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四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22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最后的一大段,校量劝持分,这有九首偈颂,我们今天从第三首看起:
 
  【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若有勤修清净福。以昔因力乃能信。】
 
  这首偈是说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一般凡夫能接受的。我们知道这部经是佛给大菩萨们演说的,但是凡夫里面有一种人也有能力参与,这是哪一种人?所谓叫大心凡夫;虽然是凡夫,凡夫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掉,但是心量很大,就像大乘教里面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这么大的心量可以接受《华严经》的教诲。这个经上讲的有两种凡夫,一种是修福的,心量很大,他能修福,修净福。这个净福是什么?修福,服务社会,服务别人,不求回报的,这就清净;如果你布施还有所求,这就不清净。所以净福在此地,这跟华严菩萨的心相应,为一切众生服务,决定没有求回报的念头,这可以能契华严的境界。第二种是善根深厚,这是说过去生中曾经学过。当然学得不好,如果学好了他就成菩萨,没学好。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这非常的难得。这都是能够接受的,当然他得利益。
 
  另外还有一种人听了之后不相信,所以清凉大师讲「今不信者,愿少听闻,为毒涂鼓,终成坚种」。这个地方,在佛经上常常会看到的一个比喻,就是毒涂鼓,也称之为毒鼓,这必须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佛法里面讲鼓有两种,一种叫天鼓,一种叫毒鼓,实际上说是一个鼓,不是两个鼓。我们看佛经里面常说的「对于五乘之机,各说五乘之教,彼等各信顺修行,得证果之益」,这就比喻作「天鼓」,这些我们要懂。所谓五乘之教,首先我们要晓得,佛法的本质它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现在变成宗教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五乘就是学校有五个阶级,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这五种差别。为什么?因为学生不一样,学生有五乘的机,机就是学生的程度,要对五乘之机,他是小学程度,你就得教他小学,他是中学程度,你就教他中学。在大乘教里面讲《阿含》,《阿含》是小乘,对一般人讲的。这个经教里面的内容多半讲伦理、道德、因果,关于哲学、科学讲得少,不是没有,有,很少,但是讲的也很浅显,并不怎么深,这是《阿含》。阿含释迦牟尼佛在当年讲十二年,他教学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第二个阶段讲方等,方等就是从小乘过渡到大乘,方等是大乘的初机,就好比是初中,这八年。你想想看二十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习二十年了,这个底子很不错,那就讲纯粹大乘,这般若。般若是佛教学中心主要的课程,讲了多久?讲了二十二年,你就晓得这是佛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般若是什么?智慧,就是教你开悟。般若所学习的,诸法实相,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包括着高深的哲学跟科学,这好比是大学。大学后面是研究所,研究所讲到《法华》、《华严》,属于研究所的。《华严》跟《法华》的内容是相似的,完全讲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最高之真的哲学与科学在这部经里面。
 
  《华严经》里面,诸位我们也听到了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譬如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我们在这部经上统统学过;跟我们讲精神、物质是怎么来的,缘起,统统都讲到。这些我们听是不好懂,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能量,科学家讲能量,变现出来的。佛法里面也是讲能量,波动就是能量,一念不觉,那就是波动,由波动产生了精神,由精神就产生了物质,它的速度太快。我们用《仁王经》做过比喻,《仁王经》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究竟说,那个时间的算法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上这个画面是一秒钟二十四次镜头的开关,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在电影上就看不出是假的,好象是真的一样。尤其我们现在这个人身,它不是平面的,也就是不是二维空间,是三维空间,立体的。实际上这个形相的生灭不止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不止,实际上说应该是亿万分之一秒,所以佛法说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变化怎么这么大?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我没有办法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们在小孩、儿童的时候喜欢玩的万花筒,用这个比喻能够相似。你看万花筒就晓得,千变万化,这里面所变现的找不到一个同样的,再多的变化,千万次的变化,它不出这个筒,这个筒本来具足的。这个筒比喻是自性,万花筒里的现相就比喻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自性本自具足。从这个地方就体现佛在经上所说的,比科学家讲的还要微细。讲到最微细的地方,大小不二,基本粒子里面有世界。给我们讲到,你能够把分别执着,妄想不谈,只要把执着能够放下,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就没有了。空间维次没有了,就是时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距离,时间没有了就是没有先后,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你再能把分别去掉,这个空间突破就更大,到不起心、不动念,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都没有了。那佛说的,这种境界你自己证得就相信了,怎么样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所以是不思议境界。我们从很多科学跟佛法合起来看,能得到讯息,能够体会到,能够深信不疑。
 
  学佛最重要的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必须从内心深处把对立的念头放弃,这放弃就是放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不是求外面境界,是求自己,自己只要不跟对方对立,对方也就对立不起来。对立是相对的,一边没有,那边就不能成立,所以佛法叫内学,用内功,道理在此地。对立没有了,矛盾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这些国际友人当中解释如何化解冲突,这是基本的道理,真有效。所以这里面确实有非常高深的,我常常讲,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都讲到最高峰,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部经还很长,九十九卷,我们大概学到应该是有八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八分之七,还很长。学到这个地方很多同学兴趣都提起来了,都能够生欢喜心,都能够体会到一些。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美满了,生活幸福了,叫学以致用。能帮助你修身,能帮助你改造命运,能帮助你家庭幸福,能帮助你事业圆满,它是真的学问,它不是学了没用的。
 
