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一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就坐禅观,偈颂第五首看起,第三段: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前面四首偈是讲修学前方便,也就是修学之前应该有的仪规。第一是进入堂口,学经教,就是讲堂,修行总不外乎禅堂、念佛堂,修忏悔法门,有戒堂、忏悔堂,其他宗教也都有。首先你就是进入堂口,因为在前面都已经详细报告过,佛陀在世(我们把堂口称为道场好,好讲),因为佛往往在树下、在山林,都是坐在地上,连个席子也没有。当然学生一定会给老师准备一个座位,这个座位都是在附近找些茅草,用草铺个垫子,让佛坐在垫子上,草铺的。
 
  出家人带的有尼师坛,就是像坐具,实在讲是卧具,但是也可以铺在草上,铺在草上铺个座位。座位铺好之后,端身正坐,坐好之后,把腿盘上来,所谓「结跏趺坐」。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跏趺坐就是双腿盘上来,这个坐的姿势最安稳,可以让自己的心不散乱。魔王看到这种形状,他生恐怖心;换句话说,魔不来干扰。第四个是拣别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佛门坐的姿势跟别的宗教不一样。第五个是心容易定下来,这样的坐法容易定下来。年轻人可以试试,大概四十以上,要是没有坐成习惯,比较困难。
 
  这是前方便,每个举动都有发愿,都有观想,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文殊菩萨在前面跟我们说的,「若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品经里头只不过是举几个例子,一共说了一百四十一愿,举一百四十一个例子。我们学习的人要懂得,古人所谓是闻一知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的落实。《华严》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甚至于说没有离开我们起心动念,这样学习才能够契入华严境界。你要问你有没有契入,你就问问自己,「净行品」这品经你有没有明了?有没有落实?你要是真的彻底明白了,解悟;能够落实在起心动念之处,你就是真的证悟,你就契入了。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家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你看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起心动念是妄想,一举一动是造业,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今天世界这样混乱,举世之人无论在精神上、在物质上,没有说是没有压力的,而且有严重的危机感。这些苦难从哪来的?人为的,都是自己不善的心行所感召得来的。在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在寻求有什么方法能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能把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妥当的处理。我听了不少,也看了很多,深深感触到,不容易实现,也就是说做不到;理想是很好,方法不错,做不到。再研究一下,为什么做不到?这个事情,中国谚语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说明根源在哪里,大家没找到,佛找到了,根源在迷失自性。
 
  中国、外国古圣先贤他们明了,他为什么明了?他心清净,他心是定的,清净心生智慧。诸位同学都晓得,佛法的修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现前你就能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照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理要从根本下手,根本是什么?爱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人能爱自己,能够爱别人,就不会害人。不会害人,怎么会去发动战争?怎么会去搞恐怖事件?这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把爱心失掉了,只要有爱心,什么制度,什么方式都好。现在是如何把爱心找回来!诸位要晓得,爱心是性德,明心见性,爱心就找回来了。
 
  在佛门不叫爱心,叫慈悲心,所以我们都知道发慈悲心,可是就是发不出来。你要晓得为什么发不出来?障碍在哪里?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慈悲心就变质了,变成什么?自私自利,妄想执着,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要知道,这些错误的念头,反面就是大慈大悲。我们迷了之后,把大慈悲心变成这种严重的染污,严重的邪恶,染污跟邪恶起了作用就造恶业。恶业把一真法界也扭曲了,变成三途六道,这个事实只有佛菩萨讲得透彻,讲得清楚。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一面学习,一面细心观察,来求证。佛所说的,跟我们所见所闻,亲身所接触的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对佛法自自然然就信受奉行。
 
  往下这两首偈讲修行,修行行门无量无边,大乘教里头常说八万四千法门。你看八万四千法门,在这四十一愿里面,两条就包括尽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你看此地这两条,『修行于定』,这是行门,把行门摆在前面;「若修于观」是解门,解门放在后面。这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佛法重行,当然它也重解,解行并重,行在前。这样你就了解,教学,老师教也是把行摆在第一,学生学也是把行摆在第一,这个意思要懂。即使是宗门,悟后起修,它也是把行门摆在第一,否则怎么样?否则他不能开悟。教下虽然是研究经教,还是把行门摆在第一,为什么?五年学戒。
 
