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八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0八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一首,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这首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半清凉大师的注解。大师为我们说得很明白,法首菩萨并不是说多闻不好,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多闻要不修行,就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所以最重要的是闻了之后要解其义,意思要懂,懂得之后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样子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这个才重要。他也举出多闻而不能够行的例子,如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这是能说不能行。提婆达多也是辩才无碍,很会说,所以他的徒众也不少。最重要的是听了真正能做,清凉大师也举了两位大德,阿难尊者跟舍利弗,这是佛弟子当中多闻而能行的,听了之后他真正肯干,依教奉行。
 
  所以,结论里面结得非常好,「自利利他之行,并须明达」,这个很重要。这真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个路很长,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不退,才能成无上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一生勤奋修行,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得人身能不能闻佛法?闻佛法能不能够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个都没有把握。我们自己心里总要明白,别人的事情可以暂时放下,自己这桩大事可马虎不得,如果有疏忽,真的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五戒十善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那才是真的;形式上的持戒,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习气还没有放下,那就没有把握了。
 
  往生净土,经论里头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清净?心清净的相是什么?烦恼少,自私自利的念头少,名闻利养的念头少,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少,贪瞋痴慢的念头少,这叫烦恼轻,智慧长,这才能得清净,清净心、清净行跟净土就起感应。我们能不能做到?生活在这个世间,学佛的人多,得清净心的人有几个?真正得清净心的一定是沉默寡言,外面的六尘境界一定是少接触,没有必要确实他不接触,养净,这个我们一看就晓得有功夫。如果还是心浮气躁,贪瞋痴慢没放下,那怎么行?怎么能成就?
 
  所以教(经教)要善学,要会学,真正得利益。不要小看一个人,一个人真正有道德,必定能影响几个人。像我们周边,一个人真正有道德,他会影响这个团体。团体,譬如以我们这个协会来讲,他能够影响协会,协会一定影响常常到这边来参学的同修。人数不要多,有个二、三十个人,四、五十个人,就会影响这个地区。古来历史上有很多这些证明,我们要记取。一个好的地方官员,他能够爱民,能够勤政,他就感动他的下属;下属跟他一样,就感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少灾少难,邻县有灾难,他这个县没有灾难。
 
  这桩事情一般人把它当作神话来看待,我们看到历史上这些记载是半信半疑。现在我们相信了,不怀疑了,为什么会相信?江本胜先生也不过找五、六十个人,在琵琶湖旁边诚心诚意的祈愿。你看看五、六十个人同时一心,大家心里有这个愿望说出来,「湖水干净了,我很喜欢这个湖水,湖水干净了」。三天之后,湖水果然干净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办法干净,你看看五、六十个人的愿力,能够使湖水干净,湖面上的波浪没有了,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说明人的意念跟天地万物有感应!我们今天念头不一致,他四、五十个人的念头一致,它就产生很大的力量。我们今天不一致,而且念头很杂、很乱,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闻利养,都是贪瞋痴慢,所以感得的这个境界(我们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很不好。
 
  感应的道理被科学家证明了,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你要问理,理很深,现在科学家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屡次做实验都看到这个现象的发生,证明确实所有一切物质跟人的念头(善恶念头)相通。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要发愿,如果我们这个小道场,小道场人数不要多,印光大师给我们讲,二十个人的道场是最理想。个个成就,这还得了吗?我们看从前,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这个小册子,他建个小道场只有十二个人,志同道合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统统往生,圆满功德,一个不漏,你说这还得了吗?这个道场多么殊胜,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是末法时期最好的榜样。印光大师赞叹,多次的赞叹,我们在《文钞》里头读过。
 
  驾乩扶鸾,《西方确指》是扶鸾扶出来的,印光大师给我们作证,他说这个扶鸾是真的,其他的扶鸾靠不住,这是真的。纯正之法,觉明妙行菩萨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念佛成功,往生到极乐世界。他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效果,他往生一到极乐世界就倒驾慈航,附在鸾坛上来教导我们。因为他们那个十二个人喜欢扶鸾,结果他就来指导他们。这十二个人跟他过去生中有殊胜的缘分,所以这些人都能够老老实实的念佛,个个往生。真干才行!
 
