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八四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八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我们看李长者的《论》,长者为我们说明这品经的大意。我们从「设行分别,任性智慧」,这是一段的开始,我们从这边念。「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亦无取舍故,如是任法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令惯习增明,如佛愿行,而随事世间,成长大悲,不出不没故」,这里是一段。这是说法身菩萨,初证得的,也就是前面贤首菩萨,贤首是第十信的菩萨,往上提升就是初住,初住就超过十法界。贤首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最高峰,所以用须弥山顶来做比喻,向上提升就是初住,初住是法身菩萨。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众生感而应身,就是应化,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示现佛身,举这个例子。佛身他都能现,其余的就不必说了,什么身他都能现,这个意思要懂。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佛实际上没有两样,差别不同的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往上去就渐渐的要断习气。此地也说,「设行分别」这就是应众生之感,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他连起心动念都断掉,哪来的分别?所以分别执着全没有了。可是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示现在我们人间,他要不要分别?他要不要执着?要。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就是用分别执着吗?他真的有没有分别执着?真的没有。这种分别执着是办事要用。所以,随顺世间人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世间人的执着而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不能办事。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实际上他确实没有分别执着。随顺分别执着,佛现身,他示现来投胎,母亲也是怀胎十个月,示现出生,这都是分别执着。他可以不要用这个,他变化化身来,行不行?行,但是不能教化广大众生。有很多众生看到,你不是父母生的,你是变化的,我们做不到,你是神,我们比不上你。他也是父母生的,我是父母生的,你也是父母生的,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这就方便了。种种示现只有为一桩事情,教化众生。再说示现在皇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要投生到帝王家,那要大福报,你修多生多劫的福报你才能投生到帝王家。佛的福报圆满,他可以随意,以这个身分方便。世间哪个人不争名逐利?他的示现,就是名闻利养他全得到,一样都不缺,舍掉。告诉世间人,这个东西对人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它舍掉的。舍掉还有更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得很好,学。你看《论语》里面讲的,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那里想,想来想去想什么都没有真实的利益,最后结论是「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人、学贤人。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把荣华富贵、把王位都舍弃掉,孔子还想了半天,释迦牟尼佛完全了解,这个东西不重要,假的,不是真的,告诉我们不如学也。所以十九岁他就出去学,到处参学,学了十二年,学的什么?全是世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世间法分为五大类,佛家常讲五科,五个科目,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大概就都包括了。这是世间人所羡慕的,连孔子也要学,孔子学了没放下,所以那是世间圣人。释迦牟尼高明,学了之后他放下,就像放下他的荣华富贵一样,全放下。没想到这一放下见性了,也就是像此地,达到初住菩萨的果位。这个示现非常重要,让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什么叫佛法,这个定义我们才搞清楚。
 
  见性要紧,这才是做人真正终极的目标,为什么?见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你把你真正的自己找回来了。这才晓得,不但是六道众生,包括十法界四圣的这些佛、菩萨,迷失了自性,自己是什么不知道。所以,世间很多研究哲学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是谁?谁是我?没有答案,问题提出来没有答案。能提出这个问题不错了,我们一般人还提不出来,一般人是迷惑颠倒、醉生梦死搞一辈子。真正能提得出来我是谁,谁是我,这是哲学的问题,很不错了,但是找不到答案。佛陀给我们找到答案,心明了,性见到了,明心见性这是自己,心性才是自己。不但是自己,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本体,也就是说能现能变的真主,用宗教的话,真主,他是真正主宰,这就是自己,真的把自己找到了,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是所现所变的,这是哲学里面讲的本体、现象。还有个认识论,真正认识清楚,能现所现不二,能变所变不二,这是佛知佛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事情在哪里?就在面前。所以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是佛,你是不是佛?你是佛,他是不是佛?他是佛,一点都不错。现在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释迦牟尼佛把自己找到了,你,就在面前,你迷了,你不知道这个形相是自性变的,不知道森罗万象是自性变的,你不知道,就迷在这里。哪天你一下醒悟过来,原来就是,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禅宗这些大德,真正开悟明心见性,没有悟之前到处参学,到处去参叩,一开悟说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从前参学很苦,都是靠走路,穿草鞋,天天走路去参访这些高僧大德,向他们请教。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当中干的事情,找不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下觉悟,原来就是!这才晓得以前那么多年的参学没用。
 
