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七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七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长行第三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前面我们学到『最上慧』,第三「最上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是「拣权教故」。前面过二乘,『第一慧』是超过二乘,第三句最上慧是超越权教。权教菩萨虽然也是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但是无明烦恼没断,依旧是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都是属于权教。如果再向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不是权教菩萨了,权应该改作实,真实的实,实教菩萨,他是真的菩萨。权教,天台大师称之为「相似即佛」,跟佛菩萨很相似、很接近,他不是真的,再向上才是真的。
 
  第四句是『最胜慧』,「佛果超因故」,我们看到清凉大师下面两句话,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下面说「上四拣劣,余六当体」,可见得上面四句没有超越十法界。这个佛果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在十法界里面「最胜慧」,他修行的功夫是无明将破未破,在这个阶段。无明要一破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华藏世界,这就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了,真的法身菩萨。这四种慧是十法界里面的智慧,第一种『胜慧』,胜世间,六道里面的,六道里头包括二十八层天。你不能说天人没有智慧,天人的智慧、神通比我们强多了,我们人间怎么比也比不上他。但是他要跟四圣法界比,那他就差远了,他比不上声闻,比不上缘觉。
 
  一层一层的为我们说明,我们求的是真实智慧,学佛不能不知道。不是真的,如果在这上面用了许多功夫,浪费多少时间,那很可惜。一切要从真实修起,真实从哪里做?大乘教里佛常说,「一切要从真实心中学」,诸佛菩萨都是用的真实心,真实心是大乘教里面讲的菩提心,这是真心。真心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一切众生哪个不具有?哪个不具足?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佛给我们说了,我们迷失了真心。迷了真心,这个真心就叫做妄心,妄心之体就是真心,所以真妄不二,从体上讲是一不是二。
 
  佛菩萨觉,觉而不迷;凡夫,十法界都是凡夫,大乘教说得很好,六道里面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外是什么?六道之外的,六道之外有四圣法界,十法界就是内凡跟外凡。内凡是完全跟性德相违背,背道而驰。四圣法界,虽然他是用妄心,但是他是依教修行,不违背圣教;换句话说,妄心用得正,跟诸佛菩萨所用的没有两样。学佛!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学得跟他很像。很像,外表很像,内心没有悟入,但是做得很像,这叫外凡,真正是佛的好学生。
 
  只要依照佛讲的理论跟方法去学习,必定能够提升境界,决定能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证果。可是你要不能依教奉行,自己想一套方法想去明心见性,那就难了,这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十方三世所有菩萨修行成佛,真的是一条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虽然是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不同,方向、目标相同,所以《般若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最终达到的目的地是相同。我们净土宗,号称为「门余大道」,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这个道是不是跟他们也是同个方向、同个目标?给诸位说,还是。如果方向、目标不相同,那就叫邪道,那不是佛道。实在讲,净宗法门跟八万四千法门,所说的原理原则都不违背。
 
  佛法总的来说,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总原则都是依戒定慧,这个可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是佛心,戒是佛身,佛的一举一动,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教是佛言。所以定慧是一体,定是体,慧是用;慧是体,定是用,定慧是一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能把你所有一切虚妄的情执,统统把它化解掉。所以佛法所求的,真正就是下面所讲的当体六种智慧。前面所讲的这四种智慧,除了世间,世间的智慧在佛法里头叫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佛不承认这是真智慧。二乘、权教、十法界里面的佛的智慧佛承认,但是这个智慧里头,无明烦恼没破;换句话说,他是相似的智慧,接近的智慧,不是真实的。
 
  什么才叫真实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叫真实的。不管哪个宗派,不管哪个法门,一定要到彻悟,智慧才现前;智慧现前,你才能解决世出世间一切疑难杂症,才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明了之后,才晓得佛法确实不容易。但是你明白之后,你也会体会到,佛法也并不是很困难。难跟易在哪里?是在你自己能不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果然肯放下,佛法不难。你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得道的,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二十四岁!《华严经》上给我们举的例子,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成的是究竟圆满佛;《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这就说明不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看破、放下」,这两句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可就不简单了。
 