  我们今天再看第二段,清凉大师注疏第二段,「婆沙四十二云」,婆沙是《大毗婆沙论》,第四十二卷。这个论文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有这四句,这四句很重要,「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多闻不是不好,你看看佛菩萨在经论里头赞叹多闻,阿难尊者在世尊当年在世这一会是多闻第一,世尊常赞叹他。所以,世尊灭度之后,集结经藏非靠阿难不可,因为佛所讲的经他都听到,记忆力又好。阿难尊者真是天才,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他来集结经藏。集结经藏是复讲,把佛当年所说的重复讲一遍,不能讲错,讲漏掉可以,你可不能自己加进去。旁边有人记录,听众是五百阿罗汉,都是同学,由同学来证明,阿难讲的确实佛是这么说的,没有说错,这才记录下来。五百人听,如果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不能记下来,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是的,一个反对都不可以。佛经要取信于后人的,这样的严谨后人才相信,写成文字,大家才能够依教奉行。这是集结经藏当时的情形,要靠多闻。
 
  所以,《论》里头赞叹「多闻能知法」,你要不多闻你怎么能懂得佛法?这个法就是佛法。法是个代名词,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用一个总的代名词,就称之为「法」。「法」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一个代名词,你才能知法。知法就是佛,佛就是知的意思,佛是觉,觉知。你对于一切法都觉悟,都知道,一定要靠多闻。闻,谁说法?一定要闻过来人的,过来人就是我们一般讲有修有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法里面常说的无上菩提,那他所讲的决定没有过失,决定没有错误,这是佛。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还能不信吗?
 
  佛很慈悲,看到这个世间众生缘成熟了,他来示现。《梵网经》上世尊告诉我们,他早就成佛了,这一生到这里来示现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这次到这儿来表演,在我们地球上(过去他常来)这是第几次?第八千次;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次是第八千次,久远劫就成佛了。他这些弟子当中,无论是菩萨众、声闻众,在家这些居士众,甚至于护法里面,这些国王、大臣、长者这些大众,里面有不少也是诸佛菩萨应化来的,这就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要到这儿来唱这台戏,这台戏一个人不行,他一个人唱主角,还要许多配角。配角是什么人?配角也是诸佛如来。那我们知道的这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菩萨,统统是古佛再来的。
 
  不但菩萨众里头我们知道很多古佛再来的,居士众里头有,声闻众里头也有,这就是有缘,来随喜!你示现作佛,我们大家都帮你忙,老师也来帮忙。这种情形我们不难懂,我们舞台表演不就如此吗?这个学生学成了,他今天唱主角,老师去帮他跑龙套,帮他做配角,常有的事情。诸佛如来在十法界里面表演,亦复如是。其目的不为自己,所有在舞台上表演的人都没有自己,他有个共同的目的,「觉悟众生」,这个意思多好!觉悟众生。所以彼此没有意见,如果有自己在里面他就有意见了,就不能够谐和;没有意见,有个共同的目的,觉悟众生。所以,不论你扮演什么角色,你扮演佛陀的角色也好,菩萨角色也好,声闻弟子也好,护法也好,统统密切合作,这台戏唱得圆满。
 
  再告诉诸位,提婆达多也是菩萨来应化的,表演反面的,统统是教人!舍利弗、阿难尊者表现正面的,正面、反面都是帮你觉悟。反面你看看,多闻不修行,最后还要堕地狱,在僧团里面还要闹是非,破坏僧团,都是教你看到之后觉悟。你看到他做的不对,错的,错的原因在哪里?多闻不修行,没真干。舍利弗、目犍连这批人是正面的,听了之后真做到,真正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真做到。所以,多闻才能知法,知法就是证果。我们佛门里头常讲「大彻大悟」,知法是大彻大悟,对于一切诸法,通常我们讲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大讲到宇宙,小讲到微尘,都不外乎性相、理事、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这个人是佛。
 
