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9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八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品题,李长者的《合论》。这段文总共分成四个段落,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段是「释品名目」。第一段最后还有一句话,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讲完,我们接着讲。我把这一句念一念,「又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前面把贤首菩萨的德号,表法的意思介绍了,因为这一品是以菩萨的名号做为品题。为什么要用菩萨名号做品题,前面都说过。最后他说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这句话很重要。《华严经》上讲的信,就是信诸佛果行做为因地心,跟净土宗的信心,以弥陀、观音、势至的果行做为我们修行净土的因地心,是同样的义趣,无比的殊胜。所以这是初首,这也是贤首菩萨的首的意思。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前面讲的「创从凡夫」,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凡夫有分。这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凡夫有分,我们听了很欢喜,可是我们是不是具足这些条件,不能不知道。在经的开初,讲经题的时候,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华严》十类当机,就是有具足条件接受这样的大法。其中最后一个就是凡夫,但是他上面冠了两个字,叫「大心」凡夫,有条件学习《华严》。大心就重要了,大心是什么心?菩提心,这凡夫之人。凡夫为什么有大菩提心?肯定是过去世生生世世学习大乘、学习一乘而没能成就,因此阿赖耶识里面有菩提心的种子,善根很深厚。虽然是过去世,临命终时一时的迷惑,又去搞轮回了,这一生得人身,难得有这个机缘又遇到了。遇到之后,这个缘把阿赖耶识里面甚深的善根引发起来。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不是偶然的,不是每个凡夫都能够接受的,这总要懂得。
 
  不是大心凡夫能不能听?能,也能听,旁听生。听了怎么样?这一生得不到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所学非所用。我们学了之后,事实上在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用不上。大心凡夫不同,他学了之后,他用上了;换句话说,确实改善了他的人生素质。在日常生活、工作确实提升了品质,这就是他有受用,他真听懂了,真学到了。最殊胜的受用,《华严经》到最后引导你念佛求生净土,不但是《华严》受用全得到了,你得到了《华严》的精髓,你生到华藏的中心,这是殊胜当中无比的殊胜。
 
  我们要问,我们现在的同学是不是大心凡夫?我相信其中一定不在少数,包括我们网路跟卫星电视上的同学。怎么知道不在少数?你对这部经有了兴趣,锲而不舍的在学习,这就不是偶然的。如果过去生中没有学过,你没有这么大的耐性。我们这部经从开讲到现在,三千多个小时,后面大概还要讲三千到五千个小时。你有这么大的耐心,你真能受得了,可见得不是大心凡夫做不到,这是很可喜的一桩事情。「释品名目」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再看第二个段落,「二释品来意者」。这是说这品经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在这时候,「净行品」讲完的时候,为什么要讲「贤首品」,要把来意说清楚。「为第二会已来五品经」。《华严经》总共是七处九会,这是第二会,第二会是十信菩萨,一共是六品经。前面已经讲了五品,讲到「净行品」是第五品,这是第二会最后一品经,第六品经。「但明十信菩萨所修行法门,及一百四十愿等法」,这一百四十是讲整数,实际上我们念过了,是一百四十一愿。这一百四十一愿是「净行品」,换句话说十信菩萨他所修学的根本法,这个很重要。
 
  曾经有人提出问题,我们对于大乘教还没有基础,可不可以专学《华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佛法里面不重视你的学历,不重视这个,重视什么?重视你的善根,重视福德因缘,你看《弥陀经》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华严》跟《弥陀经》的关系是一,不是二,《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本。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讲席当中多次介绍。换句话说,你想把《弥陀经》讲好、《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懂《华严》,那《无量寿经》、《弥陀经》无论深讲浅讲、长讲短讲,真的是成就辩才无碍。为什么?大本的内容太丰富了,小本是纲要、是纲目。
 
