴暗,下雨。我们把太阳比作自性,确实不止一个云层遮住太阳,我们乘飞机上去,确实有三、四层的云层遮住太阳。现在飞机飞得高,飞一万多呎,往下看,下面三、四层的云层。你看飞机下降,穿云下降,穿好几层的云层。必须把这些障碍除掉,业障就没有了,业障就这个东西。
所以《华严经》上说的我们好懂,妄想分别执着,我能不执着吗?真的放下,不执着,智慧就现前。没有放下,想放下,想放下还是执着。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方法。我们的根性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就晓得我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根性在六道里面是占绝大多数,那用什么方法?用学习。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初示现在人间,教学四十九年,完全是为我们这种根性表演的。上上根人不费力气,你看像六祖惠能那一流的人物,几句话人家就解决了,就大彻大悟了,哪有要这么长的时间!下下根人也好度,为什么?他老实,教他一个方法,他不会问你什么道理,他就能死心塌地的去做到,这很可贵!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一生不改变,他真的念上个三年五载,他预知时至,他真往生了,阿弥陀佛真的把他接走了。这种人也好办,都是容易得度,容易成就。最麻烦的是当中,而且他还是多数,上不上,下不下,我们属于这一类。这一类,佛祖告诉我们一个原理原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行,你要能遵守这个原则,你在这一生当中很可能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这一个指导跟戒定慧三学的原理相应,你守这个规矩做,这是持戒。我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持戒。戒能得定,一般根性的人三年五载就能得定,得清净心;得到清净心,再过个三年五载,就可能开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就是悟。悟当然有小悟,小悟常常有;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明心见性。不是没有方法。这个方法只要我们真干,不肯真干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凡夫成佛不难,天下事什么最难?求人难,登天难。为什么?你求,靠外面境界就难了,成佛作祖是自家的事情,往自己里面求有什么难处,就是自己愿不愿意、肯不肯干。自己不肯干那就难,自己肯干就很容易。这个不是求人的事情,是求自己的事情。
再跟诸位说,有没有老师、有没有修学的环境都不重要。有好老师指导,有好的修学环境,你会提早得定,提早开悟;如果没有,得定、开悟晚一点,不是做不到,能做得到。我们看古人,世出世法里都有所谓私淑弟子,那就是没老师,没修学环境。世法里面代表的人物是孟子,我们读孟子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幼年丧父,母亲把他带大的,童年、少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好,懂得教育。他能够私淑孔子,孔子过世也有几十年了,不在世了,孔子着的书籍流传在世间,他看到了欢喜,决心学孔子,以孔子为师,叫私淑弟子,依照孔子的教诲认真去学习。学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习是真干,学了要真干,学了不干没用处,学而时习之才有法喜,才不亦悦乎。学了要不能做,不能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透不出来。所以这个悦,喜悦,是性德,跟乐不一样,乐是外面的五欲六尘的刺激,那叫快乐,跟喜悦不一样,喜悦是内心的,是性德往外面流露,那是真的欢喜。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论语》上讲的喜悦就是佛法讲的法喜。常生欢喜心,那是待人,法喜充满是自己的享受,怎么会一样!这是性德流露。所以孟子能够专心学孔子,学得很像。
夫子之德,那我们想孟子一定是圆满具足,夫子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态,这是他的学生对老师的赞颂,也是述说老师的德行。大家都公认的,老师有五德,温良恭俭让,我们有没有做到?温是温和,表现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良是善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恭是恭慎,恭敬、谨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细心,而不是粗心大意,都认真负责。俭是节俭,一点都不浪费。让是礼让,决定没有竞争的念头。见到别人好事,从内心里面佩服、赞扬、欢喜,没有丝毫嫉妒心,这是性德自然流露。所以真做到,真的把它学到了,你才会有法喜。念了,念了学不到,那有什么用处!所以《论语》头一句话是总纲领,总的教学指导的原则。学就是为了要做到,我不想做到,我学它干什么!