  出家人,你出家之后,不是你马上就能够进入道场。出家前五年在道场学戒、学仪规,就是学规矩。五年为道场大众服务,修福,福慧双修。你看福跟慧,也是把福摆在前面,没有福不行,先修福后修慧。修福修到一定的程度,中国古老的谚语也说得好,「福至心灵」。你福报现前,人忽然也聪明了,也有了智慧,福跟慧有连带关系,定跟观亦复如是。
 
  我们从中国传统教学里面来观察,你看中国的教育,小孩生下来二、三天,就开始教了。教什么?「修行于定」,学规矩!所以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谈举止一定要避免过失,没有过失。婴儿虽然刚刚生下来,他眼睛睁开了,他看到,你说话他听到;看到、听到,佛门的术语,阿赖耶识里面就落印象,他就在学了。天天看,天天听,全是好样子,这是什么?《弟子规》,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婴儿看的。这个教育是三岁之前,这个规矩他就学会了,这是戒律,因戒得定。都是从戒律开始,《弟子规》是根本戒,父母教的。所以母亲的责任太大了,因为母亲跟婴儿是最接近的,一刻都不离开的。三岁之后才离开怀抱,他自己会走路了。三岁之前他在母亲怀抱当中,母亲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他都记住。所以,母亲就是活的弟子规,婴儿全都学去了,圣贤的根扎下去了。
 
  诸位想想,一个人受这样的教育,他还会干坏事吗?三、四岁他就能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他知道。根性利的,五、六岁上学了,从前上私塾,私塾老师也是把《弟子规》圆圆满满都做到。这时候亲近老师的时间长,老师的言谈举止加深他的印象。他一看,父母是这么做法的,老师也是这样做法,信心坚定。
 
  这个时候记性好,记忆力好,古圣先贤的教诲,老师教他背,把这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他活到八、九十岁都不会忘记。我见过李老师,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岁,我跟他十年。八、九十岁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参考资料,他都记得住。我们就问老师:老师,你记性真好!他说:你知道吗?小时候罚跪砖头跪出来的。那时候老师多严格,跪还跪在砖头上,这是什么?记性!「这个地方我跪过砖头的」,所以就特别容易记住;「这个地方打过手心的」,打什么?打记性。中国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现在讲不可以体罚,殊不知这种方式他才能记得住,一生受用不尽。虽然被老师打了,被老师罚跪,跪砖头,到老都感谢老师。感恩!不是这样子你学不会。当时是觉得很难过,往后一生感谢老师。
 
  家长也明理、懂事,我小时候念书被打过手心,也罚过跪,但是没有跪砖头,跪砖头想起来多难过。老师处罚之后,回家父母知道了,明天父母一定陪我一起去上学,还带了礼物去感谢老师。诸位想想看,父母跟老师是合作的,怎么敢不听老师话!现在教育恰恰相反,如果儿女在学校里被老师体罚、处分了,那可了不得!到第二天,父母一定去告状,「这个老师不配做老师,虐待儿童」,所以好老师都离开了,不愿意教了。也就是说不受教,家长也不愿意自己儿女认真去学这个东西,溺爱!这小孩怎么能教得出来?
 
  所以从前社会安定,大体上来说,中国社会过去五千年算是安定的。跟欧洲,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相比,他们动乱,我们安定。我们虽然还有改朝换代,时间不长。尤其是一个新的政权建立,照古书上讲,不会超过五年,制礼作乐,社会就恢复了正常。所以动乱时间一般讲,最常见是三年到五年,它就恢复正常秩序。大的动乱有十几年的,有,不多,在历史上不常见,可是都很快恢复。毕竟是治世的时间长,乱世的时间短,这是两个比起来,在大致上讲,中国社会是安定的、和平的。
 