  学《华严》从哪里学?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做了恳切的报告,一定要从《弟子规》做起。这就好象种树一样,它是树根。中国从汉以来两千年了,这两千年,中国人确实像《大学》里头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拿什么来修身?儒释道三家的根,我们要从这里扎根,不扎根怎么行?学习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没根。现在明白、觉悟了,真正忏悔,现在扎根还是来得及。
 
  儒的根就是《弟子规》,道的根就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样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讲的,而是要做的,你要把它做到,那你就有根。你有这三教的根,无论学哪个法门,无论学哪部经教,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你自己用功的勤惰,你要是发愤勇猛精进,成就就大,如果是懈怠懒散,当然你成就就比别人差,道理在此地。
 
  有了这个根,学《华严》,学《华严》确实要落实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根,大、小乘佛法,人天佛法,都依十善业道而建立,这是基本的。从这三个根,我们如果学大乘,要学《华严》,再向上提升就是沙弥律仪,这都是要做到,要要求自己。为什么?华严会上每个菩萨都做到,我们不做到,怎么能参加他们的法会?所以你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沙弥律仪做到之后,比丘戒、菩萨戒要做到,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从大乘菩萨戒,就是梵网菩萨戒,你再修行十信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有没有困难?一点困难都没有,对他们来讲轻而易举,哪有困难?几乎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做到了。梵网菩萨跟十信位的菩萨有什么差别?所以他真做到了。
 
  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清凉跟李长者都是这样教诲我们,十信菩萨所修的,这个方法彻前彻后。彻前是什么?初信位的菩萨,后面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大乘佛法,圆教、别教的佛法,在行门里面讲都不能缺少。行门里面不外乎三大类,一个是日常生活,一个是工作,工作你要接触许多的人事,第三个就是接触社会大众,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十信菩萨就修圆满了。一直到等觉,一直到成佛之后,在十法界教化众生,还是这些,没有离开过,然后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这些东西不是约束人的,从前人他不懂得,批评礼教叫吃人的礼教,礼教哪里吃人?做人应该要如此。外国人没学过弟子规,我们在澳洲开班教学《弟子规》的课程,有几位当地的澳洲人来听。听了几堂课之后,他们也很感动,我们就问他,这个课程你们觉得怎么样?他们对我们的课程有一句话的批评,「做人应该要像这样」。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这一接触,感觉到做人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认同。只要是个人,肯定认同。
 
  诸佛菩萨的行谊再多,不外乎四个字,纲领,这四个字是什么?真诚、爱敬,这四个字是总纲领。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事,皆须敬。爱人敬事,用真诚心,十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会排斥的,如果排斥的那肯定是妖魔鬼怪,那不是人,完全违逆性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这个课程非学不可,不学就不是人!要想做人,首先把弟子规学好,《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做人的基础,作菩萨、作佛的根,怎能不认真去学习?
 
  长者接着说「此品明十信中所忻修佛果」,忻是欢喜、是希求。十信菩萨这个基础太好了,终极的目标是希望成佛。「所行行愿功德广大,故有此品来也」,这是说明为什么有这品来。前品是讲行门,这一品是讲果德,修因一定会证果。你看十信菩萨的果德,读了之后,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什么差别。你说为什么?因同果当然同。十信菩萨跟如来果地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理上不一样,在事行上没差别。所以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五个位次,全都是学的这个。
 
  我们举弟子规的例子,《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小朋友的时候就学了。你到老的时候,你八十岁了,你的爸爸还在,一百多岁,他叫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是应勿缓?是!不是做了一辈子吗?这句话把意思引伸,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对待任何一个人,不是跟你讲吗?爱敬!《梵网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么一般人喊你,你是不是也要应勿缓?是。为什么?这是对人尊敬。圣人的教诲,一句话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尽,就这个道理。我们对父母要爱敬,对一切众生都要爱敬,一样的心态、一样的方式来对父母、对一切众生,这就对了。
 