  真正修行人没有别的,首先他确实看破,看破是智慧,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都是幻相,不是真实的。所以佛法称有,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你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世间是幻化的,不是真的。诸法无常,剎那生灭,我们在经典里面讲得很多。这个经文长,往后还有许多的重复,所以前面听不懂没有关系,后头还有,还会重复讲。这就是佛法的慈悲,不止说一遍,时时提醒你。
 
  实在讲,佛对于我们凡夫太清楚了,听清楚、听明白,真听懂了,也很想做,做几天又迷了。这什么原因?习气太重!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不容易回过头来。所以佛菩萨慈悲,常常提醒,常常重复。一句话不怕说一千遍,不怕说一万遍,只要你还没有真正回头,天天提醒你。不像世间老师,连孔老夫子都做不到,你看看夫子在《论语》里面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愿意教你了。为什么?你太笨了!释迦牟尼佛不然,笨,不怕,只要你肯学,一遍一遍教你,天天重复。只要你有耐心教,三年五年他也能豁然开悟,这里头因素很多。
 
  佛不是世间人,世间人没有他心通,世间人没有宿命通。释迦牟尼佛看一个人,能看到你过去生干什么的,不是你过去一世、二世,三世、五世,能够看你过去无量世。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当然辟支佛、菩萨能力就更大了。佛能知道你无量劫,你生生世世干的是什么,清楚!要用什么方法来调教你,可以帮助你觉悟,所以契机契理。人要遇到佛,这个人有大福报,肯定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世间圣人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要懂得,要明了的。然后自己才能产生信心,爱好佛法,学习佛法,锲而不舍,这一生当中也会有成就。
 
  尤其是遇到净土法门,善导大师讲得好,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大师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看到这么多念佛人,真正成就的很少?而不是万修万人去。万修万人去是懂得如理如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去的。现代念佛人有很多不懂理,不知道方法,叫盲修瞎练;盲修瞎练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所以要如理如法,理论跟方法经典里面讲得清楚!
 
  念佛人大家都念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所说的道理,你懂了没有?你还有没有怀疑?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无量寿经》所讲的方法,你做到了没有?你看经典一开端,明明白白就教给我们,从善护三业下手,我们有没有做到?它第一句是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就是十善业。十善业里面的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
 
  善护口业最重要的是「不讥他过」,看到别人的过失,如同没有看见,这条重要,为什么?净宗法门修的是修清净心,我们天天把别人的过错放在自己心里头,自己的心不变成垃圾桶了吗?你怎么能清净?你说这多重要。痕迹都不着!看到别人过失,第一个反应,我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我如果有,赶紧要改过,不要管别人;没有,自己要勉励自己,这是过失,我们不能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真正修净业的人。看到别人不如法,一天到晚放在口里,你心里头骯脏,口里头也骯脏,这怎么行?你怎么会成就?「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我们今天讲风度。第三句讲「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是不贪、不瞋、不痴,于世出世间法不生贪瞋痴。这一开端,就把《十善业道》教给我们,我们有没有去做?有没有认真去做?这是根本法。
 
  经典里面讲的这些理论深广无际,我们要能够体会,体会多少没有关系,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读了一千遍,心定了,就能悟入一些;再念一千遍,又悟入一些,深广没有边际。天天有契入,你说这个多快乐,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跟世间典籍不一样,世间典籍深广是有限度的,佛经是没有限度的,妙不可言。所以要紧的是要真干,要真的看破,看破之后,真的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才能够得自在。
 
  下面一句说『无量慧』,清凉大师讲,「余六当体」。体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这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六种统统都是,都是般若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内心里头本来具足,现在这个智慧不能现前,智慧变成了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妄想无量无边。那是什么?那是智慧。所以大乘教里说「烦恼即菩提」,问题是你会不会转变,一转变,原来烦恼全是智慧。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了,智慧也就没有了;转烦恼成菩提,就对了。讲断烦恼实在是转变,把它转过来,转迷为悟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一桩事情。所以佛法,像这些重要的教诲,我们决定不能够错会意思,错会意思我们的路就走偏差,就走错了。「无量慧,无分量」。
 
