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八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0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四段北方,苦集圣谛第九句看起:
 
  【或名器。】
 
  集是造作,造作之果是苦。造作又名为『器』,这是什么意思?「器」,通常我们看到这字就想到器皿,器皿它有用途,用途有范围。譬如钵、瓶、碗,我们都称之为器皿,在它的范围之内有用途。佛菩萨用这字用这名来形容造作,造作的业在阿赖耶里面成为种子,这种子就像器一样,遇到缘它就起现行;不遇到缘的话,始终存在,它不会消失。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假使百千劫」,这是讲时间长,不是讲年代,用劫来算。「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这不亡就是它不会消失,就如同器一样,它存在,它没有消失。「因缘相会时,果报还自受」,这一首偈告诉我们,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决定不能避免,只要遇缘,它就起现行。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普通,世出世法里头讲的「冤冤相报」。如果在过去生中结的怨,假如没有生在同一个时代,没有生在同一个地区,这就是没有缘,果报不会现前。如果这两个冤家,他们的冤业,业因是过去无量劫前所造的这不善业,这一生生在同一个时代,生在同一个地区,遇到了,这都是缘。缘遇到了,不定因为什么事情,这两个人不愉快,于是互相残杀报复,这是缘;真正的业因,过去生中所造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业缘最麻烦的,不但生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地区,还可能变成一家人,或者是夫妻,或者是父子,或者是兄弟,这事情就麻烦。我们看到的是骨肉相残,不是没有原因,报怨来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佛教给我们,怨要化解,债要还清,别人欠我的,不要了,这多自在!我欠别人的,要还清,要懂得布施恩德,不能跟一切众生结怨,结冤仇,麻烦就大了,决定不结冤仇。结恩德,不希望别人报恩,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你办事常常会得到贵人帮助。为什么会有贵人帮助?恩德遍于十方。
 
  有机缘帮助别人,尽心尽力,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善行就遍虚空法界,果报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行善希求果报,果报不大,会称量现前,「器」就是称量,有限的。儒家讲「君子不器」,器,我们从比喻上来讲,器好比是专家,不器是通才。广学多闻,这种人不多,广学多闻不是一生成就的,无量劫的累积,智慧德能无量劫的累积,才称之为广学多闻。真正是博学、通家,世间这样的人不多;专家多,容易,通家不容易。广博又精通,在我们佛门里面来说,法身菩萨,他能做到既博又精。为什么?见性,性德法尔如是,它不是修德,它是性德,这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器纵然精,它不博,它有用,它不广。当然在苦集圣谛里面,没有出六道,这器有善有恶,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我们知道这事实真相,学习就要舍一切不善业,劝修善业,这还不圆满。圆满怎么样?断恶修善,断恶不着断恶的相,修善不着修善的相。这样就把染业转变成净业,净业与性德相应,染业与性德不相应,这意思要懂。末后一句:
 
  【或名动。】
 
  宇宙之间,一动一静,在佛法里面,世尊告诉我们,真心本性不动。『动』从哪里来的?「动」从不动里面变现出来的。动是无明,动是烦恼,这字的意思也是深广无限。今天的科学实在讲,无论是讲到宇宙,或者是讲到微尘,佛法里面讲微尘,怎么形成的?动形成的。如果不动,不动这东西就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回归法性。所以现在科学家几乎肯定物质是个动相,不是静止的。所有物质是属于果报,动就是业因,所以法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动相,明就不动,无明是动。我们换句话来说,起心,起心就是动念,起心就是动,这就是无明业相。起心是无明,动就是业相,这是烦恼的根源。
 
  佛要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怎么修法?要修净,要修定,禅定。禅是不着相,定是不动心,这定义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叫禅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禅宗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的。换句话说,在相上,在现象上可以和光同尘,但是绝对不会受境界影响,这是功夫,真正的功夫,就是我们一般讲,禅定功深,不受影响。怎么不受影响?里头没有起心动念,里面是定的,外头不受影响;外面一受影响,里头就起心动念。所以禅跟定是一体,内不起心不动念,外头怎么会受影响?怎么可能会受诱惑?只要外面境界能够诱惑你、能够影响你,你肯定会起心动念,这是业习烦恼的根本,造业。真的,佛真是很简单的几句话,把事实真相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了,那我们这修行就知道了,修什么?外修不着相,内修不动心。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是真难,想不受影响,偏偏受影响,见色闻声不免起心动念,那就受影响了。怎么可能不受影响?是有可能,诸佛菩萨不受影响,法身菩萨不受影响。十法界,四圣法界虽受影响,很淡薄;麻烦的是六道众生,受影响就很大很大了。
 