  可是不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炼他醒不了,这个磨炼是一种方法,让你真正清醒过来,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你要帮助别人,你要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这就是「设行分别,任性智慧,随事用为」。这里头最高明的是什么?没有取舍,取舍是对立。没有取舍,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没有对立,就是没有相对的,为什么?它是一如。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因果是一,生佛是一,自他是一。一里面哪有取舍?二才有取舍,这个要记住。六祖能大师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正觉,正等正觉,二就不觉,二就迷了。迷生烦恼,觉生智慧,它怎么会一样?世间人学佛,天天在看经、听教,听教是听讲,为什么还不能悟?就是「二」,这一关他过不了,所以他不觉悟。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是我,有我就有人,我跟人就对立,就迷了。迷了之后,愈迷愈深,愈迷愈苦。迷了之后,他的思想、他的言行全是错误的。思想是什么?邪知邪见;言行是造作染业,恶业是染,善业也是染,果报是六道轮回。你造业,业一定现果报,造业是因,果报是六道。佛眼睛里看这个人是佛,我们用个简单的话说你能体会,这个佛怎么样?他现在糊涂了,他现在迷了。如果你对这个意思还不懂,我再做个比喻,这个人醉了,喝酒喝醉了在耍酒疯,这你就好懂。让他好好躺下睡一觉,到明天早晨他酒醒就正常了。六道轮回里面都是耍酒疯的迷惑颠倒佛,可是在诸佛、法身菩萨心目当中,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所以尊重、礼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那是真佛。对他礼敬是应该的,他的思想、言行与法性相应的称赞,与法性不相应的不称赞。这是教我们怎么学佛,怎么走回头路,回头是岸。
 
  任性是智慧,作意是聪明、是烦恼。任性是随顺法性,这个话还不好懂,随顺自然,好懂一点,不要加自己的意思在里头,这是智慧,你会生活得很快乐。加自己的意思,我要怎样怎样,你不是找麻烦吗?那你就不是随顺法性,你要随顺你自己的烦恼,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意思。阿赖耶里头有自己的意思,阿赖耶就迷了,自性迷了叫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有意思。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着,这就是意思,所以第六意识叫意识,末那叫意根。末那是烦恼障的根本,第六意识是所知障的根本,二障的根在阿赖耶识里头,可是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是什么?你看相宗,转识成智,性是智慧。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六意识是妙观察智,觉悟了就是智,这是任性智慧。第六意识起用的时候变了,变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起作用,不是自私自利了,平等性智,转识成智。这两个转了,八识全转了,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面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为什么?眼耳鼻舌身要办事,办什么事?普度众生,为众生做种种示现,演说,眼、耳、鼻、身,表演;舌,说。演说,为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为他演说,做出样子来给他看。
 
  我们做做错了,做不好的样子,也是在演。为什么会演成不好的样子?因为还带着有迷,没有完全觉悟。像现在我们是觉悟了一点点,我们以百分比来说,我们现在觉悟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觉悟。我们在渐修,不是上上根,那是顿悟,一悟一切悟,那个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示现的顿悟,惠能大师示现的顿悟,我们是渐悟。渐悟当然有毛病,毛病很多,但是还是示现,还是演。别人来指教我们,你说这是不是教育?别人一指教,我们感谢他,立刻改过,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这是教天下迷惑颠倒的人。你看到,这是对的、是好的,你才能接受别人教诲你。这种人,这种人这一生会成就,孺子可教,为什么可教?他接受。烦恼习气重的,迷惑重的,他不接受。你教他,教他很不高兴,他不耐烦,你有什么资格教我?不承认过失,不接受教诲。完全不接受,佛经里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没善根。没善根的人菩萨舍不舍弃?不舍弃,永远没有舍弃的。大乘教里面虽然是有区别,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一阐提没法子教,为什么?他不接受,这是无缘之人,佛不度无缘之人。《涅槃经》里面就说得清楚,虽然不教,不用言教,用什么教?用示相教,就是说做让他看,他看久了慢慢就觉悟。他看到佛菩萨接受教诲,他看多了,慢慢他就软了,就能回头。所以对于一阐提要用演,不能用说,说对他没用处,要表演,做出来给他看,为人演说。
 
