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00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0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华严三昧」偈颂第五句:
 
  【智慧自在不思议。】
 
  上一节讲到这个地方。在现代的社会,由于科技、工商的发达,在教育,无论是国内国外,从幼儿园就提倡竞争。于是每个人确实是忙忙碌碌过一辈子,生活、情绪永远都是那样的紧张,分秒必争。于是对待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智慧的遗产,没有时间去接触,认为这些遗产无利可图,所以就疏忽掉了。实在说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损失,争一辈子都比不上祖宗遗产来的丰富。换句话说,祖宗遗产是家财万贯,你舍弃不顾,到外面去跟人竞争。你一生能争多少?非常有限,确实是得不偿失。这个比喻容易懂。
 
  尤其是圣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是经论,经论从哪里来的?不是他们创造的,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是真的财宝,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帮助我们开发,把自性里面的宝藏,智慧、德相开发出来而已。现在在全世界普遍的一个现象,对于这桩事情产生极大的误会,认为这是宗教。我去年十月在巴黎,我们中国驻巴黎教科文总部的张代表,这是大师级的。他请我吃饭,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佛是宗教、道是宗教,儒算不算宗教?我告诉他,儒释道都不是宗教。他感觉到非常惊讶,他说那是什么?我说儒释道都是学派,在中国称为儒家、道家、佛家。称宗教是近代。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近代儒释道这三个学派真的变质了,从学派变成宗教,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宗教。但是你要知道,它的本质不是宗教,本质用现在的学术来讲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讲的最好,他给人介绍佛法,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这个题目好。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佛法是现代整个社会所必须要学习的。所以我接触到之后,我就用一句话来说,佛教是教育。欧阳大师虽然没有说是教育,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为现代人所必须学习的,那是什么?教育,佛陀的教育。所以我出家之后,曾经写一封信给台湾的佛教会,请佛教会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不愿意啰嗦,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称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现在大家听到佛教都认为是宗教,所以不得不加两个字进去。加两个什么字?佛「陀」教「育」,这样大家就很清楚,是佛陀教育。我们在此地,这个小小的机构是「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陀教育。
 
  中国的儒是孔子的教育,道家是老庄的教育,儒家是孔孟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得认识清楚。凡是圣贤的教育,它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总而言之有五个项目,一定是包含着,不论是儒释道,不管哪一家,只有偏重不同,五个统统具足。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道德,第三个是因果,第四个是智慧,第五个是科学。圣贤教育有科学,而且科学讲得很多,很高明,佛法讲得很多,但是它一定放在最后,肯定是把伦理放在第一,把道德放在第二。可是它的核心,整个教学的核心是智慧。换句话说,伦理道德是达到智慧的手段,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解说是科学,用这个方法来解释。这么好的东西好多人不知道。
 
  我们在国际会议上遇到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宗教是很麻烦的事情,宗教非常偏激、非常固执,很不好交流。怎么办?遇到宗教最好不谈,避免。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良好学习的态度,那就是什么?你要去研究它,要去学它,它到底是什么,搞清楚了,然后才能把问题解决。你要是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那怎么行?尤其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小事,是大事,怎么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不理它?这个态度错误。不理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早晚要出事,那就很麻烦。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讲到中国历史文化,决定脱不了这三家。佛,佛从哪里来的?不谈佛教,我们不要佛教,佛是什么意思?「佛」是佛陀耶的简称,印度梵文称佛陀耶,现在外国人翻成Buddha,后头加个尾音,Buddhaya。我们中国翻成佛陀耶,但是普通一般就讲个佛字,把后面尾音都省略掉,单称一个佛字。意思是什么?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智慧是体,觉悟是用,有体有用。没有智慧就不觉悟,有了智慧就觉悟,觉悟就是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叫佛。佛不要了,那你就是样样糊涂,样样迷惑,佛的反面就是迷惑颠倒。你是要迷惑颠倒,还是要智慧、要通达?所以不知道。佛陀的教育是什么?智慧的教育,觉悟的教育。
 
  中国古来大德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直接用智慧教学?这是尊重不翻。我们对于释迦牟尼佛的尊重,用原音来称呼,不把它翻译,这是五种不翻里面的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像佛教所追求的,最终极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上诸位常常念到的,这也是属于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而且很好翻。这句话什么意思?无上正等正觉,真的是好翻。为了尊重它,用原音,不把它翻出来。这句就是佛教学习的终极目标,你学什么?就学这个。这句话里头是三个阶段,无上正等正觉,先说「正觉」,正觉是阿罗汉;「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还不到佛,等于,正等正觉,菩萨;最高的,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最高的学位。你要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的名号就称为佛陀;如果你是正等正觉,名号就是菩萨;如果只是正觉,名号叫阿罗汉。这与宗教有什么关系?不是宗教。所以佛教里头没有神。
 