  底下一句『无数慧』,「无若干」。无量无数,不是数字能够统计的,不是数字能够称说的,这叫无量无数。此地这个无量无数,不是古印度数字的单位。古印度数字单位有无量、无边、无数,这都是数字的单位,真的是有量。此地不是的,这是称性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些智慧,要怎样我们才能够恢复?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此地讲六种。「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我们如何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没有别的,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放下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两分,智慧就透两分。我们举个比喻,譬如我们这有一盏灯,我们摄影棚里头灯很多,四面都有灯光。可是这灯为了光要均匀,都用一张纸或者是两张纸,把灯遮盖住,让它的光就柔和了。盖二、三张还是很亮,如果盖上二、三百张,光就没有了,盖上二、三千张那就漆黑了。
 
  我们现在自性里头的光明,就像灯一样的明亮,可是现在自性智慧前面的障碍就好象那个纸,有多少层?佛讲八万四千烦恼,那就是说八万四千张。我们用纸,纸很薄,八万四千张,那个光一丝毫都透不出来了。所以初学的人不容易,初学太难了,我们要把这个障碍除掉,八万四千张。我除掉四千张了,智慧还有没有开?没开,就很着急了:这没用处!用处是有,你除得还不够。你要再努力,再除一万张,再除一万张,透一点光明了,你信心才能生起,你会更认真努力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这三样东西要知道先后顺序,先后顺序是先放下执着,执着是最粗重的烦恼,先从它下手。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中学,学不执着,学着随缘。你要问为什么不要执着?《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执着的!每个人都不执着,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我们希望化解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还不是从执着生的!我有执着,你也有执着,冲突就发生;你执着,我不执着,冲突不会发生,你进我退。处处要学着礼让,海阔天空,何必要执着?何必要与人争?现在的教育从小孩都教竞争。
 
  我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我对面坐的是一位老教授,资历很高。我看在学院里头排名,他排第二,美国人,正好我们两个坐对面。我就问他,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从幼儿园就教竞争?他说对。小学、中学、大学都是教竞争,竞争再要往上提升,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这个教育理念是死路一条。你们有没有觉察到?东方圣人教育不是如此,从小教小朋友是让,谦虚、谦让。忍让、谦让、礼让那是一条活路,这在教育基本概念上就不相同。表面上看好象我们会吃亏,其实哪里会吃亏?凡是能够礼让的人,后福无穷,那是智慧。竞争、斗争那是烦恼,天天动脑筋怎么样去计算别人,这是烦恼。哪有东方这种教学,人人心地清净光明,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不一样。
 
  第三是『不思议慧』,「超言念」,这是真实智慧。言是言语,念是念头,言语是议论,念头是思惟。「不思议慧」,真正的智慧不可思议,这是真实智慧。可以思惟、可以议论的,在佛法里面讲是第二义。哪些是属于第二义?前面讲的「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都可以思,都可以议。到称性,「无量慧、无数慧」,就不能思议了,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是什么慧?在大乘教里面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无知是根本智,就是此地讲的,不能说,不能起心动念,根本智。超越了言念,言语、思惟都达不到。只有你自己境界提升到这个地方,你能体会得到,一切诸佛、法身菩萨无二无别。它起作用的时候,什么作用?有别人向他请教,提出问题来向他请教,他可以对答如流,不需要思考,真实智慧的流露。我们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从释迦牟尼佛的经典,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许许多多绝大部分都是答复别人的疑难。这些向他请教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有疑难向世尊请教,他都给你解释,帮助你断疑,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变成经典。无所不知,应用。没有一个问题能把他难倒,没有!他并不要学,他不是学过的,就是他真正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下面一句说『无与等慧』,「无等匹」,这是说没有跟他能够相等的。佛佛道同,你要没有证得这个果位,你的智慧就不圆满,这是究竟果位上的。前面讲到无分量、无若干、超言念,这是法身菩萨;后面三种是究竟佛果,在佛法里通常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前面从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这都是等觉菩萨,法身菩萨、等觉菩萨。通常经上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可以翻的,没翻。在译经的体例上来说,五种不翻,这叫做「尊重不翻」,可以翻,我们尊重它,所以还是音译。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正觉没有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就是此地讲的前面四种慧,前面四种是十法界里头,我们称正觉。你看看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正觉,这样看大家就很清楚。从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是正等正觉,法身菩萨,正等正觉。后面这三个『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前面四个是十法界里头的四圣,后面六个,前面三个是正等正觉,最后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
 