  「随事用为」,这就是没有定法,演没有定法,说也没有定法,恒顺众生。你明白这个道理,现代的社会跟古代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用的一些方法,原理原则虽然相同,方法不一样,要懂!现在人是什么根性?现在人要用什么方式来教他?活的,不是死的。佛陀的教育,现在人称为宗教教育,其实「宗教」这两个字要用中国的文字学来解释,好!佛教真的是宗教教育。宗是什么意思?你们去查查字典,查查《说文解字》,宗是什么意思?宗的意思,第一个主要的,第二个重要的,还有一个意思,尊崇的,就是一般大众必须要尊重、必须要崇敬,是这么个意思。教,教是教学、是教育。合起来说,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诲。你说这要不要学?这是照中国文字来讲,外国词汇里面,佛教真的不是宗教,但是用中国这是可以讲得通的。佛教本身称宗教,本身称宗教因为它有十个宗派,禅宗叫宗,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教,叫宗门、教下。这是佛法里面讲宗教的意思,宗门教下。为什么?他们的方式不一样。宗门(禅宗)着重开悟,悟后起修,修是什么?修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是觉悟之后开始修,没有悟不能修。所以没有悟的时候不准你看经、不准你听教,要逼着你开悟。悟是什么?清净心。教下,教下是渐修,也就是说从佛的经教,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渐渐的透过教理你明白了。所以,用的方法不一样,这是把它区别为宗门教下。宗门,绝顶聪明的人,天才班,他不是普通班,教下是普通班,有浅有深,循序渐进。毕竟众生根性是中等根性居大多数,绝顶聪明的跟十分愚笨的占少数。所以上上根、下下根是少数,中等的是绝大多数,中等的要从教入门,宗他入不了门,道理在此地。所以,教学要恒顺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你要顺着他,他容易成就。
 
  这里头「亦无取舍」,无取舍就是佛法,有取舍就变成世间法,道理在此地。有取有舍出不了六道,为什么?取舍是执着,没有取舍就没有执着,这样才能够真得受用。像这样「任法调治习气」,不但叫我们不要造业,连习气都渐渐的淡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任性,随事用为就是随缘,随顺法性,随缘。放下分别执着,无取舍就是放下分别执着,这样你才能调治习气。「使称理智」,与自性相应,与你的本性相应。你看本性,我们老祖宗讲「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二边都没有叫本善,就是佛家讲的清净心,本善。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本善。迷失了自性才有染净,迷得浅,这清净,四圣法界;迷得深叫染,六道轮回。染法里面有善恶,净法里头没有善恶,你就晓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圣法界里头,没有善恶、没有取舍。六道里面就有,你看舍恶取善,不就取舍了吗?十恶我们舍掉,十善我们要取,你就有取舍。你修十善生三善道,你造十恶你生三恶道,就有善恶。在净法界里面,他们没有恶,他们只有善,虽然有善,连善的念头也没有。不像我们六道里面的人,做了善事很欢喜,四圣法界里头是纯善,他不生欢喜。不生欢喜是真欢喜,为什么?他没有苦,离苦得乐。法喜充满不是一天到晚很欢喜那样子,不是的,那是烦恼,那是七情五欲,所以我们连真正欢喜不懂。什么叫真正欢喜?七情五欲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佛常讲五种受,苦乐忧喜都没有了,这是真乐,这叫极乐世界,这里头的人没有这个受,苦乐忧喜的受没有。你要知道,乐、喜这是人很欢喜的,在佛法讲乐跟喜叫坏苦。值得欢喜的事、值得快乐的境界没有了,你不又感受苦了吗?所以这种受都叫不正常的,不是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没有七情五欲,这叫三昧,叫正受。正受,四圣法界里头有,六道里头没有。
 
