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七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看「勇猛光」,第十四勇猛光,第三首偈看起,第三首偈是讲勇猛光的因。
【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于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前面我们看过精进,在他修行过程当中,以及精进所得的成果。修行过程当中特别提到,恭敬三宝、供养三宝无有疲厌,果德能超出四魔,超出四魔实在就是超越六道。这个四魔是五阴、烦恼、死魔跟天魔,天魔就是外面的环境;讲到五阴还不只六道,可以讲到十法界。「速成无上佛菩提」,着重在一个速,快速,成就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究竟的佛果。今天这首偈是讲精进光的氛围,这个氛围是怎么样修成的,这首偈在今天我们所遇到的环境格外有深重的意义,我们要能够体会。
『劝化众生令进策』,「进」是精进,「策」是警策,也就是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佛法确实难闻,遇到佛法决定不要将这一生空过。要怎么样做法?『常勤供养于三宝』,这个恭敬供养是教我们怎样去修,怎样去行,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的广大。一切法,我们通常讲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大的事业还是小的事业,乃至于个人一生的幸福美满,都要从恭敬当中求,这是真的。如果不知道恭敬,不说大的,就说小的,真的生活里面许多幸福美满的缘分都会当面错过。所以,世出世法没有不是从恭敬当中求。你看佛门里面的忏仪,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世间法里面,我们看《礼记》,这是中国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的意思。
我们在世出世法看,大乘教里面,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不就是一切恭敬吗?诸佛的范围就大了,把一切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他讲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这个我们知道,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所以对于一切众生,他是未来佛。如果说是用《华严》教义来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这一切有情众生,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我们现在讲的植物、矿物,在《华严经》上也是本来是佛;他话不是这么说的,他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有情众生;无情,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就是都是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山河大地,为什么?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凡所有相,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生起的,所以同圆种智。
这个话怎么说法?先要晓得佛是什么,佛是自性,《坛经》上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变现的万法,自性在哪里?万法就是自性。所以宗门的祖师勘验初学,这个初学是什么?是指刚刚见性。刚刚见性,祖师考一考你,看你是真的见性还是假的见性。他要问你,性在哪里?性是什么?真明白的人,随拈一物比划比划,一般凡夫不懂,祖师就明白了,给你印证证明你是真的,不是假的。实际上,这个道理我们明了,实际上就是《华严经》里面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了。所以整个宇宙无有一法不是法性,你看到法相,法性、法相是一不是二。
古大德给我们做比喻,好象黄金跟金器,一个金戒指、一个金手镯、一个金项链,这是器,黄金在哪里?拿金链子比一比,这就是,指着那个镯子,是。金好比是法性,戒指、手镯、项链是法相,法相千差万别。我曾经看过一次金饰的展览,他一个展览厅,也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同修他做这些金器,他有个展览室,有一天我们到他那里去参观。他做的不是真的,假的金首饰,镀金的,每个花样都不一样,大概将近两万种,去看的时候,琳琅满目,非常的美观。他销全世界,镀金的,所以价格很便宜。现在全世界人都喜欢,为什么?丢了不心痛,一件很漂亮的首饰,也不过就是美金十几块钱,比较简单的,几块钱。「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看到那个样子,跟我一起去的同学,我就指出古大德这两句话你们在这里看到了。金跟金器是一不是二,金在哪里?就在金器上;法性在哪里?就在法相上,你就明白了。