  《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都是修行的总纲领。我们要有平等心,不能有差别心。平等心要不断向上提升,提到最高的,就是对父母的尊敬、对佛的尊敬。对待一切众生都用对父母、对佛陀的那种敬意来对待,你就成佛了,你修行就圆满了。你要问谁能做得到?十信位的菩萨就做到了。十信位在佛法里面是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十回向好比是高中,十地好比是大学,等觉就好比是研究所,还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佛不赞成躐等,希望你逐步的向上提升,这就对了。这是说明这品的来意。
 
  下面第三段,宗趣,说这一品的宗旨跟义趣,宗是讲修行的方法,趣是指它的趣向。我们看看长者为我们开示的,「明宗趣者,明已生十信心,得福获益为宗」。长者这个地方所讲的比清凉大师讲得简单,清凉大师讲得比这个清楚。清凉讲「于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这个话很重要。信门十信位,从初信位,从初信开始就要修普贤行,《华严》里面的行门是属于普贤行。《无量寿经》,我们一展开经本,前面是六种成就,六种成就接着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在家等觉菩萨介绍完之后,接下去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看看跟这里宗趣一不一样?完全相同。
 
  只有真正依教奉行,你才能得「自在庄严,无方大用」。你自己不肯真修,得不到受用,你要真干!「建立众生」,用我们现在话就是影响群众。你自己修行真正有成就,所谓是德高望重,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在佛法讲自行化他。后面两句说「通贯始终」,通是通达贯穿,始是初信位,终是等觉,五十五位贯通的,这是宗。趣,「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趣就是在整个大乘教里面,涵盖着遍法界虚空界,圆融通达,这是趣。长者此地只给我们讲了宗,「明已生十信心」,后面这句话的意味非常广,但说得太简单了,「得福获益」,清凉讲得详细。
 
  第四段,清凉大师那里没有。「四明信心退住者」,这段实在讲是包括在趣里面,就是修行的义趣。特别跟我们说明一桩事情,这也非常重要,真的是补清凉之不足。《疏》跟《论》合起来看是好,《疏》里头没有说到的,《论》说到了,《论》里头没有说到的,《疏》说到了,《疏》、《论》合起来看是好。这说明信心为什么会退,住是不退,就是我们学佛为什么有人退心、有人不退心。我想这个问题每个同学纵然没有想起来、没有问到,相信都相当关心这桩事情,特别是关心自己。
 
  我们是凡夫位,真的是在修学过程当中有进有退。尤其是凡夫,生活、工作、学习都跟自己的情绪有关系,情绪好的时候会精进,情绪低落的时候会退转,会懈怠懒惰。一个人的情绪,很多医生都告诉我们,它有周期性的,细心去观察,真的,这不是假的。有周期性的,大同小异。这种周期性往往与情绪有关系,与健康状况有关系。情绪好,身体健康好,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来,你的生活、工作、学习样样都好,都有长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精神颓丧,身体也觉得不对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我想这些经验我们每个同学都有。
 
  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的开导,他说「明信心退住者,有二义,一三乘,二一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是《华严》讲一乘,《华严》、《法华》一乘法。三乘就是大小乘,大乘是菩萨,小乘是声闻,缘觉算中乘。只讲二乘,缘觉算小乘,声闻、缘觉都是小乘;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算是一个阶段。「如起信论」,引用《起信论》上说的,「有三种发心」,就是发心不一样,有三种发心。第一种发心是,「一信成就发心,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信心,信成就的发心。信是善根,信成就发心,这个信有根。五根里面的信根,信力,我们一般讲善根。确实有这种人,我们在佛门里面每个宗派都有,净土成就非常明显。
 
  我们在香港举个例子,大家都耳闻的、都熟知的。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弟子众多,我认识就不少。老法师常常讲经引用他的一个同学,锅漏匠,谛闲老法师的徒弟,他常常举这个例子勉励后学,锅漏匠念佛。另外还有一个弟子,都是谛老的徒弟,他们是师兄弟,那ㄧ个参禅。参禅的这个也都是不错,以后做了土地公,这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倓老法师在香港讲很多遍,我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那时候我在美国旧金山,有个同修带了这个录音带,我听到了。
 