  所以对治自己的习气,让它跟理智相应,理就是法性,智就是佛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说两个?智很重要,你没有智你见不到理。所以智是法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这是智,不是从外来的。理是理体,就是自性,也叫法性,为什么?能生万法,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看矿物,在有情众生,动物有觉性,矿物有没有?有,为什么?矿物是法性现的,它怎么会没有觉性!江本博士做水实验,那不就是觉性吗?为什么我们一个善念,它变现那么美的境界,一个恶念,它就变现很丑陋的境界相?它能随人心的念头变现不同的反应,你说它有没有觉性?你说这什么原因?这是智。所以,理体跟它的觉性分不开,这是自自然然的,这不是什么创造的,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尔如是,这是自性的性德。于是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起个善念,这个善念遍法界虚空界,你跟一般人讲他不相信,实在的;起个恶念,这个恶念也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起念是感,虚空法界这里头一切有情、无情众生他有应。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最近看到一些预言,说这个世间有灾难,你相不相信?你要问我,法师你相不相信?我告诉你,我相信,我为什么相信?业感。我们现在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众生,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这不就清楚了吗?如果这个念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恶相应的多,当然有灾难,就这个道理。如果与十善相应的多,灾难就化解,外面境界是意念主宰的,它在变。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预言家也不错,也很聪明,他说出许多灾难,最后提醒我们,二00七年底,我们是到年底了,明天三十一号,如果在二00七年底人心能转变,这个灾难能化解,纵然不能化解,这个灾难会缩小,灾害就不大。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所以灾难来了别怕,怕没用处,怕不能解决问题,回心向善,问题就解决了。我一个人行吗?行,你一个人回心向善,你一个人不遭灾难。整个世界毁掉,我还能不遭灾难吗?世界毁掉与你不相干,你移居到更好的世界去。
 
  这里面你必须要懂得一个真正的事实,那就是没有生灭,众生贪生怕死,这是个错误观念,没有生灭。我们一般人看,身。身不是我!《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哪有身?身是五蕴,物质是色,除物质之外,精神,精神是受想行识,五蕴和合成就这么个幻相,这不是我。什么是我?人家说灵魂是我,灵魂在佛法里面讲是什么?阿赖耶。是比这个身大,阿赖耶范围多大?十法界,阿赖耶出不了十法界,这是灵魂。佛法里面讲真正的我是什么?灵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多大?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跟遍法界虚空界比那就小了,小得太多。真的像佛在经上讲的比喻,我们的法性、我们的真心像虚空,像太虚空,阿赖耶像什么?阿赖耶像虚空当中的一片云彩;那一片云彩是灵魂,太小了。
 
  所以得把真我找回来,找到阿赖耶是假我,不是真我,这总得要晓得。你晓得之后,什么灾难都没有,就像「白衣神咒」里面的偈子所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什么样劫难来了,有没有恐怖?没有,你会清清楚楚。这个现象真的像我们看万花筒一样,这张图不好看,不善业所感的。能感的不善业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感的不善的境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你在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不受境界的干扰,你才能主宰这个境界。如果你教,你有影响,多教人,明白的人愈多善的力量愈大。所以,预言里也举了个例子,日本近年这两次地震他在几年前都说过,说得很准。但是他说日本这两次地震是非常严重,死亡的人很多,破坏力很大。可是虽然有这两次地震,不是像他说的,损失不严重,这是什么原因?这里头也有人说,原来日本神道教里的善男信女天天为这些灾难拼命在祈祷。他说可能是因为人数多,产生一股大的力量,把这个灾难减轻,把伤亡减少了。真有道理,这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断恶修善的心把环境改变了,如果对大乘教理通达的,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不是一般普通人断恶修善那个力量能比的。你真正是通达佛教的道理,如理如法的来修学、观想,你一个人的力量至少可以等于一万个人的力量、十万人的力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那些善男信女在那里真诚虔诚祈祷,他不明理,都产生这么大力量,何况你一切通达,你没有障碍,你就晓得这个力量多大。
 
  所以,「使称理智」,这很重要。这点我们就要感谢佛陀,要感谢这些传法的菩萨、历代祖师大德,把世尊的教诲代代相传,我们今天才接触到,没有这些人相传我们怎么会晓得!我们怎样报答佛菩萨、祖师?只有如教修行,为人演说,这报答,这才叫传法。代代相传,我真做到我再帮助别人,那个人也做到,世世代代这样下去,这就对了。绝不能让佛法在我这一代就中断了,那你这一生做得再好,你的功德还是等于零,为什么?你死了就完了。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一般人体会得很粗浅,以为只要有儿孙就有后代,我讲过很多次,我不是这个讲法。你有儿孙,你的儿孙能不能继承你家里面的道业,家道?能不能继承你的家业?家业是事业,家道是什么?伦理道德的传统,你的子孙有这样的人才叫有后。佛法是师道,老师的教诲代代相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传?学老师,学得一模一样。学儒的,学孔子、学孟子,让孔子、孟子世世代代都在世间,这叫有后。学佛,学释迦牟尼佛、学诸大菩萨,也世世代代佛菩萨都住世,这叫学佛。所以要学得像,学得不像是假的。我听过有些人告诉我,灾难来了,假学佛的人逃不过,我相信。真学佛的当然没事,这是肯定的。这就是称理,跟性德相应。
 