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就是法性。从性上讲,我跟一切人相同,一个性,我跟天地万物相同,一个性。从性上看没有二,从相上看千差万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从这个上面你就很容易体会。所以自己真的明白了,真的明白,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下就明白了,不放下怎么说你都不能明白。为什么?给你说的时候,你去想,这一想就坏了,想是什么?意识,意识怎么能够会通自性?没有这个道理。自性是觉,意识是迷,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都在迷位,它不是觉。
佛给我们讲得好,你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你就得正觉,你就觉悟了;执着没有放下,你在迷位,你不觉。我们天天听经,天天受圣教的熏修,天天在熏,我们自己好比是,古人有这个比喻,好比一块木头沉在水底,沉了很久很久,湿透了。我们现在就是这种情形,就是说我们的迷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把水当作迷惑,这块木头是我们的自性,迷得太久太深,拿出来用火来烧,能不能把它点燃?不能。怎么办?你不要放弃,你就放在火里面去慢慢给它熏,一天没有点燃,二天、三天,如果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点燃了,这就是讲长时熏修。我们今天天天在学习经教,就是在熏修,希望哪天一下点燃,点燃就开悟了。
现在我们晓得,真正修行不是别的,是让我们在经教里头体会到这些理论、这些方法、境界,我们生欢喜心。我们怎样能证得?证得的诀窍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八万四千法门,那是放下的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放下?我们用持名念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了分别执着,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分别执着打掉。这句佛号虽然把它打掉,佛号念完它又起来,跟拉锯战一样,再一句阿弥陀佛,又把它伏下,佛号完了它又起来。这是正常现象,它要不起来,你不就成阿罗汉了吗?执着没有就成阿罗汉,分别没有你就成菩萨。现在成不了阿罗汉,成不了菩萨,就是你念完它又起来。可是这个念有效果,念念不住,就是念念不停,不管它起不起来,我这个佛号就是不断的念,不断的压,久了自然而然就产生效果。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这叫真念佛。他懂得他念佛的目标在什么地方,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念掉。
「南无阿弥陀佛」还是个妄想分别执着,不要紧,先用这个分别执着把其他的分别执着打掉,就是取而代之,这个分别执着到极乐世界再把它放下。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你才能成就,所以它就难了;这个我不要打掉,我只要把它控制。真的,我念佛的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分别执着不起现行,是没断,它没断,我这个佛号能控制得住,能压得住。给诸位说,这就叫真正的恭敬供养于三宝,这是什么?自性三宝,自性觉,佛宝;自性正,法宝;自性清净,僧宝,这是真正恭敬供养。修行要时时刻刻警策,时时刻刻注意,决定不要叫分别执着增长,叫它相续;要叫这句佛号念念相续,不要叫分别执着相续,分别执着是烦恼、是习气。这个人叫会念佛,叫真念佛。所以「常勤供养于三宝」,这是对自己,这是自利。
自利,我们要感三宝的恩德,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很幸运的遇到三宝,我们得度了。怎样报三宝的恩?底下两句讲得好,『法欲灭时专守护』,你看我们正好碰到这个时候。前天我们有个同修从巴黎回来,教科文组织总部一个宗教代表,斯里兰卡的法宝法师,我跟他也很熟。他让同修带个信告诉我,提醒我,他说现在在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信徒年年有成长,这是调查统计,信徒的人数年年有增长,他说佛教徒这些年年年都减少。他说这样下去,三十年之后恐怕世界上佛教徒就没有了,他很担心,把这桩事情告诉我。实际上这桩事情我讲了很久,前几年我访问日本,我跟日本宗教界的长老们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如果我们再不能够把佛教的教育提升,我估计日本大概在二十年之后佛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跟天主教。他们的发展很快速,吸收的信徒的量很大,佛教真的在衰退。关键没有别的,在教育。社会上年轻人为什么去信基督教、天主教,为什么不进佛门来?看到佛门都是为死人服务,超度亡灵,都搞这个。他们的宗教办的这些活动很多,很能吸收年轻人,这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一般现代学术、知识层面来说,他们占优势,牧师、神父至少都是高中毕业,然后念神学院,神学院三年,相当于一般大学。而神职人员大学毕业的很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很多,再看看我们佛门,太少了,这都是法欲灭时的现象。