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一集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七一集)
 
   诸位同学,「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经文注解得比较长,引用经论也多。前面我们讲到《疏》的第四行,我们还把这个文念一念,从「初中初偈」这个地方念起,然后接着我们看看大师后面的开示。「初中初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无实体,而相不同,次偈(次偈是第三偈)喻能生因缘相虚」,后面第四首偈「喻所生业果无实」,这个意思在前面讲得很多。现在我们看「今初」,就是第二首,就是我们读的这一首。「若法相宗,唯以本识为镜(法相宗讲的),今依法性宗,亦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之体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就是前面讲的真心、本性。
 
  先把这个比喻说清楚,比喻里面讲镜子,这是什么镜子?『净明镜』,大师《疏》里面只是举了一个纲要,《钞》里面有细说。《钞》里头我们看到,《钞》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这是清凉大师慈悲到极处,唯恐后人对于他这个《疏》还是看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释,让我们后学的人省很多事情,不必去查这些经论,他都把它举出来了。所以《钞》,「亦以藏性为镜者」,不是以藏识,阿赖耶称为藏识,藏识所依的这是性,以这个为体,为镜子,比喻作镜子。「初辨定镜体」,这也分好几段来讲,「言亦以者,非拣本识,识亦喻镜」,就是此地这个经文不是讲阿赖耶识,是讲阿赖耶识的体性,用这个来比喻作镜子。但是大乘教里头像这种比喻很多,也有用阿赖耶识比喻作镜体。「故楞伽云」,这《楞伽经》上讲的,「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楞伽经》里面讲的「明镜」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本识。
 
  这个几句说得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懂,这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六道,包括我们现前所有的这些现象、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你看今天科学家,用了多少人力、多少时间在这个地方探测研究,寻找宇宙的奥秘。宇宙从哪里来的?一直到现在,说法很多,都没有定论,都是在猜测,谁也不敢说哪一种是确实的;但是佛经里面说的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佛经是不是像一般宗教典籍里面所说的神造的?佛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佛经里面讲「心现识变」,所以心跟识都可以比喻作镜体,这个明镜之体,都可以;用识比喻作明镜之体意思浅,用性(用识性)说得就深了。这是说能现的,这个诸位要记住。
 
  我们眼前所有的境界,能现是藏性,它当中起变化这是藏识,在这个地方不用藏识而用藏性。所以他底下说「但法相宗,不用如来藏为镜,今双用二义,故致亦言,言如来藏为镜者,起信论释本觉内体相合」。它怎么说法?它说「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就像净明镜一样,这个四大跟虚空相等。四大是什么?第一个是「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这是从体上讲的,如实空,真空;体,真空里面什么都没有。
 
  宗门,你看《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这个话是因神秀大师这首偈而说的。神秀大师的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大师讲的一首偈。六祖就把它改了一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现前所有一切境界相。你看,神秀说这个相有,完全是着在「有」上说的,而能大师说的是「空」;诸位必须要知道,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那为什么神秀大师说有?神秀大师着了相,能大师离相。你看即相离相,并不是相没有,相有,相摆在面前,当相即空,这就见到真相;空有是一不是二,体是真空,相是幻相。
 
  相怎么来的?他第二句就说了,所以第一句如实空这是讲体,第二讲「因熏习镜」,因熏习镜就是「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我们看这个就很容易懂,看前面那个就不懂,殊不知前跟后它是一不是二。这里讲四种,一而四,四而一,一桩事情四个说法,四种说法说一桩事情。这个事还要用比喻来讲,不用比喻来讲我们很难懂。譬如我们现前在电视机面前,诸位看到电视机萤光幕上现的色相,前面讲如实空,那是讲什么?是讲萤幕,萤幕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打开频道,现相现前了,现相现前我们要问,这个现相有没有离开萤幕?没有,现相跟萤幕融合在一起,你有没有看到萤幕上没有东西?虽然色相现前,萤幕上还是没有东西;萤幕是体,现相是起作用,体跟用是一不是二。
 
  你说现在我们在这萤幕上看到法师在讲经,看到法师的样子,这种看法就是神秀大师的看法;惠能大师的看法就不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相离相。不是说相没有了,你才晓得电视萤光幕上什么都没有,正在现相的时候,也知道萤光幕上什么都没有。相是什么?幻相,相不是真的,相剎那生灭;萤光幕是体,体是自性、实性,实性不生不灭,虽现一切相,于它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它并没有被污染。
 