  这是什么?教育,从小教的。不认识字不要紧,他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以前教育不发达,读书的机会并不多,可是在基础的教育,中国人决定不忽略,从小就教。而且凡是大人,几乎对小孩都有教导的义务,这个太难得了。我们是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小孩玩耍都在野外,有时候犯过失,玩的时候忘掉了。可是大人,无论不认识的人,在外面行路的人,看到我们小孩在玩的时候不守规矩,他就把我们叫过来就教训。可是我们小时候也乖乖的接受。家人知道了,一定在那边道谢,谢谢人家的教导。社会风气!大家都知道儿童是下一代的,都有教导的责任,不管是不是你家小孩,认不认识,那不重要。看到他好,称赞几句,奖励他,做错事情就要纠正,现在这种风气没有了。
 
  这些全都是属于行门,行门的核心就是定,佛家讲禅定。禅定的等级很多,在《华严经》上讲,菩萨位次有五十一个位次,禅定的等级就是五十一个等级。无量法门是修禅定的方法、门道不相同,佛家确实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真心,真心就是禅定,你没有定,哪有慈悲心!定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定?《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当然这是高层次的禅定,这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先学戒,先学规矩,学着守规矩,学礼貌,对人对事都懂得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它做好。
 
  小朋友也要给他修定,但是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定,专心就是定。玩耍专心去玩耍,不要胡思乱想。到上学,根利的人大概四岁就上学,这是聪明的,记忆力很好的;中下根性的,差不多是六、七岁上学。四、五岁都是根性很利的,他能理解,他有记性,老师教他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修定。譬如教他《三字经》,专心念《三字经》,决定不能同时学其他东西,专注在一门上。这是学习,学习就是修定。
 
  背诵经文是修观,一心学习是定,你看看定慧等学,在私塾童蒙就开始了。老师看学生的程度,怎么样观察?教他念,十遍之内就能够背,这是上根,十遍之内。初学的,大概老师每天教他一百个字到二百字左右,开始教是这样教法,以后慢慢增加。可是你要记住,不超过十遍他能背出来。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天分好的,那真叫是天才儿童,一天可以背六、七百字,就是说不超过十遍他就能背下来。十遍背不下来,字数减少,譬如老师做实验,一般实验三、四百字,不到十遍就背下来,再增加,十遍背不下来,减少。根性最笨的人,大概念一百字,教你这么多你能背得下来。背下来之后,老师叫你用大声去背,看书也可以,要念一百遍,高声朗诵。一个是你心专注,诸位要晓得,专注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就是慧。
 
  不必求解释,所以老师只教你念,不讲解。可是老师虽然课文不讲,老师讲故事,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故事讲什么?大概跟教的经文都有关系,总离不开伦理道德。小朋友听了之后,真的也是一生都不会忘记。效法古人,怎样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到对人对事对物,他能做到,这些是性德。所以中国的教育没有别的,是把你自性找回来,不能够离开得太远。
 
  性德是绝对标准,《三字经》上头一句就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人也是一样的,第一个是教给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说明你有佛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佛性相应,这就好了。佛性是什么?戒律是佛性,经教是佛性,经教是佛的言语,从佛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戒律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动作,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我们现在学戒律,好象处处受到约束,不是的。戒律是正常的,我们现在是反常变成习惯,再恢复到正常觉得不习惯。那是正常的,诸佛菩萨就是这样,这个不可以不懂。
 
  所以,圣贤教育没有别的,教我们恢复正常。弟子规是正常的,儒家的礼是正常的;唯有放逸的人、反常的人说这是不正常,其实他那个是不正常。明心见性之后,自自然然一丝毫约束都没有,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所有一切戒律的原理原则;律、法再多,不离开这个原则。你要是知道之后,你才能生欢喜心,真的想学,回归自性,回归自然,那才是纯净纯善。
 
  我们今天学佛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没有从小学这些规矩,染上不善的习性。《三字经》底下讲,「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怎么说?跟佛菩萨是差不多的。佛菩萨是自性完全流露,我们要是懂得回归自性,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相近。如果不知道回归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跟自性性德就愈来愈远了。我们可以说,用十法界来讲,四圣法界,性相近,六道里面的众生,习相远,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就很清楚,习相远。相远就麻烦了!诸位晓得,六道众生生死轮回,无量劫来出不去,求出无期,这是苦事,苦不堪言,迷得太深,迷得太严重了。所以圣人对于众生的教育,就从这个地方兴起来。为什么要有教育?「苟不教,性乃迁」,迁是变易、变迁,所以一定要教。
 