  你们看外国人,英国的汤恩比博士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在世界上学术界名气很大。他曾经说过多次,佛教是无神论,佛教里头没有神。佛是老师,你看我们现在习惯上称的,大家都知道,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什么意思?根本的老师,就是最早的老师。我们称佛称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菩萨是佛的学生,是早期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大学长,阿罗汉是小学长,同学的关系。这里头没有神,没有主宰。连这些普通的常识现在都没有人知道,所以佛教沦为宗教,非常可惜。我们在学佛之初,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所以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智慧。我们学他,在经典里面学什么东西?学伦理、学道德、学因果、学智慧、学科学,我们学这个。总得搞清楚,你才到智慧自在。
 
  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谁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释迦牟尼是佛,这个佛诸位要记住,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众生统统都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智慧没有了,一天到晚起烦恼,佛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现在的毛病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不能够现前,不能起作用,毛病出在这里。怎么办?众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所以佛用许多的方法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回头,开八万四千法门,开无量法门。但是要知道,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叫你一个人学的,各种不同的根性,你只要选择一个法门就成功了。一证一切证,一通就一切都通,只取一门就行了。但是这一门要正,可不能邪。佛讲的东西就好象一个圆球,圆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能达到圆心,那个圆心就好比是无上正等正觉。那要怎么样?一定是在平面垂直,决定是个直角,你才能通到圆心,如果偏一点你就达不到圆心。所以这三个学程都用一个「正」,你看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可不能邪,邪就不是智慧,邪就是烦恼。
 
  佛在经上讲得多,经就是他老人家的教科书,教学资料。他并没有写,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写过书,没有著作,一篇文章也没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后人记载的,佛当年在世什么也没有。孔子教学也没有,都是口授。表演,自己身体力行,做出榜样给学生看,学生有疑惑提出来,解答。圆满的智慧,显示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究竟圆满的智慧。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只是每个人的业障习气不一样。业障习气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能把这个东西放下。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我们的知见就不正,思想就不正,见解就不正,言行就不正,都走偏了、走邪了。所以佛说,真的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正了,你的思想、言行都正,称为正觉。正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要知道,六道轮回是执着变现出来的,只要把执着放下,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古人比喻六道是个梦境,「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正觉。正觉现前就好象你睡觉醒过来,梦没有了,醒过来了,这是正觉,用这个来做比喻。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上提升。所以佛说,佛跟众生就是一念之差,佛菩萨是一念觉,凡夫是一念迷。一念觉,智慧圆明,圆满光明;一念迷,无量无边的烦恼迷惑。这一念迷把智慧扭曲了,智慧扭曲就是烦恼,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个体,两种不同的作用。古大德用黄金来做比喻,黄金是体,觉的用就好比黄金做出非常美的艺术品,你看到生欢喜;迷了的时候,把这个艺术品砸烂,你就感到很可惜。其实艺术品的成品也好,砸得稀烂也好,黄金没有变,还是那么多,称称分量一样的,一样重,但是形式不一样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想,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烦恼没有了,菩提也就没有了,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智慧跟烦恼是一个体,就是觉迷转的相不一样。觉,它就非常之美,我们讲真善美慧,迷的时候就是三途六道,觉的时候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华藏、极乐世界是一真。
 
  你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一定会想到,如果我们世间人都觉悟,我们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人与人之间没有误会,人与人之间没有对立,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那就是一念觉迷。今天世界上有觉、有迷,觉悟的人对迷惑的人尊重,迷惑的人对觉悟的人不尊重。虽然不尊重,觉悟的人对迷惑的人还是尊重,不能说他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他;换句话说,他迷惑,我也跟他迷惑,没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尊重佛菩萨,佛菩萨对我们很尊重,我们不关怀佛菩萨,佛菩萨关怀我们,我们不照顾佛菩萨,佛菩萨念念照顾我们,不一样!
 
  佛菩萨照顾我们、帮助我们,我们还不领情,甚至于还骂他、还咒他,太过分了。但是他怪不怪?他不怪,他看到笑笑,很正常。为什么正常?那是迷惑颠倒的样子,他就是那个样子,他要懂得尊重、他要懂得敬爱,他就恢复正常了,他就不迷。所以迷的时候造恶、受报,佛菩萨看了都点头、微笑,正常的,不会责怪你,一念不觉!一念觉的人,心地清净平等,迷的人就分别执着。分别就不清净,染着就不平等。不清净的人就有高下,高下是什么?今天讲的傲慢,贡高傲慢,自以为是,轻视别人。要知道,这些菩萨都没有,决定没有。里面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染污,这属于执着,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我们常讲很容易感染疾病,那个不清净叫三毒,贪瞋痴慢是三毒,感染外面的病菌。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果然有坚定的信心,纵然我们感染,生病了,需不需要治?不需要。这个话在外头不能说,为什么?一般人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功夫你一定要去治病。
 