  我们今天练功,你看看《华严经》最后讲修行,举例子,善财童子做为一个大乘修学的榜样,他修什么?清凉大师说得好,历事炼心,这社会很复杂,方方面面,他都去经历。在经历里面就是练这功夫,无论是事是理是性是相,还是因、果,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是慧,这是破无明。他决定不会受外境的诱惑,五十三参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是什么?这是在断烦恼,这就是禅定功深。你要不接触,你怎么修法?我们就是修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要在境界里头修,所谓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要接触。你不接触到哪学?这一接触才晓得自己功夫浅深差别。功夫浅,这一接触,这个动不是小动,大动!遇到顺境大欢喜,手舞之足蹈之;遇到逆境是火冒三丈。修学一段时期之后,遇到顺境生欢喜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狂欢;遇到逆境也有瞋恨,但是也不会过分,比从前收敛多了。这什么?这功夫有了进步。到什么时候,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遇到的时候,若无其事,心如止水,不起波浪,那就恭喜你了,至少你是十住菩萨,法身菩萨!能够在一切境缘里面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慧,定慧都能现前,定慧等学。
 
  《楞严经》佛讲修行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动静,「动」是第一关,后面还多着了,重重突破才能明心见性。但是如果修净土法门,就在第一关就能往生,所以这法门叫易行道。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说是六结你只解一个就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的。所以,我们怎样把浮动的心,这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无量无边的业习都是从这地方生的。佛在经教里头常常教人「制心一处」,制是控制,不要控制外头一切人事物,控制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控制在一处,那就是三昧,那就是禅定。
 
  控制在哪一处?我们念佛人是把心控制在一句佛号上。它还是动,这动的幅度很小,微波,不是大浪。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能够把心控制在一句阿弥陀佛号上,这是修净业,这样的功夫就能成片,这样的功夫能得事一心,往生就有把握了。话说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容易。怎么办?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怎么提高?古德常讲「读经」。读经就是天天接受佛菩萨提示我们,让佛菩萨来提醒我们,我们要主动去求。经放在这地方,它不会主动来找我,我要主动找它,天天要阅览,天天要读诵。我要主动找它,知道它能提醒我,让我能够每天反省,每天检点忏悔,改过自新。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第三段: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或名相续断,或名开显,或名无文字,或名无所修,或名无所见,或名无所作,或名寂灭,或名已烧尽,或名舍重担,或名已除坏。】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讲出世间的果报,苦灭圣谛,通常经教里头只用「般涅槃」、「大般涅槃」。中国人也喜欢用「圆寂」,圆是究竟圆满,寂是清净寂灭,中国人习惯用这名字,用得最多。在北方丰溢世界里面,灭谛的名称也是无量无边,这地方列举十种。第一个叫『相续断』。我们知道,所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相续相,只要你能说得出来,只要你能够想得到的,皆是相续相。相续相断了,这就是如来果地上大般涅槃。般涅槃翻作灭,灭什么?灭相续相。无量劫来,业习因缘果报断了,不再有了,这是「相续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相续现象的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法的真相:剎那生灭。「剎那」是形容词,形容时间的短促,短促到我们无法想象。不但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办法想象。乃至于一真法界里面,三贤位的菩萨也无法想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到八地菩萨才见到这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剎那生灭,他才见到。那是什么样的功夫?《楞严经》上所说的「净极光通达」。这是讲八地以上的菩萨,那个禅定功深,清净到极处,自性的光芒显发出来了,这时候照见剎那生灭的真相。七地以上菩萨,八地不动地,不动,相续相就断了,真正照见。这相续是苦因是苦果,相续断了就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了。
 