  教的目的是什么?回归自性。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诸佛菩萨的教育,中心的理念没有变,帮助一切众生从习性回归到本性。要用儒家的话来说,从不善回归到本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从一切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教育;在佛法讲,就是从习性回归到本性。现在教育的宗旨不讲这个,现在完全讲习性,不知道有本性,不知道有本善。现在善是什么?自私自利是善,损人利己是善,这叫颠倒!佛经上常讲「颠倒错乱,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能够亲近好老师,能够遇到正法,自己也好学,一生确实像方东美先生所说,过着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不是地位高,也不是有财富,与这个不相干。这是世上荣华富贵,那是命!圣贤教育是改造命运,但是不是教你求荣华富贵。为什么?你有求荣华富贵的心,那个心是烦恼,贪心!求不到就瞋恨,总是堕落在贪瞋痴里面。堕落在贪瞋痴,纵然得到荣华富贵,你烦恼离不开,你的心不清净;换句话说,你不快乐。回归自性,回归本善,纵然过很贫穷的日子,快乐!你看颜回,这是最好的榜样。确确实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过的什么生活?快乐的生活,与物质生活不相干,这才把真正的人生找到了。
 
  至于地位、权势,随缘,有这个缘分也得要做,你要不做,不做对不起人。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就是个很好的代表。诸葛亮学得好,回归到自性,淡薄名利。年轻的时候自己耕种,住茅屋,勉强能够过得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缘成熟了,不能不去。去做什么?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放弃自己舒适、安乐生活的环境,去操心。这是讲有缘你要做,没有缘不要求。这是佛菩萨教我们,世间圣人也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你就自在。那些迷失自性的人,天天攀缘,天天有求,贪而无厌,他怎么不苦?你不要看他有钱,他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不快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一首,第六首偈: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禅定也称作止观,定就是止,观就是慧,也就是照,观照。止观常常是互为体用,止是体,观就是用;观是体,止就是用,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也给同学们报告过,我初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就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但是他没有用佛教的名词。我那时候是刚刚学佛,用佛教名词我不好懂,他要跟我讲也麻烦,要费很多口舌来解释这些名相。这就是老师高明之处,他有善方便!他也不讲定观,也不讲定慧,也不讲止观。他讲什么?「看得破,放得下」,这个初学的人一听就会懂。看得破是观门,智慧;放得下是定门,止门。以后学佛慢慢契入境界了,才晓得他老人家把这个用变通的方法传给我们,就是看破、放下。
 
  人心为什么不定?你没有放下,果然放下了,就有定。你看看前面第五首,「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这句说得好!阿罗汉以定伏心,但是怎么样?有余,就是说他放下一些了,还有没放下的,就是有余。我们今天学习,依十善业道,杀盗淫放下,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没放下,那还有余;贪瞋痴没放下,还有余。「以定伏心」,这个心是妄心,我们用《华严经》的讲法,总的来说,就是执着心、分别心、妄想心,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执着放下,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了,阿罗汉;阿罗汉妄想分别没放下,有余,不是无余。菩萨比阿罗汉高,不但执着放下,分别也放下了,妄想没放下,还是有余。法身菩萨妄想也放下了,就是起心动念也放下,这就是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还有没有余?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放下。
 