  你真正有这个信心,真正有这个意念,你可以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你里面的三毒消掉,然后感染的病毒都能化解。诸位看过「山西小院」,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那么严重的病,医院放弃治疗,他们回家去念佛念三个月,病就念好了?奇迹!一点都不奇怪,有道理在,每个人都做得到,这就是大乘教里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成就的?信心成就的。《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这句话的意思很深。虽然很深,但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问题就是你有没有清净的信心,有没有坚定的信心,关键在这个地方。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真实智慧,就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到信心极清净的时候就生起来了。这个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得最严重的癌症都能治好,信心清净能治好。我们亲眼看到的,也得了重病的人,他来问我,我就劝他到长春百国兴隆寺去打十个佛七。十个佛七打下来之后,再去检查,病好了。有好几个是这个例子。什么原因?在那边修清净心,清净心帮助你带着病的细胞、器官恢复正常,用清净恢复正常,用慈悲恢复正常。这个秘诀连外国人都知道了。
 
  我在不久之前看到美国魏斯医生,精神科的医生,他出了四本书,这四本书我都看过。而且我把它节录,好的地方节录下来印成一个小册子,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他这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爱是终极的治疗」,就是无论什么样严重的病,最后的治疗是爱心。你真正能把爱心发起来,你的病就没有了,跟佛法里面讲的清净、平等心、慈悲心是一个意思。清净平等的慈悲,你的健康就恢复了,什么毛病都没有了。魏斯是怎么发现的?他给人用催眠,也都是些疑难杂症,医院里一般医生放弃了,不能治了,去找他。他用催眠让他回到过去世,到前生再前生,一生一世的去检查,看看那个病根、病源是什么,从哪里发生的,能找到。找到之后,把事情告诉他,那是你过去生中多少世的,你可以放下了,现在不要去理会,他的病就好了,因为心理上疑惑的根断掉了。老是怀疑有病,从心想生,心里常常想着病,没病也想出病来。他常常怀疑他有病,医生告诉他,这是你前世什么原因,已经过去了,现在不要再想,就不想了。不想,过一段时期自然就好了。所以他说爱是终极的治疗,什么样的医药方法都没有办法对治的,最后他能生起真正的爱心。有道理!
 
  觉悟就是大般涅槃,不觉悟就是生死轮回,要知道生死轮回是剎那剎那,这个事情很少人会觉悟。你看前一念灭了就是死,后一念接上来就是生,这就叫生死轮回。不是说过几十年这个身体有生有灭,那是大的阶段,你看到了。好象一年,十二月三十是除夕,一年过去了,这一年死了,明年初一,二00七年生了,二00六年死了。实际上生死是天天都在生灭,不但天天,每个小时都生灭,不但每个小时,每一分都在生灭,每一秒都在生灭。所以迷就有这个现象,就有剎那生灭的现象,这就是生死轮回的相。如果真正觉了就没有了。奇怪,怎么觉就没有了?觉了,时间没有了,觉的人空间没有了。所以空间跟时间都是妄想分别里面的东西,有时间的现象、有空间的现象;真正觉悟了,心地到清净平等,这个现象没有了。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这叫大涅槃的境界,人人都有。就是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害死人!搞得你生生世世不如意。
 
  这些不同的业因,我们要记住,觉悟的人果报自在随缘,真快乐;迷惑颠倒的果报,说实在的话是冤冤相报。你看世尊跟我们讲,在这个世间,人跟人的关系是什么?佛跟我们讲四种缘,从你家里面一家人到整个社会,跟社会一切人相处,甚至于再扩大,扩大到跟一切自然界相处,都离不开这四种关系。第一个是报恩。如果是报恩的,那个关系我们讲孝子贤孙。他投胎到你家来是来报恩的,不要教他,从小就孝顺,孝子贤孙。如果是植物,你家里面养的花草树木,它是报恩来的,你不用特别去照顾它,自然非常茂盛。天天供养你,让你看得很开心,花草树木报恩来的,你对它好,它来报恩。你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得到,你才能觉悟,了解事实真相。如果是报怨来的,怎么看都不舒服,怎么看都讨厌,现在所谓讲磁场,磁场不好,人跟人不好相处,报怨。
 
  第三种是讨债。讨债大概一般关系都还不错,讨完就走了。如果欠得少,小孩很活泼、很可爱,大概五六岁、七八岁死了,讨债鬼。你看这么多年来你细心照顾他,多少的付出,还给他了。欠的不多,还完了,走了。如果欠得多,可能培养他到大学毕业,博士学位拿到了,正是可以到社会工作,他走了,这是欠得多的。你要付出二十多年的时间、精神、财力去照顾他,走了,讨债的。还债的,是他欠你的,你养了这个儿子,长大了不孝顺,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但是对你的生活会照顾。如果他欠得多,对你生活照顾得很厚,供养很丰厚;如果欠得少,照顾很微薄,看你够吃就行了,不用多给你。四种。关系最密切的变成一家人,疏远的是亲戚朋友,同学、同僚、同事,都是这四种关系。所以我讲这是冤冤相报,你不能不知道。
 