  在我们现前这境界里头,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你要晓得叫念念相续。如果不觉,它一直相续,那就形成迷惑、造业、受报。所以要觉悟,要觉得快,这一觉悟,好!一觉悟就能把这境界转过来。我们断相续没有这本事。四果罗汉、辟支佛,他们只能够断见思烦恼,就是见思烦恼不相续,这相续相断了,超越六道轮回;尘沙、无明还在相续,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你才晓得这东西不容易。所以,世尊大慈大悲,弥陀无尽的慈悲,教我们一个法门: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什么?我们业习烦恼依旧是相续,没断,没断也能往生。那是什么?要做一个转变,决定不能够随顺烦恼相续,那你就不能够脱离轮回;把烦恼相续转变成佛号相续,这就成功了。这法子好,这法子容易,这法子我们可以做得到,应当要做。用这方法来断烦恼,超越三界。希望这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念头统统换过来,用佛号换过来。
 
  因为相续,真的,我们没有能力断;相续断了,就证果。这是《华严经》,不是普通经典,这地方讲「相续断」,那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了,证无上佛果,大般涅槃。我们哪有这能力?但是知道有这回事情,是我们所希求的,诸佛如来希望我们早一天能够证得,这就是清净寂灭。在我们现前境界里头会转,转得快,像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走这路子,这路子能走得通。
 
  灭谛第二个名字叫『开显』。「相续断」跟「开显」是一体的两面,相续断,烦恼习气断尽,开显是自性开显了。自性里头有无量无尽的智慧、无量无尽的德能、无量无尽的相好,这是真正的三宝,自性本来具足,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统统都有。但是现在佛有、菩萨有,我们六道众生,甚至于九法界都没有,这怎么回事情?因为我们烦恼习气相续没有断,这东西不断就叫业障,把性德障碍住,所以性德不能开显。如果烦恼习气相续相断掉了,自性里头没有障碍,性德自然开显。所以性德的开显,也称之为大般涅槃。般若、法身、解脱,显现出来了;智慧、德能、相好,无量无尽,也显现出来了,这叫「开显」。
 
  性德不是修成的,这诸位一定要知道,大乘教里头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是很不好讲,勉强的说一个它自然本来就是这样,它不是修来的,本来就是这样。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这身体是由许多器官组成的,每一个器官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组成的这么圆满、这样的美好,谁去设计的?谁在那里制造的?没有,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制造,法尔如是,真的,这就是性德、这就是自然。随顺自然,那就是最健康的,那是最圆满的、最幸福的。不能在这自然原则里头加一丝毫意思在里头,为什么?那一点意思是不自然。自然里面加上一点不自然,那就是破坏,破坏自然。破坏自然,我们知道那就是病源,总有一天这出了麻烦。为什么麻烦?因为你加了东西在里头,加不得一点点。眼睛眼见是自然,眼睛里头不能加一点点东西,加泥沙不行,加金刚钻也不行。换句话说,善与不善统统不能加。你随顺它自然,自然是健康的,自然就没事情;加一点东西,麻烦就来了。这道理不难懂,这道理也很深,你要细心去体会。心性里头不能加一点点东西,就跟眼睛里头不能加一点点东西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就是喜欢加,显得自己很能干,把心性全部都破坏了,这才受苦受难。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北方丰溢世界,苦灭圣谛第三句:
 
  【或名无文字。】
 
  在佛门里面,像中国的禅宗,他们常常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是上上乘法,我们习惯上称它为宗门。禅宗以外还有九个宗派,在中国佛教一共是十个宗派。其他九个宗派都称为教下,教下怎么样?教下是有文字,禅宗是不立文字。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教下是从经典上来学习,这经典就像教科书一样有层次有阶段,就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古人把佛法分成五个阶段,五个学程(学习的课程),所谓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就好象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就教学课程上来说,有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也是有次第的。
 