  究竟圆满通达的明了,是佛陀;通达明了还不究竟,没有到究竟圆满,这个人是菩萨;通达明了接近真正明了,这个人叫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在相似位。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位,真明了了,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不是真正明了,但是跟真正明了很接近。所以说是没有开悟,已经达到开悟的边缘,没有真开悟,那也就很了不起了,相似位。他们住的是四圣法界,不在六道,但是在十法界里面。所以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离罪就是修行,你真正懂得这一切诸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有无是一不是二,这真正通达。性相是一,理事是一,入这个境界就理事无碍;到最后告诉你,因果不二,这个境界又提升一层,事事无碍,法身菩萨的境界。一定要靠修,闻思修,闻是接触,思是明了,就是知法,修是离罪。离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离罪了。所以你要晓得,严格的讲,不但执着是错了,分别也错了,再向上一层,起心动念就错了。离执着是阿罗汉、是辟支佛,离分别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是佛陀。
 
  跟诸位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就是修不起心、不动念。四十一个阶级也就是说明,对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不起心、不动念的程度有浅深差别不同,分成四十一个等级。法身菩萨,他们都是诸佛如来,他修什么?修这个,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达到究竟圆满是究竟佛果,那就入第四十二个位次,无上菩提;没有再上面,上面再没有了,四十二是到顶,离罪了。所以我们学佛,虽然修净土,多闻有好处。你把宇宙之间这一切现象的道理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就放下了,你自然就不会有过失,这就离罪,不会再有过失了。
 
  「多闻舍无义」,舍是放下,义是什么?无意义的。毫无意义的事情你学它干什么?这个无意义是什么东西?你们诸位仔细想想,就是现在人所讲的迷信。我们没有多闻,不了解佛法真实义,都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极,佛教是毫无意义,那你学它干什么?多闻之后才恍然大悟,这里头有真理,讲的是事实真相,有意义,不是无意义。所以多闻才能破除迷信,多闻才能够舍误会,你闻得愈多,帮助你开智慧。智慧虽然是从戒定慧成就的,这是真的,一点不假,可是不能离开多闻。
 
  你就说我们讲宗门大德,禅宗,特别是中国的禅宗,他不用多闻,他用参究,真的是一门深入。他不看经,他听老师开示,所以宗门的老师都有语录。《六祖坛经》,是后人对六祖特别尊敬,把它称之为「经」,实际上是什么?是六祖能大师的语录,这个要知道。在佛门里头称「经」的,只有佛所讲的称「经」;菩萨所讲的,一定要得佛印证,佛要不给他印证,不能称「经」,都要得佛的印证,这个才没有问题。六祖能大师的语录后人尊称为「经」,把它视同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地位相等,没有两样,特别尊敬,我们要知道。
 
  宗门大德是悟后多闻,没有大彻大悟之前绝不多闻,所以他心是定的,大彻大悟之后广学多闻。你看看彻悟之后,明心见性之后,他超越十法界了,到哪里去?统统都在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听毗卢遮那佛说法,在华藏世界里学什么东西?就是学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是这一本书,我们现在这个课本就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实际上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说明书。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什么?那是宇宙,宇宙的全体叫「大方广佛华严」,宇宙的全体。这个我们在经题上,很久之前讲的,经题上跟诸位介绍过。「大」是讲宇宙的本体,「方」是讲宇宙的现象,「广」是讲宇宙的作用。整个宇宙,包括这里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样漏掉,这叫「大方广」。
 
  大方广里面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没有过失,都没有染污,都有见闻觉知,那就是知法。都是清净寂灭,那就是底下讲的涅槃,涅槃是清净寂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染污、烦恼、生死,那是你看错了,你没有看到真相,真相如如不动;你眼睛看花了,你以为那里有动,实际上没有动。为什么实际上没有动?实际上它没有现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妄相从缘生,缘生缘灭,与它的理体毫不相干。这些都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一切经里头常讲。我们学习的时间久了,这一提起,我们都知道,这是听得太多了,不用记忆它自然就熏习了,为什么还有过失?没做到。我们是听了,实在讲,就跟提婆达多一样,跟善星比丘一样,听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个事情我喜欢,那个我很讨厌,没有把佛陀教诲去做到。
 