  我们现在看这两种鼓,毒鼓。经教就是办学,要从小学办起。对整个世界一般大众来说要讲人乘,人乘里面特别要重视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是不同关系里面应该遵守的原理原则,要守这个关系。道,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关系是从大自然的法则,是从这里来的。不可以违背大自然,一定要随顺自然,自然是道,随顺是德。随顺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美满;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破坏大自然,破坏地球生态平衡,麻烦就来了,天灾人祸都来了,道德的原理是从这生的。
 
  因果,这是真理,只要你一念不觉,这个因果就产生了。什么时候叫没有因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那就真的因与果都没有了。所以你只一念的我,简单的讲,你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就有因果。你什么时候能做到无我?其实无我还是有因果,那个无我的境界不一样,要达到登峰造极因果才没有,所以叫万法皆空,因果也不例外。对菩萨来讲有因果,只有对佛讲没有。但是佛要是应化在十法界有因果,他的应化身有因果,他的法身没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所以懂得伦理道德,人不会做坏事,不甘心做坏事,我要做好人,我不愿意做坏人;懂得业因果报,这个人不敢做坏事,为什么?他怕恶报。这绝对不是迷信,它有很深的理论基础,不了解基础,你能够做,你会得一生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能得到;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当然更殊胜,懂得这个道理能超凡入圣。
 
  所以说对一般大众要教人乘,再向上提升是天乘。一般讲到天乘,多半宗教都讲到天。可是天很复杂,佛法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不是单纯的,到哪一层有哪一层的条件,只要你达到这个水平,你一定会到那边去。它讲的是合情合理,就好象我们这个人间有许多不同的俱乐部,你有这个爱好你就会参加,你自然就跟他们在一起。这是中国《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志同道合的总会在一起。至于不相信的,听了之后还不相信,这个多。这么样深奥的教学,《华严》是对研究所教的,这个课程不是浅学的人能够理解。但是他不信?不信也有好处,你看这经里面就劝他,「愿少听闻」,听一次有一次的好处,佛法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在你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了一个种子,这就叫毒鼓。
 
  下面说「又如对于五逆十恶之众生,说佛性常住之大乘极致,彼等却为生毁谤,堕于无间,故譬之于毒鼓」。毁谤正法,他听了大乘佛法他不相信,他毁谤。毁谤也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经里有两句话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几句话用毒鼓来解释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他毁谤大乘,毁谤佛法,破坏佛法,他会堕地狱。但是地狱罪受满之后,他那个佛法的根,根深蒂固在他阿赖耶识里,罪受完之后,以后再遇到因缘他就相信,他有根,他有种,最怕是没有种。所以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说能相信,能欢喜学习,那这就是天鼓,比喻天鼓;听了不相信,比喻毒鼓。这个毒鼓,你要堕落,你要受很多苦,虽受很多苦,将来还会得利益。所以「虽堕无间地狱,而依此因缘遂得灭五逆十恶,入于菩提之道」。由此就知道,天鼓跟毒鼓,「配于顺逆之二缘」,所以说顺,能够随顺佛法,欢喜学习,这就好比天鼓;听了之后不欢喜,不能接受,还加以毁谤,这就譬如毒鼓。这实际上不是两个鼓,都是一个,鼓是代表佛法,是一个,就是看你欢喜接受还是完全来批评、反对,果报不一样。但是果报报后最后是一样的,最后都能够灭罪,罪受完之后灭罪,入于菩提之道。所以天鼓比喻顺缘,毒鼓譬如逆缘。这有两句话说得很清楚,如世俗所谓「忠言逆耳」,毒鼓就是忠言逆耳,好言劝你,你不接受,你还要毁谤,那这就是比喻毒鼓。
 
  毒鼓《涅槃经》里面还有一段话说,《涅槃经》第九卷说「譬如有人以杂毒药用涂大鼓,于大众中击之发声」,就是击这个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这讲鼓有毒,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是无心也会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他说有一个人听了他不死,这个人是什么?「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它这个比喻,大乘经教跟《大涅槃经》也就像比喻里面所说的,「在在处处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这就是什么?这个鼓是比喻大乘佛法,毒涂鼓就是佛法,你听到之后,死的是什么?这你就晓得了,你的贪欲心死了,你的瞋恚心死了,你的愚痴心死了,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他说唯有一个不死的,不死的是什么?「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也」。这个不横死就是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叫没善根,没善根听到大乘佛法,他贪瞋痴还在,他贪瞋痴没死,是比喻这个意思,这诸位就好懂。所以说听到毒鼓,毒鼓是佛法,是比喻,你听了之后,真的能把贪瞋痴放下,这就等于是它都死了。这是什么人?这是前面讲的两种人,一个是修清净善心的人,一个是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他听了之后真的会放下。为什么?贪瞋痴带给我们的害处太多了,最严重的害处就是让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打转。这个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贪瞋痴来的,贪瞋痴要是断掉之后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讲超越轮回。谁能把贪瞋痴断掉?要是没有深厚善根他做不到。所以现在学佛难,内有贪瞋痴烦恼,外面有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个环境很不容易学习,要是没有深厚的善根,你就非常困难。
 