  这些事情统统在我们眼前,决定没有离开我们六根面对的这六尘境界,没离,必须要知道,外面境界不是实在的。那我们现在能够见外面境界的六根,我们根中之识、根中之性,你说这是真的是假的?大乘教里头学多了,经教里头有答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绝对不是说这是真的,那是妄的,那你就错了;这是真的,那是妄的,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看《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的,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觉悟,什么时候到不二,你就真正觉悟了;你还在二里面,你没觉悟,你是凡夫。真正觉悟了的时候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里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的时候万法是一,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经上常讲真谛、俗谛,这二谛,二谛不二,我们在前面读过。从阿赖耶识,从识来讲是俗谛,正是因熏习这个镜,镜是比喻,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它起现行,所以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现前,就像电视萤光幕里面的色相,它现前了。所以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怎么样能看出不二,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你的智慧也现前,德用无量无边。现在我们要问,要怎样才能入不二?没有别的,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放下」。你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入不二。今天我们为什么看什么都落成二三?诸位要知道,分别、执着里头才有二三;离妄想分别执着,到哪里去找?一都找不到,还会有二吗?一也不可得。由此可知,我们这个迷,迷在哪里?就是迷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说了很多。
 
  我们读经、听教不开悟,什么原因?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我们在经典、在古人注疏看到很多,听佛讲经、听祖师大德讲经,他就开悟了。听佛讲经的,诸位在经典里面读到;听祖师大德讲经的,《坛经》是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他们听经学教会开悟,我们为什么不能?一般讲根性不一样,他们的根利,我们的根钝。这个话说得没错,也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现在人听不懂,听不懂就是不契机。我们是现代人,面对着大家也是现代人,我们要知道现代人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教。六祖惠能大师、印光大师教不了现代人,他生在那个时代,教那个时代人行,教现在人不行。所以佛菩萨要来到我们现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的是现代人,才能够帮助现代人,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现在人我们应该怎样讲,大家才好懂?那些人听了,他真的就把分别执着放下,就开悟的,所以讲利根。我们这什么叫中下根?听了之后毛病习气还是在,还是放不下!或者可以说,当听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好象明白了,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好象是懂了。听完之后,出了讲堂,毛病习气又现前,刚刚那一点点似乎悟处完全不见了。这是我们现前的现象,我们要懂。不是没有悟处,有!你悟的时间很短,剎那之间,或者是几秒钟、几分钟,妄念又起来,分别执着又起来,特别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一点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烦恼习气多重!这些东西障碍我们的悟门,所以我们不觉悟,解悟尚且不能,何况是证悟。
 
  我们真正要想成就,应该怎么修学法?那就是我们要相信佛陀,「信为道元功德母」,相信佛有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他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我们只要能够依教奉行,逐渐逐渐走向悟入的道路。这个善巧方便头一个就是持戒,现在人一听到持戒就摇头,持戒就是守规矩。为什么?这些规矩都是帮助你淘汰你的烦恼习气,恢复你的性德,你说这个东西重不重要!我学佛,我学佛的理论,我可以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得意忘形,结果怎么样?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真实受用得不到。
 
  受用最明显的,身心清净,妄念不生,这功夫成就。我们现在在学习过程当中,你总得要妄想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少,那就有进步!妄念少,你智慧一定增长,所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怎么轻?你对于世缘要看得破,要放得下,真正相信经典里头所说。用什么方法看破?《金刚经》好,帮助你看破,《心经》更好,文字少,我们总结的就更少,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们想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不是说的这十二个字?《金刚经》是不是说的这十二个字?我们要常常把这个放在心上,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人一切物接触,心里头念头才起,执着的念头、分别的念头,古大德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一定会起念头,你不起念头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在六道里头无量劫的流转,你怎么会不起念头?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念头起是一定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什么觉?提起观照!般若观照,这十二个字非常管用,「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贪瞋痴的烦恼自然就息掉,你那个患得患失的心自然就没有了,不可得!我们的身不可得,我们的妄心不可得,妄心说到究竟处就是阿赖耶,不可得。你以为阿赖耶是真的?阿赖耶也是唯心所现。一念不觉,不觉就是起心动念,念头才动,这就叫阿赖耶;不动,不动就是藏性,动就是藏识,就这么回事情!觉心不动,无明是动的,这个不动是自性本定,你本来不动;所以不动是真,动是虚妄,本来不动,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动荡太厉害了,一下想不动还没法子,停不住,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不难懂得。譬如水的波浪,大风大浪起来了,你叫它一下平静,不容易,慢慢让它平息;由大浪变成中浪,由中浪变成小浪,由小浪变成微波,慢慢它就静止。
 