  真正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对人就要厚道,要布施恩德。别人对我报怨,我对人布施恩德,我不再干傻事,这叫觉悟。对人要厚道。最重要的是不妄语。十善业道从哪里修起?古大德常常说,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是我不欺骗自己、我不欺骗别人。我做对,就是对了,我做错,就是错了,决定不隐瞒,表里一如,你的心情快乐。如果有事情还瞒着人,不愿意告诉人,你的精神压力很重,为什么?总是有愧疚,我有事情不敢告诉人,造成你内心的压力,你的情绪怎么能够舒畅?表里一如,这是最痛快的事情。
 
  人不怕做错事,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讲到没有过失,连尧舜禹汤都做不到。所以祖师大德常讲,如果是讲没有过失的,只有一个人,佛陀,菩萨都不行,菩萨都还有过失。为什么?无明没有断尽,那就是他的过。所以不能怕,有过要勇于改过,那就是圣贤。知道自己过失而不能改,那是最大的过失。所以人不怕有过失,过而能改,圣贤人都赞叹你,在佛门里讲,天龙八部鬼神都尊敬你,你能改过。古人说的这句话有道理。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净业三福,你看《无量寿经》排列的次序跟其他经不一样,它把善护口业放在第一。先后次序这种摆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经着重在行门,真干!其他的经,身口意三业,先是身三业,后是口四业,最后是意三业,那是给你说明。但是《无量寿经》首先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句「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句「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摆法是着重在实行。所以这个顺序我们要晓得它的用意,为什么它不是照平常那种摆法。
 
  冤冤相报,他跟烦恼相应,魔王外道加持他。魔王外道是什么?贪瞋痴慢,他会增长贪瞋痴慢,魔外加持。如果是觉悟的人,自在随缘,没有一样不快乐。在天堂,随顺天堂众生,在地狱,随顺地狱众生,心地清净,痕迹都不染,他跟性德相应,三宝加持。三宝是什么?觉正净,他念念增长觉正净,迷的人念念增长贪瞋痴。魔加持,佛加持,这个要知道。魔是什么?魔是贪瞋痴慢。你看《八大人觉经》上讲的烦恼魔,什么是魔?贪瞋痴慢是魔。我们在平常当中起了一念贪心,着魔了,起了一念瞋恚心,着魔了。佛法里面讲魔是讲这个。你觉悟行善,三宝加持,三宝就是觉正净。念念、行行觉正净增长,与觉相应、与正相应,正知正见相应,与清净心相应,这三宝加持。
 
  现在这个世间,尤其是道场,道场护持的人很多,但是你要知道,想破坏的人更多。为什么想破坏?因为跟一念不觉的人似乎是有利害冲突,其实没有,而是那些迷的人以为破坏了他的利益。他的利益是什么?名利,破坏了他的利益,所以他要想方设法来破坏。这也就是谚语所说的好事多磨,一定要知道。但是觉,魔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是一念觉,魔连边都沾不上。怕的是一念迷,一念迷魔就上身了。一念迷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是迷。一念迷,这个统统起来,就把道障碍住,就把你的正法破坏掉。这些道理不能不懂。明白这些,你智慧才自在,否则的话哪来的智慧自在!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华严三昧」第六句:
 
  【说法言辞无有碍。】
 
  前面一句讲「智慧自在不思议」,因为有智慧自在,所以说法就无碍,如果没有智慧,说法就会有障碍。智慧是从自性当中求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外面求来的是常识,佛法叫它世智辩聪。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诲,无非是启发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跟我们世间一般教学不一样。在中国自古以来,我们很明显能够体会到,教学的老师对学生最重视的是悟性。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悟性?如果有悟性,教学的方法就不一样,如何启发他的悟性。如果悟性差,就教他记,着重在记忆。记忆也是个好办法,是帮助他慢慢的把悟性开发出来。因为记忆的时候你要专心,你不专心就记不住,专心接近于定,定接近于慧。它都有道理在,而且道理很深,一般人多分都疏忽了。
 
  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学生有悟性,对于记忆就不重视,这就是随机施教。根性不相同,你教学的方法不能一样,一样那真是误人子弟。凡是悟性高的,你要用启发式;悟性差的人,一定要着重在背诵这些东西,让他精神意志集中。这都是讲总的原理原则。启发里面最重要的,像宗门里面讲的提示、启示。启示的方法非常之多,有形像的、有音声的,有言语的、有没有言语的,时时刻刻去逗他、去提示他,帮助他生起疑情,宗门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疑情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给他答案,他也不需要去研究解答,总有这么个问题在就好,常常有这么个问题。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机缘之下,他豁然大悟,这一悟就一切悟。这个方法是对于悟性高的人用的,对中下根性人不适用。
 