佛在《四分律》里面给我们说,有五种缘令佛法速灭,第一种,「若比丘不敬佛,故致佛法速灭」。我们看看比丘敬不敬佛?见到佛像顶礼拜三拜,不算敬佛。什么叫敬佛?真正在看破、放下上用功夫,这叫敬佛。佛绝对不是叫我们看到他就跟他磕头顶礼,不是这个意思,佛是希望你快快回头,回头是岸,回头你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你本来是佛。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唯一的一个目的,令一切众生回归自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应化在世间就这么一桩事。《法华经》上说得更好,「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大事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有没有走觉悟这条道路?走觉悟这条道路是敬佛。
第二句说「若比丘不敬法」。法是佛留下来的遗教,就是现在的经典。经典怎么样尊重?经典天天要学习,就是尊重。我们每天有没有去读经?每天有没有悟处?每天有没有做到?这个很重要。每天在学经教,学了之后做不到,不敬法,一定要落实。落实有次第、有顺序,你要知道从哪里做起;要是不知道,不知道佛也已经讲得很清楚,教给你了。「净业三福」这三条,佛说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三世,过去佛是遵守这个方法成就的,现在佛也是,未来佛也不例外,你要想成佛,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理原则你去学习。
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你看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三世诸佛共同走的一条路子。你要不走这个路,你去搞一条别的路,你去试试看能不能成功,不行!还是要效法古圣先贤。就中国历史来说,我们老祖宗五千年走的这条老路,这还会有错吗?你要不相信,另外开辟一条道路,你试试看你能不能成就。在佛法,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量诸佛共同走的路,都是这条路成就的。我们现在把这个路落实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下面是十善业道,这头一句就是中国儒释道的三个根。
然后我们再冷静、细心去思惟,今天佛门弟子,在家,这三条有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你是真正的在家佛弟子,你有资格学佛,学佛就是求受三皈五戒,才有资格受三皈五戒,这个三条没有没资格。那三皈五戒是什么?是结缘的,不是真的,给你受个三皈五戒是结缘,让你欢喜,你做不到。就跟小朋友看到父母受三皈五戒,他也跟着受一个,法师说行,给你一个皈依证,你也就受三皈五戒了,知道你做不到,你哪里会懂?出家人,受三皈五戒之后再受出家戒,沙弥律仪,就是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你看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是第二条。第一条的基础是提供给第二条的,没有第一条哪来的第二条?所以你就晓得,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必须要有前面的基础,没有前面的基础,那就是我们讲的结缘三皈,这个不算数,跟佛结个缘。
结缘之后,你慢慢明白了,也有认真学习,到以后自己真正能做到,那就从结缘的真正变到正信,你理论明白了。由正信然后真的能够依教奉行,把你所理解的、所学到的都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你真正得佛法的受用。这是不是真的佛教徒?不是。正信里面也有三等,三辈九品,你是中上级的正信。我初学经教,道理什么都懂了,虽然还没有做到,对佛法不怀疑,确实有恭敬心,这是刚刚是正信,下下品的正信,不算迷信。什么时候真信?佛经上讲的,烦恼断了,至少三界的见思烦恼,思惑没有断,见惑断了,真信。见惑断掉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华严》一共菩萨位次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上面还有一个等觉。所以菩萨一共是五十一个位次,好象念书一样,五十一年级。你才上了一年级,一年级是真信。他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一般讲这是属于执着里面的一分,见思烦恼都是执着,你放下这一分了。
放下这一分是个什么样子?境界是什么样子?《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样子就现出来了。你看看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我」,这个执着多强烈,这就是连小学一年级进不去,障碍住。《华严经》里面小学一年级,不再执着有我,我执放下了。见思烦恼里面讲,身见放下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边见放下了,边见就是我们常讲的对立的念头没有了。然后就是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就是我们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自以为是。这个放下了,能随顺众生,成见深的人他不肯听别人的,别人听他的,他不肯听别人的。最后一个邪见,邪见是错误的看法,这个没有了。他有智慧,他有戒定慧,这样的人才真信,这是真信。所以,你就晓得不容易。