  修行功夫也是如此,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浪减弱,恢复到平静?观照,观照是初步功夫;深一步功夫,照住;最高的功夫,照见,《般若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见性,就是见到事实真相。观照时候没有,完全用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到照住的时候功夫得力,自己的心清净了,这时候真正是烦恼轻,智慧长。如果不依循佛陀教诲这个方便法去修,那就难了。没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怎样勤苦修学,那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佛学,你搞佛学,现在大学里头很多有佛学课程的,你可以去拿个博士学位;不是学佛。这个话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讲,搞佛学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搞得再好还是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要真正学佛才能了生死,才能脱离轮回。
 
  学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讲放下,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真的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了,大家要争的,当国家领导人,他是王太子,他继承他父亲的位置他就是国家领导人,舍弃,不要了;这是在名位、权力最高的,舍弃了。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世间人要争取的,他也放下,出家了。出家过什么生活?一生过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过这个生活。真是像夫子赞叹颜回的话一样,「人不堪其忧,佛不改其乐」。他乐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颜回之乐,夫子知道,释迦牟尼佛之乐,夫子就不知道了,这是真的。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对释迦牟尼佛的乐能不能体会到一点?能体会到一点。中国古圣先贤所谓「人生有三乐」,其中有一条,「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释迦牟尼佛那个乐,我想不离这个。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广度众生,他所表演的,就是他度众生的方便,就是他度众生的手段、方法,「你们要想脱离六道,要想离苦得乐,像我这样就得到了」。世间人看他那个样子,那种生活方式,苦不堪言,里头有真乐在其中,为一切众生示现,做个好样子,做给你看。真正是我们今天没有法子形容,只能用「纯净纯善」,他真的做到纯净纯善,无我,无我所,我们今天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丝毫都不沾。
 
  每天一餐,一餐够了,身体像个机器一样,它需要能量,没有能量补充这个机器就发生毛病。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能量消耗各个人不一样,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能量消耗大概总是百分之九十或者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消耗在这上面;真正劳心劳力,消耗能量并不多,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够了。早年我在台中学教,跟李老师,李老师也是日中一食,几十年。我跟他的时候,佛门常讲持午,我也做到了,持午就是晚上这餐不吃,就是早晨跟中午,我吃两餐。这是我学佛没有多久我就在学习,学习得很成功。
 
  到台中之后,看到老师吃一餐,我也跟他学。我们知道李老师真的是劳心劳力,他的工作量超过一般人二、三倍,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岁。那个一餐,精神饱满,所以我就开始学。我也没告诉他,我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学你,每天吃一餐。」哦,多久了?我说:八个月了。他说:「你感觉身体怎么样?」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久这样下去」!他告诉我,什么好处?不求人,生活简单,人到无求品自高!维持自己的生活很容易。
 
  我从一餐又变成三餐,这是到台北去讲经,就是遇到韩馆长,住在她家里,她是一定要我吃三餐。她说:你住在我们家里,万一你身体要是有了毛病,我们家里担当不起。一定要求吃三餐,我就答应了,我把一餐变成三餐。那个时候我年轻,我吃一餐,中午这一餐,现在普通饭碗我吃三碗饭,三餐我就一餐吃一碗。以前我在上班的时候,我的饭量,吃三餐,中午这一餐大概是三碗到四碗,晚上也是三碗到四碗,年轻的时候,吃得很多。学佛之后,到台北去讲经弘法,我就把一餐变成三餐,还是那么多的量,分做三次吃就是了。
 