  对中下根性的人,这是绝大多数的,还是要用读诵,要用这个方法。但是读诵有个大原则,一门深入。可不能读得太多、学得太多,科目太多就杂了,乱了,一门深入。古时候,特别是在教下,进入佛门之后,老师给他一部经叫他天天念。给你一部《法华经》,分量可不少,叫你每天从头到尾念一遍,《法华经》念一遍大概要七、八个小时。每天去念,老师也不讲,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这样子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看你每天修戒定慧修八个小时,修个几年它管用。
 
  规规矩矩的去念经,这就叫持戒,戒就是叫你守规矩。对经典要恭敬,读诵的时候要用真诚心,要一心专注,不能一面读经一面胡思乱想,那你全破坏了。一面读经一面想经里头什么意思,不可以,也破坏了。什么都不想,就是念,一个字都没有念错,一句都没有念错,这部经念完之后念多少个小时,你看你规矩统统都受了,你的心是定的、是清净的。心清净、心专注就是修定,用读经的方法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是慧,这个慧叫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里面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你先要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才有『说法言辞无有碍』,那是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好象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后得智是枝叶花果,你先有根本,根本是无知。
 
  所以要晓得,古时候不但是佛家,道家、儒家都用这个方法让学生从小就修根本智。学生大概六、七岁上学,老师叫他天天读诵,高声朗诵。初学,课文不长,大概总是一、二百个字,但是要叫你念一百遍、念二百遍,念熟。像在佛门里面则是给你一部经,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多半分量都很大。《法华经》念的人很多,因为它长,一天有七、八个小时,七、八个小时你心定在那个地方,所以戒定慧一次完成。你们在《六祖坛经》上看到法达禅师,他在见六祖之前就是念《法华经》的。他念了三千多部,一天念一部,就是念一遍,三千多遍估计要十年。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他见六祖,六祖给他一开示,他就豁然大悟。他要没有十年这种功夫,六祖给他讲十年,他也不会开悟。
 
  他不是上上根人,他跟我们一样,中下根人,为什么在六祖会下,一听六祖开示就明心见性,什么道理?他已经训练了十年。就差那一点功夫,到开悟的边缘,开不了,六祖几句话把他打通。诸位明不明了六祖打通的是什么?我们在《华严》学了这么久,我说这个话你们应该知道,放下分别执着,就差这么一点。他是不是没放下?是没放下,见六祖的时候,他给六祖顶礼,头不着地。他起来之后六祖问他,我看你在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不就没有放下吗?再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读过三千多部《法华经》,觉得别人没有我这个功夫,比我差远了,这一点。六祖开示主要也是针对这点,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我们看经教要看出这里头的门道,你才会有受用,门道看不出来,看热闹,那就不行,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你要能懂得窍门,你要能看出门道。谚语所谓,过去听戏,会听的听门道,不会的看热闹,怎么会一样?所以一定智慧开了,不但智慧开了,智慧自在。自在就是智慧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全用上,全都享受到了,这是智慧。表现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表现在言辞,无碍。
 
  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社会不一样,一个世纪之前,就是一百年之前的社会,还是封建保守。这一百年当中起了极大的变化,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专制的体制结束,转变为民主的体制,封建保守的思想变成今天民主开放的思想,麻烦很大!以前没有资讯,交通不发达,人生长在一个地方,很多所谓老死不相往来。住在乡下,有住乡下一辈子没有进过城的,真有,不是假的,有一辈子没有到过别人村庄的。进过城那是开过世面的,哪里有什么出国,没听说出国的。今天资讯发达,全世界任何地方出了点小事情,马上就报导出来。交通便捷,度假到外国,甚至于环球旅行,非常普遍。这一来人跟人往来密切了,人跟人往来密切麻烦事情可多了。
 
  从前不相往来没事,现在一往来,文化不同,历史渊源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居住的环境不同,有的住在寒带,有的住在热带。像住在新加坡,一年只有一季,夏季,它没有春秋冬;住在西伯利亚北面的,寒带,它一年也只有一季,冬季,也没有春夏秋。生活习惯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现在大家凑在一起,怎么相处?这个问题麻烦了。如果不能和睦相处,冲突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现在世界就面临这个严重的问题。中国胡主席最近提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讲的大同世界。要怎样落实?要开智慧,没有智慧不行,而且智慧还要自在,没有自在的智慧是做不到的。有了自在智慧,还要了解每个族群、每个地域他们的历史、地理、人文、文化,方方面面你都要有了解,然后才知道怎样调和。这要是没有真实智慧,你纵然接触,你也不能了解。
 
  前年印尼回教大学送我一个博士学位。那天赠送仪式上是非常殊胜,正好碰到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而且是博士班、硕士班、学士班的,学生四百多人,教授有五、六十个,在这个大会当中。我在大会里面做了一个小时的讲演。因为那是回教国家,回教大学,这个学位送给我,是回教大学头一次,以前这个学位没有送给不同宗教的人,送给佛教的没有过。我讲完话之后,有个学生举手发问,实际上在场有好几个学生发问,其中有一个学生问我,他说我们不同的宗教,怎么能够和睦相处而不会发生冲突?印尼国家承认五个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印尼全国人口有二亿三千万,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二亿,回教国家。天主教跟基督教加起来是一千三百万,信仰佛教的大概只有七、八百万,信仰印度教的更少一点,是这样一个国家。所以他提出问题,我们不同宗教如何能够和睦相处,不发生冲突?
 