  锅漏匠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乡下人,生活太苦了。他跟谛老法师生长在一个农村,小时候就是在一起玩耍,儿童时候的玩伴。现在他做了法师,那时候还不怎么出名,但是也还不错,观宗寺的知客师。锅漏匠来找他,说要跟他出家,他怎么也不愿意收,就说「好,你住几天,住几天就回去好了,还是做你的生意去」,他就赖住不走。总是从小在一起,既然他这么样的诚恳,谛老就跟他讲,他说你不认识字,你要出家,学教,你没有这个能力,没有条件。他要是跟常住学这些仪规,他说你年岁已经大了,将近四十岁,人又很笨,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这两桩不行的话,你寺庙不能住,你住在寺庙里人家瞧不起你。「你一定要出家」,他说「你要答应我一桩事情,我才能帮助你」。他说没问题,我既然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都听。谛闲法师说好,就给他剃了头。
 
  剃了头之后也没叫他去受戒,就在宁波乡下找了个小庙,这个庙没有人住,破庙,大门都没有,找这么个小庙让他一个人住。附近找几个学佛的居士照顾他的生活,每个月给他送点米、送点油、送点菜给他,也找了一个附近的老太太,每天给他烧两顿饭。就教他一句,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将来准有好处。锅漏匠是个老实人,一点都不怀疑,信成就。这真是善根,信成就发心。他也没有昼夜,也没有什么作息时间,反正一天到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不分昼夜念了三年,真的成功了。他都不说话,平常也没人跟他说话,就是念佛。
 
  到这一天,他就跟烧饭的老居士讲,他说明天我要到城里去看看我的朋友,明天你就不要给我烧饭。他真的去了,去看看这些朋友,晚上回来。回来到第二天,就给这个老太婆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婆以为他昨天去看朋友,也许城里的朋友请客请他,他又要去了。哪里晓得到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她去看看老法师在不在家,有没有出去。就叫他,没人答应,结果到佛堂里面,看到他站在佛堂,站着,手上拿着念珠,面对着佛像。叫他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站着死的。这个替他烧饭的老太太吓了一跳,从来也没有看过人是站着死的。他预知时至。信心成就,我们从这个例子,你就晓得。
 
  「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方至不退」,方至不退是什么?是初住菩萨的不退,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是我们平常净土里面讲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要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种不退立刻就得到。你就想到,要是修其他的法门,要经一万劫善根相续,才能够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那净土宗的修行不就超前了吗?不需要一万劫,一生就成就。这种善根不是一生修的,过去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
 
  锅漏匠一生成就。最近深圳的黄忠昌居士,他也就是学,听说人家三年成就,他闭关三年,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往生,这是信成就发心。我们今天困难地方是我们还没有这个信心,现在信心还是有起有落,比不上人家。信心不退,功夫不退,愿不退,念不退,所以三年真的成就。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看第二个小段,「二者解行发心,以佛菩萨教令发心,或自有大悲,或以正法欲灭,护正法发心,论云」,这个论是《起信论》,「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第二种发心,我们佛门里一般说「正信发心」。这是由于经教的熏习,他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跟前一类的不一样。前一类的是信成就发心,那是善根。虽然他没有经教的熏习,没有读诵,也没有听闻,他就有那么样坚定的信心,这非常难得。但是这种人也不少,往往都是不认识字,很老实,很忠厚。
 
