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八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最后一句,第十句:
 
  【其香水中。常出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
 
  在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出「香河」,前面一句是出现佛宝、僧宝,菩萨是僧宝,末后这一句「宝焰光云」,这是法宝,以三宝来做总结,这个香河才真正是无比殊胜的吉祥。
 
  『一切宝焰光云』。如果就这一段经文境界里面来说,「一切」是指华藏世界,这个大世界里面所包含的一切诸佛剎土。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大家天天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华藏世界跟娑婆世界来看,娑婆世界就很小,华藏就太大了。好比这一层大楼,华藏世界有二十层,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就好象十三层里面的一个房间一样。每一层的范围境界之大,都不可思议,所以你就想到华藏世界有多大!
 
  华藏世界里面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他们所说的一切法,这是「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断。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这都是肯定的,「一切宝焰光云」,那就不是这一个华藏世界,是重重无尽世界海微尘数的华藏世界。我们在前面一品「世界成就品」里面看到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这个剎土是讲大的世界,不是讲我们这个娑婆、极乐,是讲华藏这样的大世界。
 
  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说的法,只有用「不可思议」这一句来形容它,不但我们六道凡夫没有办法想象,四圣法界里面这些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也没有办法想象,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还是无法想象。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读过,谁能契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等觉菩萨才有能力契入这个境界,十地菩萨还隔一层。
 
  现在我们就现前自分境界,要怎样来学习这句经文?我们要注重『相续不绝』,要注重这一句。中国圣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后就相续不绝。没有后,这就中断;不是中断,是永远断。所以在世间注重香火传承,这是讲家族。在佛法里面,佛门常讲续佛慧命,「相续不绝」就是续佛慧命。续佛慧命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自己,自己的慧命不能断,我们才会有成就。这就好比在学校念书,年年升级,最后毕业了,功德圆满。不能留级,不能退学,留级、退学就中断,你的学业就不能成就。
 
  学佛的同学,我们讲的是道业,由此可知,我们道业的境界要知道不断向上提升。如何提升?古大德教导我们,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才能提升。譬如诸位到我们佛堂来,我们这个佛堂在第十一楼,你要到这边来,你一定是放下地面,你才能够上升到一楼;到一楼之后,你一定要放下一楼,你才能够升到二楼。不断的放下,一层一层的放下,到十一楼。这个道理你懂吗?我们爬楼梯、爬台阶,一步一步往上升,一步一步的放下。
 
  大乘教里面,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的菩萨,你要不肯放下凡夫,凡夫的心行你不肯放下,你就不能够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萨放下什么?放下三界之中八十八使见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放下天上人间错误的见解。不但人间见解我们看错了,天上我们也看错了,把这一切错误见解统统放下,你就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你放下初信,你才能升到二信,你要不断的放下。五十一个菩萨阶位统统放下,你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一桩事情,《华严经》里有表演、有示范,这部经最后一段「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善财参访德云,德云比丘代表初住。参访之后,后面一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激感恩的心;礼辞,礼是致敬,辞是离开。离开他才能往上升,升到二住。二住,海云比丘做代表。放下二住升三住,三住就是妙住比丘做代表。不断的放,不断的往上升。如果有丝毫留恋,丝毫放不下,你就停在那边。
 
  说实在话是停不住的,你一停必定往下堕落。学佛难,难在哪里?难在进得少退得多。许许多多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连初信位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不肯放下六道里面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我教初学,勉励大家,我们没有办法入门,我讲十六个字,十六个字是十二桩事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放不下,就没有办法入门。入什么门?初信位的门。这是真的,谁放下谁入门,谁不肯放下,永远在门外。
 
  诸位同学,你们在电视机前,或者在电脑萤幕的前面,一样跟我在一起学习,你们能放下,你们成就了。千万不能够误会,这是我在此地特别要声明,常常在我身边的、跟着我的这些人,你以为他们各个都有成就了?你想错了,未必!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人有多少?成就的有几个?古往今来你去看这个例子,孔老夫子学生有三千人,几个有成就的?历史上记载的是七十二个人。我们佛门里面,在中国大家所知道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的成就非常殊胜,不是一般人能比。亲近他的人,跟他学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几个?四十三个人,《坛经》里头记载的。再看我们现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跟他学的学生有多少?成就的又有几个人?从这些地方,诸位就能够觉悟,就能够明了,天天跟我在一起的,未必有成就。什么原因?听,虽然他是有机缘常常听,做不到,天天听,没听懂。为什么听不懂?这十六个字没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道理就在此地。谁能放下谁得利益,不一定天天跟在老师身边。
 