  宗门,这叫顿法,圆顿大法,它不要通过这么复杂层次的学习,它讲求的是顿悟顿超。确实有这种根性,所以宗门接引的对象、教学的对象,《坛经》里面讲的上上根人。就像我们现在所谓的天才儿童,他不必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不必经过,他一上学就是博士班,不多久他就毕业,就成就了,天才。天才,有,毕竟很少。但是到究竟圆满,真的没有文字,这是在自己修学境界里面来说。不但文字没有,再跟诸位说,言说没有了,没话说了。再说,思惟想象没有了,心跟法性跟虚空法界完全融成一体,身与十方世界微尘众生合而为一,哪里还有文字言说?不但文字言说没有了,刚才说,思惟见解都没有了,这是什么境界?这是大涅槃境界,这是自性圆满的开显。
 
  但是在教学、在接众(接引众生),虽然是接引上上根的众生,试问有没有文字?有没有言说?有,禅宗不立文字,禅宗的文字比任何一个宗派都多。我们今天展开大藏经,诸位就看到了,宗门的语录,你看看多多少?任何一宗祖师大德的注疏都不能跟宗门语录相比。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常说,它不立文字,是文字特别多。这话的真正的意思在哪里?真正意思,不执着文字。文字是工具,没有这工具不能传达讯息,一定要用这工具。但是它只是一个工具,决定不能执着,执着怎么?执着就变成障;不执着,畅通无阻。所以,『无文字』,不废弃文字;无言说,不废弃言说,这样就对了。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的意思错会,如果是认为「无文字」,文字都不要了,我们今天印《大藏经》干什么?无言说了,我们现在每天四个小时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华严》。这境界里头,什么时候你能够融会有跟无是一,你就开悟了。如果有跟无是相对的、对立的,那就是障碍。无文字、有文字是对立的,这是障碍;有文字就是无文字,无文字就是有文字,有无不二,你就通了,你的障碍就没有了,才叫真的「无文字」。
 
  理事都通达了,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性不碍相,相也不碍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法性的全体大用。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绝不能够执着,不但不能执着,分别也没有。永嘉说得好,「分别亦非意」,意是什么?意是执着,末那。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着。「分别亦非意」这话说得圆满极了,这是真正觉悟的人。分别,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自己有没有分别?自己没有。随顺众生的言说而言说,自己有没有言说?没有。心地真正到了清净寂灭,入这境界,这就是见性,一切都随顺性德。
 
  众生有叩的时候,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诸佛如来应化在九法界,无一不如是。但是也有些时候,众生不叩,佛也鸣了。这是什么?十二分教里面有一种,无问自说。《佛说阿弥陀经》,这一部经没有人问,是佛无问自说的。不叩也鸣,这是什么?这是无尽的慈悲。众生愚痴,问不出来,但是佛观察机缘,虽然没有人问,佛说出来,有人能信,有人能解,有人能行能证,不问也说。这是大慈大悲的流露,但是不多。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学习。下面一句:
 
  【或名无所修。】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灭名无所修者,修已极故」,这注解就四个字,就是他的修行已经达到极处,没得修了,也就是他的修行圆满了。性德圆行,障缘断尽,这修不是修别的,就是把障缘断掉,障缘统统断尽,再也没有障缘了,这性德圆圆满满的露出来,显露。这是什么?这是如来究竟果地。诸位要知道,等觉菩萨还有修,还不能说『无所修』。为什么?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那是他的障碍。这一品无明断尽,那就无所修了。
 
  「无所修」,我们要问,以后怎么办?给诸位说,以后,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无修而修,修而无修」,他的修行永远没有中断过,永远没有休止。这什么意思?自己修德已经圆满,别忘记过去生生世世你发的愿,那个东西要兑现的。发的什么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试问你要不要去度他?这个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他,成就他,你发的这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是断了,众生没断,那就要示现断烦恼的样子给众生看,这就叫「修而无修」。修是什么?为他,他有烦恼,我现在要示现断烦恼的样子给他看,启发他暗示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
 
  我自己,「法门无量誓愿学」,现在学圆满了,众生没圆满!众生没圆满,我还要做出学法门的样子给他看,这叫「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佛道无上誓愿成」,我成佛了,那些人还没成佛。所以自己修行圆满之后,再修,是为众生做榜样,是教学,自己毕业之后,教学。因此,「学不倦,教不厌」,这是师道。诸佛如来是师道,他要展现出永远生生世世、无量劫又无量劫,显示出「学不厌,教不倦」。其实学他圆满了,要做出学的样子出来帮助众生,这叫「无所修」。
 