  在那个时候我就跟李老师提出我的一个想法,我说饮食能量的消耗,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修行人,释迦牟尼佛带他的这些学生们,没有妄念,所以他消耗量很少,一餐足够了。我这种想法,老师听了之后点头同意,他说确实是这样。所以你心地愈清净,你所需要的补充的能量就愈少。我学佛之后,绝对没有零食,我不吃零食,我吃东西都很简单,一切随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不会去挑三挑四。这是什么?世尊当年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我们总要想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佛!学佛就要跟他看齐。佛是存的什么心?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什么?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觉悟,其余的那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帮助他觉悟,一觉悟,人就变成菩萨,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我们要学这个,你要帮助别人觉悟,先要自己觉悟;帮助别人学佛,自己先要学佛,要学得像!佛一生绝对没有跟人家竞争,佛看到善人、善行、善事,一定生欢喜心赞叹,决定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你就干坏事,佛也不障碍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各个人他自然有他的业因果报,又何况佛有五眼圆明,对于任何一个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清楚的,没有不明了的。不像我们,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学佛,依佛为师,我们对佛尊敬,对佛信仰,决定没有疑惑,依教奉行;他是最好的榜样,依照这个榜样来学习,这是真学佛。
 
  除了帮助人觉悟之外,现前生活当中有很多困难、问题,向佛请教,佛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在经典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慈悲到极处,我们从这里学就对了。这是说明熏习,因缘熏习这是现象的产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钞》里面第二条「因熏习镜」,因熏习镜我们还没有讲完,后面我们把文念一念,诸位就比较清楚。「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我们上一节说到这个地方,现在接着看下面。「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我们就看到此地,但是后面文还有。这是真谛,前面跟我们说的是俗谛,这个地方是真谛。
 
  本经不用法相家所说的,而用法性宗所讲的,道理就在此地,跟我们讲的真实法,这就不好懂。不出不入,不失不坏,说的什么?说一切法,就是我们现前一切法。有没有出入?出入我们把它说作生灭,出生了,入就灭了,不出不入就是不生不灭,现前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失不坏。可是我们现前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这一切法,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也是佛说的,佛经上常常看到的。佛这些话是随顺俗谛说的,也就是随顺我们的知见,我们凡夫知见,凡夫的看法。说这一切法不出不入,不失不坏,这是佛跟法身菩萨们的看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些,连科学家也给我们透露了一些讯息,近代科学家告诉我们,时间、空间不是真的。那我们要想象,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现象是不是真的?这些现象要离开时空,它存在哪里?一切现象也不是真的,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包括时空,包括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万法,所以说万法皆空。空,不是它不存在,它在,就在我们眼前,当相即空,了不可得。为什么?这个相是幻相,相是剎那生灭,迁流不住。我们在前面跟同学们一起学习过,所有一切现相我们讲是相续相,相续相都不是真实的,还是叫方便说,佛经上真实说,它不说方便,它叫迁流。
 
  迁流就是用我们现在话,我们讲得粗一点,前一秒的相绝对不是后一秒的现相,不是的;如果是,可以用相续两个字来讲,不是的,后一秒的相绝对不是前一秒的现相。这个我们在这次讲座里头就讲了不少次,真的像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里还有个生灭,就是还有出入。那怎么说不出不入?这个生灭的速度太快了,几乎到什么?生灭同时;生灭同时你就看不出生灭,那就真的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坏。世间相常住,《法华经》上说的,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了。
 
  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也用比喻说过,我们比喻用电影的影片,现在因为电视发展、开发出来,小的电影机现在玩的人很少,可能已经都被淘汰掉。我这个年龄,年轻的时候,小电影许多人家都有,自己可以拍摄,剪接很简单,回家自己有放映机可以放。到哪里去旅行,我们自己来拍摄,这个我们以前都做过。电影,一般人看是看银幕上的现相,那就是什么?有生有灭,有出有入。佛菩萨看的为什么说没有生灭?佛菩萨看底片,你看放映机底片上没有生灭,不出不入。就好象是这么个道理,真的没有生灭,生灭同时,这个不可思议。
 
  又何况后面再讲到「常住一心」,一心是真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因为这个一切法,一切法相从哪里来的?心现的,性就是心,心现识变。心在哪里?识在哪里?就在相里头。不能说性是性,识是识,相是相,那你就错了,你还搞了这么多;能大师不是告诉我们,佛法是不二法吗?你怎么搞这么多?又是相,又是性,又是事,又是理,搞这么多,不二法!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整个宇宙一切现相是不二法,你就见性了,这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原来是一桩事情,万法归一,一是什么?就是此地讲的一心,就是讲的真实性。
 