  在过去,我们讲过去至少要讲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之前,在中国这个地区重视教育,尤其是中国五千年来重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我要跟诸位说出来,诸位应当都能够体会到,在教育硬体设施上有祠堂,祠堂教什么?教孝悌,就是教伦理;有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孔庙教什么?教道德;还有一个城隍庙,城隍庙教什么?教因果。你们想想看,过去中国每个城市一定有这三个建筑,这三个建筑是代表国家族群长治久安基本的教育。现在这三个都没有了,社会乱了,乱到不可收拾了,怎么办?我们还是提倡这三个教育。我们每一家的祠堂没有了,家谱烧掉了。家谱重要,是家庭的历史。我们流亡在海外,对于自己家族念念不忘的就是家谱,我家的历史,世世代代记载的,这是承传。我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一代往上面追,追到有文字记载的是谁?黄帝,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的,追到伏羲氏。家谱里面写的是「伏羲之后」,后代。从黄帝,一代一代就很清楚,有文字记载。所以这个谱要是丢掉之后,那就真可惜,不知道自己根在哪里。
 
  中国人为什么爱家?为什么那么团结?有人在海外也是家族观念非常重要,这从小养成的。我在前几年回到老家,七十年没有回去了,回到家里遇到这些亲戚朋友,我们这个家族,我头一个就问家谱还在不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去年再回去的时候,也谈到这个事情,有个兄弟,同辈的族弟,小我十岁,他说还在。我就很惊讶,我说在哪里?他说在他家。我说怎么会在你家里?从前藏在祠堂里,他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祠堂被毁掉,他从里面偷偷的把它偷出来,一直保存着。他也不敢讲,现在没有问题了,可以拿出来了。我说拿来看看,一共三十七本,这么厚的本子,线装书,堆起来这么高,三十七册,就这么一套。我说这个要马上把它印出来,所以我们就印了三百套,刚刚印出来。三百套就不会遗失,我想分送给世界许多图书馆里面去收藏,这就不会遗失了。
 
  下面要做的工作是续谱,这个谱里面一看,我们父母的名字有,我们的名字没有。因为上次修谱是民国四年,很早了,民国四年我还没有出生,我是民国十六年出生的。过去续谱是三十年续一次,现在中断了九十年,所以续谱的工作迫切需要,让中国人知道他自己的根,这非常重要。知道自己的根,你会爱你的家,你会爱你生长的那片土地,所谓老家。从黄帝有记载到我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记载得很清楚、很完整,你说他怎么能不爱家?他怎么能不爱国?现在祠堂没有了,所以我也想出一个主意,我们不再建各家的祠堂,我们建个总祠堂,「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希望将来每个县市都有。中国现在的姓氏我们知道有二万四千多个姓氏,一个姓氏是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多么大。十几亿的人口,一家人,炎黄世冑。这在全世界所没有的,唯有中国人世世代代一代一代承传,都记得很清楚。
 
  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纵然是不相信,都能种善根。最怕的是你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接触过,那就很遗憾,只要接触,必定有好处,有无比的好处,是你意想不到的,不信、毁谤都有好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再看下面六句,因为它这是一个段落:
 
  【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
 
  这是用辗转方式来比喻。我们这个世间人,这一切众生,想求『声闻』的就不多,少数,声闻是前面所讲的五乘佛法里面的小乘;『独觉』,这是比他提升一个层次,那比求声闻的更少;求大乘的,那比求独觉的又要少,一层一层的较量。就好象我们现在学校,读小学的多,读中学的比小学就少,读大学的更少,读研究所的更稀少。所以『趣大乘者』还算容易,『能信此法倍更难』。这个法是讲《华严》,你能相信《华严》那就太难了。《华严》是圆教一乘,里面所讲的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人的境界,就像是佛教的研究所。大乘是佛教大学,没有佛教大学的基础,你怎么能学佛教研究所?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天天在学习,虽然不能够契入,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我们阿赖耶识里善根非常深厚,这是很可喜的。尤其一直听下来,我们现在已经讲了一千八百多次,一次两个小时,已经将近四千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熏习下来,生欢喜心的人很多。能生欢喜心,能真正体会到里面的意思,纵然不能完全懂得,能够体会到少分,就得受用,对于你个人的修养有长进。就像前面讲的,你对于世间的欲望降低了,欲望降低了你的生活就很快乐,追求欲望的人很辛苦。
 