  「令惯习增明」,惯是习惯,这个地方不用习惯,用惯习,就是你的习惯,习就是落实,落实在你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无论是智慧、是德行不断的增长,这是增明;你的光愈来愈大,智慧的光、德能的光、相好的光都不断的在增长。「如佛愿行」,如是如同,像佛的大愿大行一样。佛的大愿是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愿是诸佛如来的大愿。佛的行,在《华严经》上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是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是佛行。一行一切行,穿衣吃饭具足十波罗蜜,佛行,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具足普贤十愿。不是一条一条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里面,十波罗蜜、十愿全具足。你把它表演出来,你是真菩萨、你是真佛,虽然你现在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天台大师说「相似佛」。你表演出来,跟佛很接近、很像,为什么不是真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你是凡夫,但是你做出来的样子像。这好象什么?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你演这个角色演绝了,演得非常逼真,叫相似佛。演得非常逼真,会不会影响你的心态?会影响,哪天觉悟了,分别执着一放下,你就是真的,你就不是假的,你就入「分证即佛」,就不是相似的。可见相似也很了不起,在《华严经》上,相似是谁?四圣法界,他们的表演跟真佛很接近。我们今天在六道人法界里头,也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四圣法界里面他们学得很逼真,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让凡夫看起来简直是真佛,他看不出那是假的。我们在凡夫位能够演出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不错了。
 
  一定要真干,一定要步步高升,能做到吗?能做到,天天在演,天天在学,经教不断是天天在学,天天在提升。提升的级数,起头难,为什么?习气太重,淘汰习气不容易,愈学愈快,速度就愈快,加速度。有许多老同学跟我时间长的,我一说你们都能体会。你们听我讲经,我在第一个十年什么样子,有些人能记得,第二个十年是什么样子,第三个十年是怎么样子。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三十年前,就是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的中间,香港同修知道,你十年、十年看,进步就非常明显,第四个十年,现在第五个十年。我们留录音带跟录相带,大概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以前三十年我们没有这些设备。最近二十年留的有录音带跟录相带,你就能比较,年年不一样,你就晓得怎么学法。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很重,自己一定要承认。人贵自知之明,你才会有进步,你要是没有自知之明,自己以为很了不起,狂妄自大,你就完了,你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再提升。所以,夫子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其才,这个人的才华就像周公之才之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夫子最佩服的人,圣人,「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仔细观察,这个人傲慢,自己以为很了不起,又吝啬,教人不能够和盘托出,保留一点,怕别人超过自己,这叫吝法。财布施也是如此,不能全部财富救济别人,自己还要留一些。不错了,但是不行,不彻底、不究竟,他还是很难向上提升。
 
  所以佛的行愿要记住,我们如何能达到如佛行愿。诸佛行愿,总的行愿大家都知道,四弘誓愿,第一个度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全心全力的帮助他,第二个断烦恼,第三个学法门,第四个成佛道。你怎么帮助众生?就是后面三条。我断烦恼,帮助众生的,众生不知道断,我断给他看,他在旁边看久了,觉悟了,这个好,我们要学习。他不愿意学法门,我们在这里学,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也是学给他看。成佛道,怎么成佛道?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佛道。念念佛不离心,心不离佛,不必要任何形式,自己知道就行,用不着别人知道,你说你多快乐!这个生活自然法喜充满,自然不亦悦乎。四弘誓愿这四条,每一条里面都具足普贤十愿,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慢慢的趋向于圆满。行门是佛行,佛行没有别的,放下。我们要懂得「随事世间」,事是奉事,世间当然最重要是指世间人,要懂得随缘,奉事世间,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以佛的大行大愿对待世间一切众生,「成长大悲」,大悲当然就有大慈。悲是什么?拔苦,看众生苦,你真心帮助他,这是佛菩萨的心。凡夫帮助他还有条件,没有条件凡夫不干,我的付出你有什么回报?凡夫讲回报,佛菩萨没有。中国人讲回报是最后的一个方法,最高的是道,道、德、仁、义、礼,前面四个不讲回报,只讲付出,没有回报。行道的,佛行道,菩萨、阿罗汉行德,道德;天人行仁、行义,天行仁,人要行义,孟子所说的。最后一个是什么?最后是礼,礼有往来,礼有回报,所谓礼尚往来。这是什么?这到最后,所以礼要没有了,天下大乱。你想想这个话对不对?现在全世界礼没有了,所以天下大乱。
 