  我就告诉他,要学,要认真的学。怎么学?学你自己的宗教,别人的宗教暂时放在一边,学自己的。我说五个宗教像五个手指,你看,在这里不同,你就学,学到这个地方,还是不同,可是再深入,学到这个地方就同了,五个不都同了吗?到这个程度之后,达到这个地方,你再看不同宗教的经典,一看就明了,不费一点力气,就贯通了。所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深入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通了。你还没有到这个程度,在这个程度你就要互相去研究,那争论太多,矛盾太多了。一定要到这里,到这里是什么?到这里开悟了,悟了就通了,智慧就现前。还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心清净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般若智慧开了。其他各个地方的经典你要不要完全看?不需要。就正如法达见六祖大师一样,他学《法华经》,念了三千多部,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也没听过人念《法华经》,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说行了,不要念了,我都明白了。你看,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全通了,给他一解释他就彻悟,真的明心见性,就这个道理。你自己没有这个功力不行。
 
  这个道理可以贯穿一切法。你就学《古兰经》,《古兰经》一门深入,深入到这里可以明心见性,然后什么宗教经典自然通了。我教他这个道理。现在我这五个手指的比喻,联合国都采用了。宗教可不可以团结?可以,到这里就团结了;在这个地方不能团结,到这儿就团结。所以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很赞叹,不输给阿訇。我讲过《玫瑰经》,我《玫瑰经》的光碟在天主教流通,不亚于神父。所以真的是贯通,这就是说法言辞无障碍。六祖的本事是什么?六祖的本事就是贯通了,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所以,他跟释迦牟尼佛两个人的示现是非常有味道。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他是求学十二年,然后怎么通的?放下,菩提树下一切放下,大彻大悟。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通了。六祖给我们示现的是没有学,不要学,放下也通了。学了十二年后放下,跟没有学的人放下,通了之后境界是一个,不是两个。
 
  从这里给我们做了一个证明,三转*轮作证转。证明什么?证明佛在经上讲的这句话是正确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现在就告诉你,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你就是智慧自在不思议,你就是说法言辞无有碍。你今天智慧没有了,就是烦恼,无碍的辩才没有了,你说话就处处都有障碍,道理就在此地。什么疑难杂症对自己都是个考验,不怕人问,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解答。解答之后,看听的人他欢不欢喜。如果答不出来,我们自己还有障碍,还没有真正圆融贯通,真正圆融贯通就无有障碍了。
 
  要想自己成就智慧,佛法终极的目标就是智慧,这个诸位要知道。佛法里头不求名闻利养、不求财富,世间一切法统统都不求,只求智慧,这个要知道。所以方东美先生他看佛经是哲学,哲学家所求的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求?智慧从清净心里面求,这是真智慧。不是说书念得很多,书念得很多没有用,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古人早就说过了。你智慧没开,你记得很多,常识很丰富,遇到困难问题依旧束手无策,不能解决。我们现在看到世界上多少专家学者,现在世界这么混乱,他们天天在开会,解决不了,什么原因?记问之学。不能说他读书不多,不能说他学识不丰富,我们跟他比,绝对比不上。他读得比我多,他的见识比我广,可是疑难杂症临到我面前我确实有方法解决,他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学校才把我找去,参与他们的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摆在面前的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搞这个。
 
  所以千经万论,讲到最后终结的就是章嘉大师传给我的看破、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禅定。那时候我初学,如果他用佛学的术语来教我,我不会懂。佛学要用什么?定慧,或者是止观,「止观双运,定慧等学」,这个话我不懂。他要给我解释,解释半天我还是未必能懂,所以他说得那么通俗,看破、放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看破是慧,放下是定,你看定慧等学,止观双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章嘉大师的智慧,智慧自在。对我初学的人,刚刚入佛门,是一窍不通。他用这个变一变,还是真的原理原则,但是不用这个术语,我就听懂了。这就叫什么?就叫做说法言辞无有碍,我能听得懂。你要对我初学的人来说我听不懂的事,你就白讲了,收不到效果。
 