  早年我住在美国,我们有很多同修经商,很富有,住很大的房子,我到他们那里去旅游,都请我住在他们的房子。一家人口不多,只有三个人,夫妻两个跟一个小孩,住很大的房子,花园都很大。每个星期,星期五不上班,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都要整理他的环境。请工人太贵了,美国请工人是算小时的,一个小时多少钱。他又不愿意付这个,那就自己来搞。我在旁边看到,我告诉他:你不是住房子,是房子住你,你是房子的奴隶,你天天照顾它,打扫,用多少时间精力去照顾它,何苦来!如果住个小房子多自在。所以我一生不想住大房子,为什么?浪费我的时间太多,我希望住像旅馆那样一个房间,用几分钟的时间就搞得干干净净,那是我住房子,不能叫房子住我。所以有些人不懂得,他要场面、要好看,自己实在非常辛苦,苦得很可怜。人在世间要懂得过快乐的生活,衣食住行都简单。譬如做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十年不要再制衣服了,你多快乐。有很多女同学她们喜欢要迎得上潮流,如果衣服新的款式出来了,要赶不上潮流,穿出去难为情,人家笑死了。我就跟她说,笑死是他死,你没有死,你又何必怕他死?如果要追上时髦、追上潮流,你每个月赚的钱都被人家骗去了。那些天天搞花样,那叫魔王,你就脱离不了他的魔掌,一生辛苦都是为他,你多可怜,所以要有智慧跳出魔掌。
 
  我的老师李老师,我看他一生,我认识他,跟他差不多三十多年,三、四十年,我看他出去作客就一套外衣。以后他往生,我们看他里面的内衣都是自己缝补的,没有一件衣服是完整的,都是破了再补,补了又补,所以他一生过得很快乐。他收入也不少,收入都帮助穷人,都帮助苦难的人。自己生活很简单,他日中一食,吃得也很少,非常健康,九十五岁不需要人照顾,这就证明他自己生活可以打理,九十七岁才接受两个同学照顾他。他告诉我,生活愈简单愈快乐、愈自在,为什么?一生不求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生活多快乐。所以老师不但是有言教,经典教育,他自己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这才真的相信,才真的肯向他学习。不但学经教,学他的修持、学他的生活、学他的为人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所以能信《华严》的确不是容易事情。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一点注解,我们把注解念一遍。他说这六句,后面这一偈半六句,「举三乘之信」,声闻、缘觉、大乘,这三乘之信,「展转难得,况于一乘」,《华严》、《法华》是一乘,「明文昭然,权实有据」。昭然是清楚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权教那是方便,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法华》跟《华严》是一乘,完全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再看底下两句:
 
  【况复持诵为人说。如法修行真实解。】
 
  那就更难了,前面所说的你能信,这就非常不容易,信了之后你还能持。『持』是什么意思?依教奉行,我知道一句我学一句,我知道一首偈我就学一首偈,真干。『诵』是读诵,『说』是为人演说。演是什么?是表演,就是我要做出来给人看。做出来给人看,人家一定会问,你再给他讲解,要他提问题,不要你自己去给他讲,这是佛教学的方法。我们真正做到了,你这一生生活多快乐。早年我在美国,我们住的时间久了,这条街上的邻居都熟悉了。美国人实在很有礼貌,不认识,见面一定点头打招呼,所以我们都习惯了。有一天他就来问我们:你们是做哪种行业的,为什么你们会这么快乐?每次看到我们都非常欢喜、都很快乐,问我是什么行业。我告诉他说,我们是学佛的。他说佛是什么?我说佛就是快乐,佛就是长寿,佛就是心地清净。他说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我说好,都要,你星期六到我们佛堂来,星期天(他们信基督教的)上教堂;我说没有冲突,你到佛堂来,你学快乐、学健康长寿、学清净心。以后我们这道场星期六就招待我们的邻居。决定没有冲突,佛这个地方是学校,没有冲突。跟他讲得很清楚,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你们都称上帝是父;你跟佛是师生关系,是老师跟学生关系,一点冲突都没有。你在家有父母,你在学校有老师,他听了很高兴。我们也接引了不少人。所以要表演,要做出来,告诉他这个有好处。
 
  一般人有虚荣心,我们住的那条街,美国分得很清楚,大概一个月收入两千美元住在这条街上。如果他要是升迁,待遇好了,他一个月赚三千块,他马上要搬家,搬到三千块钱那个区,他要搬那里去,他这个房子就要卖。我们在这个区住了很久,最后他问:你们为什么不搬?我说在这个地方,一个月两千块的地区,我赚三千块钱我不搬,我就多一千块钱,我的手头多么宽裕,哪里像你们那么紧张?他听听也有道理。所以东方人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一个月赚一万块钱我也不搬,我就更富有了,不像你,赚多少花多少,你永远在痛苦里面,我赚得多、花得少,你说我多快乐。我说:我一个月要是赚一万块钱住在两千块钱这个区,我一年可以休半年假,半年不要工作,你说多快乐。他想想也有道理。所以不要去追求欲望,生活能够过得去,过得很舒适,这就非常美好了。所以我们住在那个区也算不错,两千块钱的区,房子也很便宜,前后都有院子。一户人家的面积,土地大概有七千呎,我们的房子只有两千呎,院子很大、很舒适,何必要搬来搬去?所以中国人有老家,老家都几百年,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这在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他们永远是游牧民族,常常搬家,搬得很辛苦。这些道理都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看到你生活得很快乐。
 