  我前面举例子跟诸位说过,孟子不在孔子身边,成就了;蕅益大师没有在莲池大师的身边,他成就了。什么原因?他能够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够依教奉行。我特别讲到「信佛」这两个字,难!真信佛的人,他真干;不是真干的人,不信佛。天天跟在我身边打转,不信!佛都不信了,他怎么会信我?道理在此地。
 
  总要真干,要把这十六个字断掉。不断不行,这是你入佛门最低的水平,最起码的条件。所以佛法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从哪里入门?持戒。密宗,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这是密宗大德。我跟他三年,他常常劝我持戒。每一次我去拜访他,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大师很慈悲,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上午九点钟。我离开跟他辞行的时候,常常重复一句话:「戒律很重要」!
 
  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我是从学哲学进去的,对于佛法理论、境界非常欢喜,对于戒律确实没有重视。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是用我自己的逻辑去思考。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印度人,戒律是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三千年后的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学他的理论,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的德行,我怎么能去学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但是在老师面前,这个话不敢讲,心里面对戒律排斥。
 
  我们看到佛门里面,见佛、见老师行礼都是顶礼三拜,我跟章嘉大师那样的亲密,我没给他顶过礼。我见他,脱帽一鞠躬。章嘉大师知道,很清楚我的恭敬心到了,但是执着什么?我们是现代人,我们行现代的礼节。现代人就是见总统、国家领导人最敬礼三鞠躬,不是从前见皇帝三跪九叩首,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我是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在这个时候,我们行这个时候的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观念。
 
  所以我跟大师三年,前面两年都没有给他拜过。到后来懂得了,为什么要行接足礼?行接足礼,佛最重要的意思是折伏我慢。我们想想,真的,确实有贡高我慢,懂得礼佛是修行一种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人修行专门是采取这个方法,每天拜三千拜,这个方法是定慧等学。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个妄念不生,这是定;一心向佛,一心顶礼,那是慧。你对于佛仰慕,你对于佛敬佩,你对于佛认知,不是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依照这个方法去拜佛,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准确,这是运动,养生之道莫胜于是!养心要清净,你拜的时候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清净,养心清净,心要空;养身,身体要动,身体不动就会坏掉了。平常俗语常讲「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所以拜佛是活动,用拜佛养身又养心,这个人怎么会不健康?身心怎么会有毛病?
 
  世间人病很多,病根是什么?贪瞋痴慢,那是病根,那是与生俱来的病毒,而且是严重的病毒。内有病毒,外面五欲六尘诱惑感染,你怎么会不生病?病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把贪瞋痴慢拔掉,心里头没有贪瞋痴慢,只有慈悲喜舍,里面病根没有了,外面染污再严重,对你也不会影响。为什么?你里面没有病因,所以外面虽然缘恶劣,也不会有恶果出现。如果身体不好,常常多病,你要想到你要把你的病根拔掉,贪瞋痴慢。还要用助缘,助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放下,这个东西对初学的人有影响。你放不下的时候,依旧是增长贪心,巩固贪瞋痴,贪瞋痴不会淡化。所以初学的时候,真的要从事上去放下,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如果单从理论上讲,事上要做到,只讲理论没用的,贪瞋痴还是那么严重,自己并不知道;必须是表里一致才能看到效果,才会有进步,往往被一般人疏忽了。
 
  十方一切诸佛所说之法,我们今天讲「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从哪里讲起?这一句话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浓缩起来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是是可以再去找它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佛家讲的大陀罗尼门,我们去找这个。世尊常常跟我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就是一切诸佛,这四句偈真的是一切诸佛所说法宝的总纲领。
 
  「诸恶莫作」,小乘戒。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最根本的;五戒,在家的菩萨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在家、出家菩萨戒的精神是教你修善;十善、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重点是诸恶莫作。你看看四句偈里面,前面两句是戒律,以戒为师,你不持戒怎么行?你不修善怎么行?善、戒是人天福德的真因。人天福德尚且没有,你怎么能作佛?不但是佛,声闻、缘觉没分!声闻讲谁?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你没分。
 
  我们要想成就,要想来生不失人身,你要不重视善福、善戒,你要不认真修善持戒,来生人天两道缺少引业,你就想想看,这个问题多严重!人身得不到了,人身要是失掉之后,将来再得人身,可没有那么简单。你想想看,你在三恶道里头如何去修戒善?戒善修得不够标准,人身永远不能够恢复。
 