  礼是讲究往来、讲究回报的,你对我的礼,我也以礼回报你。在事上,从前在古时候旧社会,我小时候在农村,家里面有一本记事本,记什么事?专门记人家送礼。无论是什么事情,别人送礼给我们,送一点点小东西都记下来,为什么?将来他家有事情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礼。回的时候多加一点,不能加的时候也要回得跟他一样,这叫礼。譬如他包个红包送给我们,一百块,到他有事情,我们也包一百块回送他,叫往来。如果表示厚道一点,我包个一百一十块,加一点,这是礼尚往来,人情就愈来愈厚道。不能太多,太多什么?太多是谄媚、巴结,他送我一百块,我送他两百块,那是巴结。人家接受的时候,是不是有求于我?不到的,不到失礼。礼有节度,就是恰恰好,这是节度。所以可以加一点点,不能加多,加多了失礼。这是底限,礼要是失掉不得了,那就变成乱世,历史上讲乱世是以这个为标准。盛世是行仁义,盛世,道德是不敢讲,只有古圣先贤才能做到。其实我们知道,人是教出来的,达到古圣先贤那个盛世不是做不到,那时候人做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教育,圣贤教育。特别是佛教的教育,如果都能接受佛教教育,就能达到道德这个高水平。所以,佛陀教育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主要的教育。现在人把它称为宗教,称为迷信,提到宗教就跟迷信挂勾,用轻慢心看待,没放在眼里。他学些什么东西?你看现在社会大家学什么?社会的导师,引导大众的,是电视、是网路、是电影,这些东西在教化大众。教化的内容,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这个社会怎么会没有灾难?
 
  预言里面告诉我们,他说得很好,大自然要向人类反击了。我们虐待了大自然,亏待了大自然,现在大自然要向人类展开报复。报复的现象,总的现象人见不到阳光,黑云把阳光遮盖住。我一看到这句话就想到,香港在十二月这个月里面有不少天是浓云,白天,中午都很阴暗,这个现象不是好现象。他说灾难来的时候这种黑云会笼罩整个地球,那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抗,你们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现在它要来报复。你相信不相信?一般人不相信,山河大地它用什么报复?我们学佛的人相信,为什么?学佛的人知道,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跟我们是一个法性,是一体的,我们起心动念他们有感应。是我们人六根太迟钝,心地愈清净感应愈灵敏。所以到相当清净心的时候,也就是你真的能把执着,不是完全放下,能够放下一些,你能感应到,宇宙之间有什么变化你会感应到,你能够收得到这个讯息。心浮气躁决定收不到,愈是净,能收到极其微细的讯息。
 
  譬如天人,四王天人、忉利天人,他们的讯息比我们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为什么?他心清净,比我们清净,比上不如,比下面那清净多了。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真正修行,真正念佛人、真正学教的人,心里头没有杂念,比现在世间一般社会人清净太多了,所以那些人感触不到的,我们能感触到。《楞严经》上说得好,「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处就成佛了,光是智慧,代表智慧,净生慧,慧通达一切法,这是真的。智慧,不是我们广学多闻能成就智慧,没这个道理,广学多闻你要是放不下都变成所知障,这点不能不知道。广学多闻要放下,彻底放下,那就变成什么?后得智。所以,根本智是清净心,就是没有分别执着,那是根本智,你所学的变成后得智,也是属于真智慧。你所学的里面夹杂着分别执着,那叫世智辩聪,不是智慧,现在人讲知识。你所学的是知识,知识很丰富,智慧没有,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还是生活在烦恼、苦难的世间。
 