  所以佛菩萨教诲,经典没有过失,过失是我们听了没做,我们没有契入大方广。这个偈颂最后一句,「能入如来法」,如来法就是大方广,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没得到,没有得到的原因是没有依教奉行。不要说别的,佛教导我们怎么样生活,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教导我们怎样处世待人,统统没做到。我们不要讲佛陀,说得那么高,我们把水平放低,你看孔子,孔子示现的是人道。孔子待人尊重、谦虚、有礼貌,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周公辅佐成王,史书上记载,「一沐三握发」,沐是洗澡,洗一次澡,还没有洗好,外头有人来访问。赶紧把身上擦干净,头发卷起来,戴上帽子见客,见完之后,还没洗完,再洗。底下又来了客人,洗一次澡三次见客。吃一餐饭也是的,一餐饭,「一饭三吐哺」,客人来的时候,马上放下去见他。周公讲,我这样做是唯恐得罪天下的贤才。那我们现在,稍稍有一点身分地位,吃饭、洗澡不见客。
 
  周公是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圣人,夫子一生就是学周公,也想有人能够用他,他得个一官半职。我们能想象得到,夫子要是作官,一定像周公那样,尽忠职守,负责尽职,一定是如此,爱民爱才。他一生不得志,没有人用他,所以晚年回家去教学,教得很成功。为什么成功?自己都做到了。自己做到,你教人人服,哪个不服!学生都被他感动,没有别的。譬如夫子当年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七十二个入境界的。难道后世就没有吗?后世教学的人很多,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夫子只教五年,我相信在历史上,自古至今,一生教五十年的不在少数,为什么没有夫子那样的效果?自己没做到,不能感动人,原因在这里;真正做到能感动人,那个就不一样了。不能感动人,还是这经上讲的,自己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这个效果。依教奉行最重要是心,念头!
 
  大禹王出门看到有囚犯,犯了罪的,看到两个人,他就非常的伤感。他旁边人看到之后,就问他,说:君王,那两个人犯罪,应当要判刑,你这个伤感是不是太过分了?禹王说:我伤感的是从前尧舜在世的时候,尧舜也都是君王,他们国家的人民都是以尧舜之心为心,所以天下太平,国家大治,没有犯罪的。他说:我今天做了君王,我这个国家人民都是以他自己的心为心,我看到很难过,我不如尧舜,跟尧舜比差太远,为这个难过伤心。尧舜的心是什么?一点私心都没有,「尧舜之道」古人说得好,「孝弟而已」,没有一个人不尽孝道。尽孝道是善事长辈,善事父母,悌道是善事同辈,也可以说是尊长。都懂礼,都没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会为别人想,他不为自己想,所以天下大治。这是领导人带头。
 
  当然,那个时候的国家幅员并不很大,就像老子讲的「小国寡民」,人口也并不多,统统被感化。附近这些部落,实际上讲国家没有统一,都是部落。每个部落里头的领导人看到尧、看到舜、看到禹、看到汤,没有不佩服,大家都跟他学习。他变成诸侯里头的榜样,自自然然形成了诸侯共同仰慕的人、共同尊重的人,所以以后尊称为天子,就这个道理。他不是用武力夺了这个地位,是大家尊重,公认的,你看这个多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引《婆沙论》上的四句最后一句,「多闻得涅槃」。大师很慈悲,深怕我们对这一句疏忽了,所以在《钞》里面又讲得很多。特别举出菩萨有四种法,为大涅槃做近因,当然这就很重要了。这四种法是什么?第一个是「亲近善友」,确实非常重要。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一部小乘经,过去李老师教我学习的,我跟他第一部就学这个经。学佛第一个条件是「亲近明师」,跟这里讲的完全相同。你要亲近好老师。但是好老师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
 