  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可贵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要不断向上升。这个机会很难遇到,尤其是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你的因缘具足了。那你能不能上升,就在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证。这个机会,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把握,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老师。回向偈里面讲的「上报四重恩」,真的报恩。你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都在打妄语,做不到!应当反省,应当检点,改过自新。
 
  「自净其意」,那是真实功夫,这一句里面是讲定慧。但是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天然的秩序、次第,没有法子躐等的。不要戒律能够得定,哪有这种道理?不修定想开智慧,没这个事情,「无有是处」,佛法讲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如来教诲,按这个次第去做。四句偈讲到修行纲领,就是这三句十二个字。
 
  末后这一句「是诸佛教」。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都是这个总纲领。如果说是疏忽戒律你能成就,不是佛说的,魔说的!凡是佛说的,决定不会违背这个总的原则、总的纲领。
 
  我们再把说法的范围缩小,讲到我们现实的境界,现前境界。印光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也有四句偈,我认为那是祖师传法心印,也是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所体会得的,印祖一生的示现,就是把这十六个字教化世间末法九千年众生,只要你照这十六个字去做,你决定得生净土。
 
  我们再仔细观察,印光大师一生把这十六个字表演给我们看,这十六个字就是印祖住世八十年的写生。印光大师是什么样的人?这十六个字说尽了,就是他,他就是这十六个字。我们跟着他去学,照这十六个字去学,一点都不错。有人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我肯定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他老人家一生所行的、所教的,跟「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一点违背都没有,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相应;而他这十六个字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浓缩,不可思议!
 
  「敦伦」,什么叫伦?伦是同类。敦是什么意思?真诚恳切,对我的同类要以真诚的心诚恳的心来对待。哪些是我的同类?说近一点,我们今天得的是人身,所有一切的人跟我是同类、同伦。这是狭义的说法,就是说对一切人类,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对一切人真诚恳切,和睦相处,这是敦伦的意思。如果把这个伦扩大,《华严经》上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同类,这个敦伦讲法,那真的是大势至菩萨,没有话说。
 
  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净土宗法界初祖,真的是这个心量。我们跟一切畜生道同伦,我们跟饿鬼道、跟地狱道、跟诸天道、跟诸佛菩萨、跟妖魔鬼怪,甚至于跟植物、矿物都是同类。这话怎么说?《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同一个心性、同一个藏识、同一个根源,他怎么不是同伦?确实是同伦,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一切众生要真诚、要恳切、要和睦相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一礼敬,这是敦伦的意思,这是敦伦圆满的意思。
 
  「尽分」,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为我同类的服务。照《华严经》讲,同类的包括植物、矿物,我为它们服务要尽我自己的本分。我今天从事于哪一个岗位、哪一个行业,我在我本分的岗位、在我现在的行业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尽分!我今天选的这个行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个行业上为一切众生服务,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尽我的本分,不要求报酬。要求报酬那是买卖,你给我工资多一点,我多做一点;你给我少一点,我少做一点。不是!我们是尽义务的,不要报酬,真正尽到了本分。这第一句的意思,你看看这里头是不是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二句「闲邪存诚」。闲是防止,一切时一切处要知道防范邪知、邪见、邪行。佛经里面讲的邪见恶业,这个恶业就是恶念。邪见是见思烦恼里面的见烦恼,恶念是见思烦恼里面的思烦恼,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断烦恼;闲邪是断烦恼。存诚,要培养这个心跟佛心一样。诚是至诚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佛在《观经》里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至诚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深心,回向发愿心是慈悲,存这个心。然后以这个心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也是一切诸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今天时间到了。
 
 
 
  22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海间香河」,长行末后一句,这是总结。
 
  【若广说者。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前面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十种,略说;要是细说,香水海无量无边,一一香水海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一一香水河又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经文所说的是从事相上讲的,依《华严》教义,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皆是一多无碍」,大师这句话非常重要,无障碍的法界。长行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偈颂。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句我们就少说一点,每一段说偈仪我们都说得很多。因为它不断在这里重复,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断给我们启示,教导我们要认真努力的来学习。不仅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成佛了还是要求诸佛如来神力加持。成了佛之后很谦虚,佛跟佛互相谦让,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一丝毫自以为是的习气没有,一丝毫自满的习气没有。我们在世尊一生行业上见到,我们也在中国孔老夫子一生处事待人接物里头看到,真的他们烦恼习气断尽了。请看偈颂: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偈颂里面一共有十首,这两句是半首颂,它说一桩事情,所以也把它分成一个段落,两句是一个段落,赞颂「岸体金刚」。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经里面讲的真正的义趣,是八识起作用的相应心所,不要忘记这个。这个要是忘记,你读经文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大海,华藏世界四周的大海是表藏识,华藏世界地面的香海是表藏识里面的含藏种子,香海流出来的香河、河流表藏识起用的心所,明白这个,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说经的宗旨义趣,他教我们怎样学习。为什么他不讲藏识,他不讲习气种子,他不讲相应心所,他讲这个世间种种事物?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现相上、就事相上,你要能够见性,你才能成就。所以这种说法就是教我们从事相上见到体性,也能教导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不失观照功夫。
 