  你的大悲心、慈悲心生不出来,必须要学圣学贤,回归到自性,因为大慈悲心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随着你的功夫,慈悲心不断的现前,你的功夫愈深,你的慈悲心愈广大。所以世尊讲慈悲讲四种,我们六道凡夫也有,有一种,叫什么慈悲?叫「爱缘慈悲」。父母爱子女,对子女有慈悲,这个慈悲是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子女是无条件的。可是现在的父母好象不爱子女了,对子女还是有条件,这个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父母不像从前的父母那样的爱子女,什么原因?父母受教育的原因。在过去,即使在农村,不识字,他明理,他的老人教他做人,他受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慈悲心引发出来,小,只对子女。真正读书明理,知道「凡是人,皆须爱」,但是这个爱还分等级的,还是属于爱缘慈悲。要达到圣贤人像孔子、孟子他们那个爱心,在佛法讲「众生缘慈悲」。他知道爱家人,他知道爱世间人,真正达到凡是人皆须爱。他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也不分文化,甚至于也不分宗教,只要是人,他以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世间圣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孔子有教无类。所以教育是爱的教育,这是世间法。
 
  后面两种,这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没有。菩萨,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悲」。什么叫法缘?知道法性能变能现,法相是所变所现,能所不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他明白这个道理。他爱一切众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他平等的对待,真诚的对待,法缘慈悲。这是什么?四圣法界,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等。由此可知,法缘慈悲里头也有四个等级。到最高的叫「无缘慈悲」,没有条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个热爱,爱一切众生就跟爱自己一样,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他没有自他的念头,没有自他的分别,无缘慈悲,就是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圆满透露出来,没有条件,诸佛跟法身菩萨。我们自己境界到哪个等级,慈悲心自然流露出来,这不是学的,自自然然的,欢欢喜喜,以你的智慧、德能、福报加持一切苦难众生。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佛法的教学。
 
  「成长大悲,不出不没,以心境一真,无出没故」,这说什么?这是无缘的大慈大悲,成长大悲,这个大悲是无缘大悲心。为什么?法身菩萨纔发心时,他超过了十法界。十法界里头,法缘慈悲有等级,无缘大慈没有了,真的平等,没有等级,从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都是一样的。他的慈悲心跟虚空法界相等,遍法界虚空界,法身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境一真。所以出没,就是菩提心生起,不是说对象没有了慈悲心就没有了。我对人,这个人现前,爱心有,人离开了,顶多是怀念,也减弱了。佛菩萨不是的,佛菩萨的大慈悲心遍满虚空法界,没有生起,没有衰减,一真!所以这是真心自性的德用,没有真正的爱心不能成就善行。真正的善行要真正的爱心做基础,叫大慈悲心,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真理。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那样感人?真诚,没有别的,在他心目当中,自他是一不是二。有自有他就有分别,慈悲心生不出来,你所生出来的是世间的爱心,那不是真心。所以世间人当然没有,顶多充其量像佛讲的相似的,相似的就是爱缘慈、众生缘慈。世间圣人才有众生缘慈,普通世间人只有爱缘慈,爱缘慈、众生缘慈都还是有等级的。
 
  「是故经中以阿修罗王等表之,处大海而不出不没等喻。」所以佛经当中举比喻,举什么比喻?举阿修罗,我们前面读过,阿修罗王站在大海当中,脚踏到海底,海水到他的腰,上身,头顶差不多到须弥山。阿修罗现大身,现这个相。用这个来比喻这个事情,就是没有出没,这就是比喻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心是法性,境是法相,这句话很重要。古大德、祖师大德举比喻,把法性比喻作黄金,境界,境界是法相,比喻作金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不能分割。你就晓得,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法性在哪里?在法相里面,法相在哪里?法相就是法性。
 