  慧,前面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慧是道之体;这段开头第一句说,「言慧者,即道之体」,这句话很重要。佛所教的、所修的、所成就的、所教化众生的就是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一切众生各个具足。只是你迷有浅深不同,迷得愈深,智慧就愈少;迷得愈浅,智慧就现得多,迷悟不同。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不是真有帮助?真的不能,这个一定要知道。因为迷悟是个人,是在他自己本人,是他的本身;悟是他自己悟,迷是他自己迷,这个地方佛帮不上忙。佛只能把这些理论告诉你,方法告诉你,你好好的去学。你要认真努力,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染着,真的就是做克己的功夫。所以这是没有相等的,这是无上正等正觉。
 
  下面一个是「不可量慧」,最后一个是「不可说慧」,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难比校」。最后一个是「唯证相应」,就是「不可说慧」,这是究竟佛果里头才说的。后面清凉大师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欲言其有,无相无形」,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欲言其无,圣以之灵」,那种真实智慧,真是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真灵吗?「欲言俱者,慧无二体,欲言双非,非无诠显,故不可说」,这个几句话说得是非常的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再看长行第四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这一段讲十种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指出来,这十种力就是「具道因缘」。具是具足,道在此地讲的是道果,由此可知,我们修行证果这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清凉大师给我们注得很好,「第三力者,即具道因缘,皆言力者(这十种都叫做力),此十各有资道之能故」。资是帮助,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证果。所以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请教,实在都是代替我们问的,我们见了文殊菩萨,问不出来,他代替我们发问。我们从这一问一答当中,知道怎么修行,知道修行人要具备哪些条件。
 
  你看第一条就是要智慧,智慧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你看不破,你才放不下。所以实在讲看破难,放下不难。现在我们为什么放下这么难?没有真的看破,道理还在此地。没有真的看破,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前我们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读经。读经一定要记住,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实在讲这个道理很深。读经,心情要如对佛菩萨,展开经卷,最好是供一尊佛像,经是佛说的,我在那里念,佛菩萨在我面前给我印证。我恭恭敬敬的在这里读诵,读诵的时候我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就是戒;一心专注,那就是定;念得字字分明,没有念漏掉,没有把句子念颠倒,那就是根本智,就是慧。
 
  所以读经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每天念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在修戒定慧三学;念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在修戒定慧三学。在今天这个社会,两个小时行不行?不行!你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你两个小时修戒定慧,其他的二十二个小时你会被社会上染着,你两个小时的功夫敌不过。所以为什么修行那么困难,原因就找到了。那要怎么办?说实在话,至少是一半一半。我每天读诵的功夫,就是用读诵的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尤其是对现在所谓讲的知识分子,我们想找个好老师找不到,找个好修行环境找不到,真想成就怎么办?这是个好方法。
 
  但是也得要有福报,你要没有福报,哪个人能够一天有十二个小时去读经,大福报!你生活不成问题,衣食有人供养,你才能做到,要不然你做不到。十二个小时以上,最好能够到十六个小时,这一天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三分之二你都是摄心在经教上。如果每天不中断,连续个三年、五年,你的根就扎下去了,十年、八年可能就开悟了。上根有个十年、八年开悟了,中根可能十年、二十年,下根可能三十年、四十年。所以学佛寿命很重要,寿命短了不行。
 
  我早年,多少人给我算命,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四十五岁真的不行。四十五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我不敢讲我长寿,人家给我讲的我相信,认真努力念佛。四十五岁那年真的要是死了的话,凡圣同居土下三品往生也许行,顶多只能做到这样子。四十五岁没走,又留到今天,多活了三十五年,这三十五年把自己的定慧是大幅度向上提升。所以学佛的人决定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求寿命,寿命会延长。延长干什么?延长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我们寿命长不能提升,那白活了,那有什么意思?这是不能够不知道的。
 