  香港这个地区靠近大海,我们看到大海就想到藏识,就想到藏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海边一定有许多河流,从内陆流入海的这些河流,一看到河流就想到阿赖耶识起作用相应的心所。这里头,佛在《华严》上教导我们,我们要修纯净纯善,这就对了。
 
  从哪里看到纯净纯善?你看到经文上,『清净香流满大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特别是修净土的人,多少年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没有入佛门。佛教有多少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真的,世尊为我们说的,在《华严》上看到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如来各各宣说,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但是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再多,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所以它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到最后入门了,入哪个门?《华严》说得最具体,入华藏。怎么入华藏法?华藏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佛!不是假佛。入华藏明心见性,三门。好象你到达我们的讲堂,讲堂就有三个门;没有到达讲堂之前,你们从各个方面来的,那是无量法门;到达,将要进门,只有三个门。这三个门是「觉、正、净」三门,觉正净就是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这是三宝,最后从这三门进去。这三个门进入讲堂一样的,平等!全部都得到了。无论从觉门、从正门、从净门,进去之后统统得到,都是圆满的。没有进去,在外面有三门,你还有分别、有差别;进去之后,没差别了。觉正净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一体的!绝对没有分别。
 
  我们仔细来观察,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们的功夫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觉门入华藏,就是明心见性。教下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华严是教下,法华是教下,天台宗;三论是教下,法相、唯识是教下,都是从用经论修正我们的知见,使我们的知见如佛同佛,这就行了,就能契入。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修清净心,从净门入。虽然走进来的门不一样,进来之后都一样,没有两样。
 
  这三门,诸位必须要知道,觉门一般讲上上根人,问题是你能不能觉悟?中下根性的人没分。你看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根人都不行,要上上根人,这是他接引的对象。换句话说,觉门的对象、觉门的条件要上上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这一门没指望,门槛太高了,我跨不进去。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年轻、好强、很自负,认为我自己是上上根,很了不起。亲近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就很坦率的跟我讲:你不是上上根人,宗门、性宗你没有能力契入,好好的学教。方老师要我学教,教从哪里入门?他介绍我的是法相宗,法相唯识。实在讲他是学哲学的,那个时候他才四十几岁,但是佛学的修养实在讲相当有成就。他告诉我,佛教十个宗派,性宗跟法相唯识是佛家的哲学。我跟他学哲学,他把这个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教我走这个路子。
 
  把佛法介绍给我之后,我对这个有兴趣,看经了。这个时候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的是「看破、放下」。我跟诸位说,三年当中常常叮咛「戒律重要」!我对这句话醒过来是什么时候?他老人家示现圆寂,老师走了,我没有依靠了。圆寂火化在北投,我在火化场旁边搭个帐蓬,在那里守了三天。我是请假,三天我很认真的反省,大师在三年当中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反省,「戒律重要」这一句话印象最深刻,他说的遍数太多了。这一反省才引起注意,他说这么多遍必定有道理。我在那里思惟,在那里研究,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到以后总算是我想出一点名堂出来了。
 
  戒律跟世间生活规范不一样,世间的法律规章、生活习惯随着时间空间在演变。我们读古书,三代之礼不相同,可见得人间这些生活规范随着时间在转变。戒律为什么不变?我明白了,戒律是佛家的生活规范,这个生活规范是凡圣的界定,凡人这些礼节会随着变,圣人不能变。为什么?一变他就变成凡人了。我想出这么一个道理出来,于是乎很认真的去找戒律的书来看。
 
  大师住世的时候虽然常常提醒,我没有注意到,所以他一示现往生提醒了我。那时候我非常感激大师,我心目中想想,他老人家是示现给我看的,引起我注意,我感恩他;他要不做这种示现,说老实话,讲的遍数再多,耳边风!不会很认真的去思惟。从这之后我才重视戒律。
 