  这个道理如果你要是不能够体会,你就想到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作器,我们做金器,几千种、几万种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花样都不同。你看琳琅满目,千万种摆在你面前,什么东西?除了黄金之外,什么也没有,体就是黄金。金在哪里?金在器里头;离开器没有金,离开金没有器,你想这个比喻。今天森罗万象,包括虚空,都是心现的,都是识变的,心现识变,森罗万象,原来是一,不是二。这个一是什么?一就是自体,佛法称之为法身,法身才是真正自己。我们这个身也是法身之一,因为是大宇宙所有现相之一,没有离开大宇宙,没有离开法身。心现识变,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然后你的心清净了。为什么?于一切法不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执着不到,剎那生灭,你怎么能执着得到!
 
  我们现前生活所谓是缘,业缘,你的缘很殊胜,你丢都丢不掉;释迦牟尼佛的缘很殊胜,他统统放下,统统舍弃,他的生活快乐无比。他的乐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些,读《论语》我们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释迦牟尼佛有,天天在学习,天天在教学,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从各方来的,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同学,这么多同学到这边来,多快乐。自己有德行、有学问,别人不知道,要求别人知道,那你的名利心没有舍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君子就是道德之人,我何必要别人知道我?名闻利养舍尽,所以他的生活快乐无比,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他这个快乐决定不会减损的。这种乐趣世间人体会不到,有道德的人他懂,你跟他说,他能够体会得到,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一定要懂得的。你说法性在哪里?哪一法不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懂得相是幻有,生灭同时,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象;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也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门了。
 
  下头这一句,「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这就是凡夫能成佛,业因在此地。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法是什么东西?第七识,末那识是染污意,它染污了谁?谁也染污不上,末那能染阿赖耶吗?不能;能染第六意识吗?也不能;能染前五识吗?也不能。那染什么?染自身。那阿赖耶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是心现识变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染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执着,分别染污轻,执着染污重,粗显的境界,贪瞋痴慢这是染污。那我们要问,学禅宗的方式,禅宗二祖慧可心不安,找到达摩祖师,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手一伸:你把心拿来,拿来我替你安。这一句提醒了慧可大师,回光一返照,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心在哪里不晓得,找不到。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那我就替你安好了,你就没事了。这一句当中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达摩祖师把衣钵就传给他。
 
  今天我要问你贪心,「我贪心很重,我瞋恨心很重」,我也学达摩:你把你的贪心拿来给我看看,你把你的瞋恚拿来给我看看。你要一反光,不就跟慧可一样吗?觅悭贪了不可得,觅瞋恚了不可得!只要一回光返照,你就发现了,虚幻不实;你迷的时候执着好象是有,你觉悟的时候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当我们自己在境界里头,悭贪现前,瞋恚现前,你要知道回光返照,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无一物,哪有这个东西?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还找不到。
 
  「智体不动」,智体是本觉,「具足无漏熏众生故」,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你要能常常这样的觉照,常常这样的反观,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什么?这是无漏,无漏熏众生。所以,造业是这些烦恼习气,成佛也是这些烦恼习气,问题就是你要会用。你随顺烦恼习气,你就造业;烦恼习气一现行,回头一返照就没有了,这就是无漏,无漏熏习。
 
  佛在经教里给我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用得上,能用得上,自己得受用,自己在烦恼苦难当中解脱出来;我们自己能够解脱出来,才能够帮助别人解脱。你的生活这个样子、形象,那是个解脱的形象,你让别人家看到,聪明人一看这个形象,他就感染了,他就觉悟。中等根性的人,他看到这个形象,他很羡慕你,他会向你请教,他来请教,你就给他解说,帮助他觉悟。下根人虽然比较难,但是他看到你的形象,听到你的说法,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看到你的形象,一历眼根也永为道种,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遇到缘他能成就。
 