  中国成语有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解行发心,下愚就是前面讲的信成就发心,这两种人好度,他不会退转。最麻烦的就是当中这个阶段,既不是上上根,又不是下下根,中等根性,时进时退,或有或无,这是很不容易得度的。这什么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他的善根没成熟,不能说没有,不成熟。善根的成熟,真的像前面所讲的,经一万劫,善根相续。你说锅漏匠的往生,他是不是经一万劫善根相续?一万劫以前的事情,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很有可能。生生世世善根相续,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了,成就了,这大有可能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那就是遇到净土法门是非常不容易。在大经上佛常常跟我们讲,许多的菩萨想听这个法门,没有缘分,听不到。这句话我们能够理解,他要是信成就发心的人,要是听到这个法门,他就省事了,什么时候听到他什么时候就成就;没有听到这个法门要一万劫,如果在十劫听到,他十劫就成就了;一百劫听到,他一百劫就成就了,省多少时间!这个法门希有难逢,遇到不知道珍惜,这就是善根太少,他不知道珍惜。遇到之后他珍惜,真正发愿三年日夜佛号不断,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什么都放下,他真成就了。这就是什么?知道珍惜,这个缘分遇到可不是容易事情。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无量劫希有难逢,你居然碰到了,所以你真的下定了决心。
 
  我们这次听到同修告诉我,黄忠昌居士闭关念佛,只有一本《无量寿经》,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一切都放掉了,这就能成就;如果还夹杂着其他的经教就不行。所以遇到了,你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能不能彻底放下,关键在此地。彻底放下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三个具足。不但人天尊敬你,诸佛菩萨都尊敬你。为什么?看到你,你遇到这个法门有这样坚定的决心,你就快成佛了。二年、三年你就成就了,你就进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俱乐部。不但你超越六道,你超越十法界,这种缘到哪去找?所以我们要晓得、要认识清楚,那真的叫得来太不容易。你要把它疏忽、放弃,那就是从前李老师讲,你还免不了长劫轮回。虽有善根,肯定长劫轮回,为什么?烦恼习气太重。烦恼习气是带着走的,你来生的烦恼习气比这生一定更重。这一生放不下,来生更放不下。到什么时候真的吃尽苦头,你才会觉悟、才会回头。确实有回头的一天,《起信论》讲的是一万劫,你还要在六道里头受一万劫的苦。
 
  第二种是「以佛菩萨教令发心」,教就是经教。我们学习经教,通达经教,明白了。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也搞清楚了,晓得我们人生最正确的方向、目标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下定决心,不愿意再搞六道轮回。天上人间的福报统统舍尽,不要了;你要了,要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舍得干干净净。就像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我只要一部经,《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就一部经,不要第二部,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去用功,没有一个不成就。我们看到这么多例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善根厚的人见到、听到,他不退的信心立刻就起来,善根薄的就很难说了。所以第一个是从经教,真正理解,真正觉悟了,这是一种。
 
  第二种解行发心的,「或自有大悲」,悲心重。自己受的苦难,再看看别人,尤其是我们现代这个社会,一切众生都是在受尽苦难,怎样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是从这个地方发心的。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成就,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自己要真正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舍净宗没有第二个法门。禅好,一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很好,必然是大开圆解,得无碍辩才。你自己成就,你才能成就众生,没有说自己没有成就能成就别人的,没这个道理。这是不退心,从大悲心。
 
  第三个是「或以正法欲灭,护正法发心」。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眼看着正法真的接近于欲灭的边缘。护持正法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护持正法怎么护法?不是建寺庙,不是建道场。真正要护持正法,自己要真修行,如理如法的修行,自己成就了,给大家做个样子。感动大众,觉悟大众,让大家都惊觉起来,我们要认真修行,佛法就不会断灭。庙盖得再多,佛像建得再多,经书印得再多,没用。所以,有一类勇猛精进,锲而不舍,他为什么?怕佛法要灭了,我不做谁来做?如果我们把责任推给别人,「有的是人,我不行」,自己就退心。靠别人靠得住靠不住?靠不住。成就决定是靠自己,决定不能依靠别人。
 
  自己成就之后,有这个缘分,就是讲带几个学生,这个工作是续佛慧命,功德真的是无量无边,肯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苦必定要吃,障碍众多,在这里看到你的坚定、忍耐,看你的智慧,看你的善巧方便。度过重重的难关,也吃尽苦头,才能把正法维护住,成就自己,成就众生。能够得几个传人,这个心愿就能够圆满了,可是传人可遇不可求。我们发真诚的心、恳切的心求感应,没有这分真诚恳切、勇猛精进,是不会有感应的。
 