我们要敬法,就是要依法修行,佛经上讲「如法修行」,如是跟法讲的一样。我们学净土,我们所遵守的最高修学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我们是遵照这个原则来修行。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儒释道三个根。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至少沙弥律仪要遵守,菩萨戒要遵守,这些伦理道德的规范要遵守。有这个基础之后再向上提升,这入大乘,「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学什么?学真诚,把虚伪放下,以真诚心待人;把一切染污放下,恢复自己的清净心;把傲慢心放下,恢复自己的平等心;把愚痴放下,恢复自己的智慧心;把自私自利放下,恢复自己的慈悲心,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发菩提心,那个东西不是念的,是要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里学。这是真正把虚伪放下,虚伪这都是烦恼、都是习气,就是分别执着,这是自性里头没有的;染污没有,傲慢、不平没有,迷惑没有,把这个东西放下,我们的性德就现前。菩提心是真心,真心才能现前。
「深信因果」,这一句用在净宗法门里面,妙不可言,这个深信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真的在历代,就这一句佛号他就成佛了。我们不看远的,远的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很多,我们看现在的,倓虚法师给我们讲的两个人。一个是锅漏匠,这个故事大家很熟。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出家,什么都不懂,谛老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好处,反正你教我怎么念我就老老实实念下去。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不辜负老和尚的教诲。第二个,也是谛闲老和尚赞叹的,倓虚法师给我们说的,哈尔滨极乐寺盖成之后开戒,修无法师。这是个出家人,也是不认识字,出家之前做泥水匠的,都是以劳力,靠劳力生活,以后出家。也是什么都不懂,在寺庙里面做粗活,别人不愿意干的他都去做,洗厕所,做粗重的活,都是他干。他干任何活的时候他不埋怨,很欢喜,一天到晚就一句佛号。你看在极乐寺开戒期间,他预知时至,往生了,在戒坛里做出这样的表演。真的,不是假的。
我早年刚刚出家没多久,在佛光山教学的时候听说的,就是附近将军乡一位老太太,念佛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老太婆。前年深圳的黄忠昌,这是大家亲耳所闻,也亲眼所见,两年十个月,就是一句佛号,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这是真正叫敬佛、敬法、敬僧。放下!教你这个方法,你真干。所以说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他为什么能成就?他真放得下。我们很多人道理听得很清楚,念佛功夫也不得力,什么原因?放不下。放不下那个害苦了,害惨了,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放不下,错过了,再遇到这个缘分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句摆在发菩提心下面,深信因果,这个不可思议的,这种教诲。
底下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讲弘法利生。研究经教是为教化众生的,不是为自己,你看看这个意思在此地。为自己,到深信因果,念佛往生就行了,自己成就了,何必天天搞这些经教?这是什么?这是为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一个法门能度得了的,所以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开了无量法门,那是什么?那是度众生的,劝进行者就是度众生的,劝勉一切众生。但是净宗之妙,无论给你讲哪一种经论,给你讲哪一种法门,到最后都把你归到净土。你看《华严经》讲多少法门,《华严经》里面讲二千多个法门,可是最后怎么样?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懂得,你这一生才能把握住,你这一生才能够圆满成就。所以什么都放,什么都舍,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是真的,没有一桩事情是很重要的,没有。念佛重要,求生净土重要,见阿弥陀佛重要,其他的一概都不重要。没有一样放不下,你才能成功,这叫敬法。所以前面一再跟你提的恭敬供养三宝,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讲的「若比丘不敬僧」,这个现象今天很平常。