  所以这个十种力就问得好,第一种『因力』,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即是种性」。种是习种,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你看清凉大师讲的,「谓已有习种」,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现在再学,把你阿赖耶识里头种性引出来,这一生当中又给它加强。「无倒闻熏」,倒是颠倒,没有,我们接受经教正法的闻熏,除正法之外都是颠倒的,都是邪知邪见。所以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社会,但是要知道这个社会染污非常严重,那就是颠倒的闻熏。你每天所看的,每天所听的,每天所接触到的,都不是正法。你受这些东西的熏习,自自然然就养成许许多多不善的知见,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论,不善的行为,这就麻烦大了。就是佛法讲造业,你会造罪业是当然之理,为什么?你受这些熏习。
 
  在这个时代修行,自己的警觉性要高,非常之高。我已经差不多四十多年没看过报纸,没看过电视,我也不听任何广播,虽然住在都市,等于隔绝。为什么?不受这些熏染。有重要事情发生,我们有同学,他会把重要的讯息简简单单写出来告诉我,我也知道,我不需要那么样详细报导,这个对我就不会产生障碍。我们天天读经,这重要!没有一天不读经,天天讲经。与同学们交往都是在研究讨论,心心念念不离正法,这就是熏习成因了,这叫习种。「与性种合」,我们的习种就是现前的,性种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现在的熏习是经教的熏习。自性里面本来就有佛性,这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性种。我们接受正法的熏习,与自性的性种结合,这叫因,这个因是开悟的因,是证果的因。所以「因力」摆在第一个,非常的重要。
 
  下面清凉大师引《摄论》的话来说,「梁摄论云,多闻熏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解性是智慧,过去生中学习的,这一生虽然又到人间来,有隔阴之迷,过去生中这些记不得了。虽然记不得,如果这一生当中又有缘把它引起来,理解得比较快,理解的一定比前一生更深一层。但是缘非常重要,缘要纯正,不能有丝毫偏差,有偏差你就会走错路,就变成邪知邪见。因此学佛,释迦牟尼佛就讲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老师,老师是我们修学第一个增上缘,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小乘经里面教我们「亲近明师」,那个明是明白的明,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名气很大没有用,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行,有解有证。所以有修、有证这是最好的善知识。
 
  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找有证的人不容易,找不到了。今天我们能够找到有解、有行就不错了,他真的能通达佛法,而且是依教修行,这个善知识就非常希有。你跟他学,不会出岔子,不会有错误。找不到怎么办?找不到,有个方法,找古人。古人不在了,他著作在。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的时候是三十一岁,他老人家七十岁,他大我三十九岁。老人非常谦虚,说我只能够教你五年,很谦虚!他介绍我一个老师,谁?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那时候我没出家,在家,他教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在历史上都是佛学家,也是佛门大德。佛学是很好,读得很多,听得也很多,没有照做,世俗的习气很重,所以不能成就。告诉我不能学他们,教我去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在了,印光法师《文钞》在。所以他那个时候送我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就是正集、续集一共四本。现在全书出来了,一共精装七册,这个正续两集在现在全书里头就是第一册、第二册。
 
  天天读,明白祖师的教诲,能够依教奉行。把他老人家所教的,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依教奉行。真能依教奉行,那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虽然他不在,他在的时候他一定承认,你是我教出来的。这就是实实在在找不到好老师,私淑古人,以古人为老师。我教许多人,因为我没有道场,到今年我还自己没有寺庙,我也没有精舍。我住的是居士们他们提供的住所,很小,产权是他们的,我不要。我到这边来就是借住,我离开了,房子再还给他们。所以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这个也是学印光大师,印祖一生没道场,住别人的地方。你看他老人家一生不做住持,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参加传戒,都是我们的最好榜样。
 
  接受信徒的供养,全部拿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他弘法利生的方法是印送经书。这在当时在他那个时代,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传遍十方,也能够遗留给后世,这是印祖对于近代佛教莫大的贡献。他真做到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让我们跟他学习。李老师介绍得一点都不错,这是我们很感恩的。祖师的话言简意赅,实在讲他在那个时候,民国初年,已经看出社会的灾难,所以他老人家特别提倡因果教育。我是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畅怀法师、谢道莲居士启请的,一九七七年,明年二00六年就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香港变化太大了,我留恋三十年前香港的社会,跟现在比淳朴多了,还有人情味。
 