  到什么果位才无余?要到圆教究竟佛果,真的无余了。无始无明的习气,就是无明习气统统都断了。那是什么样的定功?大乘教里面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的禅定很深,见到阿赖耶识里面习气种子。八地菩萨见到,多么深的禅定,所以八地叫不动地。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印象,印象在哪里?不能说没有。我们去年做的事情,前年做的事情,想一想,就好象在面前一样,印象很深刻。你见到的人,你做的事,或者是你到外面去游历,去旅行游历,一谈起这个事情,印象马上就浮现出来。可见这个东西是有,到底在哪里?佛跟我们讲,这些印象都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阿赖耶识叫藏识,藏就是仓库。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时候印象很淡薄,淡薄是你都忘掉了;虽然忘掉,可是阿赖耶识里那个档案在。你忘掉,它没有忘掉,到什么时候提起来,这个东西你就想起来,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以佛跟我们讲,我们每个众生,每个众生就不只是人,连畜生、饿鬼、地狱。阿赖耶识里面储藏档案之多,佛讲如果它有形体,就是它是物质的话,这个物质再小,像微尘一样,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你就晓得有多少,有多复杂!因为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谁知道?佛知道,菩萨知道。菩萨虽然知道,就是法身菩萨虽然知道,跟我们一样也见不到,到八地才见到。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几个位次见到了。
 
  所以我们要有定功,定功要不断的去加深,怎么样加深?放下。我们今天要做的,决定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习气很深,无始劫以来,对五欲六尘享受的贪染,我们现在如何能把它淡薄下去。先从淡薄,然后慢慢就养成自然的习惯,对它没兴趣了,这才能真正放下。你放下得愈多,说明你的定功愈深。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入门。入什么门?入清净心,入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禅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小定小智慧,大定大智慧,究竟无余的大定是如来果地上的定,那智慧也就是究竟无余,无量无边。
 
  佛家的修行,无量法门修的什么?就修这个事情,定就开慧,慧就是看破,就是这首偈里面讲的『若修于观』,看破。什么东西被你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如实理』,实就是真相,真实的。我们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世尊在经上讲,「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当中还有个尘沙烦恼,就是分别。你有这些东西,实相在哪里?就在面前,你就见不到。实相是什么?实相是心性。佛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说,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万物、众生、自己,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真相,事实真相,佛说得很清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本性,心能现,这是自性的本能,自性能现。
 
  但是宇宙之间的现象千变万化,佛跟我们讲的,佛讲的都是举例子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举例子,大的说;细说,无量无边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华严》,十代表圆满的意思,不是数字,用十代表圆满。到底有多少?佛跟我们讲不可思议,你没有法子想,你也没法子说,太多太多了,归纳起来这十大类。这些变化从哪来的?妄心来的,识是妄心,就是你的真心迷了以后产生变化;没有迷之前没有变化,一真,迷了以后才产生变化。
 
  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一真也在现前,十法界也在现前,这很不好懂。一真是什么?觉悟的人见到的;十法界是迷的人见到的,觉跟迷。就好象我们戴太阳眼镜见外面的色相,我戴一个黑色的眼镜,看到外面是灰土土的;那个人戴个绿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绿色的;还有一个戴上红色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红色的。没有戴眼镜的人看的是真相,戴上眼镜的人看到就不是真相。真相跟妄相是一个相,都在外面,你从这比喻里面去体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就在面前,迷的人所谓是当面错过。
 
  什么叫悟?悟的人心里头不起一个念头,这是悟,起念就迷了。昨天还有个同学问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几个空变成一个缘起?问这么个问题,来问我。几个空?佛法里讲空讲得很多,讲了二十多个空,通常我们讲三空,人空、法空、俱空。他问几个空变成一个缘起?我告诉他,如果讲真空,真空里头没有缘起,空了,还有什么缘起?有缘起就不空。缘起从哪里来的?你起心动念,你提出问题来问我就是缘起,全在当人一念。一念觉,心清净,没有一个问题,宇宙之间一切真相你完全见到了。才有一个念头生起来,就迷了,一迷就叫缘起。
 
  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你动念;你不动念的时候,你六根所接触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法身菩萨就是,我常讲,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见的一切是实相。如实理他见到了,这就叫见性,明心见性。才动一念,性见不到,见到相,随着你妄想分别执着,外面相就起了变化,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佛讲得真清楚、真简单、真明了。我们难,难在哪里?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苦在这个地方。这桩事情佛对我们是无可奈何,佛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拿掉,他没有这个能力。他要有这个能力,我们就不要修行了,他大慈大悲,当然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烦恼统统都拿掉,不就成就了吗?你自己迷,还要自己悟,这个事情谁都不能帮忙。
 