  戒律目的是身心清净,戒是清凉法。以后跟着李老师修净土,我才懂得身心清净,佛土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西方是净土,我们的身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怎么能有感应?要身心清净,那就得万缘放下,这个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边都不能沾。「边都不能沾」是什么意思?念头不能起,你起这个念头就沾了边,你没有真正放下。
 
  到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金刚经》,我跟他十年学了五部经。学《金刚经》的时候,我明白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沾边!佛法可以学,不能执着。在佛法里头决定不能起妄想分别执着,要是起妄想分别执着,如来的真实义你就没分了。为什么?妄心一起立刻就落到意识,意识心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样的心才能解如来真实义?真诚心。佛法是从真诚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的心真诚,能得其义;我们的心不诚,不能得其义。字你认识,你只能得其皮毛,一分一毫都入不进去,这是我修学佛法的经验。你放不下,你有牵挂,这怎么行?一切时一切处保持心里清净,一尘不染,连佛法也不染,清净!
 
  清净与性德相应,香是性德,香、光都是性德。「香流满大河」。大河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里面也有善、也有恶,真诚心、清净心,五十一心所没有一个不善,「香流满大河」,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示现如是。我们常讲佛倒驾慈航,他怎么倒驾?他已经转八识成四智,这就转了,转凡成圣。倒驾,要跟这些六道凡夫往来,还要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再把四智又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才能跟六道凡夫和光同尘。变,只变其形相,不变其体性。所以在佛菩萨自分上,他住四智;在示现里面,好象跟我们一样,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凡夫不善,他纯善,这一句表这个意思。
 
  『金刚妙宝为其岸』,河的两岸。当然我们相信华藏世界肯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华藏世界的居民个个纯善无恶,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地方的居民纯净纯善。环境变了,境随心转,所以山河大地、草卉丛林统统都是无量珍宝所成,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自然变现的,不是人为的。这个事情是真的,这不是比喻,是真的。
 
  我们今天要学,我们要取表法的意思。「金刚」是般若、是智慧,「妙宝」是戒定,戒定、智慧是真正的宝。世间这些金银琉璃七宝,不是真正的宝,为什么?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轮回事情,充其量只让你过一点好一些的物质生活而已。物质生活太好了,福报折尽,不是好事!你看看世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那些聪明人,他纵然有大福报,他不享,这是智慧。我有福报给一切众生享,这个福报永远没有止境。福报要不分给别人享,自己独自去享,你能享几年就享尽了,享尽了苦就来了。古大德常常讲乐极生悲,这个意思是福报不能享尽。
 
  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日常生活我们只过一个普通的水平,好!这个福报享不尽。尤其是学了佛,粗茶淡饭,这个物质生活很容易维持。我们常常应各个地方同修的邀请,在海外弘法,他们给我买的机票,我统统是经济舱。你们想想看,你要买什么头等舱、买商务舱,价钱要高两三倍,还不是同一个时间到?座位稍微宽一点,宽不了好多,大概是吃的东西多一点,我们都不能吃,要买那个舱对我们来讲是浪费。我这么多年在海外旅行,大多数我都自己带便当,简单!自己带的便当比飞机上的餐饮好吃,一点点炒饭、咸菜。这个咸菜很下饭,干净、方便。我自己带水,飞机上的饮料我不喝,我自己带个小水瓶,带水。有时候同修们给我订旅馆,是普通房间,能休息就好了,决定不要浪费。我们身体健康,多么快乐!常常过这种奢侈生活,浪费四众的供养,你们想想看,他怎么会不生病?他里面有贪瞋痴慢四毒,不是三毒,四毒!加个傲慢,外面有这些五欲六尘的缘,内外交感,毛病出来了。
 
  我们要内断烦恼,外不攀缘。我们到哪里去,目的是弘法利生、是讲经教学,是为这个,不是为旅游观光,我没有过。只有在有空档的时候,当地同修带我到附近去旅游,都是顺便的,绝对没有一次单独去观光旅游的,没有过。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希望把这部大经完成,现在我看我们的录相已经八百零八次,一次两个小时,一千多个小时。这部经,现在讲的经是第八卷。《华严》,我们预定讲的这个本子是《八十华严》,讲到第五十九卷,然后接着讲《四十华严》,总共九十九卷。现在才讲到第八卷,后面还有九十一卷,哪有时间去观光旅游?没这个时间。
 