学佛,那我就想作佛。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真的,惠能大师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你想求什么?他回答五祖,我想来作佛,不求别的,我到你这里来是想求作佛。我相信五祖一生接触大众,从来没有一个人是为作佛而来的。他心里想作佛,他真的作佛了,真的成佛了,这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一般在家人到寺庙里面来,见到老和尚,你想求什么?我想求升官发财,佛菩萨保佑我平安,求这个。你什么时候听到有一个人他要来作佛的,没听说过,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不想作佛。你把你所学的统统兑现了,你就真作佛了。我真想作佛,我应该怎么学?有没有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有,佛在经上讲的,菩萨不学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那你就知道了,普贤行是成佛之道。普贤行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普贤行。这部经很长,内容非常丰富,它有纲领,你就好学了。纲领是什么?普贤菩萨的十条修学的纲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展开是全部《华严经》,全部《华严经》浓缩就在十句,一句四个字,四十个字,全部《华严经》。你能做到,恭喜你,你成佛了。从哪里做起?记住,礼敬诸佛。在近代,有人向印祖请教,印光大师,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也就是作佛。印光大师回答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可见得诚是内心,表现在外面是敬。你看跟普贤菩萨的教化一个道理。
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是一切恭敬,因为诸佛是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为什么?他有佛性,大乘教佛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当来必定成佛,这是未来佛。那是一切众生都要恭敬的,一切人要恭敬。怎么恭敬法?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恭敬,我们对阿弥陀佛是怎么恭敬,对一切众生同等的恭敬,不能有差别,有差别就不敬了。但是在相上有差别,心上没有差别。相上我们见到佛像,我们会顶礼三拜,我们见到一个人,我们不能顶礼三拜。见到一个畜生你也顶礼三拜,人家说你有神经病,你不正常了。你见个狗、见个猫你也顶礼三拜,哪有这种道理!蚊虫、蚂蚁、苍蝇、蟑螂你见到它也顶礼三拜,那就真的不正常。恭敬心没有两样,完全平等,在相上有差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这些小动物,我们合掌称它菩萨,这就不必拜下去,这就行了。要是对于一切人,不管他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是男人、是女人,对于一切人,大人、小孩,我们都应当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礼。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为什么?现代这个时代大家把礼丢掉了,诚敬没有了。这就是我们表演教诚敬,这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教化他,教人口说不行,要做出样子出来。能以身教,这叫善教,感人至深,人容易受教。如果不是用身教,言教,教人怎么做,这个效果达不到,现在人不相信。所以常常心里要明了,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人看,这叫学而时习之。自己法喜,看到别人受教,你就会更欢喜,教学有了成就、有了效果。
我们学了佛,就不能随着境界转,我们要知道转境界,转境界对自己来讲是自度,对外面境界讲是度他,自行化他这叫真正行菩萨道!所以不能有负面的样子给人看,我们不能学自私自利,我们不能够学傲慢,不能表演个自以为是,这都是烦恼习气。自己要断,要展示给别人看,帮助别人回头是岸,常常存这个心,这是好心;常常做这种表演,这是菩萨行。如果还是随境界转,那就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作的都是轮回业,学佛还是轮回业。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内,不在外。佛经称为内学,称为内典,经典,内典,不在外。佛菩萨所说的,说的是我们的自性,不是外面东西。佛菩萨是对我说的,这个认知,这种理念,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可以说,佛菩萨这是为某人说的,他有这个毛病,对他讲的,不是对我说的。如果有这么一个想法,你在佛法里面学个十年、百年,你一无所得,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看经是一历眼根,阿赖耶识里落一个佛法的种子,除此之外,别的好处你得不到。
这个种子,实在讲也很不容易,你在来生来世,或者是后生后世,乃至无量劫之后,遇到缘,你的种子会现行,你一定会有一天认真努力修学,你就成佛了。种子在现在种的,所以佛法比喻这个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你在六道里怎么轮回,在地狱、饿鬼、畜生受罪,这个种子不坏。可是你要晓得,三恶道长时间受苦,这是你不能够摆脱的,你一定要接受。这就说到因与果了,因果的存在,从你开始有一念那个时候因果就有了。你起一念是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这是果。所以因果跟宇宙的缘起,跟生命的缘起,跟万法的缘起,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这不能不知道。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第三句说你「不了」,就是迷,不明了,「法」怎么样?「法无相」。这句话不好懂,法怎么会无相?我们明明看到这个相在眼前,我们看得见,我们听得到,我们摸得到,怎么会说无相?大乘教,尤其是《般若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佛」,什么是见佛?见性就是见佛,见到法界虚空界的真相就是见佛。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无相,这个无相在哪里?无相在有相里头,有无不二!那恭喜你,你见佛了。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很难懂,我们凡夫都是把有无看作二边,有不是无,无不是有。佛告诉我们,你看错了,有无是一,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是第一层的开示,对初学的人来讲,你好懂。再进一步跟你讲,性无,性是能现,能生能现,性无,了不可得,无性之性所现的这些万法、这些现象哪里是真有!所以相无,相不是真的,相是什么相?梦幻泡影。这是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个经大家都很熟悉,佛教我们看外面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有生有灭,变化无常,这一类的都叫有为法。那你看我们人,包括动物,所有的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变化,这就不是常住。再看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它也是无常的,有生有灭。再看矿物,山河大地,甚至于教我们去观察星球,观察太空当中的星系,它有成住坏空。所以佛跟我们讲,万法无常,无常之法就叫有为法,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讲止观,你要这样看法就对了。