  『如法修行真实解』,这就是你自己真正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习,把经典里面的理论变成自己的理念,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叫真实解,这是学了管用。如果学了这些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帮助,你学它叫白学,你叫浪费时间!所以中国人讲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真有好处,什么好处?很现实的,你学了之后快乐,你没有烦恼,你没有忧虑,你没有牵挂,你没有操心的地方,现在讲你没有压力,身心都没有压力,你说你多快乐。中国谚语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很快乐,很快乐你就没有疾病,你就不容易生病,快乐就不容易生病。你们很多同学到汤池去过,汤池我们在那里办学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汤池人民伤风感冒的大幅度的降低,什么原因?快乐,你去看看,满面笑容,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生活得很快乐。人与人之间没有怀疑,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家庭和睦了,从前家庭里面的问题,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现在没有了;跟邻居常常吵架,小事情都争论,现在没有了,快乐,快乐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所以我常常讲,佛法你真正学到了,可以青春永驻,你不容易衰老,你不会生病,到最后的效果,你不会死。人有死,怎么不会死?不是死,你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你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是我去到那里,这个躯壳不要了,丢掉了。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说你多自在。到一定的程度,你知道你从哪里来,你将来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真正得到利益。
 
  而且佛法说,中国古人也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道理是一个,你要入得深,理都是一个。理是什么?理是心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现在讲无论是精神、无论是物质,根源是一个。无论科学跟哲学,科学、哲学要达到究竟处是同源,同一个根生的。所以科学达到极处,哲学就通了,哲学达到极处,科学就通了,你没有达到极处是两个,达到极处它是一个,没有不通的,所以要一门深入。你还没有通,深入得不够,够了之后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他怎么会不快乐?怎么会不自在?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不通?佛经上讲得透彻,儒释道三家,还是佛讲得透彻,佛说智慧、德能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现在呢?现在是你迷了。为什么会迷?你起心动念、你有分别、你有执着,这就迷了。这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你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后,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还在不在?在,迷了之后它扭曲了,把智慧变成烦恼,把德能变成造业,把相好变成六道三途,它变质,不是不存在。所以大乘教里讲「烦恼即菩提」,你觉悟了,烦恼就是智慧,真实智慧,迷了的时候,智慧变成烦恼,是一不是二。一悟它就转变了,这一悟就通了,佛法通了,法法都通了。《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没有差别。这个法门不仅是讲佛法的差别,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一通一切通,这是秘诀。你要想一切通达你就搞一门,为什么?一门你心是定的,定能开慧,慧就能通达一切。
 
  所以你要知道,世出世间法,心浮气躁你学不到东西。老师教学很难,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有传人?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有后代继续继承,这个传人就是老师心目当中他念念不忘的,希望他的道业、学业有继承人。什么样的人能继承?心地清净的人,很单纯的人,就是我们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心,这样心的人他有条件承传。从事相上看,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师重道这个条件可以培养他。如果他不孝顺父母,他对师长不尊重,对于所学的东西也不认真,那你就不要教他,你教他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为什么?他不成器,他学不到。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从小受了点家教,这点家教,这一生沾光了,占到便宜了。抗战期间我们是生活在动乱的社会里面,天天逃难,逃了三年,日本人在后面追,所以三年没有办法念书,就是失学三年,自己很想读书。流浪到台湾的时候真想读书,打听哪个好老师,我就写信向他们求教。我用写信的方法自我介绍,认识了十几位真的是名教授,最后的选择是选方东美先生,选择跟他学。这些老师对我都非常热诚,什么原因?真诚心感动老师。虽然自己生活很清苦,老师不收学费,老师不需要任何供养,完全尽义务来教你,这个难得。这得力于从小家里教我们尊师重道,得力于这些。我们一生不辜负老师,一生纪念老师,一生发扬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传给后代,老师的道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我们才对得起上一代。要不认真如法修行真实解,你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你也传不下去。
 
  所以这虽然是两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他说这半偈,第二段这半偈就是两句,「况出余行中,信忍尚难」。信是你相信,忍是承认,你没有疑惑,你肯定它,这个很难。还要能够具足持诵、为人演说,这就更难了,「难中之难」。「真实解者」一定有说有行。他不肯教人,他自己做不到,他不是真实解,真实解一定自己做到,一定会教别人。下面说「而不信圆融之旨,非真实解也」,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对于圆融这种学术,就是这里面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跟宗教也好,跟哲学也好,跟科学也好,里头绝对找不到矛盾,决定找不到冲突,这叫一乘法。凡是会有抵触、有矛盾,那都不是圆融。
 