  我现在去的几个地方都有限制,没有摄影棚的地方我不能去,去的时候没事情干,把大好光阴浪费掉。有录影棚设备的,有网路连线的,现在只有此地、澳洲,澳洲图文巴跟布里斯本有两个摄影棚,还有新加坡也有一个。现在到新加坡的时间比较少,什么原因?澳洲现在有两个道场,我要负责帮助他们。图文巴是净宗学院,那个地方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布里斯本是净宗学会,最近那边的同修们,听说开了几次会,一定要把学会交给我。我听了之后,想一想也好,我愿意把它接收过来,做为一个专门念佛的道场。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希望有一个纯粹念佛的道场。
 
  所以前年李金友居士听说我有这个愿望,希望我在他山上建个念佛堂。念佛堂已经建了,现在还没有完工。布里斯本这个道场我要是接管,就做为一个像印祖灵岩山的念佛堂。这个念佛堂只有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供养多少位同学在那边念佛?我想只供养四十八个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做为一个精进念佛堂。每一期七十天,就是打佛七一样,十个佛七连起来打,七十天是一期。一年办四期,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期。全年这四期总共是二百八十天,报名参加。
 
  如果第一期,我们按春夏秋冬来说,春季佛七人数要是满了,还有同修报名的,就推到下一期,人再多的,再推到下一期,一定能够满你的愿。这是在外国,便利各个地方的同学来参加。每一期圆满之后,我们一定开检讨会,改正我们的缺失,希望将来这个念佛堂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一届我们都会认真检讨改进,也欢迎参与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希望大家在这里念佛,都能有一些成就。
 
  我们念佛的目的是求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高的功夫我们达不到,至少我们希望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确确实实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伏住,这是我们希求最低的标准。这十个佛七打下来之后,有这个能力,烦恼习气少了。烦恼轻,智慧长,你的身心清净,清凉自在,至少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
 
  为什么不是常年佛七?国外同学到澳洲,签证只能够拿到三个月,所以三个月参加这一届佛七,七十天,正好!所以到澳洲布里斯本净宗学会,不是去玩的,是去用功的。不是要去看我的,去看阿弥陀佛,到那边亲近阿弥陀佛,我做护法护持大家。这个念佛堂由出家众来带领,每一届至少有六个出家众来带领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是这一段时期不能离开澳洲的原因。所以新加坡去的时间比较少,我偶尔还是会到那边,去看看那一边的老同修。
 
  我们念佛堂的方法,还是依照往年我在美国的办法,我们念佛堂分为三个区,有绕佛的区,念佛一定要以绕佛为主。绕佛时间长,太累了,你可以坐下来稍微休息。休息的时间长,感觉得精神提不起来,你可以到佛前面去拜佛。所以有止静的区,有拜佛的区,有经行的区,分三个区。念佛一定要像谛闲老和尚教他那个徒弟锅漏匠,那个开示我觉得好,「念累了去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接着干,日夜不间断。休息的时候,出家人不搭衣,把衣折叠起来,不脱海青,警觉性高;一醒来的时候衣一搭,马上就到念佛堂去。在家居士也不脱海青,提高警觉。
 
  二十四小时佛堂里一定有人在念佛,因为休息好了,他马上就进来念佛。出家的法师轮流带领,二六时中念佛堂里头决定不能说这里头没有出家人,不可以;无论什么时候进念佛堂,都有法师在里头带领,真干!真诚心、清净心,一心求生净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眼看的是阿弥陀佛,口念的是阿弥陀佛,耳听的是阿弥陀佛,鼻闻的是戒定真香,这是般若,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岸,彼岸。
 
  所以「金刚妙宝为其岸」,我们要取表法的意思,般若、戒定是彼岸,这个意思就完全对了,我们在这里头就学到真正的东西。「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在这个道场照顾这些人修行,那真的是有功德,这是真正的好事。那边什么时候开始,日期将来定好之后,会在此地协会公布栏公布。如果有时间、有兴趣的话,有这个愿望,可以先报名。将来会有报名单,填好之后传真过去就可以,那边给你们安排时间。好,现在钟点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六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六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六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七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强烈的正念[栏目:慧律法师]
 无家处处是家,修行之心扎根落地[栏目:悟澹法师]
 佛化家庭手册 【附录】美满婚姻的原则[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第三品 思考题[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三品 观总别]
 千年等待[栏目:心灵对话]
 大日经中「阿阇梨」所具备条件[栏目:择师知见]
 智者大师金陵弘法大获成功的因缘[栏目:月悟法师]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七章 顿悟与参禅[栏目:郑石岩教授]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心经》读[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