怎么样敬僧?六和敬就敬僧,比丘不修六和敬,不敬僧。「若比丘不敬戒」,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持戒,戒是无上菩提本,把戒律丢掉了。戒律,根本的戒律是五戒,五戒还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最根本的戒律,十善业。十善业末后,佛说得多好,这个十善是人天法,你将来来生得人身,或者来生生天,这是人天法的基础,声闻菩提的基础、缘觉菩提的基础,乃至无上菩提的基础,就在十善业,所以十善业是戒律的根。今天我们十善业做不到,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养,我们的父母不懂,《无量寿经》讲的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不能怪他们。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懂,是我们的祖父母没有教他,祖父母不懂,是我们的曾祖父母没有教他。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到今天至少断了三代到四代,大概我们高祖父母,高祖父母是清朝时候人,他们懂得。
《无量寿经》上这几句话说得好,让我们不要去怪父母,怪谁?怪自己的命不好。想想自己命还不错,虽然小时候不知道,现在遇到佛法明白了,这个缘非常殊胜,这也很不容易。那知道怎么办?补习,恶补,小时候没有学过,现在赶快学,行,来得及。从哪里学起?从儒释道三个根学起,才真正能够持戒。所以我们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就是净业三福头一条就落实了。落实之后我们再做第二条,第二条是三皈五戒,在家同学;出家同学,再往上提升,沙弥律仪。这才真正叫精进,进是做到,依教奉行。
最后一条,「若比丘不敬定」,定是什么?心不散乱,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真不容易,那是念佛三昧,所以有很多人跟我讲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面不是一心不乱,是一心系念,能不能做到?这应该可以做到。一心系念,系就是牵挂着,念就是心里想着,你常常牵挂阿弥陀佛,常常想着阿弥陀佛,这比一心不乱容易太多了。鸠摩罗什大师为什么把它翻成一心不乱?一心系念为什么翻成一心不乱?他有道理。因为你真正做到一心系念的时候,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首先是用佛光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那个系念变成不乱,提升了。所以他讲的不是没有道理,你临命终时,决定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智慧,福慧大幅度的提升。跟着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有福有慧,这才能参加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俱乐部。
如果出家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正法就不能久住,「故致佛法速灭」。那我们看看现在的情形,现在出家人真的是这样的,在家人?在家人也是的。什么原因?没有人讲经、没有人教学了。学佛的人很多,几个人天天读经?就是读经,很多读不懂,光是念,不解其义,得不到效果。念经重要的是懂得里面的道理,然后把这些理论、方法、境界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真有受用,你真的学到了。所以不是念经就行,但是念总比不念好,不念时你胡思乱想,念经的时候妄想少打一些,利益就在这里,除这个之外,你就得不到其他的受用。这是佛给我们讲佛法为什么会灭。由这里你就晓得,我们要怎样帮助佛法、守护佛法。
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香港有位法师,那时候好象我才五十多岁,香港的洗尘法师到台湾找我。他也很有心,看到佛法衰,来找我,我们要怎么个做法?我说,那时候好象我在学《金刚经》,在台中学《金刚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提到二、三次,佛法要振兴起来,一定要恢复托钵制度,就是说要学释迦牟尼佛。我就跟洗尘法师说,我说你能不能带头,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兴起来。今天我们能找五个出家人,可以把佛法复兴。他听了也很高兴。我说你带头,你带头我参加,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香港托钵没有问题,信徒很多,大概供养都很丰富;树下一宿,我们的身体跟从前比差太多,但是现在可以用帐篷,你看童子军露营的帐篷,一个人一小个。我说我们一个人白天背个帐篷出去托钵,吃完之后,五个人坐在一起研究经教,晚上大树底下小帐篷撑起来就能睡觉,我说这个方法好。他也很欢喜,回到香港就没消息了。洗尘法师也过世多年了。