  师生都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宿世的善缘才能遇到。什么缘?跟诸位说,孝亲尊师才会有这个缘,生生世世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敬长辈,这样的缘才能感得善知识,这是过去的因。现前的因,现前因是近因,现前如果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遇到善知识,你对他没有礼貌,他能教你吗?绝对不是善知识一定要人对他有礼貌,那你就错了,不是这个意思。善知识观察人能不能教?这个人能不能学?他会不会学有成就?他要先看看,就等于考试一样,先看看。看什么?印光法师在《文钞》里头讲的,看你的诚,看你的敬,就看这两个。一分诚敬你会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老师观察学生看这个。你只有三分诚敬,老师只教你三分,对得起你,不教四分。为什么?那一分你得不到,那一分给你讲是多余的。如果你有十分诚敬,老师教你九分,对不起你,因为你还可以接受,那怎么能对得起你?所以老师教学看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以受教?从这些地方观察。
 
  学生要找好老师,好老师也想找好学生,老师找学生比学生找老师的心愿还要切,为什么?老师年岁大了,要找传人。道没有人传,这是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没有人能传他的道,这个时候怎么办?只有著书,用文字传下去。希望后来能遇到有缘的人,读他的书也能够依教修行,就能得他的法,就如同孔老夫子一样。孔老夫子当年,你看颜回过世的时候,夫子多么伤心,为什么?颜回能传他的道,颜回是他的传人,但是早死,早死就没有真正能传他的人,他清楚得很。七十二贤,不错,是各有成就,成就达不到这个标准。夫子之心,跟诸位说,是尧舜之心,没有丝毫私心,这个太难得了。所以一百年之后,有个孟子出来。孟子就是得到孔老夫子遗留下来这些典籍,夫子的著作,他有缘遇到了,非常欢喜,非常喜爱。读孔子书,依照孔子教诲修行,当中有疑难不解之地方向夫子的学生们请教。影响他最深的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出世跟孔子的孙子是同代,同一个时代。
 
  这是孟夫子首先给我们开这个风气,今人善知识里头没有缘分,不能亲近,找古人。对古人要诚敬,还是这么个道理,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四库全书》摆在你家里也得不到利益。世出世间法都从诚敬当中来,不诚不敬不行。展开古人的著作,就如同跟他面对面,要有这样的恭敬心,佛法讲「随文入观」,就等于他在面前教导我,就能得利益。所以同样是读这本书,每个人得的利益不一样,每个人理解的深度不相同,理解的广度不相同,受益不相同,原因都是在诚敬,亲近善友的秘诀在此地。
 
  我们念《无量寿经》就是亲近阿弥陀佛,读《十善业道经》就是亲近本师释迦牟尼佛。《十善业道经》决定不能够疏忽,它是学佛的根本,没有这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两句口头禅,没有实质。我常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真正做到,这两句你就得到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们今天看到新的《十善业道经》的小本子,它的封面好象是《儿童读经课本》,里面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好象是蕅益大师的节要里面还有一个错字,本来有两个错字,有一个改正过来了,还有一个没有改正过来。好象在四十六面,希望再印的时候把它改过来。
 
  这个里面有蕅益大师的节要,蕅益大师的节要着重在修行,就是《十善业道经》的教诲怎么样落实,很难得。我也有一篇节要,比蕅益大师的还简单,他老人家既然着重行门,我着重在解门,建立信心。所以我节要的很简单,一共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便利于工作繁忙的人。因为五百多字你要把它念一遍,两分钟就够了,不需要三分钟。你每天再忙,你早晨抽三分钟,晚上抽三分钟,就把它念一遍。怎么样落实?那蕅益大师的节要就很好,你就照蕅益大师节要去落实,你去做去,你才能得真实的利益。所以亲近善友。
 
  「二者专心听法」,这非常重要,现在听法有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光碟很方便,听说现在一个光碟里面可以录几十个小时的东西,那就太方便了。一个光碟放在身上你一天听不完,好几天才换一片,好,省事。尤其现在小的随身听非常方便,放在口袋里,戴上耳机,专心听法,听法一定要专心。工作的时候你就不能专心听,专心听法你一定把事情做错。早年,我那时候在台北讲经,有十几位开计程车的司机,他们都到图书馆来听经。听完之后,那个时候还没有光碟,有卡式的录音带,他们都要,在车子上放。有位司机告诉我,有一天开车的时候专心听经,路走错了,把客人绕了很大的一圈冤枉路,又耽误人家很长的时间。我就告诉他,你错了,不可以,以后不可以这样子。开车的时候专心注意路况,安全第一。你在没有客人休息的时候你可以听,有客人的时候不可以,车上坐着有客人不可以,这个一定要懂得。
 