  佛菩萨帮助我们,帮在哪里?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把你的毛病说出来,告诉你怎样修学,怎样把这些毛病除掉。因为习气染污太深、太严重了,绝对不是你听了之后,马上你就做到,没有这种人。我们看到历史上惠能大师,所谓言下就开悟、就证果,这是我们看到这么一幕。但是你要晓得,惠能大师过去生生世世修行的经历你没看到,他在这一生当中开花结果成熟了。我们每个人跟他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像他这样言下就大悟?我们生生世世修的时间没他长,所以他成熟了,我们没成熟。同一棵树结的果实,每个果实成熟先后不相同,你看采果实的人,熟的先摘。今天到树下看看几颗熟了,采下来,还没有熟的,还放在那边。明天后天再来看看,又有几颗熟了,就这个意思。
 
  不熟的人也很想要成就,有没有办法?有!佛真是慈悲到极处,什么方法?带业往生,这个法子太妙了。生到西方净土,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身分?什么成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太好了。说你是圣人,烦恼习气一品没断;说你是凡夫,你是阿惟越致,圆证三不退。蕅益大师说,说什么都说不上来。这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世界人寿命长,佛无量寿,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一生决定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叫一生成就的法门。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有道理!末后的成就是归净土,文殊、普贤统统发愿往生净土。而且还带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往生极乐世界。你看看这种气象,多么壮观!毗卢遮那佛欢喜,毗卢遮那佛没有提出反对:我这么多徒弟,这么多学生,你怎么都把他带跑了,一个都不留?我们凡夫受不了,为什么?有嫉妒,有障碍;佛没有。
 
  为什么领着他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不是没有成就,有成就。譬如这些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藏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无明习气才断得了。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到那里去,生实报庄严土,到那边去快!几天就成就了,这不能相比的。为什么这些菩萨不去?菩萨不知道这个法门,文殊、普贤不但告诉他,还带他一起去。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你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于是我们万缘放下,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我跟诸位在一起学《华严经》,你明白了吗?是学大本《无量寿经》,我们还是净土宗,不是华严宗。
 
  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有什么好争的?这个世间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他老人家灭度之后五五百年,二千五百年以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什么时代?斗诤坚固。你看现在全世界,竞争、斗争、战争,统统都在争。争个什么?大乘教上讲得好,「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一生怎么样争,造业,什么你都带不走,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把万缘放下,不争了。「乖」是违背事实真相,违背了性德;再说得浅一点,在我们现在这个地位,违背了伦理道德,违背了因果报应,这是「乖」,全都错了。
 
  我有这个机缘,实在讲这都是佛菩萨安排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你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我听了很欢喜,我什么都不要操心,佛菩萨替我安排。所以,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总是以感恩的心。顺境,勉励我要学习;逆境,消我的业障,从来不怨天、不尤人,总是感恩。有这个机缘,这是别人来找我的,不是我找他,参与一些国际和平会议。我这一接触,多看多听才了解,原来现在社会有这么多复杂问题,太多太多了。多少这些专家学者天天在开会,解决不了。我明白了,为什么解决不了?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再说得浅一点,自私自利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
 
  有些是放下了,放下一些,放下得不彻底,还有余。但是放下的那些人,见解都比一般高明,说的方法也还很好,可是怎么样?做不到。你讲的这个方法谁听你的?譬如那些真正有觉悟的人,怎么样消弭战争?一定要求全世界每个国家放下军备,每个国家都不要军队,就不会有战争了,大家和睦相处。这个意见不错,很好,哪个国家肯听你的话?核子的技术,希望用在和平的用途,不要用在战争。谁肯听你的?那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根本在哪里?根本在没有见到如实理,如实理就是宇宙人生真相,没见到这个。见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谓是理得心安,见如实理之后,你的心才安,才不动摇,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没有见到理,你的思想、见解、观念全是烦恼习气做主;换句话说,永远乖诤,不是『永无乖诤』,永远乖诤,不可能间断。
 