  所以真正入到真实解,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晓得宇宙之间没有冲突。我举个比喻跟诸位说,外面是大宇宙,我们人身体是小宇宙。你看人的身体,外面五官,眼睛跟耳朵不一样,耳朵跟鼻子不一样,内里面五脏六腑,器官不相同。不相同就好象我们族群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文化不相同,但是它在一个身上,有没有冲突?眼睛跟耳朵有没有冲突?没有,耳朵跟鼻子有没有冲突?没有,不但没有,还互相照顾。这个地方有痒的时候,你看手它会去摸摸它,这就是互助,为什么?一身,它是圆融的。到你融通的时候,你晓得整个宇宙是圆融的,整个宇宙是自己,佛家讲这叫法身。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什么时候你能够融入?一切万法是自己,所以你怎么会不爱人?人不是别人,是自己的一分。就好象我们身上一根汗毛,一个细胞,你都很珍惜它,爱它,为什么?它是一体,一体就圆融,对立就不圆融。如果我们身体要对立了,这人生病了,严重就死亡,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小不二,一多不二,所以入不二法门就圆融了,这叫真实解。你看所有一切人都是自己的亲人,看到老人是自己的父母,看到年龄相仿佛的是自己兄弟,看到年轻人是自己的儿女,你真关怀,你真照顾,哪有分别!看到善人赞叹,看到不善人知道他被环境污染,习气很重,你不会责备他,不会怪他,你一定会有心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肯定是这样的。为什么?自他不二。所以清凉大师后面的两句话,「愿诸学者,善择知见」,我们要善于选择,选择圆融,选择不二法门,那你真的得大自在,真有受用,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自然就明了,这就叫善学。下面有四首偈,是举事来做一个比较,「举事校量」。第一首偈里头说:
 
  【有以三千大千界。】
 
  这是讲世界,佛家里面讲的,一尊佛他的教化区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到底多大?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人的计算,是十亿个银河系,这叫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
 
  【顶戴一劫身不动。】
 
  这都是比喻,你能够顶在头上多少时间?一劫,你在那里不动。
 
  【彼之所作未为难。信是法者乃为难。】
 
  他说这个都不难,你相信《华严》比那个更难。你们想想,佛很会比喻,这种比喻我们想不到的。你说相信这个多难,愈往上面去愈难。第二首偈讲:
 
  【有以手擎十佛剎。】
 
  一个佛剎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个佛剎就是十倍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十倍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这比前面多了十倍。
 
  【尽于一劫空中住。】
 
  你手上托的,托的这十个佛剎,时间多久?一劫。你这样托着,托了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
 
  这个难比前面多了十倍,你就晓得能相信《华严》这是多么困难。下面说:
 
  【十剎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
 
  还用前面的比喻,前面说十个佛剎,也就是说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众生,你是个大施主,你能够布施,让他们非常快乐。布施多久?『经一劫』,这个一劫是讲世界成住坏空一次,这么长久的时间。你布施这么多众生,十个佛剎里面的众生,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众生,你用财布施,布施他们,让他们享受,这个福报你说多大。跟《华严经》比不大,信这个法门的,你的福报超过他,这是说胜。佛菩萨劝我们对这部经生信心,你看他用的这个言语、用的这个方法,真的我们世间人想不到,怎么会用这种比喻,这个比喻是比喻到极处了。末后再说:
 
  【十剎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于彼。】
 
  不讲全部《华严经》,这一品,你看这个经文,『十剎尘数如来所』,这个没法子说了。十剎,刚才我们讲了,一百亿个银河系,把一百亿个银河系都磨作微尘,这个微尘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粒子,你说有多少!拿这个数目是什么?『如来所』,一粒微尘是一尊如来,你去承事供养,这个福报多大。你能够承事供养一尊佛的福报都不得了,你能够供养十个佛剎微尘数的如来。十个佛剎大家没有概念,一百亿个银河系你会有概念,一百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成微尘,我们今天讲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数字有多少!一个基本粒子算一尊佛,你去亲近承事供养,你修的这个福报多大,而且经一劫这么长的时间。
 
  然后告诉你,你能在《华严经》,就是这一品,你能『诵』,读诵,你把它读一遍,读了怎么样?你能够依教奉行,『持』是依教奉行,你能做到,那你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说的。清凉大师有个简单的开示,我们看看,「后一校量余行之难,唯明诵持」。你看前面讲为人演说都没有讲,只讲诵持,功德就这么大,如果要是你再能够为人演说,那更不得了。所以「亦显修行真解,非可校量也」,没有法子说。这四个比较,「后后过于前前,巧辨深胜」,这个善巧的辩论,真的我们要向佛学习。佛举的这种比喻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深,讲了四层。
 
  这品经我们学过了,真的我们在此地为人演说,我们也很认真的在学习,相不相信?相信。你看看前面我们所读过的,就是末后的这一大段「喻况玄旨分」,里面讲二十种德用,讲「菩萨自在益生德」。益是利益,生是众生,菩萨在十法界得大自在,念念行行无不是利益众生,为什么?他入不二法门,他得到圆融的解脱。在他的认知里面,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他没有障碍。第二讲「菩萨普应群机德」,各种不同根性的人,他都能应付得了,他都有能力教学,初学的也好,老修的也好,这是个非常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能想到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你一定要知道,你了解这些历史,你就明白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学习。印度在那个时候它是宗教之国,它是学术之国,学术界里面的高人太多了,宗教界里面的大师也太多了,释迦牟尼到处参学,一个不漏,统统都跟他们学过。又修六年苦行,因为印度宗教修苦行,他也跟着他学,修禅定,禅定在印度风气非常兴盛,很普遍,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世间禅定,为什么?没出六道轮回。禅定就突破了时空的维次,所以他们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一清二楚。
 