  早晚有时间的时候多听经,你有个简单的功课,课做完之后听经。听经非常重要,听经才能够明理,听经才能够保护你不退转,你不会被社会染污。你要不听经,你要不念佛,你想不受外面环境影响,太难了!诸位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要不是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我在这个环境里能保得住吗?我告诉诸位,我说老实话,我保不住,一定也会堕落,也会被这个环境污染,也会被它拖下水。还能保持这个样子,就是没有一天离开经教,得力在此地,五十四年如一日,我没有一天不读经。读了明白了就改毛病、改习气,自己改过来之后得受用了,有缘再劝别人。希望把这个利益的效果扩大,不要我一个人独享,让有缘的同学们分享,给大家勉励。
 
  第三「系念思惟」。这就是说你在不读经的时候,一定要常常想佛菩萨、祖师大德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这些义理,常常想。不想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想佛菩萨的教诲你就会胡思乱想,肯定的。所以,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杂念、把我们的妄想打掉,最好的方法就是思惟经教。如果不思惟经教,背诵经教是好事情,大部经能背当然更好,不能够背大部的,背小部的。《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更少,二百四十四个字,我们现在节录的《十善业道经》也非常好,五百一十六个字,把它念背。或者你去背我们修行的五个科目都好,每个科目你要好好去思惟,净业三福、六和敬。
 
  六和敬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去想它,没有去念它,印象很淡薄,做不到。如果做到,这个团体不得了,你看我讲过多少次,我们香港有一个团体能做到,上下做到六和敬,这个团体就能够保佑这个地方。华南这一带一大片的地方,国泰民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什么灾难都没有。只要有一个团体,有这么大的效果?想想江本胜琵琶湖那个祈愿,不就明白了吗?我们净宗这五个科目统统都做到,我们这帮人,家里面这些同修,这些护法、义工,我们人也不多,大概合起来恐怕三十个人都不到。真正能够把净业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三学六度做到,十大愿王做到,这还得了!这五个科目是行门,净宗的行门就是要做的,这不是解门。常常念,常常想,常常用这个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果然我们这个小团体里面有几个人真干,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不一样,现在时代讲求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干涉谁,只能在讲经时候劝导。不是讲经时候都不能说这些话,说这些话,人家说你要骂人,你在责备人,你凭什么,生是非。从前在家父母教导我们,在学老师教导我们,现在没有了,在家父母也不教,在学老师也不教,这怎么办?现在能够有一点伦理道德的教学,还只有在佛门里。可是佛门里面讲经教学不多,法会、经忏佛事多。法会里面的开示,这个诸位晓得,像我们这边作「三时系念」,「三时系念」里面开示非常精采。没有人给你讲解,不懂,照着文念念,念的时候也不解义,念过之后就忘了,谁记在心上?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实在讲太有限了。
 
  我们对于《三时系念》还特别详细讲过一遍,有光碟流通。我讲这一遍的意思,是希望我们的同学们在参加三时系念法会之前,最好先把「三时系念」的讲解听个三遍,一遍不够,要听三遍。你再去参加三时系念法事,效果完全不一样,真正有自度度他的味道在,你会有这个感觉。你要是完全不懂,那都是做形式,没有实质的效果。这就是讲专心听法重要,系念思惟重要,系念思惟,随文入观。
 
  末后一句,「如法修行」,这一句是完全点破了。依照方法,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把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方法就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从此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一个人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岂不是转凡成圣了吗?专心听法,系念思惟,破迷开悟,转迷为悟;如法修行,转凡成圣,统统落实了,这是涅槃的近因。涅槃是清净寂灭,与性、理相应,我们应当要学习。
 