它存在的时间短,经上讲两个比喻,一个讲的露,露水;一个讲的电,闪电。露水是比喻相续相,闪电是比喻物质现象存在的真相。我们今天觉察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存在的时间真的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存在的时间很短。我们能感官当中的这个现象短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一生,这个寿命尽了,死了,这现象全没有了。怎么知道没有了?实在说,我们人每天都要死一次。你晚上睡着了,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晓得,眼睛一闭,色相全没有了,耳朵闭起来,音声没有了,生灭法。你接触到的全是生灭法的相续相,如露。这些法的本质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我们讲剎那生灭。剎那太长!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一剎那有九百生灭,剎那不是太长了吗?弥勒菩萨跟我们讲得清楚,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灭的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象,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万亿是兆,一秒钟有这么多的生灭。这个事情是真的吗?真的,不是假的,唯证方知。什么人能证得?大乘教常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心定,那定功深,所以极其微细、极其短暂的这个现象他都能感受到,他能见到,就是他的见闻觉知能感受到,能证实这个事情存在。
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到的是相续相,这要知道,那就是生灭不住,念念生灭,生灭不住,是这么一个现象,哪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现象是自然现象,也就是法性体相作用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这绝对不是有创造、有主宰的,没有。这是自性,用现在的话说,本能如是,自性的本能。佛告诉我们,这个本能我们是可以恢复的,是可以证得的。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是因,通达明了是果,你修因一定会证果。禅定的真义就是放下。放下执着,你得阿罗汉的定,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阿罗汉所得的是九次第定。这个定是有浅深不同的次第。世间禅定是到第八个阶段,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天,再往上去是四空定,无色界天,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世间禅定。阿罗汉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超越第八定,称它作第九定,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了。六道上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六道总称为十法界。愈往上面去,层次愈高。十法界到最高层次是佛,这个佛没出十法界。所以天台大师判教,说这尊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很像佛的样子。为什么?他不是用的真心,还是用的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都在。可是他能够随顺性德,随顺得很象样,我们凡夫简直分不出来,决定以为他是真佛。为什么不说他是真佛?他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没转得过来,他是在转,没转过来。一旦转过来,十法界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讲的弥陀净土,这不在十法界里面,那是真佛,那不是假的。
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佛,这个地位超过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这个道理要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死心塌地修净土,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世间修到四圣法界谈何容易,这个佛法叫竖出,出三界六道十法界,竖着出,难。西方极乐世界叫横出,我不从竖的,我从人道直捷就成佛了,叫横超!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在这一生能遇到真不是容易事。而西方净土有三辈九品,还有四土,四土三辈九品。但是那个世界的好处,无比殊胜之处,它是平等法界,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也不能说它真有,它平等的。我讲到这段经文,很难懂,举一个例子让大家去体会。好象我们通常念书,你看现在的学校,有小学,有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小学在小学校上课,中学在中学上课,大学在大学上课,研究生在研究所上课,不在一处,各有各的学校,各有各的班级。极乐世界像什么?极乐世界大讲堂,阿弥陀佛是老师,这个大讲堂里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研究生在一起上课,这很特别。确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你在其他诸佛剎土里面,我们是人天乘,你决定见不到观音、势至,见不到。为什么?他是等觉菩萨,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住凡圣同居土,不在一处,见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的学生,天天跟观音菩萨在一起,跟文殊、普贤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这在十方世界讲不通的。所以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讲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上善是等觉菩萨,到等觉才能称上善。你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学习的氛围多好,十方诸佛剎土里找不到的,你这一生要不把全部的精力时间放在这上下功夫,你搞别的就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祖教导我们是真话,这是大家都晓得的,西方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他给我们讲真话,小道场不要超过二十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就,就对了。不可以搞热闹道场,也不可以搞得很庄严、很殊胜。为什么?人住在这里面会生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不错,挺好的。另外一个是引起斗争之心,有人到这里来,他不是来修行的,他是要想来据有这个道场,拥有这个道场。这都是叫人生起邪知邪见。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一点,就真正敬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场,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最好的榜样。佛法到中国,就建成庄严、美轮美奂的道场,这个原因要知道。