  可是这里面有问题,六道从哪来的?没有人能解答。为什么会有六道?也没有人能解答。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都是大问题。释迦牟尼佛再也没办法学到了,所以他在恒河旁边大树底下就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就是以后这经上所讲的,《华严》上所讲的,把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问题全解决了。然后我们才晓得,就像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没有一个众生是例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跟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能力、同样的相好,相好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没有差别。我们现在不一样了,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把我们说出来了,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一个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佛,有妄想分别执着叫凡夫,差别在此地。
 
  学跟不学实在讲关系不大,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统统放下,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因为佛教讲两种大障碍,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你所学的要不能放下,你所学的变成所知障,你不能见性,障碍见性;你有贪瞋痴慢,有自私自利,这叫烦恼障,这不能见性,见性必须这两种障碍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欲望放下了,这我们知道,像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这放下了,我们懂了;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那所知障放下了。两种障碍没有了,自性现前,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成就佛法里头最高的学位。
 
  这个我们要知道,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所以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三种烦恼统统放下,是最高的学位。如果这三种只放下一种,我们也做了一个比喻,这样大家看了就更容易清楚一点。我们用红、黄、蓝三原色,我们把黄色的比喻作妄想,把蓝色的比喻作分别,把红色的比喻作执着,凡夫是这三种统统都有。我们把眼睛比喻作自性,外面境界就是法相,或者我们说眼睛是法性,外面是法相,这三种东西障碍了,障碍之后我们看东西就看不清楚,扭曲了,看不到真实面目。凡夫就是这样的,佛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能证得,你看不到事实真相,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一次统统放下,所以他成佛了。
 
  那佛教我们,我们放不下,放不下怎么办?慢慢来,你先把执着放下,那就变成这样子,这是什么?这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第一个学位就拿到了,佛门第一个学位拿到了,阿罗汉。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于一切法不分别,这个放下了,蓝色放下了,只剩一个,这就清楚多了,这是什么?这是菩萨。佛再告诉你,这是妄想,菩萨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再把妄想放下,你本来是佛。现在我们要问,这三个东西是不是真正障碍法性?没有,没有障碍;有没有真正障碍外面的法界?也没有,那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佛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实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放不下那你就是凡夫,我用这个做比喻诸位容易懂。所以与学跟不学关系不大。这我们从中国也有一尊佛出现在世,但是他不是以佛身,他以祖师的身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这个示现跟释迦牟尼佛异曲同工,两个一对照你就明白了。
 
  你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去学习过。他年轻的时候砍柴,樵夫,每天靠卖柴过日子,他非常孝顺父母,养他的母亲。二十四岁那一年,应该是二十三、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卖柴偶尔听人念经,他就在窗外站了一会儿,听他念,他一听就懂,他就跑到里面问这个念经的人,你念的是什么经?他说我念的是《金刚经》。他说这个很有味道,我懂意思。没念过书,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这个经典。结果一谈,这个念经的人对他很佩服,说:你这个人像天才一样,很难得,你应该要跟五祖去学习,那是禅宗里唯一的一个大德,你要跟他去学习。但是他没有钱,天天要靠卖柴过日子,老母亲要养。这个人很难得,当时送他十两银子给他做安家费,他说:你的老母亲我们大家替你照顾,你好好去学,你会很有前途。
 
  他到黄梅见了五祖,谈话的时候那真的跟人家不一样,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学佛就是学作佛,我不作佛我来学佛干什么?我想大概五祖一生接近过很多人,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口气,我要来作佛。五祖跟他谈了几句话,好了,算了,你到碓房里面去破柴舂米,去做义工。他在黄梅住八个月,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没有进过禅堂,只是在厨房里面破柴舂米,做苦工。八个月之后,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了。只跟他一次交谈,半夜三更,讲《金刚经》大意,我们看《坛经》的记录,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豁然大悟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了,这种人很稀少,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他对世出世间全通达了,智慧开了。佛教的经教,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给你讲。他也没有学过戒律,也没有学过禅定,也没有学过般若,全通了。这就说明学跟不学不重要,放下重要。
 
  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出家人接触,就是章嘉大师。方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我有个朋友认识章嘉大师,带我去见这位老人。这位老人,我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祖父辈了,我很尊敬他,很仰慕他。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法的殊胜告诉我了,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他老人家很冷静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这样子差不多看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我也很冷静专心想听他的开示,半个小时之后他才说一句话,说有。这有我们精神马上提起来了,有之后他又不说话了,他看到我们精神一振他又不说。第二次大概停了五分钟,跟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没有他那个定功,我们听了这两句话似懂非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到以后,大概总有二十年之后,我豁然想到,才晓得他老人家这种教学方法,为什么?我们年轻,心浮气躁,问出这么一个大问题,他看你半小时,让你整个精神定下来,才教你,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所以我跟他三年,每次跟他的言语很少,都在定中,这才能传法,才能受益。言语不多,叫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而且真的依教奉行。他跟我讲的我真的去做,一直到今天,五十六年了,五十六年我都是放下了,一年比一年放下一些。所以放了五十多年,现在才体会到《华严经》的味道,就是放下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办法,那是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敢高攀,那是佛境界,我们现在是提升到菩萨境界也就不错了,但是还要向上提升。
 