  所以,没有明心见性,到处去寻师访道,想请教人指点一下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之后才晓得,原来没有一法不是性。你看禅宗里面,《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是禅宗开悟的时候老师给他印证,等于说考试,他们对谈的话,就是考试的话,你去听,你去看这个东西。他见性了,怎么见性?老师说「道一句来」,你说一句来,看你是真的见性还是假的见性。像五祖忍和尚传法的时候,叫大家做一首偈来看看,你做一首偈来看看你有没有见性,见性,传法给你,没有见性,好好再修。真正见性的人,老师说你道一句,你说一句来,他怎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没有能相比的,我要说了相似那都错了,那真见道。在哪里?随便拈一个什么,地下拈个树枝、拈一片叶子给你比比,老师点头,那就是的。性在哪里?相里面。就好比你到一个金铺里面,你问金在哪里?随便拿一个就是的,拿个耳环也是金,拿个镯子也是金,拿个项链也是金,不都是吗?你问性在哪里?真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比画一下;没有拈一物,竖个手指也是,怎么不是?所以,宗门里面人讲的话一般人听不懂。法相就是法性,拔一根汗毛是佛性,怎么不是?没有一法不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真见到了。要什么时候真见到?心真的清净平等。见到之后,智慧生了,圆满的智慧,自性里面的智慧透露出来。这里头没有出入,不用的时候清净寂灭,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圆满智慧,究竟之法。大师为我们解释纔发心时,你看发心的功德说不尽,简单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假设个问答,「问曰,何故不升四天王宫而超至帝释宫」。举例子,为什么不用四天王宫来做比喻,而用忉利天?「答曰,为四天王在妙峰山半傍住」,妙峰山就是须弥山,须弥是梵文,意思是妙高的意思,所以用妙峰,用中国话可以,妙峰山。四天王住在半山,没有住在山顶,帝释就是中国人称玉皇大帝,佛经上称忉利天主,他住在须弥山顶,四天王在半山。「非是可表」,用他来表法不适合,为什么?初发心的菩萨,就是初住菩萨,他这位次是在十法界的顶,所以用须弥山来表十法界,用山顶表超越十法界,那半当中,半当中是声闻、缘觉,那不好表,所以用须弥山顶。
 
  「升法顶处」,法是佛法,在佛法他是到顶点了,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贤首菩萨,我们前面念的「贤首品」,这是顶处。「至相尽,现智慧庄严,住不退故」,至是到,相是法相,法相尽。我们刚才讲的,无有一法不是法性,法相跟法性融成一片,它本来就是一。佛教初学把它说成两桩事情,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为说法方便,让你好懂。到究竟处,告诉你是一不是二,能所分不开,智慧才现前,你这才大彻大悟。一悟一切悟,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一迷一切迷。迷悟不二!为什么会迷?你动念头,什么时候动念头?就是现前,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为什么?没有过去未来,就在当下。当下一念不动就悟了,所以叫一心,悟止一心,迷唯一念。
 
  你动个念头,迷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境界,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什么?念念都迷。你总要记住,迷就是一念,再迷,又是一念。所以我们用电影放映机来讲,诸位你仔细体会这个意思。你看放映机镜头一打开,一张幻灯片打在银幕上,镜头关掉,又换了一张。每一张都是迷,没有先后,这是事情真相,觅先后了不可得,念念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那么觉,觉是一心,一心是什么?一心里头不迷,一心等于说放映机关掉,它不动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心。不动的时候,银幕上是一片光明,不现相了,一片光明。那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在佛法叫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什么都没有。
 
  常寂光净土里头的现象,那个现象也是自然的反应,为什么?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习气没断,所以也会现相,现相叫实报庄严土,就这个意思。习气没有了,相就没有,不现相,有习气还现相。习气尽了还现不现相?在理论讲还现相,为什么?法性遍一切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自然有应。就像江本的水实验一样,自然有应,他怎么会不现相?不现相的时候一片光明,现相的时候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跟一真法界的真相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住不退故,三不退,位不退,不会退到菩萨地位上去,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统统得到。初发心,发心住的菩萨,真佛,不是假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八五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六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二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32.为和尚念经施食 Reciting sutras and bestowing food upo..[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把佛菩萨像戴在身上当护身符,如法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释悟殷)[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常达[栏目:僧诗句集]
 前也常坦,后也常坦[栏目:公案100]
 孙昌武[栏目:当代佛教学者]
 心念自显于空,又收摄于空[栏目:实修教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 142[栏目: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傅味琴老师]
 佛学启蒙 单元二 佛理 第十五课 因果业报[栏目:佛学启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