  《起信论》说,「如是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如是就是前面所讲的解行,或者自己大悲心,或者是看到正法要灭了,发起护法的心,如是指这些。这些信心成就,得入正定聚,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方向是一个,决定不会改变,决定不会退转。正定,我们在此地来讲就是正确的方向跟目标,决定不改变的。所以,「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他的心安住在如来种性当中,他不退转。后面说「前二种是不退发心」,就是一个信成就发心,一个解行发心,这都属于不退。第一个是善根非常深厚,第二个是他理解了,我们一般讲他觉悟了。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种人发心不会退转,什么样的挫折也不会让他退心。
 
  再看《起信论》讲的第三种,「三证发心者,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二乘种子,设求大乘者,根则不定,或进或退」,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是证,证是什么意思?怎么讲法?我们用现在科学的讲法,证的发心就是科学的发心。科学要讲证据的,没有证据他就不相信。你要叫他相信,头一个拿证据来。所以如来对于这种人,确实现身说法作证转,真的是要拿出证据来给他看,他才相信。虽然相信,信心没有前面两种坚定,为什么?他还有欲望,他烦恼重。
 
  所以首先就说出来,这些众生善根少,久远劫来,烦恼深厚。连现在西方人都明白了,我们看到西方关于灵学,关于前世今生轮回这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确实是科学精神,追踪,而追踪确实查出证据,一丝毫都不错。跟中国古人来比不同,中国古人,你给他讲这个他就相信。西方人因为受科学方法的影响,你给他讲,他暂时不反对,对你他也不相信你,他要查证。
 
  现在专门有研究儿童的,因为儿童七岁以下确实有记得前生的事情。前生他的父母是谁,他住在什么地方,他都能说得出来。他自己现在的父母说他胡说八道,可是一些专门研究这些的科学家,他们就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根据他所说的,到某个国家、某个地区,这他从来没去过,他父母也没去过,去调查,去找这些资料。确确实实,资料,过去几十年、几百年前真有这个人,什么时候死的,那时候情况是什么,真的查出来了,他说得没错。这些报告资料不少,这些小孩不是胡说八道。这些纵然是调查清楚,确实有科学根据,自己烦恼重,欲望太重,还是或信或不信。也许这是他个人事情,不可能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信心若有若无,这就容易退转。这是烦恼深厚。
 
  根据西方人的这些研究,知道人的烦恼习气会带走,而且带到来生比这一生还要加重,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在佛法里面讲,烦恼习气是生生世世累积的。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是不是在累积贪瞋痴慢、七情五欲?是不是在累积这个东西?还是你在这一生当中把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淡化了?你要能把它淡化,这上乘功夫,你这一生没有白来。你要是从你自己已经有的还要把它加重成分,这就错了,你来世是往下坠落;你能够把它淡化减轻,你是往上提升。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华严经》上讲的名词比较容易懂,妄想、分别、执着,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的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初学佛的人不太好懂。其实《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我们不懂这些烦恼的专有名词,我们想想我们执着严不严重?我们分别严不严重?要常常勘验自己功夫。我的分别执着跟去年相比是不是轻了一些,淡化了一些?那表示我这一年的修行有进步。如果我的分别执着跟去年没有两样,说明没有进步。如果我的分别执着比去年还严重,那就是一个警号,你自己要小心,你已经往下坠落。所以我们真的要是通达明了,你前生从哪里来,你来生往哪里去,不要问别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烦恼深厚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
 