  再看下面他所引的,「净名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在家佛。经上说,「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多听增智慧。后面增智慧这三个字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系念思惟,如法修行」,就增智慧。如果没有这两条,那只限于多闻,多闻是什么?增常识,增加你的常识,不增智慧;或者我们说得客气一点,「多闻增见识」,增见识,不增智慧。走前面这个路子的人多,多闻增见识的多,多闻增智慧的人太少了。诸位要晓得,见识广不能解决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现在,我们参加了几次国际会议,听到这些学者专家的报告,增见识。冲突能不能化解?和平能不能落实?不能!什么原因?没有智慧。广学多闻,没智慧,正是法首菩萨在这个偈颂里面给我们讲的,『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不能单单靠多闻,单单靠多闻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多闻是先导,多闻是第一个条件。闻了之后要思,思了之后要修,所以涅槃近因,专心听法,这是闻,系念思惟是思,如法修行是修,你看看闻思修,这个就增智慧。我们只有多闻,没有思惟,没有去修行,这就是刚才讲了,只增见识,不增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圣贤的教学,世出世间、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没有不着重实行的,对修行是特别讲求,没有修行不行。所以《净名经》上这三个字,里面所含的就是闻思修,才会有增智慧的结果。
 
  「以为自觉音」,自觉而后才能觉他,你要不自觉你怎么能觉他?「下经推度生之方便,乃至不离善巧多闻」,下经就是底下的,说《华严经》,下面有说。「推」是推动,「度生之方便」就是讲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还是不能够离开善巧多闻,你要教,你要讲、要教。但是多闻前头加了个「善巧」,善巧是什么意思?善巧是身教,为人演说,演是善巧。言语教人是教他多闻,他看到你了,再听你的教诲,他相信你,因为你所说的你都做到了;你所说的做不到,没效果。
 
  老师做到,学生做不到,有没有效果?有效果,效果不大;老师做到,学生也做到,效果就大了,释迦、孔子教学的效果就这么来的。释迦的学生多了,真正听他的话依教奉行的,落实到如法修行,经典我们每次展开,你都看到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都是依教修行的人,不是依教修行的人不在这个里头;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七十二贤是依教修行的人。我们前面为什么还说孔子没有传人?就是不到他的标准,学生们是依教奉行,但是没有达到夫子的标准。一百年之后,孟子达到这个标准,要跟圣人的心完全相同,念兹在兹。
 
  学佛的人,佛心。佛心是什么?真诚没有虚伪,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正觉没有迷惑,慈悲没有私心,这是佛心,真正干的人就是依这个修。虽然依这个修,每个人的真诚程度不一样。如果我们把诚分做一百个等分,佛是圆满的,佛打一百分,菩萨可以打九十几分,缘觉可以打八十几分,阿罗汉可以打七十几分。那我们能打几分?一分、二分而已,这是事实。我们也天天在修,也天天在念,天天在想,只有那么一分、二分,没有办法脱离三界六道,没法子。要真正脱离三界六道,要到阿罗汉,换句话说,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能够达到七十分,就脱离六道,到八十分就脱离十法界,这个比喻好懂。
 
  我们要如何去发愤努力,把分数提升?这二、三分确实不够,真是若有若无。这是讲发心,发心为什么不能往上提升?没做!怎么做法?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得真干!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过失放下。那我常常讲的,自私自利要放下,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不要为自己想,为自己想是自私自利,为别人想大公无私。名闻利养要放下,这个东西害人,决定不是好事情,障道;不但障道也障缘,障法缘,我们帮助众生,教化众生,都障碍。佛菩萨为什么没有障碍?他没有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疑统统要放下,这些东西不放下,你的菩提心,那个五条不是真的,怎么样你也提不上去。有个两分、三分算不错了,但是不管用,这个一定要知道。
 