  现在我们面对着许多对佛法误会的人,尤其是宗教界里面的人士,我们遇到太多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读书,一定所谓是博学多闻,知己知彼,兵法上讲的,百战百胜。如果不知彼不知己,那你全盘失败。知己,以宗教来说,现在都讲宗教,我自己这个教,我学的教,我要了解得很透彻。佛教,什么是佛教?最平常三个问题,什么是佛?什么是教?什么是佛教?这三个问题,你能不能解释得很清楚、很明白,破除别人的疑惑?人家问,你要能答得上来。现在有这个问题的人太多了。
 
  老师教学真有善巧方便,当年章嘉大师教我,第一本教我看的书是《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市面上都找不到,只有到善导寺藏经楼里面去借,《大藏经》里头有,抄。好在古人的书分量都不太多,《释迦谱》十卷,每卷都不太多,《释迦方志》更少,只有四卷。这是唐朝人的著作,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我们读了之后,对释迦佛有个认识,知道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生到死,一生干些什么,我们清楚了。用现在的话说,释迦牟尼是什么身分?职业老师,职业的教师,一生教学。我们现在讲办班教学,我们现在在庐江就是搞办班教学。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就是一生办过三百多次的班,大型、小型的,说法四十九年,说法就是教学。所以我们现在对外面人讲,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四十九年,职业老师。
 
  教学的内容,我们用现在话说,它的内容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智慧、科学,这是大乘经。你看《华严经》上这五种全有,这是他教学的内容,讲得很清楚。你自己对自己总要了解、总要明白,然后你才了解别人。自己真的深入透了之后,你看其他宗教经典,不必看完全,就像六祖听《法华经》一样,听到第二品,全都明白了。所以看其他的经典,略略的翻几篇也全都明白了,我们跟他交谈就谈得头头是道,我们可以解答他的问题。
 
  我过去在日本遇到一个基督教的朋友,他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他很坦白,很难得。他说我们基督教徒心量都比较小,排斥别人,不能包容,他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个毛病化开?我是毫不犹豫,我说有,就在《圣经》里头。他说哪一段?我说《圣经》里面有没有讲到「神爱世人」?有,讲了很多。「上帝爱世人」?有。我说那就行了,这两句就解开了。我说上帝爱世人,佛教徒是不是世人?印度教徒是不是世人?锡克教徒是不是世人?他是世人。那上帝爱他们,你怎么不爱?你怎么还排斥?这是你经上讲的,上帝爱世人。我就告诉他,我说上帝爱我,最后我就挖苦他,上帝不爱你。他就很惊讶,怎么上帝爱你不爱我?我说上帝爱世人,我是世人,而且我又爱上帝又爱世人;你只爱上帝,不爱世人,所以上帝不爱你。他听这个他也笑起来了。
 
  最后我就告诉他,上帝怎么爱世人?上帝在哪里?用什么来表达他的爱?太抽象了。我说上帝爱世人就是要你们这些神职人员、你们信仰上帝的信徒,把上帝的爱从你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去爱世人,这就对了,你的心量就打开,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佛教慈悲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世了,泥塑木雕的佛像不能发挥慈悲。要佛教徒、信仰佛教的人,佛的弟子要把佛的大慈大悲在佛弟子的身上发扬光大,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同样一个道理。然后你细细再观察所有宗教,相同的,你要是把所有宗教典籍去看一遍,相同的部分大概十之七八。你看那个分量太大了。不相同地方十之一二,不相同是什么?是每个地区生活习惯不一样,适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些我们能够理解,过去封闭的社会,大家不相往来,每个族群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他们自己历史的传统。
 
  所以我再总结,跟这些宗教的传教师、宗教的领导人我们常常有机会碰头,我就告诉他宗教是一家。为什么是一家?我说你们相不相信宇宙之间有个真神,造物主?这大家相信,都认为这个真神是我们宗教的真神,你们宗教的是邪神,不是真神。然后我就说,这个宇宙到底是一个真神造的,还是许多神大家开会共同造的?你们就想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真神造的,所有宗教创始人都是这一个真神的化身。你们相不相信真神有智慧?相信。相信真神有神通?相信。相信真神会变化?相信。我说那不就得了,我说真神在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基督教就是耶稣,在伊斯兰教就是穆罕默德,这就是真神的化身。所以以后不能再毁谤,再毁谤是毁谤我们自己的真神。我们自己的真神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地区,他现不一样的身。你去看看,他教学的目标、方向决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什么?那是爱,决定是相同的,其余生活细节有不同,那要适应当地。
 
  我以为我这个说法在国际上会遇到很多辩论,没想到这么多年来,接触许多宗教领导人,居然都能同意,都肯定,没有发生过辩论,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所以,宗教真的是一家人。到最后我说,我们佛教不同的宗派是亲兄弟,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不可以有门户之见,是亲兄弟。亲兄弟不和,你说父母多难过?你是大不孝。所以不管是禅宗、净土宗、华严、法华,都是亲兄弟,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嫡传,怎么可以有门户之见?怎么可以自赞毁他?那是大不孝、大不敬,你学得再好,你不会成就。讲不会成就是真的,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你心里头没有慈悲,你怎么会有成就?一切恭敬,一切恭敬就跟神爱世人是一个意思,没有分别。世间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我们晓得是一个真神的化身,那是什么?堂兄弟、表兄弟。所以我提出全世界宗教徒是一家人,这个也被接受了。
 