  「虽值于佛」,虽然只是遇到了,遇到佛法,也知道供养,供佛、供法、供僧,把佛法介绍给别人,都是属于供养。「然起人天种子」,这就是什么?对人天的福报还有贪恋,放不下。或者是起「二乘种子」,对小乘有兴趣。小乘是自利,我只要自己修好就行了,别人的事情少管为妙,这属于小乘。小乘属于自利,不像大乘,大乘人是主动的利他,可以舍己为人,小乘做不到。像这种根性的人,「设求大乘者,根则不定,或进或退」。这就是说明为什么有精进不退转的,为什么有很容易退转的,这讲得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大乘要舍己为人,他放不下。所以欢喜布施,能舍的人,我们就晓得这个人善根很厚,如果有机会遇到正法,这一生很容易成就;遇不到正法,他还是被世缘染污。凡是肯布施的,我们晓得他来生有福,人天福报,这在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看贪恋世间福报的人真是不少。
 
  财富,财布施,他对于财物没有吝惜,欢喜供养别人,欢喜帮助别人,我们就晓得他福报大,财用广,真的是对于财物有求必应。第二种布施,法布施,法布施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得的福报是健康长寿。他能放下,所以他得这三种果报。不肯放下的,这三种福报纵然他有,是他前生修的,享尽了,后面就没有了,来生得到的就不如意了。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人世间,我们很冷静的观察,欢喜布施的人有多少?贪图自己享受而吝啬的人又有多少?这个苦乐因果你不就全明白了吗?
 
  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但是看别人之后,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来生纵然是没有能力超越六道,依旧在人天,你也就晓得来生的人天福报,跟今生就可以做个比较。但是这个里头又不能不知道,六道众生的业因,引业你要知道。如果你要是不认真修行,你虽然这一生修得有福,修三种布施,来生得不到人身。
 
  得畜生身,畜生身里面大福报的就做神。你看安世高传记里面所讲的,他那个同学堕在畜生道,是蛇身,他做的是什么?龙王。这个龙王是条大蛇,有福报,有很多人去拜他,去供养他。过去生中是修行人,要知道,非常值得我们警惕。跟安世高是同学,明经好施,讲经说法的法师,又喜欢布施。为什么会跑到畜生道去当神?佛陀在世的时候,这都是佛会下的弟子,每天出去托钵,托到的饭菜很好、很满意,他就很欢喜、很高兴。如果今天托钵托的饭不好吃,他心里面就不高兴、就难过。就这个原因堕在恶道。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也出了家,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供养,如果有不如意的,心里面不高兴的,安世高的同学会堕去当龙王,我们将来堕到哪里去?当龙王的虾兵蟹将去了。没那么大的福报,龙蛇里头当不了头。你就晓得这个问题严重,你就知道这个问题的可怕。所以常常想想自己,警觉心就提高了,就提升了。除了精进,勇猛精进,求生净土之外,不能走第二条路,走第二条路走不通,也就是出不了六道轮回。
 
  我在早年常讲,出家没多久的时候就常说,我们做个出家人,四十岁之前要认真努力修行,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四十岁到六十岁这二十年要报恩,报恩怎么报?为佛教服务,我自己学成了要贡献出来。各人的缘不一样,佛门里面,总而言之是两门,一个就是弘法、一个护法。弘法,你就负责讲经说法;护法,你就为道场服务,道场里面做方丈住持,当家我们叫监院,寺院里头这些执事,护法。
 
  我们要报佛恩,要护持道场,道场里头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弘法的,一种是护法的,弘护要配合,是一体,佛法才能兴旺。我常常讲,佛法能不能常住世间,不是弘法法师的责任,是护法法师的责任。因为护法等于说他办学校,道场是学校,住持是校长,当家师是总务主任,首座是教务,维那是训导。所以他们是学校里面的纲领执事,讲经说法是教员,他们可以不必上课,但是他要聘请教员。要护持教员、照顾教员,你这个学校才能办得好,你请到好老师。佛法弘法利生的成就,这个功德是护法的,不是弘法的。就好象学校办得好,政府奖励,一定是奖励校长,他不会奖励教员。所以,佛法兴旺的责任在方丈、在住持。
 