确实章嘉大师教我的就是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出家干什么?为什么?出家就是弘护正法,就这么个事情,弘扬正法,护持正法。弘扬是宣说,讲经教学,护持是自己做到,你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不是护持,护持是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四分律》里头也有,他说末时,末法时期,有五种法正法久住。我们今天念到这一句,「法欲灭时专守护」,我们晓得为什么佛法会灭,为什么还能够挽救。
挽救有五条,第一个是「尊重正教,不惑偏邪」。正教是经典,经典一定要依据《大藏经》,可是现代人编的藏经就有问题。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一再叮咛告诉我,看藏经要看清朝《龙藏》以前的。为什么?那时候一般人的著作想入藏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你的著作一定经过当代高僧大德都看过,等于说大家都同意,然后送给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非常的严格,藏经里是正知正见。现在人,如果说我印个藏经,我们自己好多东西都可以送到里面去,没人管了,没有把关的人,这就有问题。当然现代的善知识也有很多正知正见的好东西,值得做参考的,没有古人那么样精严。所以他告诉我,学教找古人的注解参考,一定要找《龙藏》以前的,他说这靠得住。今人的注解可以做辅助,不能做主要的参考书。譬如我们看古大德的注疏,《华严经》现在人也很少了,都是唐朝人的著作。遇到有困难的时候,自己不能理解,或者自己有疑惑,现代大德有关于这一句、这一段的,看看他们的讲法,做为一个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用它为主,主一定要找古人。这个很重要,尊重正教。
今天几位大德,就是现代的,这是我们老师那时候教我们的,告诉我们,谛闲法师的东西没有问题,印光大师的东西没有问题。再其次一点的,像圆瑛法师的,给我介绍的,圆瑛法师的、倓虚法师的、兴慈法师的,给我介绍了好几位。这是李老师肯定的,这些人的东西可以看,这是近代的。居士里面的,像梅光羲的、夏莲居的、杨仁山的、江味农的,这都没有问题。可以说他们确实有修有学,是不是有证,他说这个不敢讲,但是真正他们的东西纯正。这是在台中李老师慈悲教导,怕的是你自己智慧没有开,看到一些人的东西会受他影响;可能他有偏见,他有邪见,知见不正,绝不可以认为他名气很大,信徒很多。所以要留心他的东西要不偏不邪,确实是正法,这个我们要尊重、要学习,尊重正教。
第二,「止息瞋恚,人天敬仰」,你看看这个多重要,瞋恚是发脾气,发脾气要不得,一定要止住。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要保持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显示出有智慧。心不平,气不和,里头有怨气,那里头有烦恼,智慧就没有了。所以你细心观察,心平气和,他心里是智慧;他有不平、他有怨恨,他心里有烦恼,他没有智慧,这个一定要知道。
第三,「敬事上座,取法先德」,这条非常重要。上座是有修、有学,也有年岁的,这个我们要敬事,就是要学习,跟他学习,我们现在一般讲老修行。我们讲的德高望重,要重视他的德、重视他的学,「取法先德」,这就跟李老师讲的话一样,我们学习参考资料都要以古大德的为主。你看看近代夏莲居真的是大德,这是再来人,绝对不是普通人。他在著作里面他都谦虚,他说他会集《无量寿经》真正的用意在哪里?在拋砖引玉。因为五种原译本一般人看到繁,他把它做成一个会集本,希望大家读他的会集本之后,再去读五种原译本。这个用心太善太良,没有一丝毫的傲慢,没有丝毫自以为是,这样的修学态度是我们后人的好榜样。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会集本?前面两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都被后来大德批评,会集得不够完善,他才做这个本子。梅光老居士那么长的序文,不但是介绍,赞叹,给我们分析这个本子可信、这个本子可靠。
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师,民国初年在家居士,在那个时代称为「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莲居,佛门里头有这个称号,南梅北夏,大德。我们能够取法于性德,这是道统,有依据。我们讲师承,现在讲师承,我们的师承找古人,不找现代人。所以我跟李老师,你看李老师到最后教我以印光大师为老师。他的老师是印祖,他自己不认为是我的老师,他说我一直看待我们是同学,都依印祖为老师。印祖不在了,但是印祖的著作在。现在《印光大师全集》,那时候他给我的只是《文钞》,一共四册,正续两编,正编两册,续编两册。现在《全集》精装七本,我们那时学的时候只有前面两本,现在多了五本。所以,真正善知识他怎样教你。
第四条,「爱乐正法,勤策己躬」。爱乐是欢喜,勤是精进,策是鞭策自己要做到。所以受持正法不要多,古人说得好,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成功了。一定在一门里头,我只学一部经,在这一部经里面得定,在这一部经里面开悟,然后可以抽一点时间博览群经。实际上博览可以,不去博览也可以,博览群经,这是走释迦牟尼佛的路子;不必,那就是走六祖惠能大师的路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跟博览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自己定慧成就了。所以,自己没有定、没有慧不可以,为什么?一接触外面自己就乱了。