  菩萨的阶级,《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阶级,那就是五十一年级。那我们现在在几年级?也不过三、四年级而已,不高,要不断向上提升,愈提升愈快乐。就是一点点现前得的受用,真的像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感激老师,老师不欺骗我,我们要没有老师的指点,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会生活在烦恼跟痛苦的世界,哪有这么幸福,哪有这么快乐,这不可能的。所以学了之后要真干,这很重要。
 
  章嘉大师曾经跟我讨论过一桩事情,这是个哲学问题,就是佛法,到底佛法是知难行易,还是行易知难?这属于哲学问题。老师最后的结论,佛法是知难行易。我当时很难理解,以后读到《坛经》,再想到释迦牟尼佛,才知道真的,你看惠能大师不是很容易吗?他一下放下,知就圆满了。如果你不肯放下,你研究三藏十二分教,研究通了,还是世间智慧,不叫出世间法。所以世出世间,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放下,你就是把《华严经》背得滚瓜烂熟,讲得天花乱坠,世间法,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要懂。什么叫出世间法?无论你学也好、不学也好,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出世间法。你放下执着,就出了六道;放下分别、妄想,你就出了十法界。
 
  诸位同学,你要想真学佛法,首先要持戒。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我这么多年走过世界许多地方,接触我们出家在家的同学,我深深感到学佛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在家学佛,十善业道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搞佛学,你没有学佛;出家同修,沙弥律仪做不到,所以都不是真的。为什么做不到?你们没有基础,这就是世尊在经上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他用儒、用道做基础,现在我们儒也不学,道也不学,小乘也不学,所以你没有基础,修学一辈子,都是世间法,都不得受用。所以这些年来我才极力提倡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奠基础,然后学十善业道。
 
  我们学这个也要有经典做依据,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句话,净业三福。第一条三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头一条,头一条就是十善业。十善业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你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师,这个根基没有了。《弟子规》教什么?教孝亲尊师,所以我用这个来落实孝亲尊师。慈心不杀是因果,我们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落实这一句。第三句是《十善业道》。要扎这三个根,这三个东西,这都属于戒律,这不是理论,这是德行。这三个你百分之百做到了,你有菩萨的基础,你有作佛的条件。所以你要先取得这个基础之后才可以入佛门,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你才有资格入佛门。那我们如果用这个条件来衡量,我们都没有资格入佛门。所以要补习,小时候没有学,现在补习来得及,要认真去学习,然后我们才能学大乘教。
 
  大乘教里面要守住祖师代代相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到什么时候?学到见性,这个要记住,佛在经上所说的,不要学很多经典,学一种,他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的,不但是佛经平等,佛法跟所有宗教经典平等,跟所有的学术平等,这个世间的科学、哲学都平等。你只要一门真正深入,入到深处就豁然大悟,问题就解决了。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太杂、太乱,太杂太乱你就会变成心浮气躁,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佛法着重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你只要这三个得到了,没有一样不得到,这是真正的学问。你今天有真诚、有清净心、平等心,你听我讲《华严经》你会开悟。你没有这三个心,听是听了,像经上讲的,种善根,这一生当中悟不了。我们再看最后这几句总结:
 
  【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
 
  这部经是贤首菩萨讲的,贤首是第十信位的菩萨,也就是十法界里头最高的阶层,他把这品经讲完了,这品经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
 
  【十方世界六反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顶。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随喜。】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段讲了几桩事情,第一个是震动世界。说这样大法,让整个世界震动了,为什么?说出成佛之道。第二个,这些邪知邪见都不能够隐蔽,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佛法跟它一比,那些都比下去了,是这么一个意思。第三个,佛现身作证明,给贤首菩萨作证明,证明他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没有夸大,没有妄言。摩顶,摩顶赞叹。随喜,这就是诸佛身业加持他;口业,赞叹是口业加持他;佛心,是意业加持他,圆满的加持。这最后一段要让我们相信,贤首菩萨说的,佛来给他作印证,所以我们深信不疑。
 
  今天我们这个缘无比的殊胜,「贤首品」今天讲圆满,十信位的圆满,第二大段的大单元的圆满,下面第三单元是十住菩萨,那就脱离十法界了。这是十法界最高的一层,脱离十法界。好,谢谢大家。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五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六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净土法 第二十八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三十五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十三)四无色天[栏目:圣者言教]
 棒喝截流 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认识的断头台[栏目:冯学成居士]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栏目:天台宗文集]
 佛法治病的真理 9 佛度众生渡过生死苦海[栏目:法增法师]
 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栏目:佛教与雕塑]
 心净则国土净[栏目:佛网文摘]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戈国龙)[栏目:天台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