  「无所修」不是不修,非常认真的在修行,比他没有证果的,修的还要认真;没有证得,修的时候,他并不圆满。如来果地上已经证到究竟圆满的果报,他无论修哪一个行门,都是那个行门的学生们最好的榜样。我们想想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好老师!他的起心动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决定没有丝毫欠缺。这是在苦灭圣谛里头,这是讲的无修,无修而修,修而无修。第五句讲的是:
 
  【或名无所见。】
 
  这『见』是见解,「见」就是分别。不必说如来果地了,法身菩萨已经真正做到离妄想分别执着,已经离了,那就是『无所见』。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入佛的境界,虽然入佛的境界,刚刚证得,没有如来那么样的纯熟,没有如来那么样的老练,所以在功力上来讲还差得很远。这好比演戏,老的演员教初学,这是他的学生,教这一出戏。学生也学会了,学生也来上台表演,但是老师这一上台的时候,还是不能比,比不过他;他经验太丰富,他太老练,他演的太逼真了。就像这例子一样,十住菩萨,这戏剧学校刚毕业,初登台。十地菩萨,那是他们的老师,这学院里的老师,他登台表演,那不同凡响。学生要到他那个程度,总得要有二、三十年的功夫。希望诸位从这比喻里面,细心去体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像这样的,同样学一出戏,同样来演出这出戏,功力确实有等级、有层次。只有到圆满成熟,这是佛佛道同,才真的一样;不到究竟纯熟的时候,还是有差等。世间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没有例外的。
 
  所以,我们要晓得,「有所见」,「见」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见解,这是什么东西?所知障。我们一般讲:你的看法呢?就是说:你的见解呢?你要真正遇到见性的菩萨,你要问他:你有什么看法?他没有看法。你有什么想法?他没有想法。想法是烦恼障,看法是所知障。没有想法,没有看法,完全随顺自然,完全与性德相应,这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面没有障碍。所以《楞严经》上佛说「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是讲眼根里头的见性,这是真的。如果说有所见,或者堕在无所见,都不行,还是隔一层。什么时候有无不二、有无一如,那就入境界。对于有无这念头不生,这时候观察世间,你才能见到真相。芸芸众生,他们过失在哪里,你才真的明了;明了之后,你才有办法帮助他。你说用什么方法?到你明了的时候,方法你自然就显示出来。决不是想一个什么方法,设计一个什么方法,没有。想一个法子,设计一个什么,统统是错误,肯定与性德相违背。第六句:
 
  【或名无所作。】
 
  『作』是造作,前面讲见解,见解是所知障,造作是烦恼障,都是在造业。所以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作不作?作。他为什么要作?为此时此处没有觉悟的众生,为他们。所有一切设施造作,都是暂有,不是永恒。真的就好象舞台演剧一样,布置舞台,做这些布景,这是这一场戏需要用的,这一场完了,马上就撤换;另外一场,那个景就不一样。它不是固定的,活的,时时刻刻在变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用舞台剧来做比喻,诸位想想这事实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的,古德所说「人生如戏」、「梦幻泡影」,这话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不能当真。当真,你就苦了;当真,你就有罪受了;当真,你就造业了。所以这里头只有因、缘、果,永远在转变在相续在循环,这是事实真相。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除了法性。
 
  法性不是生灭法,法性是什么?法性是自己的真身。法性何以真常?因为法性没有见解,法性没有思想,法性没有言语,法性没有造作,所以法性不是有为法。有为有生灭,无为不生不灭,所以法性是永恒的。法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从一念不觉堕落成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迷惑颠倒的法性。迷了之后,这不断的搞六道轮回,搞这些生死把戏。正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阿赖耶是在梦里;「觉后空空无大千」,法性是觉悟的。觉了,它就是自性,自性里面没有大千世界;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迷的时候有这幻相,悟的时候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懂得「无所作」,作而无作。
 