所以定慧没有成就,守一门,决定正确。守一门就是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圆满。一次圆满,天天圆满,年年圆满,到缘成熟的时候豁然大悟,那就见性了。什么时候缘分到?给诸位说,我们学《华严》这个事情明白了,什么时候你真放下,就是缘成熟了。执着放下,小果,也了不起,小果是什么?七信位的菩萨,执着放下了;分别放下,那是十信里面后面三个位次,八、九、十;到妄想放下,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你超越十法界,你真的成佛了,圆圆满满的入华严境界。
要做到什么?六根接触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二法门,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宇宙是什么一回事情?就是六祖开悟时候所说的,「本自具足」,森罗万象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自己,不是外面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自性在哪里?随拈一法,哪一法不是自性?包括空间、包括时间,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佛家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两句话讲得好,对立没有了,疑虑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冲突更没有了。所以,宇宙是和谐的,万法是和谐的。我常常提醒同学,你要是没有办法理解,观你自己的身体,身体是小宇宙。我们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你看看哪个器官跟另外一个器官发生冲突?没有。眼睛跟耳朵不冲突,耳朵跟鼻子也不冲突,里面五脏六腑,没有一个是对哪个冲突的,整个身体是和谐的。大宇宙跟小宇宙一样,和谐的,决定没有哪个跟哪个冲突,没有,永远没有冲突。冲突怎么发生的?迷失了自性,就冲突了。人要迷失了自性,他就生病,生病就是冲突,五脏六腑冲突了,就这么个道理。
和谐就不会冲突,怕的是什么?怕的是瞋恚心,瞋恚心是最容易产生冲突,所谓是「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第一个,人多病,多病、多烦恼的人脾气一定不好,性情烦躁,一个人心平气和他不会生病。所以无论什么事情看开一点,不要生气,生气对自己损失太大了。我常常劝同学们,你要为别人生气,别人受到的伤害顶多三分,自己受了七分,你想想不合算。生气对自己的伤害七分,对别人顶多三分不得了,那三分是什么?他要受,他要肯受就受三分;他要不受,他不受根本他就无所谓,你伤害不了他;但是伤害自己那是一定的,决定伤害自己。
所以要欢喜正法,这也是很多同学问,怎么样对佛法能够生起欢喜心,爱乐正法?那怎样?你要尝到法味你就会爱乐了,你没有尝到这个味道,你不会接近。就是你学经懂了,你听经听明白了,听了欢喜,这就有法味。所以古大德常讲,「世味」,就是世间种种这些娱乐、欢乐,「哪有法味浓」,真正能够品尝法味,世间这一切快乐是低级的,不要讲世间,连天上都是低级的。法味之高,真的让你清心寡欲,而且又不舍世间,为什么?你要教化众生。你看前面所讲的四条都属于自己,到「勤策己躬」这四个字就是全部要落实,前面所讲的四条自己要落实。
最后一条,「善诲初学,绍隆不替」,这就是你会教。善诲初学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干的事情,讲经教学。善教,一定要知道众生的根性,知道次第,不可以躐等。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在鹿野苑讲《阿含》,《阿含》是教初学,教你怎么样做人,培养学佛的基础,十二年,我们现在叫小乘。小乘教传到中国来很完整,我们《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经。南传的,这跟我们中国不是一个体系,也是从印度直接传到像泰国、缅甸这些地方,他们是巴利文写的。拿他们的《大藏经》跟我们的「四阿含」对照一下,也有将近三千部,它有的经很短,一部经一百多个字,它也是一部。一比的时候,它只比我们多,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概比我们多五十部的样子。你说三千多部,它只比我们多五十部,可见得小乘经翻译得很完整。
在隋唐的时候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两个宗派是小乘。佛在《佛藏经》里面说过,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为什么?躐等了。好象念书一样,小学不念他就念中学去了。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次第。由此可知,隋唐时代学佛还是重视小乘教。唐中叶以后就不重视了,这什么原因?中国佛教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好!儒、道的教义确实不亚于小乘,而且很多的思想通大乘,儒跟道都有通大乘的地方。所以小乘在中国就没落了,这两个宗派到宋朝就没有了,这两个宗就不存在了。现在中国佛教只有八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这个历史我们要懂得。小乘经里面有许多做人处世的教诲,但是这些教诲统统可以归纳在弟子规里面,所以用弟子规、用感应篇、儒道的经论代替小乘,直接入大乘没有问题。所以这是善教。