  这才晓得,诸佛菩萨在世间做种种示现,祖师大德也是示现自度度他,无一不是为众生。这里头多少人是自己已经得度,乘愿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他们给我们表演,经上常讲的「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表演要用这个身体,要利用这个环境做道具。所以经上常讲,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叫游戏神通,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妙,游戏神通,你说他多自在,就跟舞台表演一样,没有两样。我们迷惑颠倒的凡夫,是真正在这里受苦受难,他们是在舞台表演,我们一觉悟,跟他一样。第二种是因熏习镜,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第三「法出离镜」,法是方法,怎样出离苦海?实在讲,苦海就是迷惑,如何出离迷惑?三界六道是迷惑的果,迷惑造业是因,重要的是因,迷惑颠倒的因没有了,三界六道的果报就没有了。正是永嘉大师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迷,觉了就没有了。法出离我们要求出离法,这也用镜子来做比喻,你看大师这里告诉我们的「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碍是障碍,障碍也就是烦恼,我们如何离烦恼?这个地方讲的不空法。烦恼碍就是烦恼障,障碍;智碍就是所知障,障碍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般大乘教里所讲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觉悟。
 
  所知本来不是障,你看如来果地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把自性里面本有的智德障碍住,就称之为所知障;智本来不是障,现在障碍了智慧,就称之为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每一种障碍都说不尽,统统都表现在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轮回,迷惑造业受报,受报又迷惑,永远在那里循环,这是轮回的现象。我们要怎样求出离?出离的法很多,多到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般大经里也常讲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出离法。我们今天在一切法门里面选择的真正是方便法,净土宗「持名念佛往生」的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给诸位说,正是《华严经》末后特别为我们介绍出来的,普贤菩萨大慈大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在其他方法里面没有办法学习,这个没有办法,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的根性,烦恼习气太重,断不了;另外一个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好。今天无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诱惑的力量太大,你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处在这个环境里头,你怎么办?自自然然你会随顺这个环境,这个麻烦就大了!
 
  我今天听蔡老师回来告诉我,居然有做儿女的,还没有成年,对他的父母说:你为什么要生我?我也不知道他父母怎么答复。佛法里头有,父子、兄弟的缘分,乃至于夫妻的缘分,佛所讲的,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确实只有佛说得清楚。如果说报恩的,孝子贤孙,他不会说出这个话来;说出这个话来的,大概都是报怨,都来讨债的。但是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立刻就能提起,要怎样帮助他?那就靠教育,所以教育要从小。小孩一出生就知道这四种缘,四种缘也不晓得是哪一种,好好的教能够把这个缘转过来。为什么?他觉悟了,他本来是报怨的,觉悟之后不报了,他要学着做个有道德之人,这就好,所以教育多重要!
 
  在全世界,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胡秋原先生告诉我的,那时候我才二、三十岁,他告诉我: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当时我们听他讲这句话并不很懂,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真的吗?以后我们有机会出国,在全世界到处走走的时候,再接触到圣贤教诲,明白了,他这句话说得正确。为什么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中国人自小接受圣贤教诲。现在中国人不善,是因为已经有二、三代我们把圣贤教诲疏忽了,才变成这个样子。以前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统统都是接受圣贤教诲,纵然有些为非作歹,他不敢做大坏事,总是受这个影响,做儿女的不敢悖逆父母。诸位学过《弟子规》,你就知道,中国教育的根在哪里?在「孝」,孝悌者也,人之大根大本,中国的教育是以这个为核心。「亲亲为大」,就是父子的亲爱把它发扬光大,永远保持而不失。
 
  到民国初年,李老师早年给我们上课,我们教室有五十多位同学,他问了一个问题,「亲权处分」。问大家,大家都不晓得,他回过头来问我,我说我听说过,很小的时候听说过。什么叫亲权处分?亲是父母,父母如果觉得这个儿子不孝,到法院去告:我这个儿子不孝,你们可以把他处死刑。法官不用审判,也没有辩护,立刻就照办。这条法律好!儿子不敢背叛父母,父母一告的时候他命就没有了,亲权处分。父母都不要你了,你还能在世间立足吗?哪个父母不爱儿女,父母对儿女之爱念念不忘,直到他老死,他都还不忘记;父母不要你,你就没有资格在这个社会上做人,这是中国法律,在外国没有。亲权处分大概是在民国二十几年废除的,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可能在十岁的时候。所以我听说这个事情,这条法律废除掉了。如果在澳洲有亲权处分,这个小孩对父母就不敢这样讲话了。
 