佛教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去礼请过来的,请来之后,都拜为国师,中国人是个讲礼的族群,礼义之邦,帝王的老师,如果叫他住一个很随便的地方,这个帝王会受人指责,肯定的。皇上住的宫殿,你怎么可以叫老师住那个地方,皇上自己心也不安。所以天下的寺院丛林都比照皇宫的样子去建筑,这是对老师的礼遇。这些祖师大德到中国来,要教化这地方众生,你不恒顺众生不行,你一定要顺着帝王,他给你这么建筑,你得要接受。可是自己也不能忘本,所以这些宫殿用来做教室,用来做讲堂,用来做接待贵宾,这些用途。出家人、修行人依旧是住方丈。方丈是居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寮房,多大?一丈,一丈见方。那我们知道,一丈见方大概是现在我们睡觉的单人床,六呎长三呎宽,单人床三张床就放满了,住这么大的寮房。你想想看,方丈,这个住持,方丈住这么大的房,那其他的清众总不能超过。所以你要晓得方丈是这个意思,就是出家人住的寮房大小都不能超过方丈,守住释迦牟尼佛的道风。寮房一定是平房的建筑,而不是宫殿式的建筑。宫殿式那是学校,我们学习的场所,讲经说法教化大众的场所,清净庄严。我们自己住的房子一定是很小。学习的场所可以,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图书室、阅览室、研究室,这个场所行,没有问题。所以居住一定要简单朴素,让我们能不起贪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
出家人生活简单,这在从前也保持住了,日中一食。做不到一食,这一天是有早晨早粥,中午这一餐,晚上能够不食的、不吃的,很好,身体不好的需要饮食的,晚餐做为药石,这都是不忘世尊当年在世的示现,做的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真学,真学才有法乐、法喜,不学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住的,吃住一切都比从前古大德超过太多,但是我们的德学比不上,所以我们的生活苦恼,不是快乐。我们心里有忧患,不安,心不定。从前人心清净,心是定的,安他才有乐。安从哪里来?安从平,中国的文字「平安」,你不平,心不平,他怎么来的安!我们要想得安,看一切人事物都要平等,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乐是果,这安乐。你不按这个次第去修,这果报得不到,一个人常常在喜悦当中、安乐当中,绝不堕恶道,决定不会犯戒,不可能,他犯戒他心不安。这是我们应当要认真去学习的。你看看这心地清净平等是多么重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平的地方要把它修平,外面事相上不平,我的心平,心平境界就平了,为什么?不二,入不二才平,有二就不平。
这是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提醒大众,那就是真修行,第一步就是从内心把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对立的念头消除,平等心是以这个为基础。你只要有对立就不会平,对立里面很容易产生矛盾、产生冲突。所以我在多次世界和平会议上,我都讲到这个问题,冲突为什么不能化解,它的根到底在哪里?症结之所在,在我们内心里头有对立,只要有对立,外面平等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大家几十年的时间,真的是想求化解冲突,找不到方法,原因在此地。中国老祖宗真的有智慧,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问题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去反省,本身的问题解决了,外面问题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跟外国人讲,很难,他们文化里头没有这个说法,所以他没有概念,不能接受。外国人接受的,你必须拿出证据给他看他才会相信。你说得再好听,他也很佩服,也很赞叹,他说这是理想,这不是事实,做不到的。可是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用佛菩萨的经论,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
经的结论,见佛,见佛就是见性,中国禅宗说得更贴切的一句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佛。讲得这么贴切,见到你自己真正的面目,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然后你就完全明白了,这个性是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一个性。不是我有你没有,你有他没有,不是的,一切众生个个皆是,无二无别。然后我们回到《华严经》里面来,听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这是讲如来果地上的能力、智慧、德能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再把范围扩大,《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说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现象跟自己是同一体,就是自己。这叫什么?这叫法身,这是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所证得的叫法身如来。我们大家都有,跟诸佛是一个法身。诸佛如来没有障碍,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没障碍了,他见到法身,他证得法身了。我们今天有障碍,障碍了法身,并不是法身没有了,法身有,只是被障碍了,看不见了。什么时候你把障碍除掉了,法身就现前。
所以我们不能再当凡夫,连袁了凡先生听了云谷大师的一番开示,他就不想做凡夫了,取了个别号叫了凡,不愿意再当凡夫。我们今天学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很难懂,可是《华严经》上讲得太清楚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解释开了。可是还是不好懂,什么叫一即一切?佛在经上又明白的告诉我们,「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华严》说得更好,一微尘里面含着遍法界虚空界,微尘没有放大,虚空法界没有缩小,微尘里头有虚空法界,不是唯独某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的。你想这是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最好的解释。
现代科学发现的全息照片,我看到这个报告,跟《华严经》这个意思很接近。如果我们见到全息照片,全息照片就是一张照片,它是用特殊方法摄影的,用二支激光做为光源拍摄下来的。这个照片是立体的,照了一个人的像,你把相片撕成两张,在激光下面去看,每一张照片人像是完整的;撕成四张,四张照片还是完整的,一点损害都没有;你把它撕成一百张,一百张照片是完整的,张张里面撕得再小,张张里面都是完整照片。对于现在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就相信,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上讲得好。谁能够证实?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能入微尘法界里面去供养佛、去闻法、去教化众生。微尘法界跟外面虚空法界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这属于德相。所以《华严经》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才叫诸法实相。我们现在全看错了,心被境转了,很糟糕,所以不了法无相,不了解真相,成不了佛。「以是不见佛」,就是成不了佛,见不到真相。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