绍隆不替这句话是代代承传,绍是接续,一代一代接续,隆是兴旺。今天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想到现在当前就是经上所说的「法欲灭时」,我们要怎样来守护?守护两个字好,守是自己,自己做到,自己做到才能够护持三宝,自己做不到谈不上护持。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着重在这个守。自己做到,我们展开教学,这就非常重要。教学当然要有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少了。现在这个世界风气不好,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的风气是伦理道德,人人讲究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做事情要合乎道理,不合道理的事情不做,这叫义。现代问题严重,现在人都把利放在第一,利是人之必争,就是名利,争名夺利。他把这个东西摆在第一,仁义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为乱世,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现在教育,有人问我: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乱?我说:教育的方向、目标错了,把人教坏了。现在西方的教育是人本主义,自我为本位,不知道孝顺父母。一切,第一个念头是对我有什么好处、对我有什么利益,决定没有考虑到别人,父母都没有考虑到,甚至于夫妻都没有为对方着想,现在是这个教育。从小就教竞争,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中国古时候教育,从小是教让,礼让,人人都能够让,天下太平,礼让。中国古时候教育是守这五个字,五常,仁、义、礼、智、信,礼就是让,自卑而尊人。下面是智慧、是信用,人讲信用。欠别人钱,人家忘记了,我们自己没有忘记,有钱一定要奉还,守信。现在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为什么会乱你就知道了。
学校里教学,教学生竞争,要争取,要超过别的同学,求学这个时代他心怎么定得下来?念念要超过别人,好强的心、好胜的心。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天灾人祸无法避免。大自然的灾害与我们一般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说,自然的灾害与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有关系!日本江本胜博士,这次悟道法师他们访问日本,见了面。江本很怀念我,跟悟道讲非常想到香港来看我,他说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来看老法师。我告诉他,我说你转告他,很欢迎,他要来,我们给他安排几场讲演。他那个水实验就说明,我们人的起心动念与整个大自然环境有关系,不是没有关系。他来的时候我请他做几场讲演。
我们人人都能够把不善的念头转变成善念,天灾人祸就减少了,灾难不能完全化解,一定会减轻,时间也会缩短。那你就晓得,弘扬正法有助于消灾免难。现在我们真是梦寐所希求的,是希望有真正大福德的人来拯救这个世界。做法不难,能够真正找些好老师,就是此地讲的勤策己躬的老师,真正把这些伦理、道德、因果,不要太高深,就这三样东西统统能做到。天天讲学,用网路、用卫星电视对全球播放,用各种不同言语的翻译。我相信,一年社会就安定,三年天下就太平,灾难真能化解。我们天天在求,求佛菩萨加持,有这么大福德的人出现,那真的是今天的救世主。
要做到绍隆不替,这是长久之计,一定要帮助传统文化培养继承人。我们深信圣贤是教出来,怎么样教?是他自己学、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证,这么成就的。只要有大善知识能照顾他、能护持他,让他好好的安安静静的读十年书,修学十年,中国古人讲的「十载寒窗,一举成名」,那是中国从前的老方法。我常讲,四个根扎下去,那就是圣人的基础,圣人具备的基础他已经都有了,具足了。给他十年时间,一门深入,十年熏修,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这是培养现代的孔子、孟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培养今天的,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但是真正能做到的,那是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不是普通人。
好好的做十年护法,把这批人培养成,十年之后他们学成了,他们是现代的圣贤,然后可以办研究所,他们是研究所的老师,圣贤人。五年的时间,一个人培养十个人,就可以培养一百个博士,十五年之后就可以办大学,这些人全是大学里的老师,不一样。你们诸位想想,现在办大学,学校老师都是凑起来的,理念、思想、道路不一样,所以学生很难受益。这么一来的时候,这些老师他们的知见完全相同,目标、方向一致的,所培养出来的全是圣贤学生,那真的绍隆不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