  要靠教育,教育一定要从小,教育的功能能够化解怨结,化怨为亲,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你的小孩是冤家债主投生来的,到你家来他是要来报仇的,他是要来讨债的,你有好的教育的时候,能够把他转过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敌为友,转怨为亲,转凡成圣,要靠教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重视教育都不能跟中国相比,中国的教育是在家庭。我常讲,学校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展开、扩张、扩充,宗教教育是教育的究竟圆满,它能够帮助你超越三界,永脱生死轮回。所以这四个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也是不二法门,不能把它看作四个,一个,整体的,这就对了。
 
  中国人懂得,所以自古以来对这个非常重视,家有家教;国家「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都把教育摆在第一,所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道理在此地。现在诸位学《弟子规》你们就明白了,《弟子规》教人什么?做好人,不要做坏人。我们用《弟子规》学做好人,用《十善业道》学做善人,这就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就有分了,我们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我们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给诸位说,决定得生。为什么?西方极乐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今天也是上善,就像《易经》夫子所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道理讲得好,上善之人一定跟上善之人志同道合。
 
  所以六道轮回决不是阎罗王做主宰,这个诸位要晓得,什么东西做主宰?自己的习气做主宰。恶习气重的,恶跟恶相感应,他就到恶道去了;善习气重的,善与善相感,他自然就到善道去了。阎罗王哪有权力来注定人往哪一道,他没有这个权,他不过是办事而已;你跟哪里相感就送你到哪里去,不是他做主,这才是个正理,这佛法讲得透彻。
 
  我们今天选定的法坚定不移,你才能成功,像《三字经》里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这个贵以专太重要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定一个法门,要贵以专就会成就。如果常常换,今天参禅的人告诉你禅好,你就去学禅,那个人告诉你密好,你又去学密,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不专,一样都不能成就,那你就错了。
 
  我在早年年轻时候,大概四十多岁的时候,讲经也遇到一些老居士,也有七、八十岁,老佛教徒。听我讲经,告诉我,他学过很多法门,现在年岁大了,想想看哪个法门都不得力,最后怎么样?最后还归到念佛法门,老实念佛。退休了,年岁大了,八十多岁了,一天念三万声佛号。好!这个才真正叫觉悟,真正回头。他学几十年佛,如果几十年都抓住一句阿弥陀佛,那他今天得大自在了,可以自在往生。把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错用了功,很值得我们警惕。
 
  老居士教导我,这是现身说法,看到我们年纪轻轻的,现在选择走上净土这个路。实在讲,在那个时候我对净土信心并不坚固,只是人家请我来讲这个经。早年学佛,我的兴趣在教下,特别喜欢的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这些总是受方老师的影响,真的中国古人讲先入为主,方老师是个学者,我的佛法是他老人家介绍给我的,这是受他的影响。
 
  所以李老师劝我念佛,章嘉大师三年没有劝我念佛,真的他帮助我在佛法上扎根。特别难得的,他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教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认识佛陀,向佛陀学习,这个根扎得好,所以我这一生感激他老人家。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看我对于净土没有什么信心,常常在谈话教导之中就暗示、提醒,这个法门重要!甚至于说自古以来多少聪明才智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他们都学净土,都求生极乐世界,他说如果错了的话,我们错一次也不妨碍,老师说这种话来劝我。我们都是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宗门教下多高,净土是最低的,是老太婆教。那个时候总是有这种观念,轻视净土,所以李老师这样劝我。
 
  你看《净土圣贤录》,历代真正有道德、有学问、有修持的人多少,末后都归净土。祖师里面,《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天台智者大师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他老人家带头,所以华严宗的祖师大德很多都是念佛往生的,最后都是归净土。乃至于禅宗,你看永明延寿大师,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最后念佛求生净土,成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李老师用这些东西来教我,我就慢慢想到接受了,他老人家对我非常爱护,很难得到最后把《无量寿经》交给我。所以这是法门法出离,这个镜子,我们找到之后认真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出离。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下什么?[栏目:禅话禅画]
 在文峰寺传法时的开示[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转化瞋怒为慈悲的力量[栏目:修行笔记]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施食兽食 广结法缘 (唐 智巧+言)[栏目:释门法戒录]
 第六章 上海与我 - 忏仪的渊源[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信心——庄严内心快速成就的根本[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梦里花落知多少[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同在与缺失——印度朝圣之旅的感悟[栏目:圣凯法师]
 修行第一个,是把妄念止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