  讲经的处所,就是在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在这个里面我看到印光大师「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出版的这些书籍,经论、善书,他老人家统统都印。而印得最多的是三种,《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本书印得最多。我从版权页统计了一下,差不多将近三百万册。当时我很惊讶,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佛门的大德,对于经论他没有这样的弘扬。他把《了凡四训》,是儒家讲因果的,《感应篇》是道教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后面有三篇属于短篇的,「万善先资」戒杀,劝人戒杀;「欲海回狂」劝人戒淫,最后一篇「西归直指」劝人念佛。这三样东西印了那么大的量,到处去赠送。
 
  使我们深深去反省,细心去观察,这是老人家的慈悲心,知道这个社会会乱,佛救不了,儒也救不了。用什么?因果报应,这三种书都是讲因果报应的,提倡因果教育。人要能相信因果报应,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自然就会收敛。我用了二、三个星期悟到这个道理,这是真正叫大慈大悲。所以我从香港回到台湾之后,好象也印了五万册,这三种东西。而且都把它讲过,好象《了凡四训》讲过两、三遍,《感应篇》跟《安士全书》都讲过。
 
  三十年后今天的社会,感觉得老人家这个提倡绝对正确,真叫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三十年后,我们社会的中文程度真叫一落千丈。那个时候这三种书,一般人还都能看得懂,现在这三种书,现代人看不懂,我相信现在四十以下的人都看不懂,它是浅近的文言文。印光大师这一片苦心,拯救这个世间的灾难,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他老人家提倡的,我们现在得要想方法,现在人最喜欢的是什么?每天不能少的,电视!所以我就把这三样东西做成电视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已经拍摄完成,现在在做剪接,明年二、三月可以推出来。接着《感应篇》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总共八十集。我们用电视连续剧的方式,把印祖大慈大悲的心,救苦救难的愿望,用这个方法来推向全世界。
 
  因果教育太重要了!中国这个国家民族,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而没有被淘汰。什么原因?我自己这几十年的体验,第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家教;第二个是儒家的仁慈、博爱的教育;第三个就是城隍庙十王殿的因果教育。所以我觉得中国从前三个设施了不起,祠堂,祠堂教孝、教伦理;孔庙,孔庙教道德,五伦八德;城隍庙教因果,这三个设施对社会影响太大了。现在人不相信,不相信不是没有,不相信这个东西还存在!城隍庙没有了,因果报应有,跑不掉。如果诸位是细心、冷静,你观察,每个星期全世界发生的因果报应的事情,报章杂志上都有报导。虽然说这是迷信,科学没有法子解释,但是真有其事,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有些人还是相信;说老实话,相信的人还是多数,不信的人是少数。所以这个东西起很大的作用,都是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此地这个因是作佛之因,这重要了!作佛之因,大乘经教,一乘经典,一乘在大乘之上,一乘是讲成佛的,大乘是讲成菩萨的,小乘是讲成声闻、缘觉的。《法华经》里头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讲真话,就是劝人作佛,这讲真话。你作得了佛吗?你有佛性,你怎么作不了佛?你现在作不了佛,就是因为你佛性迷了,完全习性做主。你看儒家《三字经》上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你的本性。「性相近,习相远」,相近,性大家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可是习慢慢叫你疏远,你跟性相远了,人的人品差别也就大了,距离就大了。「苟不教,性乃迁」,教育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圣贤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保持你的本性,本性本善如何能保持,而不会变质。
 
  「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重要,把教学的原理原则说出来。无论学儒,无论学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会有成就。所以要懂得,读书千遍,读书万遍,读书十万遍,这大有道理。你一生念一样东西,你心是定的,你不会胡思乱想,定能开慧,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一悟一切悟,悟了之后什么样经论都通了。这跟世间学问不一样,世间念大学,你念这个学系念毕业,那个学系你是一窍不通。佛法不一样,佛法各个宗派,各个宗、各个派,宗派很多,只要你一门通了、悟了,全都悟了;不但佛法悟了,世间法也通了。奇怪!一通一切通,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华严经》上所说的。
 
  《华严经》是一乘法,「唯有一乘法」,一乘法在中国翻译经典里面只有三部,三部是一乘法,专门讲成佛的方法。《华严》、《法华》、《梵网经》,就这三部经,这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这个不能不知道。《华严》分量太大了,所以历代讲的人很少;《法华》讲的就比较多一点,因为《法华》分量少。我们这次是韩瑛馆长往生之前启请,要求我一定要把《华严》讲一遍,把录相留下来,留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了。
 