  遇到一桩好事情,什么叫好事情?众生得益。得什么益?与法性相应,那是益。我今天看到台湾江逸子居士,这是我的老朋友,也是老同学,当代很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他用了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幅千手观音,这一幅画,我在他家里见过,工笔画,一年时间。希有殊胜,现在他把它印出来,我看大小好象跟原幅差不多,印得非常好。现在印刷的技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采取的纸张也是第一等的,能够保持不褪色不变质,而且能防灰尘,灰尘可以用毛巾去把它擦拭,画不会损坏,这难得!没有一个人看到不生欢喜心,你想它度多少人?我看了立刻就想到要大量流通,照原来的尺寸做复制品,可以给寺院庵堂、一般道场供养。也可以能够把它缩小,因为现在一般的家庭,多半住公寓房子,公寓房子高度实在不高,大幅的画,他没有办法挂,可以缩小。也不能缩得太小,像我们一般照片能够缩成像三十六寸的照片,这样子,一般家庭里面供养非常合适,当然这价钱就便宜多了。所以这一幅画,我知道度无量众生。
 
  千手观音,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不但在中国,在南洋,在海外,拜观音菩萨的人多,太多太多了。大家欢喜观音,大家学习观音,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学习观音菩萨舍己救人。观音菩萨有三部经,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观世音菩萨。这三部经都是附在大经里面,不是独立的。第一部在《华严》,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章》,这里面的内容介绍菩萨自行化他。第二部在《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世尊在这一章里面,为我们介绍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成功的,是菩萨自己修因证果,成无上道。第三部是在《法华经》里面的一品,《普门品》,专门介绍观世音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救苦救难。观音三经,三经应当把它合在一起,我做过。以后,看到夏莲居老居士也做过,我看到夏老这三经的合刊本,他做在我之前。但是我把这三经合刊,那时候我没有见到夏老的本子。我的合刊,我印过两次,两次用的不同的注解,所以我有观音三经注解的合刊,过去都曾经讲过。
 
  今天我看到这张画,无量的欢喜,无尽的赞叹,希望这张画长远的流通,救度这世间一切灾难。用什么来救度?用菩萨的慈悲。也就是说,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向菩萨学习,效法菩萨大慈大悲,关怀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就是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成就观世音菩萨无尽的功德。所以「无所作」不是不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第七句:
 
  【或名寂灭。】
 
  这名词在我们娑婆世界也常有,灭谛称为『寂灭』。在中国,我们看到最多的,圆寂,圆是圆满的寂灭,「寂」是心地净寂,「灭」是灭妄想分别执着,恢复到心地的寂静,这就是真如,就是自性。真如自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不清净不寂静,妄念分别执着生起来了,它不是灭,生起来了,违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这一迷一切迷,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真的是叫胡作妄为,愚昧无知,造无量无边罪业。把一真法界变成三途地狱,去受这种苦报,冤不冤枉?造作的时候无知,受报的时候也无知。受报的时候后悔了,虽然后悔,并不晓得这业报真正的因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没有法子解脱,苦不堪言。底下一句:
 
  【或名已烧尽。】
 
  这是个比喻,已经烧尽。『烧』是比喻智慧,般若智慧。『尽』是讲的烦恼。般若智慧现前,能将见思、尘沙、无明灭尽,就好比大火把它统统都烧尽,已经烧尽,这功德就圆满了。这是什么?这是如来果地。正在燃烧,那是菩萨,菩萨位这是戒定慧三学。特别要注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能够圆成佛道,能够圆满菩提,证大般涅槃,他靠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把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统统烧得干干净净,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圆满到极处,是『已烧尽』。菩萨是正在转,天天在转,永无休息的在转,愈转愈殊胜,这就是不断向上提升。圆教初住菩萨开始转,所以他戒定慧三学不断向上提升,到如来果地究竟圆满,三学圆满,见思、尘沙、无明烧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六五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八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八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七五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雁忠臣[栏目:佛本生故事]
 成唯识论疏翼 序言[栏目:韩镜清教授]
 地球离了谁也照转不误[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受了五戒以后...替上司喝酒,算犯戒还是算慈悲心?[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脚跟着地 身与心[栏目:果煜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74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如何才能做到从心底谅解一切众生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栏目:法藏法师]
 神圣仪式与大热天 Holy Ceremonies and Hot Days[栏目: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ol]
 94、四加行修满了十万遍,是否就圆满了呢?[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