  我一生没有做过方丈,没做过住持,一生当教员。这就是说福报大的才能当方丈住持,没有福报的选择做教员,这是正确的。教员是比较辛苦,但是工作很单纯,我只学一门,我只教一门,有这一门专长,等待学校来聘请。佛法是教育,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法的兴衰,责任在护持佛法的这些大德们的肩膀上。真正有福报的,建大道场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聘请好的法师到你这个道场来长年讲经教学。聘请有德行的、很老实的法师,礼请他来领导大众共修。像念佛堂、禅堂这些堂主,还是属于教员,这是指导修行的。解门跟行门,行解相应,佛法就兴旺起来,学校就办好了。
 
  这是说明一些善根少的人,信心不坚定,就是他的烦恼习气重,换句话说,名闻利养放不下。名利放不下,所以他有进有退。底下说「大意自己善根微少,依他发心,或以二乘教令发心」,接受小乘教,劝他发心。「为解行不实,皆有得有证,有舍有取,总住退位」,这就说明为什么他有进有退。我们自己要反省,自己也有时有进有退,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无论是出家学佛、在家学佛,还是有进有退。有缘听听经,听个一段时间,佛经实在是好,发心来皈依,来求受五戒,或者受菩萨戒。过不了二、三年,他退心了,不学佛,去信别的宗教了。有,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见到,什么原因?你读了这段文,你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从这段文字里面细心去体会,找出退心的根,根是什么?名闻利养、七情五欲放不下。这个烦恼的习气太深了,一遇到缘,烦恼立刻起现行,佛法就忘掉了。甚至于什么?贪爱佛法,那糟了。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黄忠昌居士的成就,没有别的,就是法也舍掉了,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只取一部《无量寿经》,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字洪名,其他统统不要了,他成就了。这是示现给我们看。你想不想成就?你想成就,像他这个样子就行。真的有人看到他这些事迹动了心,也想模仿学习,可是还学不像,什么原因?分别妄想执着没放下。
 
  念佛有一点点小境界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叫增上慢,把你自己这一生的善缘障碍住。这里是最容易,就是经教不通又不老实,经教不通的人老实没问题。因为你真用功会有境界现前,这很平常的事情,境界现前决定不理会它,与我不相干,见佛也好,见魔也好,一概不理会。什么境界现前,记住《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一定要坚定信心,如如不动,老老实实这句佛号念到底,你会成就,千万不能够见异思迁。
 
  念了几天佛,不念佛的时候,耳朵边上有佛号,这太平常了,有这种境界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人。千万不要误会你这就是得一心不乱,你功夫成片了,错了。这是什么现象?是这几天念佛,念到耳熟,会有这个现象发生。心里确实没有想念佛,可是佛号始终在耳边,这个佛号一定是跟你念佛的佛号是相同的,一样的。如果听到跟我念的音调不一样,你更不能理它,为什么?可能就是有魔来扰乱,他让你起分别,让你起执着,就是让你起烦恼。你本来心清净的,现在叫你起烦恼,起分别执着就是起烦恼,把你的功夫破坏掉。因为你要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的话,如如不动,会到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的功夫,你就肯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绝对不是这个境界现前,我已经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大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法身菩萨境界,在净土宗里面是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全断了,这个境界会现前。哪有你才念几天就得到?那你已经是佛菩萨再来,你不是凡夫。所以千万不要误会,那个误会问题太严重了。这些总是有得有证、有取有舍,你都没有放下,所以总在退位。这就是什么?不老实,不懂经教,又不老实,成就就很困难。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七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栏目:黄明尧居士]
 潸然泪下 音容永驻(精神思想)——纪念妙老诞辰100周年纪念(释贤崇)[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稍事分析人类历史上贪污腐败的基本原因[栏目:张尚德教授]
 摄大乘论 第104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栏目:杂阿含经]
 生活中的禅修 11-7 正念动中禅第七日法谈[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珍惜「药师琉璃光佛」救我命[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修心法要-利器之轮 卷一 利器之轮[栏目:修心法要·利器之轮]
 维摩诘经纪闻叙[栏目:太虚法师]
 弘法利生是第一善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