  《华严》跟《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完全贯通,所以古人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很有道理。所以求生净土,你能够懂《华严》,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完全了然通达,没有疑虑,你的信心坚定,愿心坚固,念佛决定得生。《华严经》可以听,不要在这上下功夫,应当在《无量寿经》上下功夫,在《阿弥陀经》上下功夫。《阿弥陀经》最好的注解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注子注得太好了,注绝了。《疏钞》完全用《华严》的义趣注的,所以你读《疏钞》就等于读《华严经》,架式也跟《华严》一样,开头十门开启。所以《摄论》引的这些话我们要懂得,每个人阿赖耶识里面都有佛性种子,现在再用大乘经教来熏习,是你习性里面的种子和合性种。
 
  「一切圣人以此为因」,这个一切圣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真正修行人,希望永远脱离轮回,超越十法界,统统是以这个为因。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徒也来学,经论里面我们看到,《华严经》上也不例外,看到很多。婆罗门,婆罗门是宗教,跟释迦牟尼佛来学,释迦牟尼佛没有教他改变宗教。你是婆罗门的信徒,你学了佛还是婆罗门的信徒;你是瑜伽的信徒,学了佛,还是瑜伽信徒,不改变。学佛是什么?学佛是到这边来求戒定慧,来学智慧的。有了智慧,你回到你自己宗教,把你自己宗教的境界就提升了。所以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它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真的像孔子一样,只闻来学,欢迎你来学,释迦牟尼佛统统可以接纳,一定认真负责教导你。只要你肯听话,你肯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学佛同学对于佛陀要认识,要搞清楚,我们到这里来想学的是什么?想成就的是什么?这点很重要。
 
  「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现在用经教来熏习,这就是现前的闻熏习,确实是有漏的。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我们要想走出世这条路(出世就是超越三界六道)它可以引导你,是条正路,不是邪路。这个好,在一切学习当中这是出世道,非常希有难得。
 
  第二『欲力』,欲是欲望,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很好,「有胜欲乐,希大菩提,及起行故」。经上讲的「欲力」,也就是我们讲的愿力,你们想对不对?愿力!有殊胜的欲望,有殊胜的爱好,这个乐是乐好。世间人都有欲望,每个人欲望不一样,最殊胜的、最爱好的是什么?希大菩提,你所希求的是大菩提,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谁证得?在我们这个世间,距离我们最近的是释迦牟尼,他证得了,他得到了。所以对于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大菩提就是大觉,这是用中文翻的话,大觉。大觉就是对于宇宙人生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想想看,谁不希望?哪个人不想求得?首先你要有这个认知,你要有认识,你要知道得很彻底,很清楚,我们这个愿望才能生得起来。
 
  虽然有因,如果没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实在讲是缘,这个缘是所缘缘,前面的因是亲因缘。有亲因缘,如果没有所缘缘,对它没有爱好,没有希求,它也不能现行,也起不了作用,强烈的欲望。你看亲因缘每个人都具足,所缘缘自己要发心,你能把世间所有一切的欲望舍弃,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连王位都舍弃,荣华富贵都舍弃。就是这桩事情比做国王、比享受荣华富贵还要快乐,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有智慧,你才能真正选择快乐的道路,苦跟乐你才真正知道选择。
 
  这个世间里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面是有乐,你仔细想想,哪一种乐没有副作用?你要得到这个乐,你要付出多少代价?而且这些乐,佛说乐是坏苦,不是真乐;真乐是大菩提,决定没有坏苦。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这一条,这是真实智慧的选择。他真的能把大菩提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落实在教化众生。千年万世,多少人景仰他,多少人向他学习,大乐!没人能比。这个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八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学愚:空洞模仿禅宗不但吊诡而且危险[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梁皇宝忏祈愿文[栏目:佛教·法会篇]
 真空妙有 与有依空立[栏目:超定法师]
 世间万有为进化抑为退化[栏目:太虚法师]
 月亮里为什么有只兔子[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No Ajahn Chah《14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五节 还门修法[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有感于行行出状元[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持戒的方法 节录[栏目:戒律学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