  善巧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如果我们带头做,还有几个同学大家跟着认真都在做,效果就大了。为什么?教学有榜样,你看有几个学生他这样做,真成就了,真行,真正能感动大众。孔夫子底下有七十个人干,不管干多少,是真干,真产生了影响。释迦牟尼佛,声闻众里头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还有菩萨众,还有在家居士大众,真干的人是真多。经上虽然没有归纳起来讲,但是它散在一般经典里面。我们细细去研究、去揣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真正这个大团体里真干,真依教奉行的,最保守的估计三千人以上,所以他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我们世间,你再看看,古代的不说,我们讲近代的。近代这些高僧大德,在世的时候真的了不起,在香港大家知道、看到的倓虚老法师,谛闲法师的传人。在香港教化多年,他老人家走了之后,后面能够继起像他这个样子的有没有?或许是有,已经不在了。现在还有些他的弟子,这个我们都清楚,我们也是老朋友都很熟悉,倓老的道风真叫一落千丈。什么原因?没有人教了,没有人讲了,也没有人修了。只有那个形式,寺院庵堂摆在那里,做做法会,这个不行。这样的承传,再有个三十年、五十年不就完了,不就没有了吗?
 
  我们再看再远一点,圆瑛法师、虚云老和尚、兴慈法师,现在有没有传人?都没有了,这很可悲!真正依教奉行的人不是教出来的,教不出来的,真正有善根、真正有福德,这些人出世还要什么?还要众生有福,众生有福就能感得圣贤出世,众生没有福,圣贤都走了。圣贤走了,这个世间就没有圣贤的教诲,没有圣贤的音声,也没有圣贤的形象,它怎么会不乱?我们既然有这个缘分,中国人讲有这一分福分,你得人身,能够闻到正法,你就应该要发心,舍己为人,承传圣贤之大道。这个有意义,不是无义,有价值,绝对不是人间功名富贵能相比的,不能比。
 
  但是你得认识清楚,因为你认识清楚你才能把人间功名富贵舍掉,来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在现在这个时期来干,真的就像谚语所说的吃力不讨好,多少人障碍你,多少人毁谤你,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把自己生死也得放下,置之不顾,你才能勇猛精进,勇往直前,你才不会退缩,这个叫做善巧多闻。上面讲的单显多闻,它这里有,「涅槃四事,为近因缘,即双美闻行」,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我没有看到这个地方有,我是看到《钞》里,我看到《钞》里面有这个四句,都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
 
  再底下一段,是大师引用《大智度论》的话。《大智度论》上说,「多闻广智美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依,如大云雷霔洪雨」。这首偈说得好。这首偈清凉大师有注解,注得也相当详细,他把后面的两首也写出来,诸位可以参考。我们现在单单就这首偈我们一起来学习。「多闻广智美言语」,「美」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真善美,真的言语,善的言语,美好的言语,为什么?它能够开我们的智慧,多闻广智,圣贤的教诲。
 
  第二句说「巧说诸法转人心」,巧是善巧,这个善巧是什么?契机契理,适合我们的根性,适合我们的程度,适合我们现前迫切的需要,这叫巧说诸法。我们的心现在是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习气无量无边,闻到佛法之后,我们知道怎样断恶修善,怎样破迷开悟,怎样转凡成圣,我们懂!「行法心正无所依」,这个「无所依」是般若智慧,无所依与法性相应。我们一般凡夫,行法心不正,心邪,有所依,依什么?依自私自利、依名闻利养、依贪瞋痴慢,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现在社会上是不是都讲这些?他依这个。我们这些东西全部都放下了,无所依才依真正的般若智慧,我们的心才正,正知正见。末后这一句是比喻,「如大云雷霔洪雨,如是教理,无量无边,恐繁且止」,大师给我们引用在此地,实际上《钞》里面还有余音在后面。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个地方。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佛教与环境保护(心照)[栏目:佛教与环保]
 西方发愿文白话解释[栏目:黄智海居士]
 佛陀忠诚的侍者(毗耶达西)[栏目:著述文集]
 文昌帝君怎样做领导[栏目:大安法师]
 礼佛菩萨有五种功德[栏目:宣化上人]
 生命宇宙的真相(实相)-1[栏目:高月明居士]
 佛学的真面目·7:哲学与佛学[栏目:妙泽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五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Rounding Out the Practice[栏目:Other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