  在佛法里面讲到究竟处,整个宇宙情与无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佛法讲的。不但包括一切人是一家人,包括所有的动物,乃至于植物、矿物,现在讲生物、无生物,《华严》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为什么?一个法性。在有情众生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这里头有一点点差别,单单讲佛性,就是法性里面的一分,智慧。佛讲法性讲了三个大类,智慧、法身、解脱,讲了三个,般若、法身、解脱,般若是智慧。单单讲智慧,就可以称它为佛性。法性三个都包括,讲佛性只是法性里面的一分,智慧,特别强调这个。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我们前面读过的,就在这一品。这是讲到究竟圆满,你证得究竟圆满就是智慧自在,说法哪里会有障碍?到这个境界,你才能解决问题,世出世间什么疑难杂症你都能解决。你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你不肯放下。我告诉同学们从哪里放起?从最初十六个字放起,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这十六个字放下,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就能够证得,证得什么?证得少分,就是你有资格入门。这十六个字不放下,没有资格入门。
 
  讲到五欲六尘,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要简单,衣保暖就够了,饭吃饱就行了。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吃饭到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挑剔,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破分别执着。在中国自古寺院丛林,吃饭只一个菜,汤跟菜煮在一起,叫大锅菜,现在一般人讲罗汉斋,统统煮在一起。罗汉斋是什么?罗汉斋叫袈裟。我们现在穿的这个衣叫袈裟。袈裟的意思是什么?袈裟是梵语,意思就是杂色,不是纯色。正色是红、黄、蓝、白、黑,正色,这叫五色,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叫袈裟。所以袈裟就是染色衣,五种颜色染成这一种。你要懂得袈裟的意思,袈裟就是杂染。吃饭也叫袈裟,袈裟味。你看托钵,每个人家吃的味道不一样,统统混合在一起,一钵,袈裟味。在中国虽然不出去托钵了,中国寺院丛林吃大锅菜,大锅菜叫袈裟味。只有一个菜,没有第二个菜。有些小菜,有人喜欢吃辣的、吃酸的,有一点调味的东西,你要他会给你,你不要就算了。就是一个菜。
 
  而且寺院的大锅菜是真好吃,吃不厌的。现在我不知道了,往年香港湛山寺,我到香港来一定到湛山寺,去吃它的大锅菜,吃不厌。我到湛山寺,它碗不大,大概我都要吃三碗,我不吃饭,我就吃大锅菜。他们也很欢迎我,知道我很喜欢吃。大锅菜,煮得非常之好。大锅菜里面最主要的是三样东西,这是决定有的,其他的,喜欢吃什么配什么,所以天天不同。这三样东西,第一个就是黄豆芽,黄豆芽的汤鲜,这高汤,榨菜,四川榨菜,豆腐,这三样东西是基本的东西,一定有。其他的菜,什么时候的季节菜统统可以进去。煮的时间长,烧开之后小火,大概总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豆腐都煮成蜂窝,味道都在里面。所以哪里要那么多?又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一个菜。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他老人家不但是一个菜,他连饭跟菜煮在一起。一个人,他用个小锅,碗也是那个,锅碗就是一个,带把的,好拿。而且煮一餐饭,他告诉我,煮一餐饭到吃完统统洗干净,十五分钟。我在台中把这个本事学到。我在台中住的时候,我过这个日子过了五年,日中一食,一天就是中午一餐,十五分钟。多简单,多快乐!这种饮食是最健康、最营养的,人不会生病。所以李老师我们非常敬佩他,他不要人伺候,连洗衣服统统自己来。到九十五岁还是自己干,九十五岁以后才接受两个同学照顾他。
 
  他九十七岁走的,怎么走的?食物中毒。他老人家太慈悲,不应该的。他的信徒也很多,做了面食,那个面时间太久了,外面买的,防腐剂很重,所以那个面不好。他很慈悲,人家做他就吃,当人的面吃,让人家开心,「我煮的,老师吃完了」。吃了之后回去用解药,他是医生。头一次化解掉了,可是过了几个月之后,第二次又碰到,来不及了。要不然我们估计他至少可以活一百二、三十岁,提前走了。所以这是真正讲究卫生,饮食起居非常简单,健康、长寿。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七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So if Buddhists don’t believe in gods, what do you..[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栏目:宽运法师]
 有心即佛[栏目:幸福禅]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人生问题[栏目:慈航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贤宗法师在交大EMBA代表新生发言[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因果业力不可思议[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