  圣贤设定的教育,他们不明了,认为圣贤的教育也是理想的东西,不能落实。可是你要晓得,圣贤教育在中国过去五千年,落实了。所以中国这个地区,五千年来长治久安。虽然当中有动乱,改朝换代,动乱的时间不长,安定的时间还是比较长,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找不到。今天确实要这个世间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我提出我们传统的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把人从习性帮助他回归本性,终极的目标是「见如实理,永无乖诤」。你看正是今天全世界许多志士仁人天天在盼望的,天天在祈求的。
 
  世尊在此地教给我们两句话,「修行于定,若修于观」,定跟观就解决了。定能降伏妄心,观能把妄心转变成真心,觉悟了;觉悟了,原来妄就是真,迷了,真就变成妄。这好比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你觉悟,爱心现前。对整个宇宙一切万法,一切人事物,纯一爱心,纯一感谢,那个相变得那么美,那么样的殊胜。觉了,完全与自性相应;迷了的时候,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水的结晶变得很难看。美的结晶是水,难看的结晶还是水,美丑不二,美丑一如,水是矿物。你从这点,你就能够体会到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一念善心,整个宇宙和谐;我们一个恶念,一切众生都起了乖诤。
 
  为什么不叫善念念念相续?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教导我们善意、善心、善行要念念相续,永无间断。并且告诉我们,不能有毫分不善夹杂,这个教诲就是教我们见如实理,回归性德。性德纯净纯善,永远不离伦理、道德、因果,永远不离,永远没有竞争的念头;竞争尚且没有,当然不会有斗争,更不可能有战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和谐世界,和谐宇宙。如果我们不学习这个教育,不能把这个教育落实,我们要希望化解冲突,消除矛盾、对立,永远做不到。
 
  所以今天,这个世界上有恐怖分子,制造这些恐怖的活动,这是病态。世人烦恼这么严重,贪瞋痴慢,违背伦理道德,违背伦理道德就是反常。我们治疗的方法(这都是病态)是标本兼治,治标用宽恕,人家良心发现,可不能用报复,可不能用不平等的方式来对待,不能歧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治标,不是治本。治本是什么?治本就是大乘教育。要帮助他明心见性,见如实理,他那个争的念头永远断掉,连根拔除。所以西方也真有明白人,说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与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是从根本治疗,孔孟学说标本兼治,有道理!治标那套方法很管用,有效,治本也还行,但是还是有余,不能到究竟;大乘佛法才真的是究竟无余。
 
  我们能有这个认知,才知道这条路走对了,不容易!就像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可以说,希有难逢的因缘,绝对不是你每一生得人身都能遇得到的,不容易。我们今天得人身,闻佛法,又有机缘闻到净宗,学到《华严》,无比的幸运,无比的希有。如何能落实,真正得受用?一定不要忘记持戒、念佛,念佛就是修定、修慧,定慧都在念佛之中。今天念佛堂念佛的人多,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缺一个,戒定慧,因为没有戒,定慧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效果不彰。戒从哪里学起?一定是从弟子规,从十善业道,然后从三皈、五戒,在家同学学到这些就行了。
 
  因果教育用电视剧最方便,我们的《了凡四训》大概再有一、二个月就可以出炉,诸位同学就能看到,顶多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会大量制成光碟,一共是二十三集,因果教育。希望这个因果教育,每个同学带回家里面去,用这个代替电视的娱乐节目,希望天天看,一遍看完之后重头再看。我过去劝同学们,我那时候是念书,念三百遍,你才真正了解、通达,你会依教奉行。现在这个二十三集的电视剧,希望每个同学你们家里至少要能放一年。我也不讲遍数,每天看,这套片子看一年。到明年我们还有,我们有《太上感应篇》,后年还有《安士全书》,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非常好,有益于我们的身心。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Crossing the Wilderness[栏目:Jataka Tales of the Buddha]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栏目:悟殷法师]
 表示传承与口耳传承[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支分戒律不可忽视[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0286 十住经(姚秦 鸠摩罗什)[栏目:04 其它华严经典]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二)略释前行仪轨与观想[栏目:圣者言教]
 慈悲助人[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摩诃梨经[栏目:戒[集]蕴品]
 五百罗汉 114、众首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记虚云